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应激性、适应性、遗传性的判定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概念的辨析摘要:本文就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易混淆概念生物体高中生物经常会出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单从字面上看似很像,但多一个字或一字之差意思是完全不相同的,在考试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

这需要平时多注意并多理解,现略收集一些典型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如下。

1.应激性、适应性和遗传性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多细胞动物的反射,植物的向性运动,大多数昆虫,还有单细胞生物的趋性,是生理学概念。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如植物的向性运动是适应性的表现,是生态学概念。

遗传性是指生物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使生物中各物种的性状基本保持应激性,是遗传学概念。

生物体表现出的应激性和适应性从根本上看都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2.胚囊与囊胚囊胚是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初期由卵裂继续进行,细胞数目增多,上下层细胞分裂速度,细胞数目,体积出现差异时出现的一个内部有腔的球状胚,是胚胎发育的一个中间过程。

而胚囊是被子植物的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受精作用和受精卵及受精极核发育的场所。

3.赤道板与细胞板如果将分裂期细胞看做地球,过细胞中央(相当于赤道的位置)横切的平面即为赤道板,是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结构,而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有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汇集在赤道板平面上,相互融合而成的板状结构,是实际存在的结构,之后和形成细胞壁有关是实际存在的结构。

4.染色体与染色质相同点是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二者可以相互转变。

不同点是染色质处于细胞分裂间期,呈细丝状。

染色体处于细胞分裂期,呈杆状或棒状。

在描述复制或计数时,习惯上叫“染色体”如“染色体复制”而不叫“染色质复制”,称“染色体数目”,而不叫“染色质的数目”。

5.细胞株与细胞系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大多数细胞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的细胞能够继续分裂传到40—50代,这样的传代细胞叫细胞株。

高中生物必备生物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备生物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备生物知识点汇总1、适应性、应激性、反射、遗传性2、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的现象。

结构上是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代谢上(本质上)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发育:是指由受精卵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至发育为性成熟的个体。

其本质是机能的健全和完善。

生殖:产生后代。

是生物体成熟后的一种特征,能保证物种的延续。

3、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物质基础:核酸、蛋白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结构基础:细胞等。

4、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矿质元素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含量最多的元素:O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主在元素:C、H、O、N、P、S矿质元素: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必需的矿质元素:N、P、S、K、Ca、Mg、Fe、Mn、B、Zn、Cu、Mo、Cl、Ni;5、细胞内结合水和自由水结合水:与细胞内亲水性物质结合,不能自由流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其多,则抗逆性强(抗旱、抗寒)。

自由水:游离形式存在,自由流动,参与生化反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

其多,代谢旺盛,抗逆性弱。

6、钠、钾、镁、铁、磷、氮、碘、钙、硫的作用钠: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钾: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保持心肌的兴奋性。

铁: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镁:叶绿素的成分。

磷:ATP、NADP+(辅酶Ⅱ)、磷脂、核酸等成分。

氮:蛋白质、核酸等的成分。

碘:甲状腺激素的成分钙:骨、软骨的重要成分,血中Ca+能维持骨骼肌收缩的机能。

硫: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7、蛋白质、核酸8、纤维素、维生素、淀粉、糖元纤维素:细胞壁的成分,属于多糖,在植物体内常见。

维生素:动物生长需要,动物自己不能合成,是由外界摄取的微量有机物,不是供能物质,是辅酶或辅基的一部分,有水溶性(Vc、VB)、脂溶性(VD、VA)两大类。

高中生物知识清单(一)

高中生物知识清单(一)

高中生物知识清单(一)高中生物知识清单结论1.生物体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1)共同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和是大体相同的。

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和,其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命活动的决定者。

是绝大多当选生物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2)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和的基本单位。

2.应激性、适应性和遗传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在短期内完成的,如向性运动、反射、趋性等,适应性是指生物的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

达尔文认为适应现象是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所形成的。

应激性、适应性最终由来绝定。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1.不同生物之间:化学元素种类虽然,但是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却。

