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的认知语言学维度_潘正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2.24.13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
委婉语的认知语言学维度
潘正华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省宜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Euphemisms
摘要 委婉语在人们生活中大量存在,但现存文献 更多的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或者从认知的 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 体验观、凸显观、注意观以及原型范畴化和 隐喻、转喻理论的角度对委婉语的构建与变 化进行阐释以期克服单个认知理论解释委婉 语的不足。 关键词 委婉语;认知;原型范畴化;隐喻;转喻; 变化 Abstract Euphemisms abound in people's daily life, which are researched more in the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 or from a single aspect of cognition.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on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experiential view, prominence view, attentional view and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plus the theorie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iming at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in explaining euphemisms with a single cognitive theory. Keywords euphemism;cognitive;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metaphor;metonymy;change
Gorge Blunt对委婉语的理解更多的是 从听话者的角度来下定义。其实,委婉语的 产生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是一个从说话者 到听话者的动态过程。说话者在不能避开禁 忌的情况下而有意向使用另外的词来达到礼 貌和维护面子的目的,当这种意向被成功传 达到听话者时,这个另外的词语便是委婉 语。
2 委婉语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的
基础上的,它包括三个基本的观点: 体验观(experiential view)、凸 显观(p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 (attentional view)(Ungerer & Schmid,1996)。这三大观点相互区别、 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互有倚重。经验观 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局限于客 观的描写,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 更自然的描写;凸显观则认为,语言结构中 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来决 定的;注意观则认为,我们用语言表达的 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 些部分。比如,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 和 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 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但是因为凸显程度和 注意角度不同导致表达不一样。在这三个观 点中,笔者认为体验观统领凸显观和注意 观,而凸显观与注意观相关联但不同:凸显 观更多是从客观的角度来描述,而注意观则 更多的是从主观的角度描述。三者对立统 一,融为一体。
图1 在中国,“厕所”的称呼从古至今有 很多,如:茅坑、茅厕、卫生间、洗手间 WC、Toilet等等。至于这些称呼出现的先 后顺序,我们无从考证。我们暂且拿其中的 “洗手间”为例来分析。 厕所本来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如果 说话者在交际的过程中把注意力始终放在其 肮脏的特征上,肯定会让人不快,达不到应 有的交际效果。所以,说话者就把注意力转 移到上厕所 “洗手”的细节中,凸显了雅 的一面,隐藏了不雅的一面,达到了委婉的 效果。
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认知规律 理所当然会起到作用。因此,认知理论对委 婉语的本质也是有解释力的。委婉语作为语 言的客观事实,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 在,包括禁忌语的存在,也传达了主观的情 感,遮掩了禁忌,表达了美好。这就是体验 观中的内容。当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碰到禁忌
而又不得不面对时,为了不因为使用禁忌语 而导致交际失败甚至关系破裂时,必然会转 移自己对所描述对象不好成分的注意力的意 向,而达到凸显其语义中或与其语义相关的 积极的成分,从而进一步吸引听话者的注意 力,使其领会说话者凸显出来的委婉意义的 效果。其运作模式可以以图1图示(其中I代 表Intentionality, E代表Effect): S p e a k e r ( I ) —— A t t e n t i o n 1 —— P r o m i n e n c e 1 —— A t t e n t i o n 2 —— Prominence2——Listener(E)
3 委婉语的认知构成 从关联理论角度讲,委婉语的使用应
