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卫·李嘉图的
李嘉图
级差地租二:
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减把用在第一等 土地上的原有资本增加一倍,虽然
外延的边际报酬递减在社
会发展过程中,当次等土 地投入耕种时,头等土地
产量不能加倍,但它却可能增加,
这个数量超过把同一资本应用于 (其他的)土地所能获得的量。在 这种情况下,资本将宁愿应用于旧 有土地上,而且同样会产生地租。
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 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 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 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 在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 拉大。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 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学术思想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还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 他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 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的社会阶级。产品在三个阶 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 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 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 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须 的劳动量。
学术思想收入分配理论
二.利润论
利润在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中具有双重含义: (1)指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全
部垫支资本之比;
(2)指剩余价值
学术思想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研究了工作日的长度与劳动强度不变的 情况下,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得出了 彼此相关的三条定律: (1)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动,一定长度的 工作日劳动者总是生产相同的价值产品,虽然 产品的数量及个别产品的价值有增减; (2)工资与剩余价值变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学术思想李嘉图等价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在 1974年发表论文《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进一 步阐述了李嘉图的这种观点。
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他也是成功的商人,金融和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
李嘉图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在十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三。
14岁时,他跟随父亲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学习金融运作,为将来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793年李嘉图21岁时,拒绝了家庭的正统犹太教信仰,与贵格会信徒 Priscilla Ann Wilkinson (1768年-1849年10月17日[1]) 私奔,并于1793年12月20日结婚[2],导致他与近亲疏远。
他的母亲很可能从此再没有与他交谈过。
差不多同时,他成为了一神论派信徒。
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由此对这个学科产生了兴趣。
3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李嘉图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使他非常富有,1814年42岁时便退休了。
1819年,李嘉图在英国议会下院购买了一个代表爱尔兰的席位。
他占据这个席位直到51岁那一年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去世。
作为议员,李嘉图支持自由贸易和废除旨在保护英国国内农业的《谷物法》。
李嘉图的密友詹姆斯·穆勒对其政治雄心和经济学论文写作多加鼓励。
其他知名友人包括马尔萨斯,他们常在协会里辩论诸如地主的社会角色之类的问题。
他也是伦敦知识分子圈子里的成员,后来成为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和国王俱乐部会员。
业余经济学家经济学刚刚诞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业余经济学家,不管是英国的亚当·斯密,还是法国的萨伊、巴斯夏。
那个时候,大学里面也没有经济系,政府也没有开办经济研究和顾问机构,要搞经济学研究,就得自己先给自己找到饭碗。
自己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能谈得上研究经济学。
7-第六章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汇总
三、李嘉图的社会观
•
•
李嘉图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认 为经济自由能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的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资本家追求的利润虽是为个人利 益,但由于利润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 资本积累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社会财富的增 加和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 资本家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 李嘉图认为资产阶级获得尽可能多的利 益符合全社会的利益,资产阶级的利益 应该在其他一切阶级的利益之上。
时 代 背 景
•
•
• •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发展成为比较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迅速壮大,并在经济生活中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但政权仍在地主阶级手中,这侵害了资产 阶级的利益。于是在一系列的问题上,资产阶级与地主阶 级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的冲突。 在政治方面,它表现为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通过议会改革, 取得议会的多数,以便掌握政权。 在经济方面,它表现为对谷物法的存废和货币改革的争议。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正是适应这个要求产生的,其任务就是 要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制定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为 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大力提高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使国民财富更大更快的增长。
三、李嘉图的社会观
•
•
李嘉图的社会观是功利主义 和经济自由主义。 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以边沁 的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 认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个人 利益,是追求个人功利,即 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而个 人追求个人利益同整个社会 的利益是一致的,符合社会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Jeremy Bentham (1748—1832 )
•
•
1799年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而对政治经济学发生了 浓厚兴趣。针对英国当时的货币问题,李嘉图发表了《黄 金价格》、《(黄金的高价)是银行纸币价值的证明》、 《关于一种既经济又可靠的同伙的建议》等一系列论文和 著作,批评了英格兰银行滥发纸币的政策,要求恢复银行 券兑换金币的制度,以稳定国家货币。 1815年《谷物法》修正案通过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李嘉图也开始关注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阶级斗争 的另一个经济问题,即谷物法的存废或农业保护问题。他 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反映当时工业资产阶级最迫切的愿 望和要求。1815年发表《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 响》,同代表贵族阶级利益的马尔萨斯进行论战;1822 年发表《论对农业的保护》,论证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但 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相矛盾,而且和全社会所有人的利 益也是矛盾的。
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4.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 (1)一元收入分配理论: 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 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 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 价值。
一元劳动价 值论决定了
工资
利润
地租
思考:与亚当斯密的观点有何不同?