2.大量元素:如:微量元素:指生物生活,但需要量的元素。

如:3.最基本元素是,主要元素是,是含量最多的元素4.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

5.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有机物是。

6.结合水是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含量越高,新陈代谢越。

7.是叶绿素分子的必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是牙齿、骨骼的重要成分,是甲状腺素的重要组成要成分。

对于维持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太低,会出现抽搐,过高,肌无力。

8.糖类的组成元素,植物二糖有和,动物二糖有。

核糖是的组分,主要存在于;脱氧核糖是的组分,主要存在于。

植物多糖有和,动物多糖有,可分为和。

糖类是细胞的和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

9.脂质可分为、、。

其中磷脂是构成的重要成分,组成元素为,固醇主要包括、、。

10.蛋白质:(1)主要由 4种元素组成(2)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和一个()且连在上;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其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3)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相连,同时失去的过程;肽键是指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形成的肽键数为,脱掉的水分子数为。

[精华]高中生物易混淆名词术语总汇

[精华]高中生物易混淆名词术语总汇

[精华]高中生物易混淆名词术语总汇高中生物易混淆名称术语总汇高中生物,对于有的学生而言,很难拿高分。

特别是在总复习阶段,越是感觉难。

究其原因,其实是对高中阶段所学习的一些生物学术语不熟悉,混淆了,特别是在选择题中,如果不搞清楚这些名词术语的区别,就很容易做错。

在这里,我就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名词术语,和容易混淆的术语,总结在一起,供大家参考。

1、应激性、适应性、遗传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如植物的各种向性向光性、向地、向水性;动物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等。

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习性等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休眠等。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2、酶和激素酶与激素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两类重要的有机化学物质,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对细胞代谢过程中的各种生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激素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是调节物质,不参加具体的代谢过程,只对特定的代谢和生理过程的速度和方向起调节作用。

绝大多数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酶依其产生后的去向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

前者合成后存在于细胞内,且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细胞呼吸氧化酶等;后者合成后直接释放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但不需要体液的运输,如动物消化腺合成并分泌到消化道的各种消化酶等。

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借体液运送到靶器官发挥作用的,如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高考生物几个易混淆概念的知识点

高考生物几个易混淆概念的知识点

高考生物几个易混淆概念的知识点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应激性,则称反射,否则不叫反射,可见,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形式。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

如变色龙进入草丛种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性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细胞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细胞通过分化,形成新的组织、器官、系统,最终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的“质变”过程。

大量元素和基本元素、主要元素从含量上看,如果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这些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元素,C、H、O、N是基本元素,C、H、O、N、P、S是主要元素,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

主要能源、重要能源和直接能源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葡萄糖是重要能源,因为多糖、二糖要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进入氧化分解过程,并且葡萄糖比它们容易运输。

所有能量只有转化为ATP后才能被机体利用,所以,ATP被称为直接能源。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使细胞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水分子和细胞需要的离子、小分子能通过细胞膜,其他的则不能,这种功能特性就是选择通过性。

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是细胞在分裂间期核内的细丝状物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的柱状或杆状结构。

分裂间期复制的染色体与原染色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核生物由原核(无成形的细胞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有细菌(如各种球菌、杆菌、螺旋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蓝藻(如念珠藻、色球藻、螺旋藻)等。

高中生物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生物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高中教材中有些概念从表面看差别很小,但含义却大不相同,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因为它们往往是试题中的“陷阱”。

所以要在复习中注意相似概念的区分和比较,“只有这样,时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些名词的含义,进行比较,准确作答。

”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质指的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分化为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

一个动物细胞即为一团原生质。

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工程中去掉细胞壁后剩余的植物细胞称为原生质体,实际上就是植物细胞的原生质。

原生质层:植物细胞中的特有名词,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如果存在浓度差,细胞液就会和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细胞液和细胞质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

