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课后习题整理(全)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上) 课后习题3答案详解
习题33.1选择题(1) 有一半径为R 的水平圆转台,可绕通过其中心的竖直固定光滑轴转动,转动惯量为J ,开始时转台以匀角速度ω0转动,此时有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转台中心,随后人沿半径向外跑去,当人到达转台边缘时,转台的角速度为(A) (B) 02ωmRJ J+02)(ωR m J J +(C) (D) 02ωmRJ0ω[答案: (A)](2) 如题3.1(2)图所示,一光滑的内表面半径为10cm 的半球形碗,以匀角速度ω绕其对称轴OC 旋转,已知放在碗内表面上的一个小球P 相对于碗静止,其位置高于碗底4cm ,则由此可推知碗旋转的角速度约为(A)13rad/s (B)17rad/s (C)10rad/s (D)18rad/s (a)(b)题3.1(2)图[答案: (A)](3)如3.1(3)图所示,有一小块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绳其一端连结此物体,;另一端穿过桌面的小孔,该物体原以角速度ω在距孔为R 的圆周上转动,今将绳从小孔缓慢往下拉,则物体(A )动能不变,动量改变。
(B )动量不变,动能改变。
(C )角动量不变,动量不变。
(D )角动量改变,动量改变。
(E )角动量不变,动能、动量都改变。
[答案: (E)]3.2填空题(1) 半径为30cm 的飞轮,从静止开始以0.5rad·s -2的匀角加速转动,则飞轮边缘上一点在飞轮转过240˚时的切向加速度a τ= ,法向加速度a n = 。
0.15; 1.256[答案:](2) 如题3.2(2)图所示,一匀质木球固结在一细棒下端,且可绕水平光滑固定轴O转动,今有一子弹沿着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方向击中木球而嵌于其中,则在此击中过程中,木球、子弹、细棒系统的 守恒,原因是 。
木球被击中后棒和球升高的过程中,对木球、子弹、细棒、地球系统的 守恒。
题3.2(2)图[答案:对o轴的角动量守恒,因为在子弹击中木球过程中系统所受外力对o轴的合外力矩为零,机械能守恒](3) 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盘A和B的密度分别为ρA和ρB (ρA>ρB),且两圆盘的总质量和厚度均相同。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各课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 大青树下的小学1.看拼音写汉字。
zǎo chãn hàn zú xiān yàn fú zhuānɡ()()()()dǎ bàn ān jìnɡ cū zhuànɡ()()()2.我国有()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填词练习。
( )的服装 ( )的小鸟( )的国旗 ( )的铜钟4.连线。
dǎi zú景颇族dãánɡ zú阿昌族ā chānɡ zú傣族Jǐnɡ pō zú德昂族hàn zú汉族5.我能填。
píng dài hú()坝()表()蝶()果()领二()()等爱()()水6.我会选: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1)放学了,操场上十分(安静宁静平静)。
(2)想着妈妈期待的目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安静宁静平静)。
7.想想说说:这所小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要和小伙伴说说。
(1)我喜欢大青树下的小学,因为()。
(2)我喜欢大青树下的小学,因为()。
(3)我喜欢大青树下的小学,因为()。
2 花的学校1.读拼音,写词语。
luî xià huānɡ yě kǒu dí tiào wǔ()()()()kuánɡ huān fànɡ jià cāi chū shǒu bì()()()()2.选字组词。
裳棠湿碰海()衣()()撞()润潮()3.找出下面花朵中不是同一季节开花的一项,用“”标出。
(1)桃花杜鹃花梅花月季(2)荷花菊花牡丹向日葵(3)桂花牵牛花芙蓉百合(4)腊梅水仙杜鹃马蹄莲4.按原文填空。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在竹林中吹着()。
于是()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在绿草上()、()。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上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与有无不同?和有无不同? 和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解:(1)是位移的模,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2)是速度的模,即.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有(式中叫做单位矢),则式中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不同如题1-1图所示.题1-1图(3)表示加速度的模,即,是加速度在切向上的分量.∵有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式中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1-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然后根据 =,及=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及=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两者差别何在?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故它们的模即为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即误把速度、加速度定义作其二,可能是将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在1-1题中已说明不是速度的模,而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同样,也不是加速度的模,它只是加速度在径向分量中的一部分。
或者概括性地说,前一种方法只考虑了位矢在径向(即量值)方面随时间的变化率,而没有考虑位矢及速度的方向随间的变化率对速度、加速度的贡献。
1-3 一质点在平面上运动,运动方程为=3+5, =2+3-4.式中以 s计,,以m计.(1)以时间为变量,写出质点位置矢量的表示式;(2)求出=1 s 时刻和=2s 时刻的位置矢量,计算这1秒内质点的位移;(3)计算=0 s时刻到=4s时刻内的平均速度;(4)求出质点速度矢量表示式,计算=4 s 时质点的速度;(5)计算=0s 到=4s 内质点的平均加速度;(6)求出质点加速度矢量的表示式,计算=4s 时质点的加速度(请把位置矢量、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都表示成直角坐标系中的矢量式).解:(1)(2)将,代入上式即有(3)∵∴(4)则(5)∵(6)这说明该点只有方向的加速度,且为恒量。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全册课后习题(101页附答案)
