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读书笔记精选参考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导读:《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
下面是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欣赏与借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一是以人为本。
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
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
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
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
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化瑰宝《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一)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读书交流会,一个师姐在交流的时候说,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导“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读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典故,我开始认真诵读记背抄写《道德经》,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经》,看了一些解读《道德经》的书籍,不敢说明悟,就是窥门径也不敢说,只是将上面的章节文字记下来,期望有一天能够潜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经》阐述了“道”、“德”,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语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
有人说“道”就是规律,其实也不尽然,我想,“道”是生化运行万物的一种力,生化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时每刻都能体道,八仙中的曹国舅称“道在天,天在心”,庄子说“道在屎溺”,百姓对“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经》倡导一种浑然齐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道”,要遵从和依循,顺之者生,逆之者死。
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举例作了一个类比,说“道”性雌柔,养万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动善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碍就绕道而行,万物赖以生长却不争功,懂得谦退,虽然至柔却又能攻坚强。
“道”无比高妙,难以悟透,而水随处可见,可以观之思之。
通过对水的感触思索,不经意间能感受到“道”的脉搏。
《道德经》传达了一种养生理念,雍正说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气功也能从《道德经》文字里找到理论依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虚空,虚其心、实其腹。
《道德经》传达了治国的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倡导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为,要像胡锦涛同志说的“不折腾”。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一)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
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
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
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
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
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
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
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1在探索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对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对于罗素哲学思想的理解。
罗素是一位多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涵盖了逻辑学、数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我深深被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独特的哲学视角所吸引。
罗素强调了逻辑和数学在构建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他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揭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
在伦理学领域,罗素提出了著名的“三条规则”原则:避免伤害他人、尊重个人权利以及尽量使每个人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他认为,通过遵循这三条规则,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这种思想使我思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
在政治哲学方面,罗素批判了极权主义,强调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应该保护个人自由,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使我对政治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罗素的著作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的思想使我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尝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罗素的思想让我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回顾我的阅读体验,我深深感受到罗素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
他的逻辑推理和独特的哲学视角使我受益匪浅。
然而,我也意识到,他的观点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和学习罗素的作品,我逐渐认识到,哲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地思考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2《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西方哲学史》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一本哲学史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哲学探讨的问题———如何成为圣人:即获得终极幸福的人哲学是为了探究人如何成为人,知识是为了让人如何成为某一种人。
比如学习绘画是为了成为画家,学习医学是为了成为医者。
哲学则是为了成为心灵上最高成就的人。
中国比较普遍的哲学学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
儒家入世过多,道家则有入世亦有出世。
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是为了增加知识,为道则是为了提高心灵的境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意思是无形体的规律是道,有形的东西则是器具。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
古时中国认为圣人应该是内圣外王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是以身载道,他的生活即他的哲学。
作者冯友伦则认为:一个人应该对宇宙有着非常高明的认识,又能生活在社会之中。
二、中国哲学的特点———含蓄,尚农,爱自然中国文化崇尚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往往表达的思想不在言之中,而在言之外。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中国古代自以为中原乃世界的中心,外围是海。
所以用四海之内表示天下的意思。
士农工商,中国古代以地主和农民为最上。
所以反映出尚农,爱自然的哲学。
重农轻商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古代中国含蓄而基于直觉经验的哲学,不同于重商的西方基于推理演变的数理科学。
中国古代家族阶级复杂。
因而很多关于家族阶级关系的哲学出现,不管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对父子,兄弟,君臣等关系有一套见解。
中国古代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孔子提倡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君臣有别。
孔子提倡仁和义,这里的仁和义都是针对人而言,所以孔子的哲学依赖于人类社会。
哲学笔记读后感
哲学笔记读后感《哲学笔记》是一部由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对年轻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男主角约翰是一名哲学教授,他在与女主角莎拉相遇后,开始思考人生、爱情和幸福的意义。
在小说中,约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不断地记录下自己的哲学笔记,这些笔记成为了他思考和成长的见证。
读完《哲学笔记》,我深受启发。
小说中的约翰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人,他对生活、爱情和哲学有着独特的见解,这让我不禁对自己的生活和思考方式进行了反思。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小说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约翰对爱情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
他和莎拉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但最终他们选择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不是一味的浪漫和激情,更是需要相互包容和理解,需要共同努力和承担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电影和小说中的浪漫爱情所吸引,但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责任的。
