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

合集下载

浅谈二重证据法在史料研究中的运用

浅谈二重证据法在史料研究中的运用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100Vol.180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讲义《古史新证》中正式提出来的,是其利用殷墟甲骨、西北简牍、敦煌文书等新出地下资料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大量研究后总结出的治史方法。

在《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中,王国维先生对二重证据法做了充分的阐释:“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①所谓“纸上之材料”,指古今流传的文献典籍。

他曾按时代先后,列举了他认为可靠或有价值的一些典籍以为例证,即《尚书》《诗经》《易经》《春秋》《左传》《世本》《战国策》《论语》《吕氏春秋》《史记》等。

至于“地下之材料”,他认为甲骨文字、金文、简牍等值得信赖。

在《流沙坠简》一书撰写的过程中,王国维先生与罗振玉先生参考《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资料,用以考释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以及敦煌文书等地下之新材料的内容,从而研究古代历谱算术、阴阳占术、汉代政治、戍兵制度以及西北史地等,可谓是二重证据法运用的伊始。

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出土和文献研究的持续发展,二重证据法的史料源源不断地充实更新。

地下资料的研究除了甲骨文、金文和简牍,还有出土的历朝各代墓志碑文等,地上文献资料研究范围也随之延展,用地下的出土资料补正纸上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研究者治史的重要方法。

关于女皇武则天的出生地问题,历史研究者就运用二重证据法得以补足纠正。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生平一直备受史学家的关注。

关于武则天究竟出生在哪里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有学者认为她出生在山西文水(古称“并州”),因为《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卷六《本纪第六》记载:“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②《新唐书·则天皇后》卷四《本纪第四》也有记载:“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父士彟,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③《资治通鉴·唐纪十六》卷二百《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亦载:“显庆五年……皇后宴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妇人于内殿,班赐有差。

高中史料学二重证据法

高中史料学二重证据法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索——高一历史教学中“二重证据法”运用初探华师大松江实验高中沈文斌、范丽关键词:二重证据法,姜寨遗址复原图,神话传说,夏文化《诗经》,甲骨文“二重证据法”,就是把“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的互相结合,彼此印证。

这种历史研究法,是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课时提出的,这是他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①而今,我们华师大版高一历史教材在第二分册的第三课进一步强调,并贯彻于整个第一单元中。

这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论由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的平台。

本文以教学中的三个案例,就我们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具体挖掘和运用历史资源,做一探讨。

(一)运用永远不能“开口说话”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为了更好的说明先民们聚族而居,课文在第一页就呈现一幅姜寨遗址复原图(图略)。

那么怎样从考古遗址中提取历史材料的信息,获得有效的证据价值,论证先民们已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首先,引导学生从姜寨遗址复原图寻找表面信息。

老师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什么?”学生回答:“有五个房屋群,分别是一个大房子的四周环有十几个或更多的小房子。

前面有一条大河,村落有壕沟与外界隔离。

”“那么,大房子和小房子各有什么用处?由谁能说明?”老师进一步提问。

此时,学生们的答案就有分歧。

有的说大房子住人,小房子饲养牲口;有的说大房子是地位高的族长或酋长所住,而小房子是一般氏族成员所住;也有同学认为大房子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如祭祀和开会议用。

这时,老师用考古挖掘的事实说话:考古学家发现,在大房子里面发现了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大型的土床,还发现了可供20-30 人同时开伙的大型的连通灶。

但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有其他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

所以,大房子可能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进而老师问同学“这个大房子是归谁所有?”学生回答:“大家所有,集体共有。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考古学家发现,在每个小房子中发现能够供3-5个人使用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请问大家,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小房子是人住的,而且是一家一户。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6页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6页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 法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

中国考古学的勃兴(一):二重证据法

中国考古学的勃兴(一):二重证据法

中国考古学的勃兴(一):二重证据法导语: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浩如烟海,这些文字记载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考古学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学者是非常陌生的。

