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先秦服饰
先秦服饰
一、夏朝
• 1、二里头文化
• 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这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 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 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 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 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 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 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 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牌饰
• 云雷垂叶纹簋 • 商代(约公元前16一 前11世纪) 口径31.4.通高19厘米 • 这件簋(gui)是商代 盛放饭食的器皿。个 体较大,保存完好, 肩部、圈足上皆分别 装饰云雷纹,肩部云 雷纹下再装饰一周垂 叶状倒三角形纹。像 这样的大型商代铜簋 存世数量很少。
• 玉器
• 商周时期殷墟妇好墓的玉雕 •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妃子。1976年, 她的墓葬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南 侧被偶然发现,出土文物1600余 件,玉器就占了755件。其中一大 批动物造型的玉雕作品生动传神, 工艺水平极高。其中有六七件小玉 蟠龙,兽首蛇身,颈背处有长鬣飘 拂,均作环形内屈,呈“C” 字造 型,使人联想到它们与史前红山文 化“C” 字形玉龙在造型和寓意上 的延续性。
• 思考: • 十二章纹的意义? •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用意?
•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 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 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 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 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 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 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 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 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 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带钩
带钩
• 神面卣,又名作氒宝 尊彝卣,3000年前西 周高级贵族所拥有的 青铜礼器,现在是保 利艺术博物馆的镇馆 之宝。
先秦服饰分析
女子服饰:
鞠衣:为王后率领民妇礼祭蚕神、告桑的礼服,
也是诸侯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14
展衣:
又称襢衣, 为王后礼见君王 及大宴宾客的礼 服,也是卿大夫 之妻帮助君王礼 祭宗庙的祭服。
15
纯衣:
为贵族之 女的嫁衣。
16
周代冕服
周代的冕服是等级制度 的体现,而自史来看,自 周朝开始,中国的冕服制 度就已趋于完备,而后世 冕服均是以周代冕服为标 准来制定的。
4
原始人服饰 简单,而其中 最重要的作用 是御寒保暖。 而是否有遮羞 这一说还有待 证实,想来图 片中的服饰与 原始服饰有一 定区别。
5
商周(西周)服饰
商代服饰已成上衣 下裳的制式,而商代 的上衣为窄袖短衣。 且衣小不至足前衣较 短,饰有蔽膝,全身 衣服有不同纹饰,领、 袖间勾边,腰间有腰 带。
23
深衣的形制:
(1)上下连属、上下分裁、腰间缝合。
(2)矩领
(3)长至踝间
(4)续祍钩边
24
胡服
短衣、长裤、革靴, 衣身紧窄,便于活动
2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秋祭》剧中照
从这张照片看到深衣的种类已经发展了很多,例 如:衣袖肥大而下垂,袖口突然收紧,衣裾的下部 宽大而拖长。还有就是袖子从肩部向下开始变窄, 形成一种细长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地不露足。
26
这个图片中的服饰有很明 显的错误,那是围脖?而左 图中男子背剑可知是君子, 而君子皆带勾,而且将下裳 掀起的行为是为君子所不齿 的。
27
总结
先秦的服饰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且 已经具备服式上的等级制度,也是后世服装 变化的基本服装样式。可以说先秦的服式是 中国古代服式的基础。而现代人所拍摄的影 视剧中的服装避免不了加入现代人的审美观 念,使得剧中服装的样式与当时时代脱节, 这也是难以避免的。只是希望在拍摄古装剧 时能仔细考量,避免清服楚穿的尴尬镜头。
秦国服饰
我国先秦时代的战国时期, 我国先秦时代的战国时期,曾有一种将 上衣和下裳缝合到一起的服装, 上衣和下裳缝合到一起的服装,当时称为深 衣。 先秦时期的深衣一般都开有衩口, 先秦时期的深衣一般都开有衩口,就是 说可以用手在股间撩起下裳,护体不严, 说可以用手在股间撩起下裳,护体不严,是 一种式样宽肥的长袍之衣。 一种式样宽肥的长袍之衣。 战国晚期至西汉, 战国晚期至西汉,五十一般穿直裾或曲 裾的上衣长裤, 裾的上衣长裤,腰间系施钩之革带皇陵兵马 俑像。 俑像。
——古依林
生活中最没有用的东西是财 产,最有用的动西是指智慧
——韩晓雨
秦国男人穿什么? 秦国男人穿什么?
