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3(75.2分)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注:本专题包含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其它文化成就五个小专题,含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 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文化
高中历史试题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庞大的话题,横跨数千年的历史时期,涵盖了众多领域,如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先秦时期:思想的萌芽和基础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该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和谐,提倡以人为本,以礼治国;道家强调个体的内省修养,主张顺应自然;墨家则主张兼爱和非攻,提倡废除战争。
二、秦汉时期:儒家在统治地位上的崛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然而,秦朝灭亡后,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并成为汉朝的国学。
儒家思想在社会伦理、政治哲学以及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多元与道教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但也孕育了许多卓越的文化成就。
由于政治不稳定,士人们更加关心个体的修养和文学艺术的创作。
此时,道教和佛教的引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炼丹术与佛教的禅修都成为文人雅士的追求。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化繁荣和演变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诗词歌赋、宋代的绘画和书法、元代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以及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新思想和理念。
五、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儒家的关键概念如尊重、忠诚、爱、和谐等仍然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另外,中国古代文化所蕴涵的智慧和精神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深思熟虑的思考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话题,它的发展历程贯穿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其多样性、智慧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让其继续为我们引领道路,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高考历史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析版)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从试题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尤其是百家思想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方面;从考查方式,多以文言文材料切入,结合教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复习建议1.认真品读教材,精读教材,注意前后左右的联系,阅读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教材读深读透。
2.对古代中国的思想要梳理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搞清每个时期儒家文化的新发展及其背景;对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重点要牢记基础知识。
同时对思想文化的发展要了解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3.对全国卷真题和模拟题要反复精研,深入拓展,举一反三,悟深悟透。
试题大观选择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文献中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说明他的仁德甚至实施于禽兽,对比夏桀的暴政,因此得到诸侯和人民的拥戴,成功“革夏命”建立商朝,因此A项正确,全面阐述了题干材料的意思。
文献记载的个别人一次狩猎现象不能说明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捕猎,依据所学知识,夏商王朝已经进入农耕文明,农业才是是主要的经济活动,B项的论断以偏概全,因此错误。
C项也是只看到表象,D项更是武断地不符合实际的推断,都不选。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对材料信息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
《史记》的这一记述宣扬了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
本题也体现了传承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导向。
部分涉及关注生态保护时事热点。
答案:A。
2.(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①思想: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诸子思想:②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
③文学艺术: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用阶级分析法认识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诸子百家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也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二、秦汉时期文化: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③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古代的治国思想:“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习题名师课件
9.中国先哲们对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 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 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由此 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
A.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 B.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 C.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D.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
答案 (1)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欲 望;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君主 专制加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 府统治日益腐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 想和维新思想的传播;借用王阳明思想批判封建传统思 想。
(2)相同之处:批判权威;树立独立意识,主张平等; 强调人心中有信仰;解放人们思想。(任答两点)
8.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 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 《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C.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D.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解析 宋代儒学家以《大学》《中庸》《孟子》《周 易》注释《论语》,结束了魏晋学者以《老子》《庄子》 诠释《论语》的学术风尚,从而回归到先秦儒学体系,故 选D项。材料不能得出A、B、C三项结论。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 完备”可以看出唐代“尚法”的审美追求,从“‘狂草’ 纵放恣肆、奇宕瑰玮”可以看出唐代“尚情”的审美追 求,故选C项。根据唐代楷书、草书共存的局面可以排除A 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可以排除;三教合一与楷书、草 书共存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6.下面是宋代绘画作品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 历史事实是(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讲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考向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2)命题规律:本专题的考查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问题设计灵活,情境新颖;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儒学思想的内涵:先秦孔孟之道;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进步思想等。
二是以问答题型考查考生归纳总结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先秦、西汉、南宋儒学思想的内容和历史地位变化等。
三是注重考查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涉及知识包括:思想专制与政治专制的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
(3)备考点睛:全国卷在本考点命题多集中于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社会影响,尤其重视模块间的综合,如从政治角度考查经济、思想现象,从思想文化角度考查政治、经济现象等,关注通史意识是2019年备考不可忽略的方向。
例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四微专题3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含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微专题3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学校教育官学:汉朝设立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孔子“有教无类”;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印刷书籍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图书馆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考向1 明代的雕版印刷1.(2022·北京卷)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