(2)相对工资理论
• ①主要观点:相对工资是指 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 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 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 比较的工资;工人的相对工 资下降,就意味着在资本主 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 所占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 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扩大。 • ②评析:李嘉图是经济学说 史上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 一概念的学者;其相对工资 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 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 立。
总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主要内容:
• (1)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 有各国的优势; • (2)如果各国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 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对外贸易,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 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 (3)故: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主张进行自由贸易 评析: ——(1)该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 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 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2)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 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 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 (1)由乙来理财,甲来推销更有效率。因为乙在 理财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甲在推销方面具有比较 优势。 • (2)李嘉图认为,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 “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 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 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 好处。因此,他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 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 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会出现产品价格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
比较成本是各国产品的成本作相对的比较,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这是比较成本思想的精髓。
他指出,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成本比较低或相对低的产品,就可进行贸易分工,这对双方都有利:首先,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
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
再次,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比较成本理论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赫-俄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另一个是生产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不同,亦即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路是: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
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生产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程度来决定的。
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经济思想研究摘要:大卫·李嘉图,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派。
劳动价值论、分配学说以及比较优势学说是其代表理论,其中,他的劳动价值论在新古典兴起之后已经没有多大价值了,但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自由贸易的贡献却是不朽的。
关键词: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学说分配理论一、简介(一)生平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李嘉图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童年所受教育不多,曾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在经济理论方面,大卫·李嘉图算是以为大器晚成的奇才。
1799年,他27岁的时候,才第一读到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并开始受它影响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领域主要为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研究。
他热心参与英国当时突出的经济问题:“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辩论。
(二)主要代表作及理论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
李嘉图的著作不像斯密那样结构严谨,行文没有斯密那样流畅,词句也不如斯密那样华美,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更为精炼的理论架构,更加贴近现实的语言与例证,全面论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使他成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9世纪初叶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他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李嘉图
一.生平简介
二.价值理论 三.货币理论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金融家、社会活动家
一.生平简介
沉淀
一.生平简介
1772年,出生于英国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1786年,跟随其父在伦敦交易所参加实际工作 1793年,与教友派女子结婚,断绝父子关系 1799年,研习斯密《国富论》,产生极大兴趣 1809年,在《晨报》上发表“黄金的价格”、 “答 银行纸币之友”、“再答银行纸币之 友” 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23年,因病去世
流通中的货币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一旦货 币投入流通都要用于购买,不论它是金属货币 还是银行券,因此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时,都 要引起货币价值的变化。
错误的原因: 混同了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金属货币)流通 规律。 纸币会全数流通,如果其数量超过代表的金属 货币,自然会出现贬值。 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不然,因为多于流通 需要的金属货币会作为储藏手段退出流通。
马克思对李嘉图价值难题的破解
第一,劳资交换是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工 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构成 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第二,不同资本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从而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在 数量上的不一致是由总剩余价值的分配引起的, 不能从生产劳动直接观察到。
三.货币理论
动相交换与存在剩余价值的矛盾。就是说,如果资本
家支付了全部劳动,就不存在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 扣除了剩余价值,就违背了等价交换规律。 第二,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即等量资本 获得等量利润与劳动价值论的矛盾。就是说,如果利
