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纳米药物(nanomedicine)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精确地制备成纳米级别的药物粒子,以便于更好地渗透到目标组织中,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细胞水平上治疗疾病的特点,使得纳米药物具有突出的优势,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率。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纳米药物研究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研究领域得到迅速扩展,研究方向多样化。
近年来,纳米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基础研究纳米药物的核心是基于纳米尺度的分子自组织现象和生物相互作用机制。
这包括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和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控制药物的释放、分布和靶向特性。
2.药物递送在医学领域,纳米技术可用于药物递送,从而实现对充血组织的靶向治疗。
例如,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子可作为靶向溶血性肿瘤细胞的药物,改善传统药物的毒性和生物利用率。
3.分子影像学纳米药物的发展也带动了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可作为靶向选项,通过分子影像学探究分子诊断和治疗的模式。
纳米药物的应用纳米药物应用范围广泛,在药品开发、药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发挥巨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肿瘤治疗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它可以作为肿瘤靶向药物载体和外壳,克服肿瘤难以摄取药物、生物毒性和耐药性等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纳米药物进入到临床研究阶段,如纳米包裹的抗肿瘤药物、靶向肿瘤的纳米药物等。
2.心血管疾病治疗纳米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也具有巨大潜力。
例如,靶向心脏的纳米药物被证明可以调节细胞抗凝和抗血小板作用,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糖尿病治疗纳米药物也在糖尿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优势。
例如,表面功能化的纳米颗粒可用作胰岛素的递送工具,有研究表明可抑制胰岛素的吸收和降低胰岛素的生物降解率,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率。
总而言之,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纳米药物将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纳米载体药物逆转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化学治疗 ( 化疗 ) 目前治疗 恶性 肿瘤 的主 要手段 之一 。 是 化疗过程中由于多数肿瘤细胞 具有 遗传不稳定性 , 易于 突变而
产生的多药耐药 ( l rgrs t c , R 是造成 化疗 中断 、 mu i u ia e MD ) td e sn
导 致 治疗 失败 的主 要 因 素 。MD R也 是 肿 瘤 细 胞 对 化 疗 药 物 毒
[ 中图分类号] R 3 R 4 7 ; 9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7 1 20 ) 50 1 -3 040 8 (0 9 0 - 4 6 0
2 逆转 Pg — P介导的 MD R策略 如何有效地逆转 Pg — P介导 的 MD R已成 为 目前 研究 的热 点 。应用的逆转 策略 主要 有 : 同时合 用 Pg .P抑制 药 , 如维拉 帕 米、 奎尼 丁、 环孢 素等经典有药理活性 的药物 以及表面活性剂 、 脂肪酸 、 中草药 中的一 些成分 ; 或选择 将底 物药物包 封于胶 体 载体系统中( 如纳米 粒 ) 。对 于应用 抑制药 而言 , 由于 Pg . P与 细胞色素 P 中 3 4 C P A) 4 。 A ( Y 3 的底物具有相似性 , 因此 Pg .P抑 制药在 逆转 M R的同时也 抑制 了 C P A的活性。而绝大 多 D Y3 数药物在体 内是通过 C P A进行 生物转 化 的, Y3 这就 必然会影 响与其合用 的抗肿瘤药物的药 动学 。另外 , — Pg P抑制本身还 可被细胞内转运 系统排出细胞外 , 故要达 到逆转效应所需 的剂 量, 往往 已经超出其在体 内产生毒性 作用 的最小 剂量 , 从而产 生不可接受 的不 良反应 , Pg 使 —P抑制药 的应用受到限制 。
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
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肿瘤,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发展,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和有限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药物,顾名思义,是指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制剂。
纳米尺度的药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小尺寸效应、高比表面积、表面可修饰性等,这些特性使得纳米药物能够更好地实现肿瘤靶向治疗。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为纳米药物的靶向输送提供了可能。
肿瘤组织中的血管通常具有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使得纳米药物能够更容易地从血管中渗出并在肿瘤组织中积累。
此外,肿瘤细胞表面往往过度表达某些特定的受体或抗原,通过在纳米药物表面修饰相应的配体,能够实现纳米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纳米药物的设计中,载体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无机纳米材料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能够有效地包载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聚合物纳米粒,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具有可调控的粒径、表面性质和药物释放特性。
无机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氧化铁纳米粒等,不仅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还具有独特的光学、磁学等性能,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实现纳米药物对肿瘤的靶向治疗,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
例如,通过在纳米药物表面连接抗体、多肽、叶酸等靶向分子,能够使其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
同时,还可以在纳米药物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等聚合物,以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化疗药物的靶向输送、基因治疗和光热治疗等方面。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和限制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
而纳米药物的关键在于其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通过利用多种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至病灶,可以大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而成,具有许多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纳米颗粒大小具有尺度效应。
纳米颗粒比普通药物小很多,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至肿瘤组织中,而不会被正常组织过滤掉。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
药物载体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不会被排斥。
最后,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
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选择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确识别和定位。
二、纳米药载体的类型纳米药物的药物载体是纳米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对纳米药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蛋白质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用于携带各种药物。
脂质体具有尺度效应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稳定地携带药物并减少药物的毒性。
同时,脂质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组分实现对靶向分子的选择性结合,因此在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蛋白质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是由蛋白质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纳米粒子。
这种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且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
除此之外,蛋白质纳米粒子还具有天然的靶向性质,可以通过特定靶向分子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精确的靶向治疗效果。
