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 课件: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影响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对民族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 精神 大思想武器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 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 在长安兴办太学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 间独尊的地位。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 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 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 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 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礼教化天下
允许博士招收弟 子,学习儒家的 人数不断扩大
提高儒家弟子 的政治地位, 激励读书人
“三纲五常” 思想
“天人合一” 思想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 观点的目的。
史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
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 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⑤。 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⑥。他提 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 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44张)
【问题思考】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史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3)根据史料三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指出儒学在民间的推
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提示】 (1)不足:脱离现实。
(2)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 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 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 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3)内容:识字习字;儒家经典;规范礼仪。地位:在民间开始
处于独尊地位。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论归纳】 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 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 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 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 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 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论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 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 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具有一定的作 用。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5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件】(44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天人合一 (1)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 天,因此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 (2)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 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 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 力。
பைடு நூலகம்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命题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图证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解读】 (1)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 发展,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 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 (2) 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 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 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汉武帝 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3)由于他的思想观 点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为历代统治王朝所推崇,称之为 “董二圣” 。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 化的道路。 (1)所谓法律的儒家化,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 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 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 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 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 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 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的儒学思想2.(2015·课标全国Ⅱ,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1.从考查方式看,本专题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多有出现,尤其是高考第40题在此命题较多,如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Ⅱ卷、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2012年全国课标都在此以40题形式呈现。
2.从材料形式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3.从考查知识看,早期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是考查的重点,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五年在此没有命题,复习时需注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6·课标全国Ⅰ,2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3.(2014·课标全国Ⅰ,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4.(2014·课标全国Ⅱ,25)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宋明理学1.(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3.(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4.(2013·课标全国Ⅰ,25)程朱理学的影响5.(2012·课标全国,40)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⑫以法治国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⑤太学⑥传统文化[巧学妙用]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新人教版
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问题驱动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 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 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 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但客观上对 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2.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_春__秋__大__一__统__”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 “_天__人__合__一__”和“_天__人__感__应__”学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_三__纲__五__常__”。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书·武帝纪》
【问题驱动2】据材料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分析其作用。 提示: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 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 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史论点睛】 一、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异同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维】
【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 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 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 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 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维】
【解析】选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 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错误;汉代儒学继承 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五经”是古老的 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是在继 承久远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显示出汉代儒学被奉 为至尊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C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32 汉代儒学
-7-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影响 (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教材补遗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形成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 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 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 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 治”。“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主题一 主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开启了儒学神学化, 儒家宗教化”对整段材料的引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说明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 上了神学的外衣
主题一 主题二
-13-
(1)百家罢黜非常有限 《史记·龟策列传》说:“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 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司马谈的 《论六家要旨》,仍将儒者视为诸家之一,并列论述,用相同的标准 评说是非得失,甚至对道家的崇尚远过于儒,但是并没有受到来自 官方的责罪。作为两代“领校秘书”的刘向、刘歆父子,更是“讲六 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汉书·楚元王传·刘 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没有将儒家经典特立独行,而只 作为百家之一来看待。
第32讲 汉代儒学
-2-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1.从考查趋向看,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强调儒学的发展历 程,体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2.从社会热点看,董仲舒在儒学理论上的创新,对当代中国政治意 识形态、改善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积极 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35张)
返回
一读图明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读] 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 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 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 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史料探史——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解析
返回
5.(2019·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
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
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
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点拨:天人感应的反映。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
2.(2019·湖北华师大附中模拟)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
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
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
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点拨:注意儒学在魏 晋南北朝至唐初这 一段时间的发展。
4.影响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返回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 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 大思想武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4.社会史观角度: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的现实,提 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关注人 民生存的权利,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 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史论形成
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单元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其现实意义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学”。
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2讲 百家争鸣学案
第32讲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疑难问答问: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是完全对立的吗?答:不是。
“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
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致的。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法家思想李悝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商鞅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思想墨子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3第十二单元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单元概览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
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背景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图示明史 百家争鸣二、儒家思想1.孔子(前551~前479年)2.孟子(前372~前289年)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教材补缺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
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
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2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含2019届新题新人教版
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
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 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 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读史指导】 (1)史料一说明汉武帝尊崇儒学的目的及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注意画线部分对整段史 料的引领。画线信息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 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 35 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背景 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 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
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_____________
2.主观:董仲舒 ______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 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考纲
高考真题
考查内容
素养立意 从秦律与西晋法律对(养)父 子财产关系规定的差异入
汉代儒学 成为正 统思想
2014· 全国 卷Ⅱ· T25
汉代儒学 手,分析儒家伦理纲常对法 成为正统 律规定的影响,考查学生透 思想 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涉及 家国情怀及唯物史观等学科 核心素养
命题立意:汉代儒学的内容、影响是高频考点,非选择题占的 比重较大。近几年来通过设置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历 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的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联系社会热点从 古代中国法律的伦理化、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等角度来考查。 备考复习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注意两点:第一、董仲 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代 以后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刑罚、科 技文化等。另外也要重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第33讲汉代儒学课件(59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史料实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一 汉武帝为封建帝国找到更为适用的政治理论。儒学的 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 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 能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因此,武帝之崇儒并非以 儒学政治学说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而是注重儒术的“文饰” 的功能。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3 讲 汉代儒学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 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史料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 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 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 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 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联]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提出“三纲五常”2.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注]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三纲五常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补]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重难点汉代儒学(一)读图明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解读]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史料探史——董仲舒的治国思想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①。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②。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③。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④。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史料二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⑤。
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⑥。
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儒学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
[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史料一从学官的设置、儒学的推广等方面阐释了汉武帝在崇儒中的措施,儒学思想的发扬客观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史料二⑤⑥⑦三句话分别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综合史料可总结其目的。
[提示](1)儒学促进了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变化。
(2)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张。
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系统认知]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
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
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
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
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
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
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三)纵引横联——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
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随堂巩固训练]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读懂]“五经”是古老的文献,为孔子(老子/孔子)晚年编订。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述而不作”“厚古薄今”本也是儒学的传统。
汉代崇尚儒学“五经”,这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做对]选C2.(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读懂]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行严密的法律制度,不注重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汉代儒学独尊后,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在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趋同/迥然),这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体现儒家伦理的强化(弱化/强化)。
[做对]选D3.(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读懂]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即民本(民本/君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小于/大于)民的地位,这表明董仲舒背离(继承/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做对]选B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1.(2019·衡水联考)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点拨:注意建议的对象和目的。
解析:选C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占田的方式来抑制土地兼并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商鞅变法与土地兼并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通过“限民名田”的方式缓和矛盾,通过儒家民本思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C项正确;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并未否定帝王之制,故D项错误。
2.(2019·湖北华师大附中模拟)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
此种历史现象()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点拨:注意儒学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这一段时间的发展。
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些士大夫不问政治,流行清谈,文学艺术在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诗、赋、小说、绘画等成就较高,故A项错误;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儒家在这一时期虽然不问政治,但是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开始融合佛道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积淀与发展,故C项正确;这种现象并没有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故D项错误。
3.(2019·赣州联考)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
这表明古代中国()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点拨:“通经就能明法”其中体现的原委是答题关键。
解析:选D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法学本身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法律具有儒家特点,不是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律人才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法律呈现出以礼入法的特点,即法律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
4.(2019·云南师大附中摸底)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