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车辆工程专业课课程设计
车辆工程专业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车辆工程基本原理,理解汽车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 学会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车辆性能仿真分析;3. 了解国内外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实际问题;2.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熟练操作各类车辆工程实验设备;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对车辆工程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2. 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3. 提高环保意识,关注新能源汽车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1. 车辆工程基本原理:包括汽车构造、各系统工作原理、车辆动力学等,对应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 汽车构造: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设备等;- 各系统工作原理: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 车辆动力学:车辆行驶性能、操控稳定性等。
2. 车辆性能仿真分析:运用专业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对应教材第四章;- 介绍仿真软件:ADMAS、MATLAB/Simulink等;- 案例分析:车辆行驶稳定性、制动性能等。
3. 车辆工程实践:动手实践操作,包括实验设备使用、实验项目实施等,对应教材第五章;- 实验设备:发动机试验台、制动试验台等;- 实验项目:发动机性能测试、制动性能测试等。
4. 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了解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技术,对应教材第六章;-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等。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32课时,教学内容按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组织。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任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继《汽车理论》、《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控技术》、《汽车设计》等理论课程教学之后的一个实践课。
其基本教学目的是:1. 通过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汽车零、部件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如方案分析、比较与选择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力求设计合理、实用、经济、标准化的思想。
3. 进行汽车设计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和规范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等。
《专业课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完专业理论课程以后的一个重要专业实践课程,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汽车设计与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对学生总的要求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具体要求:1. 做好设计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准备设计资料、绘图工具及用品。
2. 设计之前要认真要研究任务书,分析题目,了解工作条件,明确设计要求和内容,制定出设计计划。
3,设计中要认真复习所遇到的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倡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独立绘图,独立完成课程设计。
反对不求甚解,照抄数据,照搬图纸,敷衍了事的行为。
4. 课程设计必须按设计计划循序进行,如有问题,可在答疑时间或随时与教师联系,以便指导教师掌握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5. 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完成之后,作为设计成果。
三、课程设计需运用的基本理论完成四年制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全部课程,熟练掌握机械工程、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车辆构造与原理、车辆设计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化、测试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车辆、试验测试技术和车辆电子控制等机械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车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车辆设计、制造、实验、检测及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车辆工程课程计划方案设计
车辆工程课程计划方案设计一、课程概述车辆工程是机械工程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车辆设计、制造、性能评价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汽车、摩托车、轨道交通车辆等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修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熟练掌握汽车、摩托车、轨道交通车辆等的设计和制造知识。
2. 具备车辆运行和维修能力。
3. 掌握车辆工程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4.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大纲1. 车辆工程概论-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车辆工程的学科范畴和基本理论2. 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汽车结构和原理-汽车动力系统-汽车制造工艺3. 摩托车设计与制造技术-摩托车结构和原理-摩托车动力系统-摩托车制造工艺4. 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轨道交通车辆结构和原理-轨道交通车辆动力系统-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工艺5. 车辆性能评价-车辆性能测试方法-车辆性能评价指标-车辆性能优化方法6. 车辆维修与保养-车辆故障诊断技术-车辆保养和维护技术-车辆维修安全知识7. 车辆工程实践-汽车设计与制造实习-摩托车设计与制造实习-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实习8. 车辆工程前沿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实验与实践根据课程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车辆设计、制造和维修等实践性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车辆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理论课程- 汽车结构与原理- 摩托车结构与原理- 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 车辆动力系统- 车辆制造工艺- 车辆性能评价- 车辆维修与保养- 车辆工程前沿技术2. 实践课程- 车辆设计实习- 车辆制造实习- 车辆维修实习六、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占50%)- 课堂参与情况- 实践任务完成情况- 作业质量2. 期末考试(占50%)- 理论知识考试- 实践技能考核七、教材选用1. 《汽车工程》2. 《摩托车工程》3. 《轨道交通车辆技术》4. 《车辆制造技术》5. 《车辆维修与保养》八、教学团队1. 主讲教师:具有车辆工程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教师2. 助教:协助主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九、课程实施计划1. 第一学期:车辆工程概论、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摩托车设计与制造技术、车辆性能评价、车辆工程实践2. 第二学期: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车辆维修与保养、车辆工程前沿技术、车辆工程实践3. 第三学期:车辆工程前沿技术、车辆工程实践、期末考试十、结业考核与证书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期末考核的学生将获得车辆工程专业培训结业证书,证明其已经具备相应的车辆工程知识和技能。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总论教学讲义
