(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课本练习题答案
六国论课本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一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首要原因是什么?A. 六国相互攻伐B. 六国的地理环境C. 六国的内政腐败D. 秦国的军事实力答案:A2. 根据《六国论》的论述,以下哪一项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A. 六国之间缺乏团结B. 六国的国力弱小C. 六国的外交策略失误D. 秦国的统一战略答案:B3.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句话的意思是?A. 六国用土地来讨好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只会越烧越旺B. 六国用土地来对抗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毫无作用C. 六国用土地来交换和平,但秦国的野心无法满足D. 六国用土地来换取秦国的援助,但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答案:A二、填空题1. 《六国论》是_________所著,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苏洵2. 作者在文中提到,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_________”,即六国之间相互攻伐,没有团结起来。
答案:以地事秦3. 作者认为,如果六国能够“_________”,那么秦国就无法轻易地统一六国。
答案:合纵三、简答题1.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指的是哪六个国家?答案:《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2. 简述《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答案: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首要原因是六国之间相互攻伐,缺乏团结,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盟来对抗秦国。
此外,六国在外交策略上的失误,如以土地事秦,也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
四、论述题1. 论述《六国论》中作者对于六国灭亡的深刻见解,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答案:《六国论》中,作者深刻地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认为六国之间缺乏团结,相互攻伐,导致秦国能够逐个击破。
作者的观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敌时,团结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今世界,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强调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④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2、分析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今异义,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③可谓智力....孤危:古今异义,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今异义,古:两次;今:又一次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今异义,古:不去;今:能力差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今异义,古:咽下咽喉;今:吞咽⑧其实....百倍:古今异义,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⑨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今异义,古:这样以后;今:连词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今异义,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⑪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使动用法,使……亏损⑫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⑬小.则获邑,:形作名,小的地盘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作状,按道理⑮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⑰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⑱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⑲以事.秦之心:名作动,侍奉⑳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待㉑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㉒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3、一词多义:为: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为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④为国者:治理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秦以攻战之外,:介词,用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苏辙《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
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
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
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
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
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
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
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lù)秦小则获邑.(yì) 暴.(bào)霜露B.率.(lǜ)赂秦耶思厥.(jué)先祖父如弃草芥.(jiè)C.奉之弥.(mí)繁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胜负之数.(shǔ)D.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革灭殆.(dài)尽之际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一概,都②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③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④始速祸焉速:迅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⑥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⑧或未易量易:轻易A.①⑤⑦⑧B.①②⑥⑧C.②③④⑦D.①②⑤⑥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举以予人④以有尺寸之地⑤苟以天下之大⑥洎牧以谗诛⑦以地事秦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②⑦⑧B.①⑤⑥C.②④⑦D.③④⑧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日.削月.割,以趋于王D.不能独完.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刺客不行....④至于颠覆⑤可谓智力..之势..孤危⑥有如此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⑦⑧C.①⑤④⑥⑧D.②③⑤⑥⑦6.下列句中有关“为”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百倍..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练习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古文体常识回顾论: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既可以阐明事理,提出主张,也可以辨别是非,反驳谬误。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
如:诸葛亮《出师表》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如:韩愈《师说》疏: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二、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政治家。
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博通六经、百家之说,精于古文写作。
苏洵善作政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恣肆汪洋,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比较记忆: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作品集《东坡全集》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作品集《栾城集》三、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四、字词疏通理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句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和“”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逻辑严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完整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是()A 革殆尽( dài)暴霜露(bào)提示: A 中“暴” “pù”;C 中“ ” “wé;i”D 中“洎” “j。
ì”答案: B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解不正确的一是()A 六国互互:交互。
盖失援盖:因。
B 思厥先祖父先:已去世尊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
C 故不而弱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五国迁迁:改。
D 后秦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 B 中“ ” “ 足”。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与今相同的一是()①盖失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棘③至于覆,理固宜然④可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 秦之所得,与而得者,其百倍⑦然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网B③④⑤提示:② “祖父”古“祖父”;③ “至于”古“到了⋯⋯地步”;④ “智力”古“智慧与力量”;⑥ “其”古“那上”;⑧ “故事”古“旧事,先例”。
答案: C4.从活用的角度,出与其他三不同的一()A 小邑,大得城B 日削月割,以于亡C 不能容于近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 B 名作状,A、 C、D 三形容作名。
答案: B5.出加点的意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①六国破,非兵不利②旦日士卒,破沛公③ 于己者,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 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是()A 人勿附于秦B 至于覆,理固宜然C 吾祖死于是D 不必于弟子提示:A 中“于” “和”的意思, B 中“至于” 一固定短, C 中“于”是“在”的意思, D 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 D下面的文字,完成7—12 。
