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史

合集下载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6(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 1767-1785,90), Folge der Aufklärung 启蒙运动的后续, Die junge Generation wehrte sich Gegen das Zweckmäßigkeitsdenken und gegen die Betonung der Vernunft 拒绝实用性和拒绝强调理智,Hauptthese: Gefühl ist mehr als Vernunft 情感, Leitbilder: Rousseau卢梭重于理性, Sie schätzen die Freiheit über alles und haßten besonders dieWillkürherrschaft der Fürsten. Die von Renaissance entdeckteIndividualität wurde zum Programm 肯定自由,反对专制统治, Die erste revolutionäre Jugendbewegung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wurde von der um 1750 geborenen Generation getragen , Der Geniekult und die damit eng verbundene HochschätzungShakespeares prägten das Selbstverständnis der ganzen Generation.受到天才崇拜和高度评价Shakespeare的影响, Der Begriff wurde von gleichnamigen Schauspiel F. M. Klingers auf dieganze Epoche übertragen题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Generationsprobleme/ Vater–Sohn-Konflikt ,兄弟间的矛盾冲突 Familienkonflikt durch Bruderzwist (兄弟相争)dieRivalität der ungleichen1.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歌德的领路人, 收集全世界民间歌曲Von deutscher Art und Kunst;论文集:纲领性文章Abhandlung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论语言的起源》Stimmen der Völker in Liedern 民歌集对自然与天性的强调。

德国文学史最全复习资料

德国文学史最全复习资料

一、古典主义 Klassik (1786---1805)die römische und griechische Antike, die durch den Einfluss der italienischen Renaissance auch in Deutschland wiederentdeckt worden war.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Das V olkslied 民歌:诗人将口头传唱的歌曲凭自己的感觉将歌词或诗节改写的歌曲。

“Zersungensein”是民歌的标志Das Kunstlied 艺术歌曲,叙情民谣歌曲:18世纪开始模仿民歌,许多艺术歌手都转为了民谣歌手a)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少年维特之烦恼>·Egmont <埃格蒙特>·Iphigenie auf Tauris <陶里岛上的依菲几尼>·Tasso <塔索>·Faust <浮士德>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把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浮认为得到了满足,灵魂就归于魔鬼。

于是浮有了一番奇特经历。

后来浮说拥有一个乐园时将得到满足。

魔鬼要收去他的灵魂,最后天使救了浮。

但他的5想追求皆以无果告终,最后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并死去,他的灵魂将被恶魔收走但为天使所救。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Entsagender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断念者>·Hermann und Dorothea <赫尔曼与窦绿苔>·Die Wahlverwandschaften <亲和力>·Dichtung und Wahrheit <诗与真>b)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Über Anmuth und Würde <秀美与尊严>·Über das Erhabene <论崇高>·Über die äst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论人的美学教育>·Der Rauber <强盗>·Kabale und Liebe《阴谋与爱情》·Don Carlos <唐-卡洛斯>·Wallenstein 《华伦斯坦》·Wilhelm Tell <威廉-退尔>威廉·退尔(William Tell; Guillaume Tell)十三世纪,统治瑞士奥地利之总督肆意压迫人民,竟于闹市竖一长竿,竿顶置一帽,勒令行人鞠躬于帽。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

德国文学简史笔记摘要:一、德国文学简史简介1.古希腊和拉丁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2.宗教改革时期的文学发展3.启蒙时代的德国文学4.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5.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6.20 世纪的德国文学二、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歌德- 《浮士德》- 《少年维新传》2.席勒- 《阴谋与爱情》3.托马斯·曼- 《魔山》4.茨威格-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5.君特·格拉斯- 《铁皮鼓》三、德国文学的特点与影响1.德国文学的民族性2.德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3.德国文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正文:德国文学简史笔记德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拉丁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时期,德国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变,德国文学经历了启蒙时代、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时期,以及20 世纪的重要阶段。

在德国文学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其中,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浮士德》展示了人类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成为德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另一部作品《少年维新传》则表现了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文学史上另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戏剧作品《阴谋与爱情》揭示了社会政治斗争和人性的矛盾,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世纪,德国文学继续繁荣发展。

托马斯·曼(Thomas Mann)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魔山》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意义。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的作品《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毁灭。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是20 世纪后期德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铁皮鼓》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反映了德国的历史与现实。

德国文学的特点在于其深厚的民族性,这使得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史追溯至古典时期,其影响力传遍欧洲,并受到拉丁文明及教会影响,以及复杂多变的哲学思想。

古典时期德国文学以“骑士文学”为代表,其中代表作品有“骑士史诗”《武松传》和《巴黎圣母院》,由此开启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文学以“巴伐利亚文学”为代表,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显示儒家价值观以及促进社会的宗教观念。

此外,在文艺复兴时期还出现了“普鲁士文学”,其中主要代表是著名诗人和抒情诗人罗伯特斯林格。

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文学因为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思想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为世界文学史带来了许多的贡献。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出现了“叙事文学”和“抒情诗歌”两大流派,叙事文学中有多位著名作家,包括拉尔夫马克斯、卡尔穆勒、沃夫根希尔等。

