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非自愿失业以及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 的含义; 的含义;
5
(二)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 静态均衡
静态均衡是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可在瞬间完成。 静态均衡是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可在瞬间完成。
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则相反,认定经济变量的调整有个时间过程。 动态均衡则相反,认定经济变量的调整有个时间过程。
6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一)一般意义上的均衡
一般意义上的均衡(或叫“一般意义上的经济 一般意义上的均衡(或叫“ 均衡”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 均衡”)------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已不仅 仅是“市场均衡” 而是一般意义上的“ 仅是“市场均衡”,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 均衡”。(如计划经济中的某些情况 如计划经济中的某些情况) 均衡”。(如计划经济中的某些情况)
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 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上升,均衡就业量增加; 上升,均衡就业量增加;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 下降,均衡就业量下降; 下降,均衡就业量下降;
16
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动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S2 S
D1
D
17
3.3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分析
3.3.1 动态均衡的基 本假定
7
(二)凯恩斯失业均衡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另一个发展,是把只满足古典均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另一个发展, 衡的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 衡的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 20世纪 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以后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以后,形成了失业 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以后, 均衡的概念。按照古典均衡的定义,失业均衡是一个悖论: 均衡的概念。按照古典均衡的定义,失业均衡是一个悖论: 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因而是非均衡的, 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因而是非均衡的, 而不是均衡。 而不是均衡。 但是,凯恩斯失业均衡概念的出现说明: 但是,凯恩斯失业均衡概念的出现说明:
3劳动经济学(人大三版)第三章课后参考答案 第三章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王延博名词解释均衡: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在均衡状态下,队里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最大化。
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2)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事不具改变状态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
同时具有以上两个放尿含义的均衡成为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现代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均衡理论。
现在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雪球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各有关利益之体之间的资源配置是通过合作、竞争以及企业内部计划来实现的,目的是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由于人力资源的效率并不是一个定值,它与产权主体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这已实施过程中,长期的激励制度是直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基础。
当然,过度竞争又将造成企业资源和竞争的无序,因而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又成了保障企业激励机制制度发挥作用的保证。
因而,改善管理,促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有效利用,也就成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雇用调整:雇用活动实际上是以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技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
雇佣活动意味着以它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和环节是假影响老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
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佣活动就是雇佣调整。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优效率的分配。
第三章劳动需求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3.1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3.1.1劳动力需求的含义:含义: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
劳动力需求主体:企业、政府和从事自我雇佣工作的劳动者本身。
对劳动力需求含义的理解:1)是一种派生需求:直接需求,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劳动力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出来的,也称引致需求;●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水平随市场产品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与物质产品需求的本质区别:●对物质产品需求:满足生产和消费●对劳动力需求:本质上生产剩余●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能够提供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利润)3)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大小与价格水平密切相关:规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是:工资率提高,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4)劳动力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宏观上: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首先是由社会生产的总规模决定的。
●微观上:对劳动力需求的两个层面:有相应的货币支付;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5)劳动需求的直接基础源于就业岗位的形成和扩大。
●就业岗位:指能够保证劳动力充分发挥效益的社会必要水平和强度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构成。
●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其货币表现形式为生产基金。
●生产基金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提高劳动力需求量以提高社会的就业水平的本质方法是扩大生产以形成新的就业岗位。
3.1.2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假设1)技术条件假设●技术资本和劳动力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替代。
●在分析劳动力基本需求模型时,应该假定技术条件不发生变化。
●考察劳动力需求的动态性特征时,假定技术条件可以发生变化。
2)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3)市场是竞争性的。
竞争性的市场使得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均衡价格出售其想要出售的产品,并获得其想雇佣的工人。
3.1.3劳动力需求弹性1)弹性:●经济学基本概念: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动反应大小的指标。
劳动经济学试题与答案-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一、选择题1.当市场劳动供大于求时,政府一般应( B )。
A.上调最低工资;B.下调最低工资;C.不动最低工资2.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则会出现( )。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B.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减少;C.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3.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资率与( C )决定。
