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受损生态系统修复
对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进 行修复,包括植被恢复、 水体治理、土壤改良等。
生态廊道建设
建立生态廊道,连接各个 生态系统,促进物种交流 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产业规划
产业现状分析
了解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产业结构、产值、 资源消耗等。
详细描述
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量化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帮助规划者了解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从而制 定出更为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该方法包括计算农用地、森林、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以及评估各种废弃 物的排放量。
系统工程方法
总结词
系统工程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方法 ,旨在将复杂的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 ,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各组 成部分之间的最优配置和相互关系。
生态平衡。
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统筹 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提高生活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质量 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规划有助 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
活质量。
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
要点一
起源
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当时的城市规 划和区域规划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
目标
生态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包括保护生 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提高生态服务 功能等。
生态规划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规划,可以合理安排区 域内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 类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与程序
城市⽣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与程序城市⽣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物链原理、最⼩因⼦定律、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
城市⽣态规划的原则:⾃然⽣态原则,经济⽣态原则,社会⽣态原则,复合⽣态原则。
这些内容在后⾯的⽂章中⼀⼀涉及到。
城市⽣态规划的程序与报告编写可参考国家环保总局04年出的《⽣态县、⽣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纲(试⾏)》。
下⾯附上该⽂件。
附件⼀:⽣态县、⽣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纲(试⾏) 1.总则1.1 任务的由来1.2 规划编制的范围(⾏政辖区) 1.3 ⽣态县、⽣态市建设的⽬的和意义1.4 规划编制的依据(1)国家和地⽅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2)国家和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3)国家和地⽅环境保护及⽣态建设规划(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态县、⽣态市、⽣态省建设指标(试⾏)》(环发〔2003〕91号) (5)相关⽣态省建设规划2.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2.1 ⾃然地理状况2.2 社会经济状况2.3 ⽣态环境现状2.4 主要资源状况2.5 社会经济发展与⽣态环境趋势分析2.6 ⽣态县、⽣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对⽐《⽣态县、⽣态市、⽣态省建设指标(试⾏)》(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态县、⽣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标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全⾯建设⼩康社会,以全⾯、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态环境,培育⽣态⽂化,重视⽣态⼈居,⾛⽣产发展、⽣活富裕、⽣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与⾃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特⾊。
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原理
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群体和它们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这些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对于规划设计,生态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设计者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本文将介绍规划设计中的一些重要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理一:生态对称性生态对称性是指生态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对称性。
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生态对称性,也就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不同因素,包括生物种类、水文环境、土壤和气候,以确保设计方案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会过于集中在一个方面,而导致其他方面受损。
比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对称性,考虑到周围的树木和植被,以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学原理二:生态分布和繁殖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种群结构对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非常重要。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分布和繁殖特征,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对这些生物造成破坏。
例如,在设计开发区时,如果某些动植物在特定的季节繁殖或迁徙到特定的区域,我们应该避免在这些区域进行建设或其他干扰。
生态学原理三:美学和伦理标准美学和伦理标准是规划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美学标准包括较高品质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公共空间,而伦理标准则涉及到对开发活动造成影响的人、社区和生物。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人们的美感和道德价值观念,避免因开发或建设活动而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要尽量保护周边的生态系统和动物栖息地。
生态学原理四: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代环境保护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始终牢记可持续性原则,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我们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会长期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设计者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开发区应该广泛采用可持续发展技术,避免产生大量的非生物分解物和污染物,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综上所述,生态学原理在规划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我们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和结构,以确保我们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会过于集中在一个方面。
生态工程概念原理及相关理论
生态工程原理
•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2、物种多样性原理
• 3、协调与平衡原理
• 4、整体性原理
•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
系统整体性原理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理论基础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组 成 生 物 体 的 C 、 H 、 O 、 N 、 P 、 S 基 本 元 素
大规模生态工程成败原因
• 斯大林改造大自然:
化学家门捷列耶夫、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物理学家波波 夫;在生物 —地学领域也不乏大师,道库恰耶夫 (1846~1903);农学家依兹马依里斯基(1851~1914)。
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道库恰耶夫以及依兹马依里斯基的 学说。遗憾的是规划的倡导人决策人操持的是繁重庞 杂的国家政务, 不可能事必躬亲地深究防护林营造的 具体细节, 也不可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家理论的 要点。
如何立法自我节制
• 强制的法律或税务 措施,做成污染者 在排放前处理污染 物成本比不处理为 低。
• 强化监督机制。 • 加强道德教育。
自由生育
在我们努力将自 己社会建成一个 福利国家的过程 中,人口问题是 我们的社会必然 面对的另一种公 地悲剧。
无节制的生育的影响
1.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 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 短缺等。
2024/1/25
自我设计:利用生态系统自 组织原理进行生态系统设计
生态工程原理
•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2、物种多样性原理
• 3、协调与平衡原理
• 4、整体性原理
建筑知识:建筑中生态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建筑知识:建筑中生态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系统设计成为建筑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建筑、景观等的设计来创造一个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阐述建筑中生态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一、生态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设计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设计方法,旨在创建一个自我维持、有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态系统。
