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合集下载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摘要:本文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媒介文化后现代性审美观念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

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形塑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高调追捧者有之,怀疑批判者有之,但一味的追捧和批判并无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文化。

本文拟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媒介文化对媒介文化的关注。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

该学派诸多成员,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已经包括了大众媒介这一维度。

后来,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school)的先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又进一步拓宽了对大众媒介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stuart hall)的论文《编码,解码》更是成为大众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

虽然上述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却直到晚近才出现。

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媒介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

试论媒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试论媒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o uuapt m,i t s set o fmao f prvl uj t cnes no ontem dl n aoa c t e p r a,m d f l rl ae ct t nh eapc f fr tno apoa sbe , ovro f giv oe adnt nl uu —apo l e i e s a i i c i c i i l r v a
Ab t s喇 : Ash ma o it tp notes g fme i,me acl r sb cmigakn f e utr atm rd al.A id u n sceyse sit h t eo a da di ut ei eo n ido n w cl ep t u u e ga uly s akn
者 的 角 色 ,大 众 产 品 ( 本 ) 的 接 受 与 使 用 ( 文 消
费 )等 。… ” 由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所 开 启 的 大 众 文
化 批 判 理 论 以 其 独 特 的 视 角 、敏 锐 的 笔 触 对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媒 介 文 化 进 行 深 刻 地 解 读 和 剖 析 ,他 们 的 理 性 反 思 和 深 邃 思 想 对 于 当前 我 们 深
大 影 响 不 仅 从 根 本 上 改 变 了人 类 的 生 存 境 遇 , 同
时 也 改 变 了 内在 于 其 中 的 人 类 生 活 样 法 。 对 媒 介 文 化 最 早 的关 注 肇 始 于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的 大 众 文 化 批 判 理 论 ,同 时 ,媒 介 文 化 的 产 生 和 概念 的形成 也 来 自于这 个 学 派 的文 化 批判 理 论 。
刘 振 怡
( 黑龙 江大 学 文化哲 学 研究 中心 ,黑龙 江

拓展学术视阈 提升观照层次——近年来“媒介文化批评”研究简述

拓展学术视阈 提升观照层次——近年来“媒介文化批评”研究简述

【 作者简介】陈默:哈尔滨师范大学 《 北方论丛》编辑副教授。
7 9
维普资讯
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 ,将每一个人裹挟其 中 ’ 。这样一 种文化景观与我们 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 ” 中国媒 体 的 战略调整 和话 语创 新与 整 个社会 文 化 的转 型 息息 相 关’ “ , 媒体 和大众文 化对 中国政 治 、经济 和社会 转型 的影响力 日益 凸现” _ 有 的文章 也在侧 重探讨媒 介文 。 5 J 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认为 :“ 媒介文化研究生机勃勃 的理论活力 ,促成 了对传统大众 文化理论 的不断 超越 和扬弃这是大众文化理论在不断更新 的现代媒介 条件 下富于实践精神 的合理发展 。_ 有 的还侧重研究 现代 ” 6 J
步发展 。如洪念德指出:“ 媒介文化是大众传播 时代一 种新兴的文化形 态 ,泛 指 由当代 传媒技术所 引发 的文 化景观。… 这种引发出来 的文化 景观的 范围是 相 当广 ”1
阔的。美 国学 者道 格拉斯 ・ 凯尔纳 指 出:媒 介文 化是 “ 诸种系统的组合 :从 电台和声音的复制 、电影及其放 映模式 、包括报 纸和杂 志在 内的印刷媒体一 直到媒体 文化中心的 电视 以及 方兴 未艾 的网络 文化 等” Jl 。 [( P 若将以上两种 内涵 的界 定联系起来 看 ,二者可 以互相 补充 ,后者是前 者 的具体 化。这 已经将对 人的视觉和 听觉产生影响的视听文 化全部包括进 去 了,但 随着学 术的发展 ,其内涵在不 断丰富 ,其外延也 随之相应扩 大了。研究者 自然也就不满 足这种 内涵 和外延 的界定 了。刘振怡明确指出:“ 媒介文化的界定并不仅仅只限 于此 。在其外延 形式上 ,包括人们 的 日常用 品……甚

【 文章编号】1 1 80 20)0 — 09 0 0 — 70( 6 6 07— 3 0 0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读书报告

《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读书报告

小结:


大众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与娱乐,而 且建构着人们几乎所有的常识。 大众媒介如同一双巨大而看不见的手,时 刻拨弄着或控制着人们精神与物质双重意义上 的日常生活。 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权力结构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小结:

史蒂文森认为,他关于人类需要、公民权利和义 务等等视点,是对上述3种范式的补充,而不是第4种范 式。 • 史蒂文森希望未来的媒介文化研究能够尊重媒介文 化的特殊性,同时又将各种媒介文化与广泛的社会实践 联系起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传播研究
史蒂文森认为, 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的优点,在于它指出了所有制和 媒介生产的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滋长 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形象和表达。 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的劣势,在史蒂文森看来,在于 忽视了阶级统治以外的其他统治关系,比如性别和种族。
史蒂文森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媒介理论方面的3种研究成果:
总结:
• 优点: 比较全面地对20世纪中叶以来本领 域内的各相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关于 媒介文化的理论及核心观念,进行了 细致精深的梳理和表述,并对各学派 内的研究视点进行了分析整理,提出 了别树一帜的观点,而且不乏深中肯 綮之见。 不足: 一是书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明显的 反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是本书介绍的诸种理论流派,仅 集中于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和澳 大利亚,对世界其他各国的理论探索 则几乎未曾提及,这对于全面研究媒 介文化理论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
第五章 博德里亚的暴风雪 •
在史蒂文森看来,如果说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 看法过于乐观的话,那么博德里亚的看法就过于悲观了。 • 博德里亚的社会理论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分析,而转向符号分析。 • 博德里亚认为:商品在被消费之前必须先成为符号。

媒介文化与消费主义

媒介文化与消费主义

J a n.2009Vol.11,No.1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11卷第1期收稿日期:2008-08-10作者简介:葛彬超(1983-),女,黑龙江鹤岗人,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媒介文化与消费主义葛彬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媒介文化因其商品性对消费形态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它可以利用其视、听等感官刺激直接作用于消费形态;也可以通过执行意识形态功能,间接影响消费形态,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对消费主义滋生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应从其背后生发作用的媒介文化的本性即商品性入手,而媒介文化的发达与普及是近代社会以后发生的事情,与所谓的现代性息息相关,因此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理论依据对媒介文化展开批判,可以有助于消解消费主义的神话,构建积极向上的媒介文化。

关 键 词:媒介文化;消费主义;马克思;现代性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9)0120025204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在文化领域中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媒介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媒介文化将大众传媒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让每个人参与其中,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媒介文化已然成为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媒介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以说,当今人类社会生活,既受惠于媒介文化,又受制于媒介文化———大众传媒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媒介与高科技相结合,使文化与科技相得益彰,将人类社会生产力推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媒介文化独特的审美属性与审美价值,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永远饱含着对新事物的崇拜与追求。

媒介文化第1讲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媒介文化第1讲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b, 协调与使用的态度 这一研究立场是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 霍尔 等继承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领导权)理论 而来,认为文化霸权不是单方面形成的, 而是统治和被统治双方“调停”的结果 雷蒙德 威廉斯提出文化是社会的“整个生 活方式”的观念,被人们接受(对比梁漱 溟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文化的范围, 似乎常常是与一个语言的范围相对称,而 不是与一个阶级的范围相对称”,因此将 文化划为阶级的和阶层的只有极其相对的 意义


以福斯特的故事观为例,故事是高于具体 的表现形式,同一个故事可以改变成戏剧 电影、歌剧,甚至芭蕾舞,但是从媒介文 化的立场来看,或许并不存在着这样的一 个故事,这高度抽象意义上的故事其实是 以语言叙事文本为基础的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文化 是观念形态的文化,似乎与媒介无关,它 与具体媒介的联系只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是内容寻找适合自己的外衣
Hale Waihona Puke 这一观念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媒 是所有权力机制中的核心机制,大众传媒 将决定什么是中心是主流,什么是边缘 加拿大学者克劳克和库克的生动说法:凡 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人事,在当 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 “绝对卓越”的权利关系的科技器物,在 后现代社会里,电视并不是社会的反映, 恰恰相反,社会是电视的反映 将此观点延伸,那么说电视节目的制作权 和播放权将集中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之 争(电影列宁在1918)

a, 批判和怀疑的态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中叶以来,所有 对大众文化抱有警惕和批判态度的学说和 思潮,其最初的思想和精神来源均与法兰 克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霍克海默和阿多 诺首先剔除大众文化产品那层文化艺术的 面纱,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市场法则中,文 化产品只不过是市场上的消费品而已,因 此作为一种商品,它是资本主义赚取利润 的工具,而文化的商品化所带来的严重后 果是社会上再也没有真正的精神产品而言

浅析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浅析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浅析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浅析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一、引言媒介文化是指由媒介所传递的各种文化表达形式和内容,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对于深入了解和分析媒介文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力以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二、研究报告内容1. 媒介文化的演变研究报告首先对媒介文化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媒介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等,媒介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创新,并对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媒介文化的影响力研究报告进一步探讨了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

媒介文化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远远超过传统文化,它的信息传递方式简洁直观,并能够迅速引发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形式,媒介文化不仅塑造了公众的审美观,也影响着公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3. 媒介文化与身份认同研究报告还揭示了媒介文化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媒介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如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帮助人们树立自我形象,塑造个体独特的身份认同感。