男 服 服 飾
秦 始 皇 規 定 的 大 礼 服 是 上 衣 下 裳 同 为 黑 色 祭 服 并 規 定 衣 色 以 黑 为 最 上 , 又 規 定 , 三 品 以 上 的 官 員 著 綠 袍 一 般 庶 人 著 白 袍 。
先秦时期的鞋履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 靴等形制。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鞋、靴等形制。 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 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 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 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 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 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 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 短衣、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 短衣、长 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秦国女人穿什么? 秦国女人穿什么?
女服服飾
秦始皇喜欢宮中 的嬪妃穿著漂亮的 及以華丽為上。由 于 他 减 去 理 学, 对 于宾妃的服色,是 以迎合他個人喜好 为主 。 不 过 基 本 上 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2-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
48
宽袖绕襟 深衣图
.
49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各部分分解解说:
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 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 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 不可以相反。 祛qū: 袖口 袂mèi: 袖子 裳: 裙子 曲裾: 如下图。由服装环绕 形成的裙子样式。
.
35
袍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 时 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 褕”。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貂襜褕”句,即 是直襟衣。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 武安侯列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显然与 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
.
36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 套裤。《说文》曰:“绔,胫衣也。”后来发 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合裆短裤,又称犊鼻裈。 内穿合裆裤之后,绕襟深衣已属多余。直裾袍 服也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 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 商队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
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 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 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尤其贵族阶层中 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 珍贵的文化遗产。
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
53
《陌上桑》中写罗敷女“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中“着我 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 若流纨素,耳着明月挡”等描述,无疑是当时较为真 实的女子装束。
.
54
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素纱襌衣,身长1.6米,袖 通长1.95米,重量只有48克。作为女主人随葬的这件 衣服,说明妇女亦服素纱襌衣,并缘其领与袖。《周
秦朝服饰演变
秦朝服饰演变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其治世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时期,不仅国家政权得到了集中统一,而且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中,秦朝服饰的演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早期秦朝的服饰秦国的建立以前,中国历史上分为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间的服饰还具有较大的差异。
秦国早期服饰以汉代、齐、楚的服饰为主要影响,男子主要穿戴短衣、长褙、长裾等,女子则以长衫、轻装、露足等为主。
在服饰的颜色方面,以黑色、红色、黄色为主流,同时也有一些服饰上的装饰元素,如龙纹、斗牛纹等。
这一时期的服饰较为朴素,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
二、中期秦朝的服饰随着秦国的崛起和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秦朝对服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得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统一性,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同时,对服饰也进行了规范。
男子的服饰主要以长袍、靴、襦带为主,女性则以襦、衫、裙为主。
同时,由于中原服饰的影响,服饰颜色主要以白色和浅色为主,以凸显统一的特点。
此外,秦朝的服饰还加入了新的装饰元素,如云纹、花纹等,使其更加美观华丽。
三、晚期秦朝的服饰由于秦帝国的迅速崩溃,秦朝的末期对服饰的整体规范度下降,各地的服饰差异逐渐扩大。
男女通用的服饰逐渐出现,男性开始穿上长衣、长袍,女性则多穿长裙、襦。
此外,随着对外战争的频繁和对奢侈品的追求,秦朝的服饰也逐渐向豪华、华丽的方向发展。
服饰上的装饰元素更加多样化,如花纹、刺绣、玉饰等都成为流行的装饰品。
总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对服饰的演变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早期的朴素简约,到中期的实用统一,再到晚期的豪华华丽,秦朝的服饰演变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多样性和演进过程。
这一演变不仅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审美和文化价值的转变。
秦朝服饰的演变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对于古代文明的一种了解。
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