A.均衡供给量;B.均衡需求量;C.均衡就业量4.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指的是()A.市场分析中假定各种力量都不变的状态B.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相当或稳定的状态C.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同时处于变动的状态D.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时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5.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A.充分就业 B.劳动力供给过剩C.劳动力供给不足D.劳动力需求不足6.在U—V分析中,U表示( B )A.就业;B.失业;C.效用7.在U—V分析中,V表示( A )A.职业空缺;B.就业;C.失业8.劳动力过剩表现在企业外部就是( B )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劳动力滞存9.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A.充分就业B.劳动力供给过剩C.劳动力供给不足D.劳动力需求不足10.劳动力市场与其它大多数市场不同是因为:( D )A.买卖双方之间有合同;B.价格和数量信息必须交换;C.资源分配;D.劳务只能租让,不能买或卖11.当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和就业量的波动趋于均衡点时,应具备的条件有( AD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陡峭E.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平缓12.在动态均衡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所形成的蛛网模型是()。
A.收敛型 B.发散型 C.封闭型 D.直线型13.劳动力供求规律表现为( A )A.供过于求,工资下浮;B.供不应求,工资下浮;C.工资上升,需求增加1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B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1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国家鼓励女性和老年人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16.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表述,正确的是( A C E )。
补充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 性,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S=f (W) D=f (W) S=D W=We
3、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的假定条件
首先,假定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 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在 t与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 以Dt和Wt表示本期的需求量和本期的工资率,两者之间的 关系为: Wt=f(Dt) (1) 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Wt)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 ,以St+1表示,即本期的工资率Wt为自变量,下期的劳动 力供给量St+1为因变量。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St+1= f(Wt) (2) 公式(1)和公式(2)是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
劳动经济学 Labor Economics
主讲教师:邹小玲 E-mail:rudy_xl@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均衡的概念 2、静态均衡 3、动态均衡 4、劳动市场均衡的意义 5、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1、均衡的概念
局部均衡: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 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 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它商品的 价格与供求的影响。
原 因
第二,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 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 场需求的调节; 第三,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 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 总量和社会心理等等因素的调节。
结论1: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 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 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第五,进一步完善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在调节短 期劳动力供求中的作用,尽可能消除经济运行中劳动力供求的偏差,实 现劳动力供求的总体平衡。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分割
O
L2 L0
L1 L
五、劳动力供求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
1、劳动力需求不变,劳 动力供给发生变动
W
S1 E1 E0 E2
S0
–劳 动 力 供 给 增 加 W1 均 衡 工 资 率 下 W0 降,均衡就业量增 W2 加
S2
D L2 L0 L1 L
–劳 动 力 供 给 减 少 均衡工资率增 加,均衡就业量减 少
W
S1 E1 E0
S0
W0 W1
D1
D0 L
O
L1
L0
4、劳动力需求与
供给都减少
W
S1 E1 E0
S0
均衡就业量减少, W0 均衡工资率不定
W1
D1
D0 L
O
L1
L0
5、劳动力需求
增加,劳动力
供给减少
W
W1 W0 E0
E1 S1
S0
D0 O L0 L1
D1 L
6、劳动力需求减
少,劳动力供
给增加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 (三)非均衡概念
• 古典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一般是不稳定的状态, 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必然要立即其他状态转 化。 • 在非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与瓦尔拉斯均衡一样, 具有行为确定的含义,因此具有稳固性,可以 持久地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过渡状态。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 (一)供大于求 • (二)供不应求 • (三)供求均衡
劳动经济学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 部劳动力市场
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 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 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 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 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 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 往会退缩。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
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C、工资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F、社会保障制度;G、宏观经济状况;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但事实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5、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6、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派生需求的概念及其法则最初由马歇尔创立;现人们称之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法则表示;其它因素不变时: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7、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从长期看;各要素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也越大..要素之间替代的难易程度受技术经济、制度方面因素的影响..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工资水平的上涨会导致产品成本升高;提高产品价格将会带来产品需求的减少;近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下降..