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美术

合集下载

宋辽金元

宋辽金元
棠红,茄皮紫,葱翠青,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

宋代钧窑创用了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 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由于它 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 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语言难以表达, 历代都被看作珍品,为我国陶瓷工艺, 陶瓷美学开辟了色,被称为“钧 红”、“钧紫”。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科技 的高度发达,都给工艺美术的发展 提供了难得的时机与条件,宋朝的 工艺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经济的发展,文人的参与,程朱理学的 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工艺 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 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 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 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 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 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 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 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窑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
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
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 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 相类。”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 翠青又次之。釉内有冰裂、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 的油斑。南宋官窑瓷器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 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 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 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 造出青釉的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 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 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 称为“紫口铁足”。

辽金元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艺术表征与意蕴解读

辽金元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艺术表征与意蕴解读

辽金元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艺术表征与意蕴解读作者:王韦尧杨宏珊于毅张毅来源:《丝绸》2022年第03期摘要:春水秋山纹自辽代以来,便是中国装饰纹样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纹样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其狩猎生活的艺术创作产物。

本文以辽金元时期织绣品中的春水秋山纹为研究对象,依托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应文献资料,厘清春水秋山纹概念,对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的题材类型、造型手法和构图方式进行整理和总结,并进一步结合实例归纳总结出春水秋山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

研究表明,织绣品中春水秋山纹民族风格鲜明,其纹样的艺术表征呈现出“狩猎之景”的题材选择、“以情写景”的表现手法和“整体统一”的构图形式,展现了游牧民族浓郁丰富的北国风情、别具一格的游猎风尚及各民族文化间交互融合的艺术魅力。

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深入研究民族艺术文化价值提供一定的借鉴和途径,为现代创新设计提供相应的纹样素材和风格选择。

关键词:春水秋山纹;辽金元时期;织绣品;艺术表征;文化内涵;意蕴解读中图分类号: TS941.11;J523.1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 7003(2022)03 0124 09引用页码: 031303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2.03.017 (篇序)春水秋山纹是一种极具北方民族特色的纹样题材,描绘的是北方契丹与女真族的四季渔猎活动中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即春日水边放鹘打雁,秋季入林围猎野兽。

《金史·舆服志》中提到:“其从春水之服,则多转(轉)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长中箭,取便于骑也……小者间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变双铭尾,纳方束中,其刻斑多如春水秋山之饰。

” [1] 其中简要概述了春水纹的具体表现为杂花卉与猎雁捕鹅场景的组合,秋山纹则是以鹿、兔、山林石景为主要构成元素。

赵丰 [2] 在《中国丝绸通史》中对春水秋山纹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概述;张春旭等 [3] 基于辽金元时期的绘画、雕刻、壁画等作品分析了四时捺钵制度的演变对“春水秋山”题材的影响;袁宣萍 [4] 从服饰与玉器的视角梳理了辽金蒙元时期春水秋山纹的发展特点。

中国美术史—宋辽金元美术

中国美术史—宋辽金元美术















土 44
• 赤壁图 武元直 金
45
• 幽竹枯槎图 王庭筠 金
46
• 文姬归汉图 (局部) 张瑀 金
47
第四节 元代绘画
• 元代由于政权的更替,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等方面的原因,绘画出现了 和宋代显著不同的特点。人物画主要成就更多地体现在寺观壁画方面, 宋代院体绘画精密不苟的画风,元代已成衰微之势。
刘松年: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作品《四景山水图》《罗汉图》。
马远: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 大片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角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 角”。重要传世作品《踏歌图》《水图》《西园雅集图》等。
夏圭:其创作时除师法李唐讲求阳刚之风外,更讲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与 马远同为“北方山水画派”的杰出代表。又由于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 近景突出,远景清淡,被世人称为“夏半边”。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 艇图》《山水十二景》等。
• 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 发展。
• 宋代在山水画和花鸟画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山水画在表现自然而 又超乎自然、营造境界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所形成的山水画的符号系 统和审美规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特征意义的重要标志。
3
• 宋代画家大体上可分为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三类。
• 继承宋代已成潮流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显著地位,元 代前期的赵孟頫、高克恭、任仁发等位居显要的馆阁士大夫均以擅长绘 画著称。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以集中于江浙一带的画家为代表。“元四 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主要师法董源、巨然和北宋山水诸家, 以水墨或浅绛写江南山水,各自创立自己的风貌。此时文人画与工匠画 有了更明确的分野。花鸟画也向水墨方向发展,梅、兰、竹、石为主要 题材,出现了李衎、管道昇、柯九思、顾安、王冕等代表画家。

