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4章_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 7—12个月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听觉
在听觉的辨音方面,3个月大的婴儿只能分辨1000赫兹频率的 音,而6个月后的婴儿则能分辨所有频率的音。
心理学研究显示,0—3个月的婴儿只能分辨低频音,而高频音 则要到6个月后才能达到成人水平。7个月的婴儿能比较迅速地追踪 声音。当听到收音机或者电视的声音时能立刻转头寻找声源。9个 月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对外界声音表示关心。11个月时,能模仿成 人发音,听懂比较复杂的指令,如“把……给我”,能和着音乐的节拍 摆动身体。
阶段2(5—7个月),“视觉—听觉—运动觉”的联合活动发展, 手眼协调,复合感知能力出现;
阶段3(8—9个月),爬行与走动使婴儿的空间方位、深度知 觉得以发展,手部精细肌肉的运动使婴儿的形状大小知觉得以发 展。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7—12个月婴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根据皮亚杰婴儿思维发展阶段论,7—12个月的婴儿处于次级循 环反应的协调阶段,该阶段的婴儿开始将先前习得的图式进行协调 、整合成新的更复杂的行动序列。到了次级循环反应协调阶段之后 ,婴儿行动的有意性加强,开始进行目标指向的行为(goal directed behavior),即将几个运动图式进行合并和协调,用于解决 简单的问题。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伦敦认知发展和大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6—8个月的婴 儿进行了虚拟图像实验。在虚拟图像中,人们以为看到了一个 完整的方块,其实只是方块的四个角显示出来的。
他们在婴儿头上安置了电子仪,以确定婴儿看到这种奇怪图 像时大脑活动的区域。最后发现,8个月的婴儿大脑活动区域与 成年人看到同样图像时的大脑活动区域完全一样。
发展心理学第4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具有两种心理机能:初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主要 • 初级心理机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结构,主 指个体对自己思维的有意识关注,对其行 要由生物特点决定,人和动物都具有这种 为的有效掌控,处理抽象的观念以及运用 功能,这种机能的特点是由环境的刺激所 逻辑关系和概括的能力。如问题解决和思 引发,依赖于具体经验,思维与行动联系。 维的功能。
二、心理发展观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 理结构。
维果斯基认为:言语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言语可以使 儿童获得他人掌握的知识。同时,言语有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知的工具,帮 助儿童认识世界。此外,言语又是控制和反映儿童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心理发展观
果跳 一 跳 就 能 摘 到 苹
D1=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D2=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D2-D1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 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 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 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 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维果斯基的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学支架
• 教学支架: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 长时撤去帮助。
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 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 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 •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 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 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学习心理学第4章:认知策略的学习与教学。
• 2、认知策略的成分。 • (1)复述策略:对目标进行不断重复,以便能准确、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8种: ① 及时复述。 ② 限时复述。 ③ 试图回忆式复述。(不是等复述到成熟时才开始背诵,而是稍加复述便尝
试背诵,背不出来再复述。) ④ 分散复述。 ⑤ 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复述。 ⑥ 过渡复述 ⑦ 多种形式复述。 ⑧ 多种感官协同复述。
的气体与液体相比,气体更轻。 • 精加工:同样体积的毛织衣物,织的宽松要比织的紧密的轻。
• 3、组织策略的学习。 • 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新
的认知结构。这样有效的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提取,又能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1)归类整理策略。 • (2)提纲挈领策略。 • (3)作图示意策略。(人的思维发展过程;硫酸制作的 流程)
面的认知信息加工策略。 • ①一般策略和具体策略。 • 一般策略是人们在各种认知信息活动中通用的,不受学科限制的一类
认知策略。具体策略是适用于某一具体认知信息加工活动的、明显受 学科限制的一类认知策略。 • ②注意策略,观察策略,记忆策略,思维策略。(认知信息加工的心 理成分。) • ③阅读策略,写作策略,代数解题策略,几何解题策略,物理解题策 略,化学解题策略。(认知信息加工的学科领域。)
四、有效的认知策略学习
• 认知策略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 1、复述策略的学习。 • 常用的4种重复策略: • (1)试图回忆策略(读背结合策略)。 • 读一读背一背,然后再读一遍再背一遍。 • (2)整记与分记相结合策略。 • 在记比较短的学习材料时或对记忆有自信心时以整体记为主。反之,以分
谢谢!