3、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多种合成材料组成的一种纳米粒子,其在靶向治疗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纳米粒的主动靶向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的主动靶向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何玉芳;范青【摘要】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有着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很多学者使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主动靶向纳米粒,突破了被动靶向纳米粒的局限性.本文针对近年来抗肿瘤纳米粒的主动靶向修饰进行了综述,从配体类型的角度阐述主动靶向纳米粒的现状,包括受体介导类(叶酸,黄素单核苷酸,转铁蛋白等)、多肽类(RGD肽,K237肽等)、糖类(肝磷脂、透明质酸)以及抗体类(单链抗体片段,单克隆抗体AMG 655).%Nanoparticles is a kind of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which owns enormous potential. Recently,many researchers manage to fabricate active targeting NPs in different ways, which has broken the limitation of the passive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modification of active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on tumor therapy, in order to describes the actuality of it, diverse ligands used in active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are displayed here, including ligand - receptor mediated NPs (Folic acid, Flavin mononucleotide, Transferrin etc. ) , polypeptide( RGD peptide,K237 peptide, etc. ) , glyco-saminoglycan (Heparin and Hyaluronic acid) and antibodies (ScFvs and AMG 655 of monoclonal antibody).【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5页(P617-621)【关键词】主动靶向;纳米粒;抗肿瘤【作者】何玉芳;范青【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9随着纳米粒制备技术的发展,其在抗肿瘤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阿霉素在纳米递送系统中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772749)ꎻ福建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资金项目(No.X2019006-人才)ꎻ上海青浦区产学研合作发展资金项目资助(No.青产学研2021-7)作者简介:李江ꎬ男ꎬ硕士生ꎬ研究方向:药品研发与生产技术ꎬE-mail:2850105953@qq.com通信作者:武鑫ꎬ男ꎬ高级工程师ꎬ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及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ꎬTel:021-31198947ꎬE-mail:wuxin007@126.com阿霉素在纳米递送系统中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李江1ꎬ史雄喜1ꎬ刘佳慧1ꎬ陈建明1ꎬ武鑫1ꎬ2(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ꎬ福建福州350122ꎻ2.上海维洱实验室ꎬ上海201712)摘要:阿霉素是一种常见的抗肿瘤药物ꎬ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乳腺癌㊁淋巴癌㊁卵巢癌等ꎮ但由于心脏毒性抑制㊁肿瘤的多药耐药性等因素ꎬ阿霉素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解决以上问题ꎮ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ꎬ许多纳米载体被开发用于共递送两种药物ꎬ以提高药物疗效㊁降低毒副作用㊁克服肿瘤的多药耐药性等ꎮ故本文对近年来阿霉素联合用药在纳米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行综述ꎬ以期为阿霉素联合用药的研究提供参考ꎮ关键词:阿霉素ꎻ联合用药ꎻ药物递送系统ꎻ纳米制剂中图分类号:R979.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3)09-0703-006doi:10.13506/j.cnki.jpr.2023.09.011Researchprogressontheco-administrationofdoxorubicininnoveldeliverysystemsLIJiang1ꎬSHIXiongxi1ꎬLIUJiahui1ꎬCHENJianming1ꎬWUXin1ꎬ2(1.SchoolofPharmacyꎬ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Fuzhou350122ꎬChinaꎻ2.ShanghaiWeierLaboratoryꎬShanghai201712ꎬChina)Abstract:Doxorubicinisacommonantitumordrugusedinclinicalpracticeforthetreatmentofbreastcancerꎬlympho ̄maꎬovariancancerꎬetc.Duetofactorssuchascardiotoxicityinhibitionandmultidrugresistanceꎬdoxorubicinisusuallyusedincombinationwithotherdrugstosolvetheaboveproblems.Withthedevelopmentofnanotechnologyꎬmanynanocarriershavebeendevelopedfortheco-deliveryoftwodrugstoimprovedrugefficacyꎬreducetoxicsideeffectsꎬovercomemultidrugresistanceoftumorsꎬetc.Thereforeꎬthispaperreviewstherecentstudiesofdoxorubicinco-administrationinnanodeliverysystemsinorder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researchofdoxorubicinco-administration.Keywords:DoxorubicinꎻDrugcombinationꎻDrugdeliverysystemꎻNanopreparations㊀㊀阿霉素(doxorubicinꎬDOX)ꎬ又称多柔比星ꎬ属于蒽环类抗生素药物ꎬ对多种癌细胞均具有较强毒性作用ꎬ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一线或二线化疗药物ꎬ其抗肿瘤机制主要是通过嵌入癌细胞DNA碱基对之间阻断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而发挥作用[1]ꎮ然而ꎬDOX的心脏毒性一直是限制其使用的主要原因ꎬ过量的DOX会引起患者心脏组织的过氧化㊁心肌功能障碍ꎬ使用时通常不能超过550mg m-2ꎮ此外ꎬ口腔溃疡㊁胃肠道反应㊁骨髓抑制㊁药物的耐药性也是在化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2]ꎮ因此ꎬDOX在实际使用过程中ꎬ通常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ꎬ尽管与单药治疗相比ꎬDOX的联合化疗显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ꎬ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ꎬ如不同药物半衰期的不同㊁药物在体内的不协调分布㊁药物在肿瘤积累量的不一致㊁药物的重叠毒性等[3]ꎮ因此ꎬ国内外研究者开发出多种纳米递送系统用于共递送两种药物ꎬ以解决传统联合用药的不足ꎮ本文就DOX在纳米制剂中联合用药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ꎬ主要包括:无机纳米粒㊁脂质纳米粒和聚合物纳米粒ꎮ1㊀无机纳米粒1.1㊀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㊀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是一种新型无机纳米递送系统ꎬ它有着比普通纳米粒子更大的表面积ꎬ因此可以运载更多的药物ꎬ而且其表面可修饰与孔径可调性可以满足不同递送需求ꎬ这些递送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4]ꎮDOX与紫杉醇(PTX)的联合化疗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常用手段ꎬ临床研究证实了它们组合的治疗效果[5]ꎮYan等[6]将DOX封装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孔道内ꎬ再使PTX通过化学反应共价连接在纳米粒的表面ꎬ最后通过微流控技术将聚苯乙烯磺酸盐(PSS)覆盖于粒子表面ꎬ同时控制纳米粒大小㊁形状和表面性质ꎮ该纳米粒具有pH/还原双响应药物释放的特点ꎬ细胞实验显示其可以选择性地在癌细胞中释放DOX与PTX以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ꎮ然而ꎬ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PTX负载过程中需要经过三步化学反应ꎬ这导致了生产制备过程工作量的增加以及药物装载效率的下降ꎮ为了更有效率地将DOX和PTX载入ꎬQiu等[7]首先通过吸附作用将DOX载于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内ꎬ然后将磷脂与PTX以物理形式混合ꎬ将其涂层在纳米粒的表面ꎬ最后生成尺寸大小为200nm左右的稳定纳米球ꎬ此方法在药物负载过程相对简便高效且保持了较高的包封率ꎮDOX与核酸药物的联合用药是近年来的研究趋势ꎬ鉴于DOX的耐药性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ꎬ张梦玮等[8]将DOX与小干扰RNA负载于脂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中ꎬ其中小干扰RNA通过下调P-gp糖蛋白的表达来逆转肿瘤细胞对DOX的耐药性ꎬ从而提高抗肿瘤疗效ꎮ该纳米粒粒径为(197.63ʃ3.75)nmꎬZeta电位为(20.64ʃ0.98)mVꎬ并表现出良好的理化性质ꎮ在MCF-7/ADR细胞凋亡实验中ꎬ与对照组相比ꎬ纳米粒的凋亡率显著升高(40.90%ʃ0.78%vs.10.19%ʃ0.56%ꎬP<0.05)ꎮ作者还对细胞中P-gp糖蛋白的表达进行考察ꎬ发现载有小干扰RNA的纳米粒P-gp糖蛋白表达最低ꎬ这有利于逆转DOX的耐药性ꎮ1.2㊀磁性纳米粒㊀磁性纳米粒由于具有(超)顺磁性而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ꎬ如磁性药物递送㊁核磁共振成像(MRI)㊁磁热疗㊁磁感染等ꎮ磁性纳米粒作为药物递送载体时ꎬ它可以通过使用局部刺激(如pH㊁温度等)和外部刺激(即外部磁场)控制药物的特定聚集与释放ꎬ因此常被开发成刺激性响应纳米载体用于药物递送ꎮ然而ꎬ研究发现裸磁性纳米粒在血浆中不稳定ꎬ且易聚集成簇ꎬ研究人员通常对它表面进行涂层或者表面修饰来提高稳定性㊁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9]ꎮ二氧化硅是一种常见的磁性纳米粒涂层材料ꎬGhazimoradi等[10]制备了一种以二氧化硅涂层的核壳结构磁性纳米粒ꎬ用于递送DOX与甲氨蝶呤(MTX)以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ꎮ该纳米粒稳定性高㊁分散性好ꎬ其直径仅35nmꎬ且具有pH响应性药物释放的特点ꎬ通过与外界磁场的配合ꎬ可以控制药物的定点聚集与释放ꎮ研究显示ꎬ与游离药物相比ꎬ负载双药的磁性纳米粒对MCF-7细胞显示出更强的细胞吸收和细胞毒性ꎬ这与另一项研究中将DOX和MTX装载在谷氨酸涂层磁性纳米粒中的实验结果相吻合[11]ꎬ这些结果表明了磁性纳米粒在DOX联合用药中的巨大潜力ꎮ2㊀脂质纳米粒2.1㊀脂质体㊀脂质体是由磷脂在水介质中自组装形成的双分子层囊泡ꎬ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药物递送特性ꎬ如今大多数上市的纳米制剂产品为脂质体制剂ꎬ如阿霉素脂质体(Doxil)㊁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Marqibo)㊁伊立替康脂质体(Onivyde)等[12]ꎮ脂质体可以同时携带亲水性药物和疏水性药物ꎬ通常亲水性药物被包封在脂质体内水腔中ꎬ疏水性药物可以嵌入在脂质双层内ꎮCelator制药公司开发的共包封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复方脂质体(Vyxeos)于2017年经FDA批准用于治疗相关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t-AML)ꎬ它是第一款上市的共递送纳米制剂产品[13]ꎮ此外ꎬ伊立替康和氟脲苷复方脂质体(CPX-1)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ꎬ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复方脂质体制剂[14]ꎮ脂质体作为共递送载体系统时ꎬ它可以同时包封亲水与疏水性药物以开发高载药量制剂ꎬ从而实现药物联合作用的最大化ꎮ黄芪甲苷是中药黄芪中的一种苷类成分ꎬ研究显示其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氧自由基ꎬ当与DOX联合用药时能降低心脏毒性抑制作用ꎬ同时还能逆转DOX的化疗耐药性ꎮ但黄芪甲苷的疏水性与低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与DOX的联合用药ꎬ为了解决此问题ꎬ王成祥等[15]制备了阿霉素