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材料力学性能 第7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20
11三.4、.3 腐腐蚀蚀磨磨损损
腐蚀磨损是摩擦面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形成 的腐蚀产物并在摩擦过程中被剥离出来而造成的磨损。实际上, 可以认为,它是同时发生了两个过程:腐蚀和机械磨损。
各类金属零件中经常见到的是氧化磨损。摩擦状态下氧化反 应速反比未受变形时的速度快。
第7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大明
材料力学性能 第7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2
▪任何机器运转时,相互接触的零件之间都将因相对运动而 产生摩擦,而磨损正是由于摩擦产生的结果。由于磨损, 将造成表层材料的损耗,零件尺寸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 零件的使用寿命。 本章主要内容: ▪摩擦磨损形式及磨损机理; ▪影响磨损速率的因素; ▪控制磨损的途径; ▪接触疲劳类型及破坏机理; ▪影响接触疲劳抗力的因素。
▪转移的碎屑脱落下来形成 磨屑。
九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大明
材料力学性能 第7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12
▪ 2.磨损量的估算
V KFlt KFlt
9 sc
H
K 磨屑形成几率
F 作用于表面的法向力
lt 总滑动距离
系数
H 材料硬度(较软的一方的硬度)
▪粘着磨损体积磨损量与法向力、滑动距离成正比,与软 方材料的压缩屈服强度(或硬度)成反比,而与表观接 触面积无关。
九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大明
材料力学性能 第7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21
§7.3 磨损实验方法
九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大明
材料力学性能 第7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22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性能复习题
第一章金属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1、名词解释强度、塑性、韧性、包申格效应2、说明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E、σ0.2、σs、n、δ、ψ3、今有45、40Cr、35CrMo钢和灰铸铁几种材料,你选择哪些材料作机床床身?为什么?4、试述并画出退火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屈服现象在拉伸-伸长曲线图上的区别。
*5、试述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的区别?(P21-22)6、剪切断裂与解理断裂都是穿晶断裂,为什么断裂性质完全不同?7、何谓拉伸断口三要素?8、试述弥散强化与沉淀强化的异同?9、格雷菲斯判据是断裂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分必要条件?*10、试述构件的刚度与材料的刚度的异同。
(P4)第二章金属在其它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1、名词解释缺口效应、缺口敏感度、应力状态软性系数2、说明下列力学性能指标及表达的意义σbc、NSR、600HBW1/30/203、缺口试样拉伸时应力分布有何特点?4、根据扭转试样的宏观断口特征,可以了解金属材料的最终断裂方式,比如切断、正断和木纹状断口。
试画出这三种断口特征的宏观特征。
第三章金属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1、名词解释低温脆性、韧脆转变温度2、说明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A K、FATT503、现需检验以下材料的冲击韧性,问哪种材料要开缺口?哪些材料不要开缺口?为什么?W18Cr4V、Cr12MoV、3Cr2W8V、40CrNiMo、30CrMnSi、20CrMnTi、铸铁第四章金属的断裂韧度—1、名词解释应力场强度因子K I、小范围屈服2、说明断裂韧度指标K IC和K C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试述K I与K IC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试述K IC和A KV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5、合金钢调质后的性能σ0.2=1400MPa, K IC=110MPa▪m1/2,设此种材料厚板中存在垂直于外界应力的裂纹,所受应力σ=900MPa,问此时的临界裂纹长度是多少?*6、有一大型薄板构件,承受工作应力为400MN/m2,板的中心有一长为3mm的裂纹,裂纹面垂直于工作应力,钢材的σs=500 MN/m2,试确定: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强度因子K I及裂纹尖端的塑性区尺寸R 。
第07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材料力学性能
2、耐磨性
⑴定义:耐磨性是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通常
用磨损量来表示,磨损量越小,耐磨性越高。
⑵磨损量的表示方法:有线磨损、体积磨损、
质量磨损、比磨损量、相对耐磨性(ε)。
标准试样的磨损量 被测试样的磨损量
材料的耐磨性与摩擦系数并无直接关系,摩擦
系数低,并不意味着耐磨性高。
15
§7-2 磨损模型 一、粘着磨损 1、磨损机理 粘着磨损又称咬合磨损,是在滑动摩擦条件 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较小(钢小于1m/s) 时发生的。 它是因缺乏润滑油,摩擦副表面无氧化膜, 且单位法向载荷很大,以致接触应力超过实际接 触点处屈服强度而产生的一种磨损,其表面形貌 如图7-2所示。
26
二、磨粒磨损 1、磨损机理 ⑴定义:当摩擦副一方表面坚硬的细微突起,或 者在接触面之间存在着坚硬粒子时所产生的一种磨 损。前者为两体磨损,后者为三体磨损。如图所示 ⑵分类 按所受应力的大小不同,可分为: ◆低应力擦伤性磨粒磨损:它的特点是磨料作用于 零件表面的应力不超过磨料的压溃强度,材料表面 被轻微划伤。生产中的犁铧,及煤矿机械中的刮板 输送机溜槽磨损情况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用来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一般都是无用功,在 机械运动中常以热的形式散发出去,使机械效率降 低。减小摩擦偶件的摩擦系数,可以降低摩擦力, 即可以保证机械效率,又可以减少机件磨损。
而要求增加摩擦力的情况也很多,在某些情况 下却要求尽可能增大摩擦力,如车辆的制动器、摩 擦离合器等。
8
润滑 摩擦吸收了机器中的大量功,这部分功大多在 滑动表面上转化为热,它可以损伤甚至熔化轴承, 为使摩擦力最小,需使接触表面尽可能容易地滑动。 要做到这点,一种显而易见的办法是在接触部分涂 抹上一层物质,它即能承受轴承的表面压力,以防 止原子-原子间的接触,又应该容易切过自身,从 而减小摩擦阻力。
7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7.3 磨损试验方法
实物磨损试验:以实物零件在机器实际工作条件 下进行试验,或者用实物零件在模拟机械使用条 件的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结果可靠性高,但时间 长,难于掌握和分析. 试样磨损试验:将欲试材料制成规定试样,在规 定的试验条件下在专门设计的试验机上进行试验. 时间短,成本低,易掌握和控制,但可靠性不高. 通常用秤量法或测长法确定磨损量.
