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汶川地震报道
四川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作文
四川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作文篇一《汶川地震: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说起四川汶川地震,那绝对是一场令人揪心又难忘的灾难。
那时候啊,我住在离四川不算太远的地方,地震波传过来的时候,家里的吊灯晃得可厉害了。
我是通过电视新闻才真正看到了汶川那边的惨状。
那真是一片废墟啊,曾经的高楼大厦就像被一个恶作剧的巨人给推倒了一样,变成了一堆堆碎石头和钢筋。
记得有一个新闻镜头特别深刻,是一个学校的操场,操场上全是学生和老师,孩子们的脸上脏兮兮的,还挂着泪痕,老师的表情也是紧张又严肃。
有个小男孩,他的胳膊擦破了一大块皮,校服也烂了。
他就一直在那儿哭,喊着要找爸爸妈妈。
旁边的老师一边安慰着他,一边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下来,还得强打着精神告诉孩子们,别怕,会有人来救咱们的。
消防队员和武警战士们很快就赶到了现场。
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在那一片片摇摇欲坠的废墟里寻找着生命的迹象。
他们有的用手扒开那些碎石头,哪怕手都磨破了也不停下来;有的操控着大型的救援设备,小心翼翼的,生怕伤到被埋在下面的人。
我在电视这头看着都感觉紧张得不行,心一直揪着,就盼着能多救出几个人来。
看着那些救援人员满头大汗、争分夺秒的样子,我打心底里觉得他们很伟大。
汶川地震就像一场噩梦,但是从这场噩梦里,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人间真情和不屈精神。
这一个操场的画面一直留在我脑海里,每每想起,都能体会到当时的那种慌乱和人们对生的渴望,还有救援人员的英勇无畏。
篇二《汶川地震中的希望与坚强》要说汶川地震,那可全是故事。
那阵儿我正跟朋友们唠嗑,突然就听到这个消息。
那新闻播报得急赤白脸的,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揪起来了。
当看到新闻中的汶川画面时,真的是一阵心酸。
有个村子呀,几乎被夷为平地。
但是我看到有一家,他家的屋顶都塌了,就剩下半面墙还倔强地立着。
这家有个老奶奶,她被困在一个角落里,腿被压住了,动不了。
可你猜怎么着,她脸上没有那种绝望的神情。
老奶奶就一直跟旁边同样被困的小孙子说话,让小孙子不要哭,告诉小孙子会有人来救咱们的。
简析《人民日报》评论在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作者: 任蕾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37-138页
主题词: 《人民日报》评论 汶川地震报道 舆论引导
摘要:恸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典型的突发性事件.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如何作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及其结果.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承担着集中反映和有力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在地震专题报道过程中很好地扮演了引导社会舆论的角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次事件启示我们,中国大众传媒在日常报道中应该更好地树立危机意识、培养危机预报习惯、建立危机报道机制.。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作者:郭慕清来源:《神州》2012年第14期摘要:《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灾难报道。
本文试从框架理论的角度,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探讨媒体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详尽而具体地分析《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的所有报道,试从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是如何在报道中再现“汶川大地震”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以及《人民日报》是如何设置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框架,以为今后媒体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公如何树立正确的新闻框架提出建议。
关键词:框架理论;汶川地震;《人民日报》Abstract:The report on Wenchuan earthquake of People’s Daily was a success .This paper set it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media’s break through on disaster report in terms of framework theory ,so that to propose suggestions on future abrupt event.This paper studies one month’s report on Wenchuan earthquake of People’s Dailyk .Through the study,we could find the way People’s Daily represent tn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report framework on such abrupt event.Then this paper propos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et arrect report framework for abrupt events.Key Words: framework theory;Wenchuan earthquake;People’s Daily前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作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给整个四川乃至中国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论传统媒体对重大灾害报道的突破性发展——以《人民日报》对唐山和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到 20 0 8年 的汶川大地震 ,我国的传 统媒体对 重大 灾害 的报道取得 了长足 发展。主要表 现在 对新 闻报道价值 的
倍加 重视 ,信 息公 开 中的浓 重人 文关怀,携手网络媒介多维度 、深度 报道等三个方面 。这充分反 映 了改革开 放 三十多年来传 统媒体 在灾害报道 中的历史性 变革 。
里 ,中国 的经济 面貌 、政 治话 语和 国 内外 舆论 环境
人 定 胜天 的革 命精 神抗 震 救灾 ( 副题 ) 。后 一篇报 》
道 的导 语 是 :“ 国河 北 省冀 东地 区 的唐 山一 丰南 我
一
都 发 生 了翻 天 覆地 的变 化 ,由大众 传媒 所 主导 的信
息 传 播 景 观 更 是 经 历 了量 的 飞 速 扩 张 和 质 的 巨大 突 破 。但 是针 对这 两 次 巨大 的灾 害事件 的报 道 却有 天 壤之 别 。传统 新 闻媒介 如 《 民 日报 》在这 三十 人 年 中也 经历 了显 著 的变 革 ,我 们将 其对 这 两场 地震
关键词:唐 山大地震 ;汶川地震; 人 民日报 ; 灾害 事件 ;抗震救灾
中图分类号 :G 1 . 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0 7 20 )0 - 1 1 0 6 3 8 4 (0 9 4 0 2 - 5
0 引 言
17 9 6年 7月 2 8日的唐 山大 地 震和 2 0 年 5月 08 11 真 实性 和 时效性 的 改进 . 唐 山大地 震 发生 的第 二 天 ,1 7 9 6年 7月 2 9日 《 民 日报 》只发 了两 篇报 道 : 河 北省 唐 山、丰 南 人 《
报 道 中 所 彰 显 的 上 述 这 些 新 闻价 值 要 素 却 有 很 大
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TTV-1)相关报道为例
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TTV-1)相关报道为例关键词:汶川地震台州城市电视台也有“答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灾难时刻,信息如何传播?多难兴邦,媒体如何担当?中国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给出了里程碑似的“答案”。
这份“答案”对于我们国家、政府以及民众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建构作用,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在其间留下重彩笔墨的主要是以央视新闻频道等为代表的国家电视台,以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为代表的省级卫视和以凤凰卫视为代表的境外电视机构。
