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新修订的道德规范
权威解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权威解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者:丰捷文章来源:光明日报经过两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历经11年再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教师节前正式公布。
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为帮助大家了解有关情况,日前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师范司负责同志。
为何重新修订《规范》《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修订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进一步要求“上好学、读好书”。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三、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四、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
五、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规范》《规范》的基本内容是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特定的责任与义务做出的,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规范》的许多内容是《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文的具体化。
但《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法律,而是教师行业性的纪律,是倡导性的要求,但同时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如新《规范》中写入“保护学生安全”,这是由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现将我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具体结构如下: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1、成长中的我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2、我与他人的关系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最后则引导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二、教材分析与比较一基本认识教材的特色实际上也就是教材改革创造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任何特色的形成都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比照和思考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归纳出来;我们认为,要编写出有明显特色的教材,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第一,需要对现行教材的优缺点有确当的把握,而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色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版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广东、深圳等地所采用的教材,并在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获得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第二,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即应当积极地汲取当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我们参阅了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教材,也研究了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标准”,应当说对当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第三,要对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二国内教材的优缺点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主要优点:一是目标明显拓宽,不仅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出发来设定目标,而且已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增加了做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的目标取向;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不乏生动活泼;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成为我们新教材编写创新的基本参照,主要缺点有: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而言则其中缺少了逻辑线索,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那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法律、道德或国情的实际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是不合时宜的;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3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由于传统教材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自我去认识、体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4阶段性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出现,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他们不构成挑战、探索的意味;而高中简单重复初中的情况也同样存在;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而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更多地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印证、重复,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三当前国外教材的基本特点从国外相关教材的设计来看,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诸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却有很多一致之处:第一,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第三,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第四,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些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四编制教材的基本理念我们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力求改变单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而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理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把学生周遭的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思想、智慧、情感、态度的挑战性,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的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的可能空间;我们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
2022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专家解读与心得体会:“教学建议”分析
2022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专家解读与心得体会:“教学建议”分析摘要:有效教学实施是落实课程标准、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一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体现“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性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方向,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要求,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为核心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提出了具体明晰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素养导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的课程定位;明晰了“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提出了“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的课程实施理念;凝练了“课程要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方面核心素养;建构了“以学生不断扩展的认识和生活范围为暗线,以道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学习主题为明线”的结构化课程内容;研制了“对教学与评价具有重要依据作用”的学业质量标准。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这些新变化为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实践规范。
一立足核心素养,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准确制订教学目标能够指明教学的主要方向,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及教学效果的广度与深度。
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据此实施教学活动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因此教学目标制订与描述是否准确、清晰,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关系到核心素养培育和课程的育人效果,也是教师学习与落实新课标最关注的问题。
1.新课标从“总体要求、确立思路、设计重点”三个层面对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如何认识与制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 克服“逆反”心理。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 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 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 教师的感情。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 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养成团结合作、 乐于助人的品质。
★新课标的 “分类目标” 中的有关规定:
▲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中有:热
爱生命、自尊自信、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孝敬父母、 尊重他人、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权利、追求公 正、具有责任感、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等