浪漫主义诗歌中有著名的“联合诗歌”和“新诗”。

联合诗歌中,有许多著名诗人,如迪勒,他所作的《草原诗》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以超越时间空间结构的故事情节、神秘的气氛和形象化的抽象概念为主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表达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文学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名的是浪漫主义,它以解放人类文明心灵,重新认识自然世界为主旨,激发了众多作家的灵感,其中包括海因里希梭罗、威廉夏尔斯和玛丽雪莱等,他们都把浪漫主义理念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丰富了德国文学。

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德国文学更是以新叙事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名义出现,新叙事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结构模式,以及突破传统的文学语言,引入了新的文学元素,使19世纪以后的德国文学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

总结德国文学史从古典时期到20世纪后期,历经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浓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学发展。

气势恢宏、新见迭出的文学史著作——评范大灿主编的《德国文学史》

气势恢宏、新见迭出的文学史著作——评范大灿主编的《德国文学史》

作者: 蒋承勇
作者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7-150页
主题词: 《外国文学史》;德国;主编;气势;著作;编写工作;译林出版社;《文学史》
摘要:前几年因参与教育部委托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及随后主持《世界文学史纲》等外国文学史的编撰,因而近年来对外国文学史和国别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状况颇为关注,并一直认真跟踪这方面的发展态势。

近读范大灿先生主编的五卷本《德国文学史》(译林出版社,下文中简称《文学史》),感到耳目一新,颇有些感想,于是,就从文学史编纂的角度,谈点自己体会式、领悟式和学术评判式的读后感。

德国文学史整理(中德对照)汇编

德国文学史整理(中德对照)汇编

Frühmittelalter中世纪早期ca. 500 –1180约公元500~1180年I. Begriff一、概念Der Begriff Mittelalter ging aus der nachfolgenden Epoche, der Renaissance, hervor. Die Humanisten wählten den Begriff für die Zeit zwischen Antike und der Neuzeit.中世纪的概念是在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

人文主义者将这一概念指代古典时期和近代之间的阶段。

II. Weltbild二、世界观Das mittelalterliche Weltbild ist tief von Kirche und Bibel geprägt. Gott ist der Erschaffer der Welt, der Natur und des Menschen und lenkt diese. Die Vertreibung aus dem Paradies wird als Beginn der Geschichte angesehen, die europäischen Königs- und Kaiserreiche –unter Einfluss der Kirche –als Vorläufer des Gottesreichs auf der Erde, nach dem Jüngsten Gericht. Der einzelne Mensch ist Bestandteil dieser Ordnung, er f ühlt sich als Teil der Gesellschaft, nicht als Individuum.中世纪时期的世界观深受教会和圣经的影响。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

中世紀時期Mittelalter紀載古日耳曼人生活的文獻為數極少,一直到公元98年,羅馬麗史學家發表了<日耳曼誌>(Germania)她詳細紀載了公元前後古代日耳曼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經濟生活,政府組織,及各日耳曼部落的情況.(一).古高地德語文學(Fruhmittelalter) (750年1050年)主要的區別古高地德語和西日耳曼語從它發展起來的,四至五是紀時,由於匈奴人入侵,引起日耳曼民族的大遷移.在民族大遷徙的時代,古日耳曼人各部落裡層產生了不少英雄傳說,哥頌了榮譽,忠誠,職責,英雄的死亡復仇等,而並不著力於宣揚宗教.1.世俗文學:英雄史詩<希爾德布蘭特之歌>(Das Hildebrandslied)-這是古高地德與保存下來的唯一的詩,因而被看做德國文學史的開端.古高地德語文學的最重要文獻,他是富於英雄傳說的時代所遺留下的維一的日耳曼英雄獅篇2.梅賽堡咒語(Die Merseburger Zaubersprueche) 1841年在梅賽堡大教堂發現故稱,咒語原是古代日耳曼人在基督教化錢用已在戰爭或災難面前保佑自己. <梅賽堡咒語>共有兩個咒語,押的是頭韻.它有兩個咒語,其中之一咒語敘述戰俘被敵人所?,祈禱諸神能使戰俘鬆綁脫逃,所以叫脫逃咒語.另一個咒語敘述一匹馬的腿扭傷,祈求神保祐牠恢復,所以叫康復咒語.卡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仍屬古高地德語),發生在公元8世紀晚期至9世紀,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後繼者在歐洲推行的文藝與科學的復興運動,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卡洛林(Carolin)一詞,來自拉丁文Carolus,即查理(Charles)。

當時歐洲普遍處於文盲或半文盲狀態,除了教士以外,幾乎沒有人會讀書,而低級教士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同樣缺乏教育。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查理曼大帝廣納歐洲的優秀學者來到帝國,恢復和興辦學校與圖書館,形成了文藝復興的局面。

德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德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德 国 文 学 史德语文学史是日尔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强调文学的历史沿革,文体变迁等文学各要素中的”历史”部分,所介绍或讨论的作品大多是所谓具有历史地位的经典之作.z.B. ”三月之前” 1830年到1848年之间的文学,也就是指德国1848年3月革命之前的文学.“国王的文学” 17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和1918年之间的文学中世界德国文学分二个阶段:750-1350年 (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1350-1600年中世纪德国文学(一)包括:宗教文学 311-323骑士和宫廷文学 Minnesang英雄史诗 Heldenlied宫廷抒情诗和吟游诗中世纪德国文学(二)包括:民间作家 民间故事书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 巴洛克(1600-1720)启蒙运动(1720-1785)包括:哲学准备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狂飙突进运动(1767-1785/1790)包括:哲学和文学准备戏剧诗歌小说古典主义(1786-1865)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过渡时期诺瓦利斯Novalis 德国浪漫派重要人物叔本华Schopenhauer格林兄弟 Jacob Grimm & Wilhelm Grimm目录:1.中世纪德国文学 (1) (Deutsche Literatur im Mittelalter 750-1350)概述(Stabreimdichtung, Endreim, Karl der Große, Scholastik und Mystik)a) 宗教文学(geistliche Literatur)《乌菲拉(Wulfila)主教的圣经译文》(Bibelübersetzung des Wulfila,369) 歌特语。