也是在这份“答案”中,更广大也更基层的城市电视台认真而踏实地书写下了自己的媒介职责与人文关怀。
虽然城市电视台的视野、实力与资源,相比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都处于下风;虽然城市台记者可能去不了灾区一线、画面素材可能难以采集且质量不佳。
但是,难以达成的地理环境接近性,并不会扼杀新闻报道接近性。
那么,如何达成这种接近性?怎样的媒体视角是恰切的?——近一个月来,笔者带着这两个问题,在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即TTV-1,下文中提及该频道皆使用此简称)汶川地震相关报道中,“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找到一种可能性与平衡点。
诚然,这其中或许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人物与事件,但是,却有着切切实实的支持与关怀。
TTV-1,将作为既有城市电视台普遍特质,也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案例,成为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重点。
而“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是什么?并如何可能?又怎样呈现?该频道《台州新闻》、《新闻广场》节目中的相关报道将一一例证。
台州人、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在四川,有超过十万的台州商人;而在台州,四川务工者的数量则更为庞大。
地震灾害,让在家乡的台州民众关心他乡的台州商人;也让在他乡的四川务工者心忧家乡的父老乡亲。
台州人的家乡是四川人的他乡;四川人的家乡是台州人的他乡——因此,“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可以大致分为“台州人在家乡(台州)与他乡(四川)之间”与“四川人在家乡(四川)与他乡(台州)之间”两个面向;也因此,四川与台州成为了具有双重地理/心理意义的区域角色。
纪念汶川地震新闻稿
纪念汶川地震新闻稿第一篇:纪念汶川地震新闻稿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经管系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时值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和我国第四个防震减灾日,5月12日晚,经管系青协在第四放映室举办了“5〃12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活动,广大学生纷纷参与表达哀悼之情。
纪念活动以电影《唐山大地震》切入主题,内容包括默哀、点蜡烛纪念、诗歌《地震》《重建家园》朗诵、“签字512 祝福汶川”签字仪式、观看抗震救灾视频、播放安全教育视频等,再现了四年前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创伤。
据了解,青协举办此纪念活动旨在号召大家珍惜明天,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提高防灾减灾和避灾的意识,减少损失。
第二篇: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亲人,你还好吗——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2008年5月12日,注定要使我们用一生去铭记。
汶川地底的一次震动,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
无数的生命转瞬而逝,无数的房屋顷刻瓦砾。
汶川成为了川之伤,成为了国之殇!还记得在那段哀痛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共度灾难,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感慨万千,一个个身影让我们肃然起敬,一份份感动让我们记忆犹新。
面对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中,失去亲人的人们对着废墟呼唤。
山悲水泣天垂泪,星暗云浓地含愁。
汽笛为故去生灵而哀鸣,国旗为百姓而垂降。
然而,伟大的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被打倒。
我们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成长,在悲痛中崛起,在废墟上前行。
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全国人民联合起来,不分昼夜,无私奉献,打响拯救生命的接力战。
无数的同胞被救出,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图画。
经历了悲痛、镇定、坚强、抗争之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奋进,更加成熟。
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得到洗礼,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看到了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四年了,在历经512后的80后和90后的我们,已经开始渐渐成长起来。
媒体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和两大技巧——以央视新闻频道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为例
媒体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和两大技巧——以央视新闻频道“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为例【内容提要】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具体阐释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应具备的三大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两大技巧:先入为主,全面权威;遵守纪律,掌握尺度。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未来新闻界改进灾害事件报道有些许借鉴意义。
【关键词】央视新闻频道灾害事件报道512汶川大地震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随即在滚动新闻中及时报道地震情况,新闻频道及时推出直播特别节目,用客观、高效、平衡、透明的报道于第一时间赢得了电视媒体的话语权,海外媒体广泛采用了该频道的节目信号,在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灾害事件报道一直是中国新闻界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过去,我们经常采用“鸵鸟思维”。
在传播新语境下,这样的思维模式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面对汶川地震这一灾害事件,我国媒体表现出不凡的应对处置能力,“变中求变”效果显著。
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总结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改进灾害事件报道有些许借鉴意义。
具体而言,央视新闻频道灾害事件报道具备三大意识、两大技巧。
一、灾害事件报道的三大意识1、责任意识灾害事件的不稳定性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灾害事件报道又常涉及责任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敏感性。
对于“512汶川大地震”,媒体在灾害事件报道中必须树立起责任意识。
这里的责任意识包括多方面的含义。
首先,媒体有责任传播社会公众所需信息,特别是一些有关公众利益及公共安全的信息。
公众拥有知情权,而媒介有责任提供给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其次,媒体有责任为受众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并确保信息完全真实准确,媒介在灾害事件报道中必须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科学的新闻报道原则:再次,媒体有责任掌握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保证在灾害事件报道中以国家利益为首要前提,积极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地震新闻稿件
地震新闻稿件1.关于汶川大地震新闻稿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位于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到16日14时汶川地震死亡22069人受伤168669人,而与它相邻的北川县,德阳市,都江堰市,眉山市,茂县等,直接死亡人数达到了21577人,与四川相邻的陕西,甘肃,河南等省,死亡人数也达700人,目前灾情还在继续.在这次灾难中,有很多人都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而汶川等最严重的灾区余震还时有发生,还有很多人在废墟下等待救援,学校和医院是受灾最重的地点,现在离地震发生时已过去了4天22小时了.5月14日,记者看到,北川县城已是一片废墟,无一间房屋可以再使用,无一条街道可以通行。