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在遥远的古代,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服饰。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服饰制度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仅展示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聚焦于先秦时期,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服饰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在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等政治体制逐渐完善,为服饰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也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在服饰制度方面,先秦时期的服饰风格以宽袍大袖、飘逸灵动为主要特点。
在种类上,这一时期已有祭服、朝服、田服、戎服等多种服饰,每种服饰都有其特定的穿着场合与搭配要求。
颜色方面,古人受五行思想的影响,将青、赤、白、黑、黄五色视为正色,并以此来区分等级与礼仪的重要性。
此外,材质与穿着方式也都因等级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严格的规定。
先秦服饰制度的形成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文化传承和审美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显著,这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文化传承方面,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盛行,对于服饰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神秘巫术到后来的儒家和谐之美,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服饰的设计与流行。
在现代社会中,先秦服饰制度的价值依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代设计师在时装设计中汲取了先秦服饰的元素,将古代的色彩、图案与现代的材质、剪裁相结合,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时尚风格。
此外,先秦服饰制度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服饰的研究与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先秦服饰制度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
先秦服饰制度形成探究先秦时期的服饰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诸侯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服饰风格和制度。
这些制度的差异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不同和身份地位的分化。
贵族阶层往往可以通过穿戴华丽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而其他社会阶层则只能穿戴简易的服装。
然而,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变革。
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贵族阶层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而自由平民的地位则逐渐上升。
这种社会变化不仅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遥的影响,也对服饰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服饰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的过程。
在封建制度中,贵族阶层通过穿戴华丽的服饰来展示自己的地位。
而在官僚制度中,官吏们则强调廉洁简易,以显示自己对公共事务的专注和承诺。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改变,也反映了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
在服饰风格方面,战国时期的服装趋于简单,重视好用。
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人们需要穿着便于战斗的服装。
同时,富商和自由平民通过穿戴简易的服装来突显自己的新兴地位。
除了贵族和自由平民,妇女在服饰制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先秦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因此,她们的服装相对简易。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逐渐改变,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
在战国时期,一些优秀的女性开始与男性一同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她们的服饰风格也开始向豪华和精致的方向进步。
本文还将重点分析先秦时期服饰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起首,服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服装的选择和穿戴,人们可以准确地裁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其次,服饰制度也是政治和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服饰风格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文化氛围。
最后,服饰制度还对个体人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服饰风格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人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服装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认同。
通过对先秦时期服饰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演变过程。
先秦服饰2
• 二.曲裾袍式深衣
• 前面提到上古时的深衣是上衣下裳分开来裁的, 在腰节处组缝为一体,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深衣在 裁剪上有了新的突破,款式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以曲裾绕襟式为主,由于这种绕襟深衣是不可能上 下分裁然后组合,是上下通裁的,是典型的袍服裁 剪法,是早期深衣的新发展,更加简洁实用,“一 年十二个月”以及“规、矩、权、衡、绳”等“深 意”已经不能在再其造型、结构、色彩、图案中具 体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已经不包含了深衣制的全 部内容,又是深衣制的新发展,其裁剪方法又是古 代传统袍制的通裁,因此是一种新型的袍式深衣。 到了汉代时期女子袍式深衣变化丰富,样式时髦, 至魏晋时期又更加时髦。
• 三.赵武灵王的服饰改革
亦衽后 有衣期 右式银河 衽为胡南 式主人洛 。,武阳 受士金 汉像村 文,出 化胡土 的人战 影以国 响左中 ,
后袍国 人,青 所下铜 加穿女 ,裤孩 年 美,像 河 国脚, 南 波著胡 洛 士靴人 阳 顿。装 市 美柱束 金 术上, 村 馆小窄 出 藏鸟袖 土 。为胡 战
1928
土 陶 范穿 )胡 服 的 男 子 ( 山 西 侯 马 市 东 周 墓 出
1975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族墓出土的 战国中晚期玉人,为穿襦裙装的胡人妇女。
研以裾山 究带广王 所钩袖族 藏相袍墓 。连服出年 。的土河 河男铜北 北子人平 省,,山 文腰穿县 物带曲中
1976
相的绘上 连男人村 ,子灯岭 河,,出 南宽穿土年 省腰曲战河 博带裾国南 物,袍中省 馆有式晚三 藏带深期门 。钩衣漆峡
1976
沙 楚 墓穿 出深 土衣 彩的 绘楚 木国 俑妇 摹女 绘( )按 照 湖 南 长
曲裾袍式深衣图
宽袖图墓 袍中出 厘,主土 米仗人战 。剑戴国年 ,切驭湖 图云龙南 画冠升长 高,天沙 穿图子 曲帛弹 厘裾画库 米大,号 , 28
