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2.1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_讲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大气 反射、 辐 散射 射 太 阳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空 间
辐
射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 气 吸 收
大 气 辐 射 大 气 逆 辐 射
大气上界目
链 接
栏
地面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1 、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 如果用 “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冬日里如果是晴天。白天温度比较高,为什么 到了第二天早上会感觉特别冷,妈妈会让你穿秋裤?
情 景 激 疑
知识点二
热力环流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所发明。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 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 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两 栏 部分,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然后用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 目 链 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诸葛孔明发明的如此简陋的设施是怎么 接 升空的呢?这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地热能 C.潮汐能 D.矿物能 【解析】选A。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栏 目 链 接
3.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原因是吸收了(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解析】选 B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 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 源。
学 以 致 用
(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 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D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李文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解读】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4、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5、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随气压高低的变化而发生的形状变化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材分析】大气组成、热力状况、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本人采取了诱思探究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合作讨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3.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学习目标】☆通过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其应用;☆通过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探究生活中大气运动的实例;☆极度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
【重难点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课堂设计思路】一、课堂导入:采用地理趣味故事的方式导入课堂“诸葛亮火烧葫芦岛”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
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
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
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没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
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
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异常气旋雨。
二、解读学习目标:略三、自主学习:1、要求(1)认真查找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用红笔纠错,准备预习成果展示。
(2)记录自己的疑惑和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为下步讨论做好准备2、内容:(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5).何为大气逆辐射?3、成果展示:对桌互查,同时教师进行抽查四、教师点拨梳理(结合下图点出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2、“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思考】:1、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2、 如何解释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披纱”的现象?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就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承接:大气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不同纬度,受热状况不同,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热量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层结构,掌握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认识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大气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大气层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温度和密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层次结构。
3. 讲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分析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4. 展示大气运动实例: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大气运动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5. 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大气运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层结构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应用:介绍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气象科技的进步。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鄂州市第六中学文勇华)教材分析: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具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教师】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教师让学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图可知,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它是地球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吗?学生回答:略。
从图中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2.1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有多奇,兴奇告诉你2.1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第 2 课时《热力环流》教课方案一、课前系统( 一 ) 、剖析教材本节教课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 。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根源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育学生自学、研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微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尽叙述是特别必需的。
( 二 ) 、剖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有关知识技术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散布不均等。
但因为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观点成立不坚固,不清楚,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学生有必定难度( 三 )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着重与实质相联合,要修业生在剖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研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经过采用联系学生实质的素材来实现教课目的,包含选择学生熟习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地理问题,切合学生兴趣和年纪特点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课时要充足考虑高中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和不一样的学习需要,踊跃研究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剖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四 ) 、教课目的1、知识和技术(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经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育学生的画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察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质,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按照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取感性认识→剖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归纳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的教课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用剖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1 "uneven heat and cold causes atmospheric movement"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2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2、篇章2: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势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 :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学过程【导入】课前学习准备活动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