(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德国文学。

) 《梅塞堡咒语》(Merseburgerzaubersprüche,im 10. Jh.)(日耳曼口语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字种类之一。

Anna Seghers德国文学史PPT课件

Anna Seghers德国文学史PPT课件




Analyse

情节紧张:囚犯海斯勒的极其惊险的逃亡故 内容客观:全景式地揭示了纳粹德国真实社会场景 寓意深刻:寻找与其政治态度相适应的文学主题和形 式 ,通过具体社会关系里具体人的前途来塑造这个方 向


手法艺术:渗入人的内心世界,即“感觉的空间”
Zusammenfasung zu Das siebte Kreuz
Anna Seghers



纳粹上台后西格斯因为 犹太人、共产党人和左 翼作家的身份不得不流 亡; 1947年成为德国统一社 会党成员,1950年迁居 东德。1983年6月1日逝 世于柏林; 安娜· 西格斯与我国早期 留德的革命者女作家、 社会活动家胡兰畦合作 撰文歌颂中国大众抗日 爱国的斗争 。





德国女作家,以描述二战 时期道德体验而知名。
著有长篇小说《第七个十 字架》《死者青春常在》, 短篇小说集《蜂房》,中 篇小说集《海地的婚礼》 以及报告文学《杨树浦的 五一节》和游记《在新中 国》等。
1947年成为德国统一社会 党成员,1950年迁居东德。 1983年6月1日逝世于柏林。
Anna Seghers

作者将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现实和德国人的亲情、友情、 爱情、人情淋漓尽致地写进了作品中,给世界展示出一幅 德国社会的全景画。同时寓意着德国人民一定能够取得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又采用象征主义手法,许多 情节多重含义,发人深思,而紧张曲折的情节更是让人忍 不住一口气读完整部作品。 这是一部纳粹年代的真实的记录,它一方面记录了纳粹的 暴行,另一方面却在无数的细节中折射出德国人的人性的 光辉。一个被痛恨的德国,同时也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德国。

德国文学史一.

德国文学史一.

第一章:中世纪文学关于古日耳曼人的早期文献1) 最早关于日耳曼人的记载(拉丁文):◆恺撒(公元前100-前44)《高卢战纪》(der gallische Krieg):零星记载◆塔西佗(约56-约120)《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公元98年):关于日耳曼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政治组织及各部落的情况;《编年史》(Annalen)中亦有记载,其中提到了日耳曼人的英雄赞歌(第二卷末尾)2) 鲁内文(Rune →ahd. runa = Geheimnis)①:古日耳曼民族的共同文字(?),最早用于卜筮,后也作为福祐、装饰刻于兵器、饰物、墓碑上,只是些片段,不成完整的记载,直至7-8世纪还在运用3)哥特文:西哥特主教乌菲拉为了传播基督教,以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为楷模,结合哥特人原由文字符号,创立哥特文,翻译了《圣经》,现仅存残片。