第三节 认知策略的有效教学
一、认知策略的教学探索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与教育课件
社会互动和交流在儿 童的认知发展中起到 关键作用。
工具和符号的使用促 进了儿童的高级认知 功能的发展。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一 个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的输 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等过程。
认知发展被视为信息处理能力的 提高,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等
方面的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发教育课件
目录
• 认知发展理论 • 认知过程与学习策略 • 教育应用 •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题 • 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
01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1
02
03
04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 解世界,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
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04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01
实验法定义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控制某些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纵,以观
察和分析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
02 03
实验法类型
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室实验通常在实 验室内进行,通过模拟情境来研究问题;现场实验则在实际的教育环境 中进行,以真实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注意力、记忆力、 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障碍,常常伴随着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
学习障碍的类型
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语言和言语障碍等。
学习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需要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来确定是否存在学习障碍,并了解其类型 和程度。
学习障碍的干预
针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支持等,目 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提高其学习成绩。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
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 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 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制定了新的智力测验 2.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 的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1、语言与发展 2、学习与发展 3、教学与发展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
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 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 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 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 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 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 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 童心理学理论。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 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大致顺序
• 0—1岁婴儿的自我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这标志着儿童 主体我的产生
• 1—2岁婴儿处于言语发生阶段,他们逐渐由单词句向双词句发展,语言的逐步掌握加快了儿童自我的形成。 表明儿童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向抽象的飞跃,这标志着儿童客体我的产生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 学前儿童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准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生与形成具有以下标准: • 一是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这就产生了初
级的自我意识; • 二是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 三是儿童能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能用自己的名字或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如“宝宝”来称呼自己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教育活动设计
2. 拒绝之后简单解释 3. 一旦说不,就要坚持下去 4. 让孩子明白什么值得拥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概述
二、 自我发展的理论主要学派
(一) 精神分析理论 强调自我在心理结构中的地位及自我与欲望的关系。在精神分析学 派早期的研究中,特别注重研究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以及 儿童早期母婴关系对自我的影响。 卡弗(Carver)和沙伊尔(Scheier)指出,儿童最初与重要他人 (多为父母)建立何种关系会影响他今后的社会关系,儿童将童年 初期的客体关系质量(温暖或是冷漠的)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成分, 并概化至其他关系中,成为他以后与人交往的基础,构成他终身的 人际交往的核心客体关系。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概述
(二)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现象学取向,主张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对父母评价的感知是儿童 时期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儿童依据个人的价值判断去接纳与自我相一 致的经验,拒绝或歪曲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自测题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与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与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抗。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与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是观点采择的一部分,其发展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
它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
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
第四章_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1896-1980
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 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 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 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
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 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 思维。这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
第五分阶段(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 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
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 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 题。
•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 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对于这一问题有多种
解释。
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
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 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递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 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 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过儿 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逐渐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成人眼中,一切物体可具备“大”“小”两个属性, 但不能同时既大有小,物体可以从大到小来排队,由于 重力作用,物体会自由下落,但不会自由上升。我们知 道什么是时间、空间。我们相信视野以外的物体并不会 因此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我们还可以预知人、事、情境 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平常不过的事实在儿童眼中可能具 有极不同的含义。因次,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了 解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02111)复习资料(已考过)
02111《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问: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2、问:(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初创时期指(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过渡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发展时期指(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和《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0)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7、加涅是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条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8、奥苏贝尔的1968年和197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9、安德森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1974),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10、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11、(名词解释):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
