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与急性心力衰竭

合集下载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新活素米力农联合治疗价值观察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新活素米力农联合治疗价值观察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新活素米力农联合治疗价值观察1. 引言1.1 背景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出现症状严重的循环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疲乏、心悸等症状,病情呈现迅速恶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传统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主要包括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药物的应用,但其疗效不佳,且易出现药物耐受性和不良反应。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新活素和米力农是两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其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新活素米力农联合治疗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新活素米力农联合治疗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指标等,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新活素米力农联合治疗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还旨在探讨新活素米力农联合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为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提供更有效的选择。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新活素米力农联合治疗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推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招募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被随机分配到两组,分别接受新活素、米力农以及联合治疗。

病例组将接受联合治疗,对照组将接受常规治疗。

我们将采用客观的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过程中,将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评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七版)

心力衰竭(七版)

正 常 的 血 液 循 环 图
主动脉
肺动脉
左心房
右心房
二尖瓣
三尖瓣 右心室
左心室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 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 对或相对减少,心泵功能降低,以至不 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或综合 征。 心功能不全(代偿 失代偿过程) 充血性心力衰竭
弊:初长度>2.2μm,心肌纤维过长,收缩力下降
(三)心肌收缩性增强
交 感 神 经 ( + )
+dp/dt max(即等容收缩期单位时间内左心室内
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
β-受体 AC ATP
CA ↑
cAMP
PKA
肌膜Ca2+通道蛋白磷酸化 Ca2+通道开放 胞浆Ca2+浓度瞬间↑ 心肌收缩力↑
(四)心室重塑
心室重塑是心室在长期容量和压力
负荷增加时,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 、代谢和功能而发生的慢性代偿适 应性反应。 心肌细胞重塑 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变化
正常时心肌细胞占心脏重量的70~80%,但 在数量上只占心脏细胞总数的20~30%。
从器官水平上,离心性和向心性肥大;
从细胞水平上,心肌细胞呈肥厚性生长; 非心肌细胞呈增生性生长。 从分子水平上,心肌调节蛋白基因从“成 熟型”向“胚胎型”转化;肌球蛋白重链 从α-MHC向β- MHC转化,V1向V3转化。
1、心肌细胞重塑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机制:机械性、化学性刺激使蛋白质 合成增加。
代偿方式心肌肥大是最经济、持久有效!
(1)心肌肥大
向心性肥大:由压力负荷增大引起,不伴心室半径增加; 离心性肥大:由容量负荷增大引起,伴有心室半径增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引言: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将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体外。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

实验目的:1.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探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3. 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小白鼠)、麻醉药物、麻醉器械、心电图仪、血压计等;2. 实验方法:a. 麻醉小白鼠,使其处于无痛觉状态;b. 固定小白鼠并连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c. 测量小白鼠的血压;d. 改变小白鼠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等;e. 注射不同药物,观察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f.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结构和功能观察:a. 小白鼠的心脏位于胸腔中,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组成;b.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形成心电图;c. 血液通过动脉和静脉流动,形成血液循环。

2. 环境条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a. 温度变化:实验发现,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小白鼠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b. 光照变化:实验发现,当环境光照较强时,小白鼠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当环境光照较弱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3. 药物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a. 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实验注射肾上腺素,观察到小白鼠的心率和血压明显升高;b. 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实验注射乙酰胆碱,观察到小白鼠的心率和血压明显降低;c. 血管扩张剂:实验注射硝酸甘油,观察到小白鼠的血压明显降低。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对心血管活动产生影响,温度和光照的改变都会引起心率和血压的变化;2.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活动具有相反的调节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和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和血压降低;3. 血管扩张剂可以降低血压,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血 压↓ 肾血流量↑ 垂体前叶释放ADH↓ ↓ ↓ 肾重吸收水↓ ↓ 肾排钠和排水↑
二、体 液 调 节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
(兴奋性)
2 .血管的N支配
(1)缩血管NF(=交感缩血管NF)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 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 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 经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肾、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
↓(激活)
作用: ①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
血压调节; ②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 ③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④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六).心房钠尿肽(ANP)
适宜刺激 来源:
血容量↑、内皮素、VP
心 房 肌
合成释放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弓N 孤 束 核 ↓ ↓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 ↓ 心率↓、冠脉舒 皮肤、内脏 呼吸加深加快 心输出量↓ 骨骼肌血管缩 ↓ ↓间接 ↓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 压↑