哥特语于16世纪中叶在最后一块地盘克里米亚消亡德语的起源和发展属印欧②日耳曼语族③西支④:(拟构的)原始日耳曼语(日耳曼共同语,也称“条顿语”) ─→西日耳曼语─→(六世纪前后,高地德语音变:p→f,t→z,k→ch)高地德语(古高地德语Althochdeutsch bis 1100─→中古高地德语Mittelhochdeutsch 1100 bis 1500─→ 近代高地德语Neuhochdeutsch seit 1500)第一节:古日耳曼、古高地德语文学德语文学的史前史◆基督化(5-8世纪)前古日耳曼人的神话(Mythen)系统Mythos: (gr. Wort, Erzählung) allg.: →Dichtung (Sage) von Göttern, Helden u. Geistern der Urzeit eines V olkes als …V erdichtung“ best. Urerlebnisse; bws. nach Aristotelos (Poetik) …Nachahmung der Handlung“ u. neben …Charakter, Rede, Absicht, Szenerie und Musik“ wichtigster, weil charakteristischer Bestandteil der Tragödie.⑤◆古代传说(例如民族迁移时期的英雄传说)Heldensage: auf vor- und frühgeschichtl., mündl. oder schriftl. Überlieferung beruhende, dicht. ausgestaltete Erzählung von Ereignissen u. Personen; Grundelement des Heldenliedes;durch Verknüpfung versch. H. Entstanden Sagenkreise um einen Helden. = Dietrich von Bern (ostgot.), Siegfried (burgund.), Rother (langobard.), König Arthus (kelt.) u.a.零星记录于冰岛诗体的《埃达》(Edda)⑥和散文体的《萨迦》⑦(Saga)之中早期的文学创作形式:1.谚语(Sprichwörter)、谜语(Rätsel)、咒语(Zaubersprüche):可视作文学创作的雏形,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2.简单的歌唱形式:(nach Frenzel: Daten deutscher Dichtung)◆Liod = Lied (carmen), vor allem in der Bedeutung wini-liod = Liebeslied◆Leich = Lied (zu angelsächsisch lacan, gotisch laikan = springen, tanzen), Bewegungslied 3.英雄诗歌(Heldenlieder)、英雄赞歌(Preislieder):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记载了日耳曼人的英雄赞歌,另见Priscus)◆Preislied: (zu preisen = loben) Hauptform germ. Dichtung (neben →Heldenlied); meistimprovisiertes (Gelegenheits)Lied zur Verherrlichung der Taten einens Helden, oft des Gefolgsherrn; seit 4. Jh. doch nur in Nachfolge erhalten. = ahd. Ludwigslied (881), das den Sieg des Königs Ludwig III. Über die Normannen bei Saucourt 881 preist.◆Heldenlied: im 3.-7. Jh. ausgebildete episch-balladenartige Liedform in Langzeilen mitStoffen aus der germ. Heldensage, zum Preis von Heldentum in mündl. V ortrag bestimmt;erhalten Hildebrandslied (ca. 800), Heldenlieder der Lieder-Edda (z.T. wohl vor 800, z.T. bis ca. 1400)* 相关概念:Heldensage , Heldenepos* 伶人:scop, scopf → Berufsdichter, Sänger, der an den Höfen von germ. Fürsten seine Lieder vortrug und nach dem Zeugnis des Beowulf (um 700) scop und der ahd. Glossen scop oder scopf genannt wurde.* 古日耳曼诗歌的韵律多为压头韵(Stabreim = Gleichklang des Anlautes)9世纪前后查理大帝下令搜集、整理日耳曼人的口头文学资料,其子Ludwig将这些“异教”文献尽数销毁。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史目录:1.中世纪德国文学 (1) (Deutsche Literatur im Mittelalter 750-1350)概述(Stabreimdichtung, Endreim, Karl der Gro?e, Scholastik und Mystik)a) 宗教文学(geistliche Literatur)《乌菲拉(Wulfila)主教的圣经译文》(Bibelübersetzung des Wulfila,369) 歌特语。

(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德国文学。

)《梅塞堡咒语》(Merseburgerzaubersprüche,im 10. Jh.)(日耳曼口语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字种类之一。

每条咒语分为两部分:1.引子和叙述为主。

2.咒语本身。

)《威索布伦特祷文》(Wesobrunner Gebet, um 800) 一开始叫Weltschapfungslied 创世歌︳→修道院名字感谢上帝恩德(分为两部分:1.上帝创世前,世界混沌的状态。

2.感谢上帝的恩德,给人力量。

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祈求上帝的帮助。

)《穆斯皮利》(Musipilli, um 800) 规劝人们要皈依基督教,信奉上帝。

用诗体所写。

人死后,天使和魔鬼争其灵魂,而谁虔诚就上天堂;不虔诚就下地狱。

基督教。

《救世主》(Heliand, um 825) 把耶稣看成日尔曼人,教士所写。

描述耶稣的一生,耶稣的信徒,像日尔曼英雄。

又叫《创世纪和救世主的一生》《福音书》(Evangelienharmonie, um 870) (Otfrid von Wei?en burg)→当时还不是贵族称号。

描写基督,宣扬基督教教义。

尾韵诗(Endreim)。

(die erste Endreimdichtung in deutscher Sprache)b) 骑士和宫廷文学(ritterlich-h?fische Literatur)《希尔德布兰特之歌》(Hildebrandslied, um 820) 意义非常。

德国文学4——精选推荐

德国文学4——精选推荐

德国文学史(4)一、自然主义1880-18901、历史1870-1871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打败法国,WilhelmⅠ.于1871年1月18日成为德意志皇帝。

德国统一,并获得很多赔款,国内经济繁荣发展。

德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发达的工业国。

工业发展产生了工人阶级队伍,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

俾斯麦对内镇压工人运动,但是没有成功,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2、自然主义兴起2.1、思想基础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Arten durch natürliche Zuchtwahl),强调“自然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与基督教教义相驳,引起一场革命,也使人们对人类历史重新做出评价。

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创立实证主义(Positivismus)。

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超越感觉经验范围的事物本质无法认识。

为自然主义强调描摹事物现象提供了哲学依据。

欧洲其他国家自然主义的影响:左拉和易卜生(Ibsen)。

2.2德国自然主义兴起及特点原因:对工业化社会贫富差距和工人地位的不满。

特点:把自然科学引入文学,以精确、真实、不加选择地再现现实生活为宗旨。

3、自然主义戏剧代表作家3.1阿尔诺·霍尔茨Arno Holz 1863-1929提出了“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分秒必录的文风”的理论3.2约翰内斯·施拉夫Johannes Schlaf 1862-1941两人合作发表剧本《泽利克一家》Die Familie Selicke3.3格哈特·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 1862-1946 主要代表1912年获得诺贝尔奖生平:家境拮据,后与富商女儿结婚,生活无后顾之忧,专心创作,8年后认识学音乐的女大学生,婚姻出现危机,19年后即1904年正式分手,与女学生结婚。

作品:1889年创作《日出之前》V or Sonnenaufgang,描画了一个农民暴发户的衰落。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