重点中学教学资源整理初三化学上册(人教版)全册课后习题合集(每课2-3套,均附答案)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金刚石硬度大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2.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氧气用于气焊B.酒精用作燃料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B.盐酸除锈C.冰雪融化D.蜡烛燃烧4.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聚沙成塔B.死灰复燃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6.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天然气燃烧B.大米霉变C.灯泡发光D.铁钉生锈7.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既隐含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陆虞侯火烧草料场C.白玉为床,金作马D.伐薪烧炭南山中8.下图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橙子做成罐头B.凉拌西红柿C.大豆制作成酱豆D.玉米熬制成粥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9.下列物质都是常见的物质,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鉴别它们的方法.(1)水和汽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糖和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铁丝和铜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边汽化(酒精由液态挥发成气态),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文字叙述归纳出:(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发光、发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这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气体.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请你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反应中是否有能量变化.(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量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练习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1.【答案】B【解析】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利用了化学性质,故B正确;C、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D错.故选B.2.【答案】C【解析】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B、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错.故选C.3.【答案】C【解析】A、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盐酸除锈程中有新物质氯化铁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4.【答案】B【解析】A、聚沙成塔过程中,只是沙的多少、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破釜沉舟是指舟漏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B.5.【答案】A6.【答案】C7.【答案】B D8.【答案】B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9.【答案】(1)有颜色的为汽油,另一个为水或有气味的为汽油,另一个为水.(2)甜味的为白糖,咸味的为食盐.(3)银白色的为铁丝,紫红色的为铜丝.10.【答案】(1)①无色②有特殊气味③液体④易挥发⑤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2)酒精易燃烧(或具有可燃性)(3)酒精汽化(或酒精由液态挥发成气态)(4)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1.【答案】不一定.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12.【答案】银白色;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低;能和水反应等.【解析】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说明钠的硬度小;切面呈银白色,说明钠是银白色金属;将钠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金属钠能和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银白色;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低;能和水反应等.绪言及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2.看了《2012世界末日》,许多人都感觉自然灾害的频发足以毁灭我们的地球,灾害中常有如下现象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山喷发B.房屋倒塌C.冰雪融化D.山体滑坡3.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大豆磨浆B.西瓜榨汁C.猪肉切块D.木瓜酿酒4.下列各图表示的变化中,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5.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铁生锈B.水汽化C.汽油燃烧D.脂肪酸败6.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 )A.水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植物的呼吸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D.锅炉爆炸、燃放鞭炮7.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整理:梅语文、梅学堂教学团队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
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
