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农作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185e4b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e.png)
《土壤学与农作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作者:陈超(四川农业大学)一、第一章1.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1)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耕作制定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
2.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形成过程?(1)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土壤(2)土壤肥力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的。
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成为自然肥力。
3.试述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是风化壳,没有肥力,只是通气透水,而土壤是有肥力的。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释放其养分。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5.简述砂土、壤土及黏土的主要肥力特征及因土制宜的管理措施。
(1)砂土: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而累积少、保水保肥性差、易造成水肥流失和水分蒸发。
管理措施:施有机肥、多灌水、施肥灌水应少量多次进行。
(2)黏土:保水保肥性强,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易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
管理措施:雨季及时排除渍水涝水,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3)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好。
二、1.引起土壤酸性和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1)酸性形成原因:由H+和Al+3引起;胶体上吸附的至酸离子(2)碱性形成原因:碳酸钙水解;碳酸钠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3)改良:酸性土壤施石灰或石灰粉;碱性土壤施有机肥2.什么是土壤的缓冲性能?他有何生产实践意义?(1)在土壤中加酸和碱时,土壤酸碱反应并不因此产生剧烈变化,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农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
![农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88a6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1.png)
农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农田土壤质量是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土壤的肥力状况、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研究农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肥力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适宜植物生长及完全生育所需的养分元素的能力。
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率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是保证农作物高产高质的关键。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状况;化肥的适量使用可以为作物提供足够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
此外,农作物的种类和不同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调整施肥方案,符合作物生长的需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土壤水分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过干会导致作物根系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土壤过湿则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土壤呼吸受阻,造成根系缺氧,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
因此,在农田管理中,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土壤的适度湿润,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三、土壤通气性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土壤的通气性是指土壤中空气与水的比例和流动性。
良好的土壤通气性可以保证土壤中充足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有利于植物正常的呼吸代谢。
如果土壤通气性不良,例如存在土壤密实、土壤结皮等问题,会导致根系呼吸困难,造成根系缺氧甚至窒息,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在农田耕作中,适时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性,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土壤微生物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养分循环、植物营养吸收具有重要的功能。
农作物种植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合理施肥提高产量
![农作物种植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合理施肥提高产量](https://img.taocdn.com/s3/m/dca77b5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5.png)
农作物种植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合理施肥提高产量农作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土壤肥力是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基础。
合理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种植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合理施肥来提高产量。
一、农作物种植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土壤中的养分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种肥沃的土壤通常含有丰富的养分,提供了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而贫瘠的土壤则会导致养分不足,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种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降低土壤肥力。
而土壤肥力的提高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养分。
因此,只有合理施肥才能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使其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二、合理施肥的重要性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解决土壤养分不均衡的问题,进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
此外,合理施肥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肥力的持久性。
三、合理施肥的方法和原则1. 根据土壤状况制定施肥计划合理施肥需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来制定施肥计划。
通过土壤测试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并根据测试结果来制定施肥方案。
根据不同的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来确定施肥的种类和用量,达到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产量的目的。
2. 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是一种重要的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通过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肥还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和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土壤的适应性,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性。
3. 控制化肥使用量和施用时间化肥虽然可以提供养分,但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和环境安全问题。