被称为“魔鬼路段”的长约3公里的安北路三道拐路段严重断裂错位,地段上泥石流堆积如山,路段因地震造成的沉降缝隙高差达到50公分至5米。
救援汽车被堵,在距离县城4公里的路段上排成长龙,致使车辆无法进入北川县城,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尽快疏通该路段,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有关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协调解决施工难题。
北川县,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县城,现在已经变成废墟了,这个有10万人口的县城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地.地震发生之前,北川还在期待88天后的北京奥运会.北川情况最为糟糕的是北川中学:作为初中部的老教学楼全部坍塌,而新教学楼的一楼、二楼也沦为一堆废墟。
地震时北川中学正在上课,许多仍在教室里的学生都未能逃出,全校2000多名师生中,一半以上死亡或失踪。
一位到过北川中学的网友发帖称,他当时还能听到从废墟中不断传出的“我还活着!”、“救救我!”的呼叫声,但由于重型设备和切割机受困无法立即到达,很多家长在废墟中疯狂地用手挖掘以抢救被埋的孩子。
在这次灾难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画面,当老师向我们讲起时,我们全班的人都在偷偷掉眼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我们有信心,相信我们一定能挺过去的.只要平安就好了!!!2.汶川新闻演讲稿感恩生活,珍惜现在每天下午2:30,我们或许刚刚睡醒,或许正在上学路上,或许已经踏入教室,但是2008.5.12.的下午,是不同寻常的。
【精品文档】汶川地震新闻稿-word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汶川地震新闻稿篇一:纪念汶川地震新闻稿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经管系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时值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和我国第四个防震减灾日,5月12日晚,经管系青协在第四放映室举办了“5〃12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活动,广大学生纷纷参与表达哀悼之情。
纪念活动以电影《唐山大地震》切入主题,内容包括默哀、点蜡烛纪念、诗歌《地震》《重建家园》朗诵、“签字512 祝福汶川”签字仪式、观看抗震救灾视频、播放安全教育视频等,再现了四年前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创伤。
据了解,青协举办此纪念活动旨在号召大家珍惜明天,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提高防灾减灾和避灾的意识,减少损失。
篇二:媒体眼中的汶川地震报道媒体眼中的汶川地震报道摘要201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各新闻媒体都对事件做了详细的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
文章主要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央视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周之内的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媒体;汶川地震;内容分析;传播效果一、引言201X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特大地震。
大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900亿元。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反应,几乎是第一时间启动24小时不问断直播。
此后,每一个中国的电视观众和公民就一直守在电视机旁,密切关注着关于地震救援的一切信息;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众传媒对此次灾难事件的报道的关注也开始于直播启动的一刻。
通过对5月12日至5月28日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媒体灾难报道文本的观察,本文认为,中央电视台对此次地震灾害的报道过程表明,中央电视台对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具有样本意义,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紧急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一支强大的救援力,而这种救援力是透过电视的信息传播力体现出来的。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作者:彭西贝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此次灾难中,中国主流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性、透明地对灾难跟踪报道,表现出来的传播态度和传播效果获得了国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
但也暴露出了主流媒体对灾难事件应对的一些不足和弊病。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样的灾难事件的报道任务,中国媒体以后还会面对很多,认真总结这次报道,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改进,才能在今后的报道任务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灾难报道的挑战。
一、“以人为本”是灾难报道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众多的灾难,尤其是自然性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经济、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也难以挽回,但以慈悲的心来对待灾难的报道,来抚慰灾难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因此,灾难性事件报道更应重视人们的内心体验,让大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态,彰显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无私。
二、灾难报道应当更客观更专业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处理报道细节应该更专业,要保持报道的客观,才能避免伤害灾难中人们更加脆弱的心。
1、刊登照片应仔细据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中国心理学界联合人民网发布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
对儿童的采访: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在西方的大多数媒体,发表受害人或受难者照片前通知受害人的家人已经成为惯例。
在没有经过家属的同意前,最好不公开死者或伤者的名字、肖像。
而在我国,这一意识媒体应加强。
2、慎用特写镜头灾难中的人们的情绪更加容易被触动,抽泣、痛哭、叫喊都是他们发泄伤痛的方式,在报道汶川地震的电视镜头中,不止一次出现灾民的特写流泪的镜头,不同的面孔,同样的泣不成声,同样的不知所措,同样的伤痕累累。
浅析汶川地震中媒体报道的突破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
Vol. 29 No. 6 Nov. 2008
浅析汶川地震中媒体报道的突破
唐慧巍
