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带和滑块模型

传送带和滑块模型
传送带和滑块模型

传送带模型专题

传送带模型是一个经典的力学模型,也是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机械装置,以其为背景的问题都具有过程复杂、条件隐蔽性强的特点,传送带问题也是高考中的常青树,从动力学角度、功能角度进行过多次考查,它自然成为师生关注的热点。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

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过程。

二、难点突破策略:

在以上三个难点中,第1个难点应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方法、大小的决定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做到准确灵活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第2个难点是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该难点应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突破方法是灵活运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理论依据,对物体的运动性质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好物体和传送带的加速度、速度关系,画好草图分析,找准物体和传送带的位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甲所示,A 、B 分别是传送带上和物体上的一点,刚放上物体时,两点重合。设皮带的速度为V0,物体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末速为V0,其平均速度为V0/2,所以

物体的对地位移x 物=20t

V ,传送带对地位移x 传送带=V0t ,所以A 、B 两点分别运动到如图

乙所示的A '、B '位置,物体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也就显而易见了,x 物=2传送带

x ,就是图乙中的A '、B '间的距离,即传送带比物体多运动的距离,也就是物体在传送带上所留下的划痕的长度。

第3个难点也应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对于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传送初速为零的物体,传送带应提供两方面的能量,一是物体动能的增加,二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所生成的热(即内能),有不少同学容易漏掉内能的转化,因为该知识点具有隐蔽性,往往是漏掉了,也不能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地显示出来,尤其是在综合性题目中更容易疏忽。突破方法是分析有滑动摩擦力做功转化为内能的物理过程,使“只要有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必有内能转化”的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三.传送带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比较成熟的模型,典型的有水平和倾斜两种情况.一般设问的角度有两个:

(1)动力学角度:首先要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做好受力情况分析,然后利用运动学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物体及传送带在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找出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位移关系.

(2)能量角度:求传送带对物体所做的功、物体和传送带由于相对滑动而产生的热量、因放上物体而使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等,常依据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定律求解.传送带模型问题中的功能关系分析

(1)功能关系分析:W F=ΔE k+ΔE p+Q.

(2)对W F和Q的理解:

①传送带的功:W F=Fx传;

②产生的内能Q=F f x相对.

三.传送带问题类析

1.水平传送带上的力与运动情况分析

例 1.水平传送带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用于对旅客的行李进行安全检查。如图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AB始终保持v=1m/s的恒定速率运行。一质量为m=4kg的行李无初速度地放在A处,传送带对行李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行李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行李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

因数μ=0.1,AB间的距离=2m,g取10 m/ s2。

(1)求行李刚开始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加速度大小;(2)求行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3)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行李就能被较快地传送到B处。求行李从A处传送到B处的最短时间和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

解析:水平传送带问题研究时,注意物体先在皮带的带动下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的速度增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与皮带一起做匀速运动,要想传送时间最短,需使物体一直从A处匀加速到B处。

(1)行李刚开始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F=μmg

以题给数据代入,得F=4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代入数值,得a=1 m / s2

(2)设行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行李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为v=1 m / s,则v=at 代入数据,得t=1 s。

(3)行李从A处匀加速运动到B处时,传送时间最短,则

代入数据,得t min=2 s。

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v min=at min

代入数据,解得v min=2 m / s

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的模型,它的水平传送带的长度为,传送带的皮带轮的半径为,传送带的上部距地面的高度为,现有一个旅行包(视为质点)以的初速度水平地滑上水平传送带.已知旅行包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试讨论下列问题:

(1)若传送带静止,旅行包滑到B端时,人若没有及时取下,旅行包

将从B端滑落,则包的落地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为多少?

(2)设皮带轮顺时针匀速转动,并设水平传送带长度仍为,旅

行包滑上传送带的初速度恒为。当皮带的角速度值在什么范围

内,旅行包落地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始终为(1)中所求的距离?若皮带的角

速度,旅行包落地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又是多少?

2。倾斜传送带上的力与运动情况分析

传送带沿逆时针转动,与物体接触处的速度方向斜向下,物

体初速度为零,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滑动(相对地面是斜向

下运动的),因此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这样物体在

沿斜面方向上所受的合力为重力的下滑分力和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因此物体要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

摩擦力情况要发生变化,同速的瞬间可以看成二者间相对静止,

无滑动摩擦力,但物体此时还受到重力的下滑分力作用,因此相对于传送带有向下的运动趋势,若重力的下滑分力大于物体和传送带之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此时有μ<tan θ,则物体将向下加速,所受摩擦力为沿

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若重力的下滑分力小于或等于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此时有μ≥tan θ,则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下匀速运动,所受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传送带比较短,物体还没有加速到与传送带同速就已经滑到了底端,这样物体全过程都是受沿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作用。

例2.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方向夹37°角,AB 长为L =16m 的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 =10m/s 运动,在传送带上端A 处无初速释放质量为m =0.5kg 的物块,

物块与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求:

(1)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块从A 到B 所经历的时间为多少?

