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保护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制定和实施保护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过去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见证。

下面将重点讨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一、规划目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历史建筑、风貌和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还要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品质,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相协调。

二、规划范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内所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景点等,以及周边环境。

在规划范围内,要确保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避免新建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三、保护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景点,要给予更高级别的保护,严格控制改建和拆除行为。

2. 历史文化价值与功能结合原则。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注重其功能的合理利用,使其融入城市发展,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3. 整体保护原则。

在城市更新和改造中,要综合考虑历史建筑、环境和空间的整体关系,避免片面保护或单一开发,确保整体保护效果。

四、规划内容1. 城市规划。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和定位,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护历史风貌和城市绿地。

2. 文物保护。

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对历史建筑、古迹等文物进行分类、编制保护名录,加强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

3. 文化传承。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传统节日等,激发城市居民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四、实施措施1. 加强规划宣传。

通过城市展览、宣传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和内容,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2. 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规划执行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3. 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专业的历史文化保护人才,提高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和专业素养,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轴线
近8公里长的近代传统中 轴线:
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 堂——中央公园——维新路—— 海珠广场。
广州近代传统中轴线既是一条山水 相连的自然风光线,也是一条雄 伟壮观的景观轴线和广州历史文 化轴线,对广州历史城区空间结 构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定义
–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 同作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 理论与方法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体系
- 名城 - 保护街区 - 文物 - 历史建筑、风貌建筑 - 市(县)域 - 其他
1.历史文化名城
- 山水格局 - 古城格局 - 城市肌理与传统建筑类型 - 城市轴线 - 其他
生态自然环境角度:独特博大的山水格局营建
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独特的山川崇拜和山水文化,除了 体现在寻龙查穴的堪舆术外,更重要之处在于赋予传 统城市周边环境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影响古代城 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人文景观联系。
1.
山体山脉
2.
河湖水系
3.
海岛滩涂
4.
传统村镇
5.
传统民居
6.
文化线路
7. 明代抗倭防御体系
8.
古迹遗存
图片
– 浙东水陆交通系统片段主要由古驿道、水运交通线路及二者沿线的中心城市、 传统村镇、老街、驿站、驿道、路廊、桥梁、渡口、灯塔、民居、宗祠、牌 坊、寺庙、题刻、石窟等构成。
临黄驿道
东 塍 镇
历史文化关联角度:多元丰富的文化事件场所 历史上我国很早就形成了拥有广阔疆域的大帝国。统一的行政管 辖有利于引发大量的跨区域的文化事件,涉及战争防御、交通商 旅、宗教朝拜等丰富题材,根据这些文化事件可以使不同城市之 间、城市与乡野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文化关联。

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最新版)

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最新版)

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包括对历史城区、历史片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要素等保护与管理的,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分级分类管理、合理利用、社会参与、文脉传承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统筹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并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根据授权,负责管理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民族和宗教、公安、民政、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应急管理、人防、城市管理等工作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本市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名城保护委员会),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重大事项的审议、协调和处理。

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和议事制度等由市人民政府另行确定。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解读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解读

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 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 建(构)筑物。 历史环境要素( historic environment element) 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之外,构成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铺地、 驳岸、树木等景物。 保护(conservation ) 对保护项目及其环境所进行的科学的鉴定、修缮、维修、改善等活 动。 修缮(preservation) 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 点修复等。
二、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二、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 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要根据城市的 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现状特点,并 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 则和工作重点; 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 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 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比例尺为15000110000图中标绘各类保护控制区域包括古城空间保护实廊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位置界线和保护控制范围对重点保护的要以图例区别表示还要标绘规划实施修整项目的位置范围和其它保护措施示意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一.适用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称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是总 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地区要再进行深化。
三、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 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为保护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制定了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是详细内容。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章总则 第⼀条为了加强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条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持。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列⼊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参与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作。

地⽅各级⼈民政府负责本⾏政区域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存⽂物特别丰富; (⼆)历史建筑集中成⽚;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化、交通中⼼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化特⾊、民族特⾊。

