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际金融与贸易】国内外经济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经济名家
一、西方经济学说史若干重要经济学家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经济学家很多。
通常认为,A.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从《国富论》开始,西方经济学才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此,这里只选编了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前业已谢世的13位经济学家,他们是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英国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
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
父亲是海关监督,在斯密出生前几个星期即已去世。
斯密一生未娶,与母亲相依为命。
从小勤奋好学,14岁进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在校深受苏格兰哲学家F.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1740年毕业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获斯内尔奖学金,就学于牛津大学的巴利澳尔学院,直到1746年毕业。
1748-1751年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纯文学及法学,有一个时期还兼讲经济学。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与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D.休谟(David Hume)相识,并结为挚友。
1751-1763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先后讲授逻辑学(包括修辞学和文学)和道德哲学(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政治学中又包括政治经济学),并曾一度兼任副校长等职。
在此期间,还积极参加经济学、文学、哲学等各种社会学术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1759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
176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1764年2月辞去教授职务,转任年轻的巴克勒公爵的私人教师,陪同他去欧洲大陆旅行近3年。
此间在瑞士和巴黎会见过伏尔泰(F.M.Voltarie)、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达朗培尔(J.R.D'aembert)、魁奈(F.Quesnay)、杜尔阁(A.R.J.Turgot)等许多名流学者,同时开始着手他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写作。
1766年10月返回英国,1767年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他回国后,因从巴克勒公爵那里获得每年300英镑的养老金,得以在家乡闭门写作。
经过10年的努力,1776年3月出版了自己的主要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此书建立了西方经济学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博得了普遍赞扬,斯密的名声也随之大震,以至英国政府首相小皮特(W.Pitt,Junior)都拜他为师,后来西方学者也把他当作政治经济学之父来推崇。
1778年,斯密被任命为海关税务专员,定居于爱丁堡,除尽忠职守外,仍继续研究和写作。
1787年11月和1788年11
月又两次当选为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每次任期一年),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
斯密一生写过十几种有关社会科学的著作,但生前只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部,其余书稿大都在临终前嘱其挚友焚毁了。
他去世后,由后人给他编辑或整理出版的著作有:《哲学论文集》(1795年),《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796年),《亚当?斯密论美国革命,1778年2月》(1933年),《1762-1763年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时有关修辞学和文学的讲稿》(1963年),《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时关于法津、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977),《亚当?斯密著作和通信集》六卷本(1975-1980)。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出身于犹太族的家庭,父亲是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
李嘉图受过两年商业学校教育,从1786年起随父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1793年开始独立经营证券交易业务,25岁就成为巨富。
此后,他转而对学术发生兴趣,致力于学习,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
1799年他阅读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开始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
1809年他积极参加了英国货币银行问题的争论,先后发表了《黄金的价格》(The Price of Bullion ,1809),《黄金高价是银行纸币贬值的证明》(The High Price of Bullion,a Proof of the Depreciation of Bank Hotes,1810),《答博赞克特先生关于金价委员会报告的实际观感》(Reply to Mr.Bosanquet′s Practical Observation on the Report of the Bullion Committee,1811),《关于一种经济而稳定的通货的建议》(Proposal for an Economical and stable Currency , 1816)等。
李嘉图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证明当时金价上涨、币值下跌是由于银行券发行过多,又不允许兑现的结果。
