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输运过程
流体输运过程中的流量与浓度关系
流体输运过程中的流量与浓度关系引言流体输运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涉及到液体、气体等不同的介质。
在流体输运过程中,流量和浓度是两个非常关键的物理量,它们相互关联,对于流体输运过程的控制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流体输运过程中流量与浓度的关系,旨在深入理解和应用相关的知识。
背景流体输运过程中的流量与浓度关系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如流体力学、传质学等。
在化工、石油、环保等行业中,对于流体输送过程中的流量和浓度进行准确计算和控制,是保证生产流程的稳定性和优化经济效益的关键。
因此,深入研究流量与浓度关系的变化规律,对于提高流体输运过程的效率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
流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定义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管道或其它介质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或质量。
它是流体输运过程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
计算方法流量的计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1.泊松方程法:适用于一维非稳态流动和维流动,通过泊松方程建立流量计算模型。
2.质量守恒法:适用于多组分混合流体输运过程中的流量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流量计算模型。
3.动力学分析法:适用于流体输送过程中的局部阻力计算,通过动力学分析建立局部流量计算公式。
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定义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质量中溶质的含量,它反映了溶液或混合流体中溶质的比例。
在流体输运过程中,浓度是描述流体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
计算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1.体积分数法:适用于溶液浓度计算,通过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计算浓度。
2.质量分数法:适用于溶液浓度计算,通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计算浓度。
3.摩尔浓度法:适用于溶液浓度计算,通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之比计算浓度。
流量与浓度的关系流量和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关系。
1.质量守恒:在稳态流体输运过程中,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物流工程-第7章-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本课题所开发的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模拟模型,每一子系
统的模块功能较完善,为今后同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因此,模型还可用于下列问题的研究: ①对码头船舶到达方案的研究; ②船舶装卸作业效率的研究; ③码头设备数量、装卸效率、利用率的研究; ④泊位作业效率、利用率的研究; ⑤堆场内交通流方案的研究; ⑥堆场内箱子堆放方案的研究等。
事件
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是由于系统内 部发生了变动,这种内部变动称为系统行为。事件就 是指引起系统状态变化的系统行为。
活动
人们把系统中两个相邻发生的事件之间的过程称
为活动。系统活动的发生标志着系统状态在变化,由 一种状态转移为另一种状态。
进程
若干相关事件和活动的发生组成了系统的某种运行过程。
船舶离开
图7-5 船舶装卸子系统流程图
铁路集装箱车辆产生
到达码头
卸出口箱
直装船上; 到堆场
装进口箱
从船上装; 从堆场上装
铁路集装箱车辆离开
图7-6
卡车产生 进入大门
火车装卸子系统流程图
直装上船(或卸到堆场) 离开码头
卡车产生
进入大门
从船上(或从堆场)装箱
离开码头
图7-7 卡车操作子系统流程图
7.3.4
模型建立
模拟分下面几个步骤完成:
①结合该码头实际情况,建立集装箱码头计算机动画模 拟模型; ②将码头参数输入模型,通过输出结果与实际运营结果 的比较,验证模型的可信度; ③改变模型参数,如吞吐量、设备数等,运行模型并输 出模拟结果; ④分析模型结果,回答上述问题。
船舶到港规律模拟
船舶到港规律一般服从泊松分布,到船间隔服从负指 数分布。
输运定理的证明
输运定理的证明输运定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质的输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但是它们的分布会发生变化。
