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夏商西周1.1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1.2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3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2. 第二单元:春秋战国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2.2 孔子及其思想2.3 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第三单元:秦汉3.1 秦朝的建立与灭亡3.2 汉朝的建立与灭亡3.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4.1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4.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5. 第五单元:隋唐5.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5.2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5.3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
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现象的本质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讲解:结合教材,条理清晰地讲解历史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history 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夏商西周(2周)1.1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1.2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1.3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2. 第二单元:春秋战国(2周)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课时)2.2 孔子及其思想(1课时)2.3 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1课时)3. 第三单元:秦汉(2周)3.1 秦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3.2 汉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3.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1课时)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2周)4.1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1课时)4.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1课时)5. 第五单元:隋唐(2周)5.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5.2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1课时)5.3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1课时)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 辅助资料: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纪录片等。
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
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
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黄(谈两碑上的字),“ (二)禅让的传说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
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
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
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起点课时一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 掌握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和原因。
教学重点1. 人类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 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教学难点1.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2. 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演化树,简单介绍人类起源的历程。
2. 讲解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通过PPT介绍人类化石、考古文物等证据,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判断。
3. 讲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介绍人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以及迁徙的原因。
4. 梳理知识点:通过练题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迁徙进行简单梳理和巩固。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课时二古代文明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2. 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时间和地点;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2. 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通过PPT介绍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3. 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4. 比较不同文明:通过练题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课时一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1. 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图片展现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和场景。
2. 讲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通过PPT介绍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一:《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2. 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2.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设备、教具、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知识讲解 (15分钟)1. 讲解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介绍中华文明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汉帝国的统一和辉煌,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特点。
Step 3:互动探究 (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并总结出历史文化的特点;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构建中华文明的脉络和特色。
Step 4:巩固练习 (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练习册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Step 5:延伸拓展 (10分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Step 6:总结与展望 (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案二:《古代帝国的兴亡与文化融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帝国的兴亡与文化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古代帝国的关键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对古代帝国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课件(全册)
清晨,北京人伴着第一缕阳光出发了。他 们中青壮年手拿火把开始追逐山林中的野兽。 只见他们快速奔跑着,十几个人围住一头肿骨 鹿,有的用木棍击打,有的用石头丢击,肿骨 鹿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成为这群北京人的猎 物。
留在洞内的妇女、老人和孩子们也没闲着, 他们成群结伴的在洞周围采摘野果,并用保留 下来的火种烤熟了来吃。
(1)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2)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2021/3/5
(1)生物死亡以后, 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 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 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 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 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 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 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 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2021/3/5
2021/3/5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 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 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 有哪些不足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 的生活有保障呢?
代中 表国
早 期 北人 京类 人的
元谋人 北京人
发现地点 距今年代 基本概况
北京人的发现:时间、地点、过程 外形特征 使用工具 社会组织 学会用火
山顶洞人
2021/3/5
随堂训练
1.如果你去长江流域参观远古人类遗址,可以参观
A 到(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
2021/3/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山顶洞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
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2021/3/5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复原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类的活动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3页 0104页 0139页 0214页 0246页 0303页 0354页 0476页 0478页 0507页 0581页 0618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7年级教材主要是中国古代史,这段历史比较久远,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影视剧等,对中国古代史有所接触,上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料例如图片、视频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问题探究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时序编排特点,历史地图等教学素材,使用图表类分析、归纳知识及学生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及学科素养。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主要以北京人为例讲述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一部分简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分布及元谋人,在第二、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
人类是从古猿发展而来,我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北京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猿人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考古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史前阶段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1.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完成学习。
2.将本课课件准备好。
3.查看本课目录下自学检测、当堂达标、提升训练试卷。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演示动画地图、播放视频资料,并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三个子目相关内容。
目标2:能够通过《我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明确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元谋人、北京人等遗址位置;初步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生活年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米集、捕提食物为生会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集和得来的食物总有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怎样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来生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器和制石器,衣业、富教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
然后发问导入“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一原始农耕生活。
二、检查预习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2.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居住在干栏式木房,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目录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 3 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 4 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 5 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 6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 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 课“秦王扫六合”第11 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 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 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 课三国鼎立第19 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 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 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 2 课“贞观之治”第 3 课“开元盛世”第 4 课科举制的创立第 5 课“和同为一家”第 6 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 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 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 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 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 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 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 1 课鸦片战争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 3 课收复新疆第 4 课甲午中日战争第 5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 6 课洋务运动第7 课戊戌变法第8 课辛亥革命第9 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 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 课北伐战争第12 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 课难忘九一八第15 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 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 课内战烽火第18 课战略大决战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 