其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点:1.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种平衡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能源消耗的减少。
通过生态系统设计,能够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交错的地方形成一种新的平衡。
2.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设计强调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建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能源、水等,同时建筑的设计中也应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
3.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生态系统设计的核心在于其自我修复能力。
建筑中的生态系统应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以便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自然环境的变化。
在建筑面积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应通过建筑设计来保护和增强自然系统,从而使它们更具生态系统的韧性。
二、生态系统设计的实践方法生态系统设计的实践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生态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利用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来实现生态系统设计。
建筑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建筑中的空间来创建不同类型的景观,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自然与人造的和谐共生。
2.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也是生态系统设计的一项核心任务。
建筑中的能源消耗是环境负担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节能减排。
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通过建筑的方向和空间设计来有效利用自然光线等。
3.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生态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大大危害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生态规划的理论
案例一: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 加强绿地管理与维护,确保绿地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
成果效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生活品质提高。
案例二:某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项目背景
某流域面临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如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 减少等。
提高生活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生态规划有助于 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生态规划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阶段
早期的生态规划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的风水学说,强调建筑与自然环 境的和谐。
现代趋势
现代生态规划强调跨学科合作,综合运 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技术手 段,实现精准规划和科学管理。
政策与法规的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制定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积 极参与生态规划。
完善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破坏生态 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
政策执行与监管
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确保生态规划目 标的实现。
公众参与与教育普及
规划目标
恢复流域水生态系统,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流域生 态经济协调发展。
案例二:某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2. 恢复水生生物种群,提高生物 多样性。
1. 强化水资源保护,减少污染源 排放。
实施策略
01
03 02
案例二:某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3. 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生态用水需 求。
VS
成果效益:水体质量明显改善,水生 生物种群数量增加,流域生态经济协 调发展。
Chapter 2 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和意义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和意义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和意义二、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达尔文海克尔克里门茨坦斯里特罗尔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为地带性、地区性、区景观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效应景观异质性内涵:主要是指景观组分和异质共生理论:日本学者孙郎指出,在尺度效应: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等级组织:对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尺度选择和波雷诺夫:提出景观地球化学科瓦尔斯基:提出地球化学生态学景观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三、景观规划的主要流派三、景观规划的主要流派三、景观规划的主要流派三、东欧学派:主要注重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异同?相同点:三个学科的关系?土地生态分类目前,国外的土地分类系统主要有美国USGS的土地生态分类四、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重点¾中科院的土地利用分类法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中。
采用三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方形斑块和圆形斑块分别对物种多样性和物种构成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普不同的基质纹理围绕这一系列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景观生态学得出了一些关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性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是把景观规划作为一个可操作、可辩护景观中存在某些关键性的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五、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2、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景观或生态五、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五、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五、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复杂性研究任务:主要是利用复杂学的原理和方五、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5、景观生态的连通性5、景观生态的连通性名词解释:景观生态规划、千层饼模式、整体人文生。
【城市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
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
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
第2章 环境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2018
网络:多条轴线组合即构成网络。主要形态有放
射状、扇形、轴带形、过境网络、环状、一字形网络。
(3)域面 即经济腹地,是节点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具
有确定的空间范围。
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面积的可测性;界限的非
规则性和不确定性;类型的多样性。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文化等各 大洋、海、大湖、平原等。
第二章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 空间结构理论 2 环境学理论
3 生态学理论
4 环境经济理论
1 空间结构理论 1.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2 增长极理论 1.3 核心-边缘理论 1.4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5 圈层结构理论
1.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1.1 空间结构概念
( 1 )广义讲: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
应用:法国、英国、巴西、印度、中国
1.2.6 使用增长极理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增长极与城镇关系。增长极一般要依托城市,
但不是所有城镇都是增长极,只有具备发动型或启动型 工业的城镇才是区域的增长极。
(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选择。根据当地资源、对外 经济联系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即市场的变动趋势,选 择启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 规模。 (3)选择适宜地点培植增长极。增长极通常不是在 原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附近或
机会,抢夺资源、资金、高技术和熟练技术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并有可能引致企业搬迁,从而使区域差距
扩大,故对周围区域来说是一种负效应(回流效应,
反波效应)。
极化效应产生的机制 规模经济 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