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只是调查法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一、填空题1.个体认知发展的生物学前提是。
2.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中代表着活跃的一面的是。
3.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中代表着稳定的一面的是。
4. 与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
5.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已的感知活动能力,这是感知觉的表现。
6.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和两个方面。
7.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饶目的展开想象,是想象的的主要表现。
8.感觉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前提是。
9.短时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是。
10.主体控制自已的记忆活动,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称为。
11.好的复述策略应是根据进行复述。
12.一般而言,青少年记忆策略的最佳训练模式是。
13. 思维成熟标志着青少年思维的整体结构的形成。
14.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中,相对缓慢的是。
15.在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过程中,这一品质存在的个别差异最小。
16.陈述性知识也称知识。
17.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和三种不同水平。
18.程序性知识也称知识。
19.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已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学习方式称为。
20.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21.接受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22.从学习者的内部活动过程看,知识学习包括、和三个阶段。
23.在新知识的习得阶段,教师应着重在和两方面给予学生以充分指导。
24.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是一个有意识的的提取过程。
25.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而习得的。
26.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和两类。
27.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及持续时间的久暂,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和两类。
28.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的出现。
29.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30.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是。
31.运用实物的图片、模型、示意图等实物的替代物进行智力活动,被加里倍林称为活动。
32.智力活动由外部的物质及物质化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称为。
33.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是智力活动、和。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广义的认知●狭义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二)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标志:象征性游戏●直觉思维阶段(4-7岁):●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
皮亚杰将思维(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性。
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
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发展理论第一节身体脑神经系统的发展1.发展: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2.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是两个半球的背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顶叶前部的功能是接受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后部负责逻辑和空间知觉。
3.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4.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是最迟发育完善的,功能也是最齐全的。
主要负责说话、写作、计算、音乐等认知加工,还具备分析、应用、评估的功能,它和学习关系最为密切。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内发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的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弗洛伊德)2)外铄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在环境,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强盗。
)3)建构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
(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维果斯基个体心理的发展谁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个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动逐渐由外部想内部转化,心理机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出发,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a.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b。
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的过程);c。
各种类型的学习;d.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e.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f.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2。
教师学习学校心理学有何意义?a。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b。
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c.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学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
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b。
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
c。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最为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a。
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b。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c。
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d。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e。
人文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教育学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例子
平衡1 个人图式与经验的和谐 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 东西都是鸟;(狗,马)
同化 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 儿童将天空中的飞机也当作小鸟 刺激从而适应新刺激
顺应
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 当儿童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
解新刺激
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体验到
冲突或不平衡。于是给它起一个新
名字(或询问:这是什么),至在
1、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
?收缩反射。 用带尖的东西轻刺新生儿的脚掌, 他的脚会迅速收缩,膝盖弯曲,臀部轻抬。 这种反射出生即有, 10天后减弱。它可以使 婴儿免受不良触觉刺激的伤害。
1、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
?巴宾斯基反射。 用手指沿着新生儿的脚底外 缘从脚趾向脚后根划动,他的拇指会慢慢橇 起,其余脚趾呈扇形张开。这种反射从初生 持续到8-12个月。其生理机能至今无定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 )
1、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主要特征: 0-2岁,以基本的感知和动作作为适
应世界的主要方式。
?认知进展:
? 婴儿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 ? 寻找刺激物和延长对有趣景象的注意时间; ? 客体永久性的获得; ? 对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简单推理; ? 手段─目的关系; ? 不在眼前、复杂行为模仿的开始; ? 想象游戏和符号思维的最初萌芽
?每个阶段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结构特点,这些特 点决定着各个阶段的认识和行动方式。
?每个阶段发展中的个体按照相同的顺序通过这些阶 段,前一阶段总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
?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阶 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 化。
第四章--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PPT优秀课件
l 、可逆性——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 以朝相反方向进行。例如刚才所说的“倒水”操 作,不仅在头脑里能把水从瓶子倒进杯子,还要 能从杯子再倒回瓶子,使之恢复原来状态,这就 是可逆性或称可逆运算。可逆性又分反演性(也 称逆向性)和互反性两种:如+ A是-A的反演, A>B则是B<A的互反;
22
3
第四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一节 生平
皮 亚 杰 (Jean Piaget , 1896 ~ 1980) , 最 著 名 的 发 展心理学家之一,生 于瑞士纳沙特尔。发 生认识论的提出者, 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 三位心理学家”之一。
4
学术背景:生物学 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和1918年
“梦是从哪儿来的?” ——“我想你睡的很香所以作梦”
“它们是来自我们自己还是来自外面?” ——“从外面”
“我们用什么作梦?” ——“我不知道。”
“用手吗?……什么都不用?”