考古学源自西方,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中国考古学的勃兴与王国维极力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关系极为密切。

1. 二重证据法提出的历史背景历史学的不断发展,史料的范围必然要扩大。

传统的传世文献记载固然是重要的历史载体,但是基本上都是间接资料。

早在西汉时期,在孔子旧宅的墙壁里就发现了用先秦古文字所撰写的《尚书》。

特别是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魏襄王墓中发现了《竹书纪年》,这些发掘出来的文献资料有效的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到北宋时,金石学已经有所发展,如北宋著名学者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就是金石学家。

到清代时,随着考据学的发展,特别是乾嘉学派的出现,广泛利用各种资料来考据历史的方法都已经出现。

但是这些考据学的方法与近现代的考古学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竹书纪年》到清末时,考据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鼎盛阶段,同时西方现代的历史学、考古学的理论方法都已经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阳殷墟的发现带动了中国考古学的极大发展,在王国维之前,孙诒让就利用甲骨文论断作为官名,纠正了流传两千多年的谬论,同时著名文字学家罗振玉也利用丰富的甲骨文资料在考证古史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1913年,王国维在《明堂庙寝通考》中首次提出了“二重证明法”的概念。

他在文中认为自从宋代以后,古代的器物频频出土,这些器物上的铭文,以及由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大量史实,这些史实有很高的可信度和价值,但是周朝晚期、秦汉时的史书也未必不可信,因为这些时代离上古也不算远,秦汉时的史书记载的制度有可能是附会,但其中所记载的名和物是不能作伪的,因此两者不可偏信其一,这就叫做“二重证明法”。

但是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王国维1925年,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在《古史新证》的总论中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浅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与价值

浅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与价值
考据学到乾嘉时代已臻峰巅 , 这主要依靠小学 的极大进步产生的结 果, 但是考据的材料只限于纸上的文献 间的循环操作 , 国维利用 王 时代的惠予 , 用新的材料突人这种封闭的循环圈, 从而别开生面 , 另 辟考据新境界 , 取得了以往学者沿 旧途径不可能取得 的辉煌成就。 从文献学角度看 , 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指示文献学新的研究 方法 , 充分利用地下材料 , 利用地下 的文献与文物 , 从而补正传世的 文献。这 又有三点值得重视: 一是用地下材料来证 明传世文献的正 确, 或部分的正确 , 从而校正讹误不确的部分 。二是重视那些 曾被 斥为不雅驯的文献 , 中或有一部分可取真实事实。三是传世文献 其 对于地下材料 的释读 、 证明 , 当是文献学 的又一新途径 , 这也便是互
3 “ 重 证 据 法 ” 价值 与贡 献 二 的
王国维 的“ 二重证据 法” 作为“ , 一新理 念的提 出, 学术界响应者 甚众 , 不仅对疑古之偏颇 有所是正 , 2 世纪 的学术行程也有其影 对 O 响,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 学术何 以文学 - ̄最 富实绩 的原 因” , 3 ⑦ 刘梦 溪的这番评论是实事求是的。当然还可以更全面剖析这一问题 。 首先 王国维 的“ 二重证据法” 是对 于传统考据法的超越。传统
名 的敦 煌 学 专 家 。
学讲义 的形式 晓喻世人 , 总论” 王 国维认为考证古史 必须做 在“ 中, 到利用遗 留下来 的古籍 与地 下发掘的新材料相互 印证 ,正 式提 出
“ 1 证 据 法 ” - :
吾辈全 于今 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 外,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 材料 , 我辈 目得据 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 亦得证 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
然 而 , 国维“ 王 二重证据法 ” 的应用最突 出的是在上古史文献 上, 古史新证” 《 是“ 。 古文新证》 是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 总论”提出 , 著名的“ 二重证据法” 。第二章“ ”举文献材料 皆记禹事 , 而当 禹 , 然 时有学者怀疑 禹的存在 , 故王 国维又 以地下材料 , 铜器 《 秦公敦 》 的 铭文来证 明。 第三章“ 殷之先公先王” 王国维充分应用二重证据法 , , 考证了土、 、 季 壬亥、 王恒等。第 四章“ 商诸 臣” 用二重证据法考证 , 了伊尹、 成戊 。第五章“ 商之诸侯及都邑”用二重证据法考证殷等。 , 《 古史新证》 精义纷呈, 是二重证据法的典范之作 , 在文献学上 、 学术 研究上产生极大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作者:王凤杰刘航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10期关键词二重证据法,历史教学,实践展示,可行性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38-04“二重证据法”是1925年由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时提出的历史研究方法,他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①这里王国维先生明确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的含义,即通过地下考古发掘的材料来与现有的文献资料互证互补来探寻历史之真相。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二重证据法”进行了精当的解读,将其阐释为“用地下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与纸上的文字相互验证的方法;用异族之书和我国的文献记载相互验证的方法;用外来的观念与固有的资料相互验证的方法”。