申报历史⽂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化街区。

第⼋条申报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历史沿⾰、地⽅特⾊和历史⽂化价值的说明; (⼆)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物、历史建筑、历史⽂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作情况、保护⽬标和保护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自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本文将以沈阳为例,详细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

一、沈阳城的建设与发展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当时的皇帝是明朝后期的明思宗朱权。

由于明朝当时经济、政治继承困难和对辽东地区的特殊战略需求,沈阳成为了国家防御的前哨。

1623年朝廷在这里开始了筑城工程,耗费巨资建成了长城、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禁城等城池,同时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寺庙、府第等设施。

沈阳城的建设历时15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之一。

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多次改变和补充。

从沈阳城最初的城池布局可以看出,沈阳城遵循“八卦”城池布局。

城池以长城为整体,由东南、西南、南、西北、东北、北、东、西等八个方向的城门和城墙组成。

这种城市空间布局直接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视“天人合一”,将宇宙的方位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沈阳城的建设也受到当时的军事策略的影响。

其城池系统紧密结合驻防的军事需求,城墙高大厚实,城门笃固有力。

明清两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沈阳城也迎来了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建筑样式更趋多样化,如明代的遗址、清代的古建筑、近现代的军事设施等。

二、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是指一座城市在长时间底层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演变方式。

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空间布局模式体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文化、时代特点。

1. 大马路住宅区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中,大马路住宅区是一个非常独立和具有特色的空间。

它由一条长约1600米、宽约20米、铺着青石板的宽广街道组成,建设时期在清朝康熙年间。

在这条大马路上,许多富家大户、名人雅士的府第围绕而建,形成了成排的砖木结构、青灰瓦面的高大大院落,这里成为了清代沈阳城最具特色的住宅区之一。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1.1 概述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传承着文化精神的活化石。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关乎着国家的文化自信、民族的文化认同、人民的文化获得感。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能够延续传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更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共同努力,加强保护工作,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只有如此,才能让历史文化名城永久传承,让后人继续感受和享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引言】部分结束。

2. 正文2.1 存在的问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缺乏整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在实践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缺乏整体规划。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缺乏长远的眼光和系统性的考虑,导致保护工作的片段化和零散化。

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种保护和开发项目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使得保护措施不够全面和有效。

有些城市在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只注重某些著名景点或建筑的修复和整治,而忽视了整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

这种零散化的保护工作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混乱,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

由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缺乏整体规划,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时也容易出现问题。

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拆除老城区的建筑,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城市格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名词解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

从政策角度而言,是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保护专项规划,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行政政策之中。

传统建筑群:是指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体构成历史景观的并具有较高价值及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集合体。

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无形文物: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在历史上、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戏剧、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

二.填空1.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3.欧洲对历史传统城市的分类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概念(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名城特色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名城特色的结构)。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前进阶段)。

6.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秦兵马俑)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

7.历史文化名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附件)三.简答1.简述列入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着保护难题。

这些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规划建设需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商业化开发的推动下,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风貌逐渐消失,文化遗产受到破坏。

政府管理不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漠视也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寻找有效的对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推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2. 正文2.1 问题一:城市化进程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一方面,城市化的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大量需求,这就给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带来了压力。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建筑被拆除重建,甚至被高楼大厦取代,使得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渐丧失。

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旅游业和商业化发展,这些商业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和文化价值构成了威胁。

商业化开发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如何在城市化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进程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和社会参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2.2 问题二:商业化开发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冲击商业化开发导致历史文化名城原有建筑被改建或拆除。

为了满足商业需求,许多历史建筑被改变原有结构,甚至被完全拆除重建,导致历史文化价值丧失。

一些历史古城内的传统建筑被改建成商业街区,原有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风貌被破坏。

商业化开发带来了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为了吸引游客和商家,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过度发展商业活动,商业氛围过浓,严重影响了历史环境的原有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

名词解释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环境协调区:对有重要价值或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的文物古迹,在其建设控制区的外围可再划一道界限,并对这里的环境提出进一步的保护控制要求,以求得保护对象与现代建筑空间的合理的空间与景观过渡。

