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学的一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态学的一般概念
澳大利亚是国际上牧业最发达的地方。当他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时,生态环境相当稳定,差本上也属于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但好景不长,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实施了侵略。与此同时.侵略者带进了几只家兔。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中没有家兔的天敌,兔子遇到了适生环境后无限制地繁衍起来,成了一大灾荒,后来澳大利亚虽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束缚但兔子的数量却是当时人口数量的30多倍。要恢复原有的畜牧业优势,草场却被兔子啃个精光。当时没有这门知识也顾不及考虑其它因素,只想着如何防止兔子的泛滥成灾。修过篱笆墙兔子照样能钻过去,拉电网但费用太大。于是科学家们就动脑子。他们发现和澳大利亚气候类似的南美洲的干旱地区有一种巨大的仙人掌,把它引进来作生物篱笆墙,既省事省钱也不用维修,又能挡住兔子,岂不是一举两得。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想到仙人掌一进来很快就把大片草场的土地占据了。因为仙人掌并不按照人们划定的边线去生长,用什么办法控制仙人掌的发展呢?科学家们又大费周章地从仙人掌的原产地引进一种蝴蝶,这种蝴蝶的幼虫专门吃仙人掌的嫩芽,这就抑制了仙人掌的繁殖,终于使生态系统达到了暂时的平衡。
限制了兔子的生存范围,又控制了仙人掌的无绪扩张使澳大利亚的牧业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牛的数量与日俱增。牛是要拉
粪便的。牛粪覆盖了大面积的草场,牛粪的分解就成了发展畜牧业的一大难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土地上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有一种昆虫一蜣螂,俗称屎壳螂,它是分解牛粪净化草原最理想的生物。澳大利亚没有这种东西。虽然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也很欣赏这个小东西,但因前边的的教训,使这一次的引进工作小心多了,先通过试验,选择理想品种再研究该品种的天敌等相关事项,要不然屎壳螂把澳大利亚的领土占据了也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自引进这个小东西后,解决了他们的牛粪分解,净化草场的问题,使他们草场里的能量循环达到了新的平衡,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有个国家叫埃及,它属于热带沙漠系统,从其地域特点与自然条件来着是不适宜发展农业的。我们也还记得有一部电影《尼罗河的惨案》。但就是因为有尼罗河这股水从埃及通过使其沙漠系统发生了变化,过境地区的干旱土地得到了尼罗河的灌溉,非常优越的光能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所以埃及的粮食和棉花生产都很好。于是就想如果能使尼罗河这股水扩大灌溉面积不是更能增产吗?他们也不考察论证,也不进行可行性研究,就不加思索地在尼罗河的上游阿斯旺修建了一个高水坝。一下子灌溉面积扩大了六百万亩,增产幅度非常明显。这样一来尼罗河不再自由泛滥了,原来靠河水泛滥自然施肥的大面积土地,再也得不到肥沃的腐殖水的灌溉了。那就必须购买大量的化肥,然而扩大灌溉面积增产的那一部分收入还不够买化肥的钱;更为
可怕的是,自尼罗河水不再自由泛滥后,农村的瞎子增多了,本来埃及农村的瞎子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尼罗河两岸的土地当中,生存着一种蜗牛,这种蜗牛是盲眼虫的寄主,盲眼虫就寄生在蜗牛的体内.每当一年一度的河水泛滥时就会把大量的蜗牛淹死、而寄生在蜗牛体内的盲眼虫也就不能生存繁殖而得到了控制。可现在,尼罗河被水坝控制了,蜗牛的生存威胁减小了,盲眼虫的数量增加了,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玩耍的孩子们却遭殃了。
从上述事例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不管是小兔仙人掌,还是蜗牛屎壳螂,以及盲眼虫,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或是微生物都属于生物界的范畴。在自然环境中都是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繁衍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错综复杂千丝万缕又野蛮残忍科学有趣,那么,研究生物界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概念:生态学!
科学家专门研究并帮助这些生物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平街发展,致力于人类的福祉。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要完成好,首先要了解两个事情:一个是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定律。相生就是用自己的生存给另一种生物或给这个生态系统提供生存条件,相克就是为了争取自已的生存条件而消灭对方。我对相生相克的理解就是既相互利用又你死我活。第二个是生态平衡条件。我们说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动态的平衡,由于是动态的,其平衡
的条件就不是孤立的一个因素,而最少应是三个因素:第一,是看某个特定环境或地区的原生植被的保存状态是否稳定〔什么是原生植被呢?就是在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破坏的情况下,在那里的水热条件和其它生物相互适应过程中形成的那个群落)。原生植被群落是天长日久自然形成的,早些年红旗林场水草工区黄龙洞那片国有林算得上是原生植被,从林相来看,第一层是以油松华山松为主的乔木,第二层是灌木,第三层是草本和一些藤本,人进去后很多地方看不见天,有天窗的地方才有草,没有天窗的地方连草都不长。它的保存状态是稳定和完整的。当地既没有发生天干雨涝,也没有出现过水土流失。只要不进行人为破坏,在自然条件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片原生植被群落的变化既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也不会降低这个结构标准。这样的群落又叫顶极群落。就是最高级和最好的意思。后来林场对它进行了第一轮采伐。把那通直的粗大的乔木砍了。这种做法在技术规程中是不允许的,但是技术规程里有个补充说明,可以适当的有控制的除掉一些霸王木。这些高大的乔木霸占了光线又霸占了空间,所以就别有用心地把它们除掉了。冬天砍的树,第二年夏天,被压迫了几十年的杂草蓬蓬勃勃的重见天日了!
随后的几年将那些有用的树全部砍光了,那里的水热条件和其它生物相互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生存方式和习惯破坏了。各种动物销声匿迹,原生植被破坏殆尽。整个破坏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完好的天然林一次生林一杂灌林一杂草,现在一些地方连草都不
长了。天然林存在的时候覆盖在岩石上的土有树根草根和地被物固定并保存下来,现在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树种结构发生了变化,水土流失经常发生,出现了许多岩石裸露,因而出现了几处不毛之地。可以说这一区域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林场想通过搞经济实体把这片林子恢复起来,但愿望与效果相去甚远。因为顶极群落一旦遭到破坏,要想恢复到原来林貌所需的时日甚至比形成这片林分所需的时日还要多。这是由于顶极群落遭到破坏后最大变化是立地条件或者说是土壤的能量库发生了变化,植被的可逆过程就必然受到影响.可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逆水而上的恢复过程。关健在于过程。虽然你砍伐的是乔木,你却不能直接栽乔木,应该先种草或者先栽灌木,等到土壤层有一定的厚度和储备了一定的能量之后,乔木自然就会进去占领阵地的,我们年年搞机关造林抓城区绿化,但成活率很低就是这个原因。另外,我们知道有个术语叫先锋树种。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先对较差的立地条件和土壤进行改良,奠定基础。然后再上目的树种。这样就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第二,在一定范围内各个物种保存的数量多少才合适?生态学家是这样设计分配的:地球上动物生物量〔包括人类)不得超过植物生物量的1%;在动物生物量中,无脊椎动物(低等动物)占动物总生物量的90一95%;脊椎动物《高等动物)只占5%;动物中有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与植物之间的比例应
该是1:100-1000。而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比例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