作品考虑到车辆使用的各个方面,提供全面的功 能设计,满足用户需求。
高效的性能表现
作品在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表现出色, 提升车辆整体性能。
易于维护和使用
作品设计简洁明了,易于维护和操作,提高用户 体验。
美观度及人性化关怀
独特的美学设计
作品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独具匠心,展现出高度的美学价值。
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03
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设计任务书解读与要求
设计任务书概述
简要介绍设计任务书的目的、内容和结构。
设计任务书解读
详细解读设计任务书中的各项要求,包括设计目标、功能需求、 性能指标等。
设计要求分析
对设计任务书中的要求进行逐项分析,明确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方案制定与评审
设计方案构思
01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初步的方案构思和设想
。
设计方案制定
02 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设计方案制定,包
括总体布局、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设计。
设计方案评审
03
组织专家或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
和建议。
实物制作与测试验证
实物制作准备
根据设计方案,准备 所需的材料、零部件 和加工设备。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作品关注驾驶员和乘客的需求,提供舒适、便捷的驾乘体验。
环保意识的体现
作品在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上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05
课程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成果回顾
知识体系构建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掌握了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了完 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环节,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加深 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步骤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步骤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学习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车辆工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能够理解车辆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运用工程原理对车辆进行设计和分析,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对车辆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车辆结构和工作原理、车辆设计原理和方法、车辆工程实际应用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辆工程概述:车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车辆工程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车辆结构与工作原理:车辆的基本结构,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
3.车辆设计原理:车辆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车身设计、动力系统设计、悬挂系统设计等。
4.车辆工程实际应用:车辆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包括新型车辆技术、车辆安全、车辆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车辆工程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车辆工程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车辆工程原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车辆工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车辆工程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车辆工程原理和实际应用。
4.实验设备:提供先进的车辆工程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操作,加深对车辆工程的理解。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设计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车辆工程专业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
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学科,涉及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设计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了解车辆设计、生产、维修和运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深入了解车辆设计、生产、维修和运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对车辆工程发展的探索和研究。
三、设计内容1. 课程概述和背景介绍本节主要介绍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对当前主流的汽车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2. 车辆设计与模拟本节主要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车辆的设计与模拟实验。
学生需要通过建模软件将各个系统模块进行整合,并进行仿真测试,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3. 车辆维修技术与实践本节主要组织学生到汽车维修工厂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维修的实际操作流程和维修技术,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的汽车维修技能。
4. 车辆运营管理与市场营销本节主要介绍汽车运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市场营销策略,让学生了解汽车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市场现状,并为未来的车辆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四、设计成果本课程设计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车辆设计与模拟的实验报告,包括流程图、仿真结果和结论等。
2.学生需提交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并对车辆维修技能进行自我评价。
3.学生需提交一份车辆运营管理的市场调研报告,包括市场概况、竞争格局和行业前景等方面的分析。
五、设计评估本课程设计采用综合评估的方式,主要评估以下方面:1.学生的参与度和分组合作表现。
车辆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设计
车辆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介绍车辆工程是现代交通工具设计与制造的重要学科,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应用技术与实践能力的车辆工程人才。
二、课程目标分析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车辆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车辆工程常用的设计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车辆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进一步深造和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介绍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车辆工程学科的体系结构;(2)车辆动力系统设计:包括内燃机工作原理、传动系统设计、底盘系统设计等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设计软件和工具的能力;(3)车辆结构设计:介绍车身结构设计、悬挂系统设计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车辆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4)车辆电子与控制系统设计:介绍车辆电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车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术,培养学生的智能化设计意识。