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概述▪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草裙▪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冠▪1、周代冕冠穿着起来威严华丽,仪表堂堂,专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官员在参加各种祭祀典礼活动时穿着。
“冠冕堂皇”一词由此而来。
▪2、冕冠由冕板和冠两部分组成。
▪冕板是设在冠顶上的一块呈长方形的木板,称“延”或“延板”。
用细布帛包裹,上下颜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喻地,用纁色。
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顶上时,必须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进行固定。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
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深衣▪1、深衣的初起▪▪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要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深衣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2先秦服饰
成,且服饰色彩也有了定制
(衣玄裳黄),而且根据自然
的色彩分布创制出不同的纹饰
• 主要特点:
服装面料。
• 1、服饰发展为统治者利用的政治工具。
• 2、明显的等级分化。(统治者——奴隶主——奴隶)
• 3、祭祀礼仪服装受到高度重视。
(二)商朝服饰
• 殷商服饰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等级 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 有代表性的服式。分为曲裾式 和直裾式。
直裾袍
曲裾袍
直裾袍及内衬裙
曲裾袍及其内衬之衣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3、冕服(上衣下裳制) 由冕冠、玄衣(古代祭 祀穿的一种赤黑 色礼 服 )、蔽膝、纁裳及舄 屦(xìjù)组成。
冠服制度在周朝时期日 趋完善。
带钩:包金嵌玉银带钩
战国魏的一个带钩,全名很霸道——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 2、青铜文化
饕餮纹
现代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 “贪财为饕(tao),贪食为餮(tie)。”
• 西周早期的铜兽面饰
• 通高22.2厘米,宽 20.7厘米,出土于北 京琉璃河墓地
• 3、甲骨文
语言是一个民族思想的外泄, 它对人的影响施及人的思维 力量,以及在思维过程中进 行创造的力量。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 之一,夏商时期盛行,窄袖短身; 周朝时期仍然保留这种衣服形制, 但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蔽膝: 形式围裙,下成斧形。是古代奴隶社会
身份、权威的象征。不同质料、色泽、花 纹分别区分人的等级。
• 高级贵妇窄袖织纹衣 • 跪坐玉人·商
2、深衣制(衣裳连属制) 春秋时期出现一种把上衣与下 裳合并连属成一件的长衣。它 是当时的主要服装样式,不分 尊卑,不论男女,都可以穿着。 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所以被用 作礼服和常服。这种样式一直 盛行到汉代。
中国服装史--先秦服装
中国服装史--先秦服装第一节中华服饰的起源1、服装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4-5百万年前,猿人→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智人阶段人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2、中华原始服饰的发祥期旧石器晚期(5-6万年)智人演化到现代人阶段,石器工具大发展,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
此时已用骨针缝制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作成串饰进行装扮。
3、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新石器时代(1)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麻布葛布毛织品(2)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4、中外服饰起源说(1)保护说(2)美化装饰说(3)象征说(4)纽衣说劳动拉重物方便,在身上系结纽带引起的(5)遮羞说第二节中国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完备时期【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了解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服饰的发展和特点、形成与完备,掌握奴隶社会服饰文化的背景,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
【教学内容】1、奴隶社会服饰文化的背景2、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王权的标志——“十二章”服饰纹样3、形成与完备时期(一)夏朝——服饰制度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使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夏朝从夏禹算起,到夏桀灭亡,共传了14代,17王,有四百多年历史。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奴隶制更加完备的商朝,共传17代,31王,约有六百年历史,直至公元前1027年,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
周朝初建时,周都设在丰镐(今陕西),公元前770年,平王继位,将国都迁到洛邑(今河南),史书上将东迁前称西周,东迁后称东周。
西周王朝从武王伐纣至平王之父幽王被杀,共延续11代,12王,约二百五十七年。
东周王朝无力维持,只得任凭诸侯势力逐渐强大,结果形成大国争霸的动荡局面,前后经历三百年,因为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5世纪的历史,后人习惯称此段为“春秋时期”。
中国服饰之----先秦的服饰(一)
中国服饰之----先秦的服饰(一)中国服饰服装分类:东方雅韵文化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
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
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中国民族服饰,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流传至今的很多,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和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中国城市人的服装已不再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而在广阔的农村,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姿多彩的服饰仍以鲜活的形象装点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美丽的山水共同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景观。
先秦: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先秦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五个时期。
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夏、商、西周时期已基本确立。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论辩、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