②显然,经过陈寅恪先生的阐释,“二重证据法”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关于“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是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史学界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不复多述。

我们所关注的是“二重证据法”能否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

本文写作萌发于我指导一名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生开题之时。

当时我与学生共同拟定题目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研究》,在学生陈述之后,引发了教师的激烈争论。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五名参与开题教师,三名教师对这个题目提出严重质疑,其理由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真实的,不需要二重证据法来证实其真实性;一名教师也提出对中学生进行史学方法训练不合适。

但是我认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必要,我的反驳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真实的,也需要“二重证据法”来证实其真实性,这正是历史学生命力所在。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及其意义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及其意义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结束本次访谈时,裘先生表示,“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作为一种重要的 历史研究方法,将继续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历史学者能 够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一方法,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观看
二、二重证据法的界定
二、二重证据法的界定
“二重证据法”一般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证据来源相 互印证、补充和说明同一研究对象或问题的方法。这些证据来源可以是文字资料、 考古发现、口头传说等,研究者通过比对、分析这些不同来源的证据,以期更全 面、准确地揭示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真相。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3、重视口述传统:在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等问题时,口述传统往往是一种重 要的证据来源。口述传统不仅具有传承性,还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因此可以与 文字资料相互印证,更好地揭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4、证据间的关联性: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需要不同证据间的关联性。不同 的证据可能来自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通过 分析这些,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真相。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文学、 艺术和社会现象的研究。这种方法强调同时使用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来验证研究 对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视角。
基本内容
“二重证据法”的内涵在于,一是运用内部证据,即直接来源于研究对象的 资料,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的本身;二是运用外部证据,即从外部 获取的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如历史文献、文化背景等。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 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些证据,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研究对象的事实和价值。