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明示行为。也就是说,说 话者在说话时有指向客观事物的意向性。因 此,为了达到委婉目的,说话者会选择那种 与禁忌语意义关联但需耗费一定努力的词来 作为委婉语。在相关的前提下,所耗费的努 力越大,表达就越委婉。当耗费的努力与所 取得的认知委婉效果相当时,委婉语与禁忌 语几近重叠,无限靠近。因此,说话者会在 交际的始端、认知的起始阶段来谋划委婉语 的构成,以期达到委婉的认知语用效果。所 以,我们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构成也必须从说 话者的一方考虑。
引言 委婉语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
象。因此,委婉语的研究也一直是诸多语言 学者的重要课题。从陈望道先生开始,在较 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语言研究者们对委婉 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进行的(束 定芳、徐金元,1995)。陈原(1983)在其 专著中辟专章探讨委婉语。束定芳(1989) 运用语用学理论较全面论述委婉语涉及的一 些理论问题,并提出构造委婉语三原则。 李国南(2001)曾利用符号、思维和所指之 间关系来说明委婉语是怎样达到委婉语效 果。进入21世纪后,国内涌现出许多从认 知的视角来研究委婉语的文章,如:王永 忠(2003)的《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 据》,邵军航、樊葳葳(2004)的《委婉机 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谌莉文(2006)的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 据》及其2007年发表的《汉英委婉语跨空间 映射认知对比考察》,以及刘越莲(2010) 的《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等 等。卢卫中、孔淑娟(2006)在其论文《转 喻与委婉语的构成》中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 础,委婉语构成机制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是转 喻认知,并把委婉语的转喻生成机制与语言 的词汇、语法、语用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探讨 委婉语的生成。总之,以往的委婉语认知研 究只是从认知的某一方面对委婉语作出阐 释。但是,转喻和隐喻并非孤立地起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互动结合,共同起作 用(周福娟、汤定军,2008)。不管哪种认 知语言学理论都不可能把委婉语的方方面面 解释得很透彻,因为委婉语的产生及其运作 是各种客观因素合力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 论相互联系,又相互有别,各有侧重,是对
Baidu Nhomakorabea
-201-
科技教育创新
Education
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第24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ec.2012
和禁忌语之间是一个连续统。因此,说话者 在交际时,为了表达委婉,会尽量使用范畴 中离禁忌语远的表达,越远就越委婉。但 是,不能超过以禁忌语为原型的范畴。如: 女人的“月经”,如果直接表达会让人觉得 不雅、尴尬,于是说话者便使用了以“月 经”为原型的范畴中的边缘成分来指“月 经”,如:例假、大姨妈、好事、那个等 等。英语中也不直接使用menstruation,而 是使用monthly或者period等等来替代。
3.2 隐喻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以至于 Lakoff & Johnson (1980)认为没有隐喻 我们不能生存。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隐 喻是一种思维系统中跨域映射。人们在认 知事物的过程中会把较容易认知、熟知的 事物的特性投射到不熟悉的、难以认知的 事物上。前者是始源域(source)或者目标 域(target)。它们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ta) 或框架(frame)。 委婉语本质上是隐喻的。委婉语处在始源 域,禁忌语处在目标域。也就是说,说话者 会把委婉语中的特征系统地投射到禁忌语 中,让禁忌语或与禁忌语相关的积极的成分 得到凸显而消极的成分得到隐藏。我们还是 拿语言中委婉语比较多的“死”来作为例 子。“死”的委婉语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 如: (1)死是休息 (Death Is Rest)。 关于“死是休息”的委婉语的例子有 很多。英语中有:to be at rest , to go to his long home, to have found rest, to have been laid to rest, 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汉语也不乏这些例 子,如:“安息”、“长眠”、“正寝”等 等。 这些例子中,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中的始源域是休息(rest),目 标域则是死(death)。在这两个概念中, 休息的特征是闭眼睛、躺在床上,是人劳累 后的一种轮换,休息好后会醒来,而死的特 征也是闭眼睛、躺在床上,但不会再醒来, 会让人悲伤。于是,把“休息”的特征系统 的投射到“死”上会掩盖死亡的悲伤成分, 起到委婉的效果。 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对同 一禁忌语可能有不同的隐喻,因此也就得到 不同的委婉语。如: (2)死亡是旅行(Death Is Journey)。 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有很多表达,如: the last sent-off,the last voyage,to take a one-way ride,to buy a oneway ticket,to hop the last rattler,Our grandma has departed,He has gone to the west/heaven,He has gone to a better world等等。而汉语中也有“走 了”、“上西天了”、“见阎王去了”等 等。 “死亡是旅行”其实是“生活是旅 行”(Life Is Journey) 的次生隐喻。 在 “旅行”域中通常包括三个步骤:旅行 开始、旅行过程中、旅行结束。通过映射 (mapping),“旅行”的这个结果特征被 映射到“生活”上。于是,“生活”也就 有了这些特征。如:“孩子的出生”在英 语中表达为:the baby has arrived;人生 活的过程则被表达成:“She is still with us”, “He went through his life with a good heart”等等。我们从“旅行”的角 度来理解“生活”,就凸显了生活的三个步 骤,“死”既是一个“旅行”的结束也是另
