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指标看教育现代化.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进入新时代作者:高书国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38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新的战略方位。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总战略是优先发展,总方向是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是建设教育强国,总任务是立德树人,总追求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进入新时代的核心标志是:第一,中国教育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

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培养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突出地位和强大世界影响的国家。

2020年,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或超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2035年,教育质量和教育竞争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先进行列。

教育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将更多地承担国际教育责任,参与国际教育治理。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经过近70年特别是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教育大国,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

但是,仍然不是一个教育强国。

要推进和实现中国教育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资源和发展方式上加强战略布局、整体谋划和精心实施。

第二,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

中国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构建起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日趋成熟,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进入成熟阶段。

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水平将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2035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5年左右,实现与最发达国家同起点、高质量发展。

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

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

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一、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的背景与意义 (1)1.1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现代化 (1)1.2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二、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的目标设定 (2)2.1短期目标:基础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 (2)2.2中期目标:课程与教学改革 (2)2.3长期目标:教育体系与社会融合 (2)三、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中的教育理念更新 (3)3.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3.2终身学习理念 (3)四、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中的教育资源整合 (3)4.1校内教育资源整合 (3)4.2校际教育资源共享 (3)五、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4)5.1在线教育平台建设 (4)5.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4)六、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中的师资队伍提升 (4)6.1教师培训体系构建 (4)6.2教师激励机制建立 (4)七、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中的教育评价改革 (5)7.1多元化评价主体 (5)7.2综合性评价指标 (5)八、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中的保障措施 (5)8.1政策支持 (5)8.2资金投入 (5)一、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的背景与意义1.1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现代化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创新型的需求。

例如,在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正是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发展趋势而提出的,旨在通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变革,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2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领域内部也在不断摸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模式。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传统教育在资源分配、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地区差异和不均衡现象。

教育现代化创建计划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定义: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内涵: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

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目标:(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3)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指标: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基本特征(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

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

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

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

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责任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责任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1期·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收稿日期:2023-10-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发展阶段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研究”(VFA220003)。

作者简介:孙元涛,男,山东莱州人,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 溶,女,河南郑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助理。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责任孙元涛,樊 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 要: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与持久的支撑力量。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推进,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双重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依赖性日益显著,整个社会发展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也应该日益强化。

有关社会应当承担的相应教育责任的讨论,代表着关于社会与教育关系问题的新认识。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的定位与角色应逐渐从“保障性”的基础作用向“引领性”的驱动作用转变。

为此,需要改变社会与教育之间“决定-反作用”关系的传统认知,超越社会功能主义对教育的封闭化理解,尝试建立一种评价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的“教育尺度”。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教育需求;教育责任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1-0001-12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4 01 001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

没有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可能存在结构性缺陷。

与此同时,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中,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量,没有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将难以汇聚持久动力、得到广泛支撑。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内在包含着对教育现代化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设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背景;另一方面也以“使命召唤”的方式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

江苏省与OECD高等教育现代化比较

江苏省与OECD高等教育现代化比较

表 1
OE CD成员 国 2 - 4岁人口教 育成 ̄ (0 8 56 t2 0 )
江 苏省高等教育现代化位于全国前列 。“ 十二五” 开局之际 , 江苏省人 民政府 提出“ 教育发展水平 、 人才 培养质量 、 育投入 教 和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 国前列 ,率先实现 高水 平的教育现代 化的 目标 。 哄 根据是江苏省“ 教育综合实力 和整体水平位居全
国前列” 圆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及其经 验已经成为全 国其 , 他省市 自治 区关注的对象 。本文 比较江苏省 和经济合作与发展
的核 心指 标 。
观全方位地考察了教育活动 的整个过程 。CP IP模式 中的第二个 P是 教育 的输 出, 包括教育 的社会劳动力市 场成果 、 学业 成果和 毕业成 就。这是整个指标体系 的核 心 ,0 3年 以后 的 E uai 20 dct n o
收 稿 日期 :0 2 0 — 3 2 1— 8 0
组织( 以下简称 O C 成员 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指标 , E D) 分析 其间的差异和影响 因素 ,为人们理解江苏 高等教育现代过程提
供启示。