输运定理的证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本文将从输运定理的定义、假设和推导过程三个方面来介绍输运定理的证明。
一、输运定理的定义输运定理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质的输运过程中,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但是它们的分布会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如果我们将一个封闭系统分成若干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的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在一段时间内,这些物质会发生输运,使得它们的分布发生变化。
输运定理描述了这个过程中物质的总量不变的事实。
二、输运定理的假设输运定理的证明需要建立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上。
这些假设包括:1. 封闭系统假设:我们假设系统是封闭的,即系统内的物质不会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2. 连续性假设:我们假设物质的输运是连续的,即物质的输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存在物质的跳跃。
3. 宏观均匀性假设:我们假设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均匀的,即系统内的物质分布是均匀的。
4. 宏观稳定性假设:我们假设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稳定的,即系统内的物质分布不会随时间发生剧烈变化。
这些假设是输运定理证明的基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使得我们可以对物质的输运过程进行分析和推导。
三、输运定理的推导过程在建立了上述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推导输运定理。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系统内的物质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来推导输运定理。
1. 宏观分析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可以将系统分成若干个小区域,并对每个小区域内的物质进行分析。
假设系统内有n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的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密度函数ρ(x)来描述每个小区域内的物质分布。
这个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ρ(x) = lim ΔV→0 Δm/ΔV其中,Δm是小区域内的物质质量,ΔV是小区域的体积。
当ΔV趋近于0时,密度函数ρ(x)趋近于小区域内物质的密度。
第3章7外延工艺
分子束外延
分子束外延(MBE molecular beam epitaxy)是在超高真空(10-8Pa) 一个或多个热原子或热分子束和晶体表面反应的外延工艺。MBE能够非 常精确地控制化学组成和参杂浓度。厚度只有原子层量级的单晶多层结 果可用MBE制作。因此,MBE法可用来精确制作半导体异质结构,其薄 膜层可从几分之一微米到单层原子。对砷化镓而言,厚度一般在1微米。
SiCl4 2 H 2 Si 4 HCl SiH4 Si 2 H 2
2外延生长设备
外延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1)气密性好 (2)温度均匀且精确可控,能保证衬底均匀 地升温与降温; (3)气流均匀分布 (4)反应剂与掺杂计的浓度及流量精确可控 (5)管道、阀门用不锈钢制造,并保证连接 可靠。 (6)要使用多个流量计使反应剂与掺杂计的 浓度及流量精确可控。 (7)石墨基座由高纯墨制成。加热采用射频 感应加热方式。
3.7.3 介质材料CVD
1、SiO2 用途: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中CVD法 SiO2的使用和氧化法SiO2互为补充。 采用下列两种反应:
SiH 4 O2 SiO2 2 H 2
400 ~ 450 750 Si (OC 2 H 5 ) 4 650 ~ SiO2 4C2 H 4 2 H 2O
反应物和载气(如H2)一起被引入反应器中,而 晶片一般维持在650℃到850℃的范围。必须有足 够的砷的过蒸汽压,以防止衬底和生长层的热分 解。
3.7.1 外延生长原理 1 气相外延
外延是指在单晶衬底上生长一层新单晶的技术,新 单晶的晶向取决于衬底,由衬底向外外延而成。 外延方法很多,硅半导体器件中通常采用硅的气相 外延法。其过程是:四氯化硅(SiCl4)或硅烷 (SiH4),在加热的硅衬底表面与氢发生反应或自身 发生热分解,还原成硅,并以单晶形式沉积在硅衬 底表面。
体积分数输运方程
体积分数输运方程
体积分数输运方程是描述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体积分数变化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该方程是质量守恒方程和量纲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通常写作以下形式:
∂(ρYi)/∂t+∇·(ρYiVi)=Ri
其中,ρ是混合物密度,Yi是第i个组分的体积分数,Vi是第i 个组分的速度,Ri是第i个组分的源项,表示该组分的产生和消耗。