目录第一部分内容 ....................................................................................................... 1第二部分作品结构 (4)第三部分感想 (5)第一部分内容第一章来自非洲的信(第1页到第22页)孤身一人来到肯尼亚的瓦尔特在当地教会的支持下,得以将妻子与女儿移民此地,在给妻子耶特尔的信中写道:“一想到我也许很快就能把你和孩子搂在怀里,我的心就会狂喜不已,仿佛就要爆裂了一般”(4)“我现在已不是按星期,而是按小时计算我们何时重逢了,同时我觉得,自己活像是一个即将步入新婚之夜的新郎”(22)而对自己父亲,他无力将其救出,瓦尔特对德国彻底失望,给父亲写信说:“亲爱的父亲呀,你再也不要抱有幻想了,我们的德国已经死了。

它践踏了我们的忠诚之心”(15)第二章初到非洲(第23页到第52页)耶特尔与蕾吉娜终于踏上了非洲大陆,来到了离故乡千里的肯尼亚农场。

仆人奥沃尔正兴奋地迎接她们。

“奥沃尔上身穿一件长长的白衬衫,遮住了裤腰,活像是乖娃娃小人书里的快乐天使”“在阳光照耀下他的额头上显出晶莹的汗珠,这汗珠马上就变成五彩的珍珠”对幼小的蕾吉娜来说“奥沃尔的皮肤所散发出的如蜂蜜一般甜蜜的气息驱除了她的恐惧感,使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大人”(23)而耶特尔呢?“她眼中所看那间的只有住房、牛棚和树林,别的什么都看不见。

她对干旱十分厌恶,对不久之后开始的倾盆大雨也很厌恶”(32)她总是不停的抱怨:“我是无法坚持下去了”(33)在极度失落时“甚至希望自己死掉”(34)第三章战争爆发(第53页到第72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瓦尔特尔特一家成了“敌侨”而被逮捕。

因此,“以前在德国见过最后一面的老熟人老朋友重逢了”(64)他们喜悦非常,互相讲述自己的故事,然而,这种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太长。

随着关押时间的持续,人们再度陷入无限的忧虑之中。

德国文学史整理(中德对照)

德国文学史整理(中德对照)

Frühmittelalter中世纪早期ca. 500 –1180约公元500~1180年I. Begriff一、概念Der Begriff Mittelalter ging aus der nachfolgenden Epoche, der Renaissance, hervor. Die Humanisten wählten den Begriff für die Zeit zwischen Antike und der Neuzeit.中世纪的概念是在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

人文主义者将这一概念指代古典时期和近代之间的阶段。

II. Weltbild二、世界观Das mittelalterliche Weltbild ist tief von Kirche und Bibel geprägt. Gott ist der Erschaffer der Welt, der Natur und des Menschen und lenkt diese. Die Vertreibung aus dem Paradies wird als Beginn der Geschichte angesehen, die europäischen Königs- und Kaiserreiche –unter Einfluss der Kirche –als Vorläufer des Gottesreichs auf der Erde, nach dem Jüngsten Gericht. Der einzelne Mensch ist Bestandteil dieser Ordnung, er f ühlt sich als Teil der Gesellschaft, nicht als Individuum.中世纪时期的世界观深受教会和圣经的影响。

德国文学史一

德国文学史一

第一章:中世纪文学关于古日耳曼人的早期文献1) 最早关于日耳曼人的记载(拉丁文):◆恺撒(公元前100-前44)《高卢战纪》(der gallische Krieg):零星记载◆塔西佗(约56-约120)《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公元98年):关于日耳曼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政治组织及各部落的情况;《编年史》(Annalen)中亦有记载,其中提到了日耳曼人的英雄赞歌(第二卷末尾)2) 鲁内文(Rune →ahd. runa = Geheimnis)①:古日耳曼民族的共同文字(?),最早用于卜筮,后也作为福祐、装饰刻于兵器、饰物、墓碑上,只是些片段,不成完整的记载,直至7-8世纪还在运用3)哥特文:西哥特主教乌菲拉为了传播基督教,以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为楷模,结合哥特人原由文字符号,创立哥特文,翻译了《圣经》,现仅存残片。