传统语言研究将委婉语的构成归结为四 种手段:语音、语法、语用、语义,从认知 理论的角度来看,说话者可能在无意识中使 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认知理论来构建委婉语。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这些理论来洞悉或解 释委婉语的生成。
3.1 范畴化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组拥有 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其特征是二 分的,范畴可由一组特征簇(the clusters of features)或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 义,因此其边界是确定的,其成员的地位 是平等的(王寅,2007)。而认知的原型 (prototype)范畴理论是建立在体验主义 哲学基础上的,以原型为心理参照,其内部 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理论。因此,其 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其内部成员的地位 是不平等的,具有开放性(王寅,2007)。 因此,我们可以把禁忌语看成是原型,而委 婉语可以被看成是与禁忌语具有家族相似性 的同一范畴内的不同层级的表达。委婉表达
客观语言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为了对 委婉语作出更深入的解读,我们不妨以委婉 语的产生与运作为主线,充分运用各种认知 理论对其作出阐释;同时,我们也从另外一 方面以委婉语为范例阐述了各认知理论之间 的关系。
1 委婉语的定义 要知道委婉语,首先就应该知道什
么是委婉语。早在16 世纪80 年代初, 英 国作家Gorge Blunt 就在英语中首次引 用了“euphemism”这一词,并给了这 样一个定义:“(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潘正华, 2004)Wardhaugh (2000)认为,委婉语与禁忌紧密联系,并 认为禁忌大都会涉及性、死亡、排泄、身体 功能、宗教、政治等等。从词源学的角度, 委婉语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坏话好说的说话 方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
委婉语的认知语言学维度
潘正华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省宜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Euphemisms
摘要 委婉语在人们生活中大量存在,但现存文献 更多的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或者从认知的 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 体验观、凸显观、注意观以及原型范畴化和 隐喻、转喻理论的角度对委婉语的构建与变 化进行阐释以期克服单个认知理论解释委婉 语的不足。 关键词 委婉语;认知;原型范畴化;隐喻;转喻; 变化 Abstract Euphemisms abound in people's daily life, which are researched more in the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 or from a single aspect of cognition.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on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experiential view, prominence view, attentional view and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plus the theorie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iming at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in explaining euphemisms with a single cognitive theory. Keywords euphemism;cognitive;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metaphor;metonymy;change
Gorge Blunt对委婉语的理解更多的是 从听话者的角度来下定义。其实,委婉语的 产生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是一个从说话者 到听话者的动态过程。说话者在不能避开禁 忌的情况下而有意向使用另外的词来达到礼 貌和维护面子的目的,当这种意向被成功传 达到听话者时,这个另外的词语便是委婉 语。
2 委婉语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的