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 1 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 2 课最可爱的人第 3 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 4 课工业化的起步第 5 课三大改造第 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 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 课改革开放第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 课民族团结第12 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 课钢铁长城第15 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 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8 课科学技术成就(二)第19 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0 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20 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 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 1 课人类的形成第 2 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 3 课西方文明之源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 4 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 5 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 6 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 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 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 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 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11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 课美国的诞生第13 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第14 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 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 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 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 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 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 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1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 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 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 1 课俄国十月革命第 2 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 3 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 4 课经济大危机第 5 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6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 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 课美国经济发展第9 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 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 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 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3 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 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5 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 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 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 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 课现代音乐和电影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 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起源第一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 掌握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教学重点:- 人类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观点- 分析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 视频展示- 图片和文献分析教学资源:- 课本:《七年级历史上册》- 多媒体设备- 图片和文献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3. 研究内容:通过课本的讲解和图文材料的展示,介绍人类文明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证据和争议。
5. 整理汇报: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思考和讨论。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的积极程度和贡献;-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植物居住环境...。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出现1.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代文明的出现,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会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教学内容: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1.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和地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2.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会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思想变革。
2.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和地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程度。
第三章: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3.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1.1 教学目标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商朝的兴衰过程了解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2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和灭亡商朝的兴衰过程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夏商西周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时间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第三章:秦统一中国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掌握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2 教学内容秦朝的建立过程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第四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2 教学内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第五章:对外友好交往与开放政策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掌握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事件第六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掌握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2 教学内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八章:宋元时期的变革8.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第九章: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危机9.1 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掌握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第十章:近代化的探索10.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掌握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2 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探索过程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近代化的探索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1.1 教学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事件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11.2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事件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抗日战争的细节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第十二章:解放战争的胜利12.1 教学目标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战役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2.2 教学内容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解放战争胜利的影响1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改变1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4.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理解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影响1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第十五章:综合测试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15.2 教学内容复习本册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15.3 教学方法采用测试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复习,提高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15.4 教学评估课堂测试:学生能正确回答复习题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的内容,包括了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秦统一中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对外友好交往与开放政策、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宋元时期的变革、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危机、近代化的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综合测试与复习。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第 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之一、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过程]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课后反思: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 人类的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历史上册(部编版)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8页 0096页 0114页 0174页 0189页 0247页 0278页 0400页 0486页 0575页 0627页 0696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目录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那么他怎样劝说下面的百姓们来支持他的变法?
让学生讲出“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
(德育渗透)提问: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
2、内容
现在我们一起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归纳一下:
3、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旧贵族的利益)
旧贵族会怎样对待商鞅呢?
(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4、合作探究
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商鞅虽死,但他的改革已经深得人心,新法仍在秦国推行,所以他的变法是成功了。
(德育渗透:让学生看待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正确地认识到自古以来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是非常伟大、受人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阅读课本
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
学生合作和讨
论
结构。
让学生多思考,
多动脑
培养学生史实归
纳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材
料的能力和语言
组织能力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二、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提示: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
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的填写
主要包括:(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
3、知识拓展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4、历史影响
提示: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各种主张和方学生阅读课
本,进行知识
查找并完成表
格的填写
学生阅读进行
归纳总结
学生分小组进
加深巩固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理
解,有助于学生
理解复杂的知识
结构。
让学生多思考,
多动脑
培养学生分析材
料的能力和语言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3、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完成张骞两次
出使西域的内容(时间、目的、成果)
4、课堂思考,情感升华
师:通过展示史料和图片,并提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艰难险阻: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品质: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过渡:
师: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四、丝绸之路
1、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64页《丝绸之路线路图》,并问: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除了丝绸,中国输出的还有哪些东西?西域和西方又把什么输入了中国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4页丝绸之路的内容,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2、通过物品展示图,让学生判断哪些物品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西域传入的?
提示:
3、陆上丝绸之路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线
如: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4、海上丝绸之路学生讨论并合
作完成表格
学生思考
学生合作讨
论,分析归纳
学生:因为在
这条商路中,
中国输出的商
品以丝绸最具
代表性。
养成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记忆
让学生多思考,
多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