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句子中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3、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人教数学三上《加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4.1加法一、单选题1.用竖式计算5376+2819=()A. 5809B. 7159C. 8195D. 25572.水果店卖出梨756千克,卖出的橘子比梨多427千克,卖出橘子()A. 1283千克B. 1183千克C. 1083千克D. 329千克3.三位数加三位数,和不可能是()。
A. 两位数B. 三位数C. 四位数4.妈妈出差带回的礼物最便宜的102元,最贵的190元,这些礼物总共需要()。
A. 少于400元B. 300元至500元C. 400元至800元D. 多于800元二、判断题5.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和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6.一根铁丝长500米,第一次用去358米,第二次用去126米,这根铁丝少了484米。
()7.爷爷家今年收苹果385千克,收梨274千克,爷爷家今年共收水果559千克。
三、填空题8.笔算500+360=________498+370=________524+369=________299+400=________9.黄河全长5464千米,长江比黄河长836千米.长江全长________千米.10.一根铁丝长480米,第一次用去129米,第二次用去167米,现在铁丝的长度比原来短了____ ____米。
11.用简便方法计算.367+597=________12.(按从个位到千位的顺序填写)________四、解答题13.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如果有,说说错在哪里。
14.先判断对错,再把错误的算式改正过来。
五、应用题15.看图回答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 C【解析】2.【答案】B【解析】56+427=1183(千克)3.【答案】 A【解析】【解答】解:三位数加三位数,和不可能是两位数。
故答案为:A。
【分析】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既可能是三位数,例如:111+222=333;也可能是四位数,例如:600 +700=1300。
4.【答案】 C【解析】【解答】假设买的那两件都为103元或都为189元,即可得出:102+103×2+189=497(元)102+188×2+189=667(元)故答案为:C。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
鸡学游泳①有一天,鸡看见鸭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泳,非常羡慕,便请教鸭子,问它怎样才能学会游泳,鸭子说:“不用学。
鸭妈妈带我们下水,也并不教,只喊一声‘跳’,我们扑通扑通往下跳,就会了。
”②“啊,太好了!只要有勇气就够了,这么容易!”鸡认为自己领悟了游泳的奥(ào)秘。
③第二天一早,鸡来到了小河边,鼓起勇气,“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天哪,它一不会换气,二不会动作,三不能保持平衡(héng),没有多大工夫就灌(guàn)了一肚子水!幸亏鸭子及时将这“落汤鸡”救上了岸。
④鸡半死不活地躺在沙滩(tān)上,总结道:“。
”1.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将获救后鸡说的话补充完整,写在文中横线上。
2.第②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应该用()语气读。
A.疑问B.渴望C.激动D.感叹3.鸡学游泳却变成“落汤鸡”的原因是它一不会______,二不会_______。
三不能保持平衡。
4.“只要有勇气就够了”,你同意鸡的看法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海鸠(jiūjiǔ)妈妈坑坑洼洼的岩脊一侧栖息着成百上千只海鸠,我们蹑手蹑脚地企图靠近它们的领地,很快就被警惕性颇高的海鸠识破了。
“呼啦啦”一声响,一大片海鸠飞了起来。
在岩石的边际有一只海鸠,它的喙(yuán huì)紧张地半张着,灰褐色的眼里充满了恐慌,绷紧的身体上一对翅膀已向外张开,摆出了随时准备飞离的架势。
在一只拱起的翅膀下露出了一对移动着的黑色小爪子。
这只海鸠妈妈面对着两个庞然大物步步逼近它们的巢穴,却不愿放弃自己的孩子。
我不禁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我匍匐(púfúpǔfú)向前,手指离它只有3英寸距离了。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全册(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全册(附参考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全册)1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划去不正确的汉字读音。
二、读拼音,写词语。
XXXXXXɡXXX阅读能力大提升XXX、课文整体梳理。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的学校。
四、重点段落品析。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2.这段文字是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的学校。
思惟立异大拓展5、你们学校是甚么样的?你们都在学校干甚么?我们的学校是一所()。
上课了,我们在教室里(),下课了,我们在()做游戏。
参考答案:一、XXXɡsuāi jiē二、鲜艳衣服装扮三、美丽团结欢喜平和四、1.安静——热闹2.祥和五、祥和的学校静静地听讲欢喜操场上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裳()扬()臂()棠()场()壁()二、看看下面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几个。
一群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哗啦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快当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能力大提升三、课文整体梳理。
花儿们每天在()学校里()做作业,当()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他们衣着各色的衣服(),在()上舞蹈、狂欢。
他们的家在(),在()所住的地方,他们的妈妈在家里着急地等着他们。
4、重点段落品析。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XXX 拍着大手。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时《整理和复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第13课时《整理和复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小兰家离学校有420米,她每分钟走78米。
估一估,5分钟能到吗?
2.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饮水需要,用一辆载质量是4吨小货车运大桶水,一周需要运10次。
现在改用载质量是8吨的大货车来运大桶水,一周运几次就够了?
3.吹糖人儿和捏面人儿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如果买一个糖人儿和买一个面人儿花的钱相同,买4个糖人儿需要28元,那么买280个面人儿需要多少钱?