国际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1.国际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答案提示:(1)国际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基础及其最初表现形式:客观基础为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最初表现形式是国际贸易活动;(2)国际经济学产生的学科前提是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3)国际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答案提示:(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及其运动规律(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比较,基本相同,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国际经济学的具体分析框架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通过不断放松假设,使理论逼近现实。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重商主义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是()。
A.正和博弈B.零和博弈C.国际分工D.财富2.贸易福利的国际间的相互比较是指()。
A.比较优势B.比较利益C.比较成本D.国际分工3.国际间商品生产成本比率的相互比较是()。
A.比较优势B.比较利益C.比较成本D.国际分工4.亚当·斯密认为贸易的基础是()。
A.比较优势B.劳动生产率C.国际分工D.绝对优势5.大卫·李嘉图认为贸易的基础是()A.比较优势B.劳动生产率C.国际分工D.绝对优势二、多项选择题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A.绝对优势B.比较优势C.规模经济D.消费者偏好E.比较利益2、大卫·李嘉图的理论的假设前提有()。
A.生产要素只在一国内部自由流动B.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及国际间均自由流动C.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D.贸易国的生产成本不变E.商品的价值由劳动量决定三、判断题1.重商主义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利益是通过损害他国利益实现的。
2.贸易差额论代表着晚期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第7章 大卫·李嘉图
Leabharlann 出身于一个从荷兰移民到英国的犹太人家庭,在17个 孩子中排行第三。 他的父亲是一位证券从业者,家境富裕。李嘉图14岁 便被训练从事股票经纪业务。 21岁时娶了一位基督教的女子,与家庭断绝关系。几 年后积累的财富超过他的父亲,后来回归家庭。 27岁时在于他的妻子度假时偶然读到《国富论》,对 经济学产生浓厚兴趣。但10年后才写出第一篇作品, 再后来10年完成了他的主要贡献,包括《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41岁退休,买了一个代表爱尔兰的议会席位,51岁时, 因耳部感染离世。
大卫李嘉图—-时代背景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李嘉图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童年所受教育不多,曾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21岁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25岁时他已拥有200万英镑财产。
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济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
1799年,他偶然阅读了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当时英国突出的经济问题是“黄金价格”和“谷物法”,他热心地参与这两个问题的辩论。
“金价论战”发生在18世纪末。
英国由于对拿破仑的战争处于财政困境,政府利用大量发行银行券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引起金价上涨,银行券贬值。
李嘉图在《晨报》上匿名发表了《黄金价格》引起了所谓“金价论战”的论战。
论战分为“金属派”和“反金属派”两方,李嘉图是金属派的首领,他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认为金价上涨的原因是银行券发行过多,从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出发,要求有一个稳定币值的货币制度。
英国议会1815年通过了修订的限制外国粮食进口的保护贸易政策——谷物法。
谷物法维持和提高国内粮价,使地租增加,给土地所有者带来利益。
粮价提高使货币工资上升,又限制了利润的增长。
因此,谷物法的存废成为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的一个突出问题。
李嘉图对谷物法提出尖锐的批评,与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进行了激烈论战。
这场辩论持续多年,直到1846年英国政府才废除了谷物法。
参加社会经济问题的辩论促进了李嘉图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
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也因此成为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1819年,他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
他不仅揭露旧法规的弊病,主张进行议会改革,还提出一系列经济主张,如反对谷物法,宣传自由贸易,批评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建议进行币制改革等。
西方经济学说史 第六章 大卫_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二、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一)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和出发点。他坚持和发展了斯密的 劳动价值论,并将其贯穿于他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运用它来考察资本主义 的一切经济范畴和经济关系。
1.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从评论斯密的价值理论开始的。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比斯密更前进了一步。 他认为,有些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如空气、水等,可以没有交换价值。一方 面,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价, 所以使用价值不能作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另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或 者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人们欲望的满足的东西,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 获得时需要花费多少劳动,都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认为两者 并不等同,商品价值只能由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大小与这种劳动量成正比。 李嘉图还批评了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价值是第一性的因素,分配要在价值形成以后才进行,因 而是第二性的因素。商品价值始终都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决定和商品的价值分配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李嘉图指出,一 种商品在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分配,但这不会影响 商品的价值。
李嘉图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 动量决定的。但他没有回答社会必要劳动是什么和如何确定。
李嘉图认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决定商品价值。
他指出商品价值不仅取决于生产它的直接劳动,而且取决于生产它时 使用的生产资料中所物化的劳动。他看到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在价 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即直接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间接的物化劳动 只能转移或实现它形成的旧价值。但由于他从未区别生产商品的劳动 二重性,因而他不能说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使用活劳动创造新价 值的同时,又怎样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问题。
经济思想史第7章 古典学派:大卫·李嘉图
11
二、货币数量学说
• 在李嘉图看来,货币的功能主要是流 通的手段。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多于 正常需要水平时,商品价格就上涨; 相反,当流通中货币数量小于正常需 要水平时,商品价格下跌。
• 假定一国的商品流通量和价值是已知 数,则“一国所能投入的货币量必须 取决于货币的价值”。(第249页)
• 金本位制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实 现物价的稳定。
– 次等地和优等地上的农产品全 部按照劣等地农产品的价值出 售,因而其全部收入将高于投 入,这部分差额构成了地租的 来源。
– (P83页)
21
三、 集约地租:级差地租Ⅱ
• 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结果 不同而产生的差额构成的地租。
•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 不变的条件下,对一份土地连续 追加劳动和资本的数量,那么每 增加的一单位投资所带来年的产 出增加量越来越少。如果不是这 样,那么全世界的粮食都可以在 一个花瓶里种植!
