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案(2)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书五经》中关于仁义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
2.仁义道德的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
2.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仁者爱人》的原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2.材料准备:包括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名言警句、影视剧片段、道德故事等。
3.活动准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道德情感分享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用《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经典段落进行朗诵。
•提出“仁者爱人”的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和看法。
2. 学习与讨论•介绍《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包括尊老爱幼、宽容待人等方面。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或历史上的仁者爱人故事,并进行案例分析。
3. 角色扮演•设计仁者爱人的情景剧,让学生分组表演,并进行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会仁者爱人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4. 道德情感分享•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仁者爱人的体会,促进情感表达和价值认同。
•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实践仁者爱人的点滴之处。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仁者爱人的核心要义及实践方法,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布置以“仁者爱人”为主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与认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仁者爱人》这一经典议题展开,通过文献解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情感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仁者爱人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在今日社会,道德价值与人文关怀日益重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促进道德情感的成长,是本课的根本目标。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兴趣与认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的仁者,真正的爱人。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
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
幼儿园小班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幼儿园小班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国学经典是依据中国最精华的传统文化精粹,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
现在幼儿园小班已经开设了国学经典的学习课程。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小班国学经典教案,希望对你有用!小班国学经典教案篇1《三字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音乐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只有知道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拓展升华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今天学的《三字经》中的典故,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研究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研究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惯。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XXX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研究古诗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XXXXXX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XXX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组词( )。
三、相识古诗意思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识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1.设想画面,豪情朗读: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
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XXX”XXX,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假如你是“XXX”XXX,你会如何吟诵《望洞庭》——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四、课后作业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2.默写古诗。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2. 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 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论语》中的关键章节和问题;2. 解读孔子的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激发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相关文本材料;2. 准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话题和问题;3. 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料。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你认为它的重要性在哪里?有没有听说过孔子和他的思想?”Step 2:学习《论语》(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的重要章节,如《学而篇》、《为政篇》等,并通过解读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爱、孝道、忠诚等。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Step 3:讨论和辩论(4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与问题,如“仁爱的重要性”、“如何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等,并展开讨论和辩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4: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关键内容和经验。
同时,提醒学生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展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和进行讨论辩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在课前准备和话题引导上下功夫,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小学语文经典教案范文(三篇文选)时光在一眨眼之间悄然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将翻开新的一页。
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
为了让你不再为教案头疼,下面是边肖收集整理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案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1。
指导思想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通过背诵经典,语言和文字可以在孩子心中积累更多,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古诗词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积极参加* *开展的各种经典阅读活动,在实践中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读、诵、议、评”,让学生增长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丰富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促进校本课程开发,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打造学习型文化校园;通过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师生民族感情,增强爱国意识,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崇高志向。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在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素养。
(4)通过日常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恒心。
(5)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善待他人,提高自身修养。
(6)引导亲子共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阅读内容:主要背诵国学经典教材中的诗词。
四.活动的形式和方法:(1)“每个人都是老师,到处都是教室”。
只要你有热情,你就能成为一名阅读老师。
(2)反复读,读成背诵。
反复读一遍,然后鼓励全班一起读;集体阅读,个人阅读,独处阅读,冥想,努力多听多读。
不是你完全不懂,而是你大概能看懂内容。
只要读得自然,就能从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
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
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生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增广贤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年级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
2. 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1. 《大学》文本2. 多媒体课件3. 课堂提问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二、学习《大学》的基本内容1. 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学生跟读课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大家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分析《大学》的思想感情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2. 学生跟读课文,体会《大学》中的情感。
三、课堂拓展1. 教师播放与《大学》相关的影视作品或音乐,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国学经典中的重要地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测试,了解学生对《大学》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态度表现。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为了传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掌握国学经典的重要著作和作者;3. 了解国学经典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精神的重要影响;4.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国学经典的定义1.2 国学经典的分类和特点2. 国学经典的重要著作和作者2.1 《论语》- 孔子2.2 《大学》- 孔子2.3 《中庸》- 孔子2.4 《诗经》- 神农2.5 《周易》- 周公解梦3. 国学经典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精神的重要影响3.1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3.2 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3.3 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智慧4. 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和途径4.1 阅读原著4.2 学习经典诵读4.3 参与相关活动和讲座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内容:按照上述教学内容依次进行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讨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内涵。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探讨国学经典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国学经典,并完成相关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认知能力评价:进行小测验或写作任务,评估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习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态度和文化自信程度的变化。
