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2.“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其原因在于: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 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 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先发展重工业。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而且工业资 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 援,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此,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基地,长
岳 麓 版 历 史
【答案】
A
第四单元 【例2】 (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
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
)
岳 麓 版 历 史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例1】 (2008·江苏·9)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 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
是
(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 考查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解 题的关键是注意图下面的时间“1953年”,根据这一时间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应是实行改造后的农 业生产合作社。B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的组织, 不符合“农民”这一条件。C项是1958年建立的,D项出现 于20世纪70年代末。
岳 麓 版 历 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前言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介绍,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当时,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和封闭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号召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建设。
2. 长征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面对艰难险阻,把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摆在了各级政府和解放军的中心工作中。
1952年内蒙古建设了第一家大型钢铁厂,实现了从工业落后省份到一流制造业的转变。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在19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首先,在大跃进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农业和轻工业建设受到了忽略,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生产能力下降。
其次,文化大革命使得全国思想文化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危机和混乱。
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断和停滞。
4. 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个新时期,我国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讨论与互动:通过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表达等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毛泽东访问苏联
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阅读教材84页第二段,回答问题 1、指出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未能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 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内部原因: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尖锐的民族矛盾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启发: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发 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对 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 事业的继续与发展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 自身历史(因果联系)
3、分别概括东欧剧变的自身原因和其他国际原因
自身:20世纪60年代后东欧各国出现严重问题,虽然改 革,但成效不大;国际: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各国受苏联控制,完全采取与苏联一样的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且 受苏联控制,无法进行彻底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经济状况
失败原因:没有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人民生活状况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阅读教材85页第三段,回答问题 1、概括东欧剧变的含义及表现
含义: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发展私 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阐述东欧剧变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学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
2.方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1)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情境在线】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提示: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情境在线】毛泽东认为,合作化是个体农民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由贫穷变富裕的主要途径。
这里的“合作化”是怎样完成的?提示:先是建立互助组,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1)表现。
①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根据材料,推断接下来新中国的主要工作将是什么?
开展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
一、1949—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二)1953--1956
1、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 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内容:主要矛盾变化
主要任务变化
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 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力。
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发展方针。
2、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 “大跃进”(中心: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面红旗
【概念辨析】“大跃进”
高指标 瞎指挥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片面要
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后
面临的困境
经济上,国 民经济全面
崩溃
军事上,国 民党还有上 百万军队在 负隅顽抗
国际上,美苏 冷战对峙,帝 国主义国家对 新中国孤立、
封锁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 经验教训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时代的口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以钢为纲,带动一切”(薄一波) 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 “超英赶美平常事。”(群众)
后面貌的良好愿望; 客观上讲,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 上述口号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什么愿望? 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有可能实现吗? 的高速度。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特点: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共产风”
“敞开肚皮吃饭”的人民公社食堂
人民公社“共产风”的大食堂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三)大跃进运动(1958年)
中心:大炼钢铁 错误: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如何?大炼钢铁给我国造 成哪些不良影响?领导人犯了什么错误?
1958年8月,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河南省建起的土高炉群。
台前县属山东寿张县, 1964年寿张县撤销,原 县境金堤以南区域划归范 县,隶属河南省安阳行署, 金堤以北划归山东省阳谷 县。 1974年范县东部9个公社 设中共范县台前工作委员 会和范县台前办事处(为 县级机构)。 1975年改称中共台前工 作委员会和台前办事处。 1978年建台前县,属安 阳行署,1983年改属濮 阳市。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等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设问: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的同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为此,它们各自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组讨论思考回答: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东欧,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并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在亚洲,苏联与中国建交,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多媒体展示赫鲁晓夫的人物简介,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赫鲁晓夫改革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表现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农业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等;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
教师过渡: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莫斯科发生政变,赫鲁晓夫被免职,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
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论从史出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 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 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 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 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 当的政治安排。
B.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思考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①“大跃进”
。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
的规律。
㈢严重失误的原因:
⑴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⑵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 了客观规律。
㈣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
原因: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 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 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 力的作用。
影响: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
返回
3、“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
⑴制定: 1953—1957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 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
⑵成就: 提前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前预习: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的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人民政府进行经济调整: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城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没收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1953---1956)1、指导方针、政策(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时间:内容:(2)“一五”计划材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材料三:“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2、“一化”“三改”(1)特点:(2)成就:二.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一)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材料四、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必选课件)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中共八大(1956.9)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社 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 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
性 对全党进行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质 的教育运动
主 题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 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 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概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过3 况 次。1957年4月27日到1958年8月
意 义
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 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 和建设需要。
的指导方针问题。
➢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
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
(一)《论十大关系》(1956.5)
根据多年来经济建设的实践,毛泽东强调指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
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
的需要,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是一条“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
讲“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这样的状态底下,希 重挫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副产
望快,希望能够尽快把我们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上来,品产量急剧下降。自然生态环境也
这是一个普遍的民族心理。——《金冲及谈“大跃 受到严重破坏,全国出现大面积粮
进”起因:当时预计朝战后仅15年和平发展期》 荒,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 • 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 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 城镇人口。其主要 目的是 D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 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1956——1976年间中共制定了哪些 正确的方针,又有哪些失误?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文革”十年浩劫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1953——1957)
克拉玛依 油田
长春一汽
鞍钢 兰州黄河大桥 西安第二 发电厂 武汉长 江大桥
武汉国棉 一厂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以东北为中心。 【合作探究 2】 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从工业建设成就的区域布局来看,有何特点? 从工业建设成就来看,优先发展什么 ? 重工业 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3.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背景: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持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核心是调整 (3)结果: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后东欧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819”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2.运用直观教学法,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形势,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
这说明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
展教学案
题:第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49年——193年)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
②192年底:
③193年:
2.方针:
3.实施:
4.成就:初步建立:
初步形成:
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3年——196年底)1.背景:
2.内容: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
4.意义: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6年——1976年)1.196
年中共八大①内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②意义:
2.19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
②提出:
③影响:
3.1960年八字方针①背景:
②方针:
、
、
、③影响:
4.196--1966年:
.1966—1976年: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3.概括20世纪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哪些失误?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教训?【重难点解析】1.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①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②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③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
④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
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思想的影响: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的表述,错误的是A.我国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B.先进行工业化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D.“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发展2.19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A①②
B③④
②④
D①③3.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八字方针④文革扩
展到经济领域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②③④D①③④4.19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能担任我们的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是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
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6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A.①③
B.②③.①④D.②④7“19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XX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
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
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
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
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
A.①②
B.②③
.②④
D.①④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9.著名导演张艺谋取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你认为这个场景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A.40年代末
B.0年代末
.60年代末
D.70年代末10.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主要在于
A.过分的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B.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盲目制度生产的高指标D.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1)根据图一回
答:19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1962年1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有7000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书面报告并作讲话。
在总结“三年困难”的原因时,他指出,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从19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你认为,当时刘少奇提到的“缺点”和“错误”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从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总结与反思】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0BBBDBAABB11198-1960年间呈上升趋势。
原因:①“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大跃进运动直接推工业增长。
1960-1961年间是呈下降趋势。
原因: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党中央开始执行“八字方针”,对工业实行调整。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启示:应当遵循客观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