中国美学史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学

中国美学史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学
辽金元美学既有一个由边缘(游牧审美文化)与中心 (农耕审美文化)互动生成演进的问题,也有一个以三大文化圈所构建的传统中国民族美学 四大主干体系结构的互动生成问题,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包括汉传佛教和藏 传佛教)以及中国伊斯兰教美学的互动生成系统。以汉族为主体的儒释道美学系统一直处于 中心地带,而其他文化系统的美学则处于边缘地带。随着各文化圈的互动展开,边缘地带的 美学也促进或扩充了中心地带美学的演化或新质。
宋辽金元的文化成就,主要有:第一,经学方面。开创宋学(与汉学相对应,并共同构建中 国传统经典诠释学理论体系),创立“四书学”以完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系统,疑经、改经、 补经、删经之学风大盛,重建文化新秩序(尤其体现在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典籍中)等。 第二,史学方面。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王应麟 《玉海》、马端临《文献通考》,以及《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典章》(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三礼 图》《考古图》《博古图》等。第三,文学艺术方面。宋词、宋文、宋诗、宋元文人画、宋 元书法、金石学与说唱文学等。第四,科技设计文化方面。“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 火药和指南针都是在宋元时期产生的;沈括《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李诫《营造法式》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建筑设计论著;还有苏 颂《新仪象法要》、陈旉《农书》、王祯《农书》等;瓷器设计,以宋代五大名窑(汝、官、 哥、钧、定窑)和元代青花瓷为代表,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准,并被誉为宋元审美精神的重要 体现者。
400多年征战与大一统的时空流变,始终都是以“中华”天下观为核心,而且力量强大的政权, 都把自己看作中国的正统,坚持着中国天下观和中心观。因此,宋辽金元时代多样性的时空 美学同时又是中国型的天下观中的美学。宋辽金元时期的空间分割、流动、统一,同时也呈 现出中华民族美学的分类、流动、统一。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

中国美术史知识要点(五代辽宋金元)麒璁(韩洞)说明:这篇资料是依据邵彦教授的课堂讲授为基础编的。

书法与工艺美术暂时没有编入。

这篇资料文字较多,是本学期知识通览。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共享笔记,这才能完成这篇资料。

因为这个做的挺赶的,麒璁最近又一直头晕得很厉害(当然我一直是要死要死的节奏),所以内容有疏漏多多包涵......建筑与雕塑平江图现代苏州(旧称平江府)的古代城市地图。

这里是一个地方政治中心,是两重城。

这也是南方的重要城市,很多地名现在还在用。

燕云十六州处于辽和北宋之间,是后唐和后晋之交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其在军事上十分重要,为此有两位中原皇帝死去。

这一地区属辽,但汉文化保留较好,属于汉文化地区。

在十六州以北的辽地,也受汉文化影响。

代表有大同宣化张世卿墓的十二宫星象图,有传统汉元素、佛教元素、西方元素。

2.26寺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0)。

外看两层,中有夹层,实为三层。

内有一尊巨大的观音造像(16m 高),直通三层。

建筑有较强的唐代样式,斗拱巨大,出檐硕大,柱子低矮粗壮,悬唐式竖彼匾。

现四角支柱是清代后加。

大同薄伽教藏殿(辽)内雕塑内有经橱,有模仿木构建筑的装饰,称为“天宫楼阁”。

该寺是皇家寺院。

二仙观道帐,山西晋城,北宋道帐是神仙上方的遮冕。

太原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北宋建筑有一定的唐代风格。

鱼沼飞梁是木石混合结构桥梁,上桥面是石材,水面下是木材。

河北正定隆兴寺唐称龙藏寺,有隋代的龙藏寺碑。

现存建筑是宋代始建。

其摩尼殿是从檐歇山顶式。

入口处有两个抱厦,四面皆有抱厦。

抱厦及殿内都有壁画。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南宋其歇山顶边檐更斜,飞檐向上飞得更厉害,有窗户,是典型的南方风格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南宋晚清重修。

