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

作者:赵雅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健康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一个人这样一个个体的健康又有了新的标准。对于一个人健康完整性形成的幼儿期也变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园如何为幼儿营造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化的健康环境呢?作为教师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幼儿健康的定义。过去我们只关注了幼儿生理的健康,比如,幼儿的形态发育、动作发育、智力发育,以及抗疾病的能力等等。一些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不满足于健康的生物学意义,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明确赋予健康以社会意义,他们认为健康的定义必须包括“道德品质的提高”。这样“健康”还指个人能服从社会的规范,并适当地参与社会活动,而“生病”则包括不服从社会规范,无法参与社会活动。由此可见,认识自我组织者的开放系统,健康是人与环境之间、心与身之间整体关系和谐的结果。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正确地树立“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

关键词:树立“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幼儿的感觉知觉;情感与需要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068-01

健康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一个人这样一个个体的健康又有了新的标准。对于一个人健康完整性形成的幼儿期也变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园如何为幼儿营造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化的健康环境呢?作为教师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幼儿健康的定义。过去我们只关注了幼儿生理的健康,比如,幼儿的形态发育、动作发育、智力发育,以及抗疾病的能力等等。一些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不满足于健康的生物学意义,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明确赋予健康以社会意义,他们认为健康的定义必须包括“道德品质的提高”。这样“健康”还指个人能服从社会的规范,并适当地参与社会活动,而“生病”则包括不服从社会规范,无法参与社会活动。由此可见,认识自我组织者的开放系统,健康是人与环境之间、心与身之间整体关系和谐的结果。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正确地树立“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

我国曾因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当前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中,既要防止单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顾此失彼的后果必然与身心并重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必然造成幼儿生长、发育及成熟的障碍。拥有生命健康是每一个幼儿的权利,维护幼儿生命健

康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一位成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应更多地关心、促进儿童的健康,让健康成为每一位幼儿的权利。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健康或疾病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不断互动的结果——任何一种因素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无论我们谈论的是幼儿的身体问题还是幼儿的心理问题,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许多身体表现带有心理因素,许多心理反应与身体状态密不可分。杜博斯在其《人类的适应》中提出,健康是发挥功能的一种动态能力。换言之,健康具有自我促进的功能,一个健康的幼儿应该是一个关心并积极参与到有利于自己健康的活动中去得幼儿。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地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并明确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纪实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既:(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关注幼儿生理健康。比如观察幼儿的精神、眼神、脸色及肤色;观察幼儿的饮食食欲;观察幼儿的大小便;观察幼儿的睡眠;观察幼儿的体温等等。这些为幼儿心理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心理发展。如现在涌现出来的小画家、小音乐家,大多与他们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他们的这些才能是在父母的教育和熏陶下发展起来的。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例如幼儿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特点,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特点,以及注意、言语、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并具体到将幼儿心理发展的培养,如幼儿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与需要、意志品质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等,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在教学和游戏中,指导幼儿认识各种颜色,通过对比辨别一些近似色,并在绘画中学会调配各种颜色,同时把颜色名称教给幼儿,这样能够促进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应当注意儿童视觉敏度发展的特点。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不要让幼儿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教学活动中,也不要让幼儿坐在离图片或事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在幼儿期也应当注意预防近视眼和沙眼,这是保护幼儿视力的关键。幼儿触摸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它表现为小班幼儿对物体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较低级的同时性比较法。大班幼儿感知错误较小,感知是能采用相继性比较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动用幼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便完整的掌握知觉对象。同时,成人指导他们学会分清主次,注意事物间的内在关系,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事物,能够帮助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注意的品质日益提高。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要先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生活内容,使幼儿心情愉快,幼儿的生活内容如果过于单调枯燥,缺乏刺激,整天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就会出现消极的情感,对一切事物冷漠无兴趣,甚至爱发脾气,哭闹。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