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课件PPT大全”
深入探讨中药的质量评价方法, 包括化学、药理和临床试验等 方面。
中药制剂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1
汤剂
介绍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方法,以及
丸剂
2
不同制剂的适用范围和疗效。
详细讲解中药丸剂的制备工艺和配方
设计,以及丸剂的保存和使用。
3
颗粒剂
揭示颗粒剂的制备原理和工艺,以及
煎剂
4
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深入研究中药煎剂的制备方法和煎煮 技巧,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
药性与五味
讲解中药的药性分类和五味特点,以及不同药性和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配伍
介绍中药的配伍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深入探讨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等 方面。
中医四诊法及其应用
详细介绍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的基本技巧和应用范围,以及如何 准确判断疾病。
中医药学课件PPT大全
探索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领域,从五行学说到中药材的性味归 经,从药用价值和功效到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
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五行学说
深入探讨中医五行学说的核心概念、相互 关系及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五行调养
教授五行调养的技巧,通过平衡五行元素 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灵平衡。
五行与季节
1
经典中药
探索古代经典中药的药用价值和功效,以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2
草本药物
详细介绍多种常见草本药物的功效,包括抗炎、抗氧化和免取物的药用价值,如抗癌、镇痛和抗菌等功效。
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
质量标准
评价方法
中药 完整版课件PPT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 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还有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 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枸杞
明目
补气,治疗疲乏,体虚头昏,体制虚弱
东北
人参
陈皮
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可以泡水,入药
黄连
解毒
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等有一定效果
鱼腥草, 以其具 有浓烈 的鱼腥 气味而 命名。
清热解 毒,利 尿,消 炎
产地在甘肃,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为什么叫中药?
中药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使用的,所以叫中药。西药 就是平常的药丸,是外国人西方人最早发现的,流传到 我们这里,以前没有西药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生病了都 是吃中药的。我们中国人很厉害很聪明,我们要感到 很骄傲哦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看一下制药的过程。
中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还有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 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枸杞
明目
补气,治疗疲乏,体虚头昏,体制虚弱
东北
人参
陈皮
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可以泡水,入药
黄连
解毒
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等有一定效果
鱼腥草, 以其具 有浓烈 的鱼腥 气味而 命名。
清热解 毒,利 尿,消 炎
产地在甘肃,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为什么叫中药?
中药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使用的,所以叫中药。西药 就是平常的药丸,是外国人西方人最早发现的,流传到 我们这里,以前没有西药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生病了都 是吃中药的。我们中国人很厉害很聪明,我们要感到 很骄傲哦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看一下制药的过程。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常见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3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气虚感冒 暑湿感冒
主要症状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倦怠无力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见于夏季
4
二、单方验方 1、姜葱糖水 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
7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 痰湿阻肺
主要症状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大便时溏
8
二、单方验方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
18
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临床以排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 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本病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19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2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 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 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 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12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治疗肝 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气虚感冒 暑湿感冒
主要症状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倦怠无力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见于夏季
4
二、单方验方 1、姜葱糖水 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
7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 痰湿阻肺
主要症状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大便时溏
8
二、单方验方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
18