细胞渗透作用就是水分进出细胞液的过程。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极体和极核来源:“极体”在动物的卵巢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第一极体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共产生三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基因组成与卵细胞相同);“极核”在被子植物胚珠的胚囊中,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再经过三次有丝分裂产生八个核。

其中包括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它们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

去向:动物产生极体以后都退化消失,而植物胚珠中的两个极核能与一个精子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细胞。

囊胚和胚囊存在:囊胚是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受精卵经卵裂形成的内部具有一个空腔的球状胚胎叫囊胚。

胚囊是植物胚珠的组成部分,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大孢子,经三次有丝分裂形成八个核的胚囊,近珠孔一端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助细胞,远珠孔端有三个反足细胞,胚囊中央有两个极核。

发育去向:囊胚进一步发育为动物的原肠胚。

而胚囊完成双受精后,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分别发育为胚和胚乳。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的概念一、应激性、反射、适应性、遗传性应激性:植物向性运动、感性运动,动物趋性、反射(一…就…最普遍)反射:神经系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适应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性:决定、控制时选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基础:细胞二、纤维素、维生素、生物素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

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会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

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B、Mo、Cu,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基本元素:C、H、O、N都是基本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植物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

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完整的一生);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四、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烃基和酮基)的糖。

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高中生物学基本概念辨析

高中生物学基本概念辨析

高中生物学基本概念辨析左延柏1. 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一种动态反应。

它表述的是过程。

应激性的发生应具备四个条件:(1)有外界刺激,(2)对刺激作出了反应,(3)反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4)反应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

长期应激性的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它表述的是结果。

判定适应性的依据主要有三个:(1)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什么;(2)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特征是否与环境相适应;(3)这种特征是否是长期的、稳定的,不随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如变色龙的体色与青草的颜色一致,是应激性,并且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的颜色一致则只是适应性,而不是应激性。

由此可见,适应性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它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整体关系;而应激性是生理学上的概念,它强调了生物的反应过程。

2. 生长与发育生长是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

(1)从生物的结构上看,生物的生长表现为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其中细胞数目的增多主要依靠细胞分裂。

(2)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当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时,生物体就表现为物质和能量的积累、表现出生长现象。

发育是指生物体或生物体的器官、组织从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就叫做个体发育。

生长不等于发育,生长和发育通常是相伴发生的。

但在性成熟后的生长(如成人的发胖)就不再伴有发育了,幼小时长时间的生病导致体重减轻可理解为只发育而无生长的现象。

3. 渗透与扩散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向溶质浓度大的一方做分子运动,使膜两边溶质浓度达到均衡的现象。

例如,具有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应激性

应激性

关于应激性、适应性和遗传性的辨析甘肃临洮玉井农中 730502一、应激性、适应性和遗传性的比较二、1、应激性和适应性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形式,应激性是生物体受到刺激后发生的短暂反应的过程,而适应性是生物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的有利变异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应结果。

2.适应性是生物长期发生应急反应的结果。

3、应激性和适应性的体现都是由生物的遗传特性(遗传物质)决定的。

三、应激性、适应性和遗传性的判断1、判断应激性的依据:应激性是生物体受外界的刺激,在短时间内完成反应,判断时应抓住三个关键:刺激、反应、短时(快速)。

2、判断适应性的依据:适应性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行为习惯与环境相适合,这种适合并不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消失(即适合特征是稳定的),判断时应抓住关键:特征或性状与环境适合。

3、应急反应的完成,适应性的维持都由生物体的结构决定的,并随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给后代,故遗传特性是应激性和适应性的基础,具有决定作用,生物体具有的稳定的、有规律的特性都是由遗传特性决定的。

四、例题分析1、(2005、山西)当太阳移动时,蜥蜴的部分肋骨就延长,使身体与太阳光线成直角,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性,这种特性是由决定的A向光性B 应激性C适应性D 遗传性由题意可知:蜥蜴的部分肋骨延长、体形变化,是由于太阳移动时太阳光的变化(刺激)而产生的,即太阳光改变,在短时间内引起蜥蜴的部分肋骨延长(改变),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应激性由遗传特性决定的。