补间铺作由一个变为两个,也是宋元式的。

佛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外看五层,实为九层。

六面塔身,楼阁式。

此塔距今千年,几次修整但外形未大变,几次地震未倒。

全身木质,内有覆斗形斗拱。

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

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

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故宫博物馆藏品精粹(辽金--元)陶瓷品欣赏三彩印花海棠式盘三彩印花海棠式盘,辽,高2.5cm,口径30—17cm,足径26—12cm。

长盘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宽边,平底。

盘内模印花卉,口沿为卷枝纹,盘心以模印的水波纹为地,中央一线排列3朵莲花。

盘内纹饰以黄、绿、白釉三色施彩。

三彩印花盘三彩印花盘,辽,高3cm,口径14.5cm,足径8cm。

盘敞口,口沿为8瓣花口,斜壁,平底。

盘内壁模印8朵花卉,中心模印一硕大的花朵,外饰4片茨菇叶。

花纹外以水波纹作地。

盘内施黄、绿、白三种色釉,其中白釉为地,花叶纹则以黄、绿色釉间隔排列,盘外施黄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三彩印花方盘三彩印花方盘,辽,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

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

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

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三彩鱼形壶三彩鱼形壶,辽,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

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

鱼嘴为壶流。

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

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黄釉执壶黄釉执壶,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

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

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

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

黄釉提梁壶黄釉提梁壶,高29cm,口径2.5cm,足径7.5cm。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5 第五章 第五节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5 第五章 第五节

一 五代、辽、西夏的宗教美术
98 912 940
莫 于 福供墨


高 阗 三养书

窟 国 年人榜


王 由李题


窟 李 石圣:

( 圣 敬天“


天 瑭,大


与 皇
册即朝 封于大
政 大
统 治
后 为阗宝

年 供 于国于


) 养 阗狮阗

, 像 国子国


内 ( 王王大


存 五 。尉圣

供 代 像迟大







殿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王 逵 等 绘 山 西 繁 峙 岩 山 寺 前 殿 壁 画 东 壁 中 部 《 宫 殿 》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山西繁峙岩山寺前殿西壁中部 佛本行经变(太子投象)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鬼子母变相(磨坊) 山西繁峙寺岩山寺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北 宋 山 西 太 原 晋 祠 圣 母 殿 彩 塑 圣 母 及 侍 女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北 宋 晋 祠 圣 母 殿 侍 女 彩 塑 群 像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晋一 五代、辽、西夏的宗教 Nhomakorabea术代表窟

第十一讲宋代美术课件

第十一讲宋代美术课件

胸有成竹——文与可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石室先 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 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 故 人称“文湖州”。传派即为湖州竹派。 传世作品有《墨竹图》等。
墨竹图 文同(北宋)
立轴 绢本 墨笔 纵131.6厘米 横10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 竹枝,以独创深墨 为面、淡墨为背之 法写竹叶,浓淡相 宜,灵 气顿显。笔 法谨严有致,又现 潇洒之态。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其最杰 出的代表作,画面几乎被 山峰占据,顶天立地,壁 立万仞。生动真实的展现 了北方山水的壮美景色。 从技法上可以看出范宽使 用铁线描勾勒山型,线条 方硬,山体用密集的“雨 点皴”画成,成功的刻画 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 厚,势状雄强”的特色, 被誉为“得山之骨”, “与山传神”。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桂林: 广西美术出版社,P90
宋代文人士大夫绘画
11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 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 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人。 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 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 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 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 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 畅天真清新的风格。
《读碑窠石图》
《读碑窠石图》中画 有一土岗,岗上树立 一块大石碑,一老翁 正在读碑文,旁边一 位侍者持丈而立。图 中乔木老树画得非常 劲拔,爽润秀丽的笔 锋画出寒林树杈,俗 称“蟹爪”。画面体 现出“气象萧疏,烟 林清旷”的风格。
北宋山水画家——范宽
范宽,生卒不详,名中正,字中立。 因性情宽缓温厚,人呼范宽。初学李 成、荆浩,后主要师法造化,深入自 然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 以求其趣”。 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 寺图》等。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 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 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第七章宋代美术