-黄芪甲苷脂质体ꎬ水溶性的DOX包封于脂质体内水相ꎬ而难溶于水的黄芪甲苷包封于脂质双层内ꎬ两种药物的包封率高达98.57%ʃ0.49%和99.37%ʃ0.08%ꎬ载药量分别为4.62%ʃ0.02%和14.45%ʃ0.04%ꎮ脂质体高效地包封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药物ꎬ解决了联合用药缺陷的同时提高了抗肿瘤效应ꎮ脂质体能够延长药物的半衰期ꎬ增强肿瘤组织的吸收以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ꎮWang等[16]制备了一种共递送DOX和PTX前药的复方脂质体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ꎬ脂质体包裹的DOX和前药PTXꎬ半衰期分别从3.04㊁4.36h延长至7.52㊁15.54hꎬ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游离药物的470.30倍和57.91倍ꎬ且DOX和PTX在24h内维持5ʒ1的协同作用比例ꎬ在4T1乳腺癌模型中也证实了复方脂质体的协同治疗效果ꎮ另一项研究中制备的DOX与五味子甲素长循环复方脂质体ꎬ药物在大鼠体内半衰期分别是游离药物的7.16倍和2.05倍ꎬDOX的平均驻留时间(MRT)从13.6h增至14.68hꎬ五味子甲素从11.71h增至15.89h[17]ꎮ这些结果表明ꎬ经过脂质体的包封ꎬ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循环的时间ꎬ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㊁减少其副作用ꎬ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联合用药ꎮ2.2㊀固体脂质纳米粒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㊀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是一种胶体载体ꎬ由生理脂质(如甘油三酯㊁甘油单酯㊁脂肪酸)㊁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或磷脂单层涂层)形成ꎮ它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有机溶剂ꎬ且易于消毒和扩大生产[18]ꎮ在二十世纪末SLNs被提出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后不久ꎬCavalli等[19]就采用微乳分散法对DOX和伊达比星进行了共包裹的尝试ꎬ这为两种药物的联合化疗开发新型递送系统提供了新方向ꎮ然而ꎬSLNs在制备过程中ꎬ固体脂质的规则晶体排列导致药物的载药量低ꎬ甚至在储存过程中发生药物泄露现象ꎮ因此ꎬ第二代脂质纳米粒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s)被开发用于克服这些局限ꎮ与SLNs稍有不同ꎬNLCs是由液体脂质和固体脂质混合而成的ꎬ液体脂质的存在会使固体脂质在纳米粒内形成不规则晶体ꎬ从而提高载药量并防止药物的泄漏[20]ꎮMahoutforoush等[21]以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两种固体脂质和辛酸/癸酸甘油三酯液体脂质为原辅料ꎬ首次使用热均质技术制备的NLCs用于DOX㊁多西他赛(DTX)和MTX的共递送ꎬ其中MTX与叶酸结构类似ꎬ它能与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叶酸受体特异性结合ꎬ从而提高NLCs的肿瘤靶向性ꎮ实验结果表明:用药物处理MCF-7细胞后ꎬ游离DOX㊁游离DTX和游离MTX的IC50值分别为1.02㊁0.0112和25.46μmol L-1ꎬ而单药负载的DOX-NLCs㊁DTX-NLCs和MTX-NLCs的IC50值分别为0.99㊁0.00879和18.29μmol L-1ꎬ这表明了药物经过NLCs的包封后ꎬ有效地增强了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毒性作用ꎬ多药负载的DTX/DOX-NLCs和DTX/DOX/MTX-NLCs的IC50值分别为0.00543和0.00418μmol L-1ꎬ这显示出NLCs在药物的联合用药中的优越性ꎮ此外ꎬ作者发现NLCs表面连接的MTX分子不仅可以通过叶酸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内化到细胞以提高制剂的肿瘤靶向性ꎬ其还会额外促进DOX的细胞摄取ꎬ最终达到了DOX与MTX㊁DTX三药联合作用的目的ꎮ3㊀聚合物纳米粒3.1㊀聚合物胶束㊀聚合物胶束是由不同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嵌段的两亲性共聚物在水介质中自组装形成的ꎮ与传统的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相比ꎬ聚合物胶束有更强的载药能力㊁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即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无毒性ꎬ使其在药物递送中得到广泛研究[22]ꎮZeng等[23]构建了载有PI3K/mTORC1的双重抑制剂PF04691502(PF)和DOX的共载胶束用于改善胰腺癌的耐药性和抑制癌细胞的转移扩散ꎬ其中PF有效地增强了DOX对癌细胞的敏感性ꎮ共载聚合物胶束对细胞毒性展现出剂量依赖性ꎬ并通过增强BxPC-3细胞摄取而发挥毒性作用ꎬ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ꎮ用聚合物胶束负载DOX与光热剂吲哚菁绿来实现DOX的化疗-光热联合治疗ꎬ二者的包封率分别为97.03%ʃ0.72%和91.01%ʃ2.61%ꎬ粒径为(76.70ʃ1.28)nmꎮ体内药效研究中分为空白组㊁DOX组㊁DOX胶束组㊁DOX-吲哚菁绿共载胶束组㊁DOX-吲哚菁绿共载胶束-近红外光照射组ꎬ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后ꎬ各组瘤质量分别为(0.71ʃ0.10)㊁(0.43ʃ0.04)㊁(0.40ʃ0.06)㊁(0.39ʃ0.10)和(0.10ʃ0.07)gꎬDOX-吲哚菁绿共载胶束-近红外光照射组瘤重显著低于其他各组ꎬ表明DOX的化疗-光热联合治疗的可行性ꎬ这也是未来DOX在联合化疗中的应用方向之一[24]ꎮ将DOX和中药活性成分进行联合用药也显示出很好的抗肿瘤效果ꎬ它们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治疗肿瘤ꎮ李芳婵等[25]将DOX与传统中药活性成分姜黄素共载于三嵌段ABA聚合物(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形成的聚合物胶束内ꎬ相比于游离药物和单载药胶束ꎬ共载药胶束组表现出最高的细胞抑制率ꎮ宋佳等[26]制备了一种三嵌段ABC聚合物形成的聚合物胶束用于对DOX和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的递送ꎬ该聚合物胶束具有pH和温度双重敏感特性ꎬ它能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控制药物的先后释放ꎮ释药行为研究显示ꎬ随着pH值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ꎬ聚合物胶束释药速率和释药量明显增加ꎮ这些研究表明了DOX与中药的中西联合用药治疗肿瘤有很大的应用前景ꎮ3.2㊀纳米凝胶㊀纳米凝胶是水凝胶以纳米尺寸(小于1μm)形式存在的三维聚合物结构颗粒ꎬ其作为药物递送系统有许多优点ꎬ如制备方便ꎬ可生物降解ꎬ相比于其他纳米粒更具有柔性ꎬ使之更易穿透肿瘤脉管系统ꎬ它在水中的高溶胀能力大大提高了其载药能力ꎬ多种不稳定且难以递送的疏水性药物可以嵌入纳米凝胶多孔网络中ꎮ由于对各种物理化学刺激都异常敏感ꎬ纳米凝胶常被设计为智能响应载体对药物进行时间与空间上的控释[27]ꎮDOX与奥拉帕尼联合载于二硫键交联多肽纳米凝胶上ꎬ用于治疗乳腺癌ꎮ在癌细胞内高谷胱甘肽(GSH)环境的刺激下ꎬ药物快速从纳米凝胶中释放出来以作用于癌细胞ꎮ相比于较低GSH环境的正常细胞ꎬ癌细胞中的DOX从纳米凝胶中的释放率从29.16%增至76.43%ꎬ奥拉帕尼从33.81%增至67.46%ꎮ纳米凝胶使两种药物在癌细胞中定点释放ꎬ从而有效联合作用于肿瘤[28]ꎮ用纳米凝胶递送DOX和PTX这对常用临床药物组合ꎬ能有效降低毒副作用ꎮ荷瘤小鼠经肿瘤内注射给药后ꎬ游离PTX/DOX溶液组中的小鼠体重逐渐减少ꎬ载药纳米凝胶组小鼠的重量缓慢增加ꎮ血液分析结果显示ꎬ除游离PTX/DOX溶液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异常增高外ꎬ其他载药纳米凝胶组血液指标均正常ꎬ这些结果也证明了纳米凝胶的安全性[29]ꎮ4㊀其他递送系统除了以上递送系统外ꎬ研究人员还开发了更多类型的多功能递送载体用于DOX的联合用药ꎬ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㊁聚合物囊泡㊁纳米胶囊等ꎮ此外ꎬ多种纳米材料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材料是共递送系统的一个新方向ꎬ如磁性-树状大分子㊁石墨烯-量子点㊁石墨烯-树状大分子等ꎮ多种性质的复合材料可以同时用于肿瘤的监测㊁成像㊁治疗与诊断ꎬ它们在DOX联合用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ꎬ表1总结了DOX在其他递送系统中联合用药的应用ꎮ5㊀结语与展望化疗一直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ꎬ尽管单药化疗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ꎬ但它也带来了难以忍受的毒副作用ꎮ另一方面ꎬ由于癌症的复杂性与异质性ꎬ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仍然较低ꎮ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在临床上是一种被认可的治疗模式ꎬ因为不同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不同ꎬ这使得药物以多种作用机制消灭癌细胞ꎬ同时药物的副作用可以随着药物剂量的下降而减少ꎬ从而改善患者的顺从性ꎮ表1㊀DOX在其他递送系统中联合用药的应用递送系统药物应用参考文献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DOX和他莫昔芬乳腺癌[30]聚合物囊泡DOX和维罗非尼黑色素瘤[31]纳米胶囊DOX和5-氟尿嘧啶乳腺癌㊁结肠癌[32]金纳米粒DOX和羟氯喹乳腺癌[33]石墨烯DOX和姜黄素胃癌㊁前列腺癌㊁卵巢癌[34]磁性-树状大分子DOX和甲氨蝶呤乳腺癌[35]磁性-树状大分子DOX和姜黄素乳腺癌[36]石墨烯-树状大分子DOX和褪黑素骨肉瘤[37]石墨烯-量子点DOX和姜黄素乳腺癌[38]石墨烯-量子点DOX和赫塞汀乳腺癌[39]㊀㊀DOX是典型的用于联合化疗的药物ꎬ它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用药在临床上显示出很好的疗效ꎬ但传统的 鸡尾酒 式联合用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ꎮ因此ꎬ研究者开发出多种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用于DOX的联合化疗ꎬ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ꎮ本文主要介绍了6种药物递送系统ꎬ这些递送载体都有各自的递送特性ꎮ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和磁性纳米粒属于无机纳米材料ꎬ它们有独特的生物学㊁热学㊁传感和磁性等物理性质ꎬ这为药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精准控释提供了可能ꎻ脂质体㊁SLNs和NLCs主要以脂质为辅料所制备ꎬ相比于其他载体ꎬ它们的制备技术发展更成熟ꎬ工艺体系更明确ꎬ且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ꎻ聚合物胶束与纳米凝胶是由多个单体组成的聚合物ꎬ它们能显著改善药物的溶解度㊁稳定性㊁渗透性和生物分布ꎮ总而言之ꎬ这些纳米递送系统的运用ꎬ有效地提高了药物联合的疗效㊁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㊁减少甚至逆转药物的耐药性ꎬ为DOX的联合用药提供了新的选择ꎮ然而ꎬ联合用药在纳米递送系统中的运用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ꎬ因此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ꎬ如纳米载体在进入体内后产生的某些未知毒性ꎬ即纳米载体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ꎬ尤其是无机纳米材料ꎬ对于它们的毒性研究相对较少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ꎬ我们相信DOX的联合用药在纳米递送中的运用能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运用的转化ꎬ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ꎮ参考文献:[1]㊀KCIUKMꎬGIELECINSKAAꎬMUJWARSꎬetal.Doxoru ̄bicin-AnAgentwithMultipleMechanismsofAnticancerActivity[J].Cellsꎬ2023ꎬ12(4):659.