氧化磨损
过程:氧化膜形成又除去,机件表面逐渐 被磨损. 宏观特征:在摩擦面上沿滑动方向呈匀细 磨痕,其磨损产物或为红褐色的Fe 磨痕,其磨损产物或为红褐色的Fe2O3或为 灰黑色Fe 灰黑色Fe3O4.
五,微动磨损
定义:接触表面之间因存在小振幅相对振动或往 复运动而产生的磨损微动磨损.通常发生在一对 紧配合的零件. 特征:摩擦副接触区有大量红色Fe 特征:摩擦副接触区有大量红色Fe2O3磨损粉末. 微动磨损量与材料性质,滑动振幅和施加载荷有 关. 滚压,喷丸和表面热处理都可因为表层产生压应 力,能有效地提高微动磨损与疲劳的抗力.
�
4,改善粘着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合理选择摩擦副材料; 避免或阻止两摩擦副间直接接触; 为使磨屑多沿接触面剥落,以降低磨损量, 可采用表面渗硫,渗磷,渗氮等表面处理 工艺等.
二,磨粒磨损
1,磨损机理 摩擦副的一方表面存在坚硬的细微凸起或 在接触面向存在硬质粒子( 在接触面向存在硬质粒子(从外界进入或从 表面剥落) 表面剥落)时产生的磨损. 特征:摩擦面上有擦伤或因明显犁皱形成 的沟槽.
一般发生在表面强化的材料中如渗碳钢接触疲劳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目前国内接触疲劳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目前国内常用的主要有单面对滚式双面对滚式和常用的主要有单面对滚式双面对滚式和接触疲劳寿命首先取决于加载条件特别接触疲劳寿命首先取决于加载条件特别是载荷大小
金属的磨损和接触疲劳
7.2 磨损模型
二、磨粒磨损 1、磨粒磨损机理 磨粒磨损是当摩擦副一方表面存在坚硬的细微突起,或者在接触 面之间存在着硬质粒子时所产生的一种磨损。 主要特征:摩擦面上有明显犁沟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7.2 磨损模型
•2、磨粒磨损分类 以磨损接触物体的表面分类,分为两体磨料磨损和三体磨料磨损。两
• 磨损——由于机件之间相对摩擦的结果,引起摩擦表面逐渐有微小颗 粒分离出来形成磨屑,使接触表面不断发生尺寸变化与重量损失。磨 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7.1 摩擦和磨损的基本概念
•机件正常运行的磨损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如图): •1、跑合阶段(磨合阶段) •2、稳定磨损阶段 •3、剧烈磨损阶段 •耐磨性——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
体磨损的情况是,磨料与一个零件表面接触,磨料为一物体,零件表面为 另一物体,如犁铧。而三体磨损,其磨损料介于两个滑动零件表面,或者 介于两个滚动物体表面,前者如活塞与汽缸间落人磨料,后者如齿轮间落 人磨料。这两种分类法最常用。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7.2 磨损模型
2、磨粒磨损分类 以力的作用特点来分: (1)凿削式磨料磨损 (2)高应力辗碎式的磨料磨损 (3)低应力划伤式的磨料磨损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7.2 磨损模型
• 其过程:粘着→剪断→转移→再粘着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7.2 磨损模型
2、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材料特性、法向力、滑动速度、温度
(1) 脆性材料的抗粘着磨损能力比塑性材料高。 (2) 速度 (3) 粗糙度 (4) 温度 (5) 法向力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如生产中球磨机衬板与磨球,破碎式滚筒的磨损。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Chapter7金属的摩擦与接触疲劳详解
粘着磨损过程示意图
3 磨损量的估算
粘着磨损量正比于法向载荷 F ,滑动
距离 L ,反比于软材料压缩屈服强度或硬
度
KFlt KFlt V 9 sc H KFlt V 9 sc
4 磨损表面特征 大小不等的结疤。