第七章宋代美术

第七章宋、辽、金美术(960——1279年)概述历史文化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赵宋政权,是为北宋。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同年宋室南迁,此后偏安江左,是为南宋。

1279年南宋亡于元。

宋王朝统治的区域并不大,与北宋并存的,在北方有属契丹族的辽(916——1125年),在西北有属堂项族的西夏(1032——1227年)。

兴起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1115——1234年),先后灭辽和北宋,长期与南宋对峙。

此外,与宋政权并存还有: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古格,“白蛮”在云南、四川西南建立的大理(937——1254年),西迁的契丹族在新疆及其以西建立的西辽(1124——1218年)等少数民族政权。

自唐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两大变迁,一是南北经济文化的转移,宋室南渡,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一是贵族门第的逐渐衰落,门第衰落后,政治权利解放更普遍,军人亦逐渐失去左右政局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

宋代经济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换来东南城市工商经济近乎畸形的发达,而与商业化并行的历史进程是文化的普及化和通俗化。

在有宋一代的各种文艺中,无论是诗词、话本、类书还是歌曲或绘画,均可见出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普及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许多方面在宋代都处于辉煌顶峰。

宋代文化是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致优雅和最具品味的文化类型。

宋代是一个崇尚智识的时代,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是这种智识时代中两种突出的思想标志。

无论是对自然秩序的理性清理(即理学的“格物致知”),还是直接参悟(即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们都开始将目光与兴趣由传统儒家抽象的伦理原则和神秘的精神理念转向具体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事务。

对美术而言,重要的是它们从两个方向,即崇尚物理格法和追求天然灵性上影响了宋代的艺术创作。

美术有宋一代,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皇室贵族对美术的普遍爱好和重视、文人士子购藏赏鉴书画、城市平民生活对于美术品的大量需求等历史文化氛围相对应的是,宋代美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技巧的成熟和创作的繁荣以及种类、题材、风格的更进一步的多样化的等方面,如:(一)宋画与宋瓷是中国中古时期文化的双葩,其艺术上的细腻体贴和精致表现,实是同时期的中世纪欧洲所无法梦想。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6章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6章PPT课件
39
一、山水画 • 元代新的绘画风气的到来与赵孟頫的开启密切相关。 •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
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 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状物寄情,属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35
二、金代绘画
• 赤壁图 武元直 金
36
• 幽竹枯槎图 王庭筠 金
37
• 文姬归汉图 (局部) 张瑀 金
38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第四节 元代绘画
• 元代由于政权的更替,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等方面的原因, 绘画出现了和宋代显著不同的特点。人物画主要成就更多 地体现在寺观壁画方面,宋代院体绘画精密不苟的画风, 元代已成衰微之势。
• 继承宋代已成潮流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 显著地位,元代前期的赵孟頫、高克恭、任仁发等位居显 要的馆阁士大夫均以擅长绘画著称。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 以集中于江浙一带的画家为代表。“元四家”的黄公望、 吴镇、倪瓒、王蒙主要师法董源、巨然和北宋山水诸家, 以水墨或浅绛写江南山水,各自创立自己的风貌。此时文 人画与工匠画有了更明确的分野。花鸟画也向水墨方向发 展,梅、兰、竹、石为主要题材,出现了李衎、管道昇、 柯九思、顾安、王冕等代表画家。
11
• 潇湘奇观图 米友仁 宋
12
• 青绿山水画在宋代仍受到宫廷贵族的欣赏。
13
•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 宋
14
• 到南宋,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产生了开创南宋山水 画刚健峻锐,水墨苍劲新风格的南宋四家——李唐、刘松 年、马远、夏圭。