2、低纬度地区的生活的动物个体较小,高纬度地区生活的动物个体较大,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性,A变异性B应激性 C 适应性 D 遗传性分析: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个体大,有利于保温,维持体温的恒定,低纬度地区的气温高,动物的个体小,有利于散热,由此可知,生活在不同纬度地区的动物个体大小不同,这是对不同气温的适应。

3、下列现象属于应激性的是(),属于适应性的是()A蝗虫的体色和绿色青草一致B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C避役的体色与环境保持一致D黄蜂身上的黄黑相间的体色分析:A、B、C、D体现出生物的体色(体形)与环境想适应,这是一种稳定的特征,属于生物的适应性;C避役的体色与环境保持一致,说明生物的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体现了生物的应激性,故A、B、C、D均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C还体现了生物的应激性。

“三看法”巧辩应激性和适应性

“三看法”巧辩应激性和适应性

“三看法”巧辩应激性和适应性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曾小军应激性和适应性的区别是高二《生物》绪论部分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它们,本文依据“三看”来辨别这两个概念。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是生理学的一个概念,所以判断应激性要“三看”:一看是否存在外界刺激;二看生物体是否针对外界刺激作出了反应;三看反应是否短时间内完成。

而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功能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刺激发生反应,可见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应的现象,是生态学上的一个概念,所以判断应激性也要“三看”:一看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什么;二看生物的特征、性状是否与环境相适应;三看这种特征、性状是长期的、稳定的。

综上所述,应激性是强调反应过程,而适应性并非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是强调结果(即适应的特征或性状),并且生物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都是由遗传性决定。

[练习巩固]1、蒲公英果实成伞状,可随风飘散,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A、应激性B、遗传性C、变异性D、适应性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激性的是()A、北极熊的白色体毛与雪地环境一致B、蝶类白天活动,蛾类晚上活动C、避役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体色D、合欢树的小叶晚上闭合,白天向外展开3、遇到危险时,母鸡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决定动物这种“报警”行为的是()A、遗传性B、变异性C、适应性D、应激性点评:应激性、适应性、遗传变异性为历年高考热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仔细辨析体会其关系。

参考答案:1、D “果实成伞状,可随风飘散,有利于种子的大量繁殖”着重强调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性状,所以选D。

2、A A项强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与环境与相适应的特征——白色体毛,而B、C、D项强调在各种刺激作用下的反应过程。

3、A 动物表现出来的“报警”行为,从根本上来看是由遗传性决定。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局部易混淆概念的辨析1.遗传性、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适应性的一种暗示形式,它表述的是过程。

持久应激的成果是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布局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成果。

如变色龙进入草丛中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且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那么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2.酶、激素、抗体、维生素从来源上看:酶、激素和抗体都是由活细胞发生的。

所有活细胞都可发生酶,只有内分泌腺才可合成激素,只有效应B细胞才可合成抗体。

而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一般不克不及合成,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少数种类的维生素可以在机体内转化而来,如在人体表皮细胞内含有一种胆固醇,经日光照射后能转变成维生素D。

从化学本质上看:绝大大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激素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有的是固醇类,如性激素。

抗体必然是球蛋白质。

而维生素是可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

从功能上看:酶是生物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发展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抗体是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起免疫作用;维生素主要是维持人体的正常发展发育,大大都是作为辅酶的成分。

这四类物质尽管它们的来源不同,布局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很少,对正常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高效能的物质。

3.氨基酸、核苷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底子单元,生物体内约有20种,布局通式为:核苷酸是核酸的底子组成单元,每一个核苷酸分子都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

如脱氧核糖核苷酸:4.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

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核酸,脂质。

原生质分化发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个原生质团。

植物细胞由原生质和细胞壁组成。

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不包罗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两局部,且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中学生物学中几组易混概念的辨析