5 降低粘着磨损的措施: 磨损局部的变形 - 粘着 - 断裂过程 故:降低变形,减少粘着 (1) 选择合适的摩擦副材料 a、强、硬度高则不易粘着; b 、互溶性小的材料不易粘着:晶格类型不 同、晶格间距相差大、电化学性质相差大的材 料组成摩擦件,粘着倾向小; 例:金属-非金属摩擦副;化合物;多相金 属
尖锐的磨粒或材料脆性较高时损示意图
3、磨损量的估算 可证明,磨损量可以用下式表示:
F tg F tg V =K 3 sc H
可见: 正比于法向载荷,摩擦距离(硬度)-1。 同时与硬材料凸出部分尖端或磨粒的 形状有关。
4、磨损表面特征 犁沟、擦伤。
麻点剥落形成过程示意图 a)初始裂纹形成 b)初始裂纹扩展 c)二次裂纹形成 d)二次裂纹扩展 e)形成磨屑 f) 锯齿形表面
提高抗力措施:
(1) 提高机件表面的塑性变形抗力;
(2) 提高零件表面光洁度,使 F 降低,表面
折叠几率降低;
(3) 提高润滑油的粘度,降低油楔作用。
2、浅层剥落 ——裂纹起源于次表层的接触疲劳损伤 深度:0.2-0.4mm。 浅层剥落在次表层(最大切应力处): 0.786b处; 0.5b处; 实际多在0.5-0.7b处)。
5、降低磨粒磨损的措施
(1)影响因素
材料硬度高,磨损量小,耐磨性高;
但过高反而不利——韧度低
还与材料的韧性有关。
(2)降低磨粒磨损的措施 P145-147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2.磨损量的估算
Archard 提出的粘着磨损量估算方法如下: 在摩擦副接触处为三向压缩应力状态,故接触压缩屈服强度近似为
单向压缩屈服强度σSC的三倍。若接触处因压应力很高超过σSC 产生塑性变形,随后因加工硬化而使变形终止。此时,外加载荷 事实上作用在接触点真实面积上。设真实接触面积为A,接触压 缩屈服强度为3 σSC ,作用于表面上的法向力为F,则
(b) 磨粒性能
* 磨粒硬度
磨损体积与硬度比Ha /H(磨粒硬度Ha与材料硬度 H之比) 的关系。
4.改善磨粒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a) 对于以切削作用力主要机理的磨粒磨损,应增 加材 料的硬度;对以塑性变形为主的磨粒磨损, 应提高 材料的韧性。
b) 根据机件服役条件(高应力冲击、无冲击下的 低应 力),合理地选择耐磨材料(高锰钢、中碳 调质钢)。
F=A (3 σSC) 假定磨屑呈半球形,直径为d。任一瞬时有n个粘着点,所有粘着点
尺寸相同,直径也为d,则
d 2
A n( ) 4
可推出:
n
4F 3 SCd
2
再假定每一粘着点滑过距离也为d,则单位滑动距离形成的粘着点
数N为
N
n d
4F 3 SC d 3
磨屑形成有个几率问题,设此几率为K,则单位滑动距离内的磨损
以得到 F= (3 σSC) πr2
设θ为凸出部分的圆锥面与软材料表面间的夹角,当摩擦副相对滑 动了l长的距离时,凸出部分或磨粒切削下来的软材料体积,即磨损 量V为 V=0.5*2r*r*tan θl=r2ltanθ
由上两式可得
第七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特点
普遍存在于机件中; 普遍存在于机件中; 磨损速度较大, ~ 磨损速度较大,0.5~5 µm/h
防止措施
提高表面硬度(从选材方面); 提高表面硬度(从选材方面); 减少磨粒数量(从工作状况方面) 减少磨粒数量(从工作状况方面)。
(三)腐蚀磨损
在摩擦力和介质联合作用下,金 属表层的腐蚀产物剥落与金属磨面间 的机械磨损(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合的一种磨损。
第七章 金属的磨损和接触疲劳
§第一节 磨损现象和耐磨性 §第二节 磨损机理 §第三节 磨损试验方法 §第五节 提高耐磨性的途径 §第六节 金属的接触疲劳
第一节 磨损现象和耐磨性 一、典型的磨损过程
1、跑合磨损过程 、 2、稳定磨损阶段 、 3、剧烈磨损阶段 、
§第二节 磨损机理 磨损的类型 1、粘着磨损 、 2、磨粒磨损 、 3、腐蚀磨损 、
(二)磨粒磨损(磨料磨损) 磨粒磨损(磨料磨损) 在滑动摩擦时零件表面存在 硬质磨粒, 硬质磨粒 , 使磨面发生局部塑性 变形, 磨粒嵌入、 变形 , 磨粒嵌入 、 切割金属表面 从而导致零件表面逐渐损耗的一 种磨损。 种磨损。
金属表面 发生局部 塑性变形
磨粒嵌入金属 表面,切割金 属表面
表面被划伤
局部粘着 冷焊) (冷焊)
特点
在滑动摩擦条件上产生; 在滑动摩擦条件上产生; 摩擦副的两种金属力学性能相差 不大; 不大; 磨损速度大, ~ 磨损速度大 , 10~ 15µm/h, 破 , 坏严重。 坏严重。
防止措施 合理选材, 合理选材,摩擦幅配对材料选用 硬度差较大的异类材料; 硬度差较大的异类材料 提高表面硬度; 提高表面硬度; 合理设计减小接触压应力; 合理设计减小接触压应力; 减小表面粗糙度。 减小表面粗糙度。