(2)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块从A

B 所经历的时间为多少? 解析 (1) 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设物块的加速度为a ,物块受到传送带给予的滑动摩擦力

μmgcos37°方向沿斜面向上且小于物块重力的分力mg sin37°,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37°- μmgcos37°=ma 代入数据可得: a =2 m/s 2

物块在传送带上做加速度为a =2 m/s 2的匀加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

t = 代入数据可得:t =4s (2)物块放上传送带的开始的一段时间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前一阶段物块作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 1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37°+μmgcos37°=ma 1 , 解得:a 1 =10m/s 2,

设物块加速时间为t 1 ,则t 1 =

, 解得:t 1=1s 因位移s 1==5m <16m ,说明物块仍然在传送带上. 设后一阶段物块的加速度为a 2, 当物块速度大于传送带速度时,其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37°- μmgcos37°=ma 2 ,解得a 2=2m/s 2 ,

设后阶段物块下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为t 2.由

L -s =v t 2+a 2t 2

2/2,解得t 2=1s 另一解-11s 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物块从A 到B 的时间为:t =t 1+t 2=2s

a

L 21a v 2112

1t a

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皮带轮带动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以速度v0=2 m / s

匀速运动,两皮带轮之间的距离L=3.2 m,皮带绷紧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θ=37°。将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无初速地从上端放到传送带上,已知物

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物块在皮带上滑过时能在皮带上留下

白色痕迹。求物体从下端离开传送带后,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的长度。

(sin37°=0.6,cos37°=0.8,取g=10 m / s2)

3、传送带问题中能量转化情况的分析

例3如图所示,水平长传送带始终以速度v=3m/s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1kg的物块放于左端(无初速度)。最终物体与传送带一起以3m/s的速度运动,在物块由速度为零增加至v=3m/s的过程中,求:

(1)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2)由于放了物块,带动传送带的电动机消耗多少电能?

解析:

(1)小物块刚放到传送带上时其速度为零,将相对于传送带向左滑动,

受到一个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使物块加速,最终与传送带达到相同速度v。

物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F f=μmg

物块加速度

加速至v的时间

物块对地面位移

这段时间传送带向右的位移

则物块相对传送带向后滑动的位移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知

(2)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即物块获得的动能及产生的热量之和,

即。

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绷紧的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θ=30°,皮带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始终保持v0=2m/s的速率运行。现把一质量m=10kg的工件(可看做质点)轻轻放在皮带的底端,经时间t=1.9s,工件被传送到h=1.5m的高处,取g=10m/s2。求:

(1)工件与皮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2)电动机由于传送工件多消耗的电能。

4、依托传送带的临界、极值问题

例4如图2所示为粮店常用的皮带传输装置,它由两台皮带传输机组成,一台水平传送,AB两端相距3m;另一台倾斜,传送带与地面倾角;CD两端相距4.45m,B、C相

距很近.水平部分AB以的速率顺时针转动,将质量为10kg的一袋米匀速传到倾斜的CD部分,米袋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为0.5.求:

(1)若CD部分不运转,求米袋沿传输带所能上升的最大距离;

(2)若要米袋能被送到D端,CD部分运转速度应满足的条件及米袋从C到D所用时间的取值范围。

解析:(1)米袋沿CD上滑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由运动学公式得:

代入数值解得:

(2)设CD部分运转速度为时,米袋恰能达D点,则:米袋速度减为之前:加速度;位移米袋速度小于之后:加速度;位移又因,解得:

即要把米袋送到D点,CD部分速度,且应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米袋恰能达D点时,速度恰好为零,此时间最长,由运动学规律得:

若CD部分速度较大,使米袋沿CD上滑时所受摩擦力一直沿皮带向上,则所用时间最短。此种情况下米袋加速度一直为,由,解得:。所以所求时间范围为:

滑块—滑板模型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 滑块—滑板模型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放一长L质量为1的木板B , 一质量为1的物块A以速度s m v /0.20=滑上长木板B 的左端,物 块与木板的摩擦因素μ1=0.1、木板与地面的摩擦因素为μ2=0.1,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10m 2,求:(假设板的 长度足够长) (1)物块A 、木板B 的加速度; (2)物块A 相对木板B 静止时A 运动的 位移; (3)物块A 不滑离木板B,木板B 至少多长? 考点: 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规律 考查:木板运动情况分析,地面对木板的摩擦力、木板的加速 度计算,相对位移计算。 解析:(1)物块A 的摩擦力:N mg f A 11==μ A 的加速度:21/1s m m f a A -=-= 方向向左 木板B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A g m M f f N 2)(2>=+=μ地 故木板B 静止,它的加速度02=a (2)物块A 的位移:m a v S 222 0=-= (3)木板长度:m S L 2=≥ 拓展1. 在例题1中,在木板的上表面贴上一层布,使得物块与木板的 摩擦因素 μ3=0.4,其余条件保持不变,(假设木板足够长)求: (1)物块A 与木块B 速度相同时,物块A 的速度多大? (2)通过计算,判断速度相同以后的

运动情况; (3)整个运动过程,物块A与木板B相互摩擦产生的摩擦热 多大?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功能关系 考查:木板与地的摩擦力计算、是否共速运动的判断方法、相对 位移和摩擦热的计算。 解析:对于物块A:N mg f A 44==μ 1分 加速度:,方向向左。24/0.4s m g m f a A A -=-=-=μ 1分 对 于木板:N g m f 2)M 2=+=(地μ 1分 加 速度:,方向向右。地2A /0.2s m M f f a C =-= 1分 物块A 相对木板B 静止时,有:121-t a v t a C B = 解得运动时间: ,s t .3/11= s m t a v v B B A /3/21=== 1分 (2)假设共速后一起做运动,22/1)()(s m m M g m M a -=++-= μ 物 块A的静摩擦力:A A f N ma f <==1' 1分 所以假设成立,共速后一起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1分 (3)共速前A的位移: m a v v S A A A 942202=-= 木板B的位 移:m a v S B B B 9 122==