( 内蒙古民月 12 日, 四川汶川发生了百年难遇的特大 地 震, 震惊 了全世界. 面对 突如其来的 考验, 全国人 民同舟 共 济, 众志 成城, 迅速有效 的应对获得 了国际一 致的认可 . 同 时,我国媒体也在这次地震中显示了 成熟的驾驭危机传播 的能力,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国内外对中国政府和中国 媒 体在 地震中的表 现给予了 高度评价: �国际先 驱论坛报� 评 价"中国对地震的回应异常公开 ��电视上不断播放的 救 灾工作是了不起的" . �新周刊� 称这次报道是 "伟 大的透明, 国家的成人礼" . 和以往的灾难报道相比,汶川大 地震报道无论是在报 道时效, 报道渠道上, 还是在 报道模式, 公开程度 上, 都有 了 质的提高. 一 � 报道时效 � 发布信息快速及时 � 引导舆论� 消除恐慌 毋庸置疑, 在灾难面前, 迅速及时 的报道可以将事实的 真相摆在受众的面前, 击破谣言, 消除恐慌, 稳定人 心. 但遗 憾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我国政府和媒 体用了很多年才接受 和实施, 在历史上造成了很多遗憾, 留给我们无数的教训. 关于 1976 年发生于唐山的 7.8 级地震的报道是教科 书 中批判的 "迟到的新闻" 的代表. 唐山地震的第二 天, 我国 只 在 �人民日报� 头版刊发了一 条新闻: �河北省唐山丰南一 带 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 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 定胜天精神抗震救灾� , 这条 400 字的 新闻仅用一句话形 容 地震后果: "震中地区遭到不 同程度的损失" , 而死亡人数 直 到 3 年后召开中 国地震学 会成立大会 时才被披 露出来 . 而 此次汶川地震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我 国媒体放弃了以往对 重大灾难事件 "及时上报" 的做法, 转为 "及时播报" , 成 功的 做到了快速及时. 新华社在地震发生 18 分钟之后就及时 发 出了 第一条快迅 . 地 震发生仅 32 分钟 后, 中央电 视台便 在 新闻频道播出了第一条和灾情相关的 新闻.经过进一步 的 准备, 中央电视台 1 5 点 20 分开始推出直播节目 �关注汶 川 地震� . 与此同时, � 人民日 报 � , 中央电台, 中央电 视台, 新华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功能——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沈正赋,顾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本文通过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表现,总结在危机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媒体不同功能的体现,并对媒体在地震中的报道予以反思。
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有效发挥媒体功能,有助于预防危机或更好地化解危机,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危机事件媒体功能汶川地震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仅2008年,我国就发生了接连不断的突发性危机事件:2月,雪灾肆虐;3月,拉萨骚乱i4月,奥运火炬国外传递受阻,胶济铁路火车相撞: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未遇的汶川大地震……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来,危机是一种普遍存在。
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复杂,不仅体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的正反两面影响,还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整个体系也日益复杂,这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使得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往往是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的表现。
1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新一轮的危机显现期,如何正确地看待危机和处理危机,不仅有助于解决当下的危机,而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正确对待危机的基本视角是把危机看成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
突然爆发的危机事件,如果得到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报道和妥善的解决,危机就会被消除或减轻;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演化成更大的危机。
在现代社会,媒体在危机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媒体所从事的大众传播活动是社会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普利策对此有过经典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而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远不止“环境监测”一项,还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释疑解惑、协调社会、传承知识、提供娱乐等众多功能。
论广播在灾难性事件中的报道特色--以中国之声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以 人 为 本 ,从 情 出发
中国之声 直播 突破 了传 统 的灾难性 报道 模 式 ,实 现 了更加 科学 和人性 化 的表达 。有研究 表 明 ,面对 自 然灾 害 ,媒体大致有 三种基 本的报道模 式 :一是 “ 灾” 情型 ,以 自然灾害本 身作为新闻报道 的主体 ;二是 “ 人” 情 型 ,以在 自然灾 害面前 人们 的所 作所 为与精 神 面貌 作为新 闻报道的主体 ;三是 “ 综合 ”型 ,以客观的 “ 灾” 情 报道和 充分 的 “ ”情 报道 相结 合 的报道 方式 。一 人 般认 为 ,西方新 闻界 基本 上采 用 “ ”情型 的报道 模 灾 式 。在 我 国 ,对 重 大 灾 害性 事 件 的报 道 长 期 停 留在 “ ”情报 道 的模 式 中 ,“ 害不是新 闻 ,抗 灾救灾 才 人 灾 是新 闻” 的理念禁锢着 新 闻从 业者 的思维 模式 。然而 , 在这 次 中国之 声对 四川汶 川大 地震 的直 播过程 中 ,快 速 反 应 ,确 立 了 以 “ 综合 ”型 报道为 主 的整体 直播 策 略 ,在直 播 的过程 中报道 的核 心是 灾害 ,第二 个层 次 是 受灾者 的个 体生 命及 国内外 的援助 ,第 三个层 次是
报道方 式 、播报 风格 、爱 心提示 、寻 亲纸 条等 公益服 北京 时间 2 0 年 5 1 08 月 2日 1 4时 2 8分 ,四川汶川 务栏 目的策 划与播 出 ,从片花、包装、音乐 、歌 曲、听 发生 8. 0级特大 地震 。历来在 抗灾报道 中打头 阵 、屡 觉勾连等环 节充分体 现出来 。一 位灾 民在 “ 寻亲纸条 ” 建 功勋 的 中央人 民广播 电台 中国之声 ,立 即启动 应 急 栏 目发 出了寻亲 信息 ,引 来 了数 千条 来 自各地 听众 的 机制 ,第 一时间发布抗震救 灾信息 。从 l 5:0 4分接 到 国家地震 局 发布第 一份 灾情 报告开始 , 中国之声 以 “ 即播报 ”的方式播 出 了抗震救 灾的大量信 息 。特别 立 是在地 震灾 区成 为 “ 信息 孤岛” 的困难时期 , 汶川 紧 急 救援 特别 直播 成为 灾 区 民众 惟一 “ 手可及 ” 的 触 信 息来 源 。 中国之声对 汶 川大地 震 的直播 实现 了媒 体对 灾难 性 报道 的重大 突破 ,体 现 了信息 公开 的力量 以及 媒体 在 整合 国家功 能方 面 发挥 的巨大 作用 ,其 报道 的特点 也 为今后 重大 灾难性 事 件 的报道树 立 了典范 。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作者:刘祥平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8期“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便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
其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尤为精彩,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坚持“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宗旨,努力做一份以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与600万知识型读者一起记录时代进程。
作为发行量达130多万份的中国第一周报,《周方周末》被誉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公信力最强、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周报。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其“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风格独步报林,用自身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如今的政治环境下,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值得报界同仁学习。
重现文人论政精神张季鸾在社评《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