讨 江苏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现状与其社会进步基础之间的关系。
O C E D的教育指标体系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 ,以 CP IP模 式作 为分析 系统框架 ,是很长一段 时期 以来 具有 普遍影响力 的 评价模式 。CP IP模式 , 是一种背景条件下 的“ 输入——过程—— 输 出” 模式 。 C是指教育的人 口、 经济、 社会 背景 , 这一指标反 映了 OC E D教 育指标体系十分重视人 口的教 育结构和经济 社会 因素
本文所指 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指发展 中国家或发展 中地 区
学 习发达 国家高等教育 的先进经验 , 结合本 国实际 , 推动本 国高 等教育逼近或达到发达 国家高等教育水平 的过程。 依托这样 的理解 , 本文借 鉴 O C E D的教育指标体 系与理论 , 构 思 江苏 高等 教育 现代 化 的 比较指 标 ,通 过这 样 的指标 , 与 OC E D成员 国进行 比较 ,并结合 O C E D成员国社会发展指标 , 探

教育管理现代化名词解释

教育管理现代化名词解释

教育管理现代化名词解释教育管理现代化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管理也在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将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以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益和质量。

它旨在建立科学、高效、公正、透明的教育管理体系,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定义和背景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含着多个层面的含义。

教育管理现代化强调将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管理中,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教育管理现代化注重培养教育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和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变革和挑战。

教育管理现代化还强调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教育管理体系,为广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需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灵活和创新。

2. 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教育管理现代化对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管理现代化可以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益和质量。

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教育管理现代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激发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教育管理现代化还可以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体系,可以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优势进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3. 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策略要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途径和策略。

必须加强对教育管理现代化理念和方法的研究和培训。

通过加强对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需要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教育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可以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统计指标体系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备受关注。

统计指标作为评价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制定政策、监测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统计指标体系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不断演进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指标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并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

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实现现代化,还要在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国家层面进行规划和推进的,具有强烈的统一性和统筹性。

从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到重大政策举措,都与统计指标体系相关联。

2.区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因此,统计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制定差异化政策。

3.民生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统计指标体系需要关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政策制定。

4.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

统计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环境、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方面的指标,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演进制定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1.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与中国的发展战略相一致,体现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

2.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全貌:统计指标体系需要反映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全面、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发展状况。

3.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统计指标体系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政策制定、决策支持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4.考虑国内外比较:统计指标体系需要与国际通行的指标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评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问题。

指标体系的演进中国式现代化统计指标体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演进:第一阶段:经济主导型指标体系早期的中国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关注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

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沪教委办〔2009〕2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的通知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受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06年4月以来,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不断进行调整修改,起草完成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

为发挥该指标体系的引导、监控和评价作用,现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转发给你们,供各区县在推进本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参照。

附件: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九年三月三十日主题词:教育现代化指标转发通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4月2日印发(共印26份)附件: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一、上海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一)市级指标体系(二)区县级指标体系1.基本指标部分2.特色指标部分二、上海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根据指标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以及国际通用性,分别确定了10项市级核心指标和10项区县级核心指标,这些指标及其数值将是检测上海及区县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一)市级核心指标(见市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1.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程度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3.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4.高校境外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5.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6.义务教育完成率7.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8.高校科技论文被国内外引用数9.学生学业水平1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二)区县核心指标(见区县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1.区县内学校合理布局程度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3.校舍建设达标学校的比例4.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5. 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6. 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7.义务教育完成率8.学生学业水平9.学生身心健康水平10.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三、关于指标权重和评测方法的说明本指标体系对一级指标赋予了权重(总权重100分),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权重的赋值可根据各区县的情况确定,但权重赋值时要突出核心指标的权重。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更重要的是教育对人的影响,因而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尔?盖茨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的未来》中曾预言:“在21世纪竞争方式的改变中,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具有决定意义。

”面向新世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更应先行,那么高等教育现代化就必然成为教育现代化中的重中之重。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概念界定探讨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现代化,这三个概念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对它们的理解有助于清楚的认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现代化解释为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从社会学角度来阐释则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而引起的社会剧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把对现代化的解释运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可以理解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从适应小农宗法社会的传统教育转化为适应工业化社会的现代教育的历史进程。

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高等教育现代化即高等教育从封建的、封闭的旧教育传统模式向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演变的历史过程。

高等教育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它的化、普及化、终身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这些都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将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结合中国实践,努力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因素人手:思想因素、物质因素、人的因素和体制结构因素。

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因素分析(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因素教育观念是在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下,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强国的政策梳理、基本内涵与指标

教育强国的政策梳理、基本内涵与指标

教育强国的政策梳理、基本内涵与指标---1. 教育强国政策的出台背景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育强国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等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力求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目标。

2. 教育强国政策的基本内涵教育强国政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2.2 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强国政策的重要内容。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强国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贫富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2.4 建设教育强国通过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综合实力。