材料力学性能第七章金属的磨损ppt课件
➢ 根据剥落裂纹起始位置及形态不同,分为:
➢ (1) 麻点剥落(点蚀)
➢ (2) 浅层剥落
➢
(3) 深层剥落(表面压碎)
46
2. 接触应力
➢ 两物体相互接触时,在表面上产生的局部压入应力称 为接触应力,也称为赫兹应力。
➢ 线接触(齿轮)与点接触(滚珠轴承)
上图为温度对胶合磨损的影响,可以看出, 当表面温度达到临界值(约80℃)时, 磨损量 和摩擦系数都急剧增加。
17
润滑油、润滑脂的影响
在润滑油、润滑脂中加人油性或极压添加剂能提高润 滑油膜吸附能力及油膜强度,能成倍地提高抗粘着磨 损能力。
油性添加剂是由极性非常强的分子组成,在常温条件 下,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边界润滑膜,防止金属表 面的直接接触,保持摩擦面的良好润滑状态。
磨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6
机件正常运行的磨损过程
(a)磨损量与 时间或行程关系曲线;
(b)磨损速率与 时间或行程关系曲线
7
3. 磨损的分类方法
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
冲蚀磨损 疲劳磨损 微动磨损 腐蚀磨损
8
§7.2 磨损模型
一、粘着磨损 1. 磨损机理 ➢定义: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 度较小(钢小于1m/s)时发生的, ➢原因:缺乏润滑油,摩擦副表面无氧化膜,且单 位法向载荷很大,σ接触>σs又称咬合磨损
36
主轴转速 : 60r/min ~ 12000r/min
主轴转速示值准确度: ± 2r/min
高温炉温度范围: 室温~ 800℃;
高温炉密封性能: 在连续充入氮气(纯度
99.9%以上)的条件下,炉内 氧气含量应能达到1%以下。 最大负荷:
第七章 金属的磨损
表面加载变形和断裂发生在表面,变形和 断裂反复进行,具有动态特征。
普通力学性能试验得到的数据不一定能反映 材料的耐磨性。
3.磨损过程
1)跑和阶段 2)稳定磨损阶段 3)剧烈磨损阶段 二.耐磨性 通常用磨损量来表示。可以用摩擦试样表面法线 方向尺寸的减小,也可以用试样的质量或体积 的减少表示。
第二节 磨损模型
1.麻点剥落
当粘结点的强度低于摩擦副两材料的强度时, 剪切发生在界面上,此时虽然摩擦系数增大, 但磨损却很小,材料转移也不显著。通常在 金属表面有氧化膜、硫化膜或其它涂层时发 生这种粘着磨损. 二.磨损量的估算 粘着磨损体积与法向力、滑动距离成正比, 与软方材料压缩屈服成反比,与接触面积无 关。 V=αKFLt/H 或 V=KFLt/9 scδ
细化晶粒提高耐磨性 软性基体中的碳化物提高耐磨性,硬基体中碳 化物降低耐磨性 加工硬化对低应力擦伤性磨损无影响,但可提 高高应力碾碎性磨损的耐磨性。 4、提高耐磨性的措施 (1)增加材料的硬度 (2)根据服役环境合理选择耐磨材料 (3)采用化学热处理提高表面硬度
三、冲蚀磨损 1.磨损机理 概念: 指流体或固体以松散的小颗粒按一定的 角度和速度对材料表面进行冲击所造成的磨损。 分类:气固冲蚀磨损、流体冲蚀磨损、液滴冲蚀 磨损、气蚀磨损。
两体磨粒磨损
三体磨粒磨损
机理 对于韧性材料,磨粒从表面切下连续 的屑;而脆性材料切下的是断屑。 韧性材料:对于锐刃粒子材料被切下,形 成连续的屑,对于光滑刃或圆刃粒子材料 表面只是被犁皱。 碾碎性磨粒磨损:韧性材料发生疲劳破坏 脆性材料发生脆性断裂
2.磨损量的估算 V=KFLtanθ/H 磨损量与法向力、摩擦距离成正比,与材料硬 度成反比。 3.影响因素 与H/E成比例,E对组织不敏感,所以与H成正 比 纯金属比经热处理的钢耐磨性好 钢中含碳量高,耐磨性好 与材料的断裂韧度有关 与显微组织有关:马氏体耐磨性最好,铁素体最 差
第七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是磨粒磨损的最大 形貌特征。
17
磨粒磨损
18
(3)微观断裂(剥落)
磨粒与脆性材料表面接触时,材料表面 因受到磨粒的压入面形成型纹,当裂纹互相交 又或扩展到表面上就剥落出磨屑,现实中出现 概率最大。
19
2、磨粒磨损的类型
(1)按照接触条件
两体磨粒磨损:磨料与一个零件表面接触,
磨料、零件表面各为一物体,如犁铧。
30
2、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如冲击角、粒子速度及浓度、 冲击时间、温度及介质。
(2)粒子性能 如粒度、形状、硬度、密度、
可碎性等。