中学生物学中几组易混概念的辨析

中学生物学中几组易混概念的辨析一、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的过程,是一个数量性变化过程。

从广义上说,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物体内物质积累为正值,为正生长;反之,为负生长;两者相等为零生长。

发育是指生物体在生命周期中,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从生物个体来说,是基因逐步表达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变化的过程。

发育过程有特定顺序,既不可以跳跃,也不可以倒退,只能逐步地发展下去。

生长和发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发育是阶段性的“质变”问题,而生长是连续性的“量变”问题。

当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密切联系的。

生物的生长过程就伴随着生物发育的进程,生长的“量变”是产生发育“质变”的基础。

二、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它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生物体对刺激能够发生反应是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的,单细胞动物是通过原生质来完成,而多细胞动物则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

反射是多细胞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它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适应性的形成是生物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并通过遗传逐代定向积累而来的。

这三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应激性也可以说是生物的生理行为的表现,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三、原生质、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核酸、脂类。

原生质分化产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而一个植物细胞是由原生质和细胞壁组成。

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膜之间的细胞质所组成。

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并且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

原生质体是去除了植物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可以认为原生质体包括原生质层和细胞液两部分。

四、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膜。

高考生物必须分清的知识点!一文全弄懂

高考生物必须分清的知识点!一文全弄懂

高考生物必须分清的知识点!一文全弄懂1、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事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述的时过程,其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

如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应激性,则称反射,否则不叫反射,可见,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形式。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

如变色龙进入草丛种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性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2、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细胞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细胞通过分化,形成新的组织、器官、系统,最终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的“质变”过程。

大量元素和基本元素、主要元素从含量上看,如果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这些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元素,C、H、O、N是基本元素,C、H、O、N、P、S是主要元素,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

3、主要能源、重要能源和直接能源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葡萄糖是重要能源,因为多糖、二糖要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进入氧化分解过程,并且葡萄糖比它们容易运输。

所有能量只有转化为ATP后才能被机体利用,所以,ATP被称为直接能源。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水分子和细胞需要的离子、小分子能通过细胞膜,其他的则不能,这种功能特性就是选择通过性。

5、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是细胞在分裂间期核内的细丝状物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有利于DNA分子的复制。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的柱状或杆状结构,有利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分裂间期复制的染色体与原染色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属于一条染色体(如右图)。

应激性与适应性的区别和联系

应激性与适应性的区别和联系

应激性与适应性的区别和联系思路分析]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

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解题过程]应激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导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结果,不管其作出反应的过程如何,具体的反应形成怎样,其结果总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遗传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形式,不同的生物对同一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激性和适应性的区别是绪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

两者容易混淆,学生常常会对一些有关生物的应激性和适应性的题目难以解答,其原因是对两者的概念区分不清。

1、应激性它是指生物接受外界刺激(如光、温、声音、食物、敌害、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而发生的有目的的反应,它是一种动态反应,是先天就具备的。

反应的结果是使其"趋吉避凶",如含羞草、草履虫、蜗牛等受刺激后能发生一定的反应。

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

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产物。

所以,动物的反射也是一种应激性。

其特点是:当受到外界具体的刺激性时,在短时间里通过原生质、神经系统或激素(体液)等产生反应。

它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丧失它,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而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产生反应,需要一定的结构才能实现。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应激性(生物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会产生一定反应,应激性是动态过程)与适应性(包含应激性,也含静态的适应特征,例如动植物的保护色),它们都由基因遗传性所决定。

生物工程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基因工程、生物细胞工程(上游技术)和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

生命的共性包含共同的物质基础(化合物、元素)、核苷酸种类、氨基酸种类、RNA和DNA的排列结构方式、基因结构(非编码区和编码区)、遗传密码等。

元素含量占细胞鲜重最多是氧。

含量从多少到分别是O、C、H、N、P、S,细胞中最最基本元素是C。

生物体中无机盐的功能和作用:如缺铁导致红细胞运输氧气能力下降,体现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作用;缺铁导致人贫血,体现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作用。

