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马原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泰山日出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已 经长高了几百米。
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 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起直到思维。”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缺乏科学性
中国古代的“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2、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原子理解为 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性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又 是方法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 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性
机械性
人是机器



关节

心脏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科学总是把理性运用于具体的经验对象上,以便 把日常经验提升为有普遍效能的知识
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 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我们称这种知 识为“智慧”
精品课件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是以感性表象的形式讲无限的、普遍 性的整体;而哲学则是要通过概念、推理 来说明这无限性或整体,而不是靠默祷来 与无限整体合一
精品课件
接上页
五行的特性,以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 的特性;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洁净、收杀的特 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 象朴素地分为五类,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 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规律解释和说明 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及变化。
精品课件
时间空间与运动的物质不可分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运 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的物质——对时空 的认识和度量
年、月、日、秒的定义
精品课件
长度和空间的测量
古时常用人体的一部分选作长度单位,如: 寻——两臂伸开的长度 肘尺——中指尖到肘的长度 “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1791年,法国科学院受议会委托,决定以通过巴黎的地球
长度/静长度
0.995 0.867 0.436
精品课件
质量/静质量
1.005 1.155 2.294
精品课件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静止(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
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 哲学范畴。
从一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发生 位置移动,从而保持一定的平衡;
精品课件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7/2/18
3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 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17/2/18
38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物质形态是高低之分,当然也承认运
动形式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运动形式不仅物质主体不同, 而且其基本矛盾不同,认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
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17/2/18
35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浩瀚的大海
原始的部落
坚韧的意志
2、哲学
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 自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 化,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而建立 的一种世界观。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不同于宗教。
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
个问题周围绕圈子‛。但并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就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哲学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恩格斯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 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 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原 第一章

马原 第一章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 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 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人是身心合一的, 但身体是一个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的存在, 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 我们希望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此时会觉 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柏拉图说: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自杀, 而只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也就是让身 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 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德国黑格尔:绝对观念。宋代朱熹:理
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化学和物 理实验中 可以观察 到的原子 是物质世 界的共同 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 性;多样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意识是 与物质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 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的活动。 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 了这一观念。柏拉图 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 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 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 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 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 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 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范缜主张“形质神 用”。
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 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 了不同结论: 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 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 本 原; 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辩的形式阐发了 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 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8年版)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8年版)
• “那时全部学术都从黑格尔的智慧的丰盛餐桌上得到滋养 ;那时一切学科都为哲学学科服役,目的不外是想从绝对 者领域的最高监督以及著名的辩证法的无所不通的威力那 里给自己弄到一些东西;那时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不是黑 格尔的信徒,他就必定是一个野蛮人,一个愚人,一个落 后的和可鄙的经验主义者;那时人们都认为,国家本身所 以在不小的程度上感到安全和巩固,正是由于黑格尔老人 已经论证了它的必然与合理;而且那时由于同样的原因, 不信奉黑格尔的学说,这在普鲁士的文化和教育机构的人 看来,几乎就是一种罪过。”(转引自科尔纽:《马克思 恩格斯传》Ⅰ,第78-79页,三联书店1963年版。)
——由对学问的研究所得之思想体系、 原理、原则、人生观。
哲人语录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箴言:“人 啊,请认识你自己”。
➢古罗马哲人霍诺留斯说:“往 何处?为什么?怎么走?这 就是哲学的一切。”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 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 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 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 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 思考的状态。
8、《哲学是什么》胡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哲学 2、 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哲学
(1)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
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适用范围划分
• 哲学方法:最普遍方法。如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质量分析方法、辨证否定方法,等等。
• ▲十九世纪以前的科学家一直被人们称为哲学家 ,其科学著作被称为哲学著作。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编辑ppt
5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自然界的自发演化及其发展的多样性 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演化发生新的飞跃 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形成人类社会 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
编辑ppt
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编辑ppt
28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既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 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 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编辑ppt
29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
基本要求: 学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懂得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编辑ppt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 涉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 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 题。
编辑ppt
8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黑格尔:“(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 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费尔巴哈:“……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 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马原第一章课件(18版)

马原第一章课件(18版)

• 辩证法既是世界 观也是方法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 的统一,是客体原型(依据)与主体差异(创造)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史上始终存在的两对哲学派别 世界的本原问题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派别
世界的状态问题 (重要派别)
辩证法 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两对派别之间可以相互交叉
唯物主义三大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大形态:·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1)联系的客观性
原因分类:
·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 ·内因与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 过内因起作用)