因此,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控制化肥的使用量,避免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选择适当的施肥时间,确保肥料的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相匹配,提高施肥效果。
土壤质量评价及其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质量评价及其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796e8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1.png)
土壤质量评价及其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质量的评价能够帮助农民科学管理土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土壤质量与农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一、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1.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评价土壤的理化性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指标有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等。
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养分供应能力,从而指导合理施肥。
2. 土壤微生物指标评价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参与土壤养分循环、有机质降解和农作物生长等过程。
常见的土壤微生物指标有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等。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评价土壤的生物活性,了解土壤的固氮能力、矿质养分转化能力以及有机质分解速率等。
3. 土壤酶指标评价土壤酶是土壤中的重要功能性酶,能够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等过程。
常见的土壤酶指标有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等。
通过对土壤酶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评价土壤的酶活性,了解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和有机质分解速率等。
二、土壤质量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1. 养分供应能力土壤中的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来源,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从土壤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经过土壤质量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利用率,指导科学施肥,保证农作物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品质。
2. 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水平等因素决定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保水能力强的土壤能够保持较好的土壤湿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保肥能力强的土壤能够持久供应养分,满足作物的需求,减少施肥频次,节约成本。
3. 抗逆性能土壤质量评价可反映土壤的抗逆性能,如耐盐碱、耐旱、耐水淹等。
通过评价土壤质量,可以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或采取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农作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4. 病虫害防控能力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能够影响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
![土壤与农作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f8127058fafab068dc0201.png)
一.名词解释1.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营养成分和水分的能力。
2.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3.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为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4.土壤有机质腐殖化作用:复制只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同时腐殖质色暗,有利于土壤吸热保温,减小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
5.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度,即砂、粉砂和粘粒的相对比例。
6.浅性酸:土壤浅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7.土壤Eh:土壤氧化还原状况通常用氧化还原电位(Eh)表示,其单位是毫伏(mV)。
一般是用电极法直接测定。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9.当量孔径:由于土壤中既有大孔隙,也有小孔隙,所以空隙直径大小难以计算,通常引入当量孔径的概念,来衡量一般孔隙的作用。
10.土壤导热率:土壤具有对所及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11.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2.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3.吸湿系数: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有时又称致死水量。
14.凋萎系数:又称有效水分的下限,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水主要是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经验公式凋萎系数=吸湿系数X(1.34-1.5)。
15.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
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此时水分类型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全部毛管悬着水。
土壤与农业发展
![土壤与农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d809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a.png)
土壤与农业发展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发展成为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
而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命脉,对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组成与特性、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生长、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土壤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1. 土壤的组成与特性土壤是地球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无机颗粒主要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比例形成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物质则来源于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具有重要的养分供应和保水保肥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土壤的特性主要包括质地、结构、酸碱度和肥力等。
质地决定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的质地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断续供应。
土壤结构则影响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根系伸展的便利程度,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养分的吸收。
酸碱度是指土壤的pH值,不同的作物对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性,科学调整土壤酸碱度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含量,充足的养分供应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 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生长土壤肥力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农作物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土壤中的养分种类丰富,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和微量元素等。