六国破,非兵不利,不善,弊在秦。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试题一、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此言得之4、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其实百倍9、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三.重点词语四、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2、不能独完3、义不赂秦4、李牧连却之5、用武而不终也6、礼天下之奇才五、一词多义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此言得之③诚不得已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其势弱于秦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⑦洎牧以谗诛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文言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破灭之道也3、举以予人4、斯用兵之效也.5、赵尝五战于秦6、洎牧以谗诛7、并力西向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10、苟以天下之大七、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八、重点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九.默写1、六国破灭,,,。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
1《六国论》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 .如弃草芥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A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效也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弊在赂秦(lu 0)思厥先祖父(ju ・ ・暴霜露(b a o) 如弃草芥(ji e )e )抱薪救火(x胜负之数(sh u)1 n) C. D.燕赵之君(y a n)洎牧以谗诛(j・ ・为国者(we i) 革灭殆尽(d a i)1 )倘与秦相较(t 日肖月割(xu e) a ng) 百倍•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 同的一项是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六国破灭,非 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A.其实亦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句式翻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翻译)。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23洎牧以谗诛(句式翻译),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翻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翻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4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句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字音字形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谗.言邯郸..百战不殆.一、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二、重点实词1.非兵.不利 2. 率.赂秦耶3.思厥.先祖父4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理固宜然...5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9.暴秦之欲无厌.9.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秦击赵者再.四、古今异义1. 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五、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2.义不赂秦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李牧连却之 6.日削月割六、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6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苟以天下之大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9.举以予人七、翻译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 uò)思厥先祖父(j ué)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 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可编辑修改word版)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ft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ft西千里之秦:公元前 318 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 221 年完成统一大业。
ft西:指崤ft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ft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ft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ft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以及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一、字音字形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谗.言邯郸..百战不殆.二、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三、重点实词1.非兵.不利 2. 率.赂秦耶 3.思厥.先祖父4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理固宜然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9.暴秦之欲无厌.9.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秦击赵者再.四、古今异义1. 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五、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2.义不赂秦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李牧连却之 6.日削月割六、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苟以天下之大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9.举以予人七、翻译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八、课堂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 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ao 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i 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C.③④⑥⑧⑩D.②④⑥⑨⑩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洎牧以谗诛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全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至于颠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部编本必修下《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化常识:1.先:2.故事:3.厥:4. 国:二、翻译:(先划出采分点,再翻译)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情景语句默写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也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2.《六国论》结尾指出“,,。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3.《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9.《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
10.《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1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
1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劫:胁迫,挟持11.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2.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以礼相待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道义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1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C.斯用兵之效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5.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后秦击赵者再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
“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赂(lù):贿赂,指向秦割地求和B.暴霜露,斩荆棘暴(pù):暴露,意思是冒着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yù):结交,亲附D.洎牧以谗诛洎(jì):及,等到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②洎牧以谗诛A.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不同B.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也相同C.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相同D.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20.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两次B.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始:起初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吝惜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翻译练习1然则诸候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参考答案1.C2.D3.D4.B5.A6.C7.D8.C9.略10.B 11.C 12.C13解析:选 B。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14解析:选 D。
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A.用,介词;因为,介词。
B.跟、同、和,介词;比,介词。
C.助词,相当于“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解析:选 C。
存亡:都是存在与灭亡的意思。
A.故事:文中的意思是“旧事”,现代汉语常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描述对象的事件,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
B.再:文中的意思是“两次”,现在是“下一次”“第二次”。
D.不行:文中意思是“不去”,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可以,不中用,不好”。
16解析:选 D。
文中“天下之大”指北宋王朝。
17解析:选 C。
“与”读“yǔ”。
18解析:选 C。
都是“打算、策略”的意思。
A.招致;邀请。
B.同“倘”,如果;抵挡。
D. 适宜,得当;得到。
19解析:选 A。
都是介词,①是“用”,②是“因”。
20解析:选 C。
例句中的“却”为使动用法,使……退却。
C 项中“阙”也为使动用法,使……侵损。
21解析:选 D。
强援:都是指强有力的支持。
A 项,“其实”,今义指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义);古义指它的实际情况。
B 项,“故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古义指旧事、成例。
C 项,“至于”,今义是连词;古义是“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22解析:选 D。
爱,爱惜。
23解析:选 B。
①②均表并列。
A 项,①判断句的标志词/②用在句中,表停顿。
C 项,① 代词,他们的/②副词,恐怕。
D 项,①连词,以致/②连词,表并列,并且。
24翻译:⒈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⒉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