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解析: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可知,编刻者画像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唐代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广告,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排除B项;“摆脱”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C考向2 明朝时期文化的交流2.(2023·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应朝鲜、日本使臣请赐,明成祖赐重要经籍予朝日,明朝初年中国国力强盛,朝日希望通过请赐行为加强与明朝的联系进而得到本国民众的支持可知朝日两国请赐为手段,旨在以此强化政权权威,故选D项;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儒学有新发展,而明初儒学未有新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提及应朝日请赐,明成祖赐予了书籍而已,也可以赐予其他物品,而非书籍向外流通渠道畅通与否,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不合史实、逻辑,朝日使者要求请赐并未指明所赐何物,请赐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的外交支持,排除C项。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1.练高考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标题:古代中国文化练含名师解析:带你重温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导语: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今天的社会发展。
在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带领读者通过名师解析,对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学习,助力高考备考。
一、文化练含的概念解析文化练含,简称为练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仪式。
它源于古代祭祀活动,通过燃烧香烟,向神灵祈福或者用于祀神中,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敬意。
文化练含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文化练含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练含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但真正兴盛于唐代。
唐代之后,文化练含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信仰活动,并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文化练含通过朝廷的扶持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大众进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形式。
三、文化练含的仪式过程文化练含的仪式过程包括准备、燃香、祭祀和寄香等环节。
在准备阶段,参与者需要准备香木、准备香炉等设备。
然后,燃点香烟,让香烟熏烤空气,使其上升,形成烟气。
接下来,参与者需要向神明祭奠,祈福、祭拜神灵。
最后,参与者还可以进行寄香活动,将燃尽或还有余烟的香木寄放在特制的香坛上,表达对神明的敬意。
四、文化练含的意义与影响文化练含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它更承载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化练含是一种向神明示敬的形式,代表着古代中国人民对神灵及其力量的崇拜和敬仰。
从宗教角度来看,文化练含使人们有机会与神明交流,并获得神明的庇佑和恩典。
而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练含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学追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近代以后,受到科学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文化练含逐渐减少,但仍在一些地方保留下来。
同时,文化练含的文化遗产价值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五、名师解析:高考备考中的重点与技巧1. 着重记忆关键名词和时间节点,如文化练含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帝王、朝代等;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化练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3. 学会比较和归纳总结,将文化练含与其他宗教仪式进行比较和联系,展现出其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4. 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题型和考点,提高解题能力。
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历史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人们已开始使用陶器和玉器等工具。
而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殷商时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殷商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如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这些成就为后来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2. 儒家思想的兴起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它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治和道德为基础,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广泛传播并深深影响了后世。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教育、家庭和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它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超越物质欲望。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道德经》和《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4. 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宗教之一。
它最早于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解脱苦难和追求内心平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书法和绘画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书法和绘画是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书法注重笔墨的运用和字体的美感,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而中国的绘画则注重表现意境和情感,常常运用写意和泼墨等技法。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秦汉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历史高考中国古代文化
历史高考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源远流长,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影响。
在历史高考中,中国古代文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考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在历史高考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哲学思想与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就是哲学思想。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在古代中国形成并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而治,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影响;墨家思想提倡兼爱、非攻,对中国古代的战争和军事制度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权威,为中国秦代的统一和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文学艺术与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艺术。
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形式的艺术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至今被后人传颂;王羲之、张大千等书法家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古琴、古筝等古乐器以其柔美的音色征服了无数听众;京剧、豫剧等传统戏曲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水平和观念。
三、科学技术与精神风貌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还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众多发明创造在中国古代得到了重要突破。
这些发明不仅改变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同时,中国古代文化也注重精神风貌的培养。
中庸、勤劳、节俭等价值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精神风貌的培养相辅相成,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四、尊师重教与教育制度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十分重视师道尊严,秉持了“以师道尊严为天下第一”的观念。
孔子开创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教无常师”之说。
中国古代专题三:1中国传统文化
⑴ 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 《论语》中讲“礼”75次。从狭义上说, 论语》中讲“ 次 从狭义上说, 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 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分 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从 广义上说, 广义上说,礼就是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 则。
⑵ 礼的实践方法: 礼的实践方法: 第一“克己复礼” 每个人只有克制自己, 第一“克己复礼”:每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才能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这实际上还是讲自 我修养。 我修养。 第二“正名” 第二“正名” (齐景公问政,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 齐景公问政,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即正名) 子子。”,即正名) 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要恢复 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社会秩序,必须要“正名” 就是按照周礼, 社会秩序,必须要“正名”,就是按照周礼,把 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按照礼制, 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按照礼制,列君 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让大家贵贱有序, 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让大家贵贱有序, 各守其份。当然,他对周礼也不是全盘照搬, 各守其份。当然,他对周礼也不是全盘照搬,而 是主张适当地进行变通和修改。 是主张适当地进行变通和修改。