他主张用法令规定银行黄金储备量的办法限制银行券发行,并恢复自由兑现制度,以稳定黄金价格。
从1815年他的注意力转向“谷物法”问题的争论。
他发表了《论谷物低价格对资本利润的影响》(Essays on the Influence of a Low Price of Corn on the Profits of Stock,1815)和《论对农业的保护》(On Protection
to Agriculture,1822年)等。
他批评维护土地贵族利益而不利于工商业资本家的“谷物法”,论证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仅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相矛盾,而且和全社会的利益相矛盾。
181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该书中形成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他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宣传经济自由主义。
他在经济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坚持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工资、利润和地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关系。
此外,他还阐述了货币理论、资本理论、国际贸易理论、财政税收理论等。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
著名的人口理论家,出身于英国地主家庭。
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即返回家乡担任教师,在此期间撰写了著名的《人口论》,名声大振,遂于1805年东印度公司的海利贝里学院(College of Haileybury)成立之际任该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他是英国获此头衔的第一人,直至1834年去世为止。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初版问世于1798年,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及其后欧洲各国社会动荡之际,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也因产业革命的勃兴而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以英国激进学者威廉?戈德文(W.Godwin)等人为代表的先进思想有广泛的影响,马尔萨斯的父亲就是戈德文的一名崇拜者,而马尔萨斯则坚决反对戈德文所表述的人类未来可以趋于完善、达到美好境界的观念。
《人口论》就是为反驳这种观念而作,其初衷在于否定这种可完善性。
《人口论》初版问世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毁誉参半。
作者遂进一步扩充材料,于1803年修订再版,并针对社会反响,将人口论的宗旨集中于探讨贫困的性质及其根源。
该理论强调,人类如不对自身繁衍加以遏制,必受性欲支配而按几何级数增加,而人类食物则因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只能按算术级数增加,于是两者之间将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或人口增长对食物的压力。
另一方面,如对人类生殖实行抑制,也势必带来罪恶或灾难:因为“预防性抑制”会使一部分人陷入不正常的两性关系中,而“积级的抑制”即战争、瘟疫等只能使人类为自身人数的减少付出灾难性代价。
马尔萨斯由此得出结论:人类的可完善性是不可能的;贫困不可避免;贫困根源不在于社会制度,而在于“贫民自身”。
据此,他否认贫民受救济的权利,认为实行济贫法是没有意义的。
马尔萨斯因其《人口论》而成名之后,还将注意力转向政治经济学理论领域。
他在这一领域的突出建树之一,就是以其有效需求不足将会导致生产过剩的论断来反对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乐观论调。
马尔萨斯认为利润作为商品价值的附加额,既不能靠工人的购买来实现,也不能靠资本家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前者只能实现相当于工资的价值,后者作为卖者之所得必然与作为买者之所失相抵消;他认为只能靠只消费、不生产的第三者的收入来实现,否则便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出现一般生产过剩危机。
在20世纪3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替陷于深重危机和萧条的资本主义经济寻找出路,凯恩斯(J.M.Keynes)在批判萨伊定律的同时,还把马尔萨斯的上述理论视为他自己的理论先驱。
马尔萨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另一突出论点是在与李嘉图(D.Ricardo)的长期理论争论中发展了利润论和地租论。
他接过亚当?斯密(A.Smith)关于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认为购买劳动理应包括耗费的劳动加预付资本的利润,即生产费用,从而把资本利润归结为流通领域中的“让渡利润”。
为了论证地租的合理性,马尔萨斯反对李嘉图将地租(实指级差地租)归结为农业劳动量所创造的超额利润的一部分的观点,坚持认为地租乃是自然界的赠予,是土地本身特征的产物,与对土地的经营垄断无关。
【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
法国实业家和经济学家。
早年习商,曾先后任职于人寿保险公司和纺织业。
1790年开始从事著述。
1794-1799年间主编《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并在该刊发表过许多论述经济问题的文章,博得了拿破仑?波拿巴的赏识,并任命他为政府法制官员。
1803年萨伊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Traité d’économie poli tique)问世,他因其中所表述的经济政策主张违背了拿破仑的旨意而遭免职。
1816年萨伊在阿森尼(Arhénée)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1819年在一工艺学校开设工业经济学讲座;1831年任法兰西学院(Colléchisme d’économie politique,六卷本,1828-1829)。
萨伊自称为亚当?斯密(A.Smith)经济学说的注释者和宣传者,实际上把亚当?斯密学说庸俗化了。
其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否定劳动价值论而以效用论、供求论等取而代之;随之而来的就是拒绝亚当?斯密基于劳动价值论的产品分配论,而以“生产三要素论”和“三位一体论”取而代之。
他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提供的生产性服