▲在 “能力” 目标中有: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
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 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 力、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 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 反思、增强寻找法律保护的能力等。 。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法用法
目 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 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利。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增加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 目标:
1,认识自我
目标: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 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 识青春期心理。 ● ●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 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 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 质。
2,自尊自强
目 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师[200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科文卫体(教育)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工会,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并就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
在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表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
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基本内容《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2008)年(9)月(1)日,教育部经广泛征求意见后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3、《规范》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
4、《规范》在“爱国守法”中要求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校内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5、《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其核心和灵魂是(爱与责任)。
6、《规范》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7、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为人师表)。
8、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正)。
9、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10、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11、《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12、《规范》第二条“爱岗敬业”中,教师要做到的三个认真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认真批改作业)。
13、《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特意提到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14、《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对评价学生作了明确要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15、《规范》中对教师的言谈举止作了明确规定,这就是:(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16、《规范》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二、选择题1、在新《规范》里对新形势下师德规范提出的新要求是( D )A、热爱学生B、爱岗敬业C、为人师表D、终身学习2、新《规范》要求,教师应( B)有偿家教。
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新标准解读
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新标准解读简介本文解读了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标准。
新标准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以推动其全面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
标准要求新标准要求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以下能力和素养:1. 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具备正确判断和评价道德问题的能力,包括了解道德规范、理解道德价值观,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选择。
2. 法律意识:学生应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包括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约束力,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 公民责任感:学生应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关心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 法治思维:学生应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包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解决问题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以及通过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纠纷。
5. 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学生应研究和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包括尊重他人、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友善合作等基本道德要求,以及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要求。
实施建议为了有效实施新标准,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应接受相关培训,提升道德与法治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2. 教材资源选择:选择适合年龄段的教材和资源,内容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3. 实践与案例分析: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作与互动: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促进交流和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问答、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综合评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结论通过新标准的实施,小学生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参与能力的机会。
教师和学校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以确保新标准的有效实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解读一第一条:爱国守法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我们都是知识分子,也可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
我们必须清楚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我们或多或少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懂得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历史上曾经法学家认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现在也很多人认同这个观点。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它的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爱国内容是随着时空变化的。
革命战争年代讲爱国,主要是为获得民族解放、夺取政权而英勇献身。
现在讲爱国,主要是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国家强大了,国人才能扬眉吐气,国家才能为世界所瞩目。
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要“从爱国做起”,则是必须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爱国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是不爱国的。
韩国民众前几年为抵抗韩元贬值,自愿抛售黄金,大量兑换韩元。
去年又开展“买爱国米运动”,自发增加大米消费,帮助农民增收;各国运动员为了使本国国旗在赛场上冉冉升起,奋力拼搏多夺冠等,就是例证,今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也如此。
在当代,我们讲爱国,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
如果一个公民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谈不上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更谈不上有自豪的民族尊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如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领域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职业道德的定义、特征、意义以及提升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职业道德的定义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中,个体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它是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方式,是一种职业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现。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1.职业专业性: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自己的职业工作。
2.职业责任感:职业人员应当对自己的职业和职业活动负责,积极履行职业职责。
3.职业操守:职业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底线,不违背职业伦理原则。
4.职业担当:职业人员应当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积极主动地承担职业使命。