2. 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车辆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原则;(2)案例分析: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3)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和设计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团队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设计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评价方式与考核要求1. 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评价、课堂作业评价、实验报告评价、设计项目评价等。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2. 考核要求考核要求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论掌握程度、实践能力的表现、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一、引言车辆工程是指对汽车的构造、设计、制造、测试和运营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学科。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在车辆工程领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的车辆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汽车的构造和设计原理,了解车辆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还能够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计内容车辆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车辆动力系统设计:学生需要设计汽车的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驱动系统等。
他们需要根据车辆的需求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动力装置,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2. 车辆悬挂系统设计:学生需要设计汽车的悬挂系统,包括悬挂结构、减震器、悬挂弹簧等。
他们需要考虑车辆的舒适性、稳定性和操控性,选择合适的悬挂系统,并进行相关的仿真和测试。
3. 车辆制动系统设计:学生需要设计汽车的制动系统,包括刹车片、刹车盘、刹车油管等。
他们需要考虑车辆的制动性能和安全性,选择适当的制动系统,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试验。
4. 车辆车身结构设计:学生需要设计汽车的车身结构,包括车架、车身板件等。
他们需要考虑车辆的强度、刚度和安全性,选择合适的车身结构,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优化。
5. 车辆电气系统设计:学生需要设计汽车的电气系统,包括电路布线、电气设备等。
他们需要考虑车辆的电气性能和可靠性,选择合适的电气系统,并进行相关的仿真和调试。
四、课程设计流程车辆工程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如下:1. 需求分析: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分析车辆的需求和性能要求,明确设计目标和任务。
2. 方案设计:学生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设计思路、设计参数和设计方法等。
3. 设计计算:学生需要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包括动力学计算、结构分析、电路设计等。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日益重要。
车辆工程专业包含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车辆设计、车辆动力学、制造、故障诊断、维护等方面。
为了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本课程设计方案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车辆工程实践课程。
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方案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实践实验和综合应用训练,培养学生车辆工程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汽车工程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具体目标如下:•掌握车辆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包括车辆结构、设计原理、工艺和生产标准等;•熟悉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包括动力系统、悬挂系统、传动系统、车辆控制等;•掌握车辆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标准,包括模具制造、车型设计、零部件制造和装配等;•熟悉车辆维护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诊断、维修、保养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车辆工程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程设置本课程设计方案共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具体设置如下:第一模块:车辆设计•课程一:车辆设计原理•课程二:车辆结构和工艺•课程三:车辆性能测试与评估第二模块:车辆制造•课程四:模具和车型设计•课程五:车辆零部件制造和装配•课程六:车辆质量控制和管理第三模块:车辆维护•课程七:车辆故障诊断和维修•课程八:车辆保养与检修•课程九:车辆安全与环保管理课程实践本课程设计方案将实践应用贯穿于每个模块中,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车辆工程的实践中。
具体实践内容如下:•使用专业的车辆设计软件进行车辆设计与模拟仿真•利用车辆分析实验仪器进行车辆动力学实验•前往车辆制造厂进行车辆生产线实地参观与交流•在车辆维护场所进行车辆维护实践操作课程成果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学习成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通过设计制造车辆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实工车辆制造和维护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完成车辆工程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并做出成果•撰写和提交学位论文和科研论文,成为车辆工程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总结本课程设计方案是一套完整的车辆工程实践课程,将理论、实践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全方位、高水平的车辆工程人才。
车辆工程校本课程设计
车辆工程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车辆工程基本概念,理解汽车构造、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参数。
2. 使学生了解车辆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CAD软件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原理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车辆零件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车辆性能、诊断故障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项目执行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车辆工程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树立社会责任感,了解新能源汽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工程伦理在车辆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以实践性、项目驱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车辆工程基本概念:汽车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对应教材第一章)- 引导学生理解汽车的各个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 分析汽车性能指标,如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等。
2. 车辆设计基本流程与CAD软件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 介绍车辆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等。
- 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软件进行车辆零件设计。