热力环流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展示课件录像视频:《三国演义》火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课【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考“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分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海拔高度的a1、a2两点,比较气压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读图析图,感性认知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教(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ABC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问题是学习的载体,通过创问题是学习的载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学新课教学新课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江阴市青阳中学周莉娜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力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 教学难点: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 设计意图教材的课文中很少直接给出分析过程与结论, 这给教学留有空间,也为训练 学生思维提供空间。
教材重视了情境创设、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 要求,减少了知识容量,特别是减少了记忆性知识的容量。
按照以上两点,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 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查找相关资料。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演示法和讲解法。
让学生在一问一 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演示法中,利用现成的道具来演示抽象的 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六、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学生:新课讲授:教师指示学生打开窗户, 让风吹进教室,同时用电脑播放有关图片及风的声音,热力环流进行的原因,过程? 太 阳 辐 射冷热 八、根本'原因 空气垂直运动直接> 原r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感受风的存在,并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讲解:由于存在水平气压差,就会产生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空 气分子将不再静止,大气就会水平运动,便形成了风。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大气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及热力环流的应用。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课本用探究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
不过该探究实验不易操作,实验结果难以预测,需要视频资料加以补充。
课本对热力环流用大段文字描述,描写详细,但热力环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的热力环流概念。
【学情分析】本节第一节课时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大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运动及其运动原因。
为此新版课本加入了探究实验,该实验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专业性强,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②理解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②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实际现象,如城市与郊区、海陆风、山谷风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②学会做热力环流的小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2.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凹凸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提问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1)全球各个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既然低纬度获得热量多,高纬度获得的热量少,为什么低纬度地区没有越来越热,高纬度地区没有越来越冷呢?教师:地球周围的大气就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能量来源。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一:热胀冷缩实验(1)准备材料: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烧杯中注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实验现象: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2.实验二:气压差实验(1)准备材料:气球、气筒、细线。
(2)实验步骤:用气筒向气球内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验现象:气球内气体受压,体积减小。
3.实验三:大气运动实验(1)准备材料:两个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两个烧杯分别注入水和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烧杯内液体的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加热后,烧杯内液体产生对流运动。
(四)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运动;垂直方向上,从高温向低温运动。
2.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运动、有规律运动。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内容,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验、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能量来源、规律和特点。
课堂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对大气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万宁中学唐晓晴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教学内容。
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是指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环流运动。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承接了前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时也是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理论前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气压随海拔高度而降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二)能力基础:由于高中阶段地理学习刚刚开始,学生没有养成绘制示意图并以此说明地理事物的习惯,但具备基本的绘图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将绘图技能与认知技能相结合,有利于知识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谁在说谎?某郊区度假村发生纵火案,柯南让疑犯说出案发的晚上10点他们各自在做什么,其中两个疑犯回答如下:疑犯A:我一个人在海边散步,我的帽子都被风吹到了海里。
疑犯B:我在半山腰的旅馆阳台上看山下的夜景,凉风迎面吹来,非常舒服。
今天学完本节内容—热力环流就可以顺利解开这个案件了。
那什么叫热力环流呢?首先先看一个视频,观察烟的运动方向。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地球上的大气整章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人类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的各种资源,其中就包括大气,而大气的运动也非常重要。
在地理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大气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气候和环境相关的各种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科学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
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下列问题:(1)低温、高温和不同水平位置之间的热量差异可能引起空气运动;(2)空气的运动会对沿途经过的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3)气旋和反气旋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2.实验过程(1)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设备包括一个大玻璃皿、一个塑料气球、热水和冰块。
(2)我们将玻璃皿放在平面的表面上,并将气球放在它的中心。
(3)接下来,我们需要倒一些热水到玻璃皿的一侧,将气球吹气并悬浮在玻璃皿的中心,使其膨胀到能够贴在玻璃皿口的位置。
(4)等待数分钟,气球附着在玻璃皿口上后,动手以手感觉温度,确保玻璃皿中气球周边与热水接触位置的温度高于玻璃皿中气球远离的区域温度。
(5)接着我们将冰块放在另一侧,使得玻璃皿对侧的气温降低。
(6)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漩涡在气球上形成了,而且从这热水和冰块的方向可以看到它的运动方向:涡旋的方向从热水的方向指向冰块,并绕着球的中心旋转。
3.实验分析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这个实验表明,由于气温差异产生的热量不均会引起空气运动,而这种运动会在不同高度形成气体流的层。
(2)这种空气运动可以影响沿途经过的地区的气候,这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非常重要。
(3)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个由热量不均引起的漩涡,这个漩涡朝一个特定的方向扩散运动,这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4.实验评价这个实验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因为它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和直观的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引起气旋的因素。
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到许多关于气候和环境的知识,包括热力学和气体运动等。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3. 教学用具课件4.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师:(新课导入)同学们,请设计一则洗发水的广告,情境: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水后,来到美丽的海边。