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从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
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
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
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
除了要掌握相关生态学理论及城市规划理论外,还需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知识进行了解,如土壤学、气象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各个方面。
生态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
除了要掌握相关生态学理论及城市规划理论外,还需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知识进行了解,如土壤学、气象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各个方面。
1.植物群落学植被是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同的植被不仅形成不同的景观,而且具有不同的生态效能。
顶极群落理论是指群落的组成、结构、稳定性、生产力朝着相对稳定的顶极方向发展,越趋向顶极、植物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高,可根据顶极理论创造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顶极植物群落。
2.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城镇中的生物圈,对其历史、结构、功能进行生态学描述;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即社会、自然、经济亚系统间的关系。
3.环境规划理论环境规划理论涉及两方面:一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与城市环境有关的科学,属于环境科学研究内容;二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属于风景园林 [ 本文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学科,如景观规划。
4.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
其中景观结构涉及的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理论及方法是景观规划及生态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斑块大小、形状与数量及其内部的物种与斑块自身的特性有关,也与生境多样性、年龄、用地的异质性、隔离度、边界不连续性等相关。
在生态规划中,可以根据物种情况确定斑块的合理面积,以此调整生境多样性、干扰、隔离性等因素。
斑块数量是规划中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对物种稳定而言,在总面积相同的条件下,斑块数量少比多好,可确保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廊道是线状和带状的斑块,它的连接功能在景观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物种通过廊道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流动;二是屏障功能,即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如植被带对物种起到保护作用。
基底是区域中的背景地域,它决定了景观的性质。
第二章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5、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 “维尔纳茨基的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圈说”、“苏卡
(3)不同尺度空间生态规划的现实性。不同尺度下生态规划 的特征,内容及方法也不同。大尺度景观异质性明显,几何 特征少,呈现自然、随机、无序的特征。其研究方法是依据 该尺度下的主导生态过程和地带性的生态格局下,建立适合 其特征的景观生态规划。小尺度没有完整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也没有完整的生态结构和系统功能,呈现出高度人工化的特 征。场地规划即是关注该尺度下的地形、地方物种等因素, 通过空间布局、生态建筑、立地绿化解决生态问题。
2、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学派
代表人物:荷兰的I.S.庄纳德(I.S.Zonneveld)、德 国的W.哈贝尔(W.Haber)。应用景观生态学思想进行土 地评价利用、规划设计以及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景观 设计。强调人是景观的重要组分并在景观中起主导作用, 注重宏观生态工程设计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3、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 代表人物:前捷克斯洛伐克的E.祖尔(E.Mazur)、
M.鲁日奇卡(M.Ruzicka)。力促景观综合研究与应用、 将景观综合方法和景观生态应用到区域规划和开发中,应 用生态信息和生态平衡原则对人类经营的生态系统进行最 优设计。
4、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流派 代表人物:加拿大G。梅里亚姆(G.Merriam)、澳大
第二节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4.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 5.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 6.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 7.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术语
01 简介
03 主要任务 05 作用
目录
02 科学内涵 04 原则
生态环境规划(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是人类为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 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它是以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地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为指导, 研究与把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 互关系可行性措施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 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会议在总结世界各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思想的基本点是生态环 境问题必须与经济社会问题一起考虑,并在经济发展中求得解决,求得经挤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生态环境规划是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它给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工作任务,因而它在生态与环境管理活 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3、生态环境规划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环境规划是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全面规 划、合理布局以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生新的生态破坏的同时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一些历史遗留 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恢复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谢谢观看
生态环境规划坚持适度开拓原则,以生态适宜度、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积极创造新的生态 工程,改善区域或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区域或城乡生态位。
作用
1、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 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生 态环境规划来实现,通过生态环境规划来具体贯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的 任务,生态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生态工程的理论依据》 知识清单
《生态工程的理论依据》知识清单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生态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和物质,促进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等,使得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往返循环。
能量流动则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遵循热力学定律。
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如声音、光)、化学信息(如信息素)和行为信息(如蜜蜂的舞蹈),对生物的生存、繁衍和种间关系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二、生态学原理1、物种共生原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吸收利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生长和繁殖的场所和营养。
在生态工程中,合理利用物种共生关系,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2、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时空位置以及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
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充分利用生态位差异,可以实现物种的共存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农业生态工程中,通过间作、套种等方式,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食物链与食物网原理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发展“桑基鱼塘”模式,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塘泥肥桑,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4、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第三讲 生态规划基本原理
第三讲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一、内涵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引资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
表现为:(1)以人为本,从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总体关系的和谐。
