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t向世聪摘要: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并引起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泛兴趣。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不同理论渊源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本理论作了简要综述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1-092-07一、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1.关于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第一个阐述产业集聚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学鼻祖马歇尔(1890)。
他在5经济学原理6中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后人称之为马歇尔集聚。
这个概念不仅反映了企业和产业集聚的地理特征,也反映了/一业为主0的产业结构特点。
早期对产业集聚概念的界定,较为关注与产业相关的生产联系,而忽视了地理接近性。
熊彼特(1934)在早年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创新集群和增长非周期性要素也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由于熊彼特的/创新集群0概念是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对创新集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长波相联系。
这与后来学者所关注的地理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概念存在着一定差异。
当集聚演化到呈现出高度地理集中时,产业集聚概念便与地理特征结合到一起,于是地理接近性就成为界定集聚的基本特征之一。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
这个概念突破了产业区理论所热衷的投入产出系统概念。
但是,由于地理规模和内在社会经济机制的巨大差异,不同研究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表述这层含义,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模棱两可。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发展战略。
本文主要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和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各国在实施产业集聚的政策成功的经验分析,总结出产业集聚的成败源于政策的合理性。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
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行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与特定地域方面形成短期或长期关联。
1.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主要有:资源优势因素、技术传播/升级因素、市场驱动因素、供给侧因素、政策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因素。
二、各国产业集聚的经验
2.1 中国
中国在实施产业集聚政策方面,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空间网络”,形成小额投资和大发展“集聚式创新”等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产业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俄罗斯
俄罗斯的政策环境支持了产业集聚,通过实施“双创产业开发”策略,逐步改变传统企业结构,建立新的产业创新模式和新的创新市场,以及投资互联网和新技术等。
2.3 美国
美国注重对产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探索区域创新模式和技术进步背后的原因,并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转型。
三、总结
总体来看,实施产业集聚政策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给予全面的考量,要考虑到本地民族文化的背景,结合本地的民生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时期背景,实施合理的政策制定。
只有实施合理的政策,巧妙地利用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才能使产业集聚最大化,收获最优效果。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也称为经济地理学松散集聚理论,它是研究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分布规律
的一种有效的理论体系,以Roger Sturgis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地理学家均按照该理论来
研究地段理论的空间分布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源头是伊萨克·里布拉托的“集聚现象”。
他发现,某些产业都有一
种强烈的趋向,持续聚集于同一地方,如英国努斯特郡和荷兰的古斯塔夫宁港,成为主要
工业集中区。
他研究发现,企业和它们所需要的资源形成间接和直接的空间关联。
企业之
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他们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这就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规律。
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分布在同一地区的大量企业因相互依赖,所共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以及跨行业的汇集技术和技能,移动资源的建立、分配成本的减少,相互之间的外部
经济来往,都促使企业们集聚在一起,如此一来,每个企业都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共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运作。
因此,为了更好地资源运用,产业集聚理论指出,企业和技术的集聚,会产生更有效
地经济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也正在发生持续性的变化和转移。
如此一来,企业和技术的集聚,就会极大的减少技术的创新周期,拓展当地的市场和顾客,以及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实现更高的生产和销售效率,更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产业集聚理论是指经济空间结构分布规律,探讨了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
以及造成集聚现象的内外因素,划定了企业聚集在某一地区的空间规律,并给出了更有效
的设计论策略,有助于地方企业和政府,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述评4900字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述评4900字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开始出现产业集聚现象。
无数的经济学家开始探索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原理。
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时间为序列回顾中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及政策指导意义。
产业集聚理论现状一、引言产业聚集是现代经济活动中非常备受关注的地缘现象。
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加速了产业的创新。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因为其北部铜产业群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彰显而变得引人注目。
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创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硅谷的电子产业的聚集再一次让人们眼前一亮。
在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纽约、伦敦和香港,与此同时也成为了亚洲非常重要的航运和服务中心之一。
截止至2010年,新加坡的外资商业银行有112家,占全国商业银行的95.73%。
金融产业的集聚也促使新加坡的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醉着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的格局也逐渐形成。
比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集聚以及中关村的创新产业的集聚等等。
二、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现状国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理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渗透到各个领域之中。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就根据绝对利益(Absolute Advantage)理论,从合作分工的角度,通过了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简单的描述。