例如,流行文化中的偶像崇拜现象,让年轻人深刻地认同自己与偶像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对偶像的忠诚度和追随行为。

媒介文化塑造了人们的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决策。

4. 媒介文化与社会问题研究报告还分析了媒介文化与一些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

媒介文化的普及与便捷性,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虚假和片面性。

虚假广告、网络暴力、传媒滥用等问题在媒介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屡见不鲜。

因此,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与分析,需要更加关注其中暴露的问题,并寻找对策和解决办法,保障公众的权益。

三、研究报告方法研究报告主要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媒介文化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媒介文化的研究范畴

媒介文化的研究范畴

媒介文化研究范畴媒介文化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议题。

本文将就媒介文化的定义与特征、与传播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对社会的影响、未来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全球化与本土化、批评研究、伦理与法律问题,以及与人类文明史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媒介文化的定义与特征媒介文化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以媒介为载体,通过符号、形象、文字等形式传达着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媒介文化的特征包括全球化、多元化、互动性、消费性和技术性等。

二、媒介文化与传播学的关系媒介文化与传播学密切相关。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传播现象的学科,而媒介文化则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媒介如何塑造和反映文化。

媒介文化的研究涉及到传播学的多个领域,如媒介效果、受众分析、内容分析等。

三、媒介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媒介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这些媒介通过符号、形象和文字等手段,传递着各种信息和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四、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媒介文化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它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社会舆论和公共议题。

同时,媒介文化也在商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消费主义和全球化进程。

五、媒介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媒介文化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媒介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随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交融,媒介文化也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六、媒介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媒介文化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

除了传播学外,还需要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只有跨学科的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媒介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七、媒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媒介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但也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

媒介文化研究的新变:从新媒介到能动的大众

媒介文化研究的新变:从新媒介到能动的大众

媒介文化研究的新变:从新媒介到能动的大众媒介文化研究的新变:从新媒介到能动的大众传统大众文化理论针对大众媒介的论述不少,但绝大多数都只是把大众传媒作为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单纯载体,或是大众文化的帮凶,媒介只是大众文化理论视野中的一个或遥远或丑陋的背景。

对媒介真正持一种较为公正和积极态度,首先认识到新媒介在文化变迁过程中革命性作用的人物是本雅明。

正是因为对现代传媒技术采取了客观分析的态度,对于大众文化现象,本雅明得出了与阿多诺截然不同的结论。

虽然本雅明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有着独一无二的“氛围”(又译“韵味”)(aura),艺术品的机械复制将会使这种“氛围”凋零,但本雅明理性分析了传统艺术这种“氛围”产生的根源:“艺术作品植根于传统关联中的初始方式即膜拜。

我们知道,最早的艺术作品起源于礼仪——起初是巫术礼仪,后来是宗教礼仪。

关键在于,艺术作品的氛围浓郁的生存方式从来就不能完全脱离礼仪的功能。

也就是说:‘本真的’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以礼仪为根基,它的独特的、最初的使用价值正在于此。

”24本雅明指出,随着时代与历史的发展,大众作为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带来世俗化的浪潮,艺术品的展示价值必将取代膜拜价值。

因此,与阿多诺对机械复制的态度截然相反,本雅明认为:“要研究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公正看待这些关联,因为这些关联酝酿了至关重要的认识:即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性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艺术作品从依附于礼仪的生存中解放出来了。

”25一旦艺术品能以机械复制的方式大量生产,并通过大众媒介广泛传播,它也就丧失了神圣性和神秘性,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它的美学品质也不再追求特有的个人化的品味,转而寄情于对事实及日常生活的白描,满足于大众展示和观看自身形象的需要。

正是因为本雅明对产生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媒体本身(电影、摄影等)并不持有偏见,他才把因大众传播技术而生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看作是一种文化民主化现象。

这种大众文化既没有因“氛围”的失去而堕落,也没有麻醉大众而沦为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的帮凶。