体积分数输运方程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境、能源等领域中混合物的传输、反应和分离等过程中,如化工反应器的动力学模拟、废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等。
该方程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拟合等方式进行求解,为实际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fluent湍流模型总结
fluent湍流模型总结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fluent湍流模型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fluent湍流模型总结的全部内容。
一般来说,DES和LES是最为精细的湍流模型,但是它们需要的网格数量大,计算量和内存需求都比较大,计算时间长,目前工程应用较少。
S-A模型适用于翼型计算、壁面边界层流动,不适合射流等自由剪切流问题。
标准K—Epsilon模型有较高的稳定性、经济性和计算精度,应用广泛,适用于高雷诺数湍流,不适合旋流等各相异性等较强的流动.RNG K—Epsilon模型可以计算低雷诺数湍流,其考虑到旋转效应,对强旋流计算精度有所提供。
Realizable K-Epsilon模型较前两种模型的有点是可以保持雷诺应力与真实湍流一致,可以更加精确的模拟平面和圆形射流的扩散速度,同时在旋流计算、带方向压强梯度的边界层计算和分离流计算等问题中,计算结果更符合真实情况,同时在分离流计算和带二次流的复杂流动计算中也表现出色。
但是此模型在同时存在旋转和静止区的计算中,比如多重参考系、旋转滑移网格计算中,会产生非物理湍流粘性。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专用于射流计算的Realizable k—ε模型。
标准K—W模型包含了低雷诺数影响、可压缩性影响和剪切流扩散,适用于尾迹流动、混合层、射流、以及受壁面限制的流动附着边界层湍流和自由剪切流计算。
SST K-W模型综合了K—W模型在近壁区计算的优点和K-Epsilon模型在远场计算的优点,同时增加了横向耗散导数项,在湍流粘度定义中考虑了湍流剪切应力的输运过程,适用更广,可以用于带逆压梯度的流动计算、翼型计算、跨声速带激波计算等.雷诺应力模型没有采用涡粘性各向同性假设,在理论上比前面的湍流模型要精确的多,直接求解雷诺应力分量(二维5个,三维7个)输运方程,适用于强旋流动,如龙卷风、旋流燃烧室计算等。
MCNP使用教程
MCNP使用教程第1章 MCNP概述1.1 MCNP计算过程MCNP(Monte Carlo N-Particle Transport code)是计算粒子输运过程的一套蒙特卡罗模拟计算程序。
这个程序需要用户通过输入文件给出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中需要提供源的属性、感兴区内各种物体的属性、记录粒子信息的方法等。
例如,若想计算一个1MeV的X射线透过2cm铁的概率是多少,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模型进行计算,如图1所示。
图 1 计算模型在上面的计算模型中,感兴区是一个球的内部,其中包含X射线源、铁块和记录面,而其他位置均为真空。
由于当粒子被输运到感兴区外时,它将肯定不会再对记录结果产生贡献,所以程序会自动停止这个粒子的输运过程,这也正是设定感兴区的原因。
源的属性主要包括位置、能量、出射方向、粒子种类等。
图1的计算模型中,源的能量为单能1MeV,方向为单向垂直于铁块的左表面,粒子种类为光子(Photon)。
感兴区内物体的属性包括几何尺寸、材料成分、密度等。
图1中使用了一块铁块,它的厚度为2cm,其他方向的尺寸对我们的计算结果没有影响,但要保证铁块完整地包含于感兴区内。
Laboratory)提供的MCNP的官方使用说明、林谦老师的蒙卡课程讲义和西安交通大学翻译的中文MCNP的使用手册等4. 目录MCNPData: 这个目录里存放的是MCNP的截面库。
5. xs52: 这个文件内说明了各个核素的属性,包括质量,截面库内各种反应类型对应的截面的存放位置等。
在初始使用MCNP时,我们有可能要修改这个文件中的一部分内容,具体的修改方法将在下面介绍。
6. X11.dll:MCNP程序的动态链接库,没有这个文件MCNP将无法计算,所以不要把这个文件弄丢了。
除了上面的文件外,为了在dos下使用MCNP程序我们编写了几个批处理文件。
1) ccmd.bat: 只要双击这个程序就可以弹出一个dos界面。
2) g5.bat: 这个批处理将是用户用到最多的批处理程序。
大学热学第七讲平均自由程
牛顿粘滞定律 傅立叶传导定律 菲克扩散定律
4. 平均自由程理论处理输运的特点:
理论不严格,结果不准确 理论简单,有效揭示实质。
第四章 气体内的输运过程
§4.1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4.2 输运过程的宏观规律 §4.3 输运过程的微观解释
§4.1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 气体的输运过程来自分子的热运动 v ~ 500m / s l v • 气体分子运动过程中经历十分频繁的碰撞 z ~ 6.5109 / s
H.D.玻尔 (N.H.D.Bohr) 1885~1962 丹 麦人,关于 原子结构以 及原子辐射 的研究.
1900年——quantum
普朗克(M.Planck) 1858~1947 德国人提出量子假说.
1905—relativity
爱因斯坦(A.Einstein) 1879~1955德国和瑞士 人,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 发现.