5.职业道德的内外联动: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
三、职业道德的意义1.促进职业发展:职业道德是职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
2.维护职业形象: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员的形象代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3.增强职业竞争力:职业道德是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4.推动社会进步:职业道德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职业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行为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职业道德的提升方法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2.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职业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
3.加强职业道德监管:加强对职业道德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提高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
4.加强职业道德研究:加强对职业道德的研究,探索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职业道德理论和实践。
总结起来,职业道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2008)年(9)月(1)日,教育部经广泛征求意见后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2、(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3、《规》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
4、《规》在“爱国守法”中要求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校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5、《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其核心和灵魂是(爱与责任)。
6、《规》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7、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为人师表)。
8、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正)。
9、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10、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11、《规》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12、《规》第二条“爱岗敬业”中,教师要做到的三个认真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认真批改作业)。
13、《规》第三条“关爱学生”中特意提到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14、《规》第四条“教书育人”中对评价学生作了明确要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15、《规》中对教师的言谈举止作了明确规定,这就是:(衣着得体),(语言规),(举止文明)。
16、《规》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二、选择题1、在新《规》里对新形势下师德规提出的新要( D )A、热爱学生B、爱岗敬业C、为人师表D、终身学习 2、新《规》要求,教师应( B)有偿家教。
解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书)
解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课后作业09新闻2班翟玲晗3090221077 一、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体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下:1、强调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具体体现在要求新闻传播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题和服务对象,积极反映人名群众的正确意见和呼声,批评侵害人民利益的现象和行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当需求。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
体现在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个贴近”等原则写入《准则》,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注重学习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上把1997年版中“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修改为现在的“发扬优良作风”,提升自身素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贴近群众,加强品德修养抵制各种诱惑。
4、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视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上调到第3条,增强新闻真实性的地位,更加贴近新闻传播实践。
同时严厉治理“假新闻”,规范新闻工作者工作作风。
5、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创新意识。
在内容上新增了“坚持改革创新”一条,鼓励新闻工作者通过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6、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体制,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体现在准则在内容上新增了“促进与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一条,要新闻工作者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反映全球化信息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传递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
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在从事某一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无论是医生、教师、工程师还是企业家,都应当遵守自己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保障自己与他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愈发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业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医生还是律师,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
这就要求从业者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保证自己能够胜任工作,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业者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无论是商家还是政府官员,都应当遵守契约精神,信守承诺,不得虚假宣传,不得违约行为。
同时,从业者还应当言行一致,不说一套做一套,不做一套说一套,要做到言行一致,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再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业者要尊重他人,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当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不得歧视、侮辱他人,要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同时,从业者还应当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等权益,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人。
最后,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业者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公务员,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从业者还应当积极回馈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职业道德规范是每个从业者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牢记职业道德规范,时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从业者。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统一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遵循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公民素质,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
首先,公民应当遵循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
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应当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有违法行为,不得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同时,公民应当尊重社会公德,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不得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行为。
其次,公民应当尊重他人,注重礼仪风尚。
在与他人交往中,公民应当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得有侮辱、诽谤、侵害他人的行为。
同时,公民应当注重礼仪风尚,遵循社交礼仪,尊重他人的习惯和信仰,不得有无礼、粗鲁的行为。
再次,公民应当诚实守信,遵循商业道德。
在经济活动中,公民应当诚实守信,不得有欺诈、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同时,公民应当遵循商业道德,不得有损害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此外,公民应当尊重劳动,注重职业道德。
在工作岗位上,公民应当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不得有偷懒、敷衍、玩忽职守的行为。
同时,公民应当注重职业道德,不得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的行为。
最后,公民应当热心公益,关爱他人。
在社会活动中,公民应当热心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不得有冷漠、漠视社会责任的行为。
同时,公民应当关爱家庭,关爱亲人,不得有冷落、忽视家庭责任的行为。
总之,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基础。
公民应当从自身做起,遵循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一、教育的目的:提供资源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方式自主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功能、知识水平、创造水平,开启心灵、发现天赋、挖掘潜能、发展个性。
《规范》颁布和实施的背景:1.实现财政投入占GDP4%。