媒介文化的审美视域反思

媒介文化的审美视域反思

代 性在现代社 会宗 教的衰落 以及 价值 领域分化 和独立 过程 中所表
现 出来 的具 有解构 认知—— 工具
的 “ 救赎 ” ,到 拒绝 平 庸 ,再 到 对歧 义的宽容 ,所有 这些审 美现
代性 的表征不 只是艺术 自身 的形
理性 和道德—— 实践理 性 的压力
和限制 的功 能 。并 且 ,作 为一种 表 意实践 ,在恢复 被认 知工 具理 性 和道德 实践理性 的表意实 践所
媒 介 文化 的 审美 视 域 反 思
圃 宋 园 园 王 亮
内容摘 要 :媒 介文化是近年 文化研 究 中的一个热 点。它不仅 突破 了传 统 文化的 范畴 ,也是 穿凿人 类经
济 、政治 、文化和 日常 生活领 域 的轴心 势力 。涉及到 了包括 文学艺术 、价 值体 系 、制度 建设在 内的诸 多边
在 对 此 “ 含 了 深 刻 人 道 主 义 内 蕴 涵 的概 念 ” 展 开 的 过 程 中 。
放 送模 式 ( 场 放 映 、 录像 带 出 剧 租 、电视 播 放 等 ) 、包 括 报 纸 和
杂志 在 内的印刷媒体 和一直 到位 于媒 体文化 中心 的电视等 。换 言 之 ,在凯尔 纳看来 ,媒介文 化是 由印刷媒介 和电子媒 介共 同构建
四 个方 面 : 1审美 的 “ 赎 ” . 救 。审 美 现
容的 冲突 得 以化 解。 于是 ,审 美 领域 便成 为人们感性 欲望 得 以伸
展 的重要 场所 ,它与普遍 存在 的 工 具 理 性 的 压 抑 形 成 鲜 明 的对 照 ,且 审美具有 一种把人 们从认 识 和道德 活动 的理性 定 义压抑 中 解 救 出来 的 世俗 “ 救赎 ”功能 。
态 ,更 是对社会 现代化 过程 中的 过去和现在 的反省与 辨析 。

媒介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媒介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媒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传媒化阶段,媒介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媒介文化 , 它在认同主体的确认、认知模式的转换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颠覆了传统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实现了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的转变。

[关键词]:媒介文化;文化模式;文化认同。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传媒化阶段”以及大众传媒的形成和发展,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中新的文化形态和研究热点。

由于电子传媒的发展带给媒介文化的重大影响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同时也改变了内在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样法。

对媒介文化最早的关注肇始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同时媒介文化的产生和概念的形成也来自于这个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所谈及的媒介文化仅仅是具有机械性、复制性、地域性很强的“文化工业”的录制文化产品。

媒介文化内涵及其对人类文化与社会的建构作用早已发生了重大转变。

文化模式是文化研究与文化批判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核心范畴,“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价值规范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

”从这可以看出,作为文化研究核心范式的文化模式,不是简单地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也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模式潜移默化地制约和规范着个体的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和意义 , 是内在于政治、经济、文化、人之生存方式各种领域中一种运行机理,一种运行方式。

反映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和历史分期所存在的观念、价值及其生活方式的认同。

在当今的传媒化、信息化的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文化模式的界定已不能反应现代人类的生存的新环境 , 我们正在经历和体验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媒介文化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及大众文化理论的一部分,已经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模式,这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现象的发生及其本质规定性、大众文化的基本构成和存在形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介素养理论

媒介素养理论

媒介素养理论
近年来,媒介素养理论已成为社会研究中一个热点话题。

它被用作一种方法来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并反映了人们使用媒体的方式以及媒体对他们的影响。

媒介素养理论的原始概念源自于1970年代的哈佛大学“文化传播营销研究项目”(Project on the Marketing of Culture),该项目旨在研究媒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媒介素养理论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用来捕捉人们对媒体的使用,以及媒体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

它认为,人们在观看电视、浏览网页,或玩电子游戏时形成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来体现。

媒介素养涉及对媒体的理解,理解媒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媒体的生产和消费。

在研究媒介素养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注意到媒介素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面素养,技能素养,以及深层理解素养,每个层次关联各自的技能和知识。

表面素养表示对媒体的基本认知,而技能素养表示的是处理和使用媒体的技能,最后,深层理解素养涉及识别和理解任何特定媒体所隐含的消息内容。

研究表明,通过媒体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塑造人们的思维,并影响他们的阅读、思维和行为,进而导致他们在社会中的表现有相应的改变。

在社会中,有一种观念认为素养有助于提高媒体使用者的社会技能和表现,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因此,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人们应当重视媒体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大众正确的媒体使用习惯,充分利用媒体素养来发展自身
的素养,提高对社会习俗和行为准则的认知,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只有有效地利用媒介素养,才能有助于人们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媒介文化研究现象、问题与对策

媒介文化研究现象、问题与对策

媒介文化研究现象、问题与对策媒介文化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媒介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媒介文化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问题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媒介文化研究的现象、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媒介文化研究的现象媒介文化研究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

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逐渐与新兴媒介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相互融合,媒介形态日益多元。

2. 媒介融合: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互动日益频繁,传统媒介机构也在积极拓展新媒体业务。

跨界合作、跨平台传播成为媒介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媒介之间的融合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

3. 媒介内容个性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媒介内容呈现个性化、定制化的趋势。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获取定制化的信息和娱乐内容,媒介传播呈现出更加精准的特点。