[2]JONESICꎬDASSCR.Doxorubicin-inducedcardiotoxicity:causativefactorsandpossibleinterventions[J].JPharmPharmacolꎬ2022ꎬ74(12):1677-1688. [3]NEZHADISꎬDORKOOSHFA.Co-deliverysystems:hopeforclinicalapplication?[J].DrugDelivTranslResꎬ2022ꎬ12(6):1339-1354.[4]FENGYꎬLIAOZꎬLIMꎬetal.MesoporousSilicaNanopar ̄ticles-BasedNanoplatforms:BasicConstructionꎬCurrentStateꎬandEmergingApplicationsinAnticancerTherapeu ̄tics[J].AdvHealthcMaterꎬ2023ꎬ12(16):e2201884. [5]SLEDGEGWꎬNEUBERGDꎬBERNARDOPꎬetal.PhaseIIItrialofdoxorubicinꎬpaclitaxelꎬandthecombinationofdoxorubicinandpaclitaxelasfront-linechemotherapyformetastaticbreastcancer:Anintergrouptrial(E1193)[J].JClinOncolꎬ2003ꎬ21(4):588-592.[6]YANJꎬXUXꎬZHOUJꎬetal.FabricationofapH/Redox-TriggeredMesoporousSilica-BasedNanoparticlewithMi ̄crofluidicsforAnticancerDrugsDoxorubicinandPaclitaxelCodelivery[J].ACSApplBioMaterꎬ2020ꎬ3(2):1216-1225.[7]QIUYꎬWUCꎬJIANGJꎬetal.Lipid-coatedhollowmeso ̄poroussilicananospheresforco-deliveryofdoxorubicinandpaclitaxel:Preparationꎬsustainedreleaseꎬcellularup ̄takeandpharmacokinetics[J].MaterSciEngCMaterBiolApplꎬ2017(71):835-843.[8]张梦玮ꎬ杨硕晔ꎬ杨亚南ꎬ等.共载阿霉素与小干扰RNA的脂质介孔硅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抗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研究[J].中国药房ꎬ2022ꎬ33(23):2880-2885.[9]STANICKIDꎬVANGIJZEGEMTꎬTERNADIꎬetal.Anupdateontheapplicationsandcharacteristicsofmagneticironoxidenanoparticlesfordrugdelivery[J].ExpertOpinDrugDelivꎬ2022ꎬ19(3):321-335.[10]GHAZIMORADIMꎬTARLANIAꎬALEMIAꎬetal.pH-re ̄sponsiveꎬmagnetic-luminescentcore/shellcarriersforco-deliveryofanticancerdrugs(MTX&DOX)forbreastcancertreatment[J].JAlloysCompdꎬ2023(936):168257.[11]DUTTABꎬNEMAAꎬSHETAKENGꎬetal.Glutamicacid-coatedFe3O4nanoparticlesfortumor-targetedimagingandtherapeutics[J].MaterSciEngCMaterBiolApplꎬ2020(112):110915.[12]MENGYꎬNIUXꎬLIG.LiposomeNanoparticlesasaNovelDrugDeliverySystemforTherapeuticandDiagnosticApplications[J].CurrDrugDelivꎬ2023ꎬ20(1):41-56.[13]ALFAYEZMꎬKANTARJIANHꎬKADIATꎬetal.CPX-351(vyxeos)inAML[J].LeukLymphomaꎬ2020ꎬ61(2):288-297.[14]BATISTGꎬGELMONKAꎬCHIKNꎬetal.Safetyꎬphar ̄macokineticsꎬandefficacyofCPX-1liposomeinjectioninpatientswithadvancedsolidtumors[J].ClinCancerResꎬ2009ꎬ15(2):692-700.[15]王成祥ꎬ岳贵娟ꎬ秦楠坤ꎬ等.盐酸阿霉素-黄芪甲苷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21ꎬ23(6):32-37.[16]WANGYꎬCHENLꎬZHANGZꎬetal.Ratiometricco-de ̄liveryofdoxorubicinandpaclitaxelprodrugbyremote-loadingliposomesforthetreatmentof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J].DrugDelivTranslResꎬ2022ꎬ12(10):2537-2549.[17]XUSYꎬSUHꎬZHUXYꎬetal.Long-circulatingdoxoru ̄bicinandschizandrinAliposomewithdrug-resistantlivercanceractivity:preparationꎬcharacterizationꎬandpharma ̄cokinetic[J].JLiposomeResꎬ2022ꎬ32(2):107-118. [18]MADKHALIOA.PerspectivesandProspectiveonSolidLipidNanoparticlesasDrugDeliverySystems[J].Mole ̄culesꎬ2022ꎬ27(5):1543.[19]CAVALLIRꎬCAPUTOOꎬGASCOMR.Solidlipospheresofdoxorubicinandidarubicin[J].IntJPharmꎬ1993ꎬ89(1):9-12.[20]AKBARIJꎬSAEEDIMꎬAHMADIFꎬetal.Solidlipidnan ̄oparticlesandnanostructuredlipidcarriers:areviewofthemethodsofmanufactureandroutesofadministration[J].PharmDevTechnolꎬ2022ꎬ27(5):525-544.[21]MAHOUTFOROUSHAꎬSOLOUKAꎬHAMISHEHKARHꎬetal.Noveldecoratednanostructuredlipidcarrierforsimultaneousactivetargetingofthreeanti-canceragents[J].LifeSciꎬ2021(279):119576.[22]REHMANUꎬABOUREHABMASꎬALEXANDERAꎬetal.Polymericmicellesassistedcombinatorialtherapy:Isitnewhopeforpancreaticcancer?[J].EurPolymJꎬ2023(184):111784.[23]ZENGXꎬFANXꎬFUCꎬetal.CodeliveryofDoxorubicin/PI3KInhibitorNanomicelleLinkedwithPhenylboronicAcidforEnhancedCytotoxicityPancreaticCancer[J].JNanomaterꎬ2022(2022):8758356.[24]董优ꎬ朱红ꎬ汪小林ꎬ等.载阿霉素和吲哚菁绿混合胶束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评价[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ꎬ2022ꎬ39(5):513-520.(下转第713页)rosis[J].CritRevBiochemMolBiolꎬ2021ꎬ56(4):426-439.[41]彭伟ꎬ史大卓ꎬ薛一涛ꎬ等.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112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ꎬ2011ꎬ31(2):191-194.[42]李康清ꎬ吴新富.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J].数理医药学杂志ꎬ2015ꎬ28(11):1690-1691.[43]冯妍ꎬ张京春ꎬ王以新ꎬ等.超敏C反应蛋白在活血解毒中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辅助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ꎬ2014ꎬ17(17):1964-1968.[44]王学玲.芎芍胶囊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ꎬ2012ꎬ20(2):38-39.(收稿日期:2023-02-21)(上接第707页)[25]李芳婵ꎬ韦志英ꎬ罗小莉ꎬ等.共载姜黄素与阿霉素胶束的制备工艺优化及体外抗肿瘤评价[J].中南药学ꎬ2023ꎬ21(2):449-455.[26]宋佳ꎬ张紫薇ꎬ张婕ꎬ等.双重敏感mPEG-PDPA-P(AAm-co-AN)聚合物自组装体的药物递送[J].功能高分子学报ꎬ2023ꎬ36(1):58-68.[27]BHALADHARESꎬBHATTACHARJEES.Chemicalꎬphys ̄icalꎬandbiologicalstimuli-responsivenanogelsforbio ̄medicalapplications(mechanismsꎬconceptsꎬandadvance ̄ments):Areview[J].IntJBiolMacromolꎬ2023(226):535-553.[28]LIUYꎬWANGMꎬLIUWꎬetal.OlaparibandDoxorubicinCo-LoadedPolypeptideNanogelforEnhancedBreastCancerTherapy[J].FrontBioengBiotechnolꎬ2022(10):904344.[29]YANGJꎬJINRMꎬWANGSYꎬetal.Co-deliveryofpa ̄clitaxelanddoxorubicinusingpolypeptide-engineerednanogelsforcombinationtherapyoftumor[J].Nanotechn ̄ologyꎬ2022ꎬ33(15):155101.[30]KULKARNIPꎬRAWTANID.ApplicationofBox-BehnkenDesigninthePreparationꎬOptimizationꎬandInVitroEvaluationofSelf-Assemblye-BasedTamoxifen-andDoxorubicin-LoadedandDualDrug-LoadedNiosomesforCombinatorialBreastCancerTreatment[J].JPharmSciꎬ2019ꎬ108(8):2643-2653.[31]DᶄANGELONAꎬCAMARAMCCꎬNORONHAMAꎬetal.DevelopmentofPEG-PCL-basedpolymersomesthroughdesignofexperimentsforco-encapsulationofve ̄murafenibanddoxorubicinaschemotherapeuticdrugs[J].JMolLiqꎬ2022(349):118166.[32]HASSANYAꎬALFAIFIMYꎬSHATIAAꎬetal.Co-de ̄liveryofanticancerdrugsviapoly(ioniccrosslinkedchi ̄tosan-palladium)nanocapsules:Targetingmoreeffectiveandsustainablecancertherapy[J].JDrugDelivSciTech ̄nolꎬ2022(69):103151.[33]XIERꎬRUANSꎬLIUJꎬetal.Furin-instructedaggregatedgoldnanoparticlesforre-educatingtumorassociatedmac ̄rophagesandovercomingbreastcancerchemoresistance[J].Biomaterialsꎬ2021(275):120891.[34]YAGHOUBIFꎬMOTLAGHNSHꎬNAGHIBSMꎬetal.Afunctionalizedgrapheneoxidewithimprovedcytocompati ̄bilityforstimuli-responsiveco-deliveryofcurcuminanddoxorubicinincancertreatment[J].SciRepꎬ2022ꎬ12(1):1959.