其次,约翰对生活和幸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幸福并不是来自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他在小说中不断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意义,试图找到自己的幸福。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幸福并不是外在的追求,而是内心的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物质和外在的成功所迷惑,但真正的幸福是需要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小说中的约翰对哲学有着深刻的热爱和思考。
他不断地记录下自己的哲学笔记,试图理解世界和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他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考,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碎的事务所困扰,但真正的哲学思考是需要我们对世界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阅读《哲学笔记》,我对爱情、生活和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思考方式,试图找到自己的答案。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通用3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篇1最近读了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我能够模模糊糊体会到但不能很好的将其提取出来的生活哲学。
在这里,我想写出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谈一谈我对它们的理解。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这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傅先生对其作这样的解释:“所谓练习死亡,就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
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谈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理想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想,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
他之所以说“尽可能多的自由”,应该是是因为他明白要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由既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物质的。
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行动上总会受到一些约束。
可是我想说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却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这种可以实现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灵能够如庄子笔下的大鹏鸟一样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留下来的知识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许多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
然而近年来在,“专家”这个词的名声似乎不那么好,许多所谓的专家常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被一叶所障目,殊不知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将某一块割裂开来呢?高中时的一位从事竞赛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师曾对我们说:“物理学到最后就是哲学。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篇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由是则产生了哲人。
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貌多有不同。
西方各民族的哲学自希腊出,自其伊始就遵逻辑、重推演,思辩缜密,有严谨的哲学体系。
而东方的中国哲学,或重现象而轻规律,或以直观臆断代替逻辑推演,且见于零散的言语中而长时间没有成为体系——这一切都让西方人和了解西哲的中国人生疑:中国哲学是不是合理的、完善的哲学?中国哲人的思考方式有无可取之处?我亦有此疑,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则使我读罢豁然开朗。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
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是以有别于西方。
而中国哲人从直观处得哲思的哲学方法论极似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欧陆浪漫主义哲学家、诗哲所持之法。
较之拉丁语系诸语种,中文(尤其是先秦的文言文)无疑是一种微言大义、一言多意、拥有无穷“可能性”(海德格尔的概念)的语言。
现代西哲已开始反思其自苏格拉底诸贤时形成的“以逻辑证哲学”之法,认为以语言为代表的逻辑系统并不具备论述哲学的能力(而中国哲人早有“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义不可说”的观点)。
海德格尔们自成表意充满“可能性”的新概念而用括号“搁置”前人逻辑清晰的概念——而中国哲人早就在使用充满“可能性”的语言探讨哲学问题了。
可以说,中文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既使中国哲学失之严密逻辑,又使其跳出逻辑的局限接触了另一些真理。
进一步看,拜语言所赐,中国哲学的直观认知之法于西哲传统上的理性思辨,恰似叔本华之于康德、黑格尔;孔子所赞许的“暮春而游”之境,也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的追求。
所以,想研究中国哲学,不妨与西方浪漫主义哲学进行比较研究。
此余所得之一也。
有趣的是:与西哲的“先重逻辑、后弃逻辑”恰好相反,中国哲学的主体——儒学则在孔子的“零碎语录”式哲学后形成了宋儒的理学体系。
《哲学研究》读后感_《哲学研究》读书笔记五篇
《哲学研究》读后感_《哲学研究》读书笔记五篇大学生《哲学研究》读后感【一】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
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
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
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
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
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
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
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
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
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大学生《哲学研究》读后感【二】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研究》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
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
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五篇好的读书笔记摘抄
五篇好的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摘抄一些有深度、有启发性的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还能在日后回顾时激发新的思考。
以下是五篇好的读书笔记摘抄,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书籍,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1.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而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
”这句话摘自《百年孤独》的开篇,它不仅预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也象征着孤独与宿命的主题。
马尔克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以及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
2. 《存在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时间不是某种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存在的方式。
”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探讨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他认为时间不是外在的、可以被计量的资源,而是我们内在的存在方式。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时间观念,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3. 《史记》司马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通过这句话概括了历史的周期性规律。
他用严谨的历史观和生动的叙述,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人类之所以能够统治地球,不是因为我们个体的力量,而是因为我们可以大规模合作。
”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分析了人类如何通过合作、创造虚构的概念和故事来建立复杂的社会结构。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5. 《道德经》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这是《道德经》的开篇语,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道的不可言说和不可名状的特性。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它探讨了自然、宇宙和人生的道理,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
这些摘抄不仅展示了书籍的精华,也反映了作者们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精选6篇) 当细细品完⼀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写读书笔记了。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账”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精选6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较通俗易懂了。
在这本书的第⼀句:哲学在中国⽂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化中的地位相⽐。
我们⼤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所处的时代的各⽅⾯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的哲学思想和西⽅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类的优秀的⽂明的⼀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法和西⽅哲学正的⽅法相结合,才能产⽣未来的哲学。