4. 媒介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提升,新闻事件、热点话题在媒介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媒介文化研究的问题在媒介文化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 媒介信息真实性:随着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备受质疑。

假新闻、谣言等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提高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媒介内容质量:随着内容生产的快速扩张,一些低质量、低俗内容泛滥成灾,对公众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提升媒介内容的质量,引导公众健康理性地获取信息和娱乐成为重要课题。

3. 媒介传播伦理: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如侵犯隐私、传播暴力等不良现象。

如何规范媒介传播行为,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4. 媒介文化碎片化: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被分散,媒介文化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认识媒介文化的两种视野

认识媒介文化的两种视野
研 究 提供 一 种 全 新 的学 术 视 野 和研 究 范式 。

产阶级像 生产一般商 品那 样生产文化 产 品, 并建立起

整套凭借现代科 技手 段大规模 复制 、 传播文化 产品 的娱乐工业体 系。它是 法兰 克福学 派对 物化 的 大众
文化 的定性 , 意在指出这种 商业性 的文化 因其标 准化 而在本性上侵蚀 了艺术 和美 , 同时这 也是对人 的丰富 性的“ 去势” 使人成 为“ 向度 的人 ”。由此 出发 , 而 单 法兰克福学派认 为 , 媒介有 着和文化 工业一样 的显著 特征 , 即商品化 。而阿多诺和霍 克海默也 曾指 出 , 广 “ 播系统是一种私 人 的企业 ” , 换言 之 , 大众媒 介其 实
如同 2 O世纪 9 0年 代大众文化在我 国的兴起 , 近 年来 ,媒介文化” “ 一词越来越频 繁地 出现在人们 的视
野 中 。媒 介 文 化 属 于 大 众 文 化 的 范 畴 , 的形 成 与 大 它
马斯等理论 家。而纵观法 兰克福学派 的批 判历史 , 可 以发现 , 学派的 主要 批判 对象 是 mascl r, 该 s u ue 即以 t 电影 、 电视 、 广播 、 报纸等 为媒体 的大众文化 。与此 同 时, 它对大众文化 的看 法 比较消极 和悲 观 , 其批 判 矛
唐 亦 可
( 南 电视 台 ,湖 南 湖 长沙 4 00 ) 10 4
摘 要 : 近年来 , 我国学界掀起 了一股媒介文化研 究的热潮。作 为媒介 文化研 究吏上 的“ 双璧”, 法兰克福学派和 英国文 化研 究学派 的主要观点对于我国的媒介 文化研 究具有重要 的借 鉴意义。站在 精英主 义的立场 , 法兰克 福学派 强调 , 媒介 不 仅是一种文化工业 , 而且 已经成 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英国文化研 究学派则 站在普 罗大众 的角度 拓展 了文化 的 内涵, 肯定 了 受众的能动性。但是, 从我 国的现实语境 出发, 中国的媒介 文化研 究不仅 需要 借鉴西 方的相关理论 , 更应该立足 于本土 , 以

媒介文化与传播研究

媒介文化与传播研究

媒介文化与传播研究
是当今社会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研究媒介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与
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媒介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媒介的形式正在
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媒介形式已经成为主流传播方式。

这些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媒介对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下的传承和演变。

因此,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其次,关注媒介对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作用。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和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例如数字经济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对于市场的启迪和改变。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对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第三,关注媒介对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媒介作为文化和社会交流的重要
工具,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性。

可以关注新媒体与公共事务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通过媒介对于社会问题进行解决。

例如,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传播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刺激社会和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和关注,进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总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领域,无论是文化传承、社会变革,还是公共事
务等,都离不开媒介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我们应该关注的发展,深入分析其作用和影响,为促进媒介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持续进步努力。

研讨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新闻专业选修课《媒介文化研究》为例

研讨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新闻专业选修课《媒介文化研究》为例

尖创新 人才 ”这无 疑对 高校“ 。 培养 什么人 ”提 出了更高 的要 . 求与 目标 , 它要 求高 校教 学不仅 传授 知识 。 还要 全 面培养 学
生 的能力与素 质 , 括 培养学 生的创新 意识 、 索意识 。 包 探
研讨式 教学 ,如何贯 彻全 面培养 学 生能力 与素 质 的 目
进 而 站 在 批 判 理 论 的 立 场 ,对 中 国9 年 代 以来 的 媒 介 文 化 0
实践 中不 断实践 、 反复 摸索 , 能使 研讨式 教学 的提 倡不 光 才
停 留 在 教 学 理 念 层 面 ,而 做 到 对 教 学 环 节 具 有 切 实 的 指 导
作用 。本文试 图从 教学 目标 定位 、 学 内容设计 、 堂教 学 教 课 组织 等三个 方 面 ,对研讨 式教 学方 案 的设 计 和实施 与 同行
进行交 流与切 磋 。