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①可见,在历史上我国报业与各国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文人论政”这一点上。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每天该报首栏都有政论文章一篇,首开“文人论政”之风,之后“文人论政”开始兴盛,议题指向国家政党等宏大主题,充分发扬了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直到1948年12月储安平的《观察》被国民党查封为止。
再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次运动、历史事件,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人论政”这一传统已经断裂。
文人论政,由于现实的羁绊,已不可能回到历史上的辉煌水准。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民主的推进,一个喜人的局面是新闻时评的不断兴盛,民意表达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公共空间。
《南方周末》便是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下重现了文人论政精神。
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推出“汶川九歌”特刊,用整整36个版报道汶川大地震。
其最具特色的是头版,这一天的头版不是什么新闻报道,而是一篇激情澎湃的社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头版是一份报纸最重要、最显赫、最引人注目的版面,最能体现媒体的价值取向和新闻理念,也是最能体现《南方周末》办报特色的。
2008汶川地震新闻联播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2008汶川地震新闻联播
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地震。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引起了
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当时的新闻联播报道了地震的发生以及灾后救援进展情况。
该地震
造成了约7.9万人死亡、37.6万人受伤、失踪人数约为1.8万人。
新闻联播向观众呈现了地震造成的惨状,以及政府和各界力量迅速
展开的紧急救援行动。
报道中还介绍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和指示,
以及其他省市对汶川地震受灾地区的援助措施。
新闻联播还对救援物资的运输和分发情况进行了报道,展示了包括
军队、医疗队、民间志愿者等众多力量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同时,
也报道了一些救援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政府采取的措施和应
对方法。
除了新闻联播,当时的其他媒体也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广泛报道,引
起了全国的关注和响应。
整个灾后救援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重建
工作也进行了很多年。
这次地震不仅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让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灾后救援和重建能力给予了高度
肯定。
1。
对《人民日报》四川地震报道的分析
公益广告。这些举措使得《人民日报》在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 权、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感、加强了民族团结。随
做到了前期和后期报道衔接紧密、内容全面,最大可能地满 着震中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报纸不断跟进报道,而不是讳
足了 受众的 知情权, 增强了 人民对 政府、 对党报的 信任感 。
莫 如深。
=、突 破以 往。 真正 的信 息透 明化
<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大媒体 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关于抗震 稳定的关系。”^有一些观点认为:政府的信息公开尤其是把
救灾的各种信息。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在这次报道中有以 一些与社会及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治安问题、重大事故、
下几点值得称道:
重大灾难等等向全社会公开会造成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其
一、前 期报道及 时、后期 报道全面。 报道醒目 突出
105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i 、I GNAN CHUANBO 学术平台一个案研究
中先生 说过:“灾害 不是新闻,抗 灾救灾才是 新闻。”中国 媒体 在这次抗震报道中真正做到了与政府的危机管理相结合, <人民日报》以党和政府的救援工作为引导、以灾区的民情抗 震救灾为重点,在新闻舆论引导上起到了稳定民心和鼓舞士 气的作用。相较以前灾难性报道中以党和政府在灾难中的作 为和成绩为报道重点的做法,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人民日 报》 把险 情、 民情 与政府 的救 援放 到了 同样重 要的 位置 ,并 且 开辟了抗震科普知识专区,为读者提供实用知识、帮助受灾 的人们 消除紧张情 绪。
地震,将重大灾情及时告知受众。这天的《人民日报》将重点 信息的不透明尝到了很多苦果 ,比如在SARS事件中媒体的
放在及时报道灾情和中央部署救灾工作上,并在第一时间公 迟缓反应和瞒报造成的不良影响。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百 家 论 坛
郭 慕 清
中 国传 媒 大 学
《 人民 日 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报》
摘 要 :人 民 日报 》 关 于 汶 川地 震 的报 道 是 一 次成 功 的 灾 《 难报 道 。 文试 从 框 架理 论 的 角度 , 人 民 日报 》 于 汶 川地 本 以《 关 震 的报 道 为例 , 讨媒 体 对 灾难 报 道 的 重 大 突破 。 文运 用框 探 本
关 于 框 架 , 国著 名 社 会 学 者 考 夫 曼 在 《 架 理 论 》 书 美 框 一 中 ,定 义 为 人们 用 来 认 识 和 解 释 社 会 生 活 经 验 的 一 种 认 知 结 构 , “ 够 使 它 的使 用 者 定 位 、 知 确 定 和命 名 那 些 看 似 无 它 能 感 穷 多 的 具 体 事实 ” 依此 意来 看 , 们 必 须 依 赖 框 架 以 组 织 经 。 人 验 , 整行动 , 则行无所据 , 调 否 言无 所 指 。 专 门从 事社 会 运 动 研 究 的 美 国 学 者 高 姆 森 可 能 是 迄 今 引 提 出建议 。 用 框 架 理 论 最 重要 的研 究 者 , 曾指 出 , 会 学 家 使 用 框 架 理 他 社 关键词 : 框架理论; 汶川地震 ;人 民 日报》 《 论 就 如 同心 理 学 家使 用 基 模 理 论 ,因 框 架乃 是 人 们 组 织 事 物 的原 则 , 功 能 载 于 提供 人们 整 体 性 思 考 的基 础 , 对 一 连 串 其 针 Ab ta t Th e o to e c u n e rh u k f e pe S s r c : e r p r n W n h a at q a e o o l ’ P 的符 号 活 动 发展 出 中心 思 想 , 构 意 义 重 大 。高 姆 森 并 认 为 , 建 D al a u c s . s a e e ta n xa p e O dic s iy w sa s c es Thi p p r s ti s a e m l t sus 框 架 的 定 义 大致 分 为 两 类 : 一类 是 界 限之 意 . 引 申为 对 社 会 可 me i ’ b e k t r u h o i s rr p r i ems o a wo k da S r a h o g n d s t e o t n t r ff me r 事 件 的 规 定 , 一 类 则 指 人们 用 以诠 释 社 会 现 象 的 “ 构 ” 由 ae r 另 架 。 t o y ,O ha t pr p e U geto on f t e br pt v nt he r S t t O o os S g slns u ur a u e e . 界 限 的定 义 来 看 , 架 像 是 人 们藉 以观 察 世 界 的镜 头 . 属 此 框 凡 Thspa r su e ne m o h e or e h n e rh a e i pe t diso nt Sr p t on W nc ua at qu k 镜 头 纳 入 的 实景 , 成 为 人们 认 知 世 界 中的 部 分 。 由架 构 的 都 再 o o l S alk . f Pe p e’ D i y Thr ug t SUd w e c ul f t wa o h he t y, o d nd he i y 定 义 来 看 , 们 藉 由框 架 来 建构 意义 , 了解 社 会 事 件 发 生 的 人 以 P o l ’ Da y r p e e t t e W e c u n e r q a e a d i e 愿 意 与 脉 络 。 