(3)材料性能 如硬度、强度、韧性和物理性
能。
31
3、改善冲蚀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1)设法减小入射粒子和介质的速度。 (2)改变冲击角。
(3)合理利用粒子浓度和粒度。
当磨粒的形状与位向适当 时,磨粒就像刀具一样,对表 面进行切削,从面形成切屑, 切屑的宽度和厚度都很小,称 为微观切屑。
16
(2)微观犁沟
当磨粒与塑性材料表面接触时,材料表面受 磨料的挤压向两侧产生隆起,形成犁沟。这种过 程不会直接引起材料的去除,但在多次变形后会 产生脱落而形成二次切屑。
提示:表面有沟槽
26
(4)磨粒硬度与被磨材料相对硬度(Ha/Hm)
要降低磨粒磨损速率,必须使金属材料的硬度 大于磨粒硬度的1.3倍。
27
Ⅲ区:磨粒硬,基体软——磨粒嵌入材料表面,形 成沟槽而发生磨损,硬度是控制因素。
Ⅰ区:磨粒软,材料 硬——材料表面严重 疲劳、变形磨损,硬 度不是控制因素。
28
二、提高磨粒磨损机件的耐磨性
49
2、浅层剥落
(1)形成条件:摩擦力小, τ综>材料强度
第7章疲劳磨损
一、概述 1. 定义 零件受交变应力的反复
作用,在零件工作表面或
表面下一定深度处形成疲
劳裂纹,随着裂纹的扩展
与相互连接,造成颗粒从 零件工作表面上脱落,形
成疲劳坑的现象。
疲劳磨损也称为接触疲劳,他经历裂纹的萌
生、扩展、断裂三个过程,可以说是材料疲劳
断裂的一种特殊形式。
3. 疲劳磨损的种类
(1)表层萌生与表面萌生疲劳磨损
表 滚动 裂纹萌 平行于表面 一般 层 为主 生在表 扩展,后分 质量 萌 的摩 层应力 叉延伸到表 钢材 生 擦副 集中源 面
表 滑动 裂纹萌 与滑动方向 高质 面 为主 生在表 成20°~40° 量钢 萌 的摩 面应力 角向表层扩 材 生 擦副 集中源 展,后分叉
发了很多微观点蚀。微观点蚀的 出现往往构成了宏观点蚀裂纹的 起源,因此,提高表面光洁度有 利于延长疲劳磨损寿命。
4. 润滑与润滑剂的影响 实验表明:增加润滑油的粘度将提高抗接触疲 劳能力。 粘度影响疲劳磨损机理的不同观点: 增加润滑剂粘度使弹流油膜增厚,从而减轻粗 糙峰的互相作用; 润滑油中带有水分,加速疲劳裂纹的扩展; 不能解释某些无油滚动 表面吸附了氢原子,可以降低表面能,使裂纹 时不出现接触疲劳,而 在较低应力下扩展; 加入润滑油后迅速发生 在高温下润滑油的分解,会在高应力区造成酸 接触疲劳磨损的现象。 性物质的堆积,降低接触疲劳寿命。
根据裂纹的扩展方向分为两种情况:
(1)裂纹开口迎 向接触点
(2)裂纹开口背 离接触点
2. 摩擦温度诱发点蚀理论
3. 最大剪应力理论
(1)Hertz 接触理论
max 距表面的位置
滚动点接触:
金属的疲劳
第七章金属的疲劳疲劳断裂在工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常见的一种失效形式。
金属的疲劳有高周疲劳、低周疲劳、热疲劳、腐蚀疲劳、接触疲劳等。
这章重点主要讨论高周疲劳及疲劳断裂机理、规律及疲劳抗力指标等。
第一节金属疲劳现象一、变动载荷金属的疲劳是在变动载荷下经过一定的循环周期后才发生的。
那么什么是变动载荷呢?变动载荷――载荷的大小、方向或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而变化的一种载荷。
变动载荷包括周期变动载荷(载荷大小、方向随时间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动载荷(载荷大小、方向随时间无规则变化)。
载荷谱―载荷与周期的关系曲线。
如下图所示:参量:应力半幅σa=(应力峰或谷点到曲线中点的距离)平均应力σm=(应力幅的中点到横轴的距离)应力比r=r=-1称为对称循环应力。
这种载荷是一种最危险的载荷。
r偏离-1越远,应力对称性越差,疲劳极限越高。
(图)二疲劳曲线在交变载荷下,金属承受的交变应力和断裂循环周次之间的关系曲线即为疲劳曲线(σ-N曲线)。
由于N较大,一般用σ-lgN曲线。
一般σmax↑,N↓,反之σmax↓,N↑。
σ-lgN一般有两种曲线上水平线所对应的即为疲劳极限:曲线上没有水平部分,此时规定某一即为材料能无限循环下去而不发生断裂循环周次所对应的应力为条件疲劳极限的最大应力。
有色金属、低温或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钢一般为钢铁材料对铸铁N=107 有色金属N=108三、疲劳宏观断口典型疲劳断口总是由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疲劳区)和最终断裂区三部分构成。
