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先秦服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技术的进步 、
夏代至战国时期是中国纺织技术 史上手工纺织技术的形成期。殷商时 期,发明了提花装置。甲骨文中出现 了“桑”、“帛”、“蚕”等字,以 及高度精铸的青铜器,都说明了当时 生产力的发达。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织物 种类增加,如帛、绢、缣、绮、锦、 绣和精细的麻制物。衣料也随着装饰 发展的影响变得精致起来,衣着式样 到了周代,已文章大备,加之宗教信 仰和社会变革等原因,使服装形成了 一套系统的冕服制度,所谓“礼经三 百,威仪三千”。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e. 宗彝,即虎錐,虎取其猛,錐取其智 —— 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f. 藻,即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之意。 g. 火,作火之形,取其光明,火炎向上—— 象征带领百姓附君王之意。 h. 粉米,作谷粒形,取其滋养;又若聚米 形——象征有济养之德。 i. 黼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象征能断 割之意。 j. 黻为两已相背,黑青相次——象征背恶向 善和君臣离合之意。 总之,十二种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 含义。还有,十二章的颜色,由青、黄、黑 白、赤五彩相间使用。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商代上层社会用来标明身份的装 饰物——“蔽膝”,即为 “芾” , 上有纹饰,蔽或称黻、芾,上小下大, 呈斧形,用来祭祀祖先,寓不忘本之 意。既起装饰作用,又标示其社会地 位。
象形字“芾”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 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 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 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 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 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 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 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 “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 叫“革带“。 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 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 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 之服饰。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
装饰的发展
《后汉书 · 舆服志》云:“上古衣毛, 而帽皮”。比披发进了一步。 商代男女头式皆以梳辫为主,辫长 以后盘髻,再戴上圆箍形的“頍”, 或称冠巾,即最早的冠帽。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 殷商时期出土的陶笄、骨笄、骨簪有 精美复杂的雕镂,反映出实用和装饰 意识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首服的 形成。 笄,后称簪,其作用有两种: A、将头发束起来挽成发髻后,用 笄来贯穿发髻中起发髻不散之作用; B、将头上所戴的冠,用笄从冠旁 孔中横贯到发髻中,有把冠固牢于发 髻上的作用。
1、袍(长衣)
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形成的,腰部没有断 缝,实为一种长衣,袍里夹有绵絮,短的袍 又称为襦。用新绵装其里面的名曰襔,杂用 旧絮的叫做袍,袍在当时不作为礼服,而是 一种内衣。汉代以后,在领、袖、襟、裾等 处缀以缘边,才发展为男子礼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战国男子穿着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与其 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 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 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 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 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 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 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曲裾深衣是汉服中最美的衣服之一, 它把东方女性的古典、含蓄、轻盈、飘逸 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据《虞书 · 益稷》载:“予观古人 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 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作服,汝明。” 十二章纹饰绘或绣于服装上 ,始 于西周,成为章服之始,为历代帝王 所采用,服装的装饰程度、华丽以否 成为区别等级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由于深衣式样新颖,穿着舒适便 利,且裁制简便省工,所以很快流行开 来,一直到东汉,成为社会上最盛行的 服式。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论男女, 不分阶层都可以穿用,正如《深衣篇》 中所云:“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 以滨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 之次也。”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尽管深 衣魏、晋之后已不再流行,但这种上下 衣裳连属的整合式长衣对后代服装有极 大的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及后来的 质孙服、腰线袄子,包括明代的服装, 都受此影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自先秦起的古代军事服饰
古代的军服由于作战形式的特 定要求,形成了具有功能特色 的服饰体系。军服的演变,从 简到繁,从繁到简,这种变化 与当时的冶炼业、手工业、服 饰业的发展即经济水平息息相 关。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古代的“胄”,即“盔”,也称兜 鍪,以金属制造。殷商时有铜盔,周 代是青铜盔,战国时已有铁盔。 古代的“甲”是以很厚的犀牛皮和青 色的野牛皮“兕”制成。并以皮做成 袖套,戴在手臂上。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冠服) 第二节 冕 服(冠服)
• • • 《左传》中“冕” 是指头上戴的冠类首服。 冕服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礼仪服装。至迟在周代已经形 成。 青铜器铭文有“元衮衣赤舄”、“玄上朱里” 衮衣即画有卷龙的衣服。玄衣是冕服中的玄色上衣,舄为 鞋子。 象形字 称冕。
Fra Baidu bibliotek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 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 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 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 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 渐接纳。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三篇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二篇