在文章中他认为很多企并且不是自己生产产品的所有部件。
正因为如此,企业为了能够完成最终的成品,这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们就组成了一定的群体。
五年之后,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又根据了比较利益理论,对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进行研究,也认为产业聚集形成了一种经济现象,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梳理-2019年精选文档
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梳理一、产业集聚的概念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
由此,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聚现象并形成理论的经济学家。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的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 对生产过程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来实现作为举行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
Storper 强调了产业集聚的贸易特征和企业间资源的依赖, 并将产业集聚定义为“以贸易导向的经济活动为主体, 在空间范围上有界的区域,它存在独特的经济专门化特征, 或者以资源相关型产业为主, 或者以制造业为主, 或者以服务业为主”。
Rosenfeld 将产业集聚定义为“同或相关企业松散的地理集聚,并能产生协同效应, 则企业基于它们的相互依赖进行自我选择进入集群来增加经济活动和促进商业交易”。
王缉慈指出,集聚是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
二、国外理论演变产业集聚理论作为产业布局理论的一个特殊分支,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与实证研究等方面, 并经历了古典时期、新古典时期和社会制度时期三个逻辑阶段。
(一)古典时期在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 学者们所关注的是单个企业选址和产业地理分布问题. 古典时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只是初步建立了以成本为核心、空间距离为度量的一般分析框架, 因而只能称之为规范区位理论。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引入,产生了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将集聚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产业集中、集合、集聚和衰退阶段。
顺着以往的研究脉络,将其中闪亮的理论进行梳理,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很多启示。
[关键字] 产业集聚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衰退产业升级一、产业集聚理论综述1.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综述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产业集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代表理论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钻石理论、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理论。
2.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企业群、产业区等概念的纷争目前围绕着集群内企业间是否形成网络,企业在地域上是否集中,集聚形成是自发的还是政策性的,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企业群与产业区等概念应区别对待;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指的是同一事物。
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下,产生产业集聚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当我们对微观主体企业进行研究时,则这些概念都可以作为外部环境,并且可以不予区分。
二、关于产业聚集划分阶段和产业衰退理论的研究Tichy G借鉴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Tichy G,1998)。
在集群从产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过程中,面临着结构风险和周期风险,对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针对不同阶段集群特征进行相关政策引导,可以使集群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并在集群衰退期实现产业升级,并进而避免对地方经济产生冲击,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结合产业升级理论与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集群的良性发展应该如下图所示:三、由已有研究得到的启示1.集群建模中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较少传统的对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强调了地区环境的力量,忽视了经济个体战略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产业集聚理论探究综述] 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探究综述] 理论综述》。
博士论坛。
现代管理科学。
""#年第$。
期产业集聚理论探究综述"张长立摘要"自马歇尔提出的产业集聚的三个原因以来,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学理探究。
本文追溯了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主要综述中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主要观点,以便服务于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实践。
关键词:产业;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
"#$%’x+x$%,’"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业的吸引力#这一原理直到今天对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仍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以实现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它可以分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两种产业的集聚$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自一个多世纪前马歇尔首次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以来#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学理探究#使产业集聚理论日臻成熟与完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滥觞于-.世纪末$马歇尔。
-/.0年"是较早关注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提出了产业集聚的内涵%外延#并探讨了产业集聚产生的基本原因$马歇尔认为’地方性工业因不断地对技能提供市场而得到很大的利益$雇主们往往到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业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x马歇尔据此提出了’内部经济x和’外部经济x两个重要概念#并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但他的研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对产业集聚的功能%度量和效应等问题均未涉及$此后#产业集聚理论出现了许多流派$一。
韦伯的区位集聚论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这种生产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韦伯则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互相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经济学家%近代区位论大师%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他于 1.0.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他用抽象和演绎方法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体系#在区位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揭示了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有重要价值(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x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和聚集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量的有关区位分析的概念和工具#如原料指数%区位重%等运费线%临界等运费线#等等$然而#韦伯的理论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他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三是仅仅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单个企业区位决定问题#缺乏对区位的宏观分析和动态研究(四是对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率的假定存在着矛盾和非现实性等等$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其所作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 二。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作者:龚文龙来源:《商业经济》2018年第01期[摘要] 产业集聚是在某个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中,利用产业内部的协同效应,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现象。