哥特语于16世纪中叶在最后一块地盘克里米亚消亡德语的起源和发展属印欧②日耳曼语族③西支④:(拟构的)原始日耳曼语(日耳曼共同语,也称“条顿语”) ─→西日耳曼语─→(六世纪前后,高地德语音变:p→f,t→z,k→ch)高地德语(古高地德语Althochdeutsch bis 1100─→中古高地德语Mittelhochdeutsch 1100 bis 1500─→ 近代高地德语Neuhochdeutsch seit 1500)第一节:古日耳曼、古高地德语文学德语文学的史前史◆基督化(5-8世纪)前古日耳曼人的神话(Mythen)系统Mythos: (gr. Wort, Erzählung) allg.: →Dichtung (Sage) von Göttern, Helden u. Geistern der Urzeit eines V olkes als …V erdichtung“ best. Urerlebnisse; bws. nach Aristotelos (Poetik) …Nachahmung der Handlung“ u. neben …Charakter, Rede, Absicht, Szenerie und Musik“ wichtigster, weil charakteristischer Bestandteil der Tragödie.⑤◆古代传说(例如民族迁移时期的英雄传说)Heldensage: auf vor- und frühgeschichtl., mündl. oder schriftl. Überlieferung beruhende, dicht. ausgestaltete Erzählung von Ereignissen u. Personen; Grundelement des Heldenliedes;durch Verknüpfung versch. H. Entstanden Sagenkreise um einen Helden. = Dietrich von Bern (ostgot.), Siegfried (burgund.), Rother (langobard.), König Arthus (kelt.) u.a.零星记录于冰岛诗体的《埃达》(Edda)⑥和散文体的《萨迦》⑦(Saga)之中早期的文学创作形式:1.谚语(Sprichwörter)、谜语(Rätsel)、咒语(Zaubersprüche):可视作文学创作的雏形,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2.简单的歌唱形式:(nach Frenzel: Daten deutscher Dichtung)◆Liod = Lied (carmen), vor allem in der Bedeutung wini-liod = Liebeslied◆Leich = Lied (zu angelsächsisch lacan, gotisch laikan = springen, tanzen), Bewegungslied 3.英雄诗歌(Heldenlieder)、英雄赞歌(Preislieder):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记载了日耳曼人的英雄赞歌,另见Priscus)◆Preislied: (zu preisen = loben) Hauptform germ. Dichtung (neben →Heldenlied); meistimprovisiertes (Gelegenheits)Lied zur Verherrlichung der Taten einens Helden, oft des Gefolgsherrn; seit 4. Jh. doch nur in Nachfolge erhalten. = ahd. Ludwigslied (881), das den Sieg des Königs Ludwig III. Über die Normannen bei Saucourt 881 preist.◆Heldenlied: im 3.-7. Jh. ausgebildete episch-balladenartige Liedform in Langzeilen mitStoffen aus der germ. Heldensage, zum Preis von Heldentum in mündl. V ortrag bestimmt;erhalten Hildebrandslied (ca. 800), Heldenlieder der Lieder-Edda (z.T. wohl vor 800, z.T. bis ca. 1400)* 相关概念:Heldensage , Heldenepos* 伶人:scop, scopf → Berufsdichter, Sänger, der an den Höfen von germ. Fürsten seine Lieder vortrug und nach dem Zeugnis des Beowulf (um 700) scop und der ahd. Glossen scop oder scopf genannt wurde.* 古日耳曼诗歌的韵律多为压头韵(Stabreim = Gleichklang des Anlautes)9世纪前后查理大帝下令搜集、整理日耳曼人的口头文学资料,其子Ludwig将这些“异教”文献尽数销毁。

德国文学史简述

德国文学史简述

Kommunismus: n Wachsende Opposi on gegen die Kaiserliche Regierung in Berlin und anderen
deutschen Städte n Protest, öffentlicher Ausdruck der Unzufriedenheit n Revolu on
Zensur verbietet öffentliche Aufführungen naturalis scher Dramen
Pro/Con
Auffassung des N.
Kri k am N.
Kunst soll die Realität, die Natur abbilden Nur abbilden ohne Interpretaion der Situa on
-Nicht interpre eren
im Kunstwerk ist nutzlos, verändert nichts.
-Nicht kri sieren -Nicht bewerten
Nur oberflächliche zeigen, ist gar keine Kunst. Denn Kunst zeigt Wharheiten hinter der Oberfläche
5 Expressionismus 1910-1925 5.1 Historischer Hintergrund: 德国工业、经济发展成为欧洲的一大势力,但同时穷人 没有社保、医保、失业保险,无赚钱途径 5.2 Merkmale: 5.2.1 An -bürgerliche Kunst, texte sind grob, roh, wild 5.2.2 Erfolgreiche, bequeme, zufriedene Bürger sollen erschreck werden 5.2.3 Soziale Beziehung sind unwich g, Schönheit unwich g, o Ästheik des Hässlichen 5.2.4 Held: Radikaler rücksichtsloser Individualist 5.2.5 Ziele: der neue Mensch am wich gsten Individualismus ganz ohne Einschränkung Ich sein. Gesellscha liche Klasse oder Schicht ist unwich g. Wir sind alle Geschwester! 5.2.6 Keine Ziele, alles ist ungenau, Gesellscha wird zu simpel dargestellt. 5.2.7 Hauptga ung: Lyrik, später auch Drama 5.3 Werke und Vertreter 5.3.1 Bert Breicht,„ Baal“ (Drama), 24 Szenen 5.3.2 Roman, Döblin„ Berlin Alexanderplatz“, 5.4 Moderne Erzählform ab Anfagn 20. Jh. Innerer Monolog. Erzählt werdn die Gedanken der eigen, assozia v, subjek v, manchmal unlogisch. („dachte/denkt“ kommt dabei nicht mehr vor)

格林兄弟与德国文学史

格林兄弟与德国文学史

格林兄弟与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史上,格林兄弟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受欢迎的作品,成为了德国文学界的重要代表。

本文将探讨格林兄弟对德国文学史的影响,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塑造了传统和文化。

一、格林兄弟的背景与生平格林兄弟,即雅各布·格林(Jacob)和威廉·格林(Wilhelm)兄弟,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

他们是来自哈勒的一对学者和民间故事收集者。

格林兄弟在成长过程中展示了对德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二、格林兄弟的民间故事收集与整理格林兄弟最知名的成就之一是《格林童话》(Grimms' Fairy Tales),这部作品包含了数百个受人喜爱的故事。