正常心血管功能调节和急性心衰

正常心血管功能调节和急性心衰

正常心血管功能调节和急性心衰汤春香、李惠森(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输血医学第三组,广东广州,510515)摘要:通过给刺激家兔支配心、血管的神经体液方法,对比刺激前后的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改变右心室的前、后负荷,造成家兔急性心衰并且给予急救,对比心衰前后以及救治前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变化。

夹闭颈总动脉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增大;刺激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静脉注射NA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心率减慢;静脉注射Ach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制备好心力衰竭模型后进行救治。

经救治,造成家兔死亡,救治失败。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概述:正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的剧烈变化会显著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调节心脏、内脏、骨骼肌的活动。

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Ach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对心脏、内脏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本次实验是一次根据以上原理所设计的验证性实验。

急性心力衰竭为死亡率较高的多发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已经明了,救治策略也趋向成熟。

为了解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救治,我组进行了这一实验。

1实验材料:1.1动物:清洁及健康家兔一只(性别不限)1.2器械:家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1ml、5ml、10ml),2ml玻璃注射器,手术线1.3仪器设备:PcLab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压力换能器,动脉和静脉插管,三通管,刺激电极,恒温水浴锅1.4药品和试剂:20%乌拉坦,生理盐水,0.1%肝素生理盐水,液体石蜡,去甲肾上腺素(1:10 000),肾上腺素(5:100 000),乙酰胆碱(1:100 000),呋噻米(1%),654-2(山莨菪碱)。

心功能评估和活动指导

心功能评估和活动指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研究指出:针对单一管腔狭窄,放置支架后,运
动对整体状态有好处。规律运动能增强体力、活动能力,增加心脏和肺的工作效率,改善冠状 动脉血流,调节血压和心率,使其趋于平稳。此外,运动还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性,
减少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几率,身体会越动越健康。
“但在临床上,有很多心脏病患者都不敢动,我们将这类人称为‘心性致残’。其实,越不 动,他们的身体状况越差,不仅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还会因血液淤滞,造成静脉、动脉血栓,
散步 推荐运动频率:每周5次,每次4小时。 散步对人体的神经、呼吸、消化、肌肉、血
液循环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全
身性的有特殊功效的体育疗法。散步可改善大脑 皮层与植物神经的功能,扩张外周血管,从而降 低血压,有利于心脏健康。
以强心为目的的运动锻炼,还必须有一定的强度。美国哈佛大学对72088名4063岁的人进行为期8年的运动与心脏相关的研究,发现每月花3个小时的时间快 步走,或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慢跑及其他充满活力的热身运动,就可使人们患心 脏病的几率降低35%-41%。这项试验还表明,闲庭信步式的散步,无论每天坚 持走多长时间和距离,都对降低心脏病发病几率无济于事。
过去一直认为体力活动可能会加速左室功能的恶化因此建议心衰病人避免体力活动而尽量卧床休息以求最大程度的减轻症状近年来有关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可以减轻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和减慢心室重塑的进程对减缓心衰病人进程有利是一种能改善病人临床状态的辅助治疗手段活动指导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坎农说
心功能评估和活动指导
苗媛
概述
1、循环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将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能
1
量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激素、电解质等运输到全身组织进行新陈代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冠心病成为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1%,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我国仍面临着高患病率、高再入院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

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但在这场战役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延缓心衰发展进程、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减少再入院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等。

1.心脏康复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心脏康复是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饮食指导、规律服药、宣传教育、定期监测各项指标等,既包括心脏疾病预防及前期功能锻炼,还包括心脏疾病后期功能恢复,全程全面关注患者,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2]。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主要为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

人员构成方面,心脏康复团队一般由心血管科医师、治疗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

2.运动康复是心衰康复的核心内容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

运动康复对心衰患者的确定效果主要有: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何耐力,以及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可能带来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等。

虽然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为了顺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对患者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体适能的评估,严格把握运动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重组人脑利钠肽是一种内源性的多肽激素,通过促进钠盐和水的排泄,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等多种机制来调节血管张力、液体平衡和心脏功能。

在AHF患者中,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有效降低心脏前负荷,减轻水肿,改善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心脏功能,减缓病情恶化的目的。

重组人脑利钠肽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可以在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中使用,为AHF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1. 改善症状研究显示,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后,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明显减轻,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呼吸和活动能力。