七、延伸拓展1. 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相关的科研探索,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和能力。
幼儿园国学经典故事教案
幼儿园国学经典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国学经典故事《三字经》和《百家姓》。
2.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幼儿的国学意识和爱国情感。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先和孩子们聊一聊“国学是什么?”、“你们学过什么国学?”等问题,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学习环节(1)《三字经》1.先向幼儿简单介绍《三字经》的由来和作用,告诉孩子们这是一本教人做人的好书。
2.教孩子们快乐诵读《三字经》,注意抑扬顿挫,动情地朗诵出每个字。
3.通过多彩的故事情节,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贤达卓识、忠诚孝顺、正直诚恳、识人不惑、学富五车、追求进步等内容。
4.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配上动画视频展示、互动问答等,让孩子们对《三字经》的内容深入领会和理解。
(2)《百家姓》1.向孩子们介绍百家姓的来由,帮助孩子们认识各种姓氏。
2.用口诀教会孩子们黄、陈、李、张、王、赵、钱、孙、周、吴等常见姓氏,并让孩子们重复默诵。
3.借助各种游戏形式,来帮助孩子们记牢各类姓氏及写法,如拼音连连看、姓氏接龙等。
4.通过分组互相模拟扮演,让孩子们领悟《百家姓》中所传达的历史感和家族之情。
3.实践环节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简单的实践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1)绘制国学名句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国学常识,可以给孩子们一张白色大纸让孩子们用五彩缤纷的颜色大力抒写国学名句。
(2)制作折纸国学文化是有严谨和典雅之美的,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折纸练习,感受国学文化的细腻和美好。
4.总结环节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让孩子们通过教学的方式全面了解中国的文学经典,激发孩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探究兴趣,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阅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评价教学变化不断,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以及教学经验的反馈总结,这样才能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国学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流程表时间 | 所需材料 | 教学内容9:00-9:10 | 教材、教具 | 介绍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9:10-9:30 | 教材、教具 | 学习《三字经》9:30-9:50 | 教材、教具 | 学习《百家姓》9:50-10:00 | 折纸纸张、其他工具 | 实践环节——制作折纸10:00-10:10 | 国学名句纸张、笔 | 实践环节——绘制国学名句10:10-10:20 | 教材、教具 | 教学总结五、教学方法及评估1.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口诀、朗读、说唱;多媒体教学方式:配上多媒体数据或音响设施等;游戏化教学模式:设置姓氏接龙、姓氏连连看,玩动手制造,折纸等游戏项目;实践操作模式:用折纸和国学名句练习环节来深入剖析和展现国学文化的精髓。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
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
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
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第一讲:孝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
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
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一年级的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的国学经典教案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脉络、提高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本教案旨在介绍几部国学经典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国学经典介绍1.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其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
2. 《大学》《大学》为《四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阐述了人的修养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讲述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应遵守的原则,培养了人们向往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
3.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以孟子及其学说为主线,强调了人性本善的主张,提倡“仁义道德”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阅读解读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解读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将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对话演练将课文中的经典对话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深刻感受对话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创作写作以国学经典为题材,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作,可以是散文、诗歌、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并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四、适合年级及教学建议1. 小学阶段在小学阶段,可以选择适当篇幅的《论语》、《大学》和《孟子》的经典对话,引导学生简单阅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通过绘画、手工和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
2. 初中阶段在初中阶段,可以选择较为具体和深入的篇章,让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结合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和演绎,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进行思考和表达。
五年级国学第2课《道虚》教案
第2课:道虚(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道》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通过阅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并背诵课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道”,谁来说说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指名回答。
2.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老子,走近他的“道”板书:道虚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师范读全文《道虚》。
2.生初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文,师相机指正。
4.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将断句、不通顺的句子带领学生多读。
并且使用“/”划分节奏。
师再次范读,生自由读。
5.生尝试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精讲细品1.师简要介绍古文的大意。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文,古今对译。
生注视古文内容,师逐句对照解释古文含义。
2.重点指导: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指导学生理解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这句话。
指名背诵。
3.再次齐读全文。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剩余的名句进行背诵。
5.全班赛背,师适当给予奖励。
第2课:道虚(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2课中汉字家族,日积月累部分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汉字“犬”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犭”的应用。
2.学生举例汉字中带“犭”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3.了解《刍狗》原来的故事以及现在的比喻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犭”的字形演变。
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古文《道虚》。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1.师板书“犭”,标注读音。
生齐读。
2.师述汉字“犭”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含义。
“犬”的金文字形,像一只头朝上、尾巴朝下的狗的样子,它本来的意思是狗。
3.大屏幕演示“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并让生用纸笔尝试写画古文字。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国学经典,掌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2)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别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律之美。
2、讲解法对于国学经典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和思想内涵,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国学经典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国学经典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教师讲述一个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1)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范围,如《论语》《孟子》《弟子规》等。
(2)讲解诵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和技巧,如注意读音、停顿、重音等。
3、诵读练习(1)教师范读一篇国学经典,让学生感受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语调。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4)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理解感悟(1)教师对诵读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如仁爱、诚信、孝顺等。
(3)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思想。
5、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国学经典作品。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国学经典,积累更多的知识。
6、总结(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主题:了解和诵读中国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诵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敬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和熟悉中国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诵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敬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本《国学经典》。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国学经典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他们对中国国学经典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二、讲解(30分钟)1.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对中国国学经典的概念进行讲解,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对每一本经典作品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突出其价值和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经典作品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从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三、朗读和诵读(40分钟)1.分发课本《国学经典》,指导学生根据指定章节进行朗读和诵读。