这些养分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养分之一,它参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蛋白质合成过程。
通过合理施氮,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它对植物的根系发育和花果坐果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追施磷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生物量和抗逆能力。
钾是维持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养分,它参与了植物的水分平衡和抗病抗虫能力。
适量施钾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稳定性。
微量元素虽然在农作物中所需量很小,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也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肥力的提高需要科学施肥和合理耕作。
科学施肥是指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配置各种肥源和施肥剂,以达到养分平衡和高效利用的目的。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与农作学](https://img.taocdn.com/s3/m/e7647d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b.png)
土壤学及农作物第一章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1)耕作层。
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
(2)犁底层。
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
(3)心土层。
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
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
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2、碱化度: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饱和度可作为衡量土壤碱化度的指标3、土壤缓冲性能:当加酸和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与农作物生长关系
![土壤与农作物生长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9263b4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b.png)
⌛️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农作物生长
01
土壤pH值
• 影响土壤养分的可利用
性和微生物活性
02
土壤有机质
• 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
构和提高土壤肥力
03
土壤养分
• 氮、磷、钾等主要养分
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 适宜的土壤pH值有利于
•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有
• 适量施肥提高土壤养分
农作物生长
利于农作物生长
含量,促进农作物生长
01
02
• 影响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
• 不同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敏感
• 合理灌溉管理满足农作物对
性和需求差异
水分的需求
• 选择适应当地土壤水分的农
作物种植
农作物对土壤气体交换的需求
01
02
土壤氧气需求
土壤二氧化碳需求
• 农作物根系对氧气的需求
• 农作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需
• 良好的土壤通气性有利于农作物
状况施肥
• 考虑微量元素和其他养分的
• 采用合适的施肥方法和时间
补充
灌溉管理改善土壤水分条件
01
灌溉方法和技术
• 合理的灌溉方式和管理措施
• 提高灌溉效率和水分利用率
02
节水灌溉
•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
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
01
02
土壤改良方法
土壤改良实例分析
• 深松、翻耕、施肥等土壤改良措施
• 土壤改良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 持续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e52b45bcf84b9d528ea7a5f.png)
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土壤与农作
![土壤与农作](https://img.taocdn.com/s3/m/b6b208da700abb68a982fbd2.png)
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质。
一般可分为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和土壤微生物。
2.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3.矿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6.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Ac 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7.交换酸:中性盐溶液如K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显示出的酸度。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
9.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10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风干土的质量。
以g/cm3表示。
11 土壤孔隙度: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土壤养分:主要依靠土壤提供给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其一般分为两种形态即速效态养分和迟效型养分。
13.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4.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5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土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
![土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b8cc2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b.png)
土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一、引言土地和农作物产量是农业发展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而土壤质量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土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土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农作物产量。
二、土地土壤质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1.土地肥力与农作物生长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所含的养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供应能力。
优质的土壤肥力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的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2.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生理需求,促进光合作用和养分运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过量的水分会导致土壤湿度过高,影响氧气的供应和根系呼吸,对农作物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3.土壤酸碱度与农作物适应性土壤的酸碱度对农作物的生长适应性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性,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导致农作物根系发育异常和养分吸收受阻,从而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
4.土壤质地与农作物种植土壤质地包括土壤颗粒大小、密度以及空气和水分的渗透性等因素。
不同的土壤质地对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影响。
粉质土壤适合种植青菜等蔬菜类作物,而黏土质地适合种植稻谷等耐淹湿的作物。