[35]KARIMISꎬNAMAZIH.Targetedco-deliveryofdoxorubicinandmethotrexatetobreastcancercellsbyapH-sensitivebiocompatiblepolymericsystembasedonbeta-cyclodextrincrosslinkedglycodendrimerwithmagneticZnOcore[J].EurPolymJꎬ2022(176):111435. [36]KARIMISꎬNAMAZIH.Synthesisoffolicacid-conjugatedglycodendrimerwithmagneticβ-cyclodextrincoreasapH-responsivesystemfortumor-targetedco-deliveryofdoxorubicinandcurcumin[J].ColloidsSurfAPhysicochemEngAspꎬ2021(627):127205.[37]NIUGꎬYOUSEFIBꎬQUJEQDꎬetal.Melatoninanddoxo ̄rubicinco-deliveredviaafunctionalizedgraphene-den ̄drimericsystemenhancesapoptosisofosteosarcomacells[J].MaterSciEngCMaterBiolApplꎬ2021(119):111554.[38]GHAFARYSMꎬRAHIMJAZIEꎬHAMZEHILHꎬetal.Designandpreparationofatheranosticpeptideticlefortargetedcancertherapy:Peptide-basedcodeliveryofdoxorubicin/curcuminandgraphenequantumdots[J].Nanomedicineꎬ2022(42):102544.[39]KONRꎬVANSYꎬHONGSHꎬetal.DualpH-andGSH-ResponsiveDegradablePEGylatedGrapheneQuantumDot-BasedNanoparticlesforEnhancedHER2-PositiveBreastCancerTherapy[J].Nanomaterialsꎬ2020ꎬ10(1):91.(收稿日期:2023-03-31)。
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使其成为潜在的肿瘤治疗候选物。
本文将探讨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颗粒通过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用于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发现的率。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被用作肿瘤细胞的靶向标记物,通过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可以提供更敏感和特异性的诊断手段。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先进技术,提高肿瘤的成像分辨率。
二、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1 肿瘤治疗纳米药物纳米材料可以作为载体,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纳米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也可以通过调节纳米材料的尺寸、形状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控制。
此外,通过改变纳米材料的组成,可以实现多药耐药肿瘤的联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2 纳米光热治疗纳米材料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纳米颗粒在受到激光照射时,吸收光能并转化为热能,从而引发肿瘤局部的温升。
通过调节纳米颗粒的性质,可以实现对肿瘤的选择性灼伤,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纳米光热治疗具有对肿瘤特异性的靶向性、非侵入性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
2.3 纳米磁疗法纳米磁性材料在肿瘤磁疗法中的应用也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可以将磁性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
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可以实现对纳米颗粒的定位和聚集,从而增加对肿瘤的局部治疗效果。
纳米磁疗法的优点包括靶向性强、杀伤效果显著、对生物体相容性较好等。
三、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挑战与前景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材料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尽管目前已有一些纳米材料获得了临床批准,但其长期潜在的毒性和生物相容性仍需要深入了解。
其次,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靶向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优势、类型、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之所以在靶向治疗中备受关注,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纳米粒子的小尺寸使其能够轻易地穿透生物屏障,如血脑屏障,从而将药物输送到传统药物难以到达的部位。
其次,纳米药物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识别,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此外,纳米载体能够保护药物分子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二、纳米药物的类型1、脂质体纳米药物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囊泡结构,能够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连接特定的配体,如抗体或多肽,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传递。
2、聚合物纳米药物聚合物纳米粒子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这些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3、无机纳米药物无机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在纳米药物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金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可用于光热治疗;磁性纳米粒子则可以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实现靶向定位。
三、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1、肿瘤治疗肿瘤是纳米药物靶向治疗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纳米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等,实现精准的药物投递。
例如,抗体偶联的纳米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将细胞毒性药物直接递送到肿瘤内部,发挥高效的杀伤作用。
2、心血管疾病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纳米药物可以靶向作用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修复和再生。
同时,纳米药物还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肿瘤的多药耐药及其逆转剂研究进展
综述肿瘤的多药耐药及其逆转剂研究进展安徽省肿瘤医院桂留中化疗仍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肿瘤细胞的耐药常使化疗最终失败。
根据肿瘤细胞的耐药特点,耐药可分为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PDR)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PDR只对诱导药物产生耐药而对其他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性,如抗代谢药类;MDR 则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产生交叉耐药性。
MDR的表现十分复杂,既可有原发性(天然性)耐药,也可有诱导性(获得性)耐药;还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耐药之分。
由于MDR给化疗带来了困难,近年人们对其产生的机制以及试图寻找逆转剂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文简介MDR产生的机制并着重介绍近年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1.MDR产生的机制1.1膜糖蛋白介导的机制1.1.1 P-gp与MDR 1976年Ling等首先在抗秋水仙碱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上发现了一种能调节细胞膜通透性的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因其相对分子量为170kd,又称P-170。
[1]。
P-gp主要分布在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中,在人类正常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肾上腺、肺脏、胃肠、胰腺等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骨髓中表达较低。
P-gp属于ATP结合盒家族的转运因子,其生理功能为在ATP供能下将细胞内的毒性产物泵出细胞,对组织细胞起保护作用。
P-gp由mdr1基因编码产生。
人类mdr1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区一带一亚带(7q21.1)。
1986年,Gros将编码P-gp的mdr1cDNA直接转染敏感细胞后,转染细胞表现出完全的MDR表型,从而提供了P-gp能够导致多药耐药的有力证据。
现已证明,许多肿瘤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均与P-gp过量表达有关。
P-gp随mdr1基因扩增而增加。
P-gp有多个药物结合位点,因而具有多种药物泵出功能,不过其底物多为天然性抗癌药如长春碱类、蒽环类、紫杉醇类和鬼臼毒素类等。
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化疗等存在诸多问题和副作用。
而近年来,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就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探讨。
一、纳米载体在药物传递方面的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利用纳米载体实现药物的精确输送至肿瘤部位。
纳米载体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以及与药物结合能力强等特点,在药物传递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1. 通过纳米载体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率传统化学制剂由于其化学性质以及颗粒大小等原因,在体内容易遭受分解或排泄,导致药效低下。
而纳米载体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通过封装药物进入载体内部,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并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
2. 实现药物对肿瘤的靶向治疗纳米载体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实现针对肿瘤细胞的精确释放。