教 学 目标 定 位
现 象进 行观察 与研究 , 形成 热点 、 对 引起 争议 的媒介 文化 文
本 进 行 独 立 的 判 断 与 分 析 。重 在 观 察 与 分 析 、 非 基 础 知 识 而 习 得 .它 决 定 了 该 课 程 的 教 学 重 点 在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与 研 究 能 力 。设 定 好 了 这 个 教 学 目标 , 下 来 教 学 内容 设 接 计 与 课 堂 教 学 的组 织 也 就 围 绕 它 逐 步 展 开 。 二 、 学 内容 设 计 教
标 呢 ? 在 教 学 内容 设 计 上 , 突 出 研 究 特 色 , 教 师 的 知 识 应 以 与 理 论 讲授 为 铺 垫 。 生 的 参 与 和 研 讨 为 重 心 。教 师 课 堂 讲 学 授 的 主 要 目 的 在 于 : 学 生 “ 握 该 课 程 的 基 本 知 识 , 以 让 掌 能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侯 斌 英
( 南交 通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都 6 0 3 ) 西 成 1 0 1
摘 要 本 文对 当代介文化与 当代 审美观念 转变之间的
联 系。
关 键 词 媒 介 文 化 后 现 代 性 审 美观 念
中 图分 类 号 G 0 文 献标 识 码 A 26
向 普 通 大 众 、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转 向 日常 生 活 、 严 肃 价 值 观 众 , 大 众 沉 醉 于 单 向 度 的 感 官 享 受 中 。 而 费 斯 克 (o n 从 从 让 Jh i ) k 媒 念 的 推 广 和 道 德 的 教 化 转 向 审 美 体 验 甚 至 功 能 的 快 感 。可 Fse则 倾 向 于 从 消 费 实 践 角 度 理 解 媒 体 文 化 。他 认 为 , 以说 , 体 文 化 已成 为 当 代社 会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它 形 塑 着 介 文化 是 动 态 的 , 费 者 可 以根 据 自己 的喜 好 随意 地 选 择 适 媒 消 并 人 类 当 下 的生 存 境 遇 , 变 着 人类 的 生存 状 态 和文 化 形 态 。 改 合 他 们 的 文 化 产 品 , 能 动 地 创 造 他 们 所 需 要 的意 义 和 快 面 对 纷 繁 复 杂 的 媒 介 文 化 , 调 追 捧 者 有 之 , 疑 批 判 感 。 麦 克 卢 汉 ( r a L hn 突 出强 调 了媒 介 对 社 会 高 怀 Mas lMc u a ) hl 正 人 者 有之 , 一 味 的 追 捧 和 批 判 并无 益 于 我们 正 确 地 认 识 媒 介 文 化 的 形 塑 力 量 。 他认 为 , 因 为 有 了媒 介 , 类 才 有 可 能 但 文 化 。 本 文 拟 对 当 代 媒 介 文 化 所 表 现 出来 的后 现 代 特 征 进 从 事 与 之 相 适 应 的传 播 和 社 会 活 动 ; 介 的不 同决 定 了社 会 媒 媒 同 行 分析 , 探 讨 媒 介 文 化 与 当 代 审 美观 念 转 变之 间 的关 系 。 并 文 化 样 态 的 不 同 ; 介 会 消 灭 一 种 文 化 , 时 引 进 另 一 种 文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报告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报告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报告前言: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就不断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来。

它的迅猛发展,正在时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

可以说,现代的社会发展,对于互联网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赖程度。

为此,我特意走访调查了同一个社区里的部分居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网络文化传播的好处(一)为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以前,学生有不会的问题除了当面向老师请教外,就只能自己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解决(可能有的学校还没有图书馆)。

而现在,遇到难题不仅可以到网上搜索,还可以和老师同学在网上讨论,这对我们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非常方便。

在因特网上,我们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还可以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更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以及大家所普遍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如在就业方面,以前大学生毕业为了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而现在,大学生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并采取发E-mail的方式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还有的公司甚至就是通过网上面试来获取新员工。

这样就打打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既可以减轻经济损失,又可以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为人们交流各种信息知识搭建平台现在QQ使用率非常高,以此为例。

人们通过QQ群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的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一方面,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提供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

另一方面,这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乐趣和便利。

尤其是我们大学生,不仅用QQ频率高,就网络而言也使用非常多。

媒介文化的研究范畴

媒介文化的研究范畴

媒介文化的研究范畴
媒介文化的研究范畴是广泛的,涵盖了各种与媒介相关的领域和
现象。

以下是一些媒介文化研究的常见范畴:
1. 媒体产业与经济:对媒体产业的运作、媒体所有者、产业结构、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媒体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2. 媒体内容与受众:研究不同类型的媒体内容,包括新闻、广告、电影、电视剧等,以及受众与媒体内容的互动和接受方式。