(2)以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了解系统内部的资源特征与环境容量。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非简单的系统祖分数量,注重系统的可持续性。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传统规划基于数学方法及物理系统,即系统组分与发展状态的关系,得到“最优规划”,但因许多假设得出的最优规划结果在实践中难以实现。
生态规划是基于生态思维方式、强调系统思想、共生及演替思想,注重系统过程,引导实现可持续化的进化过程。
二、目的1 目的:(1)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居住的良好环境(2)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3)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完整性2 基本任务(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性能(2)系统发育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3)追求系统的总体关系的协调。
三、原则1、整体性原则2、趋适开拓原则以环境容量及乘载力为依据,寻求最佳区域或城乡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潜力。
3、协调共生原则4、区域分异原则,不同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不同,规划的目的不同。
5、高效和些原则,遵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原则。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生态规划的主要模式与类型(一)模式1、景观规划模式Design with nature 建立遵循自然的设计模式。
哈佛大学Steinitz总结为:①表述模型景观的状态描述②过程模型景观内部如何运转衔接③评价模型景观功能的运转情况④变化模型如何变化、怎样解决⑤影响模型景观变化带来的可能影响⑥决策模型景观是否须改变、如何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产业结构与文化多样性保护规划中的指导 作用
三、生态位理论
(一)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 的两个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其中一个 终究要灭亡。 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 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 接的竞争,从而有保证了群落的稳定。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二)发展阶段
环境决定论 征服自然论 协调论
人类各种活动是 受到自然环境所 制约的. 违背唯物辨证论, 是一种环境宿命 论
过分强调人类的 主观能动作用, 盲目追求对自然 片面征服. 是一种唯意志论
人类与环境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改造,相 互依存,是对人地关 系的科学认识,遵循 了自然界对立统一 规律和世界物质统 一性原理
因区制宜
1、宏观指导作用
2、局地指导作用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一)人地系统:地球表层上人类活 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 复杂系统。
资 源 、 环 境
人
社 会 、 经 济
• 人地关系一词始见于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对土地 利用问题的研究。 • 人地关系主要表明土地能够给人类提供多少生活所必 需的产品,人是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 但随着时代背景和各学科的不同,人地关系的着眼点 和立足点也不尽相同。 • 发展至今,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再是食物,不再单纯 依赖土地的自然供给,人类已有能力利用和改造自然 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 • 所以我们研究人地关系就应把着眼点和立足点置于人 口环境问题和人口经济问题上,以寻求人类社会经济 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社会适宜性 文化适宜性
经济技术适宜性
社会文化适宜性
生 态 适 宜 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三)指导作用
1、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 2、多宜性分析评价
3、开发优势特色项目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一)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理论 两种观点:一种是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越高;另一种认为生物多样性不一定 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二)人地系统对生态规划的指导作用
1、人地协调理论是生态规划的基础
(1)生态规划不能忽视人与地的内部关系。
(2)生态规划应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 间的相对平衡。
(3)生态规划必须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二)人地系统对生态规划的指导作用
2、生态规划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地关系调控包括:
主动措施
预测
调节
建设 评估
被动措施
反应
重建
第二节 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一、生态适宜性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三、生态位理论
四、生态演替理论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六、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理论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一)定义及基本内涵
• 定义: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 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 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 • 基本内涵:任何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都 要受到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并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梯度范围 (生态幅内)。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经济技术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经济技术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社会适宜性 社会文化适宜性 文化适宜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生物多样性是生一)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产力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表现在:(1) 直接使用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3) 潜在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社会经济得以可持续 发展的基石,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就 是保护生产力。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是指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 间阶段发展某一项目时, 是否存在与之适宜的技术 手段和技术水平。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是指在某一地区发展某一项目时, (二)概念的拓展 是否具备充足的、相适应的社会 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够得到该地 自然生态适宜性: 区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即是否具 经济适宜性: 有发展该项目的社会环境),是 否复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 技术适宜性: 方向,是否能够提高该地区居民 的社会公共福利。 社会适宜性:
第一节 地理学基础理论
一、地域分异规律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一、地域分异规律
(一)基本内容
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 素的空间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物群 落在空间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包括: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地方性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
(二)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地理学基础理论
• 第二节 生态学基础理论 • 第三节 资源环境学基础理论
• 第四节 经济学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
• 掌握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 明确其作用,把握其与生态 规划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基本概念(环境容量、环境承载
力、人地系统等),基本理论及其与生 态规划的关系。
• 难点:基本理论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二)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1、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2、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实践说明:在人工设计生态系统的机构和功能是,一 定要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系统中通过配置适度的生 物多样性来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充分利 用环境资源,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抗逆性和生产力, 并完成多样化的生态功能。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指特定的自然环境条 件对某一生物或发展 项目的适宜程度。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指发展某一项目时,是否 存在与之相适宜的经济投 资环境、投入成本、市场 需求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前 景。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社会适宜性: 文化适宜性:
是指在某一地区发 展某一项目时,是 否存在与之相适宜 的文化环境,或者 该项目的发展是否 对当地的文化造成 冲击。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社会适宜性 文化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