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临床以排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 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本病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19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2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 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 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 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12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治疗肝 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
5
现将目前我院中医外治门诊运用的疗法介绍如下:
❖ 一 、腹针疗法
❖ 腹针疗法是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
院长薄智云院长发明的,在继承
祖国传统医学和结合现代医学对
经络的研究成果,经过20年的反
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出来一
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针灸方法。
与传统针灸相比,腹针具有创新的理论指导,认为腹部存在一个
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
由于腹针高效快捷,无痛安全,已被列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中医 药网络继续教育项目,国家适宜技术推广项 目,并曾获全国针灸特技演示暨学术大会优 秀演示一等奖,2005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腹针疗法已
在全国及世界的推广。
-
7
二 平衡针灸疗法
• 平衡针灸疗法是北京军区
古为今用 传承创新—
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淮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王洪刚
-
1
中医外治法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运用非口服药物 ( 以药、械、技等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 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外治法是历经数千年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手段,集 中体现了中医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化、自然化 特色,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 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内容丰富,范围广 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 得了巨大成就。“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此乃清代外治专家吴师 机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对中医外治的概括,自古
,疑难病,常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9
-
10
❖ 在穴位中埋线,听起来好吓人。别怕!它和 针灸属于一家,是现代人对针灸的改良。针 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然而在为病人治 疗的时候,医生们发现,某些穴位刺激后, 能缓解庝痛,而针拔出后,庝痛却又出现, 由此医生发明了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法是 以线代针,这种线可不是缝衣服的线,而是 一种可被人体吸收的“生物蛋白线”(一般 为羊肠线),利用特殊的针具埋人穴道,透 过穴道调整体内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新陈 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植入人体内的生 物蛋白线体将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 和吸收。
中医特色治疗 PPT课件
浸蜡法
刷蜡法
蜡饼法
30
早期的操作方法
缺点:耗时,产生烫伤的几率较大
31
患者取舒适 体位,暴露
改
治疗部位。
良
后
用小铲刀将蜡块 从盘中取出,做 成蜡饼,再敷于 治疗部位
治疗完毕,取出冷 却的蜡块并擦去患 者皮肤上的汗和蜡 块上所沾的汗,把 蜡块放回蜡槽内
32
操作步骤
1
2
3
4
5
6
33
操作视频
34
操作标准
44
Nurse
做出特色 加强沟通 做好专科护理 接诊、评估
Docto r
做出特色
创新
观察效果
辨证论治
45
46
47
2019/9/13
48
11
2.腰背肌筋膜炎
• 概念: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 慢性劳损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 肿、渗出及纤维变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 症状。
腰背肌筋膜炎包括:1.棘上、棘间韧带 损伤。2.腰3横突综合征。3.臀上皮神经炎。 4、腰方肌损伤。5.梨状肌综合征。
12
腰
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外伤后治疗不当、 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二
• 疗效好,见效快, 具有活血、抗炎、 祛风除湿的多重 功效。
• 打通人体经络, 将体内风寒湿邪 点
• 安全可靠、 对皮肤无任 何副作用。
四
五
• 操作方便, 成本低廉, 经济实惠
40
可 塑 性 强
41
结束语
42
宣传方式
43
在医院的总体规划下,医生带领我 们共同的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治疗,为 传承中医药的事业共同努力,也为医 院的发展贡献力量。中医特色治疗开 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 开拓。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4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5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 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 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12
二、吐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 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 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 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 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 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 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 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 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 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18
吐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 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 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5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 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 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12