4. 一条彩带,若每4分米截成一段,则可以截成9段。
若每6分米截成一段,则需要截几次?(一段一段地截)
参考答案1. 78×5≈400(米) 400<420
答:5分钟不能到。
2. 4×10÷8=5(次)
答:一周运5次就够了。
3. 28÷4×280=1960(元)
答:买280个面人儿需要1960元。
4. 4×9÷6=6(段)6-1=5(次)答:需要截5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S版)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大海的歌1.略2.大海的特点:蓝得神奇、千变万化、宁静美丽。
3.(1)描写了天倒映在水中,海天一色的景象。
(2)描写了大海恢复平静时的景象。
(3)描写了明月、星星镶嵌在海中的宁静幽美的景象。
☆我们可以先把自己亲自看到或在电视、电影里等看到的大海的景象回忆一下,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展开联想,再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仿照课文的格式写下来。
例:海上的风是大画家,他一来,就挥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帽子和鸟窝1.略2.翔翔和他的小伙伴非常可爱。
因为他们非常热爱小动物,知道保护鸟类等小动物。
3.略三、吹泡泡2.第三自然段写了吹泡泡的过程,用几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然后、再”将整个过程串联起来,这中间对“制”与“吹”的过程用几个贴切的动词一步一步进行了叙述。
我们试着按这样的步骤和方法去吹泡泡,一定会感到无限快乐的。
3.略☆我们在一个小瓶里倒入几滴洗发水,然后在里边注入些水,搅拌一下,用一根吸管蘸着吹起泡泡来。
那一个个又圆又轻的泡泡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美丽极了。
四* 沙滩上的童话海滩上有一座城堡,城堡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墙外有一片茂密的树林。
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抢去了美丽的公主。
公主遭受着痛苦与不幸,哭个不停。
“我们”计划着怎样解救公主,意见统一后,“我们”就从四面八方挖地道,终于挖到了地道下面,在地下装上火药,轰塌了城堡,炸死了魔王,救出了公主。
编童话略。
五山雀1.略2.“我”是根据山雀的叫声来猜想它们的对话的。
两只山雀非常可爱,它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很值得我们学3.这几句话写“我”走到露出小尾巴的那个地方,堵住树洞里的小山雀。
“悄悄地”“绕”“偷偷”说明“我”十分小心,生怕惊动了它们。
☆我家的大母鸡吃东西时十分有趣。
它先在地上啄一会儿,再抬头看看四周,像是在巡视敌情。
假如它的食物旁边有别的杂物,它就用嘴左右扫一扫,接着继续吃下去。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册)本文没有格式错误,但第四段明显与文章主题无关,应删除。
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生动有趣的词句并与同学分享。
生动有趣的词句指使用比拟、修饰限定、具体描述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形象具体、新颖有趣的词句。
)1.早晨,从山坡、坪坝、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包括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汉族。
这句话描绘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们早早起床,踩着露珠,迎着朝阳,高高兴兴地走向学校的场景。
使用了三个“从……”的结构和“有……有……有……还有……”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学生们汇集的壮观景象,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就是生动有趣的词句。
2.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学校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为学校增添了绚丽多彩的色彩。
这句话表达了这所学校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学校,尽管学生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在祖国大家庭下,他们在五星红旗下共同研究、生活。
使用“穿着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的描写方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学校”的画面。
3.学生们向校园里欢唱的小鸟问好,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句话使用了三个“向……”的表达方式,形成了“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描写了学校生活的美好,以及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几只猴子跑来了。
这些山林里的动物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后,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玩游戏,吸引了许多小鸟,甚至连松鼠和山狸也前来观看。
这句话描写了操场上的热闹场景,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小动物前来观看。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和XXX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突出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也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5.这时,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聆听同学们读课文。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外的景象比作在聆听同学们读课文,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受到窗外的宁静和学生们的认真读书态度。
三年级上册语文《8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作业练习题(有答案)【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8.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词语。
mù bǎn hū rán weí qún fù yǒu()()()()shēn zhǎn kě lián mù chái là zhú()()()()2.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打成卷儿________(juǎn juàn)薄纱________(báo bó b ò)喷香________(pēn pèn)强烈________(qiáng qiǎng jiàng)赤着脚________(zhuó zhe)和面________(hé huó)3.“橱”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意思________,能组成词语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答题。
①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暧和暧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修辞手法)②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改成陈述句)③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可是有什么用呢?(改成陈述句)5.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穿:①破、透;②把衣服、鞋等物套在身体上;③通过。
A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
________B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________C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村庄的西边穿过。
________兜:①做成兜形把东西拢住;②承担;③环绕,围绕。
D有话请直说,别跟我兜圈子。
________E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________F你到那儿大胆工作,有问题我兜着。
________6.根据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内容填空。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共69页精品】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大全【精品】—共69页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
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
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句子中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3、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的原野①窗外飘来一片梧桐的落叶。