3. 教育强国政策的指标体系为了推动教育强国政策的实施,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育部门要提高教育投入的比重,保障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

要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整合,缩小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3.3 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质量评估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教育部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提升。

3.4 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教育强国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教育部门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海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沪教委办〔2009〕2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的通知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受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06年4月以来,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不断进行调整修改,起草完成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

为发挥该指标体系的引导、监控和评价作用,现将《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转发给你们,供各区县在推进本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参照。

附件: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九年三月三十日主题词:教育现代化指标转发通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4月2日印发(共印26份)附件: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说明一、上海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一)市级指标体系(二)区县级指标体系1.基本指标部分2.特色指标部分二、上海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根据指标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以及国际通用性,分别确定了10项市级核心指标和10项区县级核心指标,这些指标及其数值将是检测上海及区县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一)市级核心指标(见市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1.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程度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3.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4.高校境外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5.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6.义务教育完成率7.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8.高校科技论文被国内外引用数9.学生学业水平1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二)区县核心指标(见区县级指标体系的粗体部分)1.区县内学校合理布局程度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3.校舍建设达标学校的比例4.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5. 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6. 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7.义务教育完成率8.学生学业水平9.学生身心健康水平10.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三、关于指标权重和评测方法的说明本指标体系对一级指标赋予了权重(总权重100分),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权重的赋值可根据各区县的情况确定,但权重赋值时要突出核心指标的权重。

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前沿问题探讨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刘冬冬1李想2(1.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泰州225300;2.德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教育科学学院山东德州253500)[摘要]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下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困境。

这就需要通过健全以“多元合作、民主制衡”为核心的治理主体结构,强化以法治和信息化为本位的治理方式,优化以“管、办、评”为手段的治理机制等有效路径来对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困境进行破解。

[关键词]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

因此,从教师教育政策角度来看,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下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基于此,本文将就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三个问题尝试做出探讨。

一、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何为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由于学术界对“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异性,甚至缺乏相对统一的权威界定,因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对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具体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从制度论的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社一般项目“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内涵、价值与路径”(项目编号:2020SJA2134)、山东省德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五年制大专幼师生专业理论课学习动机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DZYB4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浅谈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浅谈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即要 求 所 培 养 的 劳 动 者 既 有 扎 实 的 职业 技 能 基础 ,又有适应 转岗、换岗的能力 。根据 这 要 求 ,观 代 职 业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应 是 具 有 较 强 的市 场 意 识 、 创 业 意 识 、现 代 意 识 、敬 业精神 ,以及具有综合职业 能力和全面素质 的现代实用人才。 职 业 教 育 教 学质 量 的现 代 化 ,就 是 要 更 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 目的与培养 目标 , 改变 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胆 吸收和借鉴 国 内外 职业 教 育先 进 的教 学 思 想 、教学 观 念 、 教 学 模 式 和 教学 方 法 。 改 变 学 科 本 位 的教 学 模式 ,实行能力本位教 学 ,以社会和产业组 织 的 需 求 为 导 向 ,从 劳 动 力 市 场 分 析 和 职 业 岗 位 分 析 人 手 ,合 理 设 置 专 业 ,开 发 新 的课 程 体 系 ,加 强 学 生 综 合 职 业 能 力 和 全 面 素 质 的 培 养 。 以 市 场 为 导 向 , 面 向 市 场 、 面 向经 济设 置专业 ,做到专业设置与 当地产 业结构 调整 和主导产业发展相 适应。以 “ 供 应 ” 为 目标 ,社 会 需 要什 么 人 才 就 开 办 什 么 专 业 。 课程设置要 突出岗位实际需要与综合 素质提 高 的需 要 ,不 要 一 味 强 调 系 统 性 ,教 学 内容 要 有 地 方 性 和 时代 性 ,要 体 现 现 代 教 育 思 想 和现 代 经 济思 想 的点 。 三 、 人 的 现 代 化 是 职 业 教 育 现 代 化 的 归 宿 人的现代化是职业教 育现代化 的归宿。 社会 的现代化首先是人 的现代化。只有国民 在 心 理 、思 想 、态 度 和行 为 上 都 经 历 了 一 场 向现 代 化 的 转 变 ,形 成 了现 代 化 人 格 , 这 样 的社会才能称 作是 真正的现代社会 。职业 教 育是培养人 的活动,发展 职业教育可 以增 加 社 会 的 受 教 育 机会 , 这对 个 人 而 言 ,拓 展 了 受 教 育 者 自我 发 展 的 渠 道 ,对 社 会 而 言 ,则 是 提 高 全 体 国 民 的现 代 化 心 理 素 质 的重 要 手 段 。职 业 教 育 对 加 速 人 的 现 代 化 的 作 用 主 要 在 于 为 个 人 得 到 职 业 满 足 和 获得 成 就 创 造 条 件 。职业教育 的健康发展 ,能有效提 高人的 职业能力 ,使其 更好地胜任所从事 的职业 ; 能提高人 的应 变能力 ,使其适应现代职业 的 变 化 ;能 提 高 人 的社 会 化 程 度 ,使 其 与 现 代 社会 所 认 同 的价 值 观相 协 调 。 四 、 管 理 现 代 化 是 职 业 教 育 现 代 化 的 关 键 管理现代化是职业教 育现代化 的关键 。 职业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集 中体 现在职业教育 办 学体 制 和 运 行 机 制 的 现代 化 上 。 我 国 职 业 教 育办 学体制的现代化 ,就是指职业 教育要 放 弃 传 统 的 单 一 政 府 办 职 业 学 校 的 体 制 ,而 应 以企 业 为 主 ,形 成 企 业 、政 府 、社 会 和 个 人 共 同参 与 的 多 元 办 学 体 制 。实 施 办 学 多 元