中国古代专题三: 中国古代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 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 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 1、创立: 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 、创立: 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春秋时期的孔子与老子
(省专)中国古代文化专题Microsoft-Word-文档-(2)-27页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1试卷总分:100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开始说明:结束说明:11.(2分)今天繁华的上海市区,在明代大多还是汪洋大海。
√×12.(2分)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汇各书“提要”编成总目,共二百卷,著录群书几万种以上。
各部类撰有总序、小序,各书撰有提要,不仅反映了当时全国范围内藏书的基本情况,也概括性地总结了十八世纪以前的学术发展。
《总目》特点在于使四部分类更趋完善。
四部各有总序,每类又有小序,各书俱有提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目录体制。
√×13.(2分)二十八宿即二十八个星区。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行星为背景的,行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14.(2分)从生活规定来看,天主教与基督新教的区别在于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不得结婚,而基督新教的牧师则是可以的。
√×15.(2分)道教相信人死后能够成仙,江西山区的悬棺埋葬方式就是道教信仰者的埋葬方式。
√×16.(2分)北朝时有人说过“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意思是:给人写封信(尺牍)、写个条(书疏)等于两个相隔千里之远的两个人见面,看到一封信,感到十分亲切,如见其人。
其关键就在于我们看到的是被作为人格、形象的代表的书法(字迹)。
√×17.(2分)驸马都尉原是侍从官的一种,秦代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
√×18.(2分)五星联珠指金、本、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并见于一方。
√×19.(2分)《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句话说明了进入阶级社会后,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古代的礼是公开的不平等的。
√×20.(2分)清朝末年的叶昌炽编的《语石》,它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样子、用途、文字、书家等,份量不多,但内容极其丰富,还附有许多插图。
√×不定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开始说明:结束说明:21.(2分)宋代郑樵撰()二百卷,是一部通代纪传体史书,在本纪、列传以外,书中的“二十略”向为历代学者所推重。
中国古代史文化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一、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①夏朝:《夏小正》。
商朝:采用干支记日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纪录。
②春秋:世界上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确立十九年七闰原则③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④西汉: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书《太阴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⑤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⑥唐朝:僧一行测子午线。
僧一行的《太衍历》,反映太阳的运行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⑦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
⑧元朝:郭守敬:制造了简仪、高表等十多种天文仪器。
编成《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确立300年。
2、医学:①战国:“脉学之宗”扁鹊发明了四诊法。
②西汉:编订《黄帝内经》,奠定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③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④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吐蕃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⑤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3、数学:①东汉:《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②魏晋: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③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缀术》。
4、物理学:战国:《墨经》提出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和光影关系。
5、农学:①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黄河流域农牧业发展情况,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立完整的农学体系,并介绍欧洲水利技术。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6、地理学:①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②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④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7、建筑:隋朝:宇文恺设计的大兴城李春设计的赵州桥8、四大发明:①造纸术:A、发明过程:西汉:甘肃天水放马滩出现世界最早的纸;东汉:105年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考试必备)
训练3 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D.确立儒学独尊答案 C解析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孔子赋予“儒”新含义的目的不是巩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是孔子的主要目的,故B 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孔子的目的,故D项错误。
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答案 C解析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均要求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
3.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答案 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缺少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盛行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为寻求新的治国之道,但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不符,故C项错误;从“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可知在思想界出现了融合统一各派学说的趋势,故D项正确。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张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中国古代文化题
中国古代文化题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它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艺术表达。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建筑、绘画和音乐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诗歌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唐代是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
他们用简洁而富有艺术感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感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二、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的古代建筑以宫殿、寺庙和园林为主要形式,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建筑技术水平。
例如,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它以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细致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其壁画艺术描绘了古代中国的宗教、历史和文化。
三、古代绘画古代绘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绘画主要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要类别,它们通过墨、笔和水墨的精湛运用,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宋代的文人画尤为出色,他们注重传神和意境的表达,作品中常常融入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情感互动。
四、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律体系和演奏方式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古代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要形式,其中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代表,是皇家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伴奏。
而民间音乐则多种多样,如曲艺、戏曲和民歌等,它们以质朴、欢快的节奏和动听的旋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通过古代文学、建筑、绘画和音乐等多个方面来展现其独特魅力。
这种独特性体现在精湛的艺术创作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上。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化,让其继续发挥着引领和熏陶人们心灵的作用。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xx·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以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来劝喻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片面的错误的阐释,排除。
答案C2.(xx·课标全国Ⅱ,40)见专题三[综合研判思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3.(xx·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
答案C4.(xx·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
”成语箕风毕雨
即来源于此。
2.