务共同创造的,因此各要素理应获得各自的报酬: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租金。
萨伊还提出了所谓“三分法”,即把政治经济学体系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
萨伊还以“萨伊市场定律”而闻名,该定律的基本论点是“供给自行创造需求”,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存在的可能性。
萨伊的“三分法”后经英国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勒(J.Mill)补充以“交换”而成为“四分法”,被经济学家普遍接受。
直到凯恩斯(J.M.Keynes)在《通论》中提出批判之前,“萨伊定律”也一直是经济学的教条。
【瓦尔拉斯】(Marie-Esprit Walras Léon Walras,1834-1910)
法国经济学家,边际效用学派创始人之一,洛桑学派创立者。
生于法国埃夫勒,其父奥古斯特?瓦尔拉斯是19世纪中叶法国有名的经济学家。
他早年就读于巴黎大学,获文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学位。
青年时期从事过多种职业,做过记者和杂志编辑,与人合伙创办过银行,并曾在铁路、商业等企业中任职。
他的宿愿是希望在法国高等学府执教,但未能成功。
1870年,他终于被瑞士洛桑大学聘请,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直到1892年退休。
瓦尔拉斯把经济学分为三部分:纯粹经济学、实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
在他看来,纯粹经济学研究价值和交换价值,实用经济学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社会经济学则研究财富的占有和分配。
他认为,物品的交换乃是一种自然的普遍的现象,而财富的生产、占有和分配则与人类及其制度有关,因而纯粹经济学是实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基础。
按照他的观点,纯粹经济学需要由数学来加以论证,因而是一门像力学一样的物理学和数学的科学,它在本质上是关于绝对竞争下的价格决定理论。
于是,他在纯粹经济学中探讨了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这一命题,并且通过交换、生产等几个方面的考察,提出了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以价值取决于物品的稀少性来否定劳动价值论。
他认为价值决定的一般条件是供求均衡,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需求,而决定需求水平及其变动的因素则是稀少性。
稀少性是指数量有限的物品对人的有用性,或“消费一定量商品所满足的最后欲望的强度”,即人们在消费一定量的物品时,最后一单位物品所能满足的欲望的强度。
在他看来,物品满足人们欲望的强度是物品供给量的函数,它随物品供给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最后一单位物品满足欲望的强度是最小的。
他把交换的目的归结为买卖双方都能得到最大的满足,而其条件是:买卖双方的商品价格之比必须等于各自商品的稀少性之比。
这就是说,商品价格取决于参加交换的商品的边际效用的比率。
瓦尔拉斯在分析价格决定时,从两种商品交换开始,进而考察市场上全部商品的价格形成,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
他的一般均衡理论试图把边际效用分析扩大到全部范围,以便解释所有商品价格的形成。
他认为,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因此一种商品的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起共同决定,而当市场上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这些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的一般均衡就形成了。
他还认为,根据数学原理,只要列出同参与交换的商品数目相等的联立方程,以表明每种商品供求均衡的条件,那么,一切商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价格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一般均衡理论是瓦尔拉斯最突出的贡献,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Eléments d’économie poli-tique pure,1874),《社会经济学研究》(Etudes d’économie so ciale,1896)、《应用政治经济学研究》(Etuds d’économie politigue appliguée,1898)等。
【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
生于法国巴黎。
1869年获都灵工学院工程学士学位。
1870-1892年任工程师,1893-1900年任洛桑大学教授,曾任参议员。
他是一位工程师、经济学家,由于其非凡的数学才能而成为瓦尔拉斯在洛桑大学的继承者。
他在《政治经济学手册》一书中,改进了一般均衡理论的论证,并且指明了完全竞争在何种限制条件下能获得最优解。
冠以他的名字的“帕累托最优”成了经济学以至整个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重要准则,从而使集体最优的科学论述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成为可能。
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他对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加以区别,这是与他的集体最优准则相辉映的另一主要理论贡献。
他的重要著作还有《政治经济学课程》、《社会主义制度》、《意向与社会:论一般社会学》、《数理经济学》等。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为《经济学原理》(1890年初版,1920年终版第8版)。
在凯恩斯《通论》风行之前的几十年间,一直被看作标准经济学教科书。
马歇尔学说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许多新理论的发展皆导源于对其学说的扩展或争辩。
马歇尔生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1861年进入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数学讲师9年(1868-1877)。
在此期间,英国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促使马歇尔对经济学发生兴趣。
在任不列斯图大学学院主任期间(1877-1882),发表了他(与妻合著)的第一部主要经济学著作《工业经济学》(1879)。
在牛津伯利尔学院短期任教后,马歇尔于1885年回到剑桥大学,就聘经济学教授达23年,直到1908年退休。