绝对保护区:指列为国家、省、市级的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等本身范围。

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

建设控制区:指为了保护文物本身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即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即绝对保护区)以外划一道保护范围,一般视现状建筑、街区布局等具体情况而定。

历史文物建筑:包括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物、具有各种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上具有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具有重大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物和构筑物。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重建:历史上一些十分重要的构筑物由于各种原因已被毁,但它们对于地方特征却是至关重要的,起着象征性的作用,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是有必要重建的。

但重建必须谨慎,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城市传统特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晶,它不仅包括城市的外貌、建筑和历史遗迹等物质形态,还包括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精神内容,所谓含义就是指这部分的精神内容。

要素:是城市传统特征的具体组成部分,是城市传统的物质形态的表现。

这些城市物质形态,是人们的观察和感受以及思考而感受到的,它分为形象、表象、抽象三个层次。

形象:人们对城市在视觉上直观的外表的感受,城市面貌,建筑的造型、色彩,城市轮廓,城市自然风光,以及城市居民的服饰、举止,等等。

表象:人们观察城市时,除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耳、鼻、口、身的综合感受,城市的风貌特色,城市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情趣等,这是比上一种高一个层次的感受。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凸显,各地纷纷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与此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保护成本高、开发利用难度大、管理不善等。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的实质及其对策入手,进行浅析。

1. 保护成本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进行修缮、维护和管理,而这些资金往往来自于政府财政预算。

由于财政预算有限,城市基础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同样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资金往往不足,导致保护成本高,难以为其提供充分的保护。

2. 开发利用难度大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面积有限,且受到历史保护区划和规划的限制,导致开发利用的难度大。

在保护的需要兼顾开发利用,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

受限的开发空间和严格的旧城改造规划,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难度不小。

3. 管理不善由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国有、集体、私人等各类产权交错,导致管理不善。

加之历史文化名城内涉及到许多涉及不同利益方的事务,管理机构难以统一,导致管理不善。

由于管理效率低下,历史文化名城内存在违规建筑、乱搭乱建等现象,对文化遗产造成了危害。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1.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财政投入,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项目,提高其在预算中的比重。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专项机构,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行全方位的投入和保障。

2. 引入社会资本政府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发行文化基金、奖励政策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鼓励历史文化名城内的企业、居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保护网络。

3. 科学规划开发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和资源,实现开发和保护的统一。

政府应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管理工作,科学设置发展红线,明确发展空间,避免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

4.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内涉及各类事务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法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法

1、博物馆式保护,也称冻结保存,是指将地段的建筑进行复原与修 复之后,将从前的生活也一起保存起来,作为供人参观、学习和观 光旅游的重要设施。 2、拼贴式保护,这种方式 是针对有价值的古建长或民居分布比较 零散的城市而言的,其中可迁建的建筑可以按照环境的要求择地集 中至一处,新建一个“历史地段”。 日本从1966年起不断将“明治维新”中兴建的一些洋式建筑由 各地迁建到名古屋犬山附近,统称“明治村”。 1997年建设部发文(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就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历史街区提出如下 的保 护原则与方法。 关于保护原则:维护使用功能,保持活力,促进繁荣;积极改 善基础设施,提高警惕居民质量;保护真实历史遗存,不要将仿古 造假当成保护的手段。 关于保护方法:保护整体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 除建筑物外还包括路面、院墙、街道小品、河道、古树等,外观按 历史面貌保护整修,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要 采取逐步整治的作法,切忌大拆大建,对历史性建筑要按原样维修 整饰,以后人不合理改造的地方,可恢复其原貌,对不符合整体风 貌的建筑要予以改造。
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可以细化 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街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 与尺度的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 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 1、街区建筑的保护: 立面保存:欧洲的建筑由于大部分是砖石结 构,结构的原判容易保持,所以内部一般经过装 修和重新划分后就哥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外 观立面的形式的保存相对就容易些。 结构保存:在以木结构为主的城市中,企图 保存的不应该是建筑本身,而在于其结构形式体 系,这样的作法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局部保存:即对旧建筑采用部分或局部复原方 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