【2019年整理】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__第6章

【2019年整理】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__第6章

• 溪山清远图(局部) 夏圭 宋
二、花鸟画
•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 厅堂壁装饰之需要而创作的承袭五代的“黄家富贵”的花 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 的体系,不拘陈法,寄情于笔墨,与院体花鸟画形成鲜明 对比。
1.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

双 喜 图
• 元代统治者不仅爱好工艺美术,而且有的甚至还亲自学习 各种手工艺技术。这样,就使得工艺美术和手工艺人的地 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几无异于画师。加上元代对外交往空 前扩大,文化、贸易往来频繁,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影响, 工艺美术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增加了新品种,新式样。
一、宋、辽、金的工艺美术
• 定窑孩儿枕 宋
• 保圣寺降龙罗汉像 宋
• 灵岩寺罗汉彩塑 宋

山 西 晋 祠 女 彩 塑

• 养鸡女 大足石窟摩崖雕刻 宋来自二、辽、金、西夏的雕塑
• 下华严寺菩萨彩塑 山西大同 辽
• 戏曲人物砖雕 山西稷山出土 金

三、元代雕塑
山 西 晋 城 玉 皇 庙
星 宿 之 胃 土 雉 彩 塑
28
• 广目天王 北京居庸关云台山石刻
•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 元

渔 父 图
吴 镇

• 渔庄秋霁图 倪瓒 元

青 卞 隐 居 图
王 蒙

二、花鸟画
• 元代花鸟画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是延续宋代院体花鸟画 而略有发展。另一类则是在继承苏轼、米芾等文人画传统 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占主流地位的水墨花鸟画,大都借梅兰 竹菊之形以寓君子之德。
• 宋代初期承袭五代后蜀和南唐翰林图画院之制,设立画院。 宋代各朝都沿用翰林图画院的体制。画院崇尚写实,风格富 丽工致。被称为“院体”的宋代宫廷绘画以其丰富的艺术创 作构成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很 大影响。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外美术史》课程(xxxxxxxx23)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中外美术史课程代码:xxxxxxxx2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各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科学与地理等大的社会背景来了解、分析每个时期美术样式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运用纵横联系、中西比较的方法加强与提高学生对中外美术的造型、特征及精神内涵的理性分析能力,特别是加强学生对我国美术独特的审美观的形成与沿袭的认识。

立足当代结合现实,立体地把握中外美术各艺术风格、流派及作品作家的特点,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现由以往单一、枯燥的纯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中国与西方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二部分内容中国美术史原始社会美术夏商周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隋唐五代美术宋辽金元美术明清美术民国与新中国早期美术外国美术史学时222222221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合计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原始、上古美术中世纪美术近代美术现代主义美术226632第一部分中国美术史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原始时期美术的主要样式的形成原因及开展规律。

基本要求:理解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原始人群生存环境与美术形成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掌握生产工具向艺术转化的历史进程。

难点:原始美术创作的动因与审美情趣。

教学办法:讲授与发问相联合辅助多媒体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前——1万年前)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刻划艺术品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公元21世纪)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2、磨制石器与玉器3、彩陶与黑陶4、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五、岩画与建筑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美术的变化过程,熟练掌握青铜器形成的原因、特点、意义及其它美术样式。

中外美术简史

中外美术简史

第一章中国史前、先秦美术与秦汉雕塑一.中国史前美术(距今约2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时代(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遗址)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河姆渡文化遗址(浙江余姚市郊)仰韶文化中突出的文化---彩陶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鹤鱼石斧缸/庙底沟类型)二、先秦美术史---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夏、商、周、春秋、战国商重酒器、周重礼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失蜡法四羊方尊(商后期)武王征商簋(西周初期/食器)纪念战争三、秦汉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兵马俑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