滑块滑板模型Word版

滑块、滑板模型专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的隔离法、整体法受力分析 2、能正确运用牛顿运动学知识求解此类问题 3、能正确运用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求解此类问题。 【自主学习】 1、处理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什么? 2、滑块与滑板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3、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例题:如图所示,滑块A 的质量m =1kg ,初始速度向右v 1=8.5m/s ;滑板B 足够长,其质量M =2kg ,初始速度向左v 2=3.5m/s 。已知滑块A 与滑板B 之间动摩擦因数μ1=0.4,滑板B 与地面之间动摩擦因数μ2=0.1。取重力加速度 g =10m/s 2。且两者相对静止时,速度大小:,s m v /5 ,在两者相对运动的过程中: 问题(1):刚开始a A 、a B1 问题(2):B 向左运动的时间t B1及B 向左运动的最大位移S B2 问题(3):A 向右运动的时间t 及A 运动的位移S A 问题(4):B 运动的位移S B 及B 向右运动的时间t B2 问题(5):A 对B 的位移大小△S 、A 在B 上的划痕△L 、A 在B 上相对B 运动的路程x A A B v 1=8.5m/s v 2=3.5m/s

问题(6):B 在地面的划痕L B 、B 在地面上的路程x B 问题(7):摩擦力对A 做的功W fA 、摩擦力对A 做的功W fB 、系统所有摩擦力对A 和B 的总功W f 问题(8):A 、B 间产生热量Q AB 、B 与地面产生热量Q B 、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Q 问题(9):画出两者在相对运动过程中的示意图和v -t 图象 练习:如图为某生产流水线工作原理示意图.足够长的工作平台上有一小孔A ,一定长度的操作板(厚度可忽略不计)静止于小孔的左侧,某时刻开始,零件(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地放上操作板的中点,同时操作板在电动机带动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至运动到A 孔的右侧(忽略小孔对操作板运动的影响),最终零件运动到A 孔时速度恰好为零,并由A 孔下落进入下一道工序.已知零件与操作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零件与与工作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025,不计操作板与工作台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操作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若操作板长L=2m ,质量M=3kg ,零件的质量m=0.5kg ,则操作板从A 孔左侧完全运动到右侧的过程中,电动机至少做多少功? 【总结归纳】 A 工作台 工作台 操作板 零件

传送带滑块专题

专题三 传送带和滑块问题 1、传送带和滑块模型中要注意摩擦力的突变 ①滑动摩擦力消失 ②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 ③滑动摩擦力改变方向 2、一般解法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其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注意摩擦力突变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③分清楚研究过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求解未知量。 分析问题的思路:初始条件→相对运动→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析出物体受的合外力和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由物体速度变化再分析相对运动来判断以后的受力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一、水平放置运行 1、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传送带以速度v=2m/s 向右运行,现将一小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A 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若A 端与B 端相距4 m ,则物体由A 运动到B 的时间和物体到达B 端时的速度是:( ) A .2.5 s ,2m/s B .1s ,2m/s C .2.5s ,4m/s D .1s ,4/s 2.如图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 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 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 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 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 2>v 1, 则 A .t 2时刻,小物块离A 处的距离达到最大 B .t 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 C .0~t 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 D .0~t 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 3.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 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 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 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 1和a 2,下列反映a 1和a 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4.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置两长度相同、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板P 、Q ,在木板的左端各有 一大小、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物块a 和b ,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对物块a 和b 分别施加水平恒力F 1和F 2,使它们向右运动。当物块与木板分离时,P 、Q 的速 m 1 m 2 F v 1 v 2 A 甲 v t O v 2 -v 1 乙 t 1 t 3 t 2

滑块滑板模型专题

滑块与滑板相互作用模型 【模型分析】 1、相互作用:滑块之间的摩擦力分析 2、相对运动:具有相同的速度时相对静止。两相互作用的物体在速度相同,但加速度不相同时,两者之间同样有位置的变化,发生相对运动。 3、通常所说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对地而言的。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一定存在关联。它就是我们解决力和运动突破口。 4、求时间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量定理:应用动量定理时特别要注意条件和方向,最好是对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求解。 5、求位移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时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或可以看成单个物体的整体。另外求相对位移时:通常会用到系统能量守恒定律。 6、求速度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系统的条件和方向。 1、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小车A,其质量为0.2 m,小 A

车上放一个物体B ,其质量为0.1=B m ,如图(1)所示。给B 一个水平推力F ,当F增大到稍大于3.0N 时,A、B开始相对滑动。如果撤去F ,对A 施加一水平推力F ′,如图(2)所示,要使A 、B不相对滑动,求F ′的最大值m F 2.如图所示,质量8 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8 N ,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2 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取0 2)。求: (1)小物块放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大小各为 多大? (2)经多长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 (3)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1.5 s 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M m