“二重证据法”的教学应用--以考证“武王伐纣”之年为例

“二重证据法”的教学应用--以考证“武王伐纣”之年为例

㊁ « ㊁ « ㊁ 王伐纣 的文献很 多 , 如« 尚 书» 诗 经» 国 语»
收稿日期 ] ㊀[ ㊀2 0 1 4 G 0 8 G 1 0 基金项目 ] ∗[ ㊀2 0 1 4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地方高 师 院 校 历 史 学 专 业 人 才 的 古 籍 研 读 和 考 证 , 作者简介 ] 男, 瑶族 , 广西钟山 人 , 广西师范 学 院 政 法 学 院 教 授㊁ 博 士, 硕 士 生 导 师, 研究方 ㊀[ ㊀ 黄鸿春 ( 1 9 6 8-㊀ ) 向: 历史学 ㊁ 学科教学 . ) ; 技能训练研究 ( 2 0 1 4 J G B 1 6 5 2 0 1 2 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 项 目 中 国 古 典 研 读 与 考 ] 证方法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桂师院教字 [ 2 0 1 1 2 3号)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1 5 年 3 月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 V 第3 6卷第2期㊀ 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x iT e a c h e r sE d u c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P h i l o s o h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o l . 3 6N o . 2 g y( p ya
一㊁ 文献中的 武王伐纣
中国历史文献 教 学 中 重 点 讲 授 的 内 容 . 记 述 武 « 逸周书 » 和« 史记 » 等, 教师可以挖掘和提炼这些 文献的重要内容 来 丰 富 课 堂 教 学 , 并围绕这一历 史题材进行研读古籍和考证方法的训练 . 例如 : « 诗经 ������ 大明 » 描述了武王率军抵达牧 野 的 1. 状况 : 牧 野 洋 洋 , 檀 车 煌 煌, 驷 騵 彭 彭. 维 师 尚 父, 时维鹰扬 . 涼 彼 武 王 , 肆 伐 大 商, 会 朝 清 明. 周师装备精良 , 将士精神抖擞 , 皆有以一当十的斗 商兵虽然数量众多 , 却无战心 . « 尚书 ������ 牧 誓 » 比较完整地记载了 武王伐 2. 纣 的始末 : 时 甲 子 昧 爽 , 王 朝 至 于 商 郊 牧 野, 乃 志 . 殷商之旅 , 其会如林 , 矢于牧野 , 相比之下 , 武王伐纣 是 商 周 历 史 巨 变 的 转 折 点 , 也是

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高中先秦史教学的策略初探——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

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高中先秦史教学的策略初探——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

執莩叙事F 中耋急史栏目主持人/文欣教学参考运用二重证紐断S巾先秦史鮮隨略初探----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〇曾雯雯“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其内涵是史学研究要将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相结合。

考古材料指经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文物上刻的文字材料是考古文献,是当时人所写的当时事,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传世文献则是指经后世追述概括的文献,也是全面了解历史的重要材料。

在目前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和史学方法研习的高中课堂里,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先秦史教学,既是遵循史学界普遍的研究路径,也是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二重证据法在先秦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1. 先秦史研究特点的要求史学界普遍认为先秦史研究需要将考古材料、古文字材料和古代传世文献材料相结合,尤其提到“商代及以前的历史是以考古材料和古文字材料为主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则是考古材料、古 文字材料和古代传世文献平分秋色”[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涉及的是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所以运用先秦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教与学既是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手段,也是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2. 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3和4对 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和观点的史料;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基础上利用史料;适当运用史料评述历史和探究问题”。

关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甲骨文、青铜器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 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使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文献等不同材料,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让学生认识“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史的基本途径。

”这意味着教学中将二重证据法和重点知识结合既是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课标的重要任务。

3.新时代历史学科育人责任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我们的培养目标应着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6页文档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6页文档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 据法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从“二重证据法”到“史料实证”——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思维和求真意识的培养

从“二重证据法”到“史料实证”——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思维和求真意识的培养
以此来推导,如果将“二重证据法”引入历史 教学,我们可将其改造为“二重实证法”。二重实 证的过程既要求同,也要立异。按照这个思路和方 法:一方面,如果是以纸上资料为本,我们可以先 用纸张材料(文本资料)去推导、证明一个史事, 然后再用地下之资料(实物)加以求证,这叫求同。 也可以用实物材料质疑纸上材料反应的史事,这叫 立异;另一方面,如果以地下之资料为本,我们可 以用纸张材料解读,补充证明实物资料。也可以用 纸上之材料质疑对地下之材料的解读。“二重实证” 包括了补正和证明两个向度,既可以证明求同,也 可以辨伪立异,具有“疑”与“信”,“破”与“立” 两个方面的功用,质疑基础上的以实证为方法的批 判思维,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思维能力。
二重实证也可以用地下之材料补证地上之材 料。比如在学习《明朝的中外关系》这一课题时, 完全可以用考古发现来证明郑和船队的航程。首先 是纸上之材料:亲历者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据 该书记载,郑和船队到达了非洲并且发现了一种叫 “麒麟”的神兽,其实就是长劲鹿。那郑和船队是
否真的到达非洲并见到了长颈鹿呢?我们可以通过 2013 年非洲发现的“永乐通宝”这一考古发现来补 证,根据《文汇报》2013 年 3 月 15 日报道:美国 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 13 日说,该博物馆与伊利 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团日前在肯尼亚 的曼达岛出土了一枚距今约有 600 年历史的永乐通 宝。这枚钱币由铜、银混合制成,中部有一小方孔。 由于钱币上铸有“永乐通宝”字样,研究人员判断, 其铸造年份应处于中国明成祖朱棣在位的 1402 年 至 1425 年间。(《肯尼亚出土明代永乐通宝,证 明郑和曾到过非洲》)。这说明永乐年间的确有人 到达了非洲。这就是用地下之材料补证纸上之材料。
教学研讨
从“二重证据法”到“史料实证”