43
要点:
•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 三种收入中只有利润对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最重要,只有利润增加才能 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生产力发展。 而李嘉图悲观地认为利润在长期内 趋于下降,最终使投资停滞。
• 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之间存在 对立关系,李嘉图看到了工人和资 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他认为地主 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更本质 的冲突。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并不是和谐的。
产量、地租、利润、工资
15
第三节 收益递减与地租理论
16
一、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 土地规模收益递减理论的历史
– 1776,杜尔阁 – 1777,安德森 – 1815,马尔萨斯、韦斯特、托伦
斯、李嘉图
• 李嘉图完成了规模收益递减到 边际原理的过渡。
大卫 · 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 如:资本家A投资5000镑,雇用100个工人生产谷物,假定利润率为 10%,年终产品价值为5500镑;资本家B同样投资5000镑制造机器。 第二年,A把谷物卖掉,继续作同样的投资,则产品价值仍为 5500镑;而B则利用第一年生产出来的机器作为固定资本投资, 再投资5000镑,雇用100个工人生产纺织品,假定机器不磨损,则 产品价值为6050镑。 • 固定资本 工资 工人 P’10% 产品价值 • 谷物 0 5000 100 500 5500 第一年 • 机器 0 5000 100 500 5500 • 固定资本 工资 工人 P’10% 产品价值 • 谷物 0 5000 100 500 5500 第二年 • 纺织品5500 5000 100 1050 6050
• 《谷物法》——英国政府在1773—1846年间为提高贵族地主阶级 的收入而实施的一种保护谷物贸易的政策。根据该法令,只有当 国内谷物价格超过规定限价时,才允许谷物输入。当时在国会处 于多数的贵族地主,为了获得更多的地租,又不断修改对谷物限 价的规定。1773年每夸特小麦的限价是48先令,1791年为50先令, 1804年为64先令,1815年更提高到80先令。然而,不断提高的谷 物价格势必造成实际工资的提高,并进而影响工业资产阶级的利 润。而且,限制外国谷物的进口,也相应缩小了英国工业品的出 口规模。 – 李嘉图也积极参加了对这一问题的辩论,对“谷物法”提出 尖锐的批评。与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经济学家T.R.马尔萨斯 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46年,英国政府终于废除了“谷物 法”。
大卫李嘉图
1799年读亚当· 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
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 的讨 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理》,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科学建树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
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 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 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 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 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他认为全部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 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 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说 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他还 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学说等 .
与另一位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论战,也是李嘉图
学术上迅速成熟的一个助推器。他们两人几乎在每 件事上都有争执,讨论无休无止,直至李嘉图去世 为止。李嘉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 “像别的争论者一样,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 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 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是同意了我的意见的,我 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更进一步。” 李嘉图是1823年9月11日去世的,年仅51岁。 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只耳朵的感染就夺取了这位 天才的生命。
但他 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永恒的,只注意经
济范畴的数量关系,在方法论上又有形而上 学的缺陷,因而不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 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等, 这两大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理论体系的解体。 他的理论达到资产阶级界限内的高峰,对后 来的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写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詹姆斯·穆勒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写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的主要理论成果
1.