为了展现出在愉悦的心情下,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
作为导演的你,是选择白天还是晚上?生:白天,晚上师:有的同学认为选择白天,有的同学认为选择晚上,究竟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等你学完这节课就有了答案。
(板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
师:思考: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在几点?生:12点师:一天中气温最高是在几点?生:14点师: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边演示边讲解)(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师:首先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达地球表面。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太阳将热量传递给地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地面增温后,小部分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叫大气辐射,向下的部分叫大气逆辐射,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又将热量还给了地面。
这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用三句话归纳就是?生: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师:大气受热过程就像一场接力赛,第一棒是太阳,第二棒是地面,第三棒是大气。
所以太阳辐射最强是在12点,气温最高是在14点。
也就是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主要、直接热源。
师:为了让同学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咱们班的三位同学精心准备了一个舞台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展示。
【舞台剧—大气的受热过程】(见附录)师: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表示感谢。
【点拨1:大气的作用】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气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生:吸收、反射、散射。
师:对,白天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即吸收、反射和散射,注意:吸收:水汽、CO2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反射:云层或颗粒较大的尘埃;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但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面。
师:大气除了削弱作用,还有保温作用,大气是如何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生:通过大气逆辐射。
(板书)大气的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合作探究1—与地球相比,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师:月球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至-183℃,,与地球相比,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生: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
师:先自己思考,将答案写在学案上,再小组合作进行讨论,选一位代表进行展示,时间4分钟。
生:(小组展示)。
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注意答题规范,要抓住关键词,白天无削弱作用,晚上无保温作用。
(答案: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球温度升得很快,气温很高。
夜晚,由于没有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月球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板书)大气的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白天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夜晚【生活体验】师:(展示霜冻图片)大家都知道在晚秋和寒冬多出现霜冻,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生: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易出现霜冻。
师:(展示农民焚烧秸秆图片)有一位农民为了预防霜冻,在自家田地焚烧秸秆制造人工烟雾,请问他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什么?生:不正确,造成大气污染。
生:正确,燃烧秸秆产生烟雾可以增加大气逆辐射,气温升高不易出现霜冻。
师:要注意审题,该农民燃烧秸秆是为了预防霜冻,燃烧秸秆增加烟雾就可以增加大气逆辐射,从而可以增温。
所以该农民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你可以把这个预防霜冻的小方法告诉你周围的人。
师:由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热力环流【知识储备—气压、等压面】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思考1】师:比较A、B、C气压生:A>B>C师:通过A、B、C气压的比较,你可以得出气压和海拔的什么规律?生:【规律1】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即海拔与气压成负相关。
(板书)规律1海拔与气压成负相关【思考2】师:(展示热气球和孔明灯图片)思考热气球、孔明灯升空的原理?生:热胀冷缩。
师:当老师对你说:你不但人长得漂亮,还且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老师很喜欢你时,你什么感受?生:感觉很温暖,有点飘飘然。
师:这正是受热,膨胀上升。
当老师对你说:因为…(此处略去100字),老师就是不喜欢你时,你什么感受?生:感觉心里哇凉哇凉的。
师:这正是冷却下沉。
当空气上升时,下面的一部分空气分子跑到上面去,思考空气密度如何变化?气压如何变化?生:密度变小,气压变小。
师:所以从热气球、孔明灯升空,我们可以归纳出气温与气压的什么规律?生:【规律2】受热,空气上升气压低;遇冷,空气下沉气压高。
即气温与气压成负相关。
(板书)规律2 气温与气压成负相关【教具演示】在教具上画图:A点受热上升,近地面气压比原来低,高空气压比原来高;A点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压比原来高,高空气压比原来低。
师:A点和B点由于冷热不均,发生垂直方向的运动,使得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产生差异,那水平方向上大气会如何运动?【实验感悟】要求:认真观察实验中烟雾的流动方向,并用铅笔画在学案上。
师:实验用材:①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
宽30厘米,高40厘米)②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洞)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师:实验步骤:⑴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⑵盖上胶合板,有孔的一侧对着冰盆;⑶点燃香,垂直从小孔插入适当深度,观察烟的运动情况。
师:请注意观察,动画演示两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其余的同学画在学案上,老师对这位同学的图进行点评。
师:(教具演示)如果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现在A点受热、B点遇冷,等压面还能与地面平行吗?生:不能。
师:(教具演示)如A点原来近地面的气压为1020百帕,现在受热上升气压变低了,不到1020百帕,我还想用这条线表示1020百帕,等压面就需要向上还是向下弯曲?生:向上,向下。
师:(教具演示)我们前边归纳的气压与海拔是什么关系? A点不到1020百帕,我们现在要找到1020百帕的点,等压面需要向上还是向下弯曲?生:向下。
师:(教具演示)同理B点遇冷下沉,气压变大,大于1020百帕,我还想用这条线表示1020百帕,等压面就需要向上还是向下弯曲?生:向上。
师:(教具演示)那么A点高空气压高,等压面需要向上弯曲,B点高空气压低,等压面需要向下弯曲。
师:(将教具放到一边)请将你刚刚观察到的画在学案,找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图。
【画一画】要求:(用铅笔作图)1、标出A、B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
2、用平滑的曲线,画出A、B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师:进行点评,【思考3】观察同一水平面上,风是如何吹的?生:【规律3】同一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师:注意:气压的高低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板书)规律3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师:【思考4】等压面的弯曲有什么规律?生:气压高向上弯曲,气压低向下弯曲。
师:【规律4】等压面的弯曲遵循“高高低低”规律。
即等压面向高处弯曲气压高,向低处弯曲气压低(板书)规律4等压面“高低低高”规律【课堂探究2—海陆风】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画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先自己画,再小组讨论。
提示:陆地比热容小,即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
师:选择一个小组上黑板画师:记忆有妙招-白海夜陆师:回到我们上这节课时的那个问题:为了展现出在愉悦的心情下,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
作为导演的你,是选择白天还是晚上?为什么?生:白天,因为白天吹海风。
(板书)应用——海陆风:白海夜陆【课堂小结】【附录】《大气的受热过程》舞台剧太阳辐射:HELLO,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魅力四射的太阳辐射。
(pose)地面辐射:嗨,我是脚踏实地,坚实温暖的地面辐射。
(pose)大气辐射:同学们好,我是活泼可爱,灵动智慧的大气辐射。
(pose)太阳辐射:我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我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我将热量传给地面,使地面增温。
(热量传递)地面辐射:我接受太阳的热量并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我是长波辐射。
少数的我透过大气返回到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我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热量传递)大气辐射:我接受来自地面的热量,增温之后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我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热量传递)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我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学生: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对了,你们简直太聪明了,我是长波辐射,因为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
我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我是长波辐射。
学生: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哈哈,你们猜错了,其实我是长波辐射,因为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
我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我是长波辐射。
课后习题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