费米(E.Fermi)1901~1954 意大利人,37岁 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 现核反应
量子力学
2
2
U(r)
E
薛 定 谔 (E.Schrodinger) 1887~1961 奥地利人
创立波动力学理论
四. 经典理论的缺陷
1. 振动能对热容量的影响
2
2
U(r)
E
U( x) 1 kx2 1 m 2 x2 2
第二章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
论 平
基本概念
衡
态 理
第三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
论
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
非平衡态
平衡态
普里戈金的早 期工作在化学 热力学领域, 1945年得出了 最小熵产生原 理,此原理和 翁萨格倒易关
非平衡统计物理中的物质输运过程
非平衡统计物理中的物质输运过程在物理学领域中,非平衡统计物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不处于热平衡状态下的物质系统,尤其是物质的输运过程。
物质的输运是指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与分布,它在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非平衡统计物理中的物质输运过程,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改进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非平衡统计物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和物理模型来描述物质的输运过程。
一个最常用的模型是离散的物质输运模型,其中物质在空间中以离散的粒子或分子的形式存在,并通过跳跃或扩散等方式进行输运。
在这种模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输运性质。
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是输运速率,它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流量。
输运速率可以用来描述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流动。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扩散系数来描述物质扩散的快慢程度。
扩散系数越大,物质的扩散越快。
非平衡统计物理中的物质输运过程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现象,比如浓度梯度驱动物质的输运。
例如,当两个区域之间存在浓度差时,物质会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这是因为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物质分子会不断地碰撞并扩散到更稀疏的区域。
这个过程可以用非平衡统计物理的数学形式描述,并通过扩散方程进行模拟。
除了浓度梯度驱动的扩散,非平衡统计物理中还存在其他形式的物质输运过程。
其中一个例子是温度梯度驱动的热传导。
当两个区域之间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会通过物质的分子碰撞传递,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导。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非平衡统计物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并用热传导方程来描述。
非平衡统计物理中的物质输运过程还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现象,比如液滴的运动。
当一滴液体放置在斜面上时,重力会驱动液滴从高处滑下。
这个过程可以用平衡态下的力学原理来描述。
然而,当我们考虑到液滴的非平衡态性质时,会发现液滴的运动速度会受到诸如表面张力和液体黏度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需要使用非平衡统计物理的方法来分析液滴的运动。
微电子器件(3-7)
双基极条:Se Sb C d rbb′ = R口B1 + R口B 2 + R口B 3 + Ω 12l 2l 6l 2lS b圆环行基极:rbb′dB 4C Ω 1 1 = R口 B 1 + ln R口 B 2 + 2 8π 2π S e π ( d S2 − d B )降低 rbb’ 的措施: (1)减小 R口B1 与 R口B2 ,即增大基区掺杂与结深, 但这 会降低 β ,降低发射结击穿电压与提高发射结势垒电容。
(2)无源基区重掺杂, 以减小 R口B3 和 CΩ 。
(3)减小 Se 、Sb 与 d ,增长 L , 即采用细线条,并增加 基极条的数目, 但这受光刻工艺水平和成品率的限制。
§3-7 电流放大系数与频率的关系随着频率的增加, BJT的电流放大系数会怎么变化? 为什么?β3dBα = 20lg α ( dB )6分贝/ 倍频电流放大系数( dB) 0β02αβ =1α023dBfβfT fαf课堂练习如果忽略两个空间电荷区的复合产生电流,说 明直流电流在晶体管内部的传输过程中有哪些 电流损失?直流电流在BJT中的传输过程(NPN)• 发射极电流由发射结注入到基区,通过基区输运到集电 结,被集电结收集形成集电极输出电流 • 发射极电流传输过程的电流损失(对理想情况):1.与 发射结反向注入电流的在发射区复合;2.输运到基区的 少子电流与基极多子电流在基区的复合。
下面定性分析交流电流在晶体管内部的传输过程损失请画出二极管的交流等效电路图P区NApp0 NAND+N区ND+ nn0课堂练习请说明工作于正偏模式BJT 时存在的电容工作于正偏模式BJT 中的电容 发射结扩散电容:CDeN P集电结扩散电容:CDcN发射结势垒电容:CTe集电结势垒电容:CTc一、高频小信号电流在晶体管中的传输过程(NPN)直流情况下的两种损耗仍然存在发射过程当发射极输入一交变信号时,交变信号将叠加在直流上作用 于发射结上,发射结的空间电荷区宽度将随着信号电压的变 化而改变,因此需要一部分电子电流对CTe进行充放电。
第四节输运方程.