2.
3.
4.
劳动价 收入分 货币数 比较优 值论 配理论 量论 势理论
对李嘉图经济理论的评价
1
贡献
错误或不足
2
李嘉图学说的影响
1
追随者 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
李嘉图学 说的影响
2
批判者 马尔萨斯谢谢观看
THANKS
嘉图 大卫·˛ 嘉图
制作:杨润民
大卫·李嘉图
演讲人:杨润民、 演讲人:杨润民、刘坤
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 大卫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 )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 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 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大卫·李嘉图特点
擅长思考,但不擅长写作。 擅长思考,但不擅长写作。
擅长演绎推理。 擅长演绎推理。
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徒孙。 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徒孙。
大卫·李嘉图的生平
大卫·李嘉图的生平 大卫 李嘉图的生平
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与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与亚当·斯密 李嘉图与亚当
大卫·李嘉图的科学建树 大卫 李嘉图的科学建树
决定价值的劳 动是社会必要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的不 仅有活劳动,还有 投在生产资料中的 劳动。
大卫·李嘉图
一个天才的业余经济学家
1、童年所受学校教育不多, 2、14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在交易所做事 3、16岁已是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4、25岁时他已拥有200万英镑财产 5、27岁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此研究 经济学 6、 3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 论文
李嘉图与斯密在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方面主 张的共同点
(1)都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 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2)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3)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和维护公 共事务上。
2、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1)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 是不一样的; (2)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 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所有产业的产品 成本上均处于劣势的国家:劣中选优;所有或相当多 产业的产品成本上都拥有优势的国家:优中选优。) 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 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三、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的一元收入分配理论
2、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第一个 (4)原因:真 提出)
3、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1)名义工资:资本家一定时期 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 实反映工人生 活水平的是实 际工资,而非 名义工资。
(2)实际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 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
(3)结论:名义工资上涨,但工 人生活有下降趋势。
大卫· 李嘉图
(1772—1823)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历程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生于犹太 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 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 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 动,25岁时拥有 200 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 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 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 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大卫·李嘉图的分配理论
David Ricardo
一、工资论
李嘉图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劳动和其他在数量上可以增减的商品一样, 也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劳动的自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 用品的价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的自然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原因是 农业中需要耕种更为贫瘠的土地,粮食的价格也随之上升。
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 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 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在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 收入差距拉大。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 对立。
二、利润论
利润在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中具有双重含义: (1)指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 (2)指剩余价值; 李嘉图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他认为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工人新创造的价 值的一部分是工资,一部分是利润。利润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价值 以后的余额。 在分析利润时,他通常把垫支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忽略不计,将利润只与垫支 在工资上的资本相对比,这样,这个利润就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而是剩余 价值了。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李嘉图是“所有经济学家中唯一懂得剩余价值的人”。
李嘉图认为地主是社会组织的唯一受益者。工人因为工作而得暴利, 他的所得即“地租”并非凭借竞争或人为的力量而得来的。事实上,他是依赖 牺牲其他人而得利的。
在李嘉图来看,地租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回报,跟利息是资本的代价、工资是劳 动的代价并不相同。
李嘉图举例说,假设有两个邻近的地主。其中一个地主的耕地十分肥沃, 他以一百个人的劳动力与一定的设备,便可以收成1500单位的谷类。而 另外一个地主的耕地则比较不肥沃;他以同样的人力与同样的设备只能收 成1000单位的谷类而已。这虽然只是自然界的技术性事实,但是他却造 成一种经济后果:在较幸运的一方,每单位的谷价将便宜一些。由于两位 地主皆必须付出同样的工资与资本,因此收成多了500单位的地主,显然 较他的竞争者居于优势。
比的原理是谁
比的原理是谁
