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学习指导.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学习指导
一、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前面五个单元的外国小说,同学们已经对外国小说有一定了解,懂得外国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些区别。
原来在学习小说的时候,讲解的比较多的是小说的三要素,并未学习小说的结构这一形式要素,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时,要了解并理解本单元的话题,从而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作品。
二、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的问题
1.结构在外国小说中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因素,若用“八股”的方式做出概括,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
在学习本单元时,应着重去体会优秀的小说作家是如何根据具体的小说内容来确定合适的结构的。
2.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
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
《牲畜林》具有民间故事的节奏感,而《半张纸》有很浓的诗意和哲思。
三、本单元课文内容提示
1.《牲畜林》
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按照一般的写法,很容易把它写“重”。
面对战争,悲剧当然是有力量的,但悲剧并非惟一的写法。
当然,盲目写成喜剧,忽略战争的严酷性,肯定又是不真实的。
对此,卡尔维诺选择了“牲畜林”这一意象来结构全篇,“牲畜林”就是一面帕修斯的盾牌,可以从中看见真实的世界,但又不受这个世界的危害,不会因此而变得僵硬。
面对战争,“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
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这妖魔的基础。
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
纵观全文,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
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2.《半张纸》
小说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这篇小说虽短,主题却比较复杂和微妙。
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主题的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主人公未注意到电话机旁墙上的半张纸以前,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使主人公决心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他决心要忘却这一切。
但是,当他发现了这张纸条,取下纸条,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作家笔锋陡转,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
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
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他不能抛弃它,不能忘却它,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
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
正因为这一个原因,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不垂头丧气,不徘徊惆怅,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这精妙的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
四、应该做到的几个学习步骤
1.首先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课文,疏通字词,弄清小说的主要内容以及小说表现的主题。
2.将你对本文重难点问题的思考写下来,在课文中做上批注。
3.用心体会并理解本单元的话题。
理解结构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理解结构对组织小说内容的作用。
《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学习指导
篇目:《牲畜林》、《半张纸》
话题:结构
一、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二、预习课文,疏通字词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
三、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介绍
1、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
(伊塔洛:“意大利”的意思)出生于古巴,父母都是植物学家;自幼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并使其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色彩。
二次大战期间加入抗德游击队,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院。
除了写小说,卡尔维诺还收集编写民间故事。
卡尔维诺走遍意大利,终于编写出一部《意大利童话》,这部《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
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和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与奇妙的故事之中。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
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2、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作家。
生于斯德哥尔摩一个破产商人家庭。
一生贫困,为了糊口,当过小学教师、演员、新闻记者、图书馆职员、化学试验员等。
一生写过大量剧本和小说。
由于斯特林堡身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早期写过不少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如长篇小说《红房子》(1879)和《新国家》(1882),较深刻地揭露了瑞典上层社会的保守、欺诈和冷酷无情。
后来他受当时流行的叔本华、尼采和弗洛伊特学说的影响,用反理性的哲学观点观察世界,许多作品有神秘主义倾向。
他的剧本《父亲》(1887)、《朱丽小姐》(1888)、《伴侣》(1890)、《死的舞蹈》(1901)等,描写变态的社会关系,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自然主义主张。
他把人生描写成本能和欲望的冲突,对生活作了歪曲的反映。