合理选择土壤质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提高土壤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的措施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农作物需求和养分平衡原则,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利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适量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供给,促进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壤水分管理是提高土地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关键。
采用适时灌溉和精确测量土壤含水量的方法,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防止土壤过湿或过干,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安全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9dc1397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e.png)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安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壤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土壤是农作物的重要生长介质,污染对农作物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污染对农作物安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土壤污染对农作物安全的影响1. 影响土壤肥力: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
这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减少产量和品质。
2. 通过植物吸收进入农产品:土壤污染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被转移到农产品中,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例如,某些重金属如铅和镉会富集在农作物中,长期摄入可能导致慢性中毒。
3. 危害生态环境:土壤污染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降低土壤抗逆性。
这将导致作物易感染病虫害,降低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土壤污染防治对策1. 加强土壤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土壤监测体系,对农田土壤进行定期检测,掌握土壤污染状况。
通过评估污染程度,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2. 科学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抗逆性。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助于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对土壤环境的压力。
3. 推广土壤修复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土壤修复,还原和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例如,利用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特性,进行植物修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污染等。
4.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严格按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标准施用,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对土壤和作物的污染。
同时,加强农药和化肥残留检测,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
5. 加强土壤环境管理和保护:通过建立农田环境保护制度,严禁乱倾倒废弃物和污水,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风险。
三、农作物安全监管和风险评估1. 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监管,建立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追溯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确保农产品不受污染物的影响。
2. 进行农产品风险评估:通过对各类农产品的采样和检测,评估食品中污染物的含量和潜在风险。
土壤质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质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cc2d5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2.png)
土壤质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土壤质量为农作物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和养分来源,促进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因此,改善土壤质量不仅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首先,土壤质量影响着农作物的根系发育。
优质土壤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能够为农作物的根系提供足够的氧气和水分,从而促进根系发育。
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健康的根系能够吸收充分的养分供应给农作物的其他部分。
良好的土壤质量能够刺激农作物的根系向更深处延伸,扩大养分吸收面积,提高养分吸收效率,进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其次,土壤质量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的丰富程度。
优质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元素,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全面的养分供应。
适宜的土壤肥力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求,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
与之相反,贫瘠的土壤肥力则会限制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的下降。
因此,改善土壤质量与提高土壤肥力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除了根系发育和土壤肥力,土壤质量还会影响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优质土壤能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农作物能够更好地抵御疾病和害虫的攻击。
相比之下,贫瘠的土壤容易使农作物养分不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
因此,改善土壤质量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合理施肥是提高土壤质量的关键一环。
农民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科学施肥,确保农作物所需养分的供给。
此外,应注意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性和肥力。
其次,农民可以选择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如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
此外,合理的耕作措施和轮作制度也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结构破坏。
总之,土壤质量对农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质量与农作物品质的关系规律
![土壤质量与农作物品质的关系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2a5d2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9.png)
土壤质量与农作物品质的关系规律土壤质量是指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程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质量与农作物品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规律。
首先,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养分供应。
养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质量好的土壤中富含养分,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供给农作物吸收利用,从而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养分供应充足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同时,养分也是影响农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养分供应均衡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均匀生长,提高品质。
其次,土壤质量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影响。