2.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强调提升教育质量,促动教育公平。
二、《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1.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对高知识教师设立荣誉称号。
2.增强师德建设。
教师要注重学生,严谨笃学,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聘任条件。
3.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造就学科教师和领袖人才。
4.提升教师地位待遇。
5.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
三、2008年再次实行修订《规范》,人们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规范》的特点:1.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2.突出师德的底线要求。
3.突出对学生的爱4.要求教师终身学习。
5.增加保护学生安全的内容。
6.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
(1)师德意识要求高水准。
(2)师德行为要成为楷模。
(3)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所以对教师的要求高。
四、教师职业稳定和地位是一致的。
正因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所以对教师要求也较高。
A教师的素质要求1.科学素质、2.艺术素质、3.信仰素质、4.人文素质B、教书育人要做到“四本”1.以人为本2.以生为本(1)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2)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3)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4)让学生主动发展(5)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6)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水平3.育人为本(1)向学生灌输先进的学生观和价值观(2)提升动手水平(3)增加创新水平(4)培养探索精神4.教师为本(1)要保证教师数量。
(2)要小班化教学,才能实现素质教育。
(3)要按《教师法》的规定提升农村教师的待遇。
五、在师德修养中应该处理的几个关系:1.在对待全体学生的关系上强调尊重。
尤其是六种学生应尊重:(1)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被孤立或被拒绝的学生(4)有过错的学生(5)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6)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2.在对待“差生”的关系上,坚守师德底线。
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背景及解读
(二)爱岗敬业
3.不得敷衍塞责
(1)备课的时候只备教材,不考虑学生的能力, 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2)批改学生的作业只看答案的对与错,追求 答案的标准性,忽视作业中的创新观点。
案例:朱敏才、孙丽娜——最美乡村教师
1965年朱敏才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填写的志愿是在贵州 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但是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 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 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所以他们 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 苏霍姆林斯基
教语有“十忌”学生沐春风
一忌使用“挑战式”语言 二忌使用“挖苦式”语言 三忌使用“告状式”语言 四忌使用“预言式”语言 五忌使用“比较式”语言 六忌使用“结论式”语言 七忌使用“孤立式”语言 八忌使用“记账式”语言 九忌使用“驱逐式”语言 十忌使用“罢课式”语言
河南省平舆县辛店中学对教师的要求(《教育时报》2003年11月11日)
案例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一所农村小学发生了一 起校园悲剧,该校三年级的英语老师张某因为 班上的一名叫婷婷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而对 其进行了推搡,致使婷婷摔倒。婷婷放学回到 家以后感到不舒服,在2013年3月11日被送往医 院检查,发现其颅内出血,伤情严重。
三、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基本要求
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修订背景及解读
内 容
一、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概念
二、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背景
三、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概念
(一)道德 (二)职业道德 (三)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 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 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遵循的 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08年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规范》有6条,分别为:(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详细解读
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详细解读引言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2023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一、课程目标2023年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以下几个目标:1. 道德情感: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诚实守信等。
道德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诚实守信等。
2. 道德认知: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使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公平、公正、法治等概念。
道德认知: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使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公平、公正、法治等概念。
3. 道德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道德问题和冲突的能力,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能力。
道德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道德问题和冲突的能力,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能力。
4. 法治观念: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法治精神,尊重规则,遵守法律,知道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工具。
法治观念: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法治精神,尊重规则,遵守法律,知道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工具。
二、课程内容2023年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道德规范:包括对诚实、公正、尊重、友爱等基本道德规范的研究。
道德规范:包括对诚实、公正、尊重、友爱等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
2. 公民素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公民权利,执行公民职责,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公民素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公民权利,执行公民职责,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3. 法律知识:使学生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法律知识:使学生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4. 道德和法治问题的探讨:通过探讨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道德和法治问题。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奉公守法,遵守纪律。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
协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1984年颁布的《要求》开启了师
德规范化之路。其特点有三:
一
从宏观角 度归纳了教师 应该具有的职 业道德,缺乏 层次性。
二
三
对教师职责定 位不明确,缺 乏专业性,对 教师职业内在 的、本质的职 业特性体现的 不突出、不充 分。
问题:仍然存在着结构和内容逻辑关系不清的问题, 再有就是舍弃爱国方面的要求
(四)200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
2008年《规范》共501字,分为6条。 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
2008年《规范》集以往三部师德 规范之成果,其特点表现为:
一是强化了三个结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理 想与现实的结合、倡导性要求与禁止性要求的结 合。
二是条目结构更加合理 、概括性更强,各个条 目的内容结构更加完整,条理性、逻辑性更强。
三是突出了时代性、专业性
1、新规范提出了“教书育人”目标和内容:要求教 师要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明确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 内容,强调了教师 “育人”的责任和本质属性。 针对教育、学生评价上存在的“分数至上”的错误 观念,提出了“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 样的对学生评价的要求。实质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的问 题。 2、最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 “自觉抵 制有偿家教” 这样的内容。
扬优良学风。
胡锦涛总书记“8·31” 讲话
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教师从事 的是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现了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背景下,职业人士应当遵循的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些核心特点:
1. 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职业人士应当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作为首要任务,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起来,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 廉洁从业、诚实守信:职业人士要求在工作中保持廉洁从业,拒绝腐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保持诚实守信,维护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声誉。