滑块传送带模型分析带答案

1.如图3-3-13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 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 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 确的是( ). 2.如图3-3-7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θ,则图中能客观地反映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 3.如图3-3-8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 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像(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3 -3-21乙所示.已知v2>v1,则( ). 图3-3-8 A.t2时刻,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 B.t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 C.0~t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 D.0~t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 4.表面粗糙的传送带静止时,物块由顶端A从静止开始滑到皮带底端B用的时间是t,则 ( ) A.当皮带向上运动时,物块由A滑到B的时间一定大于t B.当皮带向上运动时,物块由A滑到B的时间一定等于t C.当皮带向下运动时,物块由A滑到B的时间一定等于t D.当皮带向下运动时,物块由A滑到B的时间一定小于t 5. 如图是一条足够长的浅色水平传送带在自左向右匀速运行。现将一个木炭包无初速地放在传送带的最左端,木炭包在传送带上将会留下一段黑色的径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黑色的径迹将出现在木炭包的左侧 B.木炭包的质量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 C. 传送带运动的速度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 D.木炭包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 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A、B两端点相距x=4 m,传送带以v0=2 m/s 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煤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

滑块—滑板模型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滑块一滑板模型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放一长L质量为M=1kg的木板B, —质量为 m=1Kg的物块A以速度v0=2.0m/s滑上长木板B的左端,物块与木板的摩擦因素卩 1=0.1、木板与地面的摩擦因素为卩2=0.1,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10m/s , 求:(假设板的长度足够长) (1)物块A、木板B的加速度; (2)物块A相对木板B静止时A运动的位移;人 ---------- _B (3)物块A不滑离木板B,木板B至少多长? "TT/TTTTTTTTT/TTTTTTTT1 考点: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规律 考查:木板运动情况分析,地面对木板的摩擦力、木板的加速度计算,相对位移计算。 解析:(1)物块A的摩擦力:f A二fmg =1N A的加速度:aj - - -1m/ s 方向向左 m 木板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地二」2(M - m)g =2N - f A 故木板B静止,它的加速度a2=0 2 (2)物块A的位移:s二二^=2m 2a (3)木板长度:L亠S = 2m 拓展1. 在例题1中,在木板的上表面贴上一层布,使得物块与木板的摩擦因素卩 3=0.4,其余条件保持不变,(假设木板足够长)求: (1)物块A与木块B速度相同时,物块A的速度多大? (2)通过计算,判断AB速度相同以后的运动 情况; A _____________________ B (3)整个运动过程,物块A与木板B相互摩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滑块一滑板模型 擦产生的摩擦热多大?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功能关系

解析:对于物块 A : f A = %mg =4N 1分 -0 解析:(1)A 、B 动量守恒,有: mv 0 = (M - m )v mv 0 解得:"Lf" (2)由动能定理得: 1 2 1 2 对 A: -叫 mgS A mv mv 0 加速度: aA - - - J 4g -4.0m/ s ,方向向左。 1 分 m 对于木板:1 『地二 ”2( m M )^ = 2N 1 分 加速度:a C =2.0m / si 方向向右。 物块A 相对木板B 静止时,有:a B h = v 2 - a C l 解得运动时间:鮎=1/3.s , V A = VB = aBb = 2 / 3m / s (2)假设AB 共速后一起做运动, a 二」2 (M ― - -1m/s 2 (M m) 物块A 的静摩擦力: 二 ma = 1N :: f A 所以假设成立,AB 共速后一起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 2 (3)共速前A 的位移:S A =V A V ° 木板B 的位移:S B V B 1 m 2a B 9 4 所以: J 3 mg(S A - S B ) J 3 拓展2: 在例题1中,若地面光滑,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求: (1) 物块A 与木板B 相对静止时,A 的速度和位移多大? (2) 若物块A 不能滑离木板 B,木板的长度至少多大? 物块A 与木板B 摩擦产生的热量多大? 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 相对位移与物块、木板位移的关系,优 (3) 考点: 考查: 物块、木板的位移计算,木板长度的计算, 选公式列式计算。 对B: 1 2 -叫mgS B Mv A …f 地 M

“滑块—滑板”模型 培优提高专题

“滑块—滑板”模型培优提高专题 【精讲细练】 1.如图(a),一长木板静止于光滑水平桌面上,t=0时,小物块以速度v0滑到长木板上,图(b)为物块与木板运动的v-t图像,图中t1、v0、v1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由此可求得( ) A. 木板的长度 B. 物块与木板质量之比 C.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D. 从t=0开始到t1时刻,木板获得的动能 2.如图所示,A物体放在B物体的左侧,用水平恒力F将A拉至B的右端,第一次B固定在地面上,F做功为W1,产生热量Q1.第二次让B在光滑地面上自由滑动,F做功为W2,产生热量为Q2,则应有( ) A. W1=W2,Q1<Q2 B. W1=W2,Q1=Q2 C. W1<W2,Q1<Q2 D. W1<W2,Q1=Q2 3.如图所示,质量m2=0.3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长L=1.5m,现有质量m1=0.2kg 的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0=2m/s从左端滑上小车,最后在车面上某处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物块与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g=10 m/s2. ⑴物块在车面上滑行的时间; ⑴要使物块不从小车右端滑出,物块滑上小车左端的速度v0不超过多少?