土壤质量好的土壤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够保证农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供应稳定。
另外,土壤质量好的土壤质地适中,通气性好,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扩展和呼吸作用,从而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较大的根系能够将农作物与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相结合,提高农作物的营养利用率和品质。
此外,土壤质量还会影响农作物的抗逆性。
土壤质量好的土壤中有利于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发展,形成完善的土壤微生态系统,能够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增强农作物对病虫害和灾害的抵抗能力。
同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对土壤有保护功能,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减轻干旱和寒冷对农作物的影响。
这样一来,农作物在土壤质量好的土壤中生长的更加健壮,抵抗力更强,品质更好。
此外,土壤质量与农作物品质之间还存在相互关联的规律。
优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并释放一些有机物质到土壤中,使土壤的肥力得到提高。
反过来,土壤质量好的土壤则能够提供较好的营养物质供给,促进农作物品质的形成。
这种相互关联的规律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例如通过施用农家肥、轮作休闲等方式,调节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品质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土壤质量与农作物品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规律。
土壤质量好的土壤可以提供丰富的养分供给,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品质。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389991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9.png)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目的: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农业水利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和作物合理用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农田水利学和从事农业水利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打下有关的初步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土壤学﹑农作学与农业水利的关系;掌握土壤学与农作学的性质和任务。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与肥力;理解和掌握土壤的组成。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状 6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胶体与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的酸碱反应;理解土壤的空隙性与结构性、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掌握土壤的热状况与土壤养分状况。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四章土壤水分 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理解和掌握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能态。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五章主要低产土壤的特性与改良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盐碱土、渍害水稻土、红壤土的形态和性质。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六章作物与水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作物需水规律及对灌溉排水的要求;理解和掌握作物水分生理、作物与水的生态关系土壤水分常数。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七章主要农作物的合理用水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基本生长过程、特性,需水特点;几种主要农作物合理灌溉排水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措施。
本章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土壤与农作 ppt全集..
![土壤与农作 ppt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cd34d39aec3a87c24028c45c.png)
二、小麦需水特性
(一)小麦的需水量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个 生育期间对水分的消耗量: 耗水量(mm)=播种时土壤含水量+生长期间 总灌水量+有效降水量-收获期土壤贮水量 小麦一生中总耗水量为400~600mm。每生产1 个单位的籽粒需要消耗的水量为耗水系数 (kg/kg)。单位土地面积上每mm水的籽粒生 产量为水分生产率[kg/(mm/hm2)]。
(二)晒田的作用及技术
晒田,是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晒田。 (1)晒田的生理生态作用 一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新土壤环境, 培育大穗; 二是促进根系发育,促进无效分蘖死亡,节间变短,秆
壁变厚,植株抗倒力增强。
(2)晒田技术 晒田一般在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较适宜。晒田程 度要视苗情和土壤而定。苗数足,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应早 晒、重晒;相反则应迟晒、轻晒或露田。要灵活掌握。
(一)发芽出苗
通过休眠的种子,在适宜的水分、氧气和温度条件下, 经过吸水膨胀和养分转化之后,胚根和胚芽便利用胚乳中的 养分而生长。
当种子吸水达本身重45%~50%左右时,开始萌发。
一般胚根的生长比胚芽快,当胚根约与种子等长,胚芽达
到种子的一半,称为发芽。
萌发出苗条件
小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 1~2℃,最适温度为15~ 20℃,最高温度35~40℃。 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 的70~80%最利于萌发出苗。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 高,吸水越快,酶的活动越 强,因而种子发芽也快。
(五)结实成熟
小麦开花受精后,即开始形成麦粒,进入结实成熟期。 小麦成熟期可分为乳熟、黄熟和完熟3个阶段。 ①温度 12℃< 下限;最适20 - 22℃;上限<25℃ ②光照 籽粒形成时光照不足—库小 灌浆时光照不足—源小 ③水分 75%为宜;水少或多----籽粒空秕 ④肥料 N—适量可防早衰,过量则贪青晚熟 P、K—促进同化物向籽粒中转移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41c83c195f312b3069a542.png)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子单元1 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
三、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减少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 ----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的含量及其他营 养物质含量; ----提高棉花衣分、绒长和铃重,减少蕾、铃脱落。
果。60-70年代,农业学大寨,以田小气候恶化,作物产量下降。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教学单元2 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子单元1 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子单元1 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
三、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从生态学角度: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刘艳侠/2014.07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教学单元2 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子单元1土壤与作 物生长发育
子单元2土壤组成 与识别
子单元3土壤肥力 因素及其调节
子单元4农业土壤 资源的利用 单元小结 思考题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教学单元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教学单元2 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子单元1 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子单元1 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