由于材料的质量、加工缺陷或结构设计不当等原因,会造成试样的局部区域的应力集中,疲劳裂纹会在这里产生,形成疲劳区。
是疲劳破坏的起点,一般在构件表面形成疲劳裂纹后,裂纹慢速扩展,形成贝壳状或海滩状条纹(像灰铸铁、铸钢以及高强度钢在疲劳断裂时都不会出现疲劳条痕)。
这种条纹开始时比较密集,以后间距逐渐增大。
由于载荷的间断或载荷大小的改变,裂纹经过多次张开闭合并由于裂纹表面的相互摩擦,形成一条光亮的弧线,叫疲劳裂纹前沿线,这个区域叫疲劳裂纹扩展区,是疲劳裂纹在亚临界扩展中所形成的断口区域。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21/34
§7.4 金属的接触疲劳 一、概念
1、定义
接触材料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工 件表面在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后所引起的 一种局部区域发生小片(块)状剥落的表面疲劳损
伤现象,称接触疲劳(表面疲劳磨损、疲劳磨损)
接触形式:线接触和点接触。
22/34
2、接触疲劳宏观特征
小痘状、贝壳状或其它不规则状凹坑。
1/34
第七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7.1 磨损的概念 摩擦:是接触物体间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现
象,这种阻力为摩擦力。
磨损:是在摩擦作用下物体相对运动时,表面
逐渐分离出磨屑从而不断损伤的现象。
磨屑的形成是一个变形和断裂的过程。
普通力学性能数据不一定能够反应材料耐磨性能
的优劣。Why?
2/34
一、磨损的过程
5、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P142
材料特性、法向力、滑动速度及温度。
6、改善粘着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1) 选择合适的摩擦副材料 强、硬度高则不易粘着;
互溶性小的材料不易粘着:晶格类型不同、
晶格间距相差大、电化学性质相差大的材料组
成摩擦件,粘着倾向小。
11/34
(2) 避免或阻止摩擦副(原子)间直接接触 使用润滑剂,改善表面润滑条件;
13/34
图7-4 两体和三体磨粒磨损
14/34
2、机理
由于一方的硬度比另一方大得多,或存在硬质粒 子,对材料的创槽作用而损耗。 具体机制:切削作用;塑性变形;疲劳破坏;脆 性断裂。
圆钝的磨粒或材料塑性较高时:首先形成犁沟但 并不剥落 ( 应力集中小,不易产生裂纹 ) 。经反复、多 次塑性变形后形成裂纹,最终剥落。
29/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的磨损不是简单的力学过程,而是物理、力 学和化学 过程的复杂综合。 目前,比较常见的磨损分类方法是: (1)粘着磨损(Adhesive Wear):接触表面相互运动 时, 由于固相焊合作用使材料从一个表面脱落或转移 到另一 表面而形成的磨损。 (2)磨粒磨损(Abrasive Wear) :由于摩擦表面间硬颗 粒或 硬突起,使材料产生脱落而形成的磨损。 (3)冲蚀磨损(Erosion 或Erosive Wear):含有固体颗 粒的 流体介质冲刷固体表面,使表面造成材料损失 的磨损, 又称为湿磨粒磨损。 (4)疲劳磨损(Fatigue Wear):由于摩擦表面间循环交 变应 力引起表面疲劳,导致摩擦表面材料脱落而形 成的磨损。 (5)腐蚀磨损(Corrosive Wear):在摩擦过程中,由于 固体 界面上的材料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材 料损耗而 形成的磨损。 (6)微动磨损(Fretting Wear):在两物体接触面间由 于振 幅很小(1mm以下)的相对振动引起的磨损。
三、冲蚀磨损
1.磨损机理
冲蚀磨损是指流体或固体以松散的小颗粒按一定的速度 和角度对材料表面进行冲击所造成的磨损。
在冲蚀磨损过程中,表面材料流失主要是机械力引起的。 在高速粒子不断冲击下,塑性材料表面逐渐出现短程 沟槽和鱼鳞状小凹坑(冲蚀坑),且变形层有微小裂纹。
4.改善粘着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a)首先要注意摩擦副配对材料的选择 其基本原则是配对材料的 粘着倾向应比较小,如选用互溶性小的材料配对;选用表面易形 成化合物的材料配对;金属与非金属配对,如金属与高分子材料 配对,以及选用淬硬钢或淬硬钢与灰铸铁配对等都有明显效果。 (b)采用表面化学热处理工艺(氮化、渗碳等),可提高摩 擦表面 的抗粘着能力,有效地阻止材料的粘着。 (c)控制摩擦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应力,可使粘着磨损 大为减轻。 改善润滑条件,提高表面氧化膜与基体金属的结合能力,以增强氧 化膜的稳定性,阻止金属之间直接接触,以及降低表面粗糙度等 也都可以减轻粘着磨损。