前 者代 表 了取 材 的范 围 ,后 者 则 显 示 意 义 的 结 e pe S i e r s n n l n h a at u k n t r - h S p t fa e o k n uc a u e n . e t i pe p op e or r m w r o s h br pt ve tTh n h spa r r os 构 , 一种 观察 事 物 的世 界 观 。 是 s gg sins u eto on ho w t s t re t e or fa e or f a r pt O e ar c r p t r m w k or b u ( ) 者 对 “ 闻框 架 理 论 ” 析 二 学 新 解 eVent . s 从 2 0世 纪 7 0年代 起 ,研 究 新 闻生 产 的学 者 开 始 采 用 建 Ke W o d : f m e r t e r ; e c u n at q a e y rs r a wo k h o y W n h a e rh u k ; 构伦 观 点 , 来分 析大 众 媒 体 如 何 生 产 出 特定 的媒 体 框 架 。 们 他 Pe pl SD a y o e’ f l 认 为 , 于 新 闻 工作 者 而 言 , 架 意 味着 将 复 杂 的社 会 事实 简 对 框 化 , 照 某 种 常 规惯 例 , 时迅 速 的将 大 量 的社 会 事 件 “ 装 ” 按 及 包 前言 进 新 闻报 道 里 面 去 , 以一 种 特 定 的 方 式 来 组 织 新 闻事 件 . 样 这 20 0 8年 5月 1 2日 ,四 川 汶 川 大 地 震 作 为 突发 性公 共 事 以 来 , 闻工 作 者 的 分 类 、 择 、 断 、 写 活 动 , 建 构 起 一 新 选 判 采 就 件 , 整个 四川 乃 至 中 国都 造 成 了 重 大 的损 失 。 给 在应 对 突 发 性 套 新 闻框 架 。 对 于大 众 媒 体 本 身来 说 ,框 架 理 论 意味 着 在 新 闻媒 介 中 公 共 事 件 的过 程 中 , 方 面 考 验 着 政府 的应 急 能力 , 方 面 也 一 一 给媒 体 提 出 了一 系 列 的 挑 战性 的课 题 ,如 何 处 理 和 报 道 突 发 存 在着 不 同 的 , 以 观察 描 述 媒 体 事 件 的 方 法 , 依 赖 于新 闻 用 这 性公 共 事 件 .正 确 引 导 社会 舆 论 便 成 了诸 多 媒 体 需 要 深 思 的 记 者使 用 的框 架 。 忠党 对 新 闻 框 架 作 了 很 细致 的分 析 , 认 潘 他 问题 。 为 , 闻架 构 分 析 是 在 考 夫 曼 的象 征 互 动 视 角 和凯 民 曼 . 威 新 特 在 突 发 性 公 共 事件 中 , 闻 媒体 作 为 大众 传 播 媒 介 , 方 尔斯 基 的预 期 理 论 视 角 的 基础 上 ,加 上 了公 共 生 活 的基 本 现 新 一 面 . 负 着 对 突发 性 公 共 事 件 的 现 场再 现使 命 , 闻媒 体 必 须 实 特征 , 注 的 是人 们 在 公 共 生 活 中如 何建 构 的 意义 。 担 新 关 及 时 准确 有 效 的突 发 性 事件 的现 场 传 达 给 民众 ,让 民众 及 时 潘 忠党 总结 新 闻 框 架 分 析 的基 本 理 论 : 是 , 闻 传播 的 一 新 或交 往 ) 过 程 中 得到 建 构 ; 是 , 播 活 动是 使 的 二 传 的 了解 到 整 个 事 件 的发 展 进 程 , ~ 方 面 , 闻 媒 体 也 是 民众 意 义在 传 播 ( 另 新 和政 府 之 间紧 密 联 系 的 纽带 ,它 不 仅 需 要 把 政 府 有 关 的 应 对 用 表达 载体 的社 会 活 动 , 成 了一 个 社 会 符 号 生 产 的 领 域 ; 构 三 措 施 传 达 给 民众 .还 要 把 民众 的需 要 和 对 事 件 的态 度 反 应 给 是 , 是 , 发 生 在 物 质 生 产 构 成 的 实体 领 域 ; 但 它 四是 , 此 受 到 因 政府 , 由此 形成 整个 社 会 的互 动 , 同应 对 突 发 性公 共 事 件 。 共 规 范该 场域 的公 共 利 益 以 及 政 治 与 经济 的逻 辑 之 间 的 张 力 制 因此 , 面对 突发 性 公 共 事 件 时 , 闻媒 体 如 何 定 性 突发 约 ; 是 , 处 特 定 历 史 , 济 政 治 坐 标 点 的社 会 个 体 或 团 体 在 新 五 位 经 性公 共 事 件 . 以及 怎 么 报 道 突 发 性公 共事 件 , 整 个 传 播 过 程 达 到其 特定 理 解 或 意 义 所 遵循 的认 知或 话语 组 织 原则 ,就 是 在 中就 变得 至 关 重 要 。然 而 , 学 术研 究领 域来 看 , 我 国新 闻 从 在 他 ( ) 的框 架 。 她 们 研 究 历 史 上 . 于 突发 性 公 共 事 件 的 报 道 和研 究 成 果 较 少 , 关 已 潘 忠党 认 为 , 响新 闻框 架 的 因素 主 要 有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影 有 的 研究 还处 于初 始 阶 段 .并 呈 现理 论 上 的缺 失 和 实践 指 导 其 一 , 闻媒 体 组 织 的 自主 性 , 受 政 府 的 控 制 程 度 ; 新 或 其 上 的 滞 后 阶段 。 此 , 突 发 性 公 共事 件 的报 道 和 研 究 就 变得 二 , 会 事 件 的信 息 提 供 者 , 过 去 的 研 究 常显 示 , 闻 媒 介 因 对 社 如 新 尤 为 迫切 。 对 挑 战 者 的 框架 常需 经 过 一 段 适 应 期 ,从 抗 拒 反 核 运 动 到 接 本 文 尝 试 以 “ 川 大 地 震 ” 突 发 性 公 共 事 件 的个 案 。 汶 为 通 受 反 核 运 动 的框 架 是 最 佳 例 证 ;其 三 ,新 闻 组 织 的流 程 或 常 过 对 《 民 日报 》 人 的报 道 进 行 量化 分析 , 用 框 架 理 论 , 讨 媒 规 ,如 新 闻 工作 者传 统 上 特 别 重 视 事 件 的 戏 剧 效 果 而 非 事 实 运 探 体 在 面�
【优质】汶川地震新闻稿-word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汶川地震新闻稿篇一:纪念汶川地震新闻稿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经管系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时值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和我国第四个防震减灾日,5月12日晚,经管系青协在第四放映室举办了“5〃12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活动,广大学生纷纷参与表达哀悼之情。
纪念活动以电影《唐山大地震》切入主题,内容包括默哀、点蜡烛纪念、诗歌《地震》《重建家园》朗诵、“签字512 祝福汶川”签字仪式、观看抗震救灾视频、播放安全教育视频等,再现了四年前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创伤。
据了解,青协举办此纪念活动旨在号召大家珍惜明天,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提高防灾减灾和避灾的意识,减少损失。
篇二:媒体眼中的汶川地震报道媒体眼中的汶川地震报道摘要201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各新闻媒体都对事件做了详细的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
文章主要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央视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周之内的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媒体;汶川地震;内容分析;传播效果一、引言201X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特大地震。
大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900亿元。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反应,几乎是第一时间启动24小时不问断直播。
此后,每一个中国的电视观众和公民就一直守在电视机旁,密切关注着关于地震救援的一切信息;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众传媒对此次灾难事件的报道的关注也开始于直播启动的一刻。
通过对5月12日至5月28日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媒体灾难报道文本的观察,本文认为,中央电视台对此次地震灾害的报道过程表明,中央电视台对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具有样本意义,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紧急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一支强大的救援力,而这种救援力是透过电视的信息传播力体现出来的。
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和对传媒未来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和对传媒未来的影响作者:陈力丹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展现人性的深刻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大量媒体记者冒着危险,赶赴灾区,第一时间为公众提供信息,这为减少消息的不确定性、减少谣言,帮助全国人民建立信息、凝聚力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我国媒体的职业化意识在传媒间的竞争中、在全国人民的无形监督中得到提升,媒体在大规模报道中开创的制度环境、积累的报道经验、培养的职业意识将对中国媒体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打破了以往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在网络快速反应以及形成新的媒介环境的条件下,电视、广播、报纸、通讯社迅速反应、连续报道、多媒体联动,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国外媒体同行的尊重。