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力的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深入理解需把握的几个要点:1个体决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个体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的..2个体意愿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3时间要素劳动力供给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2、劳动力供给假设: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下列几个方面的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该假设变为劳动者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2市场环境的假设..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哪些答: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3工资水平;4个人非劳动收入;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6社会保障制度;7宏观经济状况;8其他因素..4、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5、劳动力参与率假说: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6、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关系: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总效用曲线:总效用随消费量的增加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消费饱和点时;总效用不再增加;曲线为水平状..边际效用曲线:随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7、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它表明在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带给主体的效用都一样;均使它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选择顺序在前..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内部劳动力市场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1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它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影响..局部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2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拉尔..2、非均衡概念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3、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条件下;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大;无法恢复均衡..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当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时;工资和就业量在同一波动程度上变动起来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重合;形成一个循环..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社会可获得最大的产出水平及劳动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使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3实现充分就业..5、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的因素1信息不足2过度选择3制度和政策因素..6、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1自愿失业: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着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总这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力者失业的现象..2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7、U—V分析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8、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答: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大;从而引起企业用人政策的变化;即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内部劳动力市场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人力资本;对员工的情绪和企业的凝聚力有稳定的作用..2现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企业在调整劳动投入量时;不是任意辞退劳动者而是适当发挥内部劳动市场的机能..内部选用高级空缺职位的人才有利于激励员工..3监于社会制度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9、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1人事、劳动管理上的规则..2工资、劳动报酬管理上的规则..3教育、培训的规则..4劳动关系的规则..第四章劳动时间1、劳动时间的功能1计量功能2指示功能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4人际交往功能2、制度劳动时间企业的工作;或多或少需要共同工作..所以企业不可能任由每个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安排劳动时间;劳动者应该根据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进行工作..3、超时工作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超时工作与制度劳动时间内的工作相比;要给付较高的劳动报酬..4、兼职工作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二者区别在于;超时工作是在第一职业的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在同一地点为同一雇主提供额外的劳动;而兼职工作则是指在第一职业之外寻找其他的工作..5、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1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2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6、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1、何谓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2、就业与就学决策: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向后推移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即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多学知识的决定层面..3、婚姻的经济性决策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婚姻有许多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规模效用..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婚姻形成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婚姻还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在婚姻中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判断失误的情况;从而会在心理、和财产支付上给当事人造成很大成本..人们会根据婚姻的成本的大小来规避..第八章就业与失业1、就业的含义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实现就业需符合以下条件:1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2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3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2、充分就业的内涵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始于就业、利息和货币流通一书..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一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3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在现实中;有些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4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即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就业的人均能就业的状态..1、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我国的失业调查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1登记失业人员:失业人员中以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称为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2_调查失业人员:由于不少失业人员并不去劳动部门进行登记;而登记为失业人员中又有不少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登记失业已不能反映我国城镇劳动力失业状况;而应该对失业率进行抽样调查..5、自然失业率的界定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即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6、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答:与以下因素有关: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中不同的人口统计组别对失业率有不同的影响..