3. 新能源汽车类型、原理与发展趋势(对应教材第三章)- 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 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4. 车辆工程实践项目(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项目设计)- 设计简单的车辆零件,运用CAD软件进行绘制。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一、引言车辆工程是指以汽车为研究对象,研究汽车设计、制造、运营和维修的工程学科。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在汽车工程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课程设计目标车辆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独立进行汽车设计、制造、运营和维修等工作。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汽车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汽车结构、动力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2. 熟悉汽车设计、制造和运营的过程和方法,了解汽车工程的发展趋势;3. 具备汽车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进行汽车检测、维修和故障排除等工作;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
三、课程设计内容车辆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验实践和工程项目等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 理论学习:学习汽车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汽车结构、动力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资料的阅读,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实践:进行汽车实验室实践和实地考察,学习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
通过实验和实践,掌握汽车工程实践能力。
3. 工程项目:根据实际案例,进行汽车设计、制造和运营等工程项目。
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课程设计方法车辆工程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和工程项目等。
具体方法如下:1. 课堂教学: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汽车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汽车实验室实践和实地考察,学习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
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汽车设计、制造和运营等工程项目。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五、课程设计评价车辆工程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成绩评定和实践能力评价。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方案一、前言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
作为工程类学科,其中的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阐述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方案。
二、课程设计的意义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之一。
在车辆工程专业中,课程设计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应对日常工作应用时具有更好的技术能力和实际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开展实践操作和科学研究。
主要的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设计与制造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之一。
通过设计一款自己的汽车,学生可以深刻认识汽车制造的流程和相关技术。
包括但不限于汽车造型设计、力学结构设计、汽车控制系统设计等等。
2.汽车发动机汽车发动机是汽车行驶的核心部件,因此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其原理和结构,并进行实际操作。
课程设计中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汽车燃烧原理、喷油装置、燃气净化等,学生需要掌握发动机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
3.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随着汽车电子化的发展,车载电子控制技术已经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学生深入学习汽车电子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包括但不限于汽车电子控制器设计、汽车电子故障检测、汽车电子系统维护等。
4.汽车底盘设计与制造汽车底盘是汽车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合理的底盘设计可以提高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底盘设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并进行底盘制造和调试的实验操作。
四、课程设计的要求在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高。
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1.团队协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往往会安排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理解和认同集体目标,遵循分工协作原则,做到有效沟通、互相支持、协同进退。
车辆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本科)
车辆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英文名称:课程类型:实践教学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3周/3适用专业: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性质与任务专业方向课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的一个重要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汽车设计与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综合运用己学过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为搞好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三'课程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汽车初步设计能力。
设计能力是通过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体现出来的。
学生通过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汽车零、部件设计,了解和掌握汽车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能掌握设计要领,又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2、3、4、5、6、7、8、9、11、12)2.通过设计使学生们对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以及所学过的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复习,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综合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和效果。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2、3、4)3.进行汽车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手册、参考资料、标准、规范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等的能力。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3、4.1、4.2、5.1、5.2、12.1)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图纸质量、答辩成绩和报告成绩等组合而成。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时表现:30%。
主要考核设计过程中态度是否端正,能否按时出勤,独立完成设计。
图纸质量:30%o主要考核结构设计是否做到正确合理,表达清楚,线条清晰,内容齐全。
答辩成绩:20%。