3. 专业素养、不断学习:职业人士应具备专业的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适应新时代的科技和社会发展。
4. 团结协作、互助互帮:职业人士应倡导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与同事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在困难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5.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工作中,职业人士应当关注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6. 遵纪守法、守社会规范:职业人士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7. 敬业奉献、勇攀科技高峰:职业人士应当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勤奋敬业,不怕困难,勇攀科技高峰,为创新和进步做出贡献。
8. 爱国守信、维护国家尊严:在国际交往中,职业人士应当爱国守信,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家的声誉和利益着想。
这些特点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个体与社会、职业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共同体意识和责
任感。
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特色的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威解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09月10日作者:丰捷来源:光明日报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E-mail推荐】【关闭】核心内容新《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经过两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历经11年再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教师节前正式公布。
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为帮助大家了解有关情况,日前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师范司负责同志。
为何重新修订《规范》《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修订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进一步要求“上好学、读好书”。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三、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四、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
五、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规范》《规范》的基本内容是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特定的责任与义务做出的,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规范》的许多内容是《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文的具体化。
但《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法律,而是教师行业性的纪律,是倡导性的要求,但同时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如新《规范》中写入“保护学生安全”,这是由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自我保护能力弱的儿童和少年。
对于未成年人群体,教师应当负有保护的必要责任。
《规范》中的“禁行规定”是针对当前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而提出的,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但“禁行规定”也并非包括了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一个阶段提出一些阶段性的、可操作的、具体化的要求,能够使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要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不断提高促进师德水平。
贯彻落实《规范》需要强调什么问题一、与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相结合。
在把师德摆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同时,需要从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彰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多方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师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贯彻落实《规范》也需要多方整体参与,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齐抓共管,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社会有效监督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在“实”字上下功夫。
要制定实实在在的实施办法,形成制度、完善机制。
四、强调自律。
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变与不变2008年09月04日作者:来源:本网综合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E-mail推荐】【关闭】经过2个多月的公开征求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日前已正式公布。
在对旧版本进行具有时代性的修订的同时,“责任”与“爱”仍是不变的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公布据中国教育报消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今天公布。
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和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对1997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规范》有6条,分别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规范》提出了教师要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等内容。
教育部指出,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向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规范》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习贯彻时应注意和教育法规的学习结合进行。
教育部要求,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并认真做好新修订的道德规范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修订全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1日发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指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基本内容。
《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详细]权威解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关评论:关心学生健康写入师德规范值得肯定教育部修订完成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关心学生健康写入师德规范,这是非常必要的。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值得肯定。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中,都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应该的,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教育新闻网讨论综述:学生安全是激烈话题让师德建设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记者问日前,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修订《规范》意义何在?与过去相比有什么特点?如何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师范司有关负责人。
问:为什么要重新修订并颁发《规范》?答:修订颁发《规范》,是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8·31”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全国教育战线正在深入学习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师德。
在这个时候修订颁发《规范》,对于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人民教师高尚师德,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英模教师学习,以英模教师为榜样,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方式、手段等,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同时,修订颁发《规范》,也是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问:《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此次修订《规范》力图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在新《规范》中充分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尊重教师,强调教师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此次修订工作认真总结了原《规范》执行以来的基本经验,汲取了原《规范》中反映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基本要求,又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将优秀师德传统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
三是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规范》修订从教师队伍现状和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基本要求,使之成为每位教师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同时,又提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倡导性要求。
四是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若干禁行性规定。
《规范》提出的要求尽量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是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他律”、贵“自律”。
新《规范》在注重“他律”的同时,强调“自律”,倡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把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
从“他律”走向“自律”是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问:《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新《规范》有6条基本内容,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