基础上的,它包括三个基本的观点: 体验观(experiential view)、凸 显观(p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 (attentional view)(Ungerer & Schmid,1996)。这三大观点相互区别、 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互有倚重。经验观 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局限于客 观的描写,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 更自然的描写;凸显观则认为,语言结构中 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来决 定的;注意观则认为,我们用语言表达的 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 些部分。比如,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 和 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 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但是因为凸显程度和 注意角度不同导致表达不一样。在这三个观 点中,笔者认为体验观统领凸显观和注意 观,而凸显观与注意观相关联但不同:凸显 观更多是从客观的角度来描述,而注意观则 更多的是从主观的角度描述。三者对立统 一,融为一体。
图1 在中国,“厕所”的称呼从古至今有 很多,如:茅坑、茅厕、卫生间、洗手间 WC、Toilet等等。至于这些称呼出现的先 后顺序,我们无从考证。我们暂且拿其中的 “洗手间”为例来分析。 厕所本来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如果 说话者在交际的过程中把注意力始终放在其 肮脏的特征上,肯定会让人不快,达不到应 有的交际效果。所以,说话者就把注意力转 移到上厕所 “洗手”的细节中,凸显了雅 的一面,隐藏了不雅的一面,达到了委婉的 效果。
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认知规律 理所当然会起到作用。因此,认知理论对委 婉语的本质也是有解释力的。委婉语作为语 言的客观事实,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 在,包括禁忌语的存在,也传达了主观的情 感,遮掩了禁忌,表达了美好。这就是体验 观中的内容。当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碰到禁忌
而又不得不面对时,为了不因为使用禁忌语 而导致交际失败甚至关系破裂时,必然会转 移自己对所描述对象不好成分的注意力的意 向,而达到凸显其语义中或与其语义相关的 积极的成分,从而进一步吸引听话者的注意 力,使其领会说话者凸显出来的委婉意义的 效果。其运作模式可以以图1图示(其中I代 表Intentionality, E代表Effect): S p e a k e r ( I ) —— A t t e n t i o n 1 —— P r o m i n e n c e 1 —— A t t e n t i o n 2 —— Prominence2——Listener(E)
3 委婉语的认知构成 从关联理论角度讲,委婉语的使用应
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明示行为。也就是说,说 话者在说话时有指向客观事物的意向性。因 此,为了达到委婉目的,说话者会选择那种 与禁忌语意义关联但需耗费一定努力的词来 作为委婉语。在相关的前提下,所耗费的努 力越大,表达就越委婉。当耗费的努力与所 取得的认知委婉效果相当时,委婉语与禁忌 语几近重叠,无限靠近。因此,说话者会在 交际的始端、认知的起始阶段来谋划委婉语 的构成,以期达到委婉的认知语用效果。所 以,我们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构成也必须从说 话者的一方考虑。
引言 委婉语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
象。因此,委婉语的研究也一直是诸多语言 学者的重要课题。从陈望道先生开始,在较 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语言研究者们对委婉 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进行的(束 定芳、徐金元,1995)。陈原(1983)在其 专著中辟专章探讨委婉语。束定芳(1989) 运用语用学理论较全面论述委婉语涉及的一 些理论问题,并提出构造委婉语三原则。 李国南(2001)曾利用符号、思维和所指之 间关系来说明委婉语是怎样达到委婉语效 果。进入21世纪后,国内涌现出许多从认 知的视角来研究委婉语的文章,如:王永 忠(2003)的《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 据》,邵军航、樊葳葳(2004)的《委婉机 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谌莉文(2006)的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 据》及其2007年发表的《汉英委婉语跨空间 映射认知对比考察》,以及刘越莲(2010) 的《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等 等。卢卫中、孔淑娟(2006)在其论文《转 喻与委婉语的构成》中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 础,委婉语构成机制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是转 喻认知,并把委婉语的转喻生成机制与语言 的词汇、语法、语用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探讨 委婉语的生成。总之,以往的委婉语认知研 究只是从认知的某一方面对委婉语作出阐 释。但是,转喻和隐喻并非孤立地起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互动结合,共同起作 用(周福娟、汤定军,2008)。不管哪种认 知语言学理论都不可能把委婉语的方方面面 解释得很透彻,因为委婉语的产生及其运作 是各种客观因素合力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 论相互联系,又相互有别,各有侧重,是对
Baidu Nhomakorabea
-201-
科技教育创新
Education
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第24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Dec.2012