这说明,中国媒体具有迅速跟进、大规模报道的素质和能力,也说明社会不会因为信息的公开而混乱失序。
5月24日,温家宝总理表示,面对这样大的震情,我们欢迎世界各国的记者前来采访。
温总理的表态显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走向公开透明的改革趋势,也预示着快速反应、信息公开将成为中国媒体在今后发展中奉行的原则。
快速反应、信息公开将成为媒体报道新闻的强劲趋势,沉淀为媒体的新传统。
在具体的职业规范方面,这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也提出并基本解决了很多问题。
媒体报道如何防止受难人二次伤害等等问题,都被提起。
美国传媒伦理学者克·克里斯蒂安写道:“从事媒介这种职业要求很高,这一行业中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情景和相互冲突的效忠对象。
从事新闻的人必须迅速做出决定,没有多少考虑的时间。
”正因为如此,记者头脑清晰地知道该如何遵循职业规范,显得非常重要。
此次报道也有利于形成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
突发事件往往打破媒体报道的常规,是对媒体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和随机的策划能力的考验。
近几年重大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使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
汶川地震报道满意度调研报告
汶川地震报道满意度调研报告Audience’s Satisfaction Degree towards Media Reports on Wenchuan Earthquake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中文摘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四川地震发生后展开了“汶川地震媒体满意度调查”,通过NetTouch网络调查系统对媒体在抗震救援工作及未来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中的专项问题进行综合调查,获得了一些重要发现,比如:互联网与电视成为民众获得抗震救援与赈灾信息的主要渠道,并获得较高满意度。
该调查还衡量了民众对媒体报道的满意度及综合评价,获知了民众对抗震救灾报道的主要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的认识,以及民众所认为的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借鉴意义以及对未来报道的建议。
关键词:汶川地震,媒体满意度AbstractBased on the feedback of 523 questionnaires, this survey conducted by Tsinghua Media Research Lab researching on the audience’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owards media on the reports and presentation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reveals that the Internet and TV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requently used channels for the audiences to access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survey also examines the over-all impression of the media on the reports of the earthquake. Major shortcomings of the reports are revealed and advices are proposed.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owards media一、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央视在地震直播报道中的演变
(一)CCTV对灾难事件反应迅速、准确及时
笔者选取了2008年5月12号到2008年5月28号这期间央视网的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
张宏卫说,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一支180的救援队伍已经集结,准备开往灾区投入救援。地震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正在进一步统计中。
由以上的新闻摘录,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央视对地震灾难的报道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快速报道灾情,第一时间紧急组织救援,第一时间发起赈灾捐助,第一时间进行哀悼祈福。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央视更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快速的反应,更全面的报道跻身主流媒体方阵,尤其是,在这个报道的重点是逐层深入,在这短短的一个半个小时之内先是介绍发生地震的事实,接着说明国家正在组织救援,最后表明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出重要批示。
因为信息公开,减少了人们的猜疑,人心得到了稳定,人们会更加团结,齐心协力帮助灾区人民救灾和重建家园,这无疑比延迟甚至隐瞒信息要积极得多。
作为重大公共信息,人们有理由得到真实的信息。从汶川地震信息的及时、公开发布中,我们看到了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勇于负责,人心也就会得到安慰和稳定。
(二)杜绝了谣言的扩散与传播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新华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2008年05月13日16:27的新闻报道
每当大的灾难发生,谣言总是相伴而生。灾难摧毁人的身体,谣言动摇人的精神。有意思的是,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后的两个小时,谣言却首先是从距离震中千里之外的北京传播开来。当天,北京盛传当晚10点到12点京西地区可能有6级地震。有市民已经打算“逃离”北京。很快,国家地震局的官员针对北京晚上还有地震的传言专门辟谣。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通过新闻联播、专题、早间节目、即时新闻播报等各种渠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及时、通畅的信息披露,极大地消除了社会的焦虑恐慌,帮助公众保持了镇定,有效地杜绝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传播。
关键词:媒体;汶川地震;内容分析;传播效果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特大地震。大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900亿元。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反应,几乎是第一时间启动24小时不问断直播。此后,每一个中国的电视观众和公民就一直守在电视机旁,密切关注着关于地震救援的一切信息;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众传媒对此次灾难事件的报道的关注也开始于直播启动的一刻。通过对5月12日至5月28日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媒体灾难报道文本的观察,本文认为,中央电视台对此次地震灾害的报道过程表明,中央电视台对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具有样本意义,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紧急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一支强大的救援力,而这种救援力是透过电视的信息传播力体现出来的。在这一场灾难报道中,央视在信息传播方面凸显了信息公开、透明、及时的特点。由于电视报道中的视频形式我们无法用文本加以阐述,因此本文分析的地震的新闻报道主要采用央视网中的新闻。