二、吐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 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 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 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 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 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 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 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 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 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18
吐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 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 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课件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
药物研发:开 发新型透药剂 型,提高药物 透皮吸收效率
技术改进:优 化定向透药技 术,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舒
适度
临床应用:扩 大中医定向透 药疗法在多种 疾病领域的应
用范围
基础研究:深 入研究透药机 理,为临床应 用提供科学依
据
国际合作:加 强与国际医学 界的交流与合 作,推广中医 定向透药疗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改善睡眠:通过药物渗透,改善 患者的睡眠质量
促进康复:通过药物渗透,促进 患者的康复进程
01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将更加精准、高效 应用领域扩大: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将在更多的疾病治疗领域得到应用 研究深入:对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机理、作用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推广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提高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ppt公司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概述
02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发展历程
03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优势与特点
04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操作方法与注
意事项
05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案
例分析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概述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定义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与其他医学领域的交叉研究与应用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与其他医学领域的交叉应用,如针灸、推拿等 探索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慢性病、疑难杂症等方面的应用 研究如何将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和普及率
Z中风中医药治疗PPT课件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脑 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 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风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情绪激动、 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机多 与风、火、痰、瘀、虚有关。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01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醒脑 开窍、活血化瘀、平肝熄风、豁 痰降浊。
05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注意事 项和预防措施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中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药,需严格遵医嘱。
中药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 中药治疗中风需注意与其他治疗方式的协同配合,以提高 疗效。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多学科合作
加强中医、西医以及其 他相关学科的合作,共 同研究中风的治疗方法
和机制。
创新药物研发
积极开展新药研发,探 索更多具有疗效的中药
成分和治疗方式。
国际化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风中医药治疗的 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3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实践经 验
中药治疗中风的药物选择
01
02
03
活血化瘀药
如丹参、红花、赤芍等,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减轻 脑水肿的作用,适用于脑 血栓形成等缺血性中风。
益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能够提 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脑功 能,适用于气虚血瘀型中 风。
平肝熄风药
如天麻、钩藤等,具有平 肝熄风、止痉的作用,适 用于肝阳上亢型中风。
中风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情绪激动、 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机多 与风、火、痰、瘀、虚有关。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01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醒脑 开窍、活血化瘀、平肝熄风、豁 痰降浊。
05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注意事 项和预防措施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中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药,需严格遵医嘱。
中药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 中药治疗中风需注意与其他治疗方式的协同配合,以提高 疗效。
中药治疗中风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中风中医药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多学科合作
加强中医、西医以及其 他相关学科的合作,共 同研究中风的治疗方法
和机制。
创新药物研发
积极开展新药研发,探 索更多具有疗效的中药
成分和治疗方式。
国际化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风中医药治疗的 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3中风中医药治疗的实践经 验
中药治疗中风的药物选择
01
02
03
活血化瘀药
如丹参、红花、赤芍等,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减轻 脑水肿的作用,适用于脑 血栓形成等缺血性中风。
益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能够提 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脑功 能,适用于气虚血瘀型中 风。
平肝熄风药
如天麻、钩藤等,具有平 肝熄风、止痉的作用,适 用于肝阳上亢型中风。
《皮肤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详细描述