4.如图所示,一质量m=2kg的长木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某时刻一质量M=1kg的小铁块以水平向左v0=9 m/s的速度从木板的右端滑上木板.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木板足够长,求: (1)铁块相对木板滑动时木板的加速度的大小; (2)铁块与木板摩擦所产生的热量Q和木板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总路程x. 5.如图甲,质量M=1 kg的木板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m=1 kg、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静止在木板的右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取g=10 m/s2。现给铁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 (1)若力F恒为8 N,经1 s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左端。求木板的长度L。 (2)若力F从零开始逐渐增加,且木板足够长。试通过分析与计算,在图乙中作出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随力F大小变化的图象。

高中物理必修一传送带和滑块模型

1.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开始运动,拉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关于物体在0~t1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 B.物体的速度一直增大 C.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增大 2.将木块A、B叠放在一起后放在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上,A和B一起沿斜面自由滑下。下滑过程中,A和B无相对运动,如图所示。已知A的质量为m,求下滑过程中A受到的支持力及摩擦力各多大? 3.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重4N的物块被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上端的小柱上,整个装置被固定在测力计上并保持静止,斜面的倾角为30°。如果物块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以后,当细线被烧断物块正下滑时,与稳定时比较,测力计的读数为( ) A.增大4N B.增大3N C.减小1N D.不变

4.如图所示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的模型,传送带长l=8m,现有一个质量为m=10kg的旅行包以v0=10m/s的初速度水平地滑上水平传送带,已知旅行包与皮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6。g取10m/s2,且可将旅行包视为质点。试讨论下列问题: (1)若传送带静止,则旅行包从传送带的A端滑到另一端B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传送带一速度v=4m/s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则旅行包从传动带的A端滑到B端历时多少? (3)若传送带以速度v=4m/s沿逆时针向匀速转动,则旅行包是否能够从传动带的A端滑到B端?如不能,试说明理由;如能,试计算历时多少? 5.水平传送带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用于对旅客的行李进行安全检查.如图3-7-6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AB始终保持v=1m/s的恒定速率运行,一质量为m=4kg的行李无初速地放在A处,设行李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的距离l=2m,g取10m/s2. (1)从A运动到B的时间以及物体在皮带上留下的滑痕长度; (2)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行李就能被较快地传送到B处,求行李从A处传送到B处的最短时间和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 A B v 图3-7-6

滑块、滑板及传送带专题

滑块、滑板及传送带专题 整理老师: 连红权 滑块、滑板及传送带中的动力学问题 Ⅰ.经典基础好题目重做 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 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 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变式1例1中若拉力F作用在A上呢?如图2所示。 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再改为: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2.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 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 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 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 图线中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一水平方向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传动,传送带右端一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一物体以恒定的速率沿直线向左滑向传送带后,经过一段时间又返回光滑水平面,速率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 时才有= B、若> ,则= C、若< ,则= D、不管多大,总有= 4.如图所示,长为L的传送带AB始终保持速度为v0的水平 向右的速度运动。今将一与皮带间动摩擦因数为μ的滑块C, 轻放到A端,求C由A运动到B的时间t AB C A B

正确答案1(1) 变式1变式2 2 A 3.B、C 4解析:“轻放”的含意指初速为零,滑块C 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在此力作用下C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果传送带够长,当C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消失,之后一起匀速运动,如果传送带较短,C可能由A一直加速到B。 滑块C的加速度为,设它能加速到为时向前运动的距离为 。 若,C由A一直加速到B,由。 若,C由A 加速到用时,前进的距离 距离内以速度匀速运动 C由A运动到B的时间。 Ⅱ.典例讲解 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方法是:①求物块和木板的加速度;②画出各自运动过程示意图和v-t图像;③特别注意当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等于零时,摩擦力的突变,摩擦力的求解是假设有共同加速度,在隔离求解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是动?是静?④找出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速度关系、相对位移关系等;建立方程,求解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传送带和滑块模型

传送带模型专题 传送带模型是一个经典的力学模型,也是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机械装置,以其为背景的问题都具有过程复杂、条件隐蔽性强的特点,传送带问题也是高考中的常青树,从动力学角度、功能角度进行过多次考查,它自然成为师生关注的热点。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 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过程。 二、难点突破策略: 在以上三个难点中,第1个难点应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方法、大小的决定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做到准确灵活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第2个难点是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该难点应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突破方法是灵活运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理论依据,对物体的运动性质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好物体和传送带的加速度、速度关系,画好草图分析,找准物体和传送带的位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甲所示,A 、B 分别是传送带上和物体上的一点,刚放上物体时,两点重合。设皮带的速度为V0,物体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末速为V0,其平均速度为V0/2,所以 物体的对地位移x 物=20t V ,传送带对地位移x 传送带=V0t ,所以A 、B 两点分别运动到如图 乙所示的A '、B '位置,物体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也就显而易见了,x 物=2传送带 x ,就是图乙中的A '、B '间的距离,即传送带比物体多运动的距离,也就是物体在传送带上所留下的划痕的长度。 第3个难点也应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对于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传送初速为零的物体,传送带应提供两方面的能量,一是物体动能的增加,二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所生成的热(即内能),有不少同学容易漏掉内能的转化,因为该知识点具有隐蔽性,往往是漏掉了,也不能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地显示出来,尤其是在综合性题目中更容易疏忽。突破方法是分析有滑动摩擦力做功转化为内能的物理过程,使“只要有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必有内能转化”的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三.传送带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比较成熟的模型,典型的有水平和倾斜两种情况.一般设问的角度有两个: (1)动力学角度:首先要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做好受力情况分析,然后利用运动学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物体及传送带在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找出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位移关系.