1902年,斯特林堡
写了《梦的戏剧》,表现作者寻求摆脱痛苦的愿望,但又充满由子痛苦而失去常态的绝望情绪,又成了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斯特林堡的创作道路是一条由批判现实主义转向悲观主义和变态心理的歧路。
但是,在他一生的最后几年从事新闻记者活动时,曾为新兴的工人阶级努力斗争,因而获得工人群众的爱戴。
但那时他已病重,不久去世。
《半张纸》是斯特林堡颇具特色的小说。
《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材别致,构思新颖。
3.小说的结构。
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
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
四、课文中的有关问题提示
五、重点难点问题讨论
《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回答是几次都没有关系,只要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描述他所认为是“延迟”的地方即可。
《牲畜林》中,多次使用“延迟”,其中较大的有六次。
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2.《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持续了两年的时间。
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六、课内知识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稠密(chóu)圈养(quān)苔藓(tái)大腹便便(pián)
B.马厩(jiù)蹩脚(biē)栖息(qī)挨门挨户(āi)
C.扳机(bān)开屏(píng)剥光(bō)膘肥体壮(biāo)
D.挣脱(zhèng)鸡仔(zǎi)腼腆(diǎn)心惊胆颤(chàn)
2.下列各项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陡峭琢磨苔藓不寒而粟B.铃铛扳机岔路膘肥体壮
C.冒然扫荡蹩脚蹑手蹑脚D.描准胸脯撕打声嘶力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自己好吃懒做,以前接济过他的亲戚也不愿再理他,现在他已百无聊赖了。
B.德国人七手八脚地在抓猪,想要紧紧地抱住它,但猪还是挣脱了。
C.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D.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船长的后面跟着一个粗野的汉子,气喘吁吁,衣服零乱,可是掩盖不住一种得意。
B.丹柯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态度和勇于献身的精神,鼓舞和感染着读者。
C.因为他热衷得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店、旧货店、粮食店和各种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着里面的葫芦。
D.在美国传统文学中,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
他的心肠太软了,激动得太厉害了。
B.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C.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D.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
6.下列关于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就算打不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
B.打死的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
C.仇恨侵略者。
D.手颤抖得厉害,可能是走火了。
7.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9.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下面对本文“延迟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
B.让人感觉到消灭敌人的不容易,从而深化了主题。
C.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各种特畜得以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D.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充分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
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
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
不管在哪里,栗树越是稠密,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就越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
山羊的处境则好多了。
但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
猪专拱地,结果长鼻子上扎满了栗子壳。
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
由于多年圈养而不会挖洞做穴的兔子,只好钻进树洞里,但有时会遇到咬它们的睡鼠。
……
他在林子里跑着,一队队鸭子拍着翅膀,从他脚下跑开。
一群群肩并肩的山羊却不给他让路。
孩子和老太婆朝他喊道:“他们已经到马多内塔啦!正在桥上挨门挨户搜查呢。
我看见他们快到村口了。
”朱阿用那两条短腿飞快地跑着,下坡时就像一只滚动的球,上坡时气喘吁吁。
他跑叼,跑啊,翻过一道山脊,村子便展现在眼前。
处在群山之中的山村,早晨空气清新柔和。
石砖和石板搭成的简陋房屋显得那么凄凉。
村子里空气紧张,不时传来德国人的叫喊声和用拳头砸门的声音。
10. 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11. 文中说“早晨空气清新柔和”,接着又说:“村子里空气紧张”,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德国兵正牵着牛往外走。
那是一头漂亮的、带黑点的红色小母牛,因此绰号叫“花大姐”。
它性情温顺,但又很固执。
现在它不愿跟着这个陌生人走,站在那里不动。
德国人不得不在后面推着让它走。
躲在墙后面的朱阿开始瞄准了。
要知道,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
当他朝树上的鸟儿开枪时,它们甚至动也不动。
没人愿和他一起去打猎,因为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
他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
他想对准德国人的胸膛,可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
“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朱阿这样想,不敢贸然开枪。
德国人牵着这头因听到主人来到而不肯前进的牛,吃力地走着,突然发现伙伴们都已离开村子上路了。
他准备拉着这头固执的牛追赶伙伴。
朱阿一直尾随在后面,保持着一定距离,不时躲在篱笆或矮墙后面瞄准。
但无论如何总拿不稳枪,更何况德国人和母牛靠得那么近,他哪里敢抠动扳机。
难道就这样让他牵走吗?