作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征,先秦时期服饰的整体特征是以“礼教”为中心的,其中反映了一些中国早期朴素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它对于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重要作用。
秦朝服饰
女性服饰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 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始皇对于妃嫔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的支配。因此秦代妃嫔夏天穿 “浅黄藂罗衫”、披“浅黄银泥云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罗裙、五色罗小扇、泥金鞋,以衬托它。
简介
Hale Waihona Puke 秦朝服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与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 衣裳、鞋履、佩环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确立。秦汉时代,在中国服饰是一个重要阶段, 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饰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 时代的习惯。
秦朝服饰秦汉时代也有裤子出现,式样跟现代的灯笼裤很相似,汉族人民在种田,捕鱼时也穿着这种裤子。 说到秦汉男子的头饰,不能不提到头巾,因为一般男性戴头巾,是从秦汉才有的风俗。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 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 只以丝带系扎。
秦朝服饰
历史服饰
01 简介
03 发展
目录
02 服装特点 04 男性服饰
05 女性服饰
07 士兵服饰
目录
06 军官服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 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周人的图腾是火,因秦始皇 十分迷信阴阳五行之说,所以认为是秦的水灭掉了周的火。而黑色主水,固尚黑)。
先秦服装 ppt课件
2、笄
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
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
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
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
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
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
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
发髻加以固定。从周代起,女子
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
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
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
高巾帽
先秦服装
2、社会对服装的影响因素
(1)、等级制度与先秦服装 (2)、原始宗教与先秦服装 (3)、诸子百家与先秦服装
先秦服装
1、古代纺织工具的发明
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 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 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 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 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 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 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 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先秦服装
先秦服装
一、概述 二、原始社会服装 三、夏、商、周时期的服装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 五、先秦时期的服饰配件
先秦服装
一、概述
先秦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五个时期。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距今18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由于年 代久远,服饰,尤其是织物质料不好保存,因而相对来讲,现存的资料相当少,只能 在一定的程度上借助于某些神话传说与器皿纹饰、雕刻、壁画等加以推断和设想。
先秦服装
三、夏、商、周时期的服装
中国古代服装制度诞生在原始社会进入奴 隶制社会的历史剧变时期,其间经历了中国历 史上奴隶社会初步建立的夏朝、形成发展的商 朝和成熟鼎盛的周朝,中国古代服装形制和冠 服制度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建立并完善的。
秦朝服饰PPT课件
秦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朝服饰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服 饰的基本形制,对后世服饰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其他文化影响
秦朝服饰对周边民族和域外文化 产生了影响,推动了中外文化交 流与融合。
02
秦朝男性服饰
头饰
束发
秦朝男性通常将头发束起,用布带或 发冠固定,以保持整洁的仪容。
戴冠
高级官员和贵族男性会戴用玉、木、 铜等材料制成的冠,以彰显身份地位 。
秦朝男性注重配饰的搭配,如玉佩、 腰带等,以彰显身份地位和个性风格。
草鞋
劳作或行军时,男性穿用草编成的草 鞋,轻便耐用。
03
秦朝女性服饰
头饰
秦朝女性头饰以发髻为主,常佩 戴步摇、簪花等饰品。
步摇多以金银制成,呈树枝状或 悬挂珠玉,随着行走而摇曳生姿。
簪花则以各种花卉为造型,插在 发髻上作为装饰,展现出女性的
除了宗教信仰外,秦朝的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也对服饰产 生了影响。例如,在一些神话传说中,特定的图案或符号 被认为具有辟邪、吉祥等寓意,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服饰 上。这些图案或符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 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03
$item3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05
秦朝服饰的文化内涵
政治意义
