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文化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文化之我见

王永峰121001119 中国园林像诗,因为它含蓄;中国园林像画,因为它耐看;但中国园林既不是诗,也不是画,而是由自然和人工巧妙结合的生命体,一年四季都蕴含着勃发的活力。它除去了西方园林那种无论建筑还是花坛树木造型都留下的明显的人工印迹,也摒弃了日本园林那种一味淡然的“枯山水”,而体现出一种模仿自然、艺术手段又不外露的完美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园林本身既具有自然山水美景的特点,又是一个丰富的艺术综合体,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盆景,以及戏剧、音乐等融会于一体。因此,园林可称得上是自然山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品。

此外,中国园林内的美景,为其他传统文化活动,诸如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唱曲饮酒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对各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诗词文学与园林艺术

中国私家园林,通常被称为「文人园」,因为园主人大都是退休的官吏或文人,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诗文书画俱佳。

在园林工程大体完成后,园主会在主要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上匾额、楹联、刻石,大都是撷取古人诗句、典故而成。它们都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山水花木环境,状写眼前景物,切合园

主设计时的意图,实际上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对园林景观进行一次重点的勾勒,是园林景观的「诗化」。

这些楹联、匾额、刻石,不仅书法优美,真、草、隶、篆各显风采,而且出于著名能工巧匠之手,成为建筑物附设的典雅、美丽的艺术品。

人们在游园时,看到这些楹联、匾额、刻石,会触景生情,产生无尽的联想,得到高度的精神享受与乐趣2.传统绘画与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和园林艺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园林之美,所谓「画意」,就是按照中国画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园林,刻意追求「画意」的艺术境界。

而中国的绘画从宋元以后,以写意多于写实,着重意境和情趣,移天缩地,这正是中国造园所必备者。

言意境,讲韵味,表高洁之情操,求弦外之音韵,绘画与园林,两者可谓二而一也。(1)王维与辋川别业

王维(669―759),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而他的画也是以山水画为主。他的创作是中国古代诗画结合的典型,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称得上是极高的评价。

三艺合一的辋川别业

这位诗画双绝的名士,后来因做官受挫,辞官到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并筑起园林来,名为「辋川别业」(「辋」,音「网」,「辋川」是陕西蓝田县南的一条河名)。由于他擅长诗画,故此在造园前,先以园林意境来创作诗歌,然后以诗意作画,再综合诗画的构想来布置园林景色。其图画和诗集,分别名为《辋川图》和《辋川集》。诗、画、园三艺合一,使辋川别业成为历史上的一座名园。

今天,王维的辋川别业早已湮灭,《辋川图》也无处可寻,但我们仍可从《辋川集》中保留的20首诗中,臆想当时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色。当中的第5首和第17首,分别名为《鹿柴》和《竹里馆》,都是家喻户晓的五言绝句。(2)文徵明与拙政园图册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酷爱园林,参与了不少造园的活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其好友王献臣营建了拙政园,园建成后,王献臣经常邀请他前往游赏,园林美景令他乐而忘返,并催化了他的创作热情,频频挥笔,为拙政园作图、题诗和撰记,全方位描写它的倩影。

记录拙政园原貌

文徵明现存的《拙政园图册》,共有31幅图画,分别描写了拙政园的31处景色,合在一起,便构成一张导游总图,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代名园在始建时的原貌。

《拙政园图册》中的景点人物形态生动,跃然纸上,使画面上的人与物、情与景相结合,产生了隽永、含蓄的艺术效果。

时移世易,经过多次的改建,今天的园貌跟当年相比,已有很大的变化,但作为一件艺术珍品,仍有很高的价值,并且是研究园林演变的重要参考。 3.戏曲与园林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宋元时期开始成熟,到了明代中叶,由元代南戏发展而来的昆曲,在江南一带十分盛行,而这时江南的造园活动亦空前繁荣,园林与戏曲逐渐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园林与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互相影响。一方面,园林从戏曲中借鉴了亦动亦静、婉约含蓄的表现手法,而园林亦成为文人雅士欣赏戏曲的好地方。另一方面,由于造园活动成为社会风尚,园林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地点,在戏曲中亦频繁出现。(1)园林中的戏曲

明清两代,在园林中一边赏景,一边赏曲,是文人雅士喜爱的娱乐活动。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确实令人神往。

在1920、30年代,一些文化界的名人还经常在园中举行曲会,例如朱自清、俞平伯等学者,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常在清华园工字门水边听曲、唱曲,在他俩所写的文学作品中,曾经记述此事,至今还传为美谈。

事实上,江南园林的建筑布局,很多时会考虑到听唱戏曲的因素,因此主要的厅堂大多临水而建,或者在水际池畔再建水阁,作为欣赏戏曲之所,因为在临水的建筑中奏乐唱曲,音响效果会特别好。例如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等,都有这个功能。(2)戏曲中的园林

中国传统戏曲,大部分都是描写男女爱情上的悲欢离合,而园林美景正是谈情的好地方,因而在戏曲中,每每以园林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场所。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1550―1616)所著的《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内容是讲述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杜丽娘为情而死,后来又为情所感而复活。全剧构思奇幻,想像丰富。

在这部以园林建筑为名的戏曲中,多次描写了杜府内园林的美丽景色,以作为主角情感活动的衬托。演员在台上随着悠扬的乐曲,唱出这些意境深远的歌词,委实令人心醉。中国园林建筑

艺术的美学思想

一、飞动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空间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