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脊竹蝗的危害特性及其防治

(专业:农推硕士林学方向,姓名:李秀君,学号:jz200929)

摘要:黄脊竹蝗为川南毛竹林区主要害虫,通过本文了解它的各虫期(态)危害特性,并就发生趋势预报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对其进行综合防治和维护毛竹林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黄脊竹蝗;成虫;跳蝻;危害特性

Hazard propertie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f Ceracris kiangsu Tsai Abstract:Ceracris kiangsu Tsai is the main pests of kawaminami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 forestry area.Through this paper understand its various insect period (state) hazard properties

and give some advice on issuing some interrelated questions pest forecasting during it happens.Carries on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mboo are discussed.

Key words:Ceracris kiangsu Tsai,The adult,The nymph of a locust,Hazard properties 前言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俗称竹蝗、蝗虫、蚱蜢,直翅目,蝗科,约40种,是我国南方竹子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而以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最为其所喜爱。竹蝗为历史性大害虫,当其大发生时,使大片竹林枯死,造成严重损失,在食料缺乏时,还可为害水稻及玉米等农作物。竹蝗大发生时,连绵数十里竹山一片枯黄,造成毛竹生长不良或枯死。被害死竹外表呈现紫褐色,茎内积水,纤维败坏,毫无利用价值,用以烧火都不易燃烧或火力不旺。现在中国每年仍有数万公顷毛竹林受到黄脊竹蝗危害。

1 竹蝗的生物学习性及生活史

1.1 竹蝗的年生活史

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卵于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可延续到6月上旬。初孵跳蝻有群聚特性。7月下旬为成虫期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可延续到10月初,并陆续死亡。

1.2 形态特征

1.2.1 成虫身体主要为绿色,翅长过腹。雌虫体长31—40mm,平均33mm,翅长30—33mm。雄虫体长39—35mm,翅长24.5—25.6mm。触角雌虫长23mm,雄虫25mm。额顶突出如三角形。由额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大。触角末端淡黄色,前翅前缘及中域黄褐色,臀域绿色。后足腿节黄色,键有黑色斑点,两侧有“人”字形沟纹排列很整齐,胫节瘦小,表面黑绿色,有刺两排,外排14个,内排15个,刺基部浅黄,端部深黑,腹部11节,背面紫黑色,中央脊起部分颜色浅黄,腹部黄色。

1.2.2 卵长椭圆形,梢弯曲,一端梢尖,赭黄色,有蜂巢状网纹。卵长6—8mm,宽2—2.5mm。卵块园筒形,长19—28mm,宽6.5—8.6mm。

1.2.3 跳蝻

1.2.3.1 1龄蝻:初孵化时为浅黄色,约经4小时后,即变为黄、绿、黑、褐相杂的麻色。头灰色,额顶突出如三角形。复眼深灰色。触角尖端淡黄色。后腿有浅黄色的条纹。前胸背板前端中线的两旁各有一个四方形黑斑。背板侧面,也各有一个较小的黑斑。后胸背板两侧各有一个大黑斑。体长9.8—10.9mm,平均10.2mm,触角13—14节,长4.1—5.2mm,平均5mm,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突出,几乎呈一直线。翅芽不明显,仅中、后背板两侧后缘微微有点向后突出。

1.2.3.2 2龄蝻:体色较1龄为黄,尤以胸部背板及腹部背板中线色最黄,体长11—15mm,平均12.1mm。触角18—19节,长6.2—7.2mm,平均6.8mm。前胸背板后缘仍不向后突出。前后翅芽向后突出较为明显,在扩大镜下可隐约看出数条翅脉。

1.2.3.3 3龄蝻:体色大部分黑黄。头、胸、腹背面中央黄色线更为鲜艳,沿此线两侧各有一黑色纵纹;此纹的下面又为黄色,体长14.9—18mm,平均16.4mm,触角21节,长8.3—9.6mm。平均9mm。前胸背板后缘略向体后延伸,将中胸的一部分盖住。翅芽显而易见,前翅芽呈狭长片状,后翅芽呈三角形片状,较前翅芽为宽,翅脉较易看清,翅芽并不翻折于背面。

1.2.3.4 4龄蝻:体色与3龄楠相同,体长20—24mm,平均21.6mm,触角23节,长12—13.7mm,平均12.6mm。前胸背板后缘显著地向后延伸,将后胸一部分盖住。前后翅芽翻折于背面,前翅芽位于翅芽之内,后翅芽几乎伸至腹部第1节末端,翅脉明显可见。

1.2.3.5 5龄蝻:体色与4龄相同,体长20.8—30mm,平均26.3mm,触角24—25节,长15.7—17.6mm,平均16.5。前胸背板后缘极度地向后延伸,将后胸大部分盖住。其上缘长几乎为下缘长的1倍。翅芽较4龄时更大,已伸至腹部第3节末端而将听器盖住,将羽化时,身体变为翠绿色。

1.3 生物学特性

初孵跳蝻群集矮小嫩竹及其它禾本科杂草上取食,6月上旬3龄跳蝻全部上大竹为害,4龄至成虫交尾前食量大,为害烈,尤以5龄跳蝻为最,食量占蝻期总食量的60%。常在中午下竹避荫,下午气温下降后再上竹为害。7月中旬羽化出成虫,下旬开始产卵,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成虫接近交尾时期常成群远飞迁移,使发生区域迅速扩大,交尾后不再迁飞,选择向阳山腰、杂草灌木较少、竹林较稀、土壤疏松的地方聚集产卵,卵产于土中3.3cm左右处,母蝗产卵后即在附近死亡。

2 监测预警建议

根据竹蝗在蜀南地区的发生规律,基层测报点的虫情监测调查与预报每年进行3次,重点是卵期越冬代预报,每次调查的内容、方法和预报的发布按以下技术规程作业:

2.1 卵期调查与全年发生趋势预报

2.1.1 调查时间在11至次年1月,此时竹蝗卵属滞育期。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上年成虫发生范围内开展卵期调查,在竹蝗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虫被迫远距离迁飞才需作大面积调查。

2.1.2 通过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产卵地范围,然后根据产卵地面积的大小,随机抽取5-10个有代表性的样点,每个样点1m2,记录挖查的卵块数,计算产卵地虫口密度,推算分布区域(小班为单位)的平均虫口密度(块.m-2)。

2.1.3 发生趋势预报调查结束,资料汇总后,制作虫情分布图和文字说明材料于5日内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同时发布全年各虫期发生量发生趋势预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