基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二重证据法”的运用——以“玄武门之变”的教学为例

基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二重证据法”的运用——以“玄武门之变”的教学为例

武门自卫。……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 回马,将东归宫府。……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 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太 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旧唐书》卷 64《隐太子传》 问题 2:《旧唐书·隐太子传》(下简称“旧传”) 关于事变当日建成、元吉与世民的行为记载有无矛 盾之处? 设计意图:旧传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颇多抵 牾,一方面说李世民带九名随从入宫是自卫,变乱 发生后秦王府人马又赶来救援,似乎是太子一系突 然发难;另一方面又说太子、齐王到了临湖殿,发 现情势有异立即勒马回府,这又暗示他们对宫变并 不知情。将这段史料呈现给学生,学生会从字里行 间发现史事逻辑的错乱。 学生发现了可疑之处,接下来就要解释为什么 可疑,这就要从史源学入手。《旧唐书》的史料来 源主要为“从高祖到武宗的实录,从高祖到肃宗乾 元时的纪传体国史,从高祖到宪宗元和时的编年体 《唐历》”[6]。也就是说,旧传玄武门之变记载的 源头在唐实录和起居注。 贞观九年十月,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表曰:“今 欲亲自观览,用知得失。……所以前代不观,盖为 此也。”
[2] 万斌:《历史·历史事实·历史学》,《浙江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1 期,第 25 页。 [3] 朱继军:《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的逻辑起点》,《历史
教学问题》2019 年第 3 期,第 1教学研讨
门之变”的教学为例,略谈教学过程中基于史料实 证核心素养的“二重证据法”的运用。
根据历史时间轴和图片,创设问题: 问题 1:1644 年后,中国政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 2:当中国仍还在新旧王朝更替的时候, 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 意图:上承明朝大历史的时间轴,展示世界大 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追问学生明清易代和世 界大历史中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 对比意味着什么?得出明清易代是旧封建王朝的更 替和轮回,而欧洲已然开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的结 论。学生通过对比中西历史,形成强烈的时空观念, 深刻体会中西历史已经有了“碰撞”:葡萄牙入据 澳门、荷兰西班牙侵占台湾岛等历史事实,激发和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基于教材的特点和课时限制,本堂课使 用时间轴、表格、历史地图或图片、材料等统合历 史事实,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整合了教材资源,突 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发挥了教师叙述历史的 功能,整堂课紧紧围绕历史事实的变化展开追问,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第1卷第5期2003年5月经济与社会发展ECONOM IC AND SOCIAL DEV ELOPM EN TVOL.1No.5MA Y.200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张恒俊(湖南零陵学院经管系,湖南永州425006) [摘 要]“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创立的一种历史考据方法。

王国维运用这种方法,在古史研究中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今天,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进行和考古工作的开展,大量文物被发掘出来,给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

重温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批判地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推进历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历史研究[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3)05-0152-03一、“二重证据法”的创立“二重证据法”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王国维(1877-1927)创立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