在对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商业的视角分析集聚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商业集聚可以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商品和服务交易效率两个渠道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商业行为的背后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业态的相互网状交叉。
商业集聚的本质是提供市场化的服务,因此,商业集聚的范畴中除了传统的批零、住宿和餐饮业外,还应包括交通、信息、金融、租赁等其他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业。
[关键词] 产业集聚;商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中图分类号] F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1-0049-02产业集聚是在某个特定领域中,大量的产业联系密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中,并利用产业内部的协同效应,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现象。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国外起源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因此相对国内研究来说,理论体系相对更加健全和完善。
(一)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Adriana(2015)认为创新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中心和关键因素,他通过对巴西集聚区和非集聚区的创新指数对比分析,发现创新指数和产业集聚内的企业存在联系,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同时创新也能够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
Yulia(2016)运用新方法对美国制造业集聚区的创新作用进行评估,对创新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进行测算,发现集聚经济在GDP 中占了一定的比重,研究确定了集聚经济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二)产业集群的企业绩效与竞争力分析Imkben和Thangs(2009)认为产业集群中企业通过共享市场,彼此联系的同时还互相竞争,各企业之间进行技术、知识、信息的相互交流,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交易成本也会变低,能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从而有利于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获得规模效益和聚集收益。
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
集 群
行比较分析, 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于是, 他把“第三 意大利”称作“马歇尔式的产业区”, 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 展, 得益于本地劳动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
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并 将这些产业区定义为“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 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意义的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
律进行了探索。该规律显示了那些由共同的基础科学所衍生出来的交叉产业之
间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收益。他的研究工作业显示了那些建立存同一科
学基础之上的各种产业趋向于在地理上集聚成群, 此外该工作还发现同一城市
中建立在同一学科基础之上的产业差异性有利于加速创新的发展。这一发现不
但从根本上否定了 Sforzi 以上所给出产业区的最终归宿, 而且也把产业集聚研
2、区域创新网络学派 1985 年在法国成立的欧洲创新研究小组( 简称 GREMI) , 在对欧美 国家的 16 个区域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后认为, 区域发展以及大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 聚, 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 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 赖于创新环境的改善, 而不仅仅是产业内部的柔性专业化分工。 GREMI 中的主要成员 Camagini 在《创新网络》一书中指出, 区 域发 展过 程 中, 企业及其外部的网络联接对于企业发展、创新以及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具有 关键作用。并首先指出了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同时影响到新产业区经济的发展。所以 1991 年后, 国外许多学者都在强调 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性。如美国的 Saxenian 指出, 美国硅谷地区的发展, 归功于 区 域 内 由 大 大 小 小 的 企 业 、大 学 、研 究 机 构 、商 业 协 会 等 形 成 区 域 创 新 网 络 的 发 展。其中她又特别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性, 创新网络在外 部联结时, 必须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更好地促进 区域的发展。 1997 年, GREMI 的成员 Remigio 等编写的《The Dynamics of Innovative Re- gion: the GREMI Approach》一书中, 在回顾 GREMI 研究区域历程的基础上认 为, 区域创新网络在植根于区域内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 随着网络的创新, 将 会推动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既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有 机的互动和互相的促进的关系, 并且共同推动新产业区的发展。 事实上, 该学派与新产业学派逐渐相互渗透并交融起来。Capello 提出, 新产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目前产业集聚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创新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更能,现在国际上诸多政策的制定已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者目标。
产业集群(有时被成为产业集聚或产业簇群)是产生聚集经济的表现形式,由相关联的产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定位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的空间为新产业区。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形态。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由此,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
一、马歇尔的外部性区位集聚马歇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于1890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税赋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对工业组织生产要素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效应。