他的最主要著作《经济学原理》就是在此期间问世和一再修订再版的。
退休后,马歇尔继续从事著述,先后发表了《工业与贸易》(1919),《贸易和信用》(1923)等著作。
马歇尔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济学杂志》的发起人,他还曾任职于皇家劳工委员会(1891-1895)。
马歇尔学说体系的方法论以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函数分析为特征,这又同马歇尔的进化论、宇宙观相一致。
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马歇尔经济理论始终贯穿着一种折衷与综合的特征:一方面试图把英国以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古典派传统同与之相对立的边际主义学说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试图把业已出现的颇有差异的各种边际主义学说加以综合。
因此,西方经济学史家又称马歇尔学说为新古典经济学。
需求论和供给论在马歇尔学说体系中是为价值论所作的准备,表现为价值论的两翼。
在需求论中,马歇尔依据戈森第一法则(即欲望递减法则)得出了边际效用决定和调节需求价格的论点,并依据边际需求价格递减法则,进而得出市场需求法则,即需求量随价格下降而增大,随价格上涨而减少。
在需求论中,马歇尔还提出了需求弹性,即“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性”的概念,详细论述了影响需求弹性的各种因素,例如价格水平、消费品的性质等。
此外,马歇尔还提出了有名的“消费者剩余”概念(consumer surplus),用以表示由于消费者获得的产品或劳务的价格低于他本来愿意付出的最高额而形成的价格上的差额。
在供给论中,马歇尔分别研究了他所谓的四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及其变动规律。
他认为,劳动作为一种“反效用”,其供给价格取决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痛苦的大小,而且这种感受必随劳动量增加而增加。
土地没有生产成本,因而没有供给价格。
资本来源于储蓄,储蓄意味着享受的延期和“等待”,“等待”也是一种牺牲,利息则是对此牺牲所做的补偿。
企业经营是马歇尔新提出的一个生产要素,他认为该要素的供给价格决定于社会对企业家组织管理企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总起来说,需求论的基础是边际效用,供给论的基础是生产成本。
供求均衡价值论是马歇尔学说体系的重心。
该理论的内容是依据供求均衡决定价值的总观念,对不同时间内的价值决定条件分别加以说明。
他提出,暂时价格主要取决于需求,短期价格决定于供求双方相等的作用,长期价格主要取决于供给。
收入分配论是马歇尔价值论的引申和具体运用,因为他把分配归结为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如何从数量上加以分割的问题;而后者又同各要素所创造的价值或自身的价值相一致,各要素的价值又须依据一般的供求均衡价值论予以说明。
马歇尔把工资归结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边际成本的均衡,把地租归结为土地边际纯产品,最后,把企业利润归结为社会愿为企业家支付的高额报酬。
马歇尔分配论是对供求价值论、生产三要素论、“忍欲”论、边际效用论等理论的综合。
这种意图在其关于自由竞争制度较之垄断制度更具有优越性的论证中也有明显体现。
总起来看,马歇尔是自由竞争制度的理论家,他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对自由竞争时期西方经济学的总结。
【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因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而闻名。
该理论旨在论证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合理性。
克拉克早年就学于布朗大学和阿姆霍斯特学院,1872年留学德国,和后来的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庞巴维克
(E.V.Bohm-Bawerk)等人一起追随历史学派代表克尼斯(K.G.A.Knies)研究3年。
回国后任卡尔顿学院讲师。
1892年任阿姆霍斯特学院教授,1895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直到1923年退休。
1893-895年间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克拉克的代表作是《财富的分配》(1899)。
克拉克将经济理论分为一般、静态和动态三部分。
他认为,经济学的第一个自然的分部,应当介绍财富的普遍规律,讨论比较一般的生产规律和所有的消费规律。
这些所谓“一般规律”实际上是指流传于欧美的各种新老教条,例如生产三要素论,各生产要素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边际效用价值论等,这些“规律”是克拉克分配理论的前提。
第二个分部是静态经济学,即研究在人口、资本、生产方法、产业组织形式和消费者欲望等因素不变,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生产和分配规律。
克拉克认为,只有在这种假定的静态条件下,才能找出分配的基础和标准。
第三个分部即动态经济学,则研究上述5方面因素变动条件下对分配静态标准的干扰和修正。
在克拉克看来,第一部分是前提,第二部分是中心,第三部分是补充。
克拉克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这种分配论的出发点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皆有生产性,这种生产力
在一定条件下是递减的,即(例如)假定土地和资本数量不变,则连续追加的各单位劳动的生产力递减。
克拉克宣称,基于这些条件,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各生产要素的收入势必会取决于各自的边际单位生产力,即最低的单位生产力。
克拉克的这种理论不过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三要素论、生产要素生产力递减律以及供求价值论的综合。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国剑桥市,其父为经济学家,其母为剑桥市市长。
1902年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专修数学,1905年毕业。
毕业后继续在剑桥大学从师于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学习经济学。
1906年通过文官考试,进入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
1908年起在剑桥大学任教。
1911年起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
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曾几度在印度政府任职。