4.改善磨粒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a) 对于以切削作用力主要机理的磨粒磨损,应增 加材 料的硬度;对以塑性变形为主的磨粒磨损, 应提高 材料的韧性。 b) 根据机件服役条件(高应力冲击、无冲击下的 低应 力),合理地选择耐磨材料(高锰钢、中碳 调质钢)。 c) 采用渗碳、碳氮共渗等化学热处理,提高表面 硬 度,也能有效地改善材料的磨粒磨损性能。 另外,经常注意机件防尘和清洗,防止大于1um 磨粒进入接触面,也是有效的措施。
第七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磨损概念 磨损模型 磨损试验方法 金属接触疲劳
第一节 一、磨擦和磨损
磨损概念
摩擦(Friction)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 作用下, 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切 向运动阻 力的物理现象,而磨损(Wear)是摩擦的 结果。 凡相互作用、相对运动的两表面之间,都有摩擦与磨 损存在。 磨损概念:机件表面相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表面 逐渐有微小颗粒分离出来形成磨屑(松散的尺寸与形状 均不相同的碎屑),使表面材料逐渐流失(导致机件尺寸 和质量损失)、造成表面损伤的现象。 所谓摩擦副是指摩擦材料与其对偶组成的整体 ,例如 制动盘和刹车块就是典型的摩擦副
第二节 磨损模型
一、粘着磨损(Adhesive Wear)
1.磨损机理 粘着磨损又称为咬合磨损,是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当摩 擦副相对滑动速度较小(钢小于1m/s)时发生的。它是因 缺乏润滑油,摩擦副表面无氧化膜,且单位法向载荷 很大,以致接触应力超过实际接触点处屈服强度而产 生的一种磨损。
摩擦机理:摩擦副实际表面上总存在局部凸起,当摩擦副 双方接触时,即使施加较小载荷,在真实接触面上的局 部应力就足以引起塑性变形。倘若接触面上洁净而未受 到腐蚀,则局部塑性变形会使两个接触面上的原子彼此 十分接近而产生强烈粘着(冷焊)。所谓粘着,实际上就 是原子间的键合作用。随后在继续滑动时,粘着点被剪 开并转移到一方金属表面,然后脱落下来便形成磨屑。 一个粘着点剪断了,又在新的地方产生粘着,随后也被 剪断、转移,如此粘着—剪断—转移—再粘着循环不已, 就构成粘着磨损过程。粘着磨损过程如图示。 因为粘着磨损过程中有材料转移,所以摩擦副一方金属表 面常粘附一层很薄的转移膜,并伴有化学成分变化。这 是判断粘着磨损的重要特征。
A n(
d 2
4
)
可推出:每一粘着点滑过距离也为d,则单位滑动距离形成的粘着点 数N为
N n 4F d 3 SC d 3
磨屑形成有个几率问题,设此几率为K,则单位滑动距离内的磨损 体积为 V d
l KN
3
12
由上式可知, l 9 对上式进行积分,且强度与硬度之间有一定关系,则总滑动距离内 的粘着磨损体积为 V KFl KFl
在磨损过程中,磨屑的形成也是一个变形和断裂的过程。 磨损发生在机件表面。在整体加载时,塑性变形集中 在材料一定体积内,在这些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并导致 裂纹形成;而在表面加载时,塑性变形和断裂发生在 表面,由于接触区应力分布比较复杂,沿接触表面上 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参加塑性变形和断裂,反使应力集 中降低。在磨损过程中,塑性变形和断裂是反复进行 的,一旦磨屑形成后又开始下一循环,所以过程具有 动态特征。这种动态特征标志着表层组织变化也具有 动态特征,即每次循环,材料总要转变到新的状态, 加上磨损本身的一些特点,所以普通力学性能试验所 得到的材料力学性能数据不一定能反映材料耐磨性的 优劣。
2.磨损量估算