第四节 系统 控制体 输运公式一、系统系统:就是一群流体质点的集合。
流体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尽管形状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但始终包含有相同的流体质点,有确定的质量。
系统的特点:1、从流体中取出的一定质量的流体;2、与周围流体无质量交换(即运动过程始终包含这些确定的流体质点)0d d tm; 3、系统的体积和形状可以随时间改变。
4、在系统的边界上可以有能量交换。
二、控制体控制体(control volume):相对于坐标系固定不变的空间体积V 。
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取定的。
边界面S 称为控制面。
控制体的特点:1、从该场中取出某一固定的空间区域,该体积称为控制体,其表面为控制面。
2、控制体的形状可根据研究的需要任意选定,但一旦选定以后,其形状位置均不变。
3、在控制面上可以存在质量及能量交换。
三、输运方程(雷诺输运定理)引言:为什么需要雷诺输运定理?看下图如此简单的一个射流挡板受力,挡板受到的力多大?根据牛顿力学,就是求挡板对流体的力多大。
挡板对流体施加了力,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应该等于流体系统的动量的变化率。
请注意,牛顿力学适用的是形状、位置、密度不发生变化的系统的动量变化率。
系统的动量变化率怎么求?真的要研究一个个的流体微团的来龙去脉,密度、速度变化,再把它们总加起来,合成为系统,研究系统的变化率吗?不是不可以,这是拉格朗日的研究方法。
前面咱们已经亲身实践过了拉格朗日研究方法迹线的求法,计算相对于欧拉的空间点法要复杂许多。
而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实际上并不关心流体的最终去向和流体的形状、密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只是关心板的受力情况。
这里流体还是密度不发生变化的不可压缩的液体,若射流是密度可能发生变化的气体,用可压缩流体去研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使研究过程以及计算变得简单,我们想用欧拉的空间的办法,也就是控制体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绘出如上图的控制体,设法用形状、位置不变的控制体内的动量变化率来表示系统的动量变化率,这就是雷诺输运定理。
数学物理方法 第7章 定解问题
2
2
T
,
f ( x, y, t )
1
F ( x, y, t ) 。
该方程称为二维波动方程。当 F ( x , y , t ) 0 时,膜自 由振动
【小结】
均匀弦的微小振动和均匀杆的纵振动满足一维波动方 程,均匀薄膜的微小振动方程是二维波动方程
( t ) dt r ( t ) 1 p ( t ) dt , r ( t dt ) r ( t ) r m ( t ) dt p ( t ) F ( t ) dt p ( t dt ) p ( t ) p
因此,只要知道质点的受力情况就能由前一时刻的运动状态求 出下一时刻的运动状态,这样的推演过程就是求解常微分方程
2 u u xx u yy 、 u u xx u yy u zz 。常数 a 具有速度
量纲,以后将看到 a 就是波速。
二、输运方程
1.扩散方程
u t D ( u ) 0 ,或 u t a u 0 (其中 a
2
2
。 D)
2.热传导方程
u 0 ,这是拉普拉斯方程。
3.静电场方程 由麦克斯韦方程,静电场满足两方程
1 E (r )
0
E 0, 由于 E 0 ,因此存在电势函数 u ,使得 E u 。
静电势满足
u 1
0
(r )
这是一个有源稳定场方程,称为泊松方程。
u
x0
u
xl
0
t 0,
此为第一类齐次边界条件。
热工水力学(第七讲)单相流输运方程
ρ v = constant = qm / A
19
2.2 动量方程
∂( ρ v ) + ∇i( ρ vv ) = ∇i(τ − p ) + ρ g ∂t
•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密度项可以提出。左 边第二项反映了形变作功,右边第一项为 表面力作功,第二项为质量力作功。
∂v ρ + ∇v i ρ v + v i∇( ρ v ) = −∇p + ρ gz ∂t
• 对于圆管内换热,采用柱坐标:
∂T ∂T ρ c p (vz + vr )= ∂z ∂r ∂ ∂T 1 ∂ ∂T (k )+ (kr ) ∂z ∂z r ∂r ∂r
34
• 认为层流没有径向的搅动:
vr = 0
• 忽略轴向温差引起的导热:
∂ ∂T (k ) ∂z ∂z
∂T ρ c p vz ∂z
2
3
1 输运方程
何为输运方程?先回答什么是输运现象(transport phenomenon): In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engineering, a transport phenomenon is any of various mechanisms by which particles or quantities 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The laws which govern transport connect a flux with a "motive force". Three common examples of transport phenomena are diffusion, convection, and radiation. The science of transport phenomena is a great complement to 4 rheological study of Newtonian fluids.