德国兵为了追赶逐渐远去的伙伴,想抄近路,走入了树林。
现在凭借树干的遮挡,朱阿更容易跟随他。
这时候德国兵大概会距离牛远一点,可能有机会开枪了。
进入树林,母牛似乎不那么固执了。
相反,由于德国人对这林间小路一点也不熟悉,是母牛领着他前进,并选择走哪条岔路。
没过多久,德国人就发现,他并没有走上通往大道的近路,而是进入了密林深处。
一句话,他和母牛一起迷了路。
朱阿一直跟着德国兵,像他一样,鼻子被荆棘划破,双脚陷入小溪,鹪鹩被惊得四处乱飞。
想要在密林中瞄准就更难了,特别是要通过多重障碍和那总在眼前晃动的牛屁股。
德国人心惊胆颤地打量着这浓密的树林,琢磨着如何才能走出去。
忽听杨梅果树丛中一阵响动,跑出一头漂亮的粉红色小猪。
在他的家乡,从未见过猪在树林子里跑来跑去。
他松开牵牛的绳子,就去追赶那头猪。
“花大姐”一旦得到了自由,就一头钻进树林跑了,这里有它许多朋友。
12. 文中的“花大姐”“性情温顺”又说它“固执”,应怎样理解?
13. 找出文中有关朱阿的心理描写。
14. 从文中看“母牛领着他前进”有何深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
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
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
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
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鲜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
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
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
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
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
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有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
现在要是你再把鸡打死,那我就更加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
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
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的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
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的身体保持一定距离。
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
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
撒腿就跑。
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
石崖边上长着一棵豆角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
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
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
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
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15.本文选自《牲畜林》,其作者为______(国家)的______。
16.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当朱阿向德国兵瞄准准备射击时受到村民的阻止这一情境,请分析这一安排的作用。
17.说说“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这句话表现了朱阿怎样的心理状态?请联系小说全文回答。
18.简要分析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
19.简要说说朱阿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20.小说前面写的动物都是牲畜,可结尾作者却用野猫来作为与德国兵厮打的对象,其用意是什么?21.《牲畜林》被许多文学评论家称为“经典喜剧”,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评论。
同步练习答案
1.C(A项“圈养”的“圈”应读juàn;B项“蹩脚”的“蹩”应读bié;D项“腼腆”的“腆”应读tiǎn,“心惊胆颤”的“颤”应读zhàn。
)
2.B(A.不寒而粟——不寒而栗;C.冒然——贸然;D.描准——瞄准,撕打——厮打。
)
3.D(A.“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不用来表示经济上贫困,使用对象错误。
B.“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忙乱的样子。
不能指“一个人”。
C.“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为根据。
是贬义词,该处贬词褒用。
“不可名状”指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
)
4.B(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神气”;C项逻辑不当,“和”应改为“等”。
D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
5. D(A项运用借喻;B项运用比喻;C项运用夸张。
) 6.D 7.C
8.B(“直接引到”不当,应是“间接引到”,把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花大姐”)
9.B(“让人感觉到消灭敌人的不容易”无中生有。
)
10. 将树林描写成动物乐园,大大削减了战争的血腥和残忍,也为朱阿出场做铺垫。
11. 前者是自然现象,后者是社会环境,前者衬托后者。
12. 前者是“花大姐”在主人面前的样子,后者是它在陌生人面前的表现。
13. “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14. 预示正义的人们对入侵者的反击策略,以退为进,稳操胜券。
15.意大利卡尔维诺。
16.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引出牲畜林中各种动物的登台表演;人物:刻画德国兵贪得无厌和愚蠢的形象、朱阿优柔寡断、心地懦善的形象;主题:揄扬、表现村民的善良。
(每点:2分,共6分)
17.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怕误伤牲畜,而且也是怕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还击射中。
18.(1)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就算打不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2)打死的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3)仇恨侵略者。
(4分)
19.朱阿是一个近乎小丑的形象,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朱阿的一系列活动将情节连缀成一个整体。
20.作家让野猫和德国兵厮打一起掉下了石崖,表达了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思想。
(或:表达了让敌人自己灭亡,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的卡尔维诺的理想。
)
21.本文是一部经典喜剧。
从结局安排看,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善良最终战胜了邪恶,就连在斗争过程中唯一蒙受一点损失的“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
从表现手法上看,小说成功运用了较多的夸张、荒诞手法,形成了行文的喜剧性风格特点,如第七段中有关朱阿四枪的描写。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