他们花费了数年时间,走访各地的农村和小镇,记录下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故事。

通过他们的努力,许多被遗忘的民间故事得以重见天日,并被广泛传播。

三、格林兄弟的语言与翻译格林兄弟不仅仅收集了民间故事,他们还将这些故事重新诠释与翻译,使得这些故事得以传播到全世界。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汁原味,并注入了自己的观点和风格。

这样的翻译工作不仅促进了德国文学的传播,也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格林兄弟的民族主义观点格林兄弟在他们的作品中,强调了对德国民族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他们相信,德国的民间故事和文化是当地人民的瑰宝,值得被继承和保护。

格林兄弟的作品通过各种故事情节和人物,渲染了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沉感情,塑造了一个自豪而强大的德国形象。

五、格林兄弟的学术贡献格林兄弟被视为德国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参与了大量关于诗歌、散文和语言学的研究,并为德国文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推动了德国文学史的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六、格林兄弟在当代的影响至今,格林兄弟的作品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童话故事之一。

这些故事不仅仅为儿童提供了惊奇和乐趣,也通过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教育,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文学史复习整理(08级辅修)2012年4月德国文学史题型:(一)是非题(2*21)(二)单选题(2*17)(三)问答题参考书目:《德国文学史》,余匡复复习要点整理:一、早期文学作品(古德语)1、梅塞堡咒语梅塞堡咒语(Merseburger Zaubersprüche)以其保留地命名,1841年发现于梅塞堡大教堂牧师团图书馆中一本来自福尔达的9/10世纪教律手抄本中,该书作者为乔治·瓦伊兹(Georg Waitz)。

1842年由雅各·格林(Jacob Grimm)首次发表。

两条咒语系留存至今仅有的一份用古高地德语记录的日尔曼前基督教时期宗教文献。

第一条咒语应是为求释放而作,描述了Idise女神使战俘重获自由的情景。

第二条咒语解决的是如何以言语医治马匹脱臼的问题。

沃单神在巴尔德神的坐骑足部脱臼时念的咒语“以骨对骨,以血对血,以肢对肢,如是则伤处尽可结合”与5/6世纪时记录的沃单神医治一匹马的情景相符。

诸神名字如今已无法尽数为人所确知,较能肯定的是“沃单”(南部日尔曼语Wodan或Wotan,北欧语Odin“奥丁”,日尔曼宗教中的主神)和“弗裏娅”(Frija,奥丁之妻)。

2、Das Wessobrunner Gebet, auch Wessobrunner Schöpfungsgedicht genannt, gehört zu den frühesten poetischen Zeugnissen in althochdeutscher Sprache. Es ist das älteste christliche Gedicht der deutschsprachigen Literatur, das erhalten geblieben ist.3、HildebrandsliedDas Hildebrandslied (Hl) ist eines der frühesten poetischen Textzeugnisse in deutscher Sprache aus dem 9. Jahrhundert. Es ist das einzig überlieferte Textzeugnis eines Heldenlieds germanischen Typs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und darüber hinaus, generell das älteste erhaltene germanische Heldenlied. Das überlieferte heldenepische Stabreimgedicht besteht in herkömmlicher Zählung aus 68 Langversen. Es erzählt primär in althochdeutscher Sprache eine Episode aus dem Sagenkreis um Dietrich von Bern.4、高卢战记《高卢战记》记载了一位英雄的光荣战绩的平实记录。

这本书发表于公元前51年。

恺撒的一位副帅希尔提乌斯曾为此书续写了第八卷,把战争叙述到公元前50年。

恺撒的另外一部作品《内战记》3卷,记录了从他率军从高卢回师,渡过鲁比康河,踏上意大利本土开始,至庞培在法尔萨路斯战败,逃到埃及而死以及恺撒在埃及的一些情况。

5、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于公元98年完成,详细记述了西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Page 1 of 10德国文学史复习整理(08级辅修)2012年4月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

《拉奥孔》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将批判锋芒直指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基础,创立了市民剧理论。

市民剧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的。

莱辛认为悲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怜悯与恐惧,净化观众的情感,达到适中的程度;喜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笑培养“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

在戏剧表演风格上,他主张将诗的表现激情与画的美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戏剧的使命在于描写自然,体现真实的合目的性,产生教育作用,提高观众的道德水平。

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

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

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3、莱辛与戈特舍德德国文学理论家、作家。

1700年2月2日生于柯尼斯堡的一个牧师家庭。

1714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神学、语言和哲学戈特舍德的哲学观点属于理性主义,他的哲学著作《世界的真髓》(1733)对沃尔夫庞杂费解的哲学体系作了比较通俗的解释。

他把理性看得高于一切,理性的一条重要戒律就是从善避恶。

人要享有幸福的生活,就得具有理性和美德,而不是仰仗教会或世俗的权威。

他曾创办“道德周刊”,先后编辑出版《爱说闲话的有理性的女人》(1725~1726)和《老实人》(1727~1729)。

戈特舍德的文学观同他的哲学观是一致的。

他认为,人的理性和美德是经过教育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的最好手段就是文学,尤其是戏剧和寓言。

他反对18世纪初期内容粗俗、形式杂乱的德国戏剧。

他认为法国戏剧是可资效法的榜样,主要指17世纪拉辛和高乃依的古典主义戏剧,而不是18世纪的法国宫廷戏剧。

他把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和创作介绍到德国,并奉之为唯一的典范。

他的著作《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1730)依据贺拉斯、布瓦洛、奥皮茨以及被曲解了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具体阐述他的文学观点。