这表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降低并发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随心律失常、肺水肿、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发现,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改善预后。

3. 减少住院时间和再入院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常常需要在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而且短期内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再次入院的情况。

研究显示,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的风险,减轻医疗资源的负担。

1. 降低死亡率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失调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更是非常关键。

研究表明,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2. 提高生活质量除了减少死亡率外,重组人脑利钠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后,患者的身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这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 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
ABCD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药物治疗
01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水 平。
03
02
降血压药物
如ACE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用于 控制血压。
03
血压和血流
01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 力,是心血管活动的重要参数 之一。
02
血流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速度和方向,受到血压、血管 阻力和心脏收缩力的影响。
03
血压和血流的变化可以反映心 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过高或 过低的血压以及异常的血流都 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04
心血管活动的病理反应
详细描述
心肌缺血的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心肌梗死 的症状包括持续的胸痛、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心肌缺 血和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
05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 水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心钠素和内皮素
心钠素由心房分泌,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作用;内皮素则是一种强 烈的缩血管物质,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自身调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能够在没有外来神经和体液因 素影响的情况下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
心肌细胞的代谢产物
心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氢离子等 ,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姓名张立鑫60 专业临床二系年级 2010级班次 4班赵文韬70 日期 2011年11月9日郑维金73钟原75【实验名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目的】观察和验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了解和掌握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实验对象】家兔,体重2-4kg左右。

【实验药品和器材】20%氨基甲酸乙酯,%NaCl,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P72-73)1.麻醉。

2.气管插管。

3.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4.左侧颈总动脉插管。

5.BL-410的操作6.实验记录【实验结果】1.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导致血压下降。

2.夹闭右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导致血压升高。

3.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4.注射肾上腺素: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在血管,血管平滑肌上α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使这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5.注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6.刺激迷走神经外端,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实验结论】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水平不同,对血流量的需要也不同。

机体的神经和体液机制可对心脏和各部分血管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适应各器官组织在不同情况下对血流量的需要,协调地进行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注射肾上腺素可使动脉血压升高;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注射乙酰胆碱、刺激迷走神经外端可使动脉血压降低。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VIP,引 时也释放VIP,引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二)心 血 管 中 枢
特 点 脊 T、L、S段 ①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 髓 灰质侧角 ②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缩血管中枢 ①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始终有紧张性, 头端腹外侧) 延 (头端腹外侧) ②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 心交感中枢 ③相互间有突触联系 传入神经接替站: (尾端腹外侧) ④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髓 心迷走中枢 ⑤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一.神 经 调 节
一 ) 心 血 管 的 神 经 支 配 ( ( ( (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and Its Effects 分布特点及规律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 递质──Ach 脊髓外侧柱,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 室肌。 室肌。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窦房结: 窦房结:右侧交感神经 房室交界: 房室交界:左侧交感神经 功能:心率加快 功能: 功能:心肌收缩加强 功能: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Vagal Nerve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and Its Effects
分布及特点
节前神经元 :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前神经纤 维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 :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 房室束及其分支 左右侧迷走神经的支配差异 右侧:窦房结 右侧: 左侧:房室交界 左侧:

血管功能调节及急性右心衰实验论文

血管功能调节及急性右心衰实验论文

正常心血管功能调节与急性右心衰竭指导老师:金春华2(1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班,2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东广州 510515)摘要:目的:以家兔的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等作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正常心血管功能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学习通过增加右心前、后负荷的实验技术,制备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方法,观察急性右心衰竭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方法:依次通过动脉夹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刺激方法观察家兔在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

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增加心脏前负荷,静脉注射液体石蜡建立增加心脏后负荷,从而构建急性右心衰模型,观察家兔在注射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并注射山良菪碱进行抢救,对比急性右心衰前后及救治前后家兔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夹闭颈总动脉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升高,脉压差较正常时降低,中心静脉压有所升高,心率略微增加,呼吸频率减慢且呼吸深度明显加深。

刺激迷走神经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刺激前有所降低、脉压差升高,中心静脉压也降低,心率降低,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变化不大。

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升高、脉压差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心率则明显降低,呼吸频率下降,呼吸深度变深。

颈静脉注射乙酰胆碱0.2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较注射前降低,中心静脉压则明显上升,心率明显下降,呼吸频率明显增大,呼吸深度保持平缓。

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升高,中心静脉压降低,心率增高,呼吸频率增大。

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70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心率降低,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加深。