3. 媒体技术与创新:研究新的媒体技术和创新对媒介产业和文
化的影响,如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化媒体等。

4. 媒介与社会政治:探讨媒介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作用,包括
媒体对公共舆论、政治选举、社会运动等的影响。

5. 媒介与身份认同:研究媒介对个人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塑造,
如种族、性别、社会阶层等。

6. 媒介历史与记忆:研究媒介在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媒介对记忆
和历史叙述的影响。

7. 媒介理论与方法论:探讨媒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包括
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

这些范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媒介文化
研究的范畴也会不断扩展和变化。

浅析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传播中的重要性——评《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

浅析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传播中的重要性——评《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

作者: 李华;王子儒[2]
作者机构: [2]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I0006-I000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7期
主题词: 媒介文化;社会传播;官方文化体系;重要领域
摘要:媒介文化是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瓶综合体,媒介文化正在从边缘文化逐步进入当代社会的官方文化体系,媒介文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将成为今后的重要领域。

[英]尼克·史蒂文森的《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出版)一书对媒介、文化和传播的研究议题扩大到涉外文化、政治、大众媒介和传播历史及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

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形塑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高调追捧者有之,怀疑批判者有之,但一味的追捧和批判并无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文化。

本文拟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媒介文化对媒介文化的关注。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

该学派诸多成员,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已经包括了大众媒介这一维度。

后来,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 School)的先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又进一步拓宽了对大众媒介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stuart Hall)的论文《编码,解码》更是成为大众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

虽然上述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却直到晚近才出现。

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媒介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

而在中国内地,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界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媒介文化一词。

可见,无论是对西方还是对中国学界来说,媒介文化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学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谓不计其数。

但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媒介文化却一直众说纷纭。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媒介文化是一种压制性的意识形态,它不但不能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反而以虚假的自由误导大众,让大众沉醉于单向度的感官享受中。

而费斯克(JohnFiske)则倾向于从消费实践角度理解媒体文化。

他认为,媒介文化是动态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选择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并能动地创造他们所需要的意义和陕感。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突出强调了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力量。

他认为,正因为有了媒介,人类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媒介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文化样态的不同;媒介会消灭一种文化,同时引进另一种文化。

而在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看来,媒介文化创造出了一个超现实的“拟仿”世界,它使一切真实失去稳定性,并最终促使主体趋向多重化、离散化;它的存在就是填充人们不断变换的、不确定的需要。

显然,媒介文化的开放性与超越性给它的理论界定带来了难度,因为我们既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理解媒介文化,也可以从受众消费角度理解媒介文化;既可以从政治经济制度角度来解释媒体文化,也可以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解释媒介文化。

如美国学者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所言,媒介文化极为复杂,至今它依然抵触任何较为综合的理论概括,因为高度综合的理论往往是片面化的,会对媒介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视而不见。

在对媒介文化众声喧哗的诸多界定中,凯尔纳对媒介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可谓独树一帜。

在发表于1995年的《媒介文化》一书中,凯尔纳首先肯定了“媒介文化”这一概念的价值和意义。

他说:“…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既可方便表示文化工业的产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形式(即文化),也能表明它们的生产和发行模式(即媒介技术和产业)。

它避开了诸如…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之类的意识形态用语,同时也让人们关注到媒介文化得以制作、流布和消费的那种生产、发行与接受的循环。

此概念也消除了介于文化、媒介和传播等研究领域间的人为阻隔,使得人们注意到媒介文化体制中文化与传播媒介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打破了…文化‟与…传播‟间的具体界限。

”“…媒介文化‟一词还有一个好处,它表明: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媒介文化,媒介已经拓殖了文化,并已成为配送和散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已取代了先前那些书籍或口语文化模式,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由媒介主宰着休闲和文化的世界里。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凯尔纳正是用“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抹掉了“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等称谓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又把媒介文化和传播的所有形式都看成是值得审视和批判的对象,有意识地把媒介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框架中进行思考,明确了媒介文化与文化研究的基本关系。

而对于媒介文化的内涵,凯尔纳则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媒体文化是诸种系统的组合:从电台和声音的复制(慢转唱片、磁带、激光唱盘以及诸如收音机、磁带录音机等传播器械)、电影及其放送模式(剧场放映、录像带出租、电视播放等)、包括报纸和杂志在内的印刷媒体和一直到位于媒体文化中心的电视等。

媒体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常常调度人的视觉与听觉。

形形色色的媒介——电台、电影、电视和包括像杂志、报纸和连环漫画册在内的印刷品——要么以视觉为主或以听觉为主,要么两者兼用,同时对方方面面的情绪、情感和观众等产生影响。