1966年Rabinowicz以两体磨粒磨损为例,估算出以切削作用为主 的磨粒磨损量。按照这一模型,在法向力F 作用下,硬材料的凸出 部分或磨粒(假定为圆锥体)被压入软材料中。当作用在一个凸出部 分上的力F除以凸出部分在水平面上投影接触面积πr2等于软材料的 压缩屈服强度时,则凸出部分或磨粒的压入就会停止下来,于是可 以得到 F= (3 σSC) πr2 设θ为凸出部分的圆锥面与软材料表面间的夹角,当摩擦副相对滑 动了l长的距离时,凸出部分或磨粒切削下来的软材料体积,即磨损 量V为 V=0.5*2r*r*tan θl=r2ltanθ
二、耐磨性
耐磨性是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这是一个系统性质。 通常是用磨损量来表示材料的耐磨性,磨损量越小, 耐磨性越高。 线磨损:用试样摩擦表面法向方向的尺寸减小来表示。 体积磨损或质量磨损:用试样体积或质量损失来表示。 比磨损量:若测量单位摩擦距离、单位压力下的磨损 量等等。 相对耐磨性ε 标准试样的磨损量 被测试样的磨损量
2.磨损量的估算
Archard 提出的粘着磨损量估算方法如下: 在摩擦副接触处为三向压缩应力状态,故接触压缩屈服强度近似为 单向压缩屈服强度σSC的三倍。若接触处因压应力很高超过σSC 产生塑性变形,随后因加工硬化而使变形终止。此时,外加载荷 事实上作用在接触点真实面积上。设真实接触面积为A,接触压 缩屈服强度为3 σSC ,作用于表面上的法向力为F,则 F=A (3 σSC) 假定磨屑呈半球形,直径为d。任一瞬时有n个粘着点,所有粘着点 尺寸相同,直径也为d,则
由上两式可得
V
Fl tan 3 SC
因为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与硬度成正比,所 以上式又可写为
V K Fl tan H
K为系数。可见,磨粒磨损量与法向力、摩擦 距离成正比,与材料硬度成反比,同时还 与硬材料凸出部分或磨粒的形状有关。
3.影响因素
(a) 材料性能 * 硬 度:一般情况下,材料硬度越高,其抗磨粒磨 损能力也越高。 (1)对纯金属和各种成分未经热处理的钢,耐磨性与 材料的硬度成 正比。 (2)对经过热处理的钢,其耐磨性也与硬度成线性关 系,但直线的 斜率比纯金属为小。 (3)通过塑性变形虽能使钢材加工硬化、提高钢的硬 度,但不能改 善其抗磨粒磨损的能力。
* 断裂韧性 断裂韧性也会影响材料的磨粒磨损性能。
* 显微组织 马氏体的耐磨性最好,铁素体因硬度太低,耐磨 性最差。 * 钢中碳化物: 在软基体中碳化物数量增加,弥散度增加,耐磨 性也提 高;但在硬基体(即基体硬度与碳化物硬度相 近)中, 碳化物反而损害材料的耐磨性。
(b) 磨粒性能 * 磨粒硬度 磨损体积与硬度比Ha /H(磨粒硬度Ha与材料硬度 H之比) 的关系。
二、磨粒磨损
1.磨损机理 分类:a)按接触条件或磨损表面数量分:
(1)两体磨粒磨损:磨料直接作用于被磨材料的 表面,磨粒、材料 表面各为一物体。 (2)三体磨粒磨损:磨粒介于两材料表面之间。 磨粒为一物体,两 材料为两物体,磨粒可以在两表面 间滑动,也可以滚动。 b)按力的作用特点分为: (1)凿削式磨粒磨损:磨粒对材料表面有高应力冲 击式的运动,从 材料表面上凿下较大颗粒的磨屑,如 挖掘机斗齿、破碎机锤头等。 (2)高应力碾碎式磨粒磨损:磨粒与材料表面接触 处的最大压应力 大于磨料的压碎强度,磨粒不断被碾 碎,如球磨机衬板与磨球等。 (3)低应力划伤式磨粒磨损:磨粒作用于表面的应 力不超过磨料的 压碎强度,材料表面为轻微划伤。
SC
V
KF
9 SC
t
t
H
上式表明,粘着磨损体积磨损量与法向力、滑动距离成正比,与软 方材料的压缩屈服强度(或硬度)成反比,而与表观接触面积无关。
3.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材料特性、法向力、滑动速度以及温度等均对粘着磨损 有明显影响。 1)塑性材料比脆性材料易于粘着;互溶性大的材料(相同金属或晶格 类型、点阵常数、电子密度、电化学性质相近的金属)组成的摩擦 副粘着倾向大;单相金属比多相金属粘着倾向大;化合物比固溶 体粘着倾向小;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摩擦副比金属与金属的摩擦 副不易粘着。 2)在摩擦速度一定时,粘着磨损量随法向力增大而增大。 3)在法向力一定时,粘着磨损量随滑动速度增加而增加,但达到某一 极大值后又随滑动速度增加而减小。 4)摩擦副表面粗糙度、摩擦表面温度以及润滑状态等也都对粘着磨 损有较大影响。降低表面粗糙度,将增加抗粘着磨损能力;但 粗 糙度过低,因润滑剂难于储存在摩擦面内而促进 粘着。 5)提高温度促进磨损产生。 6)良好的润滑状态能显著降低粘着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