失业率较高的组别在劳动力中占很大份额;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而二战后;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他们不断地变换工作;从而使失业率不断上升..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刚性工资往往阻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实现;从而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一方面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有关;工会的工资谈判也会对其影响..3失业保险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失业者提供不同标准的失业救济金..一方面不利于人们积极地寻找新工作;另一方面延长了失业者搜寻工作的过程;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4结构性失业增加..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新兴行业对新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传统劳动力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其需要;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将大量的失业者培训为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7、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1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经济规模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2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A、从经济增长角度讲;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B、从资源配置角度讲..“奥肯法则”反映出失业与国民经济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A、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B、失业者将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8、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劳动制度对就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4心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就业意识;如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它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就业行为..9、法国经济学家1803年发表着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着名的“市场法则概论”..萨伊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10、凯恩斯理论从总体来说;是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他认为;在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将失业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11、凯恩斯的解决对策: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因此他提出了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解决对策..1掘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3应该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4.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12、、菲利浦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绘制出一条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在失业率高时;相应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而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的变动率较大..曲线表明;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1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研究得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14、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的特点:1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2我国就业结构现状仍然比较落后..3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受到许多非客观因素的调整;不意识地调整就业结构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能动力量..。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编
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力需求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活动人口:指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劳动适龄人口: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他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质量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一)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二)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的假设。
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2、组织目标的假设。
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技术、时间长短、企业目标、社会制度安排第二节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完全竞争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VMP(边际产品价值)=W(边际成本:工资)卖方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卖方垄断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MRP(边际产品收益)=W(要素价格:工资)买方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买方垄断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FC(边际要素成本)第三节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一个是工资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指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程度。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3.1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3.1.1劳动力需求的含义:含义: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
劳动力需求主体:企业、政府和从事自我雇佣工作的劳动者本身。
对劳动力需求含义的理解:1)是一种派生需求:直接需求,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劳动力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出来的,也称引致需求;●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水平随市场产品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与物质产品需求的本质区别:●对物质产品需求:满足生产和消费●对劳动力需求:本质上生产剩余●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能够提供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利润)3)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大小与价格水平密切相关:规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是:工资率提高,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4)劳动力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宏观上: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首先是由社会生产的总规模决定的。
●微观上:对劳动力需求的两个层面:有相应的货币支付;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5)劳动需求的直接基础源于就业岗位的形成和扩大。