王国维原名国桢,字静庵(安),又字伯隅,初号“礼堂”,曾号“人间”,晚以“观堂”之号行世,浙江海宁人。

早年对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非常仰慕,曾在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任书记和校对,同时又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语及英语。

1901年元月,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同年夏初,因病回国。

1901年至1905年间,主要从事哲学和美学研究,其学术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影响,著有《红楼梦评论》、《静庵文集》。

1906年至辛亥革命爆发,他着重研究文艺学和艺术史,著有《曲录》、《人间词话》等名著,对当时文艺界影响很大。

王国维从1916年回国至1927年去世,主要从事古史研究,在甲骨文、金文、殷周史、汉晋木简、敦煌文书、西北地区古史、蒙元史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和《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惊世力作,并于1921年将自己近数年来撰写和发表的著述,删繁挹华,选编成《观堂集林》一书,由友人蒋孟苹出资付印,于1923年出版。

_二重证据法_的界定及规则探析_李锐

_二重证据法_的界定及规则探析_李锐


如刘家和指出 :“ 出土资料对于传统的文献资料具有权威性的检验作用 , 如所 周 知 , 这 是 由 于 它 所 固 有 ,“ 二重证据法不仅承认 出 土 资 料 在 证 实 或 证 伪 文 献 资 料 方 面 的 重 要 作 用 , 而 且 的第一手性质决定的 ” 。( ,《 承认文献资料对于说明或论证出土资料的 重 要 性 ” 刘 家 和: 《 关 于 殷 周 的 关 系》 史 学、经 学 与 思 , 北京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 想 : 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 》 0 0 5年,第2 9 7— 二重证据法” 的 “ 方法价值根本在于开拓了历史研究资料的来源,同时还提出了 3 0 1 页 ) 朱渊清说 : “ 检验传承文献的问题 …… 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独 立 观 察 的 记 载 如 果 可 以 相 互 印 证 , 那 么 其 记 载 的 准 。( , 《 ,上 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确性无疑就增强了 ” 朱 渊 清: 《 走 向 现 代 的 中 国 历 史 学》 书 写 历 史》
① 或 者 阐 发 其 学 理, ② 乃 至 指 出 操 作 步 骤, ③ 以图规范 , 法 。 不少学者试图扩充 “ 二重证据法”

, 并提出新的 “ :“ 如于大成将古物材料范围扩大到严耕望所说的 “ 图绘 ” 二重证据 ” 宋以下之刻本钞本 书 , 不问为新出 , 为旧有 , 书 本 材 料 也 , 一 也 ; 金 石 、 甲 骨 、 竹 帛 、 书 画 、 六 朝 唐 人 钞 本 书 , 以 及 一 ,他还指出 “ 二 重 证 据” 的 十 二 种 作 用。 ( 于 大 成: 《 二重证 切有资考订之材料 , 古物材 料 也 , 二 也 ” ,《 , 台北 : 台湾学生书局 ,1 据》 理选楼论学稿 》 9 7 9年,第5 1 4—5 1 7、5 0 7、5 2 0—5 6 0页) 更有学者提 、“ 、“ , 当然 , 有学者认为这 些 方 法 不 同 于 “ 。 出 “ 诗史互证法 ” 三重证据法 ” 四重证据法 ” 二重证据法” ( ,叶国良、郑吉雄、徐富昌编 : 《 ,台 参见叶国良 : 《 二 重 证 据 法 的 省 思》 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文集》 北 :“ 国立 ” 台湾大学出 版 中 心 ,2 二 重 证 据 法” 和 冯 友 兰 的 “ 释 0 0 5 年 , 第 9—1 2页) 另 有 学 者 将 “ 古 ” 乃至 “ 清华学派 ” 的治学特色相联系 , 不过已有学者对 此 提 出 商 榷 。 ( 参 见 廖 名 春: 《 试论冯友兰 ,《 , 成都 : 四川大学出版社 ,2 的 “ 释古 ”》 中国学术史新证 》 0 0 5年)