黄褐斑的中医疗法以内服为主,常用中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外洗法,如用白 僵蚕、白附子等中药煎水外洗患处,以缓解色斑症状。针灸也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03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CHAPTER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时 ,应遵循医嘱,切勿自行 更改治疗方案或长期使用 。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经 验,对中药治疗皮肤病的 疗效进行评价。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测和 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 性。
注意事项
定义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黏膜 上的疾病,包括各种皮肤炎症、 感染、肿瘤等。
分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疮、痈、疽、 疹、癣、痒等几大类,根据不同 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
外因
外感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 、燥情志内伤 等内因所致,如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等。
05 皮肤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建议
CHAPTER
皮肤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建议
生活习惯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避免过度搔抓皮肤等。
饮食建议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避免食用过 多的油腻、辛辣食物,以及易致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患者的心理调适和建议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前 ,应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评价,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和使用药物。
04 针灸和拔罐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黄褐斑的中医疗法以内服为主,常用中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外洗法,如用白 僵蚕、白附子等中药煎水外洗患处,以缓解色斑症状。针灸也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03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CHAPTER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时 ,应遵循医嘱,切勿自行 更改治疗方案或长期使用 。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经 验,对中药治疗皮肤病的 疗效进行评价。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测和 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 性。
注意事项
定义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黏膜 上的疾病,包括各种皮肤炎症、 感染、肿瘤等。
分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疮、痈、疽、 疹、癣、痒等几大类,根据不同 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
外因
外感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 、燥情志内伤 等内因所致,如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等。
05 皮肤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建议
CHAPTER
皮肤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建议
生活习惯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避免过度搔抓皮肤等。
饮食建议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避免食用过 多的油腻、辛辣食物,以及易致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患者的心理调适和建议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前 ,应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评价,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和使用药物。
04 针灸和拔罐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医药特色治疗 ppt课件
• 夏天泡脚有好处,而且是有依据的。夏季湿气正 当令,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有胃口、 爱犯困、没精神、容易烦躁等表现,夏天泡脚, 正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 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因为脚部是仅次于心脏的 重要部位,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此时用温水 泡脚能更好地刺激经络,振奋人体的脏腑机能。
罐印颜色
•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 畅有血淤现象。
•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
血淤症。 •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
阴虚火旺。 •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
临床应用
• 1.拔罐的方法 • 闪火法操作要点: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在罐内绕一圈
再抽出;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 2.拔罐的应用 • (1)留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
位,一般留置5~10分钟;多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 痛。(2)走罐罐口涂万花油,将罐吸住后,手握罐底, 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用于面积较大、肌 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症。(3) 闪罐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 多用于面瘫。(4)刺络拔罐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 叩刺或点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内出血3~5毫升;多用于痤 疮等皮肤疾患。 • 3.拔罐注意事项 • (1)操作禁忌拔火罐时切忌火烧罐口,否则会烫伤皮肤; 留罐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否则会损伤皮肤。 • (2)部位禁忌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部 位,孕妇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罐印颜色
•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 畅有血淤现象。
•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
血淤症。 •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
阴虚火旺。 •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
临床应用
• 1.拔罐的方法 • 闪火法操作要点: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在罐内绕一圈