例如,通过改变载体表面的功能基团,使其在血液循环中避免被吞噬细胞识别并迅速清除,从而达到更长时间地保持在血液中。
而当纳米载体进入肿瘤组织后,则会受到靶向生物分子或表观特性的作用,从而发生定位至肿瘤组织、释放药物的效应。
二、纳米技术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光动力治疗是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在纳米技术的辅助下取得了潜在突破。
1. 纳米光敏剂协同治疗纳米光敏剂是指一种带有特定功能,能够吸收外界光能,并将其转化为活性氧等形式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的纳米颗粒。
纳米光敏剂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纳米载体介导的光敏剂输送纳米载体不仅可以用来输送药物,在光动力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光敏剂封装进纳米载体内部,在输送过程中保证其稳定性,并实现对肿瘤组织的定向释放。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光敏剂的生物利用率,并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效果。
三、其他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除了纳米载体和纳米光敏剂,在肿瘤靶向治疗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重要应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1. 引言1.1 纳米药物的概念纳米药物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其特点是具有纳米级别的粒径大小和特殊的结构形态。
纳米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可以更好地穿透生物体内的屏障,如细胞膜、血脑屏障等,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与传统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具有更高的药物负荷量、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好的靶向性以及更低的毒副作用。
目前,纳米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缓释释放、增强细胞内摄取等功能,从而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纳米药物将在抗肿瘤药物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1.2 肿瘤治疗的挑战肿瘤治疗的挑战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治疗方法对于一些复杂和难治性肿瘤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晚期肺癌、胰腺癌等。
传统治疗方法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常常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肿瘤细胞具有异质性,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得肿瘤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传统治疗方法在药物的输送和药物的靶向性方面也存在不足。
药物在体内的传输受到生物屏障的限制,很难达到肿瘤组织,导致药物的浪费和副作用的增加。
而且,药物的靶向性较差,对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的选择性不够明显,容易对健康组织产生影响,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
传统肿瘤治疗方法存在许多挑战和不足。
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纳米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应用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
2. 正文2.1 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涉及利用纳米尺度的材料和工艺来设计、制造和应用新型的抗肿瘤药物。
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纳米粒子载体:纳米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药效,同时还可通过调控粒子大小、形状和表面修饰来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和增强疗效。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纳米抗肿瘤药物是指将化学药物修饰为纳米级颗粒,具有较小的尺寸和改善的生物分布特性,可用于治疗肿瘤疾病。
纳米药物具备增加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和提高药物疗效的优势,因此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纳米载体的设计与制备:常用的纳米载体包括聚合物纳米粒子、纳米乳液、纳米胶束等。
这些载体具有较高的药物载量和稳定性,能够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细胞内渗透能力。
2.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通过表面修饰纳米载体或制备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药物载体,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靶向。
常用的靶向途径包括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靶向配体识别和靶向磁性导向等。
3. 多药联合纳米载体:将多种抗肿瘤药物结合在一起,通过纳米载体实现多药联合释放,有效提高疗效。
还可通过合理设计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比例,避免肿瘤细胞对单一药物的耐药问题。
4. 纳米光热治疗技术:通过将药物与纳米材料结合,如金属纳米颗粒等,在外界光照射的条件下,产生热效应杀灭肿瘤细胞。
这种光热治疗不仅能够物理上破坏肿瘤组织,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5. 纳米成像技术:通过将荧光染料等成像剂修饰在纳米载体上,实现对肿瘤组织的实时成像监测。
这种纳米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帮助医生监测肿瘤病灶的大小和发展情况,并指导治疗决策。
纳米抗肿瘤药物在临床研究中已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进展。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了多种纳米药物用于肿瘤治疗,如临床应用广泛的纳米阿根廷和纳米多沙普利。
尽管纳米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和药物释放的控制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纳米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
纳米抗肿瘤药物具有很大的潜力,并在不断的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相信纳米抗肿瘤药物将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手段。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药物的研究进展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药物的研究进展吴亚琼;方伟蓉;李运曼【期刊名称】《药学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16(000)001【摘要】导致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很复杂,主要涉及有:ATP结合盒型转运蛋白超家族、DNA甲基化、细胞凋亡、拓扑异构酶Ⅱ、谷胱甘肽解毒系统及相关多药耐药信号通路等,这些机制单独或共同存在而导致耐药。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方法主要有:化疗增敏剂、中药逆转剂和基因工程技术逆转耐药等。
本文就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及逆转耐药的方法作一综述。
%The mechanism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typically derives from several complex mechanisms involving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DNA methylation, apoptosis, topoisomerase II and/or glutathione. There are several novel approches reversing cancer multidrug resistance including Chemosensitizers, tran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ersal agents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erein we reviewed major mechanisms resulting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several drugs reversing multidrug resistance.【总页数】5页(P43-47)【作者】吴亚琼;方伟蓉;李运曼【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相关文献】1.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肖海娟;许建华;孙珏;陆海;范忠泽2.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郭彬;陈玉龙3.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的研究进展 [J], 浦龙健4.姜黄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杨春梅5.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化学逆转剂研究进展 [J], 郭牡丹;胥秀英;徐豆豆;刘晶晶;AndreaseMelzer;郑一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载药微泡逆转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效作用 ; 可通过控制超声 强度 及时 间来控制 药物 的释放 , 达
像及彩色多普勒 血流信号 , 提高病灶及多普勒 血流信号检 出 率, 目前 已被广泛用于疾病的影像学诊 断与鉴别 诊断 。
在声场中 , 泡会 随声 压 的变 化不 断地 被 动压 缩 或膨 微 胀, 当声强达到一定 阈值时 , 会导 致微泡 瞬 间破 裂而产 生 瞬 态“ 空化 效 应 ” 。空 化 效 应 瞬 间 产 生 的 “ 克 波 ”(h c— 休 sok w v) “ ae 、 微声流” “ 及 射流 ” 等会使 直径 <7 m 的毛细 血管 破裂 , 内皮细胞间隙加 大 , 近组织 细胞 膜上 出现可逆 性微 邻 孔, 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 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短暂开放 即“ 声孔 效应” 。微 泡作为载体 负载基 因或药物 到达靶 器官后 , 』 应 用超声辐照在特定 时间和特定空间 ( 聚焦 区) 靶向破坏微 泡 , 定点释放 出基 因或药物 , 并促 其通过微 孔进入肿瘤 细胞和血 管外间质内 , 实现靶向基因转染或药物 释放的 目的 。超声
21 0 0年 3月 第 7卷 第 3期 C i Me laon Eet n dtn , c hnJ dUt su d( l r i E io ) M r r co c i
:
1 : 2
.
综 述 .