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秘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该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
1929-1931年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
1930年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被英皇晋封勋爵。
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董事。
此外,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得成功。
1946年4月21日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在苏塞克斯郡家中去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Peace,1919)、《货币改革论》(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货币论》(Treatise on Money,1930)、《劝说集》(Essays in Persuasion,193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1936)等。
凯恩斯最初属于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问题著称。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他否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说,认为在市场机制调节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是必然的。
在《通论》中,凯恩斯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说明这种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分为消费与投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消费不足的原因,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心理上流动偏好的存在则是投资不足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必须由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即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凯恩斯这一理论及政策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
这一革命的意义在于:在理论上否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说;在方法上用总量分析来代替个量分析,从而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政策上用国家干预代替了自由放任。
凯恩斯革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
【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垄断竞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后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女性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1930年生于英国的坎特伯里,1921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经济学,1927年获硕士学位。
后进入剑桥大学任教,从1965年至1971年,她一直担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退休后任该校的名誉教授。
罗宾逊夫人一生著述颇多,主要经济著作包括:《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就业理论导论》(1937)、《资本积累论》(1956)、《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2)、《经济哲学》(1963)、《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现代经济学导论》(与伊特韦尔合著,1973)和《经济论文集》(共5卷,1951-1979)等。
罗宾逊夫人的研究涉及的经济理论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不完全竞争理论、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经济哲学、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其独创性,并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罗宾逊夫人几乎与张伯伦(E.H.Chamberlin)同时而又独立地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学说,以此对传统经济学做出了补充。
她提出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即运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等概念来考察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一分析方法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后来,罗宾逊夫人抛弃了传统的马歇尔的均衡分析方法,而转向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的宏观动态经济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
她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该模型与以边际生产率为基础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不同,强调收入的再分配对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性,并由此得出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实现收入“均等化”的政策结论。
【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883-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