颈静脉注射0.9ml石蜡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升高,呼吸频率增大。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和胰腺 等分泌的激素也对心血管活动有重要 影响,例如甲状腺激素过多可能导致 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
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与体液调节
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药物通过调节体液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利 尿剂可以促进体内水分的排出,降低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功能。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目录
CONTENTS
• 心血管系统的概述 •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心血管活动的综合调节 • 心血管疾病与体液调节
01 心血管系统的概述
CHAPTER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
作为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器 官。
血管
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负责输送血液,并调 节血流量和血压。
血液
含有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为身体各 部位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 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以维持血压 和血流的稳定。
体液调节
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心血管 系统的活动,如肾上腺素、去甲 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
自身调节
心血管系统通过自身反馈机制调 节血流量和血压,以适应不同的 生理需求。
通过分泌激素等调节心血管活动,如肾上腺素、 胰岛素等。
பைடு நூலகம்免疫系统
通过细胞因子等调节心血管活动,参与炎症反 应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互作用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影响,共同调节心血管活动,维持内环境稳态。
心血管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
压力感受器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会兴 奋,通过反射性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和 增强迷走神经活动,降低心率和心输 出量,从而维持血压稳定。

第三章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功能调节2

第三章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功能调节2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减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
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 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称为减压反射。
对维持机体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血压
颈动脉窦 窦神经 主动脉弓 主动脉神经
血压延髓心血管中枢心抑制中(+) 心加速中枢(-)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外膜 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主要感受 血压变化对血管壁产生的牵张刺激,常 称为压力感受器。在一定范围内,该感 受器发放冲动的频率,随血压升高对血 管壁牵张刺激的加强而增大。
• 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随舌咽神 经进入延髓。主动脉弓的传入神经随迷走 神经进入延髓。
血管紧张素是一组多肽类物质, 由肝脏产生的称为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I(十肽) 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II(八肽)
氨基肽酶 血管紧张素III(七肽)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血管紧张素的主要作用——升高血压。
缩血管作用—— 引起强烈的缩血管反应,使外周 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刺激醛固酮的分泌——使血容量增加。
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升压反射——
当动脉血中的O2分压降低、CO2分压升高 及H+浓度升高,反射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 压升高。该反射在平时对心血管无明显调节作 用,只在低氧、窒息、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 等情况下发挥升压作用。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体液调节: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04
心血管活动的病理生理调 节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
血管重塑 高血压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 ,导致血管壁发生重塑,血管壁 逐渐增厚,血管腔变窄,增加血 流阻力。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壁受到损伤, 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在动脉壁上,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动 脉狭窄的风险。
血管收缩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收缩,使血流 阻力增加,进一步升高血压。
心脏肥厚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肥厚,增 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脏功能下降 。
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机制
心肌缺血
当心肌缺血时,心脏传导系统受到影 响,导致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进而 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等会影响心 脏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
03
心血管活动的生理功能调 节
心率的调节
心率
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衡量心脏功能 的重要指标之一。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控制心率的神经调节机制,交感神经使心率 加快,副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
窦房结
控制心率的起搏点,位于右心房。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两种肾上腺素类物质,可作用于心脏受体, 直接或间接引起心率加快。
副交感神经
02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作用于量增加。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03
在生理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
相互拮抗的,共同维持心血管活动的平衡。
体液调节
01 02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释放的主要神经递质,它 们可作用于心肌、血管平滑肌等靶细胞,通过增加钙离子浓度、激活蛋 白激酶等途径,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等效应。

肾上腺素在临床的作用和应用

肾上腺素在临床的作用和应用

肾上腺素在临床的作用和应用肾上腺素是一种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影响总周血管阻力的激素。

以下是肾上腺素在临床上的作用和应用的相关内容。

肾上腺素是一种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内分泌的激素,它的分泌主要受到交感神经系统的直接调节。

在应急情况下,肾上腺素能够迅速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增强交感神经的传导,从而使机体能够迅速应对外界的压力。

肾上腺素通过与心肌细胞上的β1-adrenoceptor结合,增加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活动,并使心肌的收缩力得到增强。

这一作用对于处理急性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非常重要。

此外,肾上腺素还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β2-adrenoceptor,收缩外周血管,增加总周血管阻力,从而提高血压。

这对于处理严重的低血压、休克以及出血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肾上腺素具有强烈的心脏兴奋作用和增加总周血管阻力的能力,因此在临床上常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心血管复苏和治疗。