历史⽂化街区是在历史城市(含历史⽂化名城)中,体现城市历史⽂化特征和传统建筑风貌代表性的地段。

对于历史城区较⼤的城市,可以有多处历史⽂化街区。

在历史⽂化街范围内可能有⽂物保护单位,也可能没有,需要区别对待。

对于我国历史⽂化街区的建筑保护⽅法除重点保护其中的⽂物保护单位以外,还应当采取“控制、整治、更新利⽤”的⽅式,加强对各项建设的控制和对环境的整治,并对历史⽂化街区的历史建筑、⼀般建筑(构)物和市政基础设施进⾏保护性更新利⽤,以期适应现代⽣活的需要。

本⽂来源:考试⼤ (1)控制各项建设,防⽌破坏传统风貌。

历史⽂化街区的传统风貌是历史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或地⽅特⾊。

在历史⽂化街区保护规划管理中,要依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规定,划定保护历史⽂化街区的紫线,对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紫线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风貌、特⾊完整性⽽必须进⾏建设控制的地区。

在紫线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环境质量的原则。

对于历史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

(2)加强环境整治,维护传统风貌。

整治包括三个⽅⾯:⼀是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般建筑物、构筑物进⾏整修、改造或者拆除;⼆是对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地域空间环境景观进⾏清理、整顿;三是对市政公⽤设施和现代⽣活设施的进⾏改善和和整饰。

环境整治的⽬的是保护历史⽂化街区的传统风貌。

整治不是整体改造,更不是⼤拆、⼤建、⼤改的所谓“旧貌换新颜”,⽽是⼩规模的循序渐进的整修改造活动,可以通过对⼀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更换部件、降低⾼度、减⼩体量、改造外观等多种⽅法,使其符合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

在规划管理中,应根据《历史⽂化街区保护规划》,针对不同对象,采⽤不同⽅式。

(3)合理更新利⽤,服务现代社会。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探讨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探讨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探讨摘要: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也呈现迅猛之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开发和保护的共同压力。

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采取新的理念和设计方式对传统的被动开发保护的方式加以改变,要理顺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历史文化遗产才能进一步融到城市空间之中,成为全市居民共有财产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形态保护;文脉传承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背景1.1历史城镇的概念与特征历史城镇是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或者某一发展时期城镇的风貌,特指历史的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的保存需要比较完整保护的控制区域,遗存保留下来的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时期中的传统风貌,民族和地方特色。

历史城镇的特点首先要有明确的边界,要由县管辖下的基层行政单位,这是要在乡村和城市的过渡型居民点。

它一般是县政府的所在地或者是工商业的活动为主的居民点,相当于乡一级政权。

再者它的特点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以及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具有全国的地区范围的影响,或是当地的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的重大工程,是对保护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效益而且能够延续到现在。

历史城镇的再一特征是历史和自然有比较好的遗存并且能够较完整地去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情。

它是历史传承的真实写照具有较高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和价值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居场所。

1.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发展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相当的丰富,而且我国政府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比较重视,早在1982年,就已经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专门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条款,这也表明以保护文物为重心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初具模型。

在2002年对《文物保护法》进行了重新修订,这也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开始有计划构建单体的文物或者是历史文化名城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一一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才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项目概况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保护范围及价值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 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1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公顷.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空间特性,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价值都需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中得到体现,并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设计,给人一定的历史感和空间感,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历史价值载体。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中,要注重文化空间的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从非物质文化层面实行思考和研究。

当前国内对文化空间的研究相对滞后,学界注重较少,“文化空间”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被提出,将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空间载体,有利于促动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一、何为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也不过一个周期性的时间,这段时间或地点取决于传统文化活动。

这表明文化空间既是一个地点、场所或空间也具有时间因素,既不是静止的静态地点,也不是遗址遗迹,而是有周期文化活动反复演示的“时空”,是有人类活动、有文化表演、有文化行为的地点。