2018版马原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2018版马原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德 谟 克 利 特
“一切 赫
皆变,
拉 克
无物常 利
驻”。 特
“人不能 两次踏 入同一 条河 流”。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 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 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 上学。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等同 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 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性----客观 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 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8
2意识活动具 有创造性
F=GM1M2/R
2
想象
3 意识具有指导实 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动和 生理活动作用
苏武牧羊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 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者的 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 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东西,都是人类特殊 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 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 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 物的特点。”
意识作用的表现
/2018/09/09/ARTIX2l2T6KAK6P2Gv QZK7wv180909.shtml为了让老伴过得舒服、体面一点儿, 她变身成了“发明家”
起风了,风把窗帘掀起来了。窗帘拍倒了花瓶,花瓶的水洒到 地板上了。地板湿了,老婆婆滑倒了。她撞坏了椅子,木匠来 修椅子了。木匠砍倒了一棵树,大树把面包师的房子砸坏了。 面包师搬家了,老鼠没东西吃了。老鼠不来了,小猫饿死了。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所 特有的对 象化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人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 质的社会性
实践是人所都 有的活动
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 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 活动
物质 的感性性质 和形式
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本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对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 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 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 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精神第一 性;物质是精 神的产物或表 现。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 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 事物。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 解运动。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 性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具有 三维特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 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 间是不存在的。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 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 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 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 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他们认为真正的幸 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的 环境的优越之上,如 丰裕的物质,强大的 政治力量和健壮的身 体。故每个人都可获 得幸福,并且不会失 去它。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人是什么?
人是政治动物; 人是能思维的能使用和能制造工具的动物; 人是“衣冠禽兽”。
对人的认识要从两个维度来考察:
自然
社会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本质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形式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人与世 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
相克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 胜水” 。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 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 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 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 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 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 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 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五行”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 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阴阳、八卦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中子星、黑

2018版马原理 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2018版马原理 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二)、物质----客观实在性
世界究竟是
什么?
• 1----什么是物质?-------------------------人体本身是物质吗? •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观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太阳死亡的过程是怎样的?
•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 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形成了社会关系的物质、 政治、精神生活领域。 实践构成客观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 奏《九韶》以为乐, • 具太牢以为膳②。 • 鸟乃眩视忧悲③, • 不敢食一脔④, • 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 哲学基本问题, • 实现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 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何谓本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源,元素,共同基础。具体事物 有生有灭,本原没有生灭,本原产生万物,万物毁灭后又回到本 原。
• 物质千变万化,变化的只是形式,而最基本的物质还是存在那样 。
哲学的终极问题是-----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人类从哪里来 ? 又要到哪里去?人 是什么?人为什么 活着?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既是世 界观也 是方法 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
实践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对 立统一规律是世界 联系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 石,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二)两个根本属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相对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分离、相互对立
相 互 联 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 有 同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绝对性
(三)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物质决定意识
狼孩卡玛拉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低等生 物的刺激感 应性到高等 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由高等动 物的感觉和 理到人类 的意识
一切物质 所具有的反 应特性到低 等生物的刺 激感应性
意识形成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 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类存 在着,它就仍然 是这种产物。”
52
英格兰有一童谣《起风了,小猫 饿死了》:


起风了,风把窗帘掀起来了。窗帘拍倒了花瓶,花瓶的水洒到 地板上了。地板湿了,老婆婆滑倒了。她撞坏了椅子,木匠来 修椅子了。木匠砍倒了一棵树,大树把面包师的房子砸坏了。 面包师搬家了,老鼠没东西吃了。老鼠不来了,小猫饿死了。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童谣的意思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揭示了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B.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直接的联系 C.夸张地描述人类社会的“多米诺现象” D.提醒人们要注意身边的任何一件事物的变化
17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 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 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9
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 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 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构成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 识,也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而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
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世界以及人与 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因此要学会哲学 思考,帮助自己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
浩瀚宇宙、森罗万象,多姿多彩
6
7

思考题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如何理解教材P29-30这段话?
50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 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 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请 思 考
“猫羊可相及”
西方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不可知论
13
2018/9/242006/04
14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朴素唯物主义唯 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个性
物质=原子
部分共性
物质=客观实在性
共性
其他重要哲学问题
这里主要指世界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怎样 存在,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各种现象是相互 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对此类问题的不同回 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 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 能全面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53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本题题干描述的是一连 串的连锁反应,属于多米诺现象。多米诺现象,指的是不论在
社会心理、社会舆论、自然科学领域、金融市场、政坛、群团
管理还是在商业领域产生的一倒百倒的递增性的连锁反应。本 题题干描述的是由“起风了”而引起的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属 于多米诺现象。而且歌谣中描述的内容明显具有夸张的成分, 所以C项是对文段全面概括的理解。童谣重在体现“连锁现象 ”,并不是意在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存在因果联系,且“万 事万物”一词程度过重,排除A项。B项“直接的联系”表述 错误。题干中并没有强调“要注意身边的任何一件事物的变化 ”,D项为过度引申。故答案为C。
8
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
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
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 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 神的关系问题,构成的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18
Hale Waihona Puke (二)物质存在形态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德 谟 克 利 特
“一切 皆变, 无物常 驻”。
赫 拉 克 利 特
“人不能 两次踏 入同一 条河 流”。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 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 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 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 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 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 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6
(一)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某一种物质作为 本原来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等同 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 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性----客观 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 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体现
1、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 在;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 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 像;


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
2、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 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社会物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 质性的 表现 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8
2意识活动具
F=GM1M2/R
2
有创造性
想象
3 意识具有指导实
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动和
生理活动作用
苏武牧羊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 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二者的 关系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佛教
尸子
“过去、现在、将来为 世,八方上下为界。”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今 久 旦 , 暮 。合 ”古 “
过去
现在
将来
墨子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P24
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关系
古人曰“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事不竭。”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 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 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 , 逐步形成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 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2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4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联系的普遍性

三层含义: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

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
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56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43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 本途径;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4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 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 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 思考题: 目标、方式的选择。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 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 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运动是运动的绝对性
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把握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王夫之)
非静 不者 动动 也也 。,
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