即企业为了追求外部的规模经济达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集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聚集19世纪中叶,西欧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创始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上,解释了工业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给世界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首先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理论,解释了工业在区位选择中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这一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位置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衡量这些区位因子的基本公式与标准,对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韦伯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单纯从资源的角度上研究工业布局,与现实中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差距。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家产集聚体制的文件综述家产齐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此刻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明显特点。
对于家产齐集体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一样学科和派别从不一样的视角比较、剖析了家产齐集问题,已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成就。
对家产齐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家产齐集体制理论能够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最近几年来 , 因为政府的支持和公司的努力,我国家产集聚现象在各地区都较为显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家产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家产齐集体制的影响因素、家产集聚体制对经济增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一、外国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办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含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以为是家产集聚力的根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
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了然一个地区优胜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 (Fujita 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 和 Takahashi,1998) 。
1977 年,Dixit 和 Stigliz 联合发布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创始了不完好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好竞争范式中探访解说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可以解说的集聚体制。
Marshall(1920) 是最早从外面性中找寻公司集聚体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以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公司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外面规模经济海涵范围广,主假如公司与公司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备的共享。
Harris 最初提出公司应凑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 (Harris,1954) 。
而 Puga(1999) 的研究表示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进公司分别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引言产业集聚是指相似产业在某一地域内相互依托、互利共生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经济地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关注。
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同一行业或相关产业企业相互靠近、形成较高的集中度的现象。
通过集聚,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扩容等益处,从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
2. 产业集聚的成因2.1 经济规模优势经济规模优势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聚,就可以形成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闭合性,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
规模经济的产生,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2.2 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
当企业集聚在一起时,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会导致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新技术和最佳实践会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而传递,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
2.3 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会吸引大量的人才流向这一区域,形成人才集聚的效应。
人才的集聚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的发展。
3.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3.1 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使企业在物流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同时,地理位置的临近性也有助于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的效果。
3.2 政策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因素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和鼓励企业在某一地域进行集聚。
合理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提供资源、减少成本并降低风险,从而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
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文献号】1-349【原文出处】外国经济与管理【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0401【原刊页号】12~16【分类号】F11【分类名】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200404【标题】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作者】王步芳【作者简介】王步芳(1971-),男,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43【内容提要】本文对各大主流经济学派的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着重介绍了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贸易经济学、新增长经济学到产业经济学中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的主要观点。
【摘要题】产业经济学【关键词】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正文】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50(2004)-01-0012-05自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行为以来,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就一直与人类文明如影相随。
从古代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灌溉农业集中耕种的效率(详见Stavrianos《全球通史》第四章),到当前的“第三意大利”传统产业集群和我国浙江的专业化产业区,无一不说明了产业集群现象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幅悠久而多彩的美丽画卷。