比的原理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的。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被称为劳动价值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之一。
在李嘉图看来,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因此,商品的交换比率应该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然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对比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商品的价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时间只是其中之一。
比的原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要考虑到生产资料的不平衡、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因素。
在现代经济学中,比的原理已经被更加复杂和全面的理论所取代。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的。
此外,还有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理论对比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总的来说,比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经济学理论,它受到了历史、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比的原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比的原理简化为劳动价值论,而是应该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它。
综上所述,比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经济学理论,它受到了历史、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经济学中,比的原理已经被更加复杂和全面的理论所取代。
我们应该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比的原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简化为劳动价值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简析一.基本概念: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相对区别,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从而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比较优势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析了劳动量与商品价值量间的各种关系。
指出,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在劳动生产 率发生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大小要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他把不同质的劳动还原为同一的社会劳动,把复杂劳动看作 倍加的简单劳动。
7.2.2 李喜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他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劳动,只不过他把最坏条件 下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作为社会必要劳动。
7.2.2 李喜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1)初步把价值同交换价值区分开
相对价值的两种含义:一是指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李嘉图称“绝对价值”、“真实价值”、 “实在价值”、“价值一般”;二是指一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在 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是名副其实的交换价值,李嘉图称为 “比较价值”。
(2)货币数量论
把货币价值的高低看作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的。 他主要论述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忽略货币的价值尺度和储藏 手段的职能。
(3)稳定流通的方案
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可兑换纸币制度。
7.3
分配理论
7.3.1 工资理论
(1)李嘉图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商品,因而也有其自然 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能够生活 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 李嘉图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但他把劳动的“自然价 格”(或价值)用工人得到的生活资料所的劳动量来说明, 事实上已正确地确定了工资的自然基础。 (2)对工资的变动,李嘉图用市场价格围绕劳动自然 价格的波动来说明。按供求比例的自发作用实际支付给工人 的是劳动的市场价格,劳动市场价格在劳动稀少时昂贵,劳 动充裕时便宜。工人人口自然增殖的变化起着对工资的自动 调节作用。 (3)在研究工资发展趋势时,提出相对工资的概念, 即把工资收入作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总和中的一部 分,考察工资所占比例的变化。
7.4.3 赋税原理
李嘉图主张各行业实行自由竞争,国家不干预的自由放任政 策,国家应为资本主义创造或提供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是一个 节省开支的廉价政府。 他把政府开支归属于非生产性开支,因此,最好的财政计划 是开支最少的财政计划,最好的赋税是税额最少的赋税。 他主张税赋征收应避免落在资本上。他了解税赋征收的转嫁 的现象,并详尽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种类。他认为赋税征收的合理 限界应是收入或剩余价值。比较三种收入,他认为地租是最适合 的课税对象。 他赞同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反对政府大量发行公债,认为这 会造成政府不知节俭。
7.3.3 地租理论
他认为在地主的名义地租收入中不全是地租,也可以存在土 地资本的利息和资本家的利润。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 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级差地租理论:按级差地租下的地租的定义:“地租总是由 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他考察了级差地租Ⅰ。地租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土 地的有限性以及土地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别性。他还考察了 级差地租Ⅱ,在同一块地上增投等量资本的劳动,产量并不以相 同比例增加,而总是递减。因此,“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劳动量 所获报酬相应地减少而生产的。”
7 大卫·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7.1 李嘉图生平、著作与方法
7.1.1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
英国产业革命正蓬勃发展到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资产阶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厂制度确立了,产业无产阶级形成并 发展起来。 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议 会改革,在经济上反映在货币改革和《谷物法》的存废上。
7.4.2 资本积累与危机