和禁忌语之间是一个连续统。因此,说话者 在交际时,为了表达委婉,会尽量使用范畴 中离禁忌语远的表达,越远就越委婉。但 是,不能超过以禁忌语为原型的范畴。如: 女人的“月经”,如果直接表达会让人觉得 不雅、尴尬,于是说话者便使用了以“月 经”为原型的范畴中的边缘成分来指“月 经”,如:例假、大姨妈、好事、那个等 等。英语中也不直接使用menstruation,而 是使用monthly或者period等等来替代。
3.2 隐喻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以至于 Lakoff & Johnson (1980)认为没有隐喻 我们不能生存。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隐 喻是一种思维系统中跨域映射。人们在认 知事物的过程中会把较容易认知、熟知的 事物的特性投射到不熟悉的、难以认知的 事物上。前者是始源域(source)或者目标 域(target)。它们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ta) 或框架(frame)。 委婉语本质上是隐喻的。委婉语处在始源 域,禁忌语处在目标域。也就是说,说话者 会把委婉语中的特征系统地投射到禁忌语 中,让禁忌语或与禁忌语相关的积极的成分 得到凸显而消极的成分得到隐藏。我们还是 拿语言中委婉语比较多的“死”来作为例 子。“死”的委婉语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 如: (1)死是休息 (Death Is Rest)。 关于“死是休息”的委婉语的例子有 很多。英语中有:to be at rest , to go to his long home, to have found rest, to have been laid to rest, 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汉语也不乏这些例 子,如:“安息”、“长眠”、“正寝”等 等。 这些例子中,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中的始源域是休息(rest),目 标域则是死(death)。在这两个概念中, 休息的特征是闭眼睛、躺在床上,是人劳累 后的一种轮换,休息好后会醒来,而死的特 征也是闭眼睛、躺在床上,但不会再醒来, 会让人悲伤。于是,把“休息”的特征系统 的投射到“死”上会掩盖死亡的悲伤成分, 起到委婉的效果。 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对同 一禁忌语可能有不同的隐喻,因此也就得到 不同的委婉语。如: (2)死亡是旅行(Death Is Journey)。 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有很多表达,如: the last sent-off,the last voyage,to take a one-way ride,to buy a oneway ticket,to hop the last rattler,Our grandma has departed,He has gone to the west/heaven,He has gone to a better world等等。而汉语中也有“走 了”、“上西天了”、“见阎王去了”等 等。 “死亡是旅行”其实是“生活是旅 行”(Life Is Journey) 的次生隐喻。 在 “旅行”域中通常包括三个步骤:旅行 开始、旅行过程中、旅行结束。通过映射 (mapping),“旅行”的这个结果特征被 映射到“生活”上。于是,“生活”也就 有了这些特征。如:“孩子的出生”在英 语中表达为:the baby has arrived;人生 活的过程则被表达成:“She is still with us”, “He went through his life with a good heart”等等。我们从“旅行”的角 度来理解“生活”,就凸显了生活的三个步 骤,“死”既是一个“旅行”的结束也是另
传统语言研究将委婉语的构成归结为四 种手段:语音、语法、语用、语义,从认知 理论的角度来看,说话者可能在无意识中使 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认知理论来构建委婉语。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这些理论来洞悉或解 释委婉语的生成。
3.1 范畴化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组拥有 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其特征是二 分的,范畴可由一组特征簇(the clusters of features)或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 义,因此其边界是确定的,其成员的地位 是平等的(王寅,2007)。而认知的原型 (prototype)范畴理论是建立在体验主义 哲学基础上的,以原型为心理参照,其内部 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理论。因此,其 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其内部成员的地位 是不平等的,具有开放性(王寅,2007)。 因此,我们可以把禁忌语看成是原型,而委 婉语可以被看成是与禁忌语具有家族相似性 的同一范畴内的不同层级的表达。委婉表达
客观语言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为了对 委婉语作出更深入的解读,我们不妨以委婉 语的产生与运作为主线,充分运用各种认知 理论对其作出阐释;同时,我们也从另外一 方面以委婉语为范例阐述了各认知理论之间 的关系。
1 委婉语的定义 要知道委婉语,首先就应该知道什
么是委婉语。早在16 世纪80 年代初, 英 国作家Gorge Blunt 就在英语中首次引 用了“euphemism”这一词,并给了这 样一个定义:“(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潘正华, 2004)Wardhaugh (2000)认为,委婉语与禁忌紧密联系,并 认为禁忌大都会涉及性、死亡、排泄、身体 功能、宗教、政治等等。从词源学的角度, 委婉语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坏话好说的说话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