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了。
②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有种说不出的舒畅。
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③天空像______,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村外的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
那塘边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
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许嫌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长颈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波纹,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④山谷里枫树的叶子,或许是喝了过量的酒,或许是为了向秋天表示它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______似的呢?⑤村前村后,等待着收割的稻田,好似______。
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了一排排金色的波浪;稻田深处,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们的欢笑声。
⑥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的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上牛背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①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②生命力;活力。
(1)白鹅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________)(2)今天,我又惹妈妈生气..了。
(________)2.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填序号)A.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B.一团火焰C.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3.第③段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的原野像一幅幅图画,请结合短文内容,选一选。
(填序号)A.牧童晚归图 B.稻田欢歌图C.枫林红叶图 D.池塘秋色图第③段:____;第④段:____;第⑤段:____;第⑥段:_____。
整合了部分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题(1~8)
整合了部分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题(1~8)一、选字填空。
雏唯难已己()鸟自()()一()经()过二、选择合适的量词填空:座场片朵封棵张艘一()信一()纸一()花一()春雨一()船一()云一()树一()森林三、照样子,写词语:例:风(平)浪(静)枝()叶()面()耳()山()水()身()力()目()口()鸟()花()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因为海面上风平浪静,所以我写信给小船,让她快去航海。
我写信给小船,让她快去航海,是因为(海面上风平浪静。
)因为姹紫嫣红的花儿已开放,所以我写信给蜜蜂,让她快来采蜜。
我写信给蜜蜂,让她快来采蜜,是因为(。
)★五、试着做一位小诗人,模仿课文的样子,写几句小诗。
我学会了写信,替______给_________写,用笔和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手和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多么想写啊,替_______给_________写,写许多许多的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茉莉花一、组词。
逛()末()蕾()狂()茉()雷()二、填上合适的词(请用上文中的词语)。
()的叶子()的笑脸()的清香()的小花三、选词填空。
盼望希望我()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我多么()有一天能乘着飞船登上宇宙啊!惊喜惊奇我()地发现我们屋前的小花园变美了!我()地发现猫的胡须原来还能测量鼠洞的大小。
四、读句子,完成练习:可是,茉莉花始终是那副老样子,稀疏的叶子,连花的影子也见不着。
渐渐的,我不再关心它了。
1)稀疏(反义词)——始终(近义词)——2)句子中的“它”是指()。
3)因为(),所以,我不再关心它了。
五、读完课文,说说茉莉花的生长过程。
注意用上正确的动词,也可以在描述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关联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我画什么1、听写词语:俨然犁头凉棚盲人慢条斯理欲言又止2、读词语,想想加点字是什么意思?选择正确的答案。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
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
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句子中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3、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
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出了操场上到底怎样热闹,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也前来看热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鹿角和鹿腿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2.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角:美丽 欣赏 差点儿送命 腿:难看 抱怨 狮口逃生 3.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1.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大家来讨论一下吧。 2.发言的时候先表明你的观点,再说清楚理由。
18.童年的水墨画
1.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说说你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9.剃头大师 20.肥皂泡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先猜猜它们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2.一边读一边想,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13.花钟
1.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展示活动成果。 1.识字加油站:通过出示标牌,引领学生认识“税”“档”“咖”“啡
”“阅”“废”“贸”七个生字。
2.词句段运
用:①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
程。
②观察中心句
在开头的排比句,在照样子写一段话。 1.朗读课文。 背诵第1自然段。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 楚的。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 楚的。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 。 2.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这样别人更容 易接受。
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4.昆虫备忘录 用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口语交际
春游去哪儿
习作 语文园地
我的植物朋友 1.交流平台:感受句子的优美生动(动词、修辞、细致描写) 2.识字加油站:读一读,记一记(形旁表意:提手旁、绞丝旁、贝字 旁) 3.词句段运用:读一读,说说括号中的那个词语在句子里更合适。(区 别近义词)读一读,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量词+形容词+
5.守株待兔 6.陶罐和铁罐
1.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未而守株”。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3.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1.默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 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3.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读读“阅读链接”,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
1.借助表格,提取信息。 2.依据阅读材料,形成观点。 3.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不 同的传统节日。
1.通过抓中心句,理解“围绕一个意思 ”由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 2.借助关键词,围绕一个意思清楚介绍 一件事物。