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阵整肃,勇于攻占的宏伟气派。

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马踏匈奴石刻:用寓意手法,以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中树立的奇功。

西汉雕塑典型特点:因石理形,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

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

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美术(公元220年---589年)一、社会状况1.出现了士族制度2.思想上出现了唯心主义的玄学3.影响了艺术4.佛教的传入,修建大量的寺院与造像。

二、绘画艺术方面特点1.出现了专业画家2.出现了民间美术活动3.绘画题材多样,尤其是肖像画、绘画理论出现洛神赋图艺术特点: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画面人物的情思主要不是靠面部表情来显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第一章:史前美术一、简释题1.红山文化雕塑2.良渚文化玉琮3.龙山文化黑陶二、论述题1.简述造型艺术的起源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形态。

造型艺术的起源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劳动是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因,人类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制造和使用石质工具的实践,在审美发生和造型艺术起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作为工具的石器造型上,只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少量装饰物和刻纹制品。

2.什么是彩陶?简析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色。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

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而瓷上作品相当于纸上作品,更具张力,彩陶艺术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有多姿多彩的珍品。

仰:半坡类型彩陶和庙底沟类型彩陶半坡类型器物造型主要为圆底和平底盆装饰图案绘于器表显眼部位或器物内部图案以黑彩为主。

庙底沟类型器物以盆,钵为主,多用黑彩绘制,纹样全部绘于器物表面,未见内壁施彩过。

马: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石岭下型构图疏朗,风格简洁明快。

后三种装饰面大,构图繁密,纹样灵动,色彩热烈。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一、简释题1.三星堆铜塑2.金沙石雕3.楚漆木雕4.商甲骨文5.西周金文二、论述题1.简述先秦青铜器造型与装饰风格的演变。

随着青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青铜器的造型从功能上分为:礼器、实用器具、装饰品和雕塑。

从功能和种类上分:炊具器、饮食器、水器、酒器、工具、乐器、兵器、车马器及其他杂器。

风格:神异动物纹、仿生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画像故事纹,锥刻、刻画、嵌铜、错金银、鎏金等新手法。

2.试论商周青铜礼器的社会功能及象征意义。

礼器就是体现礼治的器物,用于祭祀鬼神和祖先的祭祀工具,久放于王侯贵族宗庙中的祭器。

礼治的核心是通过尊崇王权和明辨等级,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秩序。

因而青铜器也就成为了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的标志和具体象征。

宋辽金时期的美术

宋辽金时期的美术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是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作者北宋 末期优秀人物风俗画家张择端。作者通 过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 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 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 侧面。这幅作品不愧为我国古代绘画中 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其次,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 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 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场 面繁广的当推宋代张择端的工笔淡设 色 《清明上河图》。画家以高度写实 的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沿汴河展 现的清明时节的风光,从城郊农村风 光开始,以汴河船舶往来为线索,渐
李公麟
维 摩 诘 图
网 友 摹 本
五马图 李公麟
纸本 墨笔 纵29.3厘米 横225厘米(日)私人藏
五马图 李公麟
五马图 网友摹本
李公麟《五马图》介绍

此图画西域进贡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 皆各由奚官牵引。无款,马后有黄庭坚小 行书签题马的年岁、尺寸、进贡年月等, 又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做,是李公麟 传世精品。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 用淡墨略加渲染,很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 瞄画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提按、轻 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 同特征以及任务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 气韵飞动。
宋 佚名
人物画
•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 李公麟——《五马图》、《维摩演教图》、 《临韦偃牧放图》、《昭君出塞》、 《蔡琰还汉》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李唐——《采薇图》 • 梁楷——《泼墨仙人图》
朝 元 仙 仗 图 武 宗 元
朝元仙仗图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武宗元
李公麟