2.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诵读练习,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等技巧。
3.分组进行小组朗读和诵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诵读水平。
四、讨论(3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要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学习。
2.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认同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五、总结和反思(15分钟)1.综合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中国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内容。
2.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总结,思考自己对中国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2. 理解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3. 学习国学经典的诵读与抄写。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2. 《弟子规》的学习3. 《百家姓》的学习4. 《三字经》的学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国学经典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导学引导学生讨论国学经典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3. 学习《弟子规》3.1 通过阅读《弟子规》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起源和作者;3.2 分段学习《弟子规》,帮助学生理解每段规则的含义和作用;3.3 配以相关的示范诵读和抄写活动,提高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和记忆。
4. 学习《百家姓》4.1 通过阅读《百家姓》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百家姓》的特点和意义;4.2 分段学习《百家姓》,帮助学生掌握其中常见姓氏的读音和意义;4.3 配以相关的诵读和抄写活动,培养学生对于姓氏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5. 学习《三字经》5.1 通过阅读《三字经》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来源和作者;5.2 分段学习《三字经》,帮助学生理解每篇诗句的意义和教导;5.3 配以相关的诵读和抄写活动,提高学生对《三字经》的感悟和领悟能力。
6. 总结与拓展6.1 综合性学习任务:设计相关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国学经典进行研读、表演或创作,并在课堂上展示;6.2 拓展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经典著作,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表现,评价其发音准确性和语调抑扬的情况;2. 观察学生抄写国学经典的仪态和认真程度,评价其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程度;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展示,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国学经典课的学习,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追求。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弟子规》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三、教学难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
(二)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兄道友,弟道恭(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不想看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2).谁来说说哥哥为什么要让孔融先拿(3).那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4).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5).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说)3、学习“兄弟睦,孝在中”(1).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如果是一把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2).读《兄弟折箭》的故事。
(3).从故事中你知道了母亲为什么吃不下饭呢经过折箭这件事,后来这些兄弟有没有团结和睦呢看着和睦相处的几个弟兄,这时如果你是母亲你心情怎样会觉得这几个儿子怎样(4).是呀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呀。
这就是——4、学习“财物轻,怨何生”(1).我们再看《兄弟折箭》这个故事,几个兄弟因为什么差点打起来呀得到那只鹿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他们不去争那只鹿还会打起来吗(2).把财物看轻,不去争,不去抢,就不会打起来,就不会产生怨恨。
这就是——5、学习“言语忍,忿自泯”(1).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看《将相和好》。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课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目标:1. 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帮助学生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国学经典相关的教材、录音等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国学经典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教师示范诵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请学生模仿朗读。
第二课时:经典诵读1. 教师选择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文字阅读和解释。
2. 学生分组朗读这段经典,并注意抑扬顿挫、字音字调等朗读技巧。
3. 学生小组间相互比较朗读效果,展示优秀的朗读表演。
第三课时:经典理解与表达1. 学生阅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3. 学生进行个人发言,表达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学以致用1. 学生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个人朗读表演。
2. 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写一则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小故事,并进行演绎。
3.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表演成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拓宽自己的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鼓励学生写作一些以国学经典为素材的文章或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第1课《弟子规》总叙学习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弟子规》音频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仪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学习目标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音频教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延伸: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同学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着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仪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业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收拾餐桌。
第3课“入则孝”之“冬则温”学习目标1、复习“父母呼”。
2、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3、了解意思,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孝”。
4、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会读、会背。
进一步理解“孝”。
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具准备播放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父母呼”。
2、是否帮父母收拾餐桌。
二、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1、听泛读“入则孝”之“冬则温”。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
“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
孝敬父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关心父母的起居生活开始。
讲“黄香”的故事: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很早过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夏天天气非常热,他每天都给父亲扇枕席,以便让父亲安歇;冬天非常寒冷,为了让父亲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
九岁的孩子能懂得这样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扩上书朝廷申报,批准孝廉,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
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我们都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2、“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这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
“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
3、“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出门一定要告诉双亲。
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你出门时一定要向告诉父母到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
“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四、拓展:行孝是每个人的责任,是天下所有做儿女应做的事情。
同学们,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很辛苦啊。
你们想不想孝敬一下为你辛苦为你操劳的父母呢?设想一下:今天放学回家,你看到父母工作了一天非常劳累,你想怎样孝顺你们的父母呢?五、作业1、背诵“冬则温”。
2、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
第4课“入则孝”之“事虽小”学习目标1、复习“冬则温”。
2、学习“事虽小”。
3、理解“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4、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理解“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难点理解意义。
教具准备播放器、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
二、学习“入则孝”之“事虽小”1、听泛读“入则孝”之“事虽小”。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理解“事虽小”。
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
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
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
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虽小,也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
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道理。
2、理解“物虽小”。
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
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
拓展: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学生讨论。
四、讲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
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着名的清官。
五、作业1、背诵“事虽小”。
2、给爸爸妈妈洗袜子第5课“入则孝”之“亲所好”学习目标1、复习“事虽小”。
2、学习“亲所好”。
重点1、理解意思,启发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
2、能在生活中实践。
会读、会背难点理解意义,辨别是非。
教具准备播放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事虽小”。
2、给父母洗袜子了吗?怎样洗的?父母说了什么?二、学习“入则孝”之“亲所好”1、听泛读“入则孝”之“亲所好”。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