再抽出;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 2.拔罐的应用 • (1)留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
位,一般留置5~10分钟;多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 痛。(2)走罐罐口涂万花油,将罐吸住后,手握罐底, 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用于面积较大、肌 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症。(3) 闪罐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 多用于面瘫。(4)刺络拔罐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 叩刺或点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内出血3~5毫升;多用于痤 疮等皮肤疾患。 • 3.拔罐注意事项 • (1)操作禁忌拔火罐时切忌火烧罐口,否则会烫伤皮肤; 留罐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否则会损伤皮肤。 • (2)部位禁忌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部 位,孕妇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PPT课件
气滞湿热和血瘀四脾虚气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血瘀是久病的重要病机在胃黏膜萎缩发生发展乃至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机第一部分标题内容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变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病久则兼涉血分早期多在气分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转化第一部分标题内容一二三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多见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多见伴癌前病变者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内阻证多见四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证多见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病机转化第一部分标题内容第二部分辩证分型第四部分标题内容一肝胃气滞证主症
主方
失笑散 合丹参 饮
药物
五灵脂、 蒲黄、丹 参、檀香 、砂仁
加减
疼痛明显者 加延胡索、 郁金;气短、 乏力者可加 黄芪、党参
第一部分标题内容
第四部分 预防调摄
第饮四食部调分标摄题内容
饮食 调摄
关于饮食行为与慢性胃炎的关系研究 显示:进餐无定时、进食过快、暴饮 暴食、喜食热烫食、烧烤、口味偏咸 饮酒等为慢性胃炎的危险因素
病久则变 为虚证或 虚实夹杂
病久则兼 涉血分
第一部分标题病内容机 转 化
一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 肝胃不和证多见
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气滞血 瘀证多见
三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多见
四 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 五 伴癌前病变者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
热内阻证多见
第一部分标题内容
第胃二络部瘀分标阻题证内容
主症
胃脘痞满 或痛有 定处
次症
①胃痛日久 不愈
②痛如针刺
舌脉
舌质暗红或有
瘀点、瘀斑 脉弦涩
第微一观部辨分标证题内容
一
微观辨证是以胃镜为
主方
失笑散 合丹参 饮
药物
五灵脂、 蒲黄、丹 参、檀香 、砂仁
加减
疼痛明显者 加延胡索、 郁金;气短、 乏力者可加 黄芪、党参
第一部分标题内容
第四部分 预防调摄
第饮四食部调分标摄题内容
饮食 调摄
关于饮食行为与慢性胃炎的关系研究 显示:进餐无定时、进食过快、暴饮 暴食、喜食热烫食、烧烤、口味偏咸 饮酒等为慢性胃炎的危险因素
病久则变 为虚证或 虚实夹杂
病久则兼 涉血分
第一部分标题病内容机 转 化
一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 肝胃不和证多见
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气滞血 瘀证多见
三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多见
四 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 五 伴癌前病变者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
热内阻证多见
第一部分标题内容
第胃二络部瘀分标阻题证内容
主症
胃脘痞满 或痛有 定处
次症
①胃痛日久 不愈
②痛如针刺
舌脉
舌质暗红或有
瘀点、瘀斑 脉弦涩
第微一观部辨分标证题内容
一
微观辨证是以胃镜为
肿瘤中医中药治疗PPT课件精选全文
5. 滋补肝肾: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山萸肉,菟 丝子,补骨脂
中药的放疗增敏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对放疗后患
者,可改善肿瘤周围血液循环,增加血氧 供应,调节结缔组织代谢,起到放疗增敏 作用。
30
2024/8/5
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加活血化瘀
中药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谷铣之等
( 1989年)
生存率
病例数 1年
3年
单纯放疗 50 48.0(24) 10.0(5)#
5年 2.0(1)*
放疗+中药 28 放疗+化疗 22
60.7(17) 35.9(10) # 21.4(6)*
59.1(13) 18.2(4)
9.1(2)
# P<0.01 * P<0.01 中药:黄芪、沙参、赤芍、桃仁等。
肿瘤的中医药综合治疗
中医辨证为脾虚气弱,胃失和降。 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12
2024/8/5
(3)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肢肿胀 乳腺癌手术因切除组织较多,淋巴
回流不好,此时会出现患侧上肢的水 肿,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越差。
中医辨证为气血亏损,水湿停留。 治以益气,补血,利水。中药予五 皮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当归补血汤, 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等。
辨证为热毒内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脾胃失调,肝 肾亏损:
1.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豆根,黄连,天花粉, 蒲公英,板蓝根
2.益气养阴: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 芦根,天冬
3.凉补气血:生黄芪,沙参,西洋参,生地,丹参, 鸡血藤
4.健脾和胃: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 砂仁,甘草
提高免疫功能:贞芪胶囊 、参芪注射液
中药的放疗增敏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对放疗后患
者,可改善肿瘤周围血液循环,增加血氧 供应,调节结缔组织代谢,起到放疗增敏 作用。
30
2024/8/5
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加活血化瘀
中药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谷铣之等
( 1989年)
生存率
病例数 1年
3年
单纯放疗 50 48.0(24) 10.0(5)#
5年 2.0(1)*
放疗+中药 28 放疗+化疗 22
60.7(17) 35.9(10) # 21.4(6)*
59.1(13) 18.2(4)
9.1(2)
# P<0.01 * P<0.01 中药:黄芪、沙参、赤芍、桃仁等。
肿瘤的中医药综合治疗
中医辨证为脾虚气弱,胃失和降。 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12
2024/8/5
(3)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肢肿胀 乳腺癌手术因切除组织较多,淋巴