●就业岗位:指能够保证劳动力充分发挥效益的社会必要水平和强度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构成。
●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其货币表现形式为生产基金。
●生产基金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提高劳动力需求量以提高社会的就业水平的本质方法是扩大生产以形成新的就业岗位。
3.1.2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假设1)技术条件假设●技术资本和劳动力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替代。
●在分析劳动力基本需求模型时,应该假定技术条件不发生变化。
●考察劳动力需求的动态性特征时,假定技术条件可以发生变化。
2)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3)市场是竞争性的。
竞争性的市场使得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均衡价格出售其想要出售的产品,并获得其想雇佣的工人。
3.1.3劳动力需求弹性1)弹性:●经济学基本概念: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动反应大小的指标。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 求弹性被称为“蛛网不稳定条 件”。
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1)
工资和就业量的波动,既 不是收敛性的,也不是发 散性的,而是在同一波动 程度上变动起点的工资率 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 上的重叠,从而形成一个 循环,被称为“封闭型蛛 网”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2)
由于工资率和就业量既不 会恢复到均衡位臵,也不 会远离均衡点,因此,劳
(一)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
首先,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 执行或实现该决策的时间为下期,用t+1表示,从t到t+1 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即 wt=f(Dt)。 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即 St+1=f(Wt)。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3)
供求均衡 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 能全部得到满足。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理想状况 是罕见的,只要劳动力供给的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 也就是说不存在长期的大量失业人员,同时不存在长期的、 大量的缺乏劳动力的部门、行业,就是劳动力供求的均衡 状态。
行为最优
(一)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 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在假定其他市场因 素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条件下,研究单个市场均衡状态的 实现与新旧均衡的变动。 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 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各个 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一种 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供求达到 均衡时才能确定。
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 的工资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
MPPL / w=MPPK / r=1/P
利润最大化条件必然能够满足成本最小化条件,但是成本最小化却 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达到利润最大化。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工资率下降对厂商成本最小化决策点的影 响
资 本 C /r
0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工资率为 w 0
成本支出不变
R P
工资率为 w
的工人在技术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差异。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与生产函数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图)
TPPL
APPL MPPL 总产出曲线
平均产出曲 线 边际产出曲线
工人人数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竞争性厂商雇用劳动力的边际收益
规模效应(Scale Effect):又被称为产出效应(Output Effect), 是指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工资率变化会对厂商的总生产成本发 生影响并进而导致厂商扩大或减少总产出,而产出规模的变化又会导 致厂商所雇用的劳动力数量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工资率通过对生产规
模的影响而导致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即为工资率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
出水平相同,则可实现成本最小化。
上述等式又可变换成:w / MPPL= r / MPPK 这一等式意味着,如果厂商经过对劳动力和资本的同时调整,使得
通过追加劳动力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通
过追加资本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那么,厂商 便可实现成本最小化。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问答题1.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2.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有哪些影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参与率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4.就业愿望丧失效应5.附加性劳动者效应二.问答题1.一般把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哪几种?2.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有什么区别?3.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一.名词解释1.主要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2.次要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3.内部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二.问答题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2.隐形失业的原因有哪些?3.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是什么?4.与劳动力分配有关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主要有哪些?第四章劳动时间一.名词解释1.准固定成本2.有效劳动时间二.问答题1.对许多企业来说,为什么喜欢采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增加产量,而不是采用增加劳动者人数来增加产量的方式?2.短期性经济复苏与长期性经济增长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有何不同?3.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三.讨论题1.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一.问答题1.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在美国,为什么高学历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明显高于低学历的女性?3.影响实际退休时间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问答题1.简述计时工资的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适用范围。
2.简述计件工资的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适用范围。
3.福利的支付形式可以分为哪两类?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具有哪些特征?4.为什么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5.简述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
6.试述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修改文字】
2024年10月31日
28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
一、劳动力市场的双元结构
1、劳动力市场的双元结构是帕雷在1970年前 后系统阐述和发展起来的。
1)一级市场的就业的特征:工资高、工作条件优 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作业规范、升迁机会多。 2)二级市场的特征: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 不稳定、管理武断且粗暴、毫无个人升迁机会。 3)劳动报酬是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分界线。