虽然⾃⼰简直就是没有⽔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的效果!希望⼤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 1、⽼⼦其⼈与《⽼⼦》其书 冯友兰先⽣在《中国哲学简史》:他不认同传统的说法中关于《⽼⼦》⼀书是有个叫⽼⼦的⼈所做,且他早于孔⼦。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这个词,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似乎不够了解, 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高尚, 很神圣, 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看这本书, 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 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领域, 令人仰视它。
很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 学了哲学能够使人变得聪慧, 脑子活、眼睛亮、措施多”, “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绪、给你措施”。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魅力是无穷。
读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发展有了认识, 原本部分迷惑也逐步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 中国人思想也不例外。
经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大家常说哲学是让人聪慧而有智慧学问, 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人并不一定不聪慧, 而学过哲学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慧。
实际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所以去追求和热爱智慧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思想之路。
哲学史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 不过哲学家们处理问题方法却永远不会过时。
她们为后人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选择可能方法。
放假时候, 父亲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初很不了解, 认为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我们对读懂这本书极难, 不过我们能够领会到哲学庞大气场和魅力, 它能够让我们知道很多做人做事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 哲学功效不是为了促进正面知识, 而是为了提升人心灵, 超越现实世界, 体验高于道德价值。
书中还说, 人不需要宗教化, 不过人必需哲学化, 当人哲学化了, 她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现代社会, 面对期望与现实强烈冲击, 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求到内心安宁。
书中说: “教作用, 就是使人吧实际上已经不一样程度上在做事做完全? ? 一个人若是把她所明白完全做到了, 她就是圣人。
精选《矛盾论》读书笔记5篇范文
【读书心得体会】矛盾论读书笔记范文一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
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该书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
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
作为个人,上学时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也许是既想学得好又想玩得遛的矛盾,工作后,我们又也许会面临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的矛盾;作为企业,初创时会面临工程与资源的矛盾,坐稳坐大时也许会面临因循守旧与守正创新的矛盾;乃至社会、民族、政党和国家,更存在战争与和平、昌荣与衰败、压迫和对抗、集权与分权等等矛盾。
矛盾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日常,对矛盾我们也已习以为常。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能够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世界上每个人的成长阶段、每一个国家的开展进程都存在着矛盾。
经过了解矛盾的普遍性,我们理解到矛盾不是造成事物消亡的关键,反而是事物能够存在的重要因素,下至草莽众生、寒门百姓,上至帝王将相、豪门权贵,无不是经过不断地克服各种矛盾、改造世界、薪火相传,推进礼貌世代延续。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一样事物有不一样的矛盾,同一事物矛盾在不一样开展过程或阶段不一样,同一事物矛盾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有力地从理论上批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并列举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的分析成果加以证明。
毛泽东强调研究矛盾总体离不开研究矛盾开展过程在其各个开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研究各个开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这个拗口的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中国哲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十五讲读书笔记读《中国哲学十五讲》这书啊,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智慧迷宫,到处都是好玩的思想宝藏。
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窝在我那小房间里,灯光昏昏黄黄的,就像古代人点着油灯读书似的氛围。
我打开这本书,开始在那些文字里畅游。
这书里讲孔子的时候,我就感觉孔子就像一个特别亲切的老爷爷站在我面前。
他那一套套的思想,什么“仁”啊,就像是给我们生活开的药方。
比如说,书里讲孔子和弟子的那些事儿,就像我们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样。
孔子问这个弟子志向是啥,又问那个弟子想法如何,弟子们回答得五花八门,有想治国的,有想搞祭祀的,就像我们现在同学讨论未来想干啥工作一样热闹。
孔子在中间呢,就像个智慧的大家长,微笑着听,然后给出他的看法,引导着这些年轻人。
书里讲到孟子的时候,嘿,这人可有劲儿。
他的那些辩论,就像武林高手过招。
我仿佛能看到他和那些对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画面。
他主张人性本善,就像坚持一个超级真理一样,不管别人怎么反驳,他都有话说。
他举的那些例子啊,特别生动。
就像他说看到小孩子要掉进井里,人都会有那种不忍的心,这就是善的开始。
我就想,这孟子可真会观察生活,就这么个平常的事儿,被他一讲,就和人性善恶联系起来了。
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画面,在一个村子口,有口井,一群小孩在周围玩,一个小孩不小心靠近井口,旁边的大人不管是谁,肯定会赶紧去拉,那种紧张和本能的反应,不就是孟子说的那种善嘛。
还有讲到道家的时候,那感觉又不一样了。
老子就像个神秘的隐士,坐在深山老林里,看着世间万物,然后说出那些深奥又简单的道理。
“无为而治”这词儿,一开始我真不太懂。
后来书里慢慢解释,我就感觉老子是在告诉大家,别瞎折腾,就像大自然一样,有它自己的规律。
就像我种花似的,有一回我种了一盆花,我老担心它长不好,天天浇水,天天施肥,结果那花反而蔫儿了。
后来我不管它了,就偶尔浇浇水,嘿,它自己长得可好了。
这就有点像“无为”的感觉,让事物按照它自己的节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读书笔记精选参考五篇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
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
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
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所以人总是要死的。
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
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
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
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
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
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
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
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
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
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
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
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
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
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
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
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
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
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
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
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
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
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一、整体感受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
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
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
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
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
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
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