三、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教学单元2 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子单元1 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子单元1 土壤与作物生长发育
土壤质量与农业生产
![土壤质量与农业生产](https://img.taocdn.com/s3/m/9c7417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6.png)
土壤质量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活动,而土壤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供应。
因此,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质量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土壤质量的定义与评估方法土壤是由无机颗粒、有机物以及水、气等构成的具有肥力的自然资源。
土壤质量是指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
评估土壤质量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以及土壤保持的能力等指标来进行。
例如,适宜的pH值可以保证土壤中微生物的正常活动与土壤养分的有效供应;而充足的有机质则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因此,综合评估土壤质量的多个指标是了解土壤健康状况与农业生产潜力的重要手段。
二、土壤质量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 影响农作物营养的供应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作物能否吸收到充足的养分。
优质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丰富,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所需元素;而贫瘠的土壤则会导致养分缺乏,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农民在种植作物时需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合理施肥,以保证作物的生长需求。
2. 影响农作物抗旱能力土壤质量与土壤的保水能力密切相关。
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适宜的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分流失,并有利于农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
因此,改善土壤质量是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
3. 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优质的土壤环境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繁殖,能够形成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阻断效果。
与此相反,贫瘠的土壤容易出现病虫害,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的破坏。
因此,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三、如何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农作物的需求,在种植作物前进行土壤测试,并进行合理施肥。
在施肥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用量,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土壤学与农作学概念..
![土壤学与农作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22cd3085f0e7cd184253659.png)
教师节少先队员献词女:金秋的天空湛蓝明亮男:金秋的阳光灿烂辉煌女:金秋的风儿温馨凉爽男:金秋的心情分外舒畅女: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们男:在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代表全区中小学生女:向您致以节日的祝贺合:祝您身体健康,节日快乐!身体健康,节日快乐!(敬礼礼毕)女:二十八年的思索、探寻与追求男:二十八年的艰辛、跋涉与攀登合:铸就了辉煌的教育女:此时此刻千言万语抒发不完我们对您——敬爱的老师无限的情怀男:此时此刻千言万语表达不尽我们对您——敬爱的老师崇高的敬意合:让我们用最美好的语言把教师来礼赞女:您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岁月挥去您青春的容颜男:您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大地留下您美妙的诗篇合:敬爱的老师——您就是太阳,,桃李芬芳,无私奉献女:您让我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男:您让我们学会健体,学会做事合:怎么能够忘记,我们成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您的谆谆教诲女:您甘为人梯,心中无怨无悔男:您无私奉献,铸就师魂伟岸合:您的追求,您的付出,支撑起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女:三尺讲台是您奋斗的岗位男:三寸粉笔是您青春的陪伴女:多少节假日,您舍小家为大家男:多少个夜晚,您披星戴月,不知疲倦女:您的教诲如滴滴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男:您的关怀似融融春风,吹燃了生命的火焰合:忘不了您的付出,忘不了您的奉献女:让我们在金秋飘香的时节男:把伟大的教师来礼赞女:假如没有您的辛勤,科教兴国战略就难以实现男:假如没有您的奉献,教育步伐就没有这样矫健合:我们把最美丽的鲜花戴在您胸前我们用最美好的语言把您来称赞全体学生:您神圣而光荣,您伟大而平凡女:基础教育稳步发展,探讨新模式,研究新方法,教学改革谱新篇女:离不开开发区领导的关怀支持男: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女: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男:是你们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神圣的事业女:借此机会,我们由衷的道一声全体学生:谢谢您——尊敬的领导谢谢您——敬爱的老师女: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男:和谐社会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女:我们坚信:教育事业是您奉献的岗位莘莘学子是您心中的蓝天男:我们坚信:辛勤的汗水定能使开发区教育更加璀璨女:永恒的追求定让我们的事业美好辉煌男:敬爱的老师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为您送上温馨的祝福合:节日快乐,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质。
一般可分为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和土壤微生物。
2.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3.矿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6.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Ac 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7.交换酸:中性盐溶液如K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显示出的酸度。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
9.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10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风干土的质量。
以g/cm3表示。
11 土壤孔隙度: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土壤养分:主要依靠土壤提供给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其一般分为两种形态即速效态养分和迟效型养分。
13.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4.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5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
有时称致死水量。
16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17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8.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人工灌水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和地下水的上升。
19.土壤中主要水分的类型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其中重力水可分为两类即自由重力水和支持重力水。
20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1导热性: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22土壤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23所谓土水势,就是指土壤水的势能与纯自由水的能量之差。
24在饱和状态下,土壤水份所承受的压力与参照水面的差值,称为压力势。