载 药微 泡逆 转 恶性肿瘤 多 药耐 药 的研 究进 展
陈镜 宇 全学模 王佚
声微泡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或基 因载体 , 可协 助药物发挥 逆
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 用 , 降低用药剂量 , 减轻毒 副作 用 , 提 并
高病灶局部药物浓度以增 强治疗效果 。
一
、
微 泡 造 影 剂 的相 关 研 究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旨在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这一技术的关键优势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首先,我们介绍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随后重点讨论了其在药物输送、药物释放和靶向性方面的应用。
然后,我们详细探讨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的选择、治疗效果的提高以及减轻副作用的潜力。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肿瘤治疗,药物输送,药物释放,靶向性,研究进展引言肿瘤是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挑战,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小的肿瘤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追求目标。
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技术利用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与制备方法1.1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利用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靶组织或细胞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涉及到药物载体的设计、构造和药物的高效装载。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副作用以及增强治疗效果。
1.1.1药物载体的选择药物载体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效果。
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胶束、纳米脂质体等。
不同的载体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承载能力,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载体。
1.1.2药物的高效装载药物的高效装载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要求药物能够紧密地结合到药物载体上,同时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不同的装载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共价结合和胶束法等。
抗肿瘤转录后修饰调控技术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转录后修饰调控技术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纳米科技的进步,抗肿瘤治疗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围绕抗肿瘤转录后修饰调控技术以及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首先介绍了转录后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药物研发的启示,随后详细阐述了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设计原理、功能优化及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两个独立的数据统计分析,本文揭示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纳米医学领域带来了创新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转录后修饰;纳米载体;药物递送系统;肿瘤治疗;研发趋势一、引言1.1 研究背景癌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复杂性和异质性使得治疗极为困难。
传统的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情,但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和复发风险。
因此,开发新型、有效的抗癌策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理解的深入,特别是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人们开始关注到转录后修饰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转录后修饰包括RNA剪接、编辑、甲基化等多种方式,它们可以影响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进而调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这些发现为靶向特定转录后修饰过程的小分子药物或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研究意义尽管转录后修饰调控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精确地将药物递送到肿瘤细胞内部以避免系统性毒性,以及如何确保药物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释放以发挥最佳疗效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设计特定的纳米载体,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有效封装、保护和定向输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纳米载体还可以用于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释放,进一步增强治疗的特异性和效率。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
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输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输送效率、降低剂量和毒副作用。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靶向,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增强治疗效果,具备巨大的潜力。
首先,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靶向传递。
传统的抗癌药物在体内的输送往往面临很大的障碍,如生物膜的屏障、药物代谢等。
而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具有理想的靶向性,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粒径、形态以及表面修饰等方法,使药物更容易被肿瘤细胞识别和摄取。
通过这种靶向途径,纳米药物载体可以有效地将药物直接送到肿瘤细胞内,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纳米药物载体还可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缓释。
某些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且其在体内往往遭受代谢的迅速清除,导致药物浓度无法有效维持。
纳米药物载体能够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将药物包裹在内部,并实现逐渐释放。
这种控释和缓释的机制可以使药物在体内长时间保持稳定浓度,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药物载体还可以实现多药物联合治疗。
很多肿瘤需要采用多种抗癌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耐药性。
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将多种药物装载在纳米粒子内,通过对粒子的修饰和调整,实现多药物的同时释放。
这种多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可以增强抗肿瘤作用的协同效应,延长药物的停留时间,减少药物代谢和清除,提高治疗成功率。
另外,纳米药物载体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诊断治疗技术的结合,提升肿瘤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
例如,纳米药物载体可以与影像学和光学技术相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有效监测和成像。
这种联合应用可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治疗靶点,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然而,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和合成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验验证,其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需要严格的评估。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1092019.02药物应用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贺 瑞 甘杨子 钟克焱 黄 凌海南医学院 海南省海口市 571101【摘 要】纳米抗肿瘤药物具有增加疏水性、保护药物在循环过程中不被降解、降低药物与生理环境的作用、增加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增强药物的分布与释放可控性、提高组织渗透性等作用优势。
但是目前上尚没有一种理想的增效、减毒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存在许多技术难点。
纳米抗肿瘤药物按照敏感响应载体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活性氧自由基敏感药物、乏氧敏感性药物、ROS 敏感的纳米药物、 pH 响应型纳米药物、超声响应型纳米载体药物、光响应型纳米载体药物、磁场响应药物、热响应药物、酶刺激响应药物等,不同药物各有优劣。
目前许多纳米抗肿瘤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纳米抗肿瘤药物是未来抗肿瘤药物发展方向。
【关键词】肿瘤;纳米;耐药;毒性肿瘤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成为第二大死亡病因,因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致癌危险因素的增多、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发生率上升,恶性肿瘤发病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1]。
用药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目前肿瘤治疗方法仍然以放化疗、外科手术为主,这些方法尽管一定程度可以缓解肿瘤的生长,但是也存在明显不足,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非常显著,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寻找新型、有效、安全的肿瘤治疗方法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首要任务。
纳米药物是指以纳米级的生物材料为载体的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尝试就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纳米抗肿瘤的优势、存在问题1.1 纳米抗肿瘤的优势大量研究显示,纳米药物相较于普通载药系统药物,可以改变药物药代动力学、药理学特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疏水药物,从而提高药物服用后的溶解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可以保护药物在循环过程中不被降解,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降低药物与生理环境的作用,延长体内循环时间,从而延长药物的平台期;④使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降低毒副作用;⑤控制药物的分布、释放,实现特异性的肿瘤治疗;⑥提高组织渗透性,清除生物屏障对药物的阻碍。
多载药纳米递药系统用于提高多西紫杉醇抗肿瘤疗效的研究进展
多载药纳米递药系统用于提高多西紫杉醇抗肿瘤疗效的研究进展兰双;严珍;奉建芳;金一;涂亮星【期刊名称】《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1)1【摘要】目的对多西紫杉醇与其他抗癌药物共载药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以多西紫杉醇为代表的化疗药物共载药纳米递药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以“多西紫杉醇”、“联合治疗”、“纳米递药系统”、“肿瘤”等检索词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总结多西紫杉醇与其他药物共载药纳米递药系统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归纳。
结果多西紫杉醇属于典型的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多西紫杉醇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现有多西紫杉醇注射剂由于其组织特异性差、使用有机溶剂增溶、易产生耐药性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抗肿瘤疗效的发挥及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将其他药物与多西紫杉醇联用是提高多西紫杉醇抗肿瘤效果、克服其耐药性和减少其不良反应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将多种药物简单物理混合所构建的制剂尚不能解决多西紫杉醇制剂现有的缺陷;而借助于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有效克服以上缺陷。
结论今后应深度挖掘纳米递药系统在共载抗肿瘤药物递送方面的意义,促使以多西紫杉醇为代表的化疗药物共载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总页数】9页(P140-148)【作者】兰双;严珍;奉建芳;金一;涂亮星【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固体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相关文献】1.巨噬细胞膜仿生化纳米递药系统用于炎症性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2.基于高分子材料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合体递药系统的抗肿瘤治疗研究进展3.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4.基于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的纳米递药系统设计及应用5.原位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给药载体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面的应用进展