他强调艺术的本质和任务是对人进行理性和道德教育,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应是对人有教育意义的道德准则。

创作故事是道德准则的具体体现。

故事只能摹仿自然,排除主观想象。

其次,悲剧的主人公只能是王公贵族等“大人物”,市民阶级出身的“小人物”不得充当悲剧主角。

喜剧讽刺的对象只能是“小人物”,如讽刺“大人物”则有失尊严。

第三,为各种文学体裁规定了严格的规范。

悲剧要遵守三一律,不能使用独白和旁白。

喜剧的效果要来自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而不能靠语言的风趣、服装的奇异和动作的可笑,丑角绝不能上舞台。

戈特舍德从1726年起同闻名女演员诺伊贝尔夫人从事戏剧改革。

诺伊贝尔夫人领导的剧团按照他制定的规则演出,剧本都是他所认为的“正规剧”戈特舍德还提出语言规范化问题,著有《创立德语的语言艺术》(1748)。

此外,他还有诗集《诗》(1736)和《最新的诗》(1750)。

戈特舍德是德国早期启蒙运动影响最大的作家,他为德国文学在18世纪中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他固步自封,反对任何发展。

他生活在贵族宫廷文学盛行的时期,有不少过时的贵族观念,从40年代起,先后受到瑞士人布赖丁格和博德默,接着是“不来梅同Page 4 of 10德国文学史复习整理(08级辅修)2012年4月它描写了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如何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取得发展。

《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则是作者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的表达。

副标题是“节制”,概括了全书的要旨。

作者批判了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当通过具体的职业为集体的福利积极劳动,而职业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小说内容丰富,但抽象议论较多,结构也较松散。

3.《浮士德》《浮士德》(德语: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808年发表的一部悲剧。

传统上,《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

该剧主人公浮士德也曾出现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给他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地点与时间该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德国莱比锡及哈尔茨山等地,时间约为历史上浮士德博士的年代(约1480-1538),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交接点。

剧情概述令世人景仰的学者浮士德博士,当他回顾他的一生时,发现作为科学家(中世纪概念:泛指含自然科学、哲学、神学、医学、法学在内的全部人类知识),他对世界的本质其实并没有任何认知;作为一个人,他根本没有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他与魔鬼梅菲斯特订立盟约,如果魔鬼把他从这种不满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他就把死后的灵魂交付于他。

魔鬼梅菲斯特则带领他游历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并使他与少女格雷琴悲剧性地相恋。

评价《浮士德》是一部宏伟的史诗。

它是资产阶级整个上升时期的历史的艺术概括。

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

郭沫若称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或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全书有个主题音响:追求。

这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莱辛就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

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

他不局限于从书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去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为腐朽的封建社会里所没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气质。

他一生的精神发展经受一番脱胎换骨的历程。

他追求过知识,追求过爱情和情欲,追求过美,他为了有所作为不惜与封建统治者妥协,造成了悲剧的结局。

但每一次失败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为他没有放弃追求。

最后终于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

因此在每一个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个失败者,但在整体世界中他却是个胜利者。

书中告诉人们:前进的东西总是要胜利的,不过它是以无数悲剧为代价的。

席勒的几部重要作品:1.WallensteinWallenstein ist die gängige Bezeichnung für eine Dramen-Trilogie von Friedrich Schiller. Sie besteht aus den Werken Wallensteins Lager mit einem längeren Prolog, Die Piccolomini und Wallensteins Tod, wobei Schiller die Trilogie auch in Wallenstein I mit Wallensteins Lager und Die Piccolomini und Wallenstein II, bestehend aus Wallensteins Tod unterteilt hat. Schiller behandelt darin den Niedergang des berühmten Feldherrn Wallenstein, wobei er sich frei an den realen historischen Ereignissen orientiert: Wallenstein scheitert auf dem Gipfel seiner Macht, er ist der erfolgreiche Oberbefehlshaber der kaiserlichen Armee, als er beginnt, sich gegen seinen Kaiser Ferdinand II. aufzulehnen. Das Werk spielt im Winter 1633/1634 (also fast 16 Jahre nach BeginnPage 7 of 10德国文学史复习整理(08级辅修)2012年4月Thränen des Vaterlandes / Anno 1636Wir sind doch nunmehr ganz, ja mehr den ganz verheeret!Der frechen Völker Schar, die rasende PosaunDas vom Blut fette Schwert, die donnernde KarthaunHat aller Schweiß, und Fleiß, und Vorrat auf gezehret.Die Türme stehn in Glut, die Kirch’ ist umgekehret.Das Rahthaus liegt im Graus, die Starken sind zerhaun,Die Jungfern sind geschänd’t, und wo wir hin nur schaun,Ist Feuer, Pest, und Tod, der Herz und Geist durchfähret.Hier durch die Schanz und Stadt, rinnt allzeit frisches Blut.Dreimal sind schon sechs jahr, als unser Ströme Flut,Von Leichen fast verstopfft, sich langsam fort gedrungen,Doch schweig ich noch von dem, was ärger als der Tod,Was grimmer den die Pest, und Glut und Hungersnot,Das auch der Seelen Schatz so vielen abgezwungen.1636年,祖国的眼泪》(1636)描写战争在人民精神上造成的创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