为什么会产生产业集群?它的演变过程如何?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来提高区域整体生产效率,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呢?对众多产业集群现象的理性思考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本文对各大主流经济学派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梳理,以期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动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以分工为基础,研究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比较优势,通常采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来推导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和产生产业集群的原因;强调“空间异质性”,即非流动性要素(如矿产、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均匀分布、独特的气候条件或存在运输枢纽(如港口、码头或集市等)。
下面是一些与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路有渊源关系的产业集群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
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
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
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
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产业聚集理论 - 产业区位理论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
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假设,是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标准假设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更是因此而被称为边际主义的创始人。
而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并从微观企业区位选址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区位理论。
从企业最小生产成本出发,认为费用最小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聚集的好处与成本的比较。
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并不特别关注产生聚集现象的原因,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其模型的目的只是解释为何这样的经济会导致聚集,而不是解释聚集经济本身。
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聚集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其中聚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这是初级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高级聚集阶段。
勒施(1940)对产业聚集与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大规模的个别企业的区位,有时也会形成城市,在这种场合,是一种综合生产几方面财货的大规模企业的区位。
从区位论的观点来看,这所谓的几个方面的财货,也可以分别形成与之相关的几个产业区位。
正是基于这些观点,勒施将城市定义为非农业区位的点状聚集。
他认为,城市化是产业区位聚集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非农业区位的点状聚集,并且,他将这种区位的聚集分为自由聚集和受场所约束的聚集等两种形式:自由聚集,是指在任何场合都能发生的聚集,如围绕大规模个别企业的聚集、同类企业的聚集、不同类型企业的聚集、纯消费者的聚集等等。
而约束性聚集,则是指受场所约束的情况,它受历史上的人口密度、地形、财富等空间差异的影响,即受“沿袭”下来的因素的影响。
通常认为,这种沿袭下来的因素与原材料、水力、劳动、资本、适宜的气候、河流汇合点等因素有关,并以已有的区位为前提。
胡佛(1937)在探讨聚集经济时,将聚集经济分为三类:即内部规模经济;对企业是外部的,但对产业部门而言是内部经济的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对企业和产业部门都是外部的,但因为产业聚集在某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
对于城市化经济,他认为群体以外的其它类型的产品供给或活动可能增进聚集优势,如公共投入的可供性在群体经济中则很可能成为一种密切联系活动的混合体。
而不是一种活动的单位群,也即供给的多样性形成了城市化经济的比较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特征上的差异是很轻微的。
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同样与区域或城市的产业聚集观念紧密相关。
佩鲁主要通过产业关联、外部性以及最终引起的产业聚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了非均衡增长战略的状况。
该理论认为整个行业体系包含某些有活力的部门或推进型的产业,而产业问的相互作用常常会打破平衡状态,所以要理解经济增长与变化,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推进型产业上。
由于这些产业规模大、市场力量强以及导致创新的能力巨大等原因而支配着其它产业或部门,也就吸引或引导其它经济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与地理空间没有任何关系,其增长极概念可以跨越国界。
并且,由于人际接触与交往,产业的地区性集中给产业结构和增长带来了特殊效应,它会强化经济活动并相互影响,经济增长是通过生产的聚集及其辐射作用带动的。
产业聚集理论 - 新竞争优势理论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实是对产业聚集的一种合作竞争解释,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新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协作行为规则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家庭关系以及传统观念。
这样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协作能够获得与大企业一样的内部规模经济,并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新产业区理论(The New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ory)。
通过对一些产业区的研究发现,较小企业聚集是基本的经济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影响到动态区域内企业间关系的社会及文化行为规则(主要是指制度因素)。
当然,产业区内企业之间真正合作的例子并不多见,企业间的相互关系也许依赖于特定的情况或者文化氛围,而且企业行业的规则在不同的国家也大不相同。
道格林与弗莱克(1997)指出了两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出现合作的可能性:一是准时制(just in time)存货与配货系统的利用;二是区域产业群内企业之间相互交易的速度与频率,企业之间的交易越频繁、越迅速,就会有越多的企业确定其生产的方向及新的企业专业化产品。
这两种情况也许只适宜于上下游企业之间,而不适合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
正如奈特(Knight,1996)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潜在的成本及收益之间极大的不同,企业之间横向纵向之间的合作划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进而认为在游说、国外市场调查、联合出口促进、贸易份额划分及特定地区的专业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竞争性的企业可能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生产、销售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竞争。
与传统的产业聚集理论将重点放在产业内部的关联与合作之上不同,迈克尔·波特(1990)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基础。
波特(1990)通过对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产业聚集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同时还利用“钻石(Diamond)”模型对产业聚集及产业群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竞争不是在不同的国家或产业之间,而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且贸易的专业化并不能通过要素禀赋状况而得到合理的解释。
因此,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即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或者说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国内较好的需求状况;要素投入的质量;促进企业在其产业内部迅速超越其它企业的竞争压力;特定产业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是企业创新市场或获得及保持市场份额的核心。
该理论认为,产业群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一是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产业群本身来影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