第二章___陶瓷工艺美术教材

第二章___陶瓷工艺美术教材

鱼纹彩陶盆
五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彩陶 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 半山类型
菱形螺
鸟型罐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厂类型
四球纹瓮
蛙纹
螺旋纹 垂腹回纹
2.1.1 原始社会时期陶瓷造型工艺美术
人类最初所从事的陶器造型,基本上是依照或模仿自然界固有的 形态,仿照原来使用果壳加工改造的容器样式,可以说主要是采 用模拟的手法完成的。
黑桃壶 战国
秦汉时期,陶瓷生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代至汉初六七十年,陶器地方特色逐步衰弱,官府 控制的制陶作坊,侧重于建筑用陶的烧造;
第二阶段,西汉武帝至汉末,陶器地方色彩明显减弱,统一性初 步确立,成功烧制出低温铅釉陶;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制陶的发展势头骤然减弱,浙江地区出现 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 元 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 元
黄釉彩绘月映梅纹碗 元
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2.5.1 宋辽金元时期陶瓷造型工艺美术
宋代:总体来说,宋代陶瓷的造型简单、优美。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器物 的造型也很丰富,比如瓷枕。
辽国:陶瓷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 中原形式:实际上是唐宋以来,汉族地区所流行的造型样式; 契丹形式: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而烧造的。
褐绿彩山峦纹瓷壶 唐 长沙窑 具有西亚文化 风格的纹饰
黄釉褐绿彩双系罐 唐
白瓷贴花纹钵 唐
2.5 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制瓷技术无论质料、颜色,还是烧制和装饰工艺,均达到炉火纯青的
地步。当时形成了一批著名的瓷窑体系,官窑、定窑、哥窑、汝窑和钧窑被 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辽金:辽国的制瓷业烧制水平很高,由于技术受中原影响,所以其烧制工艺

艺术的历程

艺术的历程

艺术的历程--浅论中国美术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国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美术作为东方绘画的主要流派,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融汇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中国美术的源头是原始社会美术,又经过唐、宋、元、明、清、现代美术等,不同时期的美术,经过不同的时代背景,都有不同的特点,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美,是人们议论的对象,论文从中国美术的不同时期论出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美术的历程、中国美术的发展、绘画观念、创新一、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阶段。

整个史前时代是艺术的萌芽时代和审美意识发生时代,那么是什么推动艺术的产生呢?从古至今关于艺术的发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最早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

近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又提出了表现说和游戏说,前者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后者认为艺术是人类过剩精力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不仅仅因为原始艺术几乎是伴随着原始生产过程的,更主要的是如恩格斯所说:“手不仅仅是劳动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

而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以人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

中国史前美术发生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创造的第一件工具,这些工具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均衡对称、规整光滑性质的追求是源于实用的要求。

属于人类文明的共性,那么普遍全国各地的文化遗址的彩陶和其他遗存则体现出新石器时代中国美术的一些早期特性,体现出我们的祖先把握材料性能的能力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它们还是现出一些在形式方面中国人特有的感受和认识总的来说,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原始人对于流动事项的特有感受能力以及以之相关的一些描绘手法,比如对动态的捕捉,追求整体氛围而忽略细节等等,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性的雏形,它们犹如从层层冰雪中覆盖的山岩淌出的细流,是中国美术长河的真正源头。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2 第五章 第二节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2 第五章 第二节