媒体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是依照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加以组织的,同时它也要遵循惯例性的程式、法则和规定等,分门别类地为大众制作产品。

因而,它是~种商业文化的形式,其产品就是商品,试图吸纳那些对资本的积累感兴趣的大公司所查的私营利润。

媒体文化的目标在于庞大的受众,因而它必须回应于当代的主旋律和所思所想等,是极为时事化的,它为当代社会生活提供种种的写照。

但是,媒体文化也是高科技的文化,调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换言之,在凯尔纳看来,媒介文化是由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共同构建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同时是图像文化、商业文化和高科技文化。

笔者以为,从这三个层面人手,我们也确实更容易破译媒介文化的秘密。

二、媒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按照凯尔纳的观点,媒介文化首先是一种主要诉诸于人们的感观体验的图像文化。

当代社会,电子媒介,诸如电脑和电视,已经使文化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这是一个真正的形象社会,所有的东西——真实存在的、未曾见过的、未能描述的、不可表达的等等,都通过电子媒介成功地转换成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

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既不会像现实主义那样讨论外部事物问题,也不会像现代主义那样强调内在意义的深刻性(如深刻揭露异化和荒诞)。

要求人们深入其中不断地阐释和挖掘。

图像拒绝也无需任何解释,它只是平面化地展示,提供给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分离了的视觉形象。

图像文化不提供任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深度价值和终极意义,也没有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寓义。

这种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

不仅如此,在媒介文化时代,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非知识分子文化等等,都可以获得在电子媒介舞台上展示自身的机会。

它们之间甚至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相互交往、相互渗透,乃至移位甚至换位。

原先处于对立状态的文化形式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消除,其界限也日趋模糊。

而“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第二个特征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

”其次,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大规模生产模式为标准,批量化、程序化生产文化产品的商业文化。

当代社会,商品化的逻辑全面渗入文化领域,文化生产的目的转向赚钱,文化商品化已成为趋势。

文化商品化要求文化生产按照市场的规则行事,迎合市场,引导市场,赢得市场,通过市场达成公共领域的流通。

而媒介文化也因为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开始重视形象生产,强调满足视觉的需求,因为思想成不了商品,意义成不了商品,但形象却可以成为商品。

所以。

伴随着形象的生产,媒介文化吸收所有高雅或低俗的艺术形式,抛弃一切外在于商业文化的东西。

大杂烩与任意组合成了媒介文化的内在本文。

众多媒介文化产品,诸如电影、电视、MTV等,不仅广泛地运用拼凑、组合、模拟等手段,甚至还对有深度的经典作品加以嘲弄,将其在经过技术加工后推向文化舞台,以展示自身的平面性。

在这些媒介文化产品中,历史意义、深度价值和思想内容都被弃之一旁。

不仅生产过程如此,媒介文化产品的运作过程也完全采用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媒介文化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其产品就是商品。

这样的商品化运作模式对现代主义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消解作用。

今天,在消费品堆积如山、叫卖声此起彼伏的市场氛围中,现代主义那种寻找价值、探求意义的冲动和重建精神家园的努力已很难寻觅了。

在媒介文化时代,精英文化也好,大众文化也罢,都只能融入媒介文化这一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并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媒介文化是一种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的高科技文化。

从构成上看,媒介文化是由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传播介质生产出来的文化构成的组合;从技术上看,媒介文化最初就是在新技术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强调使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将文化和科技以新的形式和结构融为一体。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智能技术加机械技术构成的社会,对科技的崇拜构成了这一时代一种主导式的文化主题,高科技成为当代人类的神话和图腾。

所谓后麦克卢汉的观点——电脑和电视使文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3E被大加赞赏和肯定。

伴随着高科技的惊人发展,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透露出科技打造的痕迹,媒介文化当然也不例外。

不仅不例外,而且还尤为显著。

如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与传媒真正承担着认识论的功能:自此,文化生产领域发生了变革。

传统形式让位于各种综合的媒体实验。

摄影、电影和电视开始渗透和移人视觉艺术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正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的混合物,包括从器具到电脑艺术。

”在媒介文化产品中,利用高科技合成的形象被放在了突出甚至可以说绝对的位置上。

以影视作品为例,所谓的大片无一不是通过由高科技合成的形象所造成的视觉冲击来震撼观众的。

尤其在科幻影片中,外形奇特的太空人、神秘莫测的星球、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人类甚至是整个地球的毁灭等等,都是由高科技合成制作出来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

高科技通过运用神奇的形象在梦幻般的表演中恢复了某种“真实的世界”,让观众在高科技的仪式中经历和体验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由此再次证实和强化了媒介影像的虚幻性质。

通过高科技,一切都可以虚构或虚拟,一切不可能都会成为可能,~切非现实的都可以变为“现实”的,想象与真实不再对立,虚构与现实完全同一,这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