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略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战略思想5篇主要文章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根据地战略。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
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第三,它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必不可少的战略步骤,是这条战略道路的起点和基石。
(2)游击战争战略。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既是一种战略作战形式,又是一种基本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在中国革命战争长达二十二年历程中就进行了十八年的游击战或游击性的运动战;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曾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论述,要求全党全军把游击战争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的武装力量,要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壮大起来,主要地就是要在中①《毛泽东选集》第卷,第98页。
②同上书,第2卷,第418页。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的人民游击战争。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由于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但却处于进步的时代,而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侵略。由于敌人占地甚广而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下了许多空虚的地方。为使敌在其后方不得安稳坐占,争取相持局面之出现,并为我战略反攻准备力量,就必须及时地发展和坚持广大的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否则,就不可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全体上讲,游击战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解决战争最后命运的关键仍是正规战争。因此,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把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
(3)持久胜敌战略。中国的武装革命不能采用速决战,而只能采用持久战。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特点所决定的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土地革命战争进行了十年,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解放战争在经过一年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了四年。从理论上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持久胜敌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解放战争初期即和周恩来、刘少奇一起提出了五年左右或更长一点的时间胜敌的设想。毛泽东持久胜敌的理论,完全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来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对中国革命战争四个特点的分析,抗日战中他对敌我双方四个矛盾的分析,都一再强调这些特点和矛盾的存在,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有可能发展和战胜其敌人,但又不可能很快发展和战胜其敌人,从而也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因为,革命战争的坚持与发展,从总体上讲,除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需要时日和需要一个敌消我长的过程之外,还有直接支持和影响革命战争进程的诸多因素,如人民群众的动员与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战线的建设和战争力量的发展与积蓄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和发展的持久过程。
(4)积极防御战略。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吸取古今中外积极防御思想的精华,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一种战略防御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弱小的红军在强敌进攻面前,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打破敌之”围剿”,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求得胜利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敌我之间犬牙交错和多种包围的战争形态中,我军经常处在敌数路围攻的情况下,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各个击破敌之围攻,以不断壮大军事力量和促使根据地的扩大与发展,为战略反攻准备力量。解放战争初期,在敌强我弱和敌处战略进攻的情况下,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是避敌锋芒,机动作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和战略力量达到相对平衡之后,则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进攻。中国革命战争的整个发展过程说明,积极防御战略,虽在不同战争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它的核心思想即攻势防御的原则却是共存的。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理论,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第一,他把积极防御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筹划,并通过战略上的“以一当十”和战术上的“以十当一”即战略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来实现它。第二,在具体内容上,它除了战略防御中的攻势行动这一普遍原理以外,还与战略反攻以至和战略进攻相联系,明确提出: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第三,在夺取政权之后的防御外敌入侵的国防战略中,又提出通过积极防御战略来争取和平环境的实现,明确指出,只有加强国防,才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防止战争。
使积极防御成为指导和平时期巩固国防的军事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