滑块滑板模型教案

第4讲专题:牛顿运动定律在综合应用中的常见模型(1)教案 ——滑板—滑块模型 甘肃省张掖中学周正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的隔离法、整体法受力分析; (2)能正确运用牛顿运动学知识求解共速问题; (3)能根据运动学知识解决滑块在滑板上的相对位移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建立由系统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并且能够熟练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其实高考的难点是由一个个小知识点组合而成的,只要各个击破,高考并不难。树立学生水滴石穿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复习 例题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2kg、初速度为6m/s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向右滑上一质量为M=4kg的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足够长的滑板,m、M间动摩擦因数为μ=0.2。 (1)滑块滑上滑板时,滑块和滑板分别如何运动? 加速度大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1秒后滑块和滑板的速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1秒后滑块和滑板的位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3秒后滑块和滑板的速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3秒后滑块和滑板的位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疑难问题大家谈 接例题1,讨论下列问题: (6)滑块滑上滑板开始,经过多长时间后会与滑板保持相对静止? (7)滑块和滑板相对静止时,各自的位移是多少? (8)滑块和滑板相对静止时,滑块距离滑板的左端有多远? (9)4秒钟后,滑块和滑板的位移各是多少? (三)反思提高 1.例题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4kg的滑板以12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滑板足够长),某一时刻,将质量为m=2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轻轻放在滑板的最右端,已知滑块和滑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 (a)滑块放到滑板上时,滑块和滑板分别怎么运动? 加速度大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b)1秒后滑块和滑板的速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c)1秒后滑块和滑板的位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d)5秒后滑块和滑板的速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滑块与滑板类问题

板块的临界问题 【例1】木板M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上放着一个小滑块m ,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了使得m 能从M 上滑落下来,求下列各种情况下力F 的大小范围。 解析(1)m 与M 刚要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①要滑动:m 与M 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②未滑动:此时m 与M 加速度仍相同。受力分析如图,先隔离m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mg/m=μg 再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0=(M+m)a 解得:F0=μ(M+m) g 所以,F 的大小范围为:F>μ(M+m)g (2)受力分析如图,先隔离M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mg/M 再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0=(M+m)a 解得:F0=μ(M+m) mg/M 所以,F 的大小范围为:F>μ(M+m)mg/M 板块的动力学问题 【例2】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质量M=4kg ,长L=1.4m.木板右端放着一个小滑块,小滑块质量m=1kg ,其尺寸远小于L ,它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10m/s2, (1)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 作用在木板M 上,为了使得m 能从M 上滑落下来,求F 的大小范围. (2)若其它条件不变,恒力F=22.8N ,且始终作用在M 上,求m 在M 上滑动的时间. [解析](1)小滑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 f=μFN=μmg=4N…………① 滑动摩擦力f 是使滑块产生加速度的最大合外力,其最大加速度 a1=f/m=μg=4m/s2 …② 当木板的加速度a2> a1时,滑块将相对于木板向左滑动,直至脱离木板 F-f=m a2>m a1 F> f +m a1=20N …………③ 即当F>20N ,且保持作用一般时间后,小滑块将从木板上滑落下来。 (2)当恒力F=22.8N 时,木板的加速度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2' 解得:a2'=4.7m/s2………④ 设二者相对滑动时间为t ,在分离之前 小滑块:x1=? a1t2 …………⑤ 木板:x1=? a2't2 …………⑥ 又有x2-x1=L …………⑦ 解得:t=2s …………⑧ 【例3】质量m=1kg 的滑块放在质量为M=1kg 的长木板左端,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木板长L=75cm ,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试求: (1)用水平力F0拉小滑块,使小滑块与木板以相同的速度一起滑动,力F0的最大值应为多少? (2)用水平恒力F 拉小滑块向木板的右端运动,在t=0.5s 内使滑块从木板右端滑出,力F 应为多大? (3)按第(2)问的力F 的作用,在小滑块刚刚从长木板右端滑出时,滑块和木板滑行的距离各为多少?(设m 与M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取g=10m/s2). 解析:(1)对木板M ,水平方向受静摩擦力f 向右,当f=fm=μmg 时,M 有最大加速度,此时对应的F0即为使m 与M 一起以共同速度滑动的最大值。 对M ,最大加速度aM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M= fm/M=μmg/M =1m/s2 要使滑块与木板共同运动,m 的最大加速度am=aM , 对滑块有F0-μmg=mam m F M M m F M m F x 1 F x 2 L f f F M m