主要考核能否正确描述设计原理及所解决问题,正确回答答辩问题。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在综合学习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融合所学知识来巩固和实践所学专业主干课程。
二、课程设计要求:1、认真分析课程设计的题目、任务以及所给设计条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2、根据条件计算并确定列车牵引质量,运行速度,运行时间等,并进行合理性分析。
3、根据计算结果,利用软件绘制合理曲线、时间、速度曲线。
三、课程设计任务:1、已知条件(1)机型:任选熟悉的某一电力机车机型,单机牵引(前8位),双机牵引(重联)(中6位)。
双机牵引(补机推送)(后6位)。
(2)线路条件:自行设计运行区间(由起点站运行到终点站进站停车)。
需标明相关条件,(比如:速度限制:线路允许速度:100km/h;正线道岔限速:60km/h;侧线道岔限速:45km/h;车站到发现有效长:750m;自然条件:区段海拔高度1500m,环境温度34摄氏度,无大风。
)线路设计要求:运行区间总长10—15km,原始坡段不少于15个,区间各坡道的最大坡度差不小于千分之二十,必须有曲线和隧道(数量不限)。
(3)车辆编组:可根据知悉的实际情况确定,如货物列车组成为:C60型车占80%,自重19吨,载重50吨,换长1.2,GK型制动机;N12型占20%,自重20.5吨,载重60吨,换长1.3,K2型制动。
S10型车1辆,自重18吨,K1型制动,换长0.8.2、求:(1)按照要求设计线路纵断面图。
(2)计算牵引质量,校验并确定区段牵引质量,计算列车换算制动率。
(3)编制合力表,绘制合力曲线。
(4)化简线路纵断面,列出化简计算表。
(5)计算运行时间及制动距离。
(6)绘制列车运行速度图及车运行时分图。
(7)编制点算程序计算,并计算及绘制合力曲线图和速度、运行时分图,编程语言不限。
3.编写计算说明书要求:(1)说明书全文力争简单明了,整洁清晰,层次分明,词语通常,计算部分先列公式后带入参数,各参数要说明代表意义和出处,符号及绘制标记符合铁道部《leche牵引计算规程》的规定。
燕大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燕大车辆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车辆工程基本原理,包括车辆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
2. 掌握车辆工程相关学科知识,如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3. 了解国内外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掌握行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AD等软件进行车辆零部件的设计与绘制。
2. 掌握车辆性能测试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车辆性能评估。
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车辆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车辆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2.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等因素。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车辆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对车辆工程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车辆工程概述:介绍车辆工程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行业背景。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车辆工程概述2. 车辆结构与原理:讲解车辆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为学生后续设计打下基础。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车辆结构与原理3. 车辆设计方法:介绍车辆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及设计规范,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车辆设计方法4. 车辆工程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力学基础、第五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第六章 电子技术基础5. 车辆性能测试与评估:介绍车辆性能测试方法、设备及其评估标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北科大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北科大车辆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对车辆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车辆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车辆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车辆工程的设计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车辆工程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对车辆工程领域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车辆的结构与原理、车辆的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车辆工程概述,介绍车辆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
2.第二章:车辆结构与原理,讲解车辆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第三章:车辆设计与分析,学习车辆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第四章:车辆工程实践,分析实际车辆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车辆工程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车辆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进行车辆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车辆的结构和原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车辆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况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车辆工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车辆工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汽车的基本原理、构造和性能;(2)了解汽车制造、维修、运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熟悉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汽车概述(1)汽车的发展历程;(2)汽车的分类及特点;(3)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2. 汽车构造与原理(1)发动机;(2)传动系统;(3)行驶系统;(4)转向系统;(5)制动系统;(6)车身及电气系统。
3. 汽车制造与维修(1)汽车制造工艺;(2)汽车维修技术;(3)汽车检测与诊断。
4. 汽车运营与管理(1)汽车运输市场;(2)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3)汽车租赁与维修服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针对理论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使学生对汽车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全面了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汽车概述2. 第2-4周:汽车构造与原理(发动机、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身及电气系统)3. 第5-7周:汽车制造与维修4. 第8-10周:汽车运营与管理5. 第11周:课程总结与复习六、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2.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3. 实验操作:占总成绩的20%,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车辆工程》;2. 教学课件;3. 实验指导书;4. 汽车工程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源等。