新型给药载体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方面的应用进展刘向阳;范青;马辉;程荔春;赵辰阳【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5【摘要】Reversing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is one of the bi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umor therapy.The meth-ods of reversing tumor MDR mainly include chemical drugs, natural medicine and genetherapy.Howeve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limited due to limited administration route, large drug dosage, wide distribution, low concentrations of the target tissue, obvious side effects and so tely, the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cluding liposome, nanoparticles, microspheres, microemulsion, etc.have been used to reverse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vitro study.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reversing multidrug resistance.%肿瘤多药耐药(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常出现于肿瘤治疗过程中,目前逆转肿瘤MDR的治疗主要有化学药物治疗、天然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目的:为设计用于联合给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新型纳米药物载体提供参考。
方法:以“纳米药物载体”“联合给药”“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Co-delivery”“Nanoparticl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2-2017年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中的优势及联合给药的类型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82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
药物经纳米载体包载后具有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促进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靶向递送、控制联合给药药物比例、增强逆转多药耐药的协同作用等优势。
纳米载体可以介导不同类型药物的联合给药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
联合递送的药物组合类型包括化疗药与化疗药、化疗药与多药耐药逆转剂、化疗药与小干扰RNA、化疗药与单克隆抗体、天然产物与天然产物等。
其中,采用化疗药与其他药联合给药是最常见的联合给药类型。
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非常具有潜力的给药形式,但目前均未进入临床阶段。
为使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在处方工艺和临床效果评价等方面尚需大量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纳米药物载体;联合给药;肿瘤多药耐药;综述肿瘤多药耐药(MDR)是指肿瘤细胞在对一种化疗药产生耐药的情况下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结构和不同机制的化疗药产生耐药的现象,MDR是临床上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1]。
MDR发生机制复杂,包括细胞内因以及肿瘤微环境改变等,MDR发生机制的复杂性为克服肿瘤耐药带来挑战[2-3]。
目前有研究报道的逆转MDR的策略很多,包括应用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递送化疗药、采用MDR 逆转剂与传统化疗药联合给药等[4-6]。
与临床单一药物治疗比较,联合给药对耐药肿瘤具有更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往往采用联合给药的策略治疗耐药肿瘤或降低耐药肿瘤的发生率[7]。
采用纳米药物载体共载需联合给药的药物可进一步增强对耐药肿瘤的增殖抑制作用,为逆转肿瘤MDR提供了很好的药物递送平台[8-9]。
采用药物递送系统联合递送化疗药与MDR逆转剂是近年来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逆转MDR的策略[6]。
有研究报道的可以用于联合递送药物的常用纳米药物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粒、胶束、脂质体、纳米乳和纳米凝胶[7]。
纳米载体可以通过高通透性和滞留(EPR)效应、延长体内循环时间、靶向给药等增强逆转MDR的效果。
笔者以“纳米药物载体”“联合给药”“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Co-delivery”“Nanoparticl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2-2017年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
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82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
现对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在逆转肿瘤MDR中的优势及联合给药的类型进行综述,以期为设计新型纳米药物载体联合给药用于逆转肿瘤MDR提供参考。
1 纳米药物载体介导的联合给药的优势药物递送系统在逆转肿瘤MDR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纳米药物载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增强逆转MDR的效果,包括:(1)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2)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3)提高靶向治疗效果;(4)保证联合药物作用的最佳比例;(5)纳米载体材料自身逆转耐药[10]。
纳米药物载体通过上述机制进一步增强联合给药的效果,更好地逆转肿瘤MDR。
1.1 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具有合適粒径的纳米药物载体可通过EPR效应增加化疗药在肿瘤部位的蓄积。
药物外排蛋白在耐药肿瘤细胞中显著高表达,从而降低了化疗药在细胞内的浓度,包载化疗药的药物载体可以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耐药肿瘤细胞,避免了肿瘤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P-gp)的外排作用。
因此,与游离药物比较,采用药物载体递送药物可达到更好地逆转MDR的作用[11]。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粒径在20~200 nm之间的粒子可以通过EPR效应和内吞作用增加药物的摄取和被动靶向作用[12]。
Shi CH等[12]采用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己内酯/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胶束共载多西紫杉醇和自噬抑制剂氯喹逆转肿瘤MDR。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胶束粒径适宜,可通过EPR效应和细胞内吞增加药物在乳腺癌耐药MCF-7/ADR细胞的蓄积。
对耐药细胞处理48 h后,与游离多西紫杉醇比较,混合胶束的半数抑制浓度下降134.16倍,这与药物在肿瘤细胞的蓄积增加有关。
与游离多西紫杉醇和单独载多西紫杉醇的胶束比较,共载紫杉醇和氯喹的胶束对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
1.2 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纳米药物载体可通过聚乙二醇修饰等延长化疗药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常用的可对载体进行修饰的材料包括聚乙二醇、泊洛沙姆、TPGS等[8]。
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可通过降低单核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MDR。
Abouzeid AH等[13]采用聚乙二醇化磷脂酰乙醇胺和维生素E为材料制备混合胶束共载紫杉醇和姜黄素逆转卵巢癌耐药。
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显示,在最初4 h时仅有10%的药物释放,在48 h时药物的释放也仅增加10%,证明以聚乙二醇为材料制备的胶束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能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1.3 促进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靶向递送对纳米药物载体进行靶向性修饰可进一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效果,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增强对耐药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纳米药物载体表面修饰的靶向分子可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高表达的受体结合达到靶向递送药物的作用[14]。
常见的靶向修饰分子包括叶酸[15]、透明质酸[16]、细胞穿膜肽[17]、转铁蛋白[18]和生物素[19]等。
Liu Q等[20]制备了透明质酸修饰的共载黄芩素和阿霉素的纳米脂质载体,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的阿霉素比较,制备的靶向功能化纳米粒对乳腺癌耐药MCF-7/ADR细胞和乳腺癌耐药肿瘤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作用。
Zou WT等[21]制备了转铁蛋白修饰的共载紫杉醇和P-gp抑制剂Tariquidar的聚合物胶束逆转卵巢癌MDR。
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采用靶向胶束包载的紫杉醇与游离紫杉醇比较对卵巢癌耐药SKOV-3TR和A2780-AD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与A2780-ADR细胞比较,在耐药的SKOV-3TR细胞中联合包载紫杉醇和Tariquidar的聚合物胶束具有更强的靶向性效果。
1.4 控制联合给药药物比例联合给药的药物比例对抗肿瘤效果的发挥起关键作用,不合适的药物比例甚至可能会使联合作用的药物产生拮抗作用,降低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的逆转MDR的作用。
采用合适的药物载体可保证联合给药的药物以固定的最佳比例到达肿瘤靶部位,发挥最佳的逆转MDR的效果[7]。
Wang W等[22]采用黄芩素与紫杉醇联合给药克服肺腺癌耐药。
该课题采用具有靶向作用的分子叶酸和透明质酸分别与紫杉醇和黄芩素共价结合,形成叶酸-紫杉醇前药和透明质酸-黄芩素前药。
两个前药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粒,体外药效学实验筛选出紫杉醇与黄芩素质量比为1 ∶5时对耐药肺腺癌细胞具有最强的协同作用,以此比例制备的纳米粒在A549/PTX荷瘤鼠模型上显示出最佳的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克服MDR的作用。
1.5 增强逆转耐药的协同作用很多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逆转MDR的作用,如泊洛沙姆P85、泊洛沙姆188、TPGS等,其通过抑制外排蛋白P-gp活性、下调谷胱甘肽/谷胱甘肽S移换酶、增加细胞内活性氧、诱导凋亡等多种机制逆转MDR。
具有逆转MDR作用的载体材料可通过自身形成胶束或通过对其他药物载体进行修饰发挥作用,并与具有逆转耐药作用的逆转剂发挥协同逆转耐药的作用[23]。
TPGS在药物载体构建中具有广泛应用,是天然维生素E的水溶性衍生物。
TPGS通过影响P-gp的活性及细胞膜流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逆转MDR。
Assanhou AG等[24]制备TPGS和透明质酸修饰的共载紫杉醇和氯尼达明的脂质体逆转肿瘤耐药,体外试验结果表明,TPGS可通过抑制P-gp的外排作用增加紫杉醇在肿瘤细胞的蓄积,同时联合氯尼达明的化疗增敏作用增加对耐药肿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2 纳米载体联合给药的种类采用纳米药物载体联合递送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是逆转MDR的一大策略。
联合递送的药物组合类型包括化疗药与化疗药、化疗药与MDR逆转剂、化疗药与小干扰RNA(siRNA)、化疗药与单克隆抗体、天然产物与天然产物等。
其中,采用化疗药与其他药联合给药是最常见的联合给药类型[6]。
2.1 化疗药与化疗药临床上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疗药联合给药是治疗耐药肿瘤的常见策略[25-26]。
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化疗药联合给药可以通过作用于抗肿瘤的多个通路增强对耐药肿瘤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延缓耐药的发生,采用纳米载体递送药物可以进一步增强逆转耐药的效果并降低联合作用的化疗药的毒副作用[27]。
Chen YZ等[27]采用泊洛沙姆为材料制备混合胶束共递送化疗药紫杉醇和阿霉素,阿霉素首先与泊洛沙姆P105共价结合,再与泊洛沙姆F127混合制备混合胶束包载紫杉醇。
紫杉醇和阿霉素均为P-gp的底物,采用具有MDR逆转作用的材料制备混合胶束可以增加紫杉醇和阿霉素在乳腺癌耐药MCF-7/ADR细胞的摄取。
与单独包载紫杉醇或阿霉素的胶束比较,共载紫杉醇和阿霉素的混合胶束在体外细胞毒性、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中都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和逆转MDR的作用。
Prasad P等[28]制备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共载阿霉素和丝裂霉素,考察其对敏感及耐药人乳腺肿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阿霉素脂质体比较,共载阿霉素与丝裂霉素的纳米粒可以使耐药荷瘤鼠生存期延长3倍,肿瘤治愈率增加10%~20%,降低肿瘤血管生成,而且对正常组织基本无毒性。
2.2 化疗药与MDR逆转剂采用MDR逆转剂可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肿瘤MDR问题。
在实验研究中,采用化疗药与MDR逆转剂联合给药是最常见的逆转MDR的方法[29-31]。
MDR 逆转剂可以通过作用于肿瘤耐药发生的机制通路逆转耐药,包括抑制外排蛋白表达、诱导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调节耐药肿瘤细胞氧化应激等。
MDR逆转剂包括传统的化学类MDR逆转剂以及天然产物类MDR逆转剂[7]。
2.2.1 化疗药与传统化学类MDR逆转剂传统化学合成类的MDR逆转剂包括维拉帕米、环孢菌素A等,其多数是通过抑制外排蛋白P-gp的表达发挥逆转MDR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