经验探索与概念分析:实验哲学的二重证据法

经验探索与概念分析:实验哲学的二重证据法

经验探索与概念分析:实验哲学的二重证据法【摘要】本文探讨了实验哲学的概念和二重证据法的重要性。

在历史背景部分,介绍了实验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部分详细解释了实验哲学的核心理念。

接着,展示了二重证据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并探讨了其局限性。

在讨论实验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时,阐述了其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作用。

对实验哲学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强调了二重证据法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实验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实验哲学和二重证据法的全面了解,以助推科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实验哲学、二重证据法、概念分析、经验探索、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应用案例、局限性、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实践意义、价值。

1. 引言1.1 实验哲学的概念实验哲学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其主要关注于通过实验来验证和验证理论。

实验哲学认为,科学理论必须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才能被接受。

实验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客观地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并通过这些证据来验证或推翻理论。

实验哲学的出现,使得科学研究更加系统化和客观化,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哲学的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通过实验哲学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拓展科学知识的边界,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实验哲学的概念在当今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还为科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1.2 二重证据法的重要性在实验哲学中,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重证据法能够有效帮助科学家们规避误解和错误推断。

通过同时利用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的手段,科学家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审视和评估研究结果,从而减少由于单一证据带来的偏见和误导。

这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重证据法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

在实验哲学的框架下,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系统地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观点,从而促进科学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26384310_浅谈“二重证据法”——以西汉厚葬与西汉孝文化为例

26384310_浅谈“二重证据法”——以西汉厚葬与西汉孝文化为例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10(下)┃考古发现与研究┃“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提倡、陈寅恪先生概括的科学学术方法,即在考证古史中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相结合,彼此印证[1]。

使用“二重证据法”验证史实,以及解决历史问题,需要大量的考古学证据。

在考古发掘的资料中,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是孝文化影响人们生活的直观反映。

本文以西汉时期盛行的厚葬风气与国家推崇的孝文化为例,以小见大,探讨二重证据法的运用,以及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关系。

一、厚葬:西汉时期孝文化的体现(一)考古发现的厚葬之风西汉提倡以“孝”治天下。

统治者对孝文化的重视,从历代皇帝以孝开头的谥号就可见一斑。

“孝”,不仅是社会判断一个人品行的道德标准,更是决定一个人仕途的政治标准。

基于此,在西汉时期,厚葬作为子女向社会彰显孝心的捷径,大行其道。

西汉实行等级制度,因此,厚葬之风在统治者与平民之间有着不同的体现:统治者墓葬主要表现在墓上建筑(如封土)、随葬品、棺椁制度等方面,平民墓葬的厚葬主要表现在随葬品的丰厚上。

此外,画像石、画像砖的流行也是厚葬的体现。

1.统治者墓葬。

统治者墓葬,主要包括帝陵、诸侯陵墓、贵族墓葬等。

普遍有高大的封土,丰富的墓上祭祀建筑,墓室数量多并且复杂,使用巨大的石或砖建造墓室主体,使用“黄肠题凑”等高规格的棺椁、等级严格的玉衣,享有丰厚的随葬品。

以帝陵为例。

根据考古发现可知,西汉帝陵的结构主体,是由陵园、封土、墓穴、门阙、寑园、陵庙、外藏坑(从葬坑)、道路、陪葬墓、袝葬墓、陵邑、刑徒墓地及园省、园寺吏舍、修陵人居址等组成[2]。

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西汉帝陵目前虽然没有进行整体发掘,但通过考古人员对景帝阳陵南区的从葬坑发掘情况,我们发现[3-4]:尽管这些从葬坑被盗掘严重,但仍然出土了彩绘木质车马、彩绘陶俑、彩绘陶动物、铁质或铜质车马器、铁质或铜质冷兵器、铁质农具、铁质工具、铁质量衡器、漆器、生活用器、铜钱等千余件文物。