加快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加快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加快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一、明确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1.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均衡发展。

2.提高教育质量。

注重内涵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4.推动教育创新。

加强教育科研,推动教育信息化,培育教育创新生态。

二、具体实施方案1.建立健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1)制定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包括教育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创新等方面。

(2)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教育现代化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各项指标达到预期目标。

2.推进教育均衡发展(1)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农村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2)优化城市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缓解大城市“择校热”现象。

3.深化课程改革(1)推动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课程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4.推进素质教育(1)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2)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5.提高教育质量(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2)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推广教育教学成果,提高教育质量。

6.推动教育信息化(1)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

(2)利用互联网+教育,拓展教育空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7.培育教育创新生态(1)鼓励学校开展教育创新实践,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2)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创新。

三、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教育现代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宁波教育现代化

宁波教育现代化

2006-11-13 15:50:59 访问次数: 164 信息来源: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已经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提出“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符合时代与历史的要求,符合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宏观方向与趋势,符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关于教育现代化,从时间维度讲,它是指从与传统的封闭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向现代的开放的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转化的过程;从价值维度讲,它是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时代精神和特征。

基于此,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现实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和全面进步的过程1。

浙江大学教授杨民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很难一言以蔽之。

从历史的角度透视,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全球性的不断变革发展过程,是教育的整体转型,是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化的过程。

”二、目前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内主要省市及其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

近年来,国内许多相对发达地区都在加快本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杭州、苏州、深圳、青岛等沿海发达城市以及江苏、广东等省。

宁波作为我省、我国教育发展的先进地区之一,也应该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

三、宁波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条件(一)“十五”期间宁波教育发展成就“十五”期间,在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有力推动下,宁波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1.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普及9年义务教育到普及15年教育的跨越。

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困境及路径

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困境及路径

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困境及路径一、概述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分析当前教育治理体系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

我们需要明确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

一个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应该具备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和有效性。

科学性要求教育治理体系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民主性要求教育治理体系能够充分尊重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法治性要求教育治理体系能够依法治教,确保教育治理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有效性要求教育治理体系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当前教育治理体系在实现现代化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方面,教育治理体系的理念和制度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教育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存在权责不清、监督不力等问题。

教育治理体系的保障机制也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和资源支持。

为了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育治理理念,树立科学、民主、法治和效能的治理理念二是改革教育治理制度,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教育治理体制三是完善教育治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四是加强教育治理保障,包括法律保障、政策保障和资源保障等。

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建立起科学、民主、法治和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传统的教育治理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

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育治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需要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

第3期2023年5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3May 2023[收稿日期]2023-03-25[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概论课’为例”和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一般课题“辽宁省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及其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G21DB403)。

[作者简介]韩影(1979-),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邢云(199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及高等教育。

庞金晶(1999-),女,山西太原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韩 影1,邢 云1,庞金晶2(1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70;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摘 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趋势。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现代化人才、体制、内容、手段之能。

依据学科赋能,建构过程中要与党的建设统筹,强化理念培养;与国家治理结合,健全体制支撑;与伟大实践融合,丰富内容解读;与科学创新匹配,打造数字传播,做到“理念—体制—内容—手段”的全要素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中国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103-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3 03 017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声音”,也可以看作时代发展潮流[1]。

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教育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各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教育管理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其现代化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的基础。