能够说是一个民间文化景观,既有自然环境、人为场所,又有人类聚会的时空。

二、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形式及其空间载体1.文化空间形式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空间,广义上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历史文化名城多元内涵的文化场所,狭义上指能承载整个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的空间构成。

以文化空间的内涵来分类,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类型有以下四类。

(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

这些古老的人类聚居地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很多人类的非物质文化就是从此聚居地发源、发展进而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

所以保护古老人类聚居地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古老的人类聚居地绝大多数地势偏僻,并且具有独特的地形和地貌,加之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少,朴素的传统民风得以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二)宗教礼仪或独特节庆及其场所。

宗教礼仪活动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宗教礼仪或独特节庆活动是人类向神灵表达自己的敬意,也是与神明沟通的一种仪式。

另外,宗教礼仪或独特节庆活动还是以返祖归根为主要精神的一种社会聚会活动。

(三)民俗表演空间(古典的诗歌、口述文化、戏曲、音乐等艺术的发源地及其表演空间)。

古典的诗歌、口述文化、戏曲、音乐等艺术都有其产生及生存的特定空间,这些空间经过历史的洗礼流传至今,成为历史文化古迹,是应受到保护的“文化空间”。

保护这类文化空间的真正目的是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原创物质空间。

任何表演艺术形式都蕴含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保护其过程中必须注重其文化意蕴和原生文化环境的保护,保护其所依托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脉。

(四)传统手工艺、服饰生产地及其生存空间。

传统手工艺、服饰生产地及其生存空间是集中展示传统民俗文化技艺的空间场所,不但体现劳动者的智慧,而且具有民族和地域特性。

这类文化空间将传统技艺在空间上得以保留,兼具功能与审美表达。

2.文化空间载体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空间概念并非是狭义的空间范畴,而是由特定的要素组成的,一定区域的人、文化活动和活动设施成为构成文化空间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对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其中将文化空间和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分类,而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体概括为: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相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对应其文化空间,可将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文化空间载体实行统计比较,如下(表1),可将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载体分为以下三个类别:①以广场为代表的室外载体空间;②以展馆、剧院、庙宇作坊、工作室为代表的室内载体空间;③以戏楼、祭祀空间为代表的半室外载体空间。

三、文化空间保护规划方法1.展示和重现历史文化———古老的人类聚居地(1)保持原状展示对于保留较好、还有人类活动的古老人类聚居地,采取保持原状的展示方式实行保护,并保护当地风俗传统、维持古建筑风貌,将此类文化空间的原真性完全展示给民众,并采取以下三种保护方式(表2),针对此类文化空间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的空间,分别实行展示保护。

如安阳兴许铺设木板路建设观景平台以展示文化遗产。

(2)场馆展示为避免某些年代久远的古老人类聚居地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采取在其原有历史地段上建造博物馆或陈列馆的方式以保护此类文化空间,并对其文化遗产实行保护。

此方法适用于已无人居住、且无过多文化活动的古老人类聚居地。

建立博物馆或陈列馆在国内外历史环境保护中得到广泛使用,不但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而且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西安汉阳陵博物馆。

(3)复原重建展示此类展示方式适用于早已无人居住,且现状遭受部分破坏的古老人类聚居地,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的发掘对其文化遗址实行整体性的复原和重建,恢复历史文化风貌以展示其文化空间形态。

如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古镇的重建。

(4)模拟展示此方法可适用于任何形式的古老人类聚居地,可分为沙盘和模型的模拟展示方式,根据考古学、动物学对古老人类聚居地实行研究,模拟其原始状态与人文场景,按照一定比例制作沙盘和模型,恢复其文化空间历史风貌。

也可将区域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统生活场景采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组成城市文化的解说系统,生动形象地再现文化、展示城市文化内涵。

如西安大明宫的沙盘复原和周口店。

(5)虚拟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历史时期的古老人类聚居地文化空间风貌,此方法可适用于任何形式的古老人类聚居地,用现代化的方式幻影成像当时历史时期的人类生活场景,也可用电视创作的方式来体现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也可设置部分电子化触屏设备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示历史文化风貌。