化学输运反应
化学输运反应
化学输运反应是一种繁琐而神奇的过程,其展现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支持生物的各种反应中。
有许多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这些动态反应过程。
但由于书面表达有限,这篇文章只会介绍在互联网上学习、理解化学输运反应的一些有用信息。
首先,为了更好地学习化学输运反应,最好的方式就是观看一些视频教程。
互联网上有很多化学输运反应的视频介绍,从最基础的观点来看,介绍化学输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这些视频将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化学输运反应的基本概念,如拆分反应、吸收反应、突变反应以及运输反应。
同时,还有一些课程,可以介绍如何使用化学输运反应来研究生物。
其次,学习化学输运反应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咨询动画图解、海报或经典而详细的实验视频等。
每一种描述方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动画的优点在于画面漂亮,通俗易懂;海报,则按照主题安排,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比较清晰直观,帮助学习者了解到化学输运反应的核心概念。
而实验视频,则能够更加全面而实际地描述这种反应过程。
最后,学习者也可以使用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讨论组和网站,为学习过程带来有价值的想法和信息,以及了解更多有关学习资源的更新信息和反馈。
总得来说,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只要学习者能够掌握下面几点:观看视频教程、查看动画图解、海报或实验视频,以及使用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讨论组和网站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化学输运反应。
凝聚态物理学中的量子输运问题
凝聚态物理学中的量子输运问题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原子、分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及其在材料中的相互作用。
量子输运问题是凝聚态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材料内部粒子(比如电子或者磁矢子)的传输和动力学行为,对于材料的电子输运行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凝聚态物理学中量子输运问题的相关内容。
一、量子输运的概念量子输运是指粒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输运过程,其中粒子的量子特征以及相互作用对于输运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典物理学中,粒子在材料中的输运行为可以通过牛顿力学方程来描述,但是在量子物理学中,粒子之间的作用可以被表示为波函数的叠加和相干性,因此对于粒子的输运行为也有了新的解释。
在凝聚态物理学中,我们往往需要对于电子的输运行为进行研究,因为电子是材料中的载流子,决定着许多材料的性质。
二、量子输运的基本原理量子输运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比如隧道效应、量子干涉、相干传输等等,这些特性使得电子的输运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的粒子输运行为。
其中隧道效应是指电子在能量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以一定概率突破能量壁垒进行跨越运动的现象。
量子干涉则是指电子在不同路径之间相干叠加的现象,使得电子的输运行为受到相干性的影响。
相干传输则是指电子在不同位置之间相干叠加的现象,使得电子的输运行为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的扩散过程。
这些特性使得电子的输运行为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对于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量子输运的应用量子输运问题在凝聚态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纳米电子器件中。
纳米电子器件的尺寸已经越来越小,这导致了很多经典物理现象不能再适用于系统中。
量子物理现象会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需要对于量子输运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在纳米电子器件中,电流存在不同的输运机制,如漂移传输、扩散传输和隧道传输等,并且随着器件体积的缩小,相干效应开始显现,因此对于量子输运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T dQ = −κ ( ) z = z0 dsdt dz
其中导热系数:
1 Cv,m κ= mv λ 3 M
dengyonghe1@
三、扩散
• 气体分子在空间分布 不均匀,气体分子将 从数密度大处向数密 度小处散布,称为扩 散。
Z
T = T (z )
Z0
ds
dm
x
实验得到:dt时间内在Z=Z0处穿过ds的质量与密度增 dt Z=Z ds 加方向相反:
dengyonghe1@
一、内摩擦
• 当气体分子的一部分相对 另一部分存在宏观整体定 Z 向运动,相互存在摩擦力, 0 称为内摩擦力或黏滞力。 实验得到:在Z=Z0处所受到的内摩擦力为: Z=Z
Z
u = u (z )
df
ds df
x
du df = η ( ) z = z0 ds dz
第七节 输运过程
dengyonghe1@
当系统存在宏观不均匀时,处于非平衡 当系统存在宏观不均匀时, 状态,系统将过渡到平衡状态, 状态,系统将过渡到平衡状态,称此过程为 输运过程。 输运过程。 输运过程中, 输运过程中,系统各部分之间将交换一 个或多个物理量。从而使物理量趋向均匀。 个或多个物理量。从而使物理量趋向均匀。 输运过程有三种: 输运过程有三种: 内摩擦、热传导、 内摩擦、热传导、扩散
1 其中黏滞系数: η = nmv λ ∝ v 3
麦克斯韦用实验验证
dengyonghe1@
二、热传导
• 气体内各部分温度不 均匀时,气体内将有 内能从温度高处向温 度低处传递,称为热 传导。
Z
T = T (z )
Z0
ds
dQ
x
实验得到:dt时间内在Z=Z0处传递的热量与温度增加 dt Z=Z 方向相反:
dρ dm = − D( ) z = z0 dsdt dz
其中扩散系数:
1 D = vλ 3
dengyonghe1@
P345,Tab. 10.2 给出了常见气体的黏滞系数、导热系 数、扩散系数。
dengyongh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