大学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大学车辆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车辆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车辆结构、原理及其设计方法;2. 了解现代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3. 理解并掌握车辆动力学、汽车性能评价及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车辆零部件的设计与绘制;2. 掌握车辆性能测试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提出合理的车辆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车辆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节能与环保。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车辆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实际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熟练掌握车辆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2. 能够运用现代设计工具进行车辆零部件设计和绘制;3. 具备分析和解决车辆性能问题的能力;4. 提高对车辆工程领域的认识,关注行业发展动态;5.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6. 树立环保意识,注重节能与环保在设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车辆工程概述:介绍车辆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教材章节:第一章 车辆工程概述2. 车辆结构与原理:详细讲解车辆各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车辆结构与原理3. 车辆设计方法:学习车辆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流程,包括CAD软件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 车辆设计方法4. 车辆动力学:分析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学现象,探讨车辆稳定性和操控性;教材章节:第四章 车辆动力学5. 汽车性能评价与优化:介绍汽车性能评价指标,学习性能优化方法及策略;教材章节:第五章 汽车性能评价与优化6. 现代车辆工程技术:探讨现代车辆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如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教材章节:第六章 现代车辆工程技术7. 车辆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车辆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教材章节:第七章 车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16周,每周2学时,具体安排如下:1-4周:车辆工程概述、车辆结构与原理;5-8周:车辆设计方法、车辆动力学;9-12周:汽车性能评价与优化、现代车辆工程技术;13-16周:车辆设计实践。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总论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总论车辆工程是交通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重点在于探索车辆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原理,以及优化车辆性能并提高车辆安全性的方法。
车辆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程学科,其学科基础涉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气工程、控制科学、制造工程等多个学科。
因此,车辆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车辆工程专业内容较为广泛而繁复,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从整体上介绍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应注重的特定方面。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因此,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1.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课程设计应与车辆工程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打造专业人才。
2. 贴近现实需求:课程设计应紧紧抓住当今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以培养符合实际岗位需求的人才。
3. 强化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应强化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和机器设备,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增进知识交流:课程设计应增强知识交流和探讨,增加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课程设计具体要点1. 课程设计主题的确定:确定主题应考虑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力求贴近实际应用需求,同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 设计设备与工具的准备:车辆工程课程设计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机器设备和专业工具,因此需要提前准备相关设备和工具,并进行测试和检修。
3. 课程设计的时间表安排:为了保证车辆工程课程设计能够按照计划实施,需要事先仔细制定一份详细的时间表,合理安排课程进度。
4. 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在课程设计中,指导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设计进程,及时给予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5. 结果评测与反思:车辆工程课程设计结束后,需要进行全面的评测与反思,总结课程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出应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提高课程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专业课程设计题目新能源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的设计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 车辆工程学号: 201223079026学生: 曼华指导教师: 安文日期: 2016.01摘要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为了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使用电能的电动机作为驱动设备的电动汽车能真正实现“零污染”,现已成为各国汽车研发的一个重点。
纯电动汽车是指利用动力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运转,从而推动车辆前进。
而在电动汽车研究的众多技术选型中,依靠轮边驱动的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一种新颖的电动汽车选型方向。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双电机独立驱动桥,该方案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两台永磁直流无刷电机作为驱动装置,依靠两套减速齿轮组分别进行减速,用短半轴带动车轮旋转。
在系统构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电动机、电池在的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锂离子;双电机系统Abstract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crisis put forwar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 industry is extremely sever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to use the power of the motor as driving device of the electric car can truly realize "zero pollu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key.So-called pure electric vehicles is the use of power battery as energy storage power source, through the battery power to the motor, drivemotor running, pushing forward vehicle. In the electric car research, technology selection, depending on the round edge drive electric car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direction of the electric car type selection. This paper designs a new type of double motor drive axle independently, the scheme adopts the lithium ion power battery as a power source, two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dc motor as drive device, rely on two sets of gear group respectively for slowing down, with a short half shaft drives the wheels.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 design, the power system parameters, including electric motors, batteries, matching.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s;Li+;Dual motor system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设计任务 (Ⅲ)1 绪论 (1)1.1 电动汽车发展背景 (1)1.2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 (1)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电池的选择 (2)2.2 电动机性能分析与选择 (3)2.3 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5)3 动力系统参数设计 (9)3.1 整车参数 (9)3.2 电动机参数匹配与选择 (9)3.3 电池参数匹配与选择 (11)3.4 电池组数目的确定 (11)3.5 减速比的确定 (12)3.6 动力性分析 (12)4 相关性能校核 (14)小结 (15)参考文献 (16)设计任务1.动力和驱动系统总体方案确定。