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

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

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不断升温,“二重证据法”成为报刊上的热门词汇。

同时,由于古史研究中“疑古”与“走出疑古”的分歧,二重证据法亦成为两派争论的焦点而备受关注。

自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至今已近百年之久,在这近百年里,二重证据法的实践和应用取得了哪些突破和成就?又需要做出哪些检讨和反省,甚至是补充和完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同时又关乎古史和出土文献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

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往往认为二重证据法与疑古是对立的,疑古派的最终“破产”就是大量考古发现与二重证据法应用的结果。

但从近年的出土文献研究来看,固然有推翻、证伪疑古派具体结论之例,也存在肯定、证实疑古派基本观念的情况。

如此看来,二重证据法就不应是释古派所独享的方法。

[①]或许今天我们所应做的,是继承王国维、顾颉刚两位先生的基本思想和合理内核,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疏忽和偏颇之处,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被疑古与释古两派接受的,具有更广阔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

一、从“二重证明法”到“二重证据法”用地下材料补充、印证纸上材料古已有之。

古代尤其是宋代以来学者往往取金石材料以证古史,且多有收获。

[②]王国维对其做进一步发展和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③]虽然诚如王国维所云,“中国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④]但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仍具有划时代的史学意义。

这不仅因为王国维的时代“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甲骨、简牍等前人所未见到的新材料,同时面临历史观的巨大变革与冲击,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变革而重建古史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中 使 用 二 重 证 据 法
如 何 在 历 史 与 社 会
长兴古城中学 温秀珍
目 录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三、教学关键问题建议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重证据法是追求真实历史的需要
由于受立场、视野、个人情感的好恶以及政 治因素的干扰等,历史学呈现给人们的历史不一 定是真实的,认识也未必是准确的。 一堂值得称道的历史课的根本诉求就是求真, 在课堂上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就是一堂历 史课的真谛所在,二重证据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史 证意识,追求真实的历史。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 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 二者互相释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 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 法。
综合探究三 重现:丝路何其遥远
探寻丝绸之路
探讨:丝路何以通畅?
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
寻访:汉代丝路古镇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1.文献资料与文献资料的互证 (1)中外文献互证 (2)古史文献互证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中外文献互证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 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 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 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 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羡林
古史文献互证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 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重证据法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历史与社 会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 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重证据法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 新授课 综合探究课 复习课 活动课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2.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的互证 (1)文献资料与遗址的互证 (2)文献资料与文物的互证
三、教学关键问题的建议
必须选择适合学认知水平的史料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 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 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 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讲究运用新课改的理 念、理论、思想与观念,尤其在于如何以学生为本、转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但是历史课堂教学是围绕历史来 进行教育教学的,必须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即历史学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具体历史知识,而且还蕴 含着历史的基本理论,像历史观与历史研究方法等。
一种防御的性质……”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敦煌烽火台
文献资料与文物的互证
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
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
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资治通鉴》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扬场图
牧马图
耕牛图
龟兹妇女采桑图
文献资料与文物的互证
三、教学关键问题的建议
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生活经历的史料
龟兹妇女采桑图
三、教学关键问题建议 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关键 比较性阅读(不同版本的书) 辨析史料的能力(可靠性如何) 多维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换角度看) 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真的吗?)
谢谢大家 !
中外文献互证
池田大作问历史学家:“如果可以选择, 你想出生在哪个国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 因比曾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他愿意出生在1世纪的中国新疆。
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开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
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
文献资料与遗址的互证
“(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 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 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 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
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 百国千城,莫不款赴,商 胡贩客,日奔塞下 ……西 域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 疲于送迎 ”。
——《洛阳伽蓝记》
驿使图
文献资料与文物的互证
《敦煌飞天》 “伊吾之西,波斯以东,朝贡不绝,商旅相继”。 ——《唐书》
山海舆地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