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演化简史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姓名:唐晓峰 专业:人文地理学 学号:2014110802004 学院:生态旅游学院 教师:吴利华老师
第一节:概述
地壳的发展历史简称地史。地球表面有广阔的大洋、起伏的大 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的动植物群落,如此丰富多彩 的自然环境都是地球发展演变的结果。为了了解地壳的发展过程和 演化规律,就必须研究地史。长期以来,地质调查主要局限于大陆 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海底的探测和地壳深部及上地幔的研 究逐步开展,航天技术与遥感技术的发展应用,为认识地球提供了 新线索和新领域,但这仅仅是开端,目前资料最多的仍旧是大陆壳 的历史。不过,在地球科学领域,向地球内部、向广深海洋进军的 时代已经开始。 地球经历了46亿年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有文字文物可考,研 究地球历史却无任何文字和文物可鉴。但地球本身在特殊的“书页” 中记录了自己的发展历程,这些“书页”就是地层。地层留下了历 史事件的痕迹,保存了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遗留下环境变 化的物质凭证。恢复地球的历史,主要是靠“阅读”这些不是文字 却胜似文字的记录,通过地层层序、构造顺序和古地理环境的分析 来实现。全球统一的、客观的时间标尺,年代更是重建地球历史的 基础。
第一节:概述
二、时间标尺的建立 地球历史年龄以及相对时间标尺的建立,主要要靠地 质学三大基础理论的建立,才得以实现。
a、“地层三定律” b、“大地质旋回”的理论 c、 “化石顺序定律”
第一节:概述
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的编制 标志着地球演化时间标尺的建立。在相对地质年代的基础 上, 应用同位素地质年代进行准确的测年,二者相辅相 成,所得到的地质年表不仅可以反映地球历史发展的顺序、 过程和阶段,而且能够确立地质时代无机界和生物界的演 化速度。第一个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是英国地 质学家霍姆斯于1913年提出的,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 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
第一节:概述
对地层的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丹麦学者斯泰诺 N 。他在《天然固体中的坚质体》(1669)一文中,论述了 地层、山脉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地层学的重要基础原 理——地层层序律,具体包括:
a、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 b、原始连续律,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 渐尖灭; 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
wk.baidu.com古宙
太古宙
震旦纪遗留下来的地貌
三叶虫化石
奥陶纪海底样貌
志留纪
泥盆纪邓氏鱼
“巨虫时代”石炭纪
二叠纪植物群落
侏罗纪“恐龙时代”
白垩纪海陆分离
第四纪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同时期形成的地层在不同地点具 有不同的岩性,这种变化导出了岩相横向变化的概念。 1894年,德国学者瓦尔特在《历史性科学——地质学导 论》一书中把岩相横向变化与海侵作用联系起来,说明了 沉积环境随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的变化,解释了时间界面 同岩相界面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岩相对比定律,称为瓦 尔特定律。
第一节:概述
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 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古生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 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 武统…… 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 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 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 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z; 纪(系)的 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 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
第一节:概述
欧洲人对化石和地层的细致观察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将贝类化石和现代贝类 进行比较,得出化石是过去生物遗体的正确结论。在其 《笔记》一书“地球和海”一章中,反复论述了是地壳 运动把含有生物化石的岩层抬升到高处。 科隆纳F区分了化石的保存类型,并将化石分为陆生、 海生两大类。在持化石生物成因观点的学者中,不少人 将化石与诺亚洪水联系起来。英国的伍德沃德J在《地球 自然历史初探》(1695)中提出全球性洪水造成大部分生 物死亡,化石就是它们的遗体。这种“洪积说”观点曾 为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概述
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
地层即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是地壳演化 历史的物质记录。 人类对于地层的感性观察与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中国和 阿拉伯世界,其共同的特征是把陆地高山上岩层中所含的化石, 作 为“ 沧海桑田”海陆变化的证据。
第一节:概述
古希腊的色诺芬尼提出,化石是海生动物被大水挟带 泥沙一起冲到陆地上堆积而形成。亚里士多德认为“陆地 和海洋的分布不是永恒的” ,海陆变迁是“按一定规律 在一定时期发生的” 。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和比鲁尼认 识到岩层中的化石是海陆变迁的证据,化石的形成要经历 很长时间。中国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中载有“东海三 为桑田”的故事。唐代颜真卿,宋代沈括都把山崖中的螺 蚌壳视为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宋代朱熹明确指出,岩石 “即旧日之土” ,化石螺蚌壳“即水中之物” ,他认为 由于地壳变动“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对地 层和化石形成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第一节:概述
根据不同岩层所含化石的出现顺序确定地层相对顺 序的原理称为化石顺序律。这一原理是法国吉罗-苏拉威 1777年首先发现的,但由于当时的欧洲处于水成论和火 成论激烈争论的年代,所以这一原理并没有受到重视。 1796年,英国的史密斯独立的提出了“ 每一岩层都含有 其特殊的化石, 根据化石可以鉴定地层顺序” 的论断, 并成为这一原理的实践者。但是他两所确立的化石顺序律 还只是经验性的,直到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确立了生物进化论,才赋予化石顺序律以科学性。生物进 化不可逆性和阶段性的规律与化石顺序律的结合,奠定了 生物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