2024年10月31日
1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 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 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1)变量均等 2)行为最优 同时具有以上两个方面含义的均衡称为 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2024年10月31日
2
(一)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2024年10月31日
29
2、我国劳动力市场双元结构 1)人才市场 —— 一级市场。特点是:工
资待遇较高、就业稳定、升迁机会比较多。
2)劳务市场 —— 二级市场。特点是:工 资低、就业没有保障、工作条件差。
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非对称
(一)信息非对称与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
1、企业在作出招聘决策时,作为其决策依 据的信息时不完全的。
W
S
W
W1
1
2
W3 We
W4
W2
e
4
3
W1
W3
We
W4 W2
D
l l l l O l 2024年10月31日 1 3 e 4 2
LO
1 2345
T 16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名词解释 劳动市场的均衡
名词解释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的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用来描述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劳动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方通常是就业者,而劳动力的需求方则是雇主或企业。
劳动市场的均衡发生在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情况下,使得就业者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以公平的工资获取报酬。
劳动市场的均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时,劳动市场将出现失衡,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
如果劳动力供给过剩,即劳动者数量大于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就业率将下降,失业率上升。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面临着工作机会稀缺和竞争激烈的局面。
为了获得就业,他们可能会接受低于期望的工资水平,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需求过剩,意味着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大于劳动者的数量,就业机会将增加,失业率将减少。
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提高工资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然而,高工资水平也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利润率。
因此,在劳动需求过剩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可能面临通胀的风险。
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政府通常通过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均衡。
例如,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政府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减税、提供补贴或其他激励措施来促进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劳动市场的均衡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之一是技术进步和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某些工作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取代,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
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不平衡,需要劳动者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或行业。
另一个因素是劳动力的流动性。
如果劳动力过于流动,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使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难以达到均衡。
总而言之,劳动市场的均衡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
通过确保供给和需求相等,劳动市场可以实现就业机会的平等和效率。
然而,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考虑时间因素,下一个时期(t+1)的劳动力 供给实际上是本期(t)工资率的函数,均衡形 成与时间序列相关的流动状态,即动态的均衡。 1.基本假设 1)供给决策为本期(t),执行决策为下期(t+1), 期间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2)本期((t)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 率,以Dt,Wt表示。则Wt=f(Dt) 3)本期工资率决定下期劳动力供给量,以 St+1表示,则St+1=f(Wt)
• 1.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 原因:(1)工资率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2)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受工资调节外还 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 劳动力供给 受工资调节外,还受偏好、心理等因素调 节; 信息不足、过度选择、制度和政策等也 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
• 2.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 自愿失业指想工作但只在较高工资率 下才愿工作的人(因不愿接受现行工资率,故 名之) • 愿接受现行工资率却仍找不到工作的 人叫非自愿失业
瓦尔拉斯供给——厂商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考虑 到产品价格之后形成的供给。(无数量限制) • 有效供给——厂商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考虑到产 品价格以及他们在市场上所受到的数量限制后形成的供给。 (价格、数量双重限制) • 通过分析有效需求和成交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考察在需 求与供给不相等时,经济行为人是怎样受到配额限制的, 而市场是如何通过经济行为人的配额达到与均衡状态不同 的另一种稳定状态的。其含义是供给与需求虽然在数量上 不相等,但市场上已经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 市场价格也因此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 一种均衡状态,称为非均衡或者非瓦尔拉斯均衡。 •
• 3.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 1) 供大于求 • 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失业人口或者潜在失业人 口。原因:物质资源供给数量不足;人口、劳动力资源数 量增长过快;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 2) 供不应求 • 表现为缺乏劳动力。生产持续发展、长期经济高增长 率下,出现这种现象。 • 3) 供求均衡 • 劳动力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达到均衡的状态。 • 一个国家、地区,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标志:供给能 被全部吸收,;需求能得到全部满足。
•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 1.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 完全竞争下,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 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 前提下,社会产出水平最高。 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 所有企业、行业都将雇佣到使其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等于均衡工资率的水平,导致所有企业、行业的边际 产品价值相等。在生产技术不变、资本存量给定下, 必然可以保证一个经济社会的产出水平是最高的。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基本含义 1.古典均衡 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 改变现状的动机,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同时达到最优化.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数量上均等,即变量均等;供求都不具有改 变现状的动机或者能力,即行为最优。