秦朝服饰的政治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上。秦朝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的人在服饰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服装的质地、颜色上,还体现在服饰的款式、纹样等方面。这种制度化的服饰体系,强化了秦朝社会 的等级观念,突显了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秦朝的服饰色彩也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其他颜色则根据不同等级的 官员进行分配,低级官员只能穿着颜色较深的服饰,而平民则只能穿着没有颜色的素服。这种色彩的严格区分,进一步突显 了秦朝服饰的政治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e. 宗彝,即虎錐,虎取其猛,錐取其智 —— 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f. 藻,即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之意。 g. 火,作火之形,取其光明,火炎向上—— 象征带领百姓附君王之意。 h. 粉米,作谷粒形,取其滋养;又若聚米 形——象征有济养之德。 i. 黼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象征能断 割之意。 j. 黻为两已相背,黑青相次——象征背恶向 善和君臣离合之意。 总之,十二种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 含义。还有,十二章的颜色,由青、黄、黑 白、赤五彩相间使用。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二、元(玄)端和深衣 除冕服之外,惟元端和深衣二种服饰 用途最广。元端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 衣,天子至庶人也皆可穿着。区别在于: 元端为国家之法服,而深衣则是王公至庶 人的常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是因其 拥蔽全身,又因是衣制的初始阶段,人们相信衣制式样出于圣 人所作,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 谐音即为“深衣”。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十二章纹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
采用。到隋唐成为定式,一直流行到清代。 “十二章绘”的寓意是: a. 日、 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 耀——象征帝王统治天下 b. 山,作山形,取其能云雨或镇重性格— —象征王者能安静四方或为人所仰的。 c.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应随机布教 而善于变化。 d. 华虫,作雉形,亦即华丽的鸟,取其纹 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第二篇
先秦服饰(公元前21世纪——前221世纪)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饰历史的 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型制均 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并建立了 完整的服饰制度。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一节 装饰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由夏、商、周奴隶制国家得到了强化,政治、经济、 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们对于“装饰”越来越显得有 意识 和自觉化。这是服装得以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概 括起来有几个主要因素: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据《虞书 · 益稷》载:“予观古人 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 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作服,汝明。” 十二章纹饰绘或绣于服装上 ,始 于西周,成为章服之始,为历代帝王 所采用,服装的装饰程度、华丽以否 成为区别等级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直裾单衣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 绣罗单衣及 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 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 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 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 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 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 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 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 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 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袍、襦、衫等 袍式之短者曰“襦”(也称短袄) 袍与衫之区别: 有衣里直曰“袍”,无衣里者曰“衫”, 也称无袖单衣、或称半衣,男女皆著。 袍和衫的特点:均为整幅制成,通体上下, 无衣裳之别。 着于下体的裤属内衣叫“亵衣”,也称 “襗”。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祛
三、
袍、裘
袂 袖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据《周礼》记载,周代凡有祭祀 之礼,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皆穿礼服。 举行吉礼时必服冕服,冕同而服异, 礼服由:冕冠、玄衣、纁衣 组成。还 配有韨、革带、大带、佩绶、舄等附 件。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周礼 · 春宫》记载:“王之吉服则衮冕, 享先公飨射则氅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 五祀则絺冕,祭群小则玄冕”。 天子冕服十二章、上公九章、诸侯七章、诸子五 章,冠冕旒数一样,按品递降。历代制度大同小 异。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 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自先秦起的古代军事服饰
古代的军服由于作战形式的特 定要求,形成了具有功能特色 的服饰体系。军服的演变,从 简到繁,从繁到简,这种变化 与当时的冶炼业、手工业、服 饰业的发展即经济水平息息相 关。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古代的“胄”,即“盔”,也称兜 鍪,以金属制造。殷商时有铜盔,周 代是青铜盔,战国时已有铁盔。 古代的“甲”是以很厚的犀牛皮和青 色的野牛皮“兕”制成。并以皮做成 袖套,戴在手臂上。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技术的进步 、
夏代至战国时期是中国纺织技术 史上手工纺织技术的形成期。殷商时 期,发明了提花装置。甲骨文中出现 了“桑”、“帛”、“蚕”等字,以 及高度精铸的青铜器,都说明了当时 生产力的发达。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织物 种类增加,如帛、绢、缣、绮、锦、 绣和精细的麻制物。衣料也随着装饰 发展的影响变得精致起来,衣着式样 到了周代,已文章大备,加之宗教信 仰和社会变革等原因,使服装形成了 一套系统的冕服制度,所谓“礼经三 百,威仪三千”。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 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 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 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 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 渐接纳。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三篇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 冕者,冠也”,但冠不 等于冕。