1.依据阅读材料,形成观点。 2.借助图文工具,介绍一件事物。
1.整合信息,输出表达。 2.借助活动,进一步了解不同的传统节 日。
2.默读第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
3.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填一填,体会一下。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
睡莲
14.蜜蜂 习作
语文园地
1.默读课文。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从课文中找 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你做过什么小实验?向大家介绍一下。 写之前,可以先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 词句段运用 1.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两段话,照样 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 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
24.火烧云 口语交际
习作
1.朗读课文。背诵第3~6自然段。 2.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的。 3.读读下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
有一个同学,下课时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高年级同学看到了,劝 他别这么做。 你觉得那个同学更有可能接受谁的劝告?为什么? 如果遇到下面的这些情况,你会怎样劝他们? 大熊猫人见人爱,是我们的国宝。许多小朋友想更多地了解大熊猫,可 能有些疑问需要解答: 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 宝? 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看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如果有不准确的内
1.理解、梳理课文内容。 2.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1.知识积累。 2.联系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1.理解、梳理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发挥想象。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 楚的。 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年级课后习题整理
课文
课后内容
1古诗三首 2.燕子 3.荷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结合 诗意想画面)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1~3自 然段。(边读边想画面) 2.读一读,记一记,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形容词+名词) 3.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优美句子积 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下面的词语。背诵2~4自然段。(儿化 音、两个二声词、轻声) 2.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读文想画面) 3.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和同学交流。(关注优美语句) 4.小练笔:第2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 花。(用优美语句写事物的不同形态)
16.小真的长头发
1.小真说他的长头发能做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想象一下: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和同学交流, 看谁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
1.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2.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习作:奇妙的想象 1.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肥皂泡的过程。 2.在文中找找不容易读懂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3.读句子,体会丰富的想象,再想一想,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 些美丽的去处呢?
1.读一读,体会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2.读一读,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语文园地六
3.日积月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
1.抓情节反转处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2.借助关键词语讲述故事。
1.一边听一遍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 有道理。2.尊重不同想法。
1.观察图片,说图画。2.明晰重点,写 图画。
1.能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 同结构的词语。2.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
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1.积累古诗文。 2.借助关键字词,理解诗句内容,并能 展开想象。 3.借助表格,梳理信息,了解不同传统 节日的时间和习俗。
1.请你写一段话,把上面这幅图画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2.写之前,先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 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 3.写的时候,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词句段运用 1.说说下面两组词语有什么特点,照样子写几个。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1.积累字词。 2.借助图文工具,口头描述活动过程。 3.掌握围绕一个意思写排比句的方法。
1.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自然段大意。2.通 过比较,体会课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1.借助关键词句,学会概括。2.运用多 种方式,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1.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 符号,并尝试运用。
11《赵州桥》
1.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
写清楚的。
2.选择词语,化
身导游介绍赵州桥。
3.交流自己知道的“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2《一幅名扬中外 1.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的画》
2.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奇妙的世界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对“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理解
。
3.小练笔: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感受这些普通而又美得事物。你也来写
一写吧。
23.海底世界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 2.在课文中找找下面的句子再哪个自然段,说说那段话是怎样把这个意 思写清楚的。 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2.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9.《古诗三首》 3.用表格记录不同传统节日地时间和习俗。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表格。 2.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地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10.《纸的发明》 3.小组内交流了解传统节日活动的收获。
整理
语文要素
学习记录方法:特点、外形、习性、活 动等
说清楚想法和理由。 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
。
1.调动五种感官写观察记录表。 2.写观察和感受。
1.正确朗读,感受文言文韵味。2.借助 注释,疏通文意。3.抓住人物行为,读
懂故事。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2.读 好对话,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