• 类型: • (1) 按市场的覆盖范围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 分析 • 局部均衡考察单个市场、单种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 的分析方法。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 本身的供求状态,不受到其他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影响。代 表人物:马歇尔 • 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与 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方法。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价格与 供求都相互联系,一种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 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均衡时才能确定。代表人物:瓦尔拉 斯 • (2)按对均衡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为静态均衡分析 和动态均衡分析
• 从资本流动角度观察地区工资差别的变动, 得到相同结论。Wa>Wb,为了取得B地低劳 动成本的利益,A地资本向B地流动(假设 流动费用为零)。B地资本增加,劳动力需 求曲线右移,B地工资上升;A地资本减少,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工资下降。资本地 区之间的转移,使地区工资差别消失,趋 向于均衡工资率。
• (2)按对均衡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为静 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 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 量的调整可以在一瞬间完成,调整时间设 为零。 • 动态均衡分析 认为变量调整时间重要, 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
• • • • • • • • •
•
2.现代均衡 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需注意3点 1)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把市场均衡条件一般化,概括包括非市场经济的各种状态,如计划经济中的某 些情况,而不仅仅是市场均衡。 2)现代均衡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条件(变量均等、条件最优)之一的经济状态也认定 为均衡 凯恩斯的失业均衡的概念,虽然不满足“变量均等”,但是满足相互对立的任 何一种力量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符合“行为最优” 3)非均衡概念:存在失业均衡、被抑制的通胀等非均衡 在非均衡理论中,非均衡具有行为确定的含义,具有稳定性,可以持久存在,而 不是一种过渡状态。现实中,价格不能根据供求迅速调整(制度、信息不完全等), 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需 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是等于有效供给。非均衡建立在每个人在既定信息条件、制 度条件、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基础上,具有稳固性。 (非均衡参阅<<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 广东人民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假设一个经济社会由行业A和B构成,存 在A行业、B行业劳动力,工资率分别为Wa、 和Wb且不相等,各自总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价 值为VMPa和VMPb。在两个行业劳动力市 场各自满足VMP=W下,各自都均衡,总就 业量为两个行业就业量之和,经济社会的 总产出为两个行业的产出之和。
•
•
因为两个行业的工资率不相等,社会统一的劳动力市 场是不均衡的。如果Wa>Wb,B行业劳动力将向A行业流动, A行业劳动力供给增加,使总的VMPa下降,工资率Wa随 着下降;B行业劳动力供给下降,总的VMPb上升,工资 率随着提高。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最终会实现 经济社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均衡,两个行业的工资率相等、 总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上面的变动过程,使劳动资源优 化配置;低生产率行业的劳动力流出,生产率提高,高生 产率行业由于部分劳动力流入,资本得到更充分利用。在 劳动资源总量不变下,经济社会产出净增加。进一步推理: 只要劳动力市场没有实现均衡,必然使社会产出水平受损 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
• 2)劳动力需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 资本供给的变动,产品需求的变动、国家经 济政策、其他非工资性因素的影响,都可能造成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 如产品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劳 动力需求增加。供求不相等,劳动力短缺(需求 大于供给),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 • 产品需求减少,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在原 均衡工资处出现劳动力剩余,均衡工资率下降, 均衡就业量下降。
•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非瓦尔拉斯均衡 • 基本概念 • 瓦尔拉斯需求——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 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 价格形成的需求。(无数量限制形成的需求) • 有效需求——经济行为人在预算可能的条件下, 考虑市场价格及他在本市场、其他市场上所遇到 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 (价格、数量限制下形成的需求)
• 2.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 1)劳动力供给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 对于某职业,如果其可替代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和工资 提高,导致一些人离开该职业市场,去其他市场求职,该 职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减少),当劳 动力需求曲线不变时,均衡就业量减少,均衡工资率提高; 如果更多的人希望从事该职业,或者可替代职业的就业机 会减少或者工资下降,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供给增加), 当劳动力需需求变化的影响 • 3)供求同时变化
• 2.动态均衡的3种模型 • 设劳动力需求不变,其弹性为1 • 1)收敛蛛网型(也叫蛛网稳定条件) •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供给曲线陡 峭需求曲线平缓)时,如果工资率高于或者低于 均衡工资率,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的 波动,又会引起下期工资率的波动,如此下去, 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终 能够恢复均衡。图形称为收敛蛛网型。
2. 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
完全竞争下,劳动者具备完备的信息,流动成 本为零,不存在制度和其它障碍,劳动力同质。 流动、竞争导致没有任何工资差别。 • 假设经济社会由A\B两个地区构成,劳动、资 本在两地存在差异。当Wa>Wb时,B地劳动力流 向A地,B地劳动力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A 地劳动力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供给曲线的 位移,最终使地区工资差别消失,两地都等于均 衡工资,地区之间劳动力停止流动。 •
• 3)封闭型蛛网(也叫蛛网中立条件) •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时,工资和就业量的波动,是在同一波动 程度上变动,起点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 率在同一点上重叠,形成一个循环。称为 封闭型蛛网。 • 在封闭型蛛网中,蛛网离均衡点的远近 取决于工资和就业量的波动幅度,可能较 大,也可能极小。
• 2)发散型蛛网(也叫蛛网不稳定条件) •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供给曲线平 缓需求曲线陡峭)时,工资率的变动对于劳动力 供给的影响大于对需求的影响,工资变动对供给 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 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均衡不 能再恢复。称为发散型蛛网。 • 实践中很少有发散型波动,因为劳动力供给的 决策者对工资率有某种预期,现实工资率比均衡 工资率高,预期会降下来,不会贸然把本期的高 工资率作为依据来决策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预期 的稳定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 3)劳动力供求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 供求同时变化时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 • 同向变化时,有变化幅度相同与不同两种。变化幅度 不同时,有需求变化幅度大于供给变化幅度及供给变化幅 度大于需求变化幅度。 • 如:供求同向变化。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下方位移, 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下方位移。如果仅仅需求曲线向左下 方移动,工资率会下降,但供给曲线同时向右下方移动, 工资率下降得更多。 • 供求反方向变动,如需求曲线向左下方位移,形成降 低工资的压力,供给曲线向左上方位移,形成提高工资的 推力,最终结果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需求减少形成的 力量占优势,均衡工资率下降;供给减少形成的力量占优 势,工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