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需要在综合考虑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管理现代化首先应从管理理念入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往往强调教师和管理者的权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来,通过学生反馈来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政策。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不同背景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教育管理者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需求和发展潜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管理策略。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教育管理现代化还需要优化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

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通常层级分明、职位固化,难以快速响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

应当推动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使决策更加迅速、执行更加高效。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机制,鼓励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尤为重要,教育管理者需要与其他部门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材、教学设备等,目前在很多地方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优质资源向薄弱学校和地区倾斜。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教育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围绕着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展开讨论。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的基石和民族的希望,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知识经济愈发呈现出对人才的高需求和重要性。

教育强国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和引领知识经济的发展。

只有通过建设教育强国,才能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民族的长足进步。

本文将首先探讨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强调其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

其次,将阐述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点,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公平等方面。

最后,将对文章观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教育强国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将全面认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指导。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我们期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充满活力和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介绍和概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成和逻辑关系。

本篇文章的结构可以依次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首先,通过概述部分简要描述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和核心要点。

其次,说明文章的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让读者了解到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探讨和论述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和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点。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小节中,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阐述教育强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教育对人才培养和人民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核心指标看教育现代化
——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展望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
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应继续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争取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人力资源强国。

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我们应首先在2020年达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教育现代化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抉择
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必须抓教育”,“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1983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出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伟大号召。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抉择。

自19世纪后期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三次现代化后发国家追赶先行国家的成功范例,第一次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美国对英国的追赶,第二次是二战后的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对西欧国家的追赶。

每一个成功追赶的范例都创造了以优先改革和发展教育为先导的有益经验。

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型人口大国,我国人均自然资源量偏低,人均物质生产资本偏少,以廉价劳动力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角逐的优势将很难长期持续。

巨量人口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最为宝贵的潜在资源。

实现国家现代化,最迫切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发展将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今后,我们必须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成世界教育强国,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提升,以人才资源优势确立科技优势,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整体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先导性战略基础。

展望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格局
根据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和联合国在近些年来发布的《全球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指标,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数量指标是“教育综合入学率”(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级综合入学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此外,根据发达国家当代教育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和我国的实际,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就业需求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以及满足人们“灵活学习”、“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已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达到了世界各
国的平均水平,为到2020年实现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总体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2007年,我国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为68.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但比中等发达国家75.7%的先进水平低7.2个百分点。

(下转第二版)
从核心指标看教育现代化
——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展望
表2:2007、2020年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单位:%
表1:人均GDP和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的比较单位:美元,%
(上接第一版)
根据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下一阶段的任务是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在全国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我国教育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学率方面。

与中等发达国家2006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低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19个百分点。

如果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能由2007年的66%提高到2020年的90%,那么,届时整个中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95%左右,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能由2007年的23%提高到2020年的44%,可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

届时,我国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预计将达到79.5%以上,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同期的先进水平。

如果我国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到2020年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届时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年,其中新增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可达到13年以上,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先进水平。

鉴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格局可描述为: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辐射和带动其他地区发展;一批中等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省份的教育整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部分经济后进省份教育发展水平
明显提高,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这样,从总体上说,全国就可以达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15至17岁)变动趋势看,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在2004年达到高峰7500万人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预测为5200万人,比高峰时段减少约2300万人。

以届时毛入学率达到90%测算,2020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规模应为4750万人。

2007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发展到4481万人。

在未来12年内,平均每年招生规模只要增加1%,即可在2020年达到总规模4750万人的目标。

同时,我们对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也作了全面分析,校园面积、校舍面积都已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师资来源也有足够的保证,这些都可以保证预测目标的实现。

其次,从高等教育学龄人口(18至22岁)变动趋势看,近两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达到1.2亿人的峰值,以后将呈逐年持续下降趋势。

预计到2020年时学龄人口仅有8500万人,比高峰时段减少3000多万人。

以届时毛入学率达到44%测算,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学生规模应为3750万人。

预计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学生人数已达到3000万人左右。

在未来12年内,平均每年招生规模只要增加2%,即可在2020年达到总规模3750万人的目标。

同时,我们对各类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作了全面分析,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基本上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由于研究生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归”研究生也日益增多,师资来源是足够保证的。

这些都有利于预测目标的实现。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上新台阶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将为我国初步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实现上述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以20至59岁为统计口径)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2007年的8.7年提高到11年左右,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和民族差距基本消除。

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1%以内,功能性文盲显著减少。

到2020年,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劳动人口的比例从目前的26%提高到45%左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8%提高到20%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达到13.5年。

在业人员将基本实现“全员实用技能培训”。

加快培养出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