25由于土壤溶质对土壤水的作用而引起的水分势值的降低,称为溶质势。
26土壤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势能也不同,有此而产生的水势称为重力势。
2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就是以土壤含水量为横坐标,以土壤水吸力为纵坐标绘制的相关曲线28土壤水分入渗是指在给土壤供水期间,液态水自地表进入土壤的过程。
29盐碱土是各种盐化土和盐土以及碱化土和碱土的总称。
我国盐碱土具有的特征是分布广、面积大和类型多。
30.作物体内的水分,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
31.作物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32.根系吸水有两种动力就是根压和蒸腾拉力。
33.根据干旱发生的原因,可将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此外,由于生理原因致使作物不能吸收土壤水分而出现的干旱叫生理干旱。
34.农田小气候一般主要指地面以上2m内的空气层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的状况,以及土壤表层的水、热状况。
35.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缺水最敏感,即缺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时期。
36.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37.离子交换作用:指土壤胶体表面吸收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
38.土壤胶体上吸收性H+和Al+是土壤酸性的根源。
39.土壤水分蒸发量为作物蒸腾和株间蒸发所消耗水量之和。
40.土壤的土粒容重常以2.65做代表。
41.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是土壤保肥、供肥、稳肥的两个重要指标。
42.土壤酸度按其存在的方式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两类。
其中潜性酸度又分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土壤中的潜性酸度比活性酸度大得多,因此改良土壤是必须以潜性酸度为依据。
43.标志土壤热学性质的土壤热特性指标主要有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和土壤导温率等。
44.田间持水量作为旱作物的灌溉上限,毛管断裂含水量作为灌水下限。
45.作物需水量在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中,通常是指作物蒸发蒸腾量,包括作物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部分。
2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者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3.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4次生矿物: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土壤矿物,如粘土矿物。
5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
6土壤胶体可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无机有机复合胶体三中类型7上升毛管水:在地形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可借毛管作用而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上层的毛管空隙中。
这种由地下水沿毛管上升的水分叫上升毛管水。
8悬着毛管水:在地形部位较高,地下水位较低的旱地,降雨或灌水后借毛管力而保持在生层土壤中的水分叫悬着毛管水。
9生理需水:是指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水分。
10生态需水:是指用于改善作物环境条件所需的水分。
11凋萎系数:又称有效水分的下限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2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13土壤导热率:土壤吸收热量以后,除升高温度外,同时还能将热量传给临近的土层,这种传导热量的性质称为土壤导热性。
14土壤导温率:导温性的大小用导温率表示,通常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距离的土壤温度相差1度时单位时间内传导的热量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值。
15作物抗盐能力可分为:排盐,积盐,拒盐等三种。
16土壤水势一般由基质势,重力势,压力势,溶质势等构成17农田的耗水途径可以包括作物蒸腾、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地表流失和杂草消耗等18.影响根系吸水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土壤因素,包括土水势、土壤通气状况和土壤温度等。
二.简答1水层的作用(1).在水层下,造成土壤还原状态,有机物分解慢,积累多,氮素呈铵态氮存在,磷、钾、硅等也易于释放,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2).水层对稻田的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通过水层深浅及落干可以直接起到促进或控制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4).水层的存在,有利于发挥许多除草剂的除草效果;(5).盐碱地种稻通过水层灌溉,可以起到压盐排碱的作用。
2.节水灌溉的技术措施很多,按其性质不同分为以下三类:(1)减少输水损失的措施,这一环节的节水措施主要包括渠系配套和渠道衬砌防渗措施。
(2)节水型灌水方法,节水型灌水方法主要有:喷灌,微灌,渗灌和改进的地面灌溉等技术。
(3)提高节水灌溉管理技术3.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①作物种类;②作物生长发育阶段;③地区自然气象条件;④农业技术措施,灌排措施;4.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1).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一个主要动力;(2).蒸腾作用促进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和运输;(3)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和叶片的温度;(4)蒸腾作用的正常进行,气孔开放,有利于光合作用中CO2固定。
5.气孔的形态结构和特点: ①气孔数目多,分布广。
②气孔的面积小,蒸腾速率遵循小孔律。
③保卫细胞的体积小,膨压变化迅速。
保卫细胞与周围细胞联系紧密,便于物质及水分的交流。
6化学农药污染危害(1)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虫益鸟也有杀伤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长期使用同类型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和成本。
(3)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中,产生了农药污染环境问题。
(4)农药被农作物吸收、进入动物体内,经过生物富集浓缩,使其毒性更大,这就不仅使得害虫的天敌更易受到毒害作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的健康。
7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综合防治首先应严格控制污染源(三废、污水灌溉、农药),对污染土壤可采取措施改良和利用:①改革耕作制度。
根据不同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效应的特点,有选择地种植作物,有利于降低土壤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
②合理利用污染土地。
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
③施用石灰、磷酸盐、氧化铁等化学改良剂,可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
采用稀酸和氯化铁处理土壤可加速排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④客土或深埋等工程措施,是快速和较彻底地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但工程量较大8红壤低产原因(1)质地粘重,保水、保肥力强,但耕性较差;(2)酸性强pH4.5~5.5;(3)土壤养分一般不高,缺乏有机质和养分元素,速效磷缺乏。
(4)易受干旱9盐碱土改良途径:(1)因地制宜地采取井、沟、渠相结合的灌排水利措施排水洗盐;(2)放淤改良、平地翻松、化学改良;(3)综合治理,培肥改良,提高土壤肥力。
(4)抗盐锻练,使植株逐步适应,如稀盐浸种,苗期处理。
(5)选育抗盐品种;(6)改良利用结合,抗盐碱栽培,如种稻改良。
10盐碱过多的危害1)盐土中含有过多可溶性盐类,增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引起植物生理干旱;(2)某些盐类离子,直接毒害植物根系,造成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比例失调;(3)使植物生理代谢紊乱,质膜透性增大,蛋白质水解加快,氨基酸与氨积累,光合与呼吸变化。
(4)碱土中土壤胶体含有大量交换性钠,增加土壤碱度和恶化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湿时膨胀泥泞、干时收缩坚硬,通透性、可耕性极差。
盐碱土改良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井、沟、渠相结合的灌排水利措施,同时结合各种农业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排除过多盐碱和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