先秦服饰(公元前21世纪——前221世纪)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饰历史的 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型制均 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并建立了 完整的服饰制度。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一节 装饰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由夏、商、周奴隶制国家得到了强化,政治、经济、 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们对于“装饰”越来越显得有 意识 和自觉化。这是服装得以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概 括起来有几个主要因素: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直裾单衣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 绣罗单衣及 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 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 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 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 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 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 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 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 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 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据《周礼》记载,周代凡有祭祀 之礼,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皆穿礼服。 举行吉礼时必服冕服,冕同而服异, 礼服由:冕冠、玄衣、纁衣 组成。还 配有韨、革带、大带、佩绶、舄等附 件。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周礼 · 春宫》记载:“王之吉服则衮冕, 享先公飨射则氅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 五祀则絺冕,祭群小则玄冕”。 天子冕服十二章、上公九章、诸侯七章、诸子五 章,冠冕旒数一样,按品递降。历代制度大同小 异。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 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3、裘 《说文解字》云:“裘之 制毛在外,故象毛”。“君子 至止,锦衣狐裘。” 魏文帝曰:“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4、褐衣 用粗麻和兽毛混纺成的织 料,为下层老百姓所穿着。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四、战国胡服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 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 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 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 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 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 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 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 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从周代一直到明代,中国后妃礼 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上的典型文饰一 直是翟翚雉文。 司掌王后六服:袆衣、褕衣、鞠衣、 展衣、緣纱、素纱。其中袆、 褕、鞠三服是祭服,均采绘羽饰,统 一为一色,不可两色。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 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 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 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 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 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 礼服,亦是卿大夫 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 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 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十二章纹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
采用。到隋唐成为定式,一直流行到清代。 “十二章绘”的寓意是: a. 日、 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 耀——象征帝王统治天下 b. 山,作山形,取其能云雨或镇重性格— —象征王者能安静四方或为人所仰的。 c.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应随机布教 而善于变化。 d. 华虫,作雉形,亦即华丽的鸟,取其纹 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袍、襦、衫等 袍式之短者曰“襦”(也称短袄) 袍与衫之区别: 有衣里直曰“袍”,无衣里者曰“衫”, 也称无袖单衣、或称半衣,男女皆著。 袍和衫的特点:均为整幅制成,通体上下, 无衣裳之别。 着于下体的裤属内衣叫“亵衣”,也称 “襗”。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三、
袍、裘
袂 袖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三节 先秦服装的种类 先秦时期,除祭祀典礼的冕服之外,还有 弁服、元端、深衣、袍、裘等服装。 一、弁服 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 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 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 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皮弁以白鹿皮制成; 打仗时用韦弁(人造熟皮); 田猎时着冠弁服; “冠弁,委貌也,委貌即玄冠” 冠弁延至明代改为乌纱帽替之。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二、元(玄)端和深衣 除冕服之外,惟元端和深衣二种服饰 用途最广。元端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 衣,天子至庶人也皆可穿着。区别在于: 元端为国家之法服,而深衣则是王公至庶 人的常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是因其 拥蔽全身,又因是衣制的初始阶段,人们相信衣制式样出于圣 人所作,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 谐音即为“深衣”。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 深衣之制: A、右衽,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 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B、上窄下宽,下裳“制 十有二幅,以应 十有二月”的含义,与冕服的十二章纹饰 相似,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C、以麻布、白布为之。幅用对角斜裁法。 是古代最早的服饰之一,其形制对后代产 生极大影响。
“ 冕者,冠也”,但冠不 等于冕。由于冕服之隆贵, 后人常用“冠冕堂皇”来形 容人的仪表。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冕服: 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 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 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 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 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 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 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 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 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殷商时期出土的象牙笄和骨笄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后汉书 · 舆服志》释云:古代田鱼 而食,因其皮先作掩蔽于下体的前面, 以后在遮蔽其后面。到后来布帛产生, 衣裳的形制确立之后,仍把前面遮掩的 一片加之于服饰之前,沿用上古形成的 衣裳的初期样式,是有其不忘本之意, 并用之于礼服中。
根据我国的史载和金文中常见的“赐汝赤芾” 的“芾”字,是象征太古时蔽膝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