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关系调控包括:
主动措施
预测
调节
建设 评估
被动措施
反应
重建
第二节 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一、生态适宜性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三、生态位理论
四、生态演替理论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六、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理论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一)定义及基本内涵
• 定义: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 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 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 • 基本内涵:任何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都 要受到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并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梯度范围 (生态幅内)。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社会适宜性: 文化适宜性:
是指在某一地区发 展某一项目时,是 否存在与之相适宜 的文化环境,或者 该项目的发展是否 对当地的文化造成 冲击。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社会适宜性 文化适宜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经济技术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经济技术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社会适宜性 社会文化适宜性 文化适宜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一)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产力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表现在:(1) 直接使用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3) 潜在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社会经济得以可持续 发展的基石,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就 是保护生产力。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地理学基础理论
• 第二节 生态学基础理论 • 第三节 资源环境学基础理论
• 第四节 经济学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
• 掌握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 明确其作用,把握其与生态 规划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基本概念(环境容量、环境承载
力、人地系统等),基本理论及其与生 态规划的关系。
• 难点:基本理论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是指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 间阶段发展某一项目时, 是否存在与之适宜的技术 手段和技术水平。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是指在某一地区发展某一项目时, (二)概念的拓展 是否具备充足的、相适应的社会 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够得到该地 自然生态适宜性: 区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即是否具 经济适宜性: 有发展该项目的社会环境),是 否复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 技术适宜性: 方向,是否能够提高该地区居民 的社会公共福利。 社会适宜性: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二)发展阶段
环境决定论 征服自然论 协调论
人类各种活动是 受到自然环境所 制约的. 违背唯物辨证论, 是一种环境宿命 论
过分强调人类的 主观能动作用, 盲目追求对自然 片面征服. 是一种唯意志论
人类与环境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改造,相 互依存,是对人地关 系的科学认识,遵循 了自然界对立统一 规律和世界物质统 一性原理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 社会适宜性 文化适宜性
经济技术适宜性
社会文化适宜性
生 态 适 宜 性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三)指导作用
1、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 2、多宜性分析评价
3、开发优势特色项目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一)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理论 两种观点:一种是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越高;另一种认为生物多样性不一定 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1、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2、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实践说明:在人工设计生态系统的机构和功能是,一 定要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系统中通过配置适度的生 物多样性来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充分利 用环境资源,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抗逆性和生产力, 并完成多样化的生态功能。
第一节 地理学基础理论
一、地域分异规律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一、地域分异规律
(一)基本内容
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 素的空间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物群 落在空间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包括: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地方性规律
一、地域分wk.baidu.com规律
(二)指导作用
因区制宜
1、宏观指导作用
2、局地指导作用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一)人地系统:地球表层上人类活 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 复杂系统。
资 源 、 环 境
人
社 会 、 经 济
• 人地关系一词始见于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对土地 利用问题的研究。 • 人地关系主要表明土地能够给人类提供多少生活所必 需的产品,人是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 但随着时代背景和各学科的不同,人地关系的着眼点 和立足点也不尽相同。 • 发展至今,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再是食物,不再单纯 依赖土地的自然供给,人类已有能力利用和改造自然 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 • 所以我们研究人地关系就应把着眼点和立足点置于人 口环境问题和人口经济问题上,以寻求人类社会经济 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3、在产业结构与文化多样性保护规划中的指导 作用
三、生态位理论
(一)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 的两个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其中一个 终究要灭亡。 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 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 接的竞争,从而有保证了群落的稳定。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指特定的自然环境条 件对某一生物或发展 项目的适宜程度。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自然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指发展某一项目时,是否 存在与之相适宜的经济投 资环境、投入成本、市场 需求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前 景。
一、生态适宜性理论
(二)概念的拓展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二)人地系统对生态规划的指导作用
1、人地协调理论是生态规划的基础
(1)生态规划不能忽视人与地的内部关系。
(2)生态规划应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 间的相对平衡。
(3)生态规划必须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二、人地系统协调理论
(二)人地系统对生态规划的指导作用
2、生态规划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