由于冕服之隆贵, 后人常用“冠冕堂皇”来形 容人的仪表。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冕服: 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 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 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 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 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 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 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 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 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由于深衣式样新颖,穿着舒适便 利,且裁制简便省工,所以很快流行开 来,一直到东汉,成为社会上最盛行的 服式。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论男女, 不分阶层都可以穿用,正如《深衣篇》 中所云:“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 以滨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 之次也。”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尽管深 衣魏、晋之后已不再流行,但这种上下 衣裳连属的整合式长衣对后代服装有极 大的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及后来的 质孙服、腰线袄子,包括明代的服装, 都受此影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从周代一直到明代,中国后妃礼 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上的典型文饰一 直是翟翚雉文。 司掌王后六服:袆衣、褕衣、鞠衣、 展衣、緣纱、素纱。其中袆、 褕、鞠三服是祭服,均采绘羽饰,统 一为一色,不可两色。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 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 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 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 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 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 礼服,亦是卿大夫 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 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 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 深衣之制: A、右衽,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 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B、上窄下宽,下裳“制 十有二幅,以应 十有二月”的含义,与冕服的十二章纹饰 相似,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C、以麻布、白布为之。幅用对角斜裁法。 是古代最早的服饰之一,其形制对后代产 生极大影响。
1、袍(长衣)
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形成的,腰部没有断 缝,实为一种长衣,袍里夹有绵絮,短的袍 又称为襦。用新绵装其里面的名曰襔,杂用 旧絮的叫做袍,袍在当时不作为礼服,而是 一种内衣。汉代以后,在领、袖、襟、裾等 处缀以缘边,才发展为男子礼服。
裙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战国男子穿着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与其 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 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 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 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 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 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 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曲裾深衣是汉服中最美的衣服之一, 它把东方女性的古典、含蓄、轻盈、飘逸 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3、裘 《说文解字》云:“裘之 制毛在外,故象毛”。“君子 至止,锦衣狐裘。” 魏文帝曰:“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4、褐衣 用粗麻和兽毛混纺成的织 料,为下层老百姓所穿着。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四、战国胡服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 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 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 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 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 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 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 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 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商代上层社会用来标明身份的装 饰物——“蔽膝”,即为 “芾” , 上有纹饰,蔽或称黻、芾,上小下大, 呈斧形,用来祭祀祖先,寓不忘本之 意。既起装饰作用,又标示其社会地 位。
象形字“芾”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 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 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 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 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 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 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 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 “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 叫“革带“。 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 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 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 之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