肾上腺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迅速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恢复血压和血流量,从而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肾上腺素还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呼吸窘迫综合征,通过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

除了其在心血管系统上的应用外,肾上腺素还可用于眼科手术。

因为肾上腺素能够引起瞳孔的扩张,这一效果可以帮助眼科医生更好地进行手术。

此外,肾上腺素还可用于止血和调控出血的治疗。

当局部创伤导致出血时,肾上腺素可以通过收缩血管和增加血小板聚集,促使出血部位的止血。

在临床使用肾上腺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肾上腺素具有明显的心脏兴奋作用,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异常激活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肾上腺素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指标。

此外,肾上腺素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和代谢变化,因此在糖尿病患者或存在代谢紊乱的患者中,应慎重使用。

综上所述,肾上腺素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急性心力衰竭摘要目的:以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为指标,观察整体情况下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认识;3.学习使心脏负荷过度的方法以及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观察急性右心衰时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变化。

方法: 分别通过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刺激方法观察家兔在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

静脉注射石蜡建立急性右心衰模型,并注射山良菪碱进行抢救,对比心衰前后及救治前后家兔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夹闭家兔的右侧颈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大,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心率减慢;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完成心力衰竭模型的构建,山良菪碱抢救有一定效果。

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符合其理论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急性心力衰竭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对于心血管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对于机体正常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极其重要。

血管主要受交感神经的支配,而心脏受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β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以及血压升高,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肾上腺素受体有α及β两个类型,作用基本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同;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急性心力衰竭是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通过给家兔静脉快速大量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多,以及静脉注射石蜡造成肺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右心前、后负荷升高,导致右心衰竭,从而构建急性心衰模型,运用M胆碱受体阻滞剂山良菪碱可进行救治。

1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动物:家兔手术器械和仪器:家兔手术台,恒温水浴锅,注射器(1ml、2ml、5ml、10ml),动脉夹,止血钳,组织剪,粗剪,眼科镊,手术线,固定绳,纱布,动静脉插管,三通管,压力换能器,PcLab数据采集系统。

—药品和试剂:20%乌拉坦,37℃生理盐水,%肝素,蒸馏水,液体石蜡,1:10000去甲肾上腺素,5:10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 1%呋噻米,山莨菪碱。

方法动物麻醉:挑选家兔,称量家兔的体重,按照体重计算麻药剂量(5ml/kg)。

用20%乌拉坦耳缘静脉缓慢注射麻醉。

注意观察肌张力、呼吸频率、角膜反射变化。

麻醉后仰卧固定在手术台上。

《备皮:家兔颈部剪毛,沿着甲状软骨下正中剪开皮肤6cm。

动静脉插管:钝性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

向分离好的颈静脉插入预先充好肝素的静脉插管;左颈动脉中插入和PcLab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接的动脉插管。

固定后记录电脑返回的数据。

钝性分离右侧颈总动脉。

神经体液调节实验:(1)用动脉夹夹闭右侧颈总动脉5-10s,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

(2)家兔安静5分钟后,静脉先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再注射1ml左右的生理盐水来送液。

观察注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记录。

(3)家兔安静5分钟后,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再注射1ml左右的生理盐水来送液。

观察各注射前后项指标的变化并记录。

(4)家兔安静5分钟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再注射1ml左右的生理盐水来送液。

观察注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记录。

急性右心衰竭实验:神经体液调节实验后让动物安静10分钟,记录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呼吸深度。

(1)快速颈静脉导管输入37℃生理盐50ml,观察并记录注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2)家兔安静5分钟后,颈静脉缓慢注射液体石蜡,再注射1ml左右的生理盐水来送液。

观察注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记录。

(3)急性右心衰竭的抢救:根据实验室安排,应注射山莨菪碱进行救治。

2. 结果(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颈总动脉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较正常时大幅度升高,中心静脉压有所降低,心率略微增加,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且呼吸深度明显加深。

见表1。

操作步骤动脉血压(mmHg)$中心静脉压(cmH2O)心率(次/分)呼吸频率(次/分)呼吸深度;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正常10280$2233952平缓·夹闭颈总动脉10秒13811226¥34763加深后表1. 夹闭颈动脉前后指标#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升高、脉压差降低,中心静脉压也较大幅度升高,心率则明显降低,呼吸频率下降,呼吸深度变浅。