四 文人墨戏与隐逸主题
南 宋 赵 孟 坚 《 岁 寒 三 友 图 》 绢 本 水 墨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四 文人墨戏与隐逸主题
南宋 玉涧 《山市晴峦图》(为“潇湘八景”之一) 横幅装裱为挂轴 纸本水墨 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藏
四 文人墨戏与隐逸主题
日南 本宋 东 京法 国常 立 博《 物枯 馆树 藏八
一 文官政治与美术
北宋 佚名 《雎阳五老图》,原为卷,现改为册页,五幅,绢本,设色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耶鲁大学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分藏 北宋仁宗年间闲居雎阳(今河南商丘)的五位高级退休官员,年龄从八十岁到九十四岁,于某次宴会后请人绘像,是北宋开 始流行的文人士大夫肖像画的实例。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为之题跋、写诗。
南 宋 米 友 仁 《 潇 湘 奇 观 图 》 纸 本 水 墨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四 文人墨戏与隐逸主题
四 文人墨戏与隐逸主题
绢南 本宋 设 色赵
伯 北骕 京 故《 宫万 博松 物金 院阙 藏图
》 及 局 部
四 文人墨戏与隐逸主题
南 宋 扬 补 之 《 四 梅 图 》 局 部 纸 本 水 墨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 禅宗由传统佛教的仪轨修行转向哲学内省,宋代禅僧多有文艺成就, 出现了禅僧画家。禅僧画在宋元时期虽然未被收藏家和文人士大夫接 受,实际上对写意画、文人画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 文人墨戏与隐逸主题
北 宋 文 同 《 墨 竹 图 》 绢 本 水 墨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四 文人墨戏与隐逸主题
二 文人的艺术活动
琴此台南 乐图北宋 与描故 自绘宫马 然文博远 融人物 为士院《 一大藏山 体夫 径 的入 春 生山 行 活游 图 方春 》 式, 。童 绢

辽金元时期的壁画艺术

辽金元时期的壁画艺术

辽金元时期的壁画艺术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涉及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化、艺术、社会等等。

在这个时期,壁画艺术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佛教寺庙的壁画上,可以看到很多具有精美绝伦的作品。

对于这些壁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艺术风格在辽金元时期,佛教的传播非常广泛,因此佛教寺庙也非常多,其中不少寺庙都有进行壁画创作的传统。

在这些寺庙的壁画上,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以凝练的线条为主导的辽代风格、追求质感的金代风格以及威严肃穆的元代风格等等。

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二、题材内容辽金元时期的壁画,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例如藏传佛教中的阿赖耶、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等,以及摩崖石刻中的佛像、菩萨、罗汉等等。

在壁画创作中,手法多样,无论是线条清晰还是笔触粗犷,都能够表现出佛教特有的内敛、幽邃和神秘感。

三、技艺特点辽金元时期的壁画,技艺非常精湛,特别是金代壁画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金代的壁画中,画家们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法,如渐染法、水墨渲染法、硬笔描绘法、立体浮雕法等等,许多技艺特点成为后世壁画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现代绘画,都受到了这些技艺特点的影响。

四、文化内涵辽金元时期的壁画,除了表现出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壁画所描绘的情景、人物,以及寺庙的布局、装饰等等,都是当时的人文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缩影,更是反映当时的文化脉络和美学观念。

五、保存状况如今,辽金元时期的壁画遍布全国各地,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多数壁画保存状态较好,仍然能够洋溢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例如,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内蒙古平康地区的“五台山石窟”、河南郑州的“少林寺壁画”等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辽金元时期的壁画艺术,吸引了众多人们前往参观和探讨。

总之,辽金元时期的壁画艺术,是中国壁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在风格、题材、技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表现特点,是中国美术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 蒙《春山读书图》 王蒙(1308-1385年) 字叔明,号黄鹤山 樵,浙江吴兴人, 赵孟頫的外孙。元 末,他曾作过理问、 长史。辞官后北上 大都,结交过一些 上层人士,游览了 大都附近的名胜, 不久南返,后隐居 在黄鹤山中。明初 他不顾朋友劝阻, 出仕为官,官至泰 安知州。后因胡惟 庸案受累,冤死狱 中。
四川安岳石刻水月观音 (“风流观音”)
安岳县 城云居 山“圆 觉洞” 宋刻 “西方 三圣” 之大势 至菩萨
安岳县城云居山“圆觉洞” 宋刻“西方三圣”之阿弥陀
元代雕塑
杭州飞来峰尊胜佛母造像 铜镀金文殊菩萨
北京北郊居庸关内镇的云台洞顶壁四大天王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之《轸水蚓女像》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 八宿之《柳木獐》
王冕《墨竹》

柯九思 《清閟阁 墨竹图》
王冕《墨梅图轴》
李衎《双 勾竹图》
顾安《竹石图轴》
李士行《乔松竹石图轴》
• 永乐宫壁画 