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策略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深入学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认识三国鼎立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2.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插图,营造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故事情节、相关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2、掌握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文化和军事斗争。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关注和分析历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其间的军事、政治斗争。
难点:了解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特点以及它们的主要领袖人物。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探究法。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Ⅰ. 导入新课
1. 教师简单地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2. 观看三国演义经典片段,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好奇和兴趣。
Ⅱ. 分组竞赛
1. 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
2. 某名队员到中央抽取任务,然后向团队呈现即可。
Ⅲ. 讲解中央任务进行总结
1. 教师同学总结任务到壁画上
2. 阐述不同任务的关键词,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政治、文
化背景、独特的历史事件等。
3. 强调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特点。
4.介绍三国时期的几位著名人物,及其生平事迹等。
Ⅳ. 总的讲授结束,小组讨论及补充
1. 在壁画上,三个小组就讨论的任务及时项思考并反应自
己的组的观点。
2.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三国鼎立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Ⅴ. 作业布置
1. 反思历史。
2. 如何写朝代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深入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较为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教学资源: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国时期会形成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说学情和教法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如何设计《三国鼎立》教案呢?老师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_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和学法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国鼎立》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互动。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一次重要了解,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深入探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填补这一空白。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提高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料;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三国鼎立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三国鼎立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讨论加深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三国鼎立教学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学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战争胜败原因。
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学情分析】(一)我所执教的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为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在没有上新课之前,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歌曲,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知道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音乐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生回答。
后提问:你知道《三国演义》指的是哪三国吗?(生回答:魏蜀吴)。
初中人教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初中人教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了解汉末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重要人物。
2.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国的特点。
3.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情况。
2.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
1.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变化。
2.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教学准备:
教材、教学PPT、图片资料、板书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汉末乱世,三国鼎立的背景。
二、学习(30分钟)
1.介绍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格局,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发展。
2.分析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3.讲解三国时期的文化状况,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三、讨论(15分钟)
展示相关图片或材料,让学生就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四、总结(5分钟)
通过总结讨论内容,强调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并让学生领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启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可能掌握不全面。
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把握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深入分析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规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资料:准备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课件和教具:制作课件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场地和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鼎立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让学生对三国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教案《三国鼎立》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示意图展示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图片,回顾旧知识,能分析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掌握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观察教材官渡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出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观察教材赤壁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合作分析讨论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及教训;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记住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
认识到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图片:三国的故事分别被小说、影视剧、游戏等演绎,同学们看过和玩过吗,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同学们知道的故事是真实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探寻历史的真相。
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2)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如何设计《三国鼎立》教案呢?老师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_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和学法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1)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背景、交战双方、时间、基本过程、结果。
(2)检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
引出诸葛亮这个人物。
(3)请学生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4)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完善。
(5)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学生说说三国经济发展情况。
三、课堂小结:利用歌谣小结。
二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二0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四、巩固练习。
1、史实辨析。
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2、人物评价。
(1)怎样评价曹操?分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有区别的。
(2)怎样评价诸葛亮?五、活动延伸。
台湾是我国的领土吗?现在在台湾像陈水扁之流要搞“台独”,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六、欣赏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束。
七、板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曹操220年曹丕建立魏都城洛阳三国鼎立 221年刘备建立蜀都城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都城建业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 课前导入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字孟德。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
(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
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
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
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
袁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
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
208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刘备(161—223),字玄德。
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
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
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
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
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
(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
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
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3、三国鼎立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要求如下:一、分组要求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
(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二、题目及内容要求: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 )国》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
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作业设计:1、课下搜集历史小故事,在适当的时机开个三国故事会2、仿照小结中的历史顺口溜,编写下一节课的历史顺口溜板书设计:袁绍曹操赤壁之战统一北方(曹操)孙刘联军赤壁之战魏蜀吴授后感:1、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
所以弃之不用。
2、还有一点,就是我所用的历史剧本都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及生活经历与学生有很大不同,缺乏与学生的共鸣。
原因之二是如果让学生自己编写可能会促使学生自己深入阅读教材。
所以以后应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剧本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