见表2。

操作步骤动脉血压(mmHg)%中心静脉压(cmH2O)心率(次/分)呼吸频率(次/分)呼吸深度%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注射前11087(2329650平缓|注射后13811919;19545变浅表2. 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前后指标!颈静脉注射乙酰胆碱颈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则明显上升,心率明显下降,呼吸频率明显增大,呼吸深度保持平缓。

见表3。

操作步骤动脉血压(mmHg)(中心静脉压(cmH2O)心率(次/分)呼吸频率(次/分)呼吸深度|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注射前10984{2527146平缓]注射后998019:16056平缓表3. 颈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前后指标|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升高,中心静脉压小幅度降低,心率增高,呼吸频率增大。

见表4。

操作步骤动脉血压(mmHg)中心静脉压(cmH2O)心率(次/分)呼吸频率(次/分)呼吸深度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注射前1078522(23046平缓注射后《13010723290~59平缓表4. 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前后指标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0ml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心率降低,呼吸频率增大,呼吸深度加深。

见表5。

操作步骤动脉血压(mmHg)中心静脉压(cmH2O)心率(次/分)<呼吸频率(次/分)呼吸深度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

脉压差~注射前1108426}22050平缓注射后96<752118859】加深表5. 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前后指标急性心力衰竭实验颈静脉注射石蜡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较注射前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升高,呼吸频率增大。

注射山莨菪碱后,收缩压,舒张压略回升,中心静脉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频率减慢。

见表6。

#操作步骤动脉血压(mmHg)中心静脉压(cmH2O)心率(次/分)呼吸频率(次/分)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差颈静脉注射石蜡ml 前104】8024 22852后947519-30966颈静脉注射山莨菪碱100802028750表6. 急性心力衰竭实验3讨论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同时影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为颈动脉窦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血管壁所受到的机械牵张。

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可以反射性的引起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以及血压下降[1, 2]。

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即阻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压力的刺激,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动脉血压。

颈动脉窦无法感受血压变化,传入冲动减少,使得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从而造成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以及血压升高。

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对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表现在大脑血循环阻断,造成CO2分压升高,H+浓度升高,作用于延髓腹外侧表面的中枢化学感受器。

其效应主是调节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通过呼吸的改变继而影响心血管活动。

实验数据显示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呼吸频率也显著增高。

中心静脉压的大小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引起外周阻力血管收缩。

本组实验数据显示中心静脉压下降,可知心输出量的增加量大于回心血量的增加量,推断是由外周阻力血管收缩所导致的结果。

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动α受体,对心脏β1受体也有较弱激动作用,但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动血管的α1受体,使得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以皮肤黏膜的血管收缩最明显。

静脉的显著收缩使总外周阻力增加,器官血流量减少。

大剂量时,因血管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显著升高,故收缩压升高的同时舒张压也明显升高,脉压差因此减小,中心静脉压则显著升高。

另外,去甲肾上腺素能激动血管壁上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α2受体,反馈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对血管的收缩起负反馈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激动心脏β1受体,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急剧升高的血压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使得中枢神经发放冲动刺激迷走神经,从而抑制心脏活动,这种抑制作用强于去甲肾上腺素对β1受体的激动作用,最终结果是使心率减慢。

不过,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心脏兴奋时,心肌代谢产物腺苷会增加,Runold等和Lagercrantz等在幼龄家兔实验中的结果提示,腺苷可以引起呼吸运动减弱[3, 4]。

已知腺苷可减弱膈肌收缩性,诱发支气管平滑肌收缩[5],并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呼吸频率降低,呼吸变浅。

颈静脉注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对心房肌有直接抑制作用,但对心室肌有无直接作用尚存争议[6]。

Ach可与心肌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等作用,即产生负性变时、负性变传导、负性变力作用。

Ach能够刺激正常血管内皮产生舒血管的一氧化氮[7],因此Ach可引起全身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Ach 所致的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也与扩血管作用有关。

因此,数据显示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脉压差都有所下降。

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兴奋心血管系统。

小剂量时主要激动β受体,大剂量时主要激动α受体[8]。

在血管功能表现上,激动α1受体使血管收缩,激动β2受体使血管舒张,所以二者对血压总的调节作用是不确定的,即外周阻力变化为不确定的。

实验数据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但是此项操作是在注射完乙酰胆碱后的血压恢复期进行的,所以无法排除机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所造成的舒张压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