回流不好,此时会出现患侧上肢的水 肿,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越差。
中医辨证为气血亏损,水湿停留。 治以益气,补血,利水。中药予五 皮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当归补血汤, 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等。
辨证为热毒内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脾胃失调,肝 肾亏损:
1.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豆根,黄连,天花粉, 蒲公英,板蓝根
2.益气养阴: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 芦根,天冬
3.凉补气血:生黄芪,沙参,西洋参,生地,丹参, 鸡血藤
4.健脾和胃: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 砂仁,甘草
提高免疫功能:贞芪胶囊 、参芪注射液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ppt课件
唐容川《血证论》、钱秀昌《伤科补要》 均以“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辨证施治 的基础。
编辑版pppt
12
行气消瘀法(二)
1、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复元活 血汤;
2、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 3、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
瘀汤、活血疏肝汤、膈下逐瘀汤等方。
编辑版pppt
编辑版pppt
60
颅骨牵引(一)
适应证:颈椎骨折脱 位。
牵引重量:第1、2颈 椎为4kg,以后每下一 椎体增加1kg。复位后 维持重量为3~4kg。
将牵引弓的螺丝旋紧, 防止弓滑脱。
编辑版pppt
61
颅骨牵引(二)
定位方法一:用龙胆紫在头顶正中划一前 后矢状线,再以两侧外耳孔标志,经头顶 划一额状线,两线在头顶相交为中点,张 开颅骨牵引弓两臂,钉齿落于距中点两侧 等距离的额状线上,此即颅骨钻孔部位。
1、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准备 齐全。
2、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按需外敷药 膏,放置压垫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贴牢。将棉 垫或棉纸包裹伤处,勿有皱褶,置夹板于棉垫外 面,排列均匀,板间距为1~1.5cm。夹板的两端 勿超出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之中央,由助 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绑扎带。依需要捆扎3~ 4道,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脱。
编辑版pppt
56
皮肤牵引
凡牵引力通过对皮肤的牵拉而使作用力最 终到达患处,并使其复位、固定和休息的 技术,称皮肤牵引。由于皮肤本身所能够 承受的力量有限,且胶布对皮肤有刺激和 粘着不持久,所以临床适应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编辑版pppt
57
编辑版pppt
58
骨牵引(直接牵引)
编辑版pppt
12
行气消瘀法(二)
1、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复元活 血汤;
2、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 3、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
瘀汤、活血疏肝汤、膈下逐瘀汤等方。
编辑版pppt
编辑版pppt
60
颅骨牵引(一)
适应证:颈椎骨折脱 位。
牵引重量:第1、2颈 椎为4kg,以后每下一 椎体增加1kg。复位后 维持重量为3~4kg。
将牵引弓的螺丝旋紧, 防止弓滑脱。
编辑版pppt
61
颅骨牵引(二)
定位方法一:用龙胆紫在头顶正中划一前 后矢状线,再以两侧外耳孔标志,经头顶 划一额状线,两线在头顶相交为中点,张 开颅骨牵引弓两臂,钉齿落于距中点两侧 等距离的额状线上,此即颅骨钻孔部位。
1、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准备 齐全。
2、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按需外敷药 膏,放置压垫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贴牢。将棉 垫或棉纸包裹伤处,勿有皱褶,置夹板于棉垫外 面,排列均匀,板间距为1~1.5cm。夹板的两端 勿超出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之中央,由助 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绑扎带。依需要捆扎3~ 4道,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脱。
编辑版pppt
56
皮肤牵引
凡牵引力通过对皮肤的牵拉而使作用力最 终到达患处,并使其复位、固定和休息的 技术,称皮肤牵引。由于皮肤本身所能够 承受的力量有限,且胶布对皮肤有刺激和 粘着不持久,所以临床适应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编辑版pppt
57
编辑版pppt
58
骨牵引(直接牵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颈肩痛在中医属痹症范畴 • 以风、寒、湿多见 • 痹症方剂繁多,为临床选方用 药提供余地
谢谢!
• 活血 祛瘀 • • 行气 疏通经络 • 通则不痛
止痛
•针对性地消除具体病因 •可单用亦可配合 •针对偏重病邪之气有所侧重, 有的放矢
• 辨寒热 区分寒痹、热痹 • 影响治疗效果 • 是疾病预后的关键
• 分虚实、明补泄 • 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 急性病,外邪袭人、外因 • 久病,正气不足、内因
• 因其均以肩痛为临床表现,其 他部位的疼痛是由肩痛而引起, 故可统称为肩痛 • 肩痛 上肢功能障碍 • 勉强活动上肢 疼痛加重
治疗原则
• 活血、行气、止痛 • 搜风、驱湿、散寒 • 辨寒热 • 分虚实、明补泄 • 辩证与辩病相结合
•综合治疗 •中西医相结合 •医与药相结合 •宜温敷、忌热洗 •退行性变
实证 虚证
•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 中医理论指导下 • 注意中医不足,加以弥补
• 综合治疗 • 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 一种疗法为主,再选一到二种 辅助 • 切忌频繁更换疗法
• 中、西医相结合 • 诊疗最佳途径 • 各取其长,二者结合,多途径 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 医与药相结合 • 没有特效药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床用药严格辩证,切忌滥用
•落枕(损伤性颈项痛)
•椎体不同程度的不全脱位 •多发于4-6颈椎
•临床症状:
• 头部呈僵直性前屈位,颈后、 肩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疼痛
•治疗:推拿复位
•注意:
• 手法治疗时应轻柔、连贯,用 力要适皮,切忌粗暴施术
•颈项痹痛
• 临床一般所指为感受风、寒、 湿邪所导致的关节和/或肌肉 等软组织疼痛,功能活动无明 显障碍,除疼痛症状外,其他 检查如x线摄片、实验室生化检 查等均无阳性发现
颈肩部慢性疼 痛治疗学
福建中医学院
刘俊宁
非 手 术 疗 法
牵引疗法 按摩 物理疗法 体育锻炼 封闭疗法 药物疗法
颈肩痛的中医辨证属痛证范畴 头颈部位
肩背部,肩胛部
肩手部
肩臂、肩臑部及肩肘部、
• • 解剖部位颈部中医分为 •
颈 项
• 疼痛 • • 功能障碍
项痛
强痛
项强
• 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称 • 累及胛背 肩胛痛 • 肩背痛 • 肩痛 • 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位者 • • 肩臂痛、肩肘痛
• 宜温敷、忌热洗 • 基本病变为无菌性炎症 • 热疗 病情加重、延迟病愈 • 应分急、慢性期治疗
•退行性变
• 对症治疗,消除症状 • 消除骨刺
颈肩痛的辨证论治
•外感风寒头项强痛
• 表现出头项强痛外必有外感风 寒症状 • 治法:驱风散寒 葛根汤 • 注意:切忌用辛凉解表
•外感风湿头项强痛
• 头项强痛兼有头痛头重等夹湿症状 • 驱风胜湿、疏通经络 羌活胜湿汤 • 病势缠绵,用药需小心谨慎
• 颈肩痹痛就是因不同程度地感受 风、寒、湿邪所导致的局部疼痛 • 行痹 风邪盛 疼痛部位游走 • 不固定 • 痛痹 寒邪胜 疼痛为主 • 着痹 湿邪胜 痛处固定不移
•治法:
•行痹 •痛痹 •着痹 防风汤 乌头汤 羌活胜湿汤
•注意:
• 一般解热止痛药可缓解疼痛, 但不宜用抗风湿类药
常用中成药
谢谢!