2010年经典物理模型--滑块与传送带相互作用模型研究

滑块与传送带相互作用模型研究 滑块与传送带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是参与改变滑块运动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大小遵从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与滑块相对传送带的速度无关,其方向取决于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改变,将引起滑块运动状态的转折,这样同一物理环境可能同时出现多个物理过程。因此这类命题,往往具有相当难度。滑块与传送带等速的时刻,是相对运动方向及滑动摩擦力方向改变的时刻,也是滑块运动状态转折的临界点。按滑块与传送带的初始状态,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一、滑块初速为0,传送带匀速运动 [例1]如图所示,长为L 的传送带AB 始终保持速度为v 0 的水平向右的速度运动。今将一与皮带间动摩擦因数为μ的滑块C ,轻放到A 端,求C 由A 运动到B 的时间t AB 解析:“轻放”的含意指初速为零,滑块C 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在此力作用下C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果传送带够长,当C 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消失,之后一起匀速运动,如果传送带较短,C 可能由A 一直加速到B 。 滑 块C 的加速度为 ,设 它能加速到为 时向前运动的距离为 。 若 ,C 由A 一直加速到B ,由 。 若 ,C 由A 加 速到 用时 ,前进 的距离 距离内以 速度匀速运动 C 由A 运动到B 的时间 。 [例2]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传送带,以 的恒定速度按图示 方向匀速运动。已知传送带上下两端相距L 今将一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为μ的滑块A 轻放于传送带上端,求A 从上端运动到下 端的时间t 。 解析:当A 的速度达到 时是运动过程的转折点。 A 初始下 滑的加速度 若能加速到 ,下滑位移(对地)为 。

专题二传送带滑块模型

专题二传送带滑块模型 测试点-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架的压力(或对商店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2)发生条件: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 (1)定义:物体在支撑物上的压力(或悬挂物上的拉力)小于物体上的重力的现象。(2)生成条件:物体向下加速度为0. 3。虽然物体的加速度不在垂直方向上,但只要它的加速度在垂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_ _ _ _ _ _或_ _ _ _ _ _状态。 4。物体的超重或失重程度由物体的质量和垂直加速度决定。它的大小等于毫安。[思考深化]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 (1)当物体超重时,加速度向上。速度也必须是向上的。(2)减速下落的物体是失重的。() (3)加速度等于g的物体是完全失重的。(4)站在平台秤上的人蹲下。平台秤的数量减少。() 1。[对超重和失重的判断]关于超重和失重,下面的描述是正确的()。当磁悬浮列车在水平轨道上加速时,列车上的乘客超重。当秋千荡到最低位置时,人处于失重状态 d。当“神舟九号”飞船绕地球飞行时,飞船上的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

状态 2。[对倾斜平面上超重和失重的判断]为了使乘客乘坐更舒适,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型交通工具。乘客座椅可以随着坡度的变化自动调节,以保持座椅始终水平。如图1所示,当汽车减速上坡时,乘客(仅考虑乘客和水平面之间的影响)超重。不受摩擦力影响。受向后(水平向左)摩擦力影响。合力垂直向上。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级和失重问题] (2015江苏单科6)(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垂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垂直向上为a 的正方向,那么电梯上的压力() 图2 a. t = 2 s最大 b. t = 2 s最小 c. t = 8.5 s最大 d. t = 8.5 s最小 判断超重和失重的“三”技巧 从力的角度来看,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向上拉力(或支撑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等于0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从加速度的角度来看,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处于超重状态。当它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它是失重的,当它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它是完全失重的。3.从速度变化的角度来看, (1)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2)当一个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它会失去重量。

传送带和滑块模型(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传送带模型专题 传送带模型是一个经典的力学模型,也是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机械装置,以其为背景的问题都具有过程复杂、条件隐蔽性强的特点,传送带问题也是高考中的常青树,从动力学角度、功能角度进行过多次考查,它自然成为师生关注的热点。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 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过程。 二、难点突破策略: 在以上三个难点中,第1个难点应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方法、大小的决定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做到准确灵活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第2个难点是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该难点应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突破方法是灵活运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理论依据,对物体的运动性质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好物体和传送带的加速度、速度关系,画好草图分析,找准物体和传送带的位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甲所示,A、B分别是传送带上和物体上的一点,刚放上物体时,两点重合。设皮带的速度为V0,物体做初速为零的 匀加速直线运动,末速为V0,其平均速度为V0/2,所以物体的对地位移x物=20 t V ,传送带对地位移x传送带=V0t,所以A、B 两点分别运动到如图乙所示的A'、B'位置,物体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也就显而易见了,x物=2传送带 x ,就是图乙中的A'、B'间的距离,即传送带比物体多运动的距离,也就是物体在传送带上所留下的划痕的长度。 第3个难点也应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对于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传送初速为零的物体,传送带应提供两方面的能量,一是物体动能的增加,二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所生成的热(即内能),有不少同学容易漏掉内能的转化,因为该知识点具有隐蔽性,往往是漏掉了,也不能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地显示出来,尤其是在综合性题目中更容易疏忽。突破方法是分析有滑动摩擦力做功转化为内能的物理过程,使“只要有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必有内能转化”的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三.传送带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比较成熟的模型,典型的有水平和倾斜两种情况.一般设问的角度有两个: (1)动力学角度:首先要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做好受力情况分析,然后利用运动学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物体及传送带在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找出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位移关系. (2)能量角度:求传送带对物体所做的功、物体和传送带由于