根据课程设计子题目和设计要求,对现有动力与驱动系统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确定最终布置方案,画出布置方案草图。
2.对动力和驱动系统进行匹配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及给定的设计参数,对电动机、电池、发动机或发电机等关键部件进行比较选型,并计算确定相应的额定功率、最小工作电压、最大工作电压、动力电池模块的数量及容量。
驱动系统中有传动变速装置的,还需对挡位数、传动比进行选择和计算。
3.相关性能校核。
根据所选动力装置的特性,对整车动力性和续驶里程进行校核计算,画出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等动力学特性图。
4.设计说明书撰写。
按照毕业设计规,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子题目及设计参数1.纯电动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设计2.燃料电池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设计3.串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设计4.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设计5.混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设计1 绪论1.1 电动汽车发展背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汽车实际上就是电动汽车,比传统燃机汽车早了整整半个世纪,只不过那时的蓄电池还是不可充电的。
电动汽车是以电池为动力来源的,相对于传统的燃机汽车对环境以及噪声污染要小很多,而且还有利于节约燃油,缓解全球石油危机。
而且,电动汽车采取制动时,能量可以实现回收是其最大的特点。
如今,电动汽车大致被划分成:纯电动与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
在经济高速发展以及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电动汽车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运输工具,而是一种社会责任与价值理念的产物。
同时,电动汽车也是技术要求较高的科技产品,它代表了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
全世界围的政府机构与企业,在提升电动汽车研发能力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在我国电动汽车早期的发展阶段,只有企业自主的研发行为,没有形成市场合力,再者由于技术限制以及资金问题,使得电动汽车的研发未能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以及国际石油危机的到来,我国也曾出现过电动汽车的研发高潮期,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最终还是未能实现量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将电动汽车列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攻关电动汽车关键技术。
然后又将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主要针对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相关技术、试验、法规等容进行深入研究。
1.2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2001年我国将电动汽车列为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专项项目之一,以期改善国家能源安全状况和城市污染严重的现状,保证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三纵三横”的发展布局,其中“三纵”是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横”包括动力蓄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控制系统技术。
“十五”期间由整车企业领头,高校和零部件供应商积极配合,产、学、研相结合,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并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的成就尤为令人瞩目,在CAN总线分布式控制、高压电安全管理单元集成、一体化电动动力总成模块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但这种替代的过程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
近期来看,考虑到电池成本、技术可靠性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混合动力汽车是很好的过渡产品,能够同时满足节能环保和消费市场要求:但从中长期来看,一旦动力电池和相关控制技术取得突破,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将会是实现低能耗、零排放的最优选择。
2 总体方案设计纯电动汽车的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力系统零部件的选型和参数匹配。
电池和电机是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对于传动系统参数的影响很大;反过来,传动系统确定以后也会对电池和电机的选择形成边界条件。
电机功率太大会造成效率的损失;电机功率太小会影响车辆爬坡、加速等性能。
电池组太多会造成载荷偏重、布置困难,对能量管理系统要求也会偏高;电池组太小可能会无法满足电机大功率运行的需求,从而降低车辆性能,电池组长期超负荷工作也会减少使用寿命。
2.1 电池的选择电动汽车市场化研究的核心就是其续驶里程,而电动汽车的能源系统是其续驶里程的重要保证,也是其决定性因素。
电动汽车主要的能量来源便是蓄电池,因而蓄电池是否最优将最终影响到整车的经济性为此,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要求:一、在制造方面,要使用寿命尽可能长,成本控制要低。
二、在使用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能量与功率密度,充电要尽可能快,放电要深,对工作环境限制较少(环境温度围宽)。
三、在维护及回收利用方面,要维修方便、可回收性好。
同时,还得考虑到回收与维修成本。
蓄电池是电动汽车车的动力来源,是能源系统的根本。
因此,其质量的优劣将会制约电动汽车的性能,进而影响其行车里程。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电池为铅-酸(Lead-Acid)蓄电池、镍-氢(Ni-MH)蓄电池以及锂离子(Li-Ion)蓄电池。
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在我国使用较广泛的几种蓄电池其主要性能指标做了比较整理,具体的如下表2.1所示。
表2.1 电池性能参数对比(1)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由于发展较早,其生产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产品质量也相对较高。
加之铅的分布较广、价格相对低廉,比较经济实用。
因此,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相对还不成熟的初始阶段被大量应用,是电动自行车的主要动力源。
但随着技术的革新,铅酸电池各方面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首先,铅酸蓄电池的质量和体积较大,使得电动汽车自身质量变大,可利用空间变小,加大了能量的自身损耗;其次,铅酸蓄电池的利用率受外界影响大,连续工作效率低;再次,铅酸蓄电池在使用后,受自身条件限制,回收利用难度较大。
(2)镍-氢蓄电池镍氢蓄电池具有很高的比能量,这样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充足的动力,用于满足其多工况的要求。
同时,无重度污染,绿色环保也是其一大优势。
在使用方面,镍氢蓄电池使用寿命比其他蓄电池明显长很多,充放电性能也比较突出,发展前景较大。
同时,镍氢蓄电池因为成本较高现阶段大规模生产难度较大,但由于其在能量和寿命两方面的优势,应该会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开发的主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