使用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多媒体表现手段展示传统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民俗事项,并修复和重现当时一些历史文化景象,使观者对当时人类聚居地的生活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的理解。

如电影《大明宫》的放映。

2.举行特色庆典活动———宗教、节庆场所文化活动是构成文化空间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文化空间在事件的维度上的结构性节点,节庆类文化空间则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集中的表现。

宗教礼仪或独特节庆是民众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时间节点,对文化空间具有特殊意义。

宗教礼仪或独特节庆类文化空间其表达方式多样、参与面宽广、活动规模宏大,在记录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因其较强的叙事性和表现力,最易与旅游项目相结合,成为受到广泛注重和着力表现利用的对象。

如山东曲阜的孔庙祭祀传统。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宗教活动、独特仪式、节庆活动也有其特殊的形成机制,传承至今表现形式主要源于地域环境、生活习惯和相关历史渊源。

所以对此类文化空间的保护和利用除了旅游策划、非物质传承以外,还必须挖掘和尊重其文化意义的源头,不能只涉取其形式本身而忽略了其生成的背景。

首先挖掘其文化生成的背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一些本地特有的宗教活动、独特仪式、节庆活动。

如重庆市“磁器口”历史街区一年一度的“春节庙会”。

正是这些融入本土居民生活的民俗活动,构成了地方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中一种基本文化构成要素与文化资源。

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除了具体的活动形式外,探索其形成机制并加以展示和显现才能延续这些民俗活动的生命力。

其次根据其地域文化特征实行匹配,风俗、仪式、庆典活动等皆与独特的地方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相关,其保护与传承还应注意生活本身与地方传统和地理特征的匹配,否则将失去活动的真实性和意义。

3.生活礼俗的凝练———民俗表演空间民俗表演空间是古典的诗歌、口述文化、戏曲、音乐等艺术的发源地及其表演空间,传统的民俗表演空间的结构与保护方式如下。

除了空间上的保护,保护此类文化空间,首先得从表演艺术的承袭主体即民间艺术传人的保护开始,在利用市场机制实行活化的同时,要特别增强原生环境的保护,既要保护艺术的源头(生存的土壤),同时也应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创造以适合时代发展。

因为生活礼俗的凝练是营造民俗表演空间的最佳手段,能够使文化空间具有活力。

创造具有人情味的文化空间最根本是建立民众与空间所产生的情感纽带和记忆。

如西安市曲江区的“大唐芙蓉园”为传播西安历史文化提供了展示的空间,融合大型歌舞表演,《梦回大唐》、《印象西安》等一批剧目将大唐不夜城场馆打造得耐人寻味。

4.产业传统再现和体验———传统手工艺空间传统手工艺、服饰生产地及其生存空间的保护多以传统工艺的保护、民俗文化展示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

其中以民俗文化展示的保护方法利用得最多,其基本功能是展示和表达传统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实行保护并发展旅游业。

例如,首先要对传统手工艺、服饰生产地及其生存空间的传统产业实行调查、收集、研究,再采取适当方式加以陈列、展示、宣传、以凸显传统产业的价值与作用。

在传统手工艺、服饰的展示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种可感知的方式使参观者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所表现出的状态具有“舞台性”的特点,能够形成展示与观众的关系。

要一方面按照传统手工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将传统手工艺产业与当地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传统产业适合现代社会而实行技术革新,确保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脉络得到延续。

传统手工艺、服饰生产展示空间的意义在于使人们具有更好的地域空间体验和对所展示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更好的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

如山西凤翔六营的泥塑手工艺,拥有至今为止保留最古老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其泥塑作品被誉为“黄土民俗文化艺术的瑰宝”,多次以国家级礼品赠送给国外政要,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工艺制作和家庭生活相融合,当地居民在茶余饭后便绘画、制作泥塑,所以山西凤翔六营的传统泥塑文化空间将传统生活方式融入进来,构建了家庭作坊式的手工艺空间,并以院落的形式分布。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类型之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一直备受注重。

因为城市内原有的文化遗迹和历史风貌逐渐衰败和流失,所以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实行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