人教版高中物理-滑块--滑板模型专题

《滑块—滑板模型专题练习》 1.如图所示,一质量M =50kg、长L=3m的平板车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平板车上表面距地面的高度h=1.8m。一质量m=10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以v0=7.5m/s的初速度从左端滑上平板车,滑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取g =10m/s2。 (1)分别求出滑块在平板车上滑行时,滑块与平板车的加速度大小; (2)计算说明滑块能否从平板车的右端滑出。 2.如图,A为一石墨块,B为静止于水平面的足够长的木板,已知A的质量m A和B的质量m B均为2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05,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 。t=0时,电动机通过水平细绳拉木板B,使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 B=1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当t1=1.0s时,将石墨块A轻放在木板B上,此时A的加速度a A大小; (2)当A放到木板上后,保持B的加速度仍为a B=1m/s2,此时木板B所受拉力F的大小;(3)当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 B=1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1=1.0s时,将石墨块A轻放在木板B上,则t2=2.0s时,石墨块A在木板B上留下了多长的划痕? 3.如图,一块质量为M = 2kg、长L = 1m的匀质木板放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桌面上,初始时速度为零.板的最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 = 1kg的小物块,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 0.2,小物块上连接一根足够长的水平轻质细绳,细绳跨过位于桌面边缘的定滑轮(细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木板与滑轮之间距离足够长,g = 10m/s2)。 ⑴若木板被固定,某人以恒力F= 4N向下拉绳,则小木块滑离木板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⑵若木板不固定,某人仍以恒力F= 4N向下拉绳,则小木块滑离木板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4、一个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桌布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2 。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沿桌面抽离 桌面,加速度方向水平且与AB边垂直。若圆盘 恰好未从桌面掉下,求加速度a的大小 (重力加速度为g)。 F M m A B a

高中物理滑板滑块专题练习

滑板滑块专题练习 1、如图所示,倾角α=30°的足够长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放一长L=1.8 m、质量M =3 kg的薄木板, 木板的最上端叠放一质量m=1 kg的小物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对木板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使木板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物块与木板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1)为使物块不滑离木板,求力F应满足的条件; (2)若F=37.5 N,物块能否滑离木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求出物块滑离木板所用的时间及滑离木板后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 2、如图甲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足够长的粗糙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M=4kg,长为L=1.4m;木块右端放的一小滑块,小滑块质量为m=1kg,可视为质点.现用水平恒力F作用在木板M右端,恒力F取不同数值时,小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分别对应不同数值,两者的a﹣F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10m/s2.求: (1)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以及木板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因数. (2)若水平恒力F=27.8N,且始终作用在木板M上,当小滑块m从木板上滑落时,经历的时间为多长. 3、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倾角为37°,斜面AB与水平面BC平滑连接。质量m=1 kg可视为质点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的D点,D点距B点d=7 m,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现使物体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6.5 N作用,经时间t=2 s后撤去该力,物体经过B点时的速率不变,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sin 37°=0.6,求:

(1)撤去拉力F后,物体经过多长时间经过B点? (2)物体最后停下的位置距B点多远? 4、如图(a)所示,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放置一长为L=1m、质量为m1=0.5kg的木板A,一质量为m2=1kg的物体B以初速度v0滑上木板A上表面的同时对木板A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 g=10m/s2,物体B在木板A上运动的路程s与力F的关系如图(b)所示.求v0、F1、F2.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板,静止放置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某一水平初速度从左端冲上木板.从物块冲上木板到物块和木板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中,物块和木板的v﹣t图象分别如图中的折线acd和bcd所示,a、b、c、d点的坐标为a(0,10)、b(0,0)、c(4,4)、d(12,0).根据v﹣t图象,求: (1)物块冲上木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1,木板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2,达相同速度后一起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3; (2)物块质量m与长木板质量M之比; (3)物块相对长木板滑行的距离△s. 6、质量为 10kg的物体在F=20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不动,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37°.力F作用2秒钟后撤去,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秒钟后,速度减为零.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物体的总位移S.(已知 sin37°=0.6,cos37°=0.8,g=10m/s2)

传送带木板滑块专题

专题动力学中的典型“模型” 热点一滑块——长木板模型 滑块——长木板模型是近几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涉及摩擦力的分析判断、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等主干知识,能力要求较高.滑块和木板的位移关系、速度关系是解答滑块——长木板模型的切入点,前一运动阶段的末速度是下一运动阶段的初速度,解题过程中必须以地面为参考系.1.模型特点:滑块(视为质点)置于长木板上,滑块和木板均相对地面运动,且滑块和木板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2.位移关系:滑块由木板一端运动到另一端过程中,滑块和木板同向运动时,位移之差Δx=x2-x1=L(板长);滑块和木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Δx=x2+x1=L. 考向一外力F作用下的滑块——长木板 1 [2016·兰州实战考试] 如图Z3-1所示,质 量m=1 kg的物块A放在质量M=4 kg的木板B的左端,起初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作用在木板B上,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4,地面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 (1)求能使A、B发生相对滑动的F的最小值; (2)若F=30 N,作用1 s后撤去F,要使A不从B上滑落,则木板至少为多长?从开始到A、B均静止,

A的总位移是多少? 图Z3-1

式题 (多选)[2015·陕西宝鸡九校联考] 如图 Z3-2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为M的木板,木板左端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现对木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木块与木板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时间t分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Z3-2 A.若仅增大木板的质量M,则时间t增大 B.若仅增大木块的质量m,则时间t增大 C.若仅增大恒力F,则时间t增大 D.若仅增大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则时间t增大 考向二无外力F作用的滑块——长木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