6
——“是什么都不用。” “你在床上作梦时,梦在什么地方?”
——“在我床上,在被子底下。我真的不知道。 说不定在我肚子里(!)那么骨头一定在那里, 所以我才看不见它”
8
幼儿说道所有珠子都是木头的,说大部分是棕 色的,小部分是白的。但如果你问他是棕色棕子多还 是木珠子多,他立刻回答:“棕色珠子多因为只有两、 三个白珠子。”于是你说:“听着,这不是我所问的。 我不想知道是棕色珠子多还是白珠子多,我是想知道 是棕珠子多还是木珠子多?”同时,为了使问题更简 单,我拿一个盒子放在装珠子的盒子边,问道:“如 果我把木珠子放在旁边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 几个?”幼儿回答:“没有,没一个剩下,因为它们 都是木头的。”于是我说:“如果我拿棕色珠子放在 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几个?”幼儿回答: “当然剩两、三个白珠子了。”显然,现在他理解这 问题了,事实是所有的珠子都是木头的,其中有些珠 子不是棕色的。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02111)复习资料(已考过)
02111《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问: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2、问:(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初创时期指(1903年-20世纪20年代 ),过渡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发展时期指(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和《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0)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7、加涅是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条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8、奥苏贝尔的1968年和197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9、安德森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1974),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10、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11、(名词解释):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只是调查法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14
11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艾里克森视人格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以解决 危机的整个人生历程,因此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 的影响为终身之事。
所谓“好的开始为成功的一半”正好说明早期培养 信赖等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020/7/14
12
第四节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发展的由来
2020/7/14
5
五、主观能动因素
儿童的心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形成发展 起来。所以主观能动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之一,它对 儿童心理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和延缓的作用
2020/7/14
6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一)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他称之为 组织。
(二)调节环境的倾向,他称为适应。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 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 东西
具有组织、适应与平衡这三种行为的素质,成长中儿童 就能通过皮亚杰所谓的同化和顺化这两种心理过程或机 制,把他们的经验换成知识。
2020/7/14
7
二、认知发展的分期
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 的结果。
他认为道德发展依赖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时,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2020/7/14
13
二、道德发展的分期 (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 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儿童依然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体会到别人也有正 当的需要。
(二)水平B:习俗阶段 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
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
(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
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
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2020/7/14
14
三、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
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 的特征而实施;
(三)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 能。
2020/7/14
9
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
期理论及教育意义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艾里克森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以精神分析的原理为基 础。他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而不提什么社会分 析的口腔、肛门和生殖器的心性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原理乃是他所称的新生论原 理
(二)平衡化
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 地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三)概念化
(四)社会化
社会化的学习,不仅对于适应他人和集体的技术,而且对于概念和思维的客观 化、个人兴趣好恶、价值观、行为举止等人格特点的形成,也会有意识无意识 地产生重大影响。
(五)个性化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需欲 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反而 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
2020/7/14
15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 育
2020/7/14
1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容相互作 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 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首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 过程。
2020/7/14
2
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
1.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 的梯度
2.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首先是从感觉运动的水平 开始,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的运算发展, 接着,就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
2020/7/14
3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综合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这就是说,各部分相对独立的 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
2020/7/14
4
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 (二)成熟与学习 (三)社会环境因素 (四)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 施加
积极影响。 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
性的。 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一)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 (二)思维准备阶段—二岁至七岁 (三)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 (四)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
2020/7/14
8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一)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 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二)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 课程。
他认为,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由一些要素所组成的 基本进程表。
2020/7/14
10
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 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