其次构成复杂化合物的作用。

植物细胞中的三大储能物质分别是:脂肪、淀粉、蛋白质;动物细胞中的重要储能物质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

区分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储备能源、根本能源。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4个),DNA结构多样性原因(3个),DNA结构稳定性原因(3个),细胞大小在微米水平,电镜下可看到直径小于0。

2微米的细微结构。

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

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S是其特征元素;核酸的’基本元素是C、H、O、N、P,P是其特征元素;血红蛋白的元素是C、H、O、N、Fe,叶绿素的元素是C、H、O、N、Mg,吲哚乙酸的元素是C、H、O、N;不含矿质元素的是糖类和脂肪。

原核细胞的特点有①无核膜、核仁②无染色体③仅有核糖体④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⑤遗传不遵循三大规律⑥仅有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⑦无生物膜系统⑧基因结构编码区连续;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分裂,进行无氧呼吸。

可作为提取细胞膜的好材料。

内质网是生物膜系统的中心,外与细胞膜相连,内与外层核膜相连,还与线粒体外膜相连。

对蛋白质进行折叠、组装、加糖基等加工,再形成具膜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和分泌。

分泌蛋白有抗体、干扰素(糖蛋白)、消化酶原、胰岛素、生长激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激性、适应性、遗传性的判定
应激性、适应性、遗传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是高中生物必修绪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区分三者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总结如下:
一、概念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发生的一定反应。

正因为生物体都有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发生一定反应,表现出“趋利避害”,从而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即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生物体对经过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生物体只有在应激性的基础上,才能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及生理行为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即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遗传性: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

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和适应性最终都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应激性强调的是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适应性强调的是一种现象,一种结果;遗传性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导致亲、子代间的遗传现象。

应激性是生物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二、判断方法判断应激性要看:①是否存在外界刺激;②生物体是否针对外界刺激作出了反应;③反应是否短时间内完成。

判断适应性要看:①生物生存环境是什么;②生物体的特征、性状是否与环境相适应;③这种特征、性状是否是长期的稳定。

判断遗传性要看:①只要题干中出现“决定”两字,即为遗传性;②题干中出现某一性状的“根本原因”几个字,亦为遗传决定;③某一性状在某种生物的每一代中都表现出来,如“雄性极乐鸟在生殖季节长出蓬松的羽毛”,这一现象即为遗传性。

应激性与适应性在某些情况下是统一的。

如鸟类到秋末冬初感受到短日照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属于“应激性”。

同时鸟类在秋末换上浓密的羽毛,有利于抵御冬天寒冷的天气,又是适应环境的一面,因此又属于“适应性”。

再如:“朵朵葵花向太阳”这种现象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属于生物的向光性,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属于生物的应激性,从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称为适应性,“葵花向阳”能代代相传,在遗传上称为遗传性
三、典例分析
例1(05广东)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的部分肋骨就延长,使身体扁平并与太阳成直角,这种特征是由什么决定的()。

A. 向光性
B. 应激性
C. 遗传性
D. 适应性
解析:蜥蜴使身体扁平朝向太阳。

有利于充分吸收光能,提高体温。

这种对阳光刺激发生的反应属于应激性,也是对光照环境的一种适应。

但题中问的是这种特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这种生物特性的应该是遗传物质,即遗传性。

答案:C。

思考:本题如果做这样题设:这种特性说明了生物具有(),应答B;或问这是蜥蜴对环境的一种(),应答D。

例 2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唐代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请回答: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_______ _________。

(2)“红杏出墙”一方面是为了多争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红杏出墙”为墙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反映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_____的特性。

(4)红杏伸出墙外,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______的特性。

(5)“红杏出墙”反映的以上各种生物特征,从本质上讲,是红杏具有的______________作用决定的。

答案:(1)应激性(2)既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3)遗传(4)生长、发育和生殖(5)新陈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