称“皇帝” 由秦
朝开始,直至
辛亥革命
才结束。
3.
金陵是南京
的古名,扬州的古名叫
广陵。
4.
古代室内的四角有专名,西南角叫奥
,西北角叫
屋漏
,东北角叫
宦
,东南角叫窔
,其中以
奥
为最尊。
5.
清人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
》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6.
三桓即孟
桓、
叔孙
桓和
季
桓。
7.
六部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8.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
、
官修目录
、
私家目录。
9.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
五音指的是
宫
、 商
、
角
、
徵
、羽。
10.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浊酒”指的是浇愁
的酒。
11.
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
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
∙×
12.
墓志也是一种碑刻。
汉朝时就有墓志。
古人在坟里埋上一块石头,或长或方,上面记载着死者的事迹,其性质与碑刻一样。
∙√
∙×
13.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
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
∙×
14.
帞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
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后面的两“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
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
∙×
15.
明清时进士榜都用黄纸书写,所以叫做黄甲,也称为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
∙√
∙×
16.
现在的鄱阳湖在东汉时还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当时的鄡阳县址就设在现在的湖中间,以后逐渐沦为大湖。
∙√
∙×
17.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里的太守指的是京城太守。
∙√
∙×
18.
车右又叫骖乘,其任务是执戈御敌,车遇险时下推车。
古代作战乘车一般是三人一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
如果是国君或主帅在车,则居于中,御者与之对调。
∙√
∙×
19.
今江西全省相当于西汉一个豫章郡。
∙√
∙×
20.
古时有“缙绅”一词。
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指插笏于绅(带),是教师上课作为记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教师的代称。
∙√
∙×
21.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就是七音。
∙变宫
∙变商
∙变角
∙变徵
∙变羽
22.
绍兴的古名叫()。
∙南京
∙广陵
∙会稽
∙无锡
23.
汉代的察举以道德品行为重,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等。
∙秀才
∙孝廉
∙明经
∙贤良方正
24.
孔子说:“殷有三仁焉”,指的是()。
∙周文王
∙周武王
∙姜太公
∙微子
∙箕子
∙比干
25.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中的“裈”是指()。
∙裙子
∙裤子
∙衣服身后的下摆
∙被子
26.
西汉的会稽郡包括今()。
∙江苏太湖流域
∙上海市
∙浙江的大部分
∙安徽的大部分
∙江西的小部分
∙福建
27.
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
∙大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红微垣
28.
《太阳历》是由汉代()等人制订。
∙郭守敬
∙落下闳
∙王恂
∙邓平
∙傅仁钧
∙祖冲之
29.
秦汉时()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
∙麒麟阁
∙兰台
∙东观
∙馆阁
30.
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
∙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红微垣
31.
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
∙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红微垣
32.
二十八宿即二十八个星区,包括()。
∙东方苍龙七宿
∙北方玄武七宿
∙西方白虎七宿
∙南方朱雀七宿
33.
记载二十八宿较早的书有()。
∙《吕氏春秋》
∙《淮南子》
∙《月令》
∙《诗经》
34.
梁溪是()的别名。
∙苏州
∙松江
∙无锡
∙泉州
35.
()又称手板,是君臣相见时手里拿着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或指指画画。
∙衽
∙笏
∙缙
∙绅
36.
()是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烧火,口有耳,便于抬举。
∙鼎
∙鬲
∙镬
∙甑
∙甗
37.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两千一百多年时间,在此段时期内,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阶段。
∙第一阶段称州郡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第二阶段称道路时代,经隋、唐、五代、宋、辽、金朝,约700年。
∙第三阶段称行省时代,经元、明、清朝和民国时期,约700年。
∙以上答案都不对。
38.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中“俎”是()。
∙筷子
∙砧板
∙托盘
∙案
39.
掌握一点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有()益处。
∙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缔造和发展的过程
∙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某种方言分布情况
∙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哪些地区经济发达,原因何在
∙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各地有什么特殊的风俗习惯
∙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常识,便于理解学习和现实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40.
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的三礼是指()。
∙周礼
∙吉礼
∙仪礼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