• 活血 祛瘀 • • 行气 疏通经络 • 通则不痛
止痛
•针对性地消除具体病因 •可单用亦可配合 •针对偏重病邪之气有所侧重, 有的放矢
• 辨寒热 区分寒痹、热痹 • 影响治疗效果 • 是疾病预后的关键
• 分虚实、明补泄 • 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 急性病,外邪袭人、外因 • 久病,正气不足、内因
• 因其均以肩痛为临床表现,其 他部位的疼痛是由肩痛而引起, 故可统称为肩痛 • 肩痛 上肢功能障碍 • 勉强活动上肢 疼痛加重
治疗原则
• 活血、行气、止痛 • 搜风、驱湿、散寒 • 辨寒热 • 分虚实、明补泄 • 辩证与辩病相结合
•综合治疗 •中西医相结合 •医与药相结合 •宜温敷、忌热洗 •退行性变
实证 虚证
•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 中医理论指导下 • 注意中医不足,加以弥补
• 综合治疗 • 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 一种疗法为主,再选一到二种 辅助 • 切忌频繁更换疗法
• 中、西医相结合 • 诊疗最佳途径 • 各取其长,二者结合,多途径 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 医与药相结合 • 没有特效药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床用药严格辩证,切忌滥用
•落枕(损伤性颈项痛)
•椎体不同程度的不全脱位 •多发于4-6颈椎
•临床症状:
• 头部呈僵直性前屈位,颈后、 肩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疼痛
•治疗:推拿复位
•注意:
• 手法治疗时应轻柔、连贯,用 力要适皮,切忌粗暴施术
•颈项痹痛
• 临床一般所指为感受风、寒、 湿邪所导致的关节和/或肌肉 等软组织疼痛,功能活动无明 显障碍,除疼痛症状外,其他 检查如x线摄片、实验室生化检 查等均无阳性发现
颈肩部慢性疼 痛治疗学
福建中医学院
刘俊宁
非 手 术 疗 法
牵引疗法 按摩 物理疗法 体育锻炼 封闭疗法 药物疗法
颈肩痛的中医辨证属痛证范畴 头颈部位
肩背部,肩胛部
肩手部
肩臂、肩臑部及肩肘部、
• • 解剖部位颈部中医分为 •
颈 项
• 疼痛 • • 功能障碍
项痛
强痛
项强
• 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称 • 累及胛背 肩胛痛 • 肩背痛 • 肩痛 • 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位者 • • 肩臂痛、肩肘痛
• 宜温敷、忌热洗 • 基本病变为无菌性炎症 • 热疗 病情加重、延迟病愈 • 应分急、慢性期治疗
•退行性变
• 对症治疗,消除症状 • 消除骨刺
颈肩痛的辨证论治
•外感风寒头项强痛
• 表现出头项强痛外必有外感风 寒症状 • 治法:驱风散寒 葛根汤 • 注意:切忌用辛凉解表
•外感风湿头项强痛
• 头项强痛兼有头痛头重等夹湿症状 • 驱风胜湿、疏通经络 羌活胜湿汤 • 病势缠绵,用药需小心谨慎
• 颈肩痹痛就是因不同程度地感受 风、寒、湿邪所导致的局部疼痛 • 行痹 风邪盛 疼痛部位游走 • 不固定 • 痛痹 寒邪胜 疼痛为主 • 着痹 湿邪胜 痛处固定不移
•治法:
•行痹 •痛痹 •着痹 防风汤 乌头汤 羌活胜湿汤
•注意:
• 一般解热止痛药可缓解疼痛, 但不宜用抗风湿类药
常用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