央视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孙闻 隋笑飞)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12日下午通报,针对四川汶川地震,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一支180人的救援队已经集结。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12日14时48分,四川省汶川县(温江西北55公里,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说,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最新测得的震级为7.8级,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等省市均有震感。
(三)24小时现场报道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而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的常规节目播出被打破.实现了同一主题无间断播出。报道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在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就跟随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5月13日,第二报道梯队分别赶往四川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重灾区进行采访,目前由央视新闻、专栏节目和直播等系统组成的前方报道团队已近50人。在后方,新闻中心也紧急从各个部门调配人手,形成直播梯队,服从新闻中心的统一调度。
(二)央视信息的高度透明和全方位的信息公开
我们仍然采取以上的分析方式,截取地震发生后的央视网的新闻报道进行解读。
2008年05月12日19:23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快讯:民政部说,截至18时统计,四川省汶川县7.8级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重庆、云南等地107人死亡,34人受伤。目前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实中。
媒体眼中的汶川地震报道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各新闻媒体都对事件做了详细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文章主要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央视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周之内的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三)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这里探讨的是在地震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公民获取官方信息和自由的权利。
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重大的作用。首先,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多重视角,信息公开和透明,真正做到不欺瞒、不隐藏、不捏造、不忌讳。具体表现在新闻报道应原本的还原现场,原本的还原事件真相。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新闻媒体必须摆脱他人的控制,不应受利益集团的驱使,“受众永远是上帝”,“对上帝的欺骗无异于自身的毁灭”,坚持用透明的姿态揭露事件的真相,进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地震灾害发生以后,中央电视台不辱使命,让真相跑在了谣言的前面。央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简要信息,并滚动播出,随后,不断播发进一步的地震信息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作为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消除了公众在灾难发生之初的惊慌心理,第一时间稳定了社会秩序。在紧急响应阶段,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因为,保持社会稳定是灾难救援的前提保证。地震发生的当天,透过电视画面可以看到,央视主持人和观众一样处在严重的信息匮乏状态中,他们能够传递的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即使是少量的但来自权威部门的相关信息在灾难发生时还是令亿万观众安定下来。电视观众从央视准确无误地获知他们所感到的震感来自于14点28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7.8级的地震。随后,电视中开始及时传播政府救援行动信息。在直播之初,央视在信息传播中出现了数次自我更正。如关于地震震级的报道,5月12日下午15:02央视播出了第一条地震消息:四川汶川县发生7.6级地震。之后央视继续向各地方电视台收集信息,在确定浙江发生地震及北京通州区发生地震的消息均为误传之后,主持人马上更正。稍后,国家地震局刷新汶川地震的震级为7.8级,主持人再次更正。
至22日14时,汶川地震灾害已造成四川50651人遇难,277028人受伤。 截至22日14时,四川震区发生余震7182次,其中4.0—4.9级91次、5.0—5.9级23次、6.0—6.1级4次,最大余震为6.1级。 在四川灾区,已从废墟中救出79852人,临时安置5446965人。
2003年,广东刚出现“非典”病例的时候,新闻媒体没有主动出击报道真相,使得当时的权威信息少之又少。于是民众借助手机、网络、短信等传播工具将各种小道消息广泛传播,一些网站上出现的“禽流感”、“炭疽”,甚至“霍乱”等可怕字眼在广州上空蔓延,引起了社会恐慌。由以上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对于这次汶川大地震,央视进行了迅速、全方位的报道,如死亡人数、城市损毁情况、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救灾工作进展程度,对灾情不掩饰、不夸大,如实、迅速地把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公众,尤其是持续多天的24小时直播报道,让公众每时每刻都能了解灾区救援工作的最新进展,这在中国电视直播史及中国新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认为:“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受众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们的信息公开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上,重大突发灾害性报道达到这样的信息公开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三、央视在地震报道中信息公开的效果分析
(一)稳定民心,提高政府形象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不难发现,在最初的报道中,由于事发突然,媒体只是把地震这一信息报道出去,并没有报道当地建筑受损及人员伤亡情况,这增加了人们对受灾情况的猜测。而随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成立,灾区建筑受损及人员伤亡这一敏感而重要的信息得到迅速发布,这减少了人们的猜疑。
2008年05月12日19:50的新闻报道
央视网成都5月12日电(记者肖林)四川省地震局消息:截至12日18时,成都市全市20市县区统计,地震已造成45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58人;甘孜藏族自治州堰至汶川的部分公路塌方,交通中断。
2008年05月12日20:48的新闻报道
地震发生后,人们最关心的是,此次地震造成了多少人死亡,当地那些灾民是否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而政府在积极抗震救灾的同时,信息公开也显得极其重要,也是消除人们恐慌心理和疑问的最好的办法。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政府的反应是及时的,快速的。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是立即启程,赶赴四川地震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和看望慰问灾区人民,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也让全国人民感到有政府在,再大的灾难我们也不会感到恐慌,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够克服。
与以往的直播报道迥然不同,央视这次的报道思路是“跟着事实走”,即人先进去再考虑播什么。一位负责人表示,“最重要的是先把人送过去,然后是直播车以及器械的进入。最后才是考虑节目内容的问题……这时候播是首要的。而播什么则是在第二位才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