“节约收入以增加资本”就是李嘉图的资本积累概念。 节省下来准备增加到资本中去的收入,应用来雇佣生产性劳 动者,也即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可变资本。由于他把商品分解为收 入,因而他资本积累概念中没有剩余价值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分析。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商品价值分解 为三种收入。在纯收入方面,他注意地租与利润的关系,认为低 工资、低地租和高利润是较为理想的分配状况,因为只有高利润 才能为增加资本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增加有两种方式,李嘉图推崇的是将资本投入以提高 劳动效率,增加产品数量,而不增加必需品的消费。 危机问题:李嘉图承认局部生产过剩有可能,但否认普遍的 生产过剩。
7.3.3 地租理论
李嘉图对级差地租的论述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且同土 地耕作从优等地到劣等地的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相联系的。他认 为地租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结果。 指出级差地租是由于投资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并且在租约期内和 租约期满之后分别落入农场主和地主手中。 李嘉图没有绝对地租,他认为最差土地是不提供地租的。 他指出了地租与利润的对立。
7.4 资本积累、再生产理论与赋 税原理
7.4.1 资本理论
李嘉图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资本数量方面,而忽略了对资本 本质的探讨。他把资本直接等同于劳动资料,把这个历史范畴看 作是永恒不变的概念。 他区分了两种劳动,即直接花费在商品上的劳动 花费在协 助这种劳动的工具、机器和建筑物等上的劳动,从而 把资本分 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劳动的资本,实际上是可变资本;另一类是 投入到工具、机器和建筑物上的资本,实际是不变资本,而且还 漏了作为原材料存在的那部分不变资本。 受斯密教条影响,他没有完整的再生产理论体系,也没有比 前人有更大的进步。
7.2
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7.2.1 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
(1)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看到了二者
的区别,但没有看到二者的联系,李嘉图纠正了斯密 的这个不足。 (2)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 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实际上是提出了两个不同的 价值标准尺度。 (3)批评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 价值的观点。
7.3.2 利润理论
李嘉图从两种含义上研究利润。把利润同全部垫付资本相比 较,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把利润只同可变资本比较,实际上 是剩余价值。 他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利润是 劳动耗费的结果。工人以工资的形式得到的是他所创造价值的一 部分,其余部分被资本家占有成为利润。他说,商品的全部价值 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 李嘉图实际上把利润看作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利润量的变化规律:利润的变化取决于工资的变化,后者是 原因,前者是结果,变化的方向相反。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 工资上涨,利润就下降;工资下降,利润就上涨。由于工资会随 着劳动生产率变动,因而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最终原因。
7.5 自由贸易
7.5.1 国际自由贸易思想
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思想。 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论证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 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7.5.2 比较成本学说
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或依据就是比较成本学说。
7.1.2 生平
著作
《黄金的价格》1809年
《论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
7.1.3 李嘉图的研究方法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是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总的指导原则。 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是实现个人利益 和社会利益结合的最有效的最可靠的途径。 采用抽象演绎法 李嘉图理论的前后一贯,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一元论的抽象研 究方法,他以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原理为基础和出发点, 检验其他一切经济范畴是否与其相一致或相矛盾。因此他通过对 现象描述法的批判,坚持了抽象法,克服了现象描述法对经济学 研究的干扰,把科学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建立起一元的方法论。 李嘉图在研究经济范畴时都是以这个方法论原理为基础,以丰富 的社会内容充实了经济学,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经济学逻辑体系。
(3)他在考察价值形成过程中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 动
他认识到商品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 值和由间接劳动(物化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并指出只有工人 新加入的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机器等生产资料本身不创造新价 值。
7.2.3 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和矛盾
(1)缺陷
把生。 注意力在价值量的分析,完全忽略了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
7.3.2 利润理论
李嘉图把工资与利润按相反方向变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 普遍的唯一规律,他忽视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研究了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另外,他在利润的名义下研究了剩余价值,而没 有把剩余价值从利润中抽象出来加以研究。 在研究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时,李嘉图从市场利润出发,观察 到各行业竞争的结果,使各行业不同的利润率逐步趋向并形成平 均利润率。但他没有阐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 价格。
7.1.3 李嘉图的研究方法
但李嘉图的研究方法也存在错误和缺陷: 第一、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一般的一切社会的 生产关系,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忽略了生产关系 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范畴看成是固有的、自 然的东西。 第二、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看不 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形式的变化及其复杂性,这使他的理 论遇到难以克服的难关,最终导致他的理论体系的破产。
(2)矛盾
第一、资本和劳动交换同价值规律相符合?价值增殖与价值 规律的矛盾。 第二、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相符合的矛盾。
7.24 货币理论
(1)李嘉图在货币理论上的贡献
肯定了货币的商品性质,认为货币的价值也决定于所耗费的劳 动量。 根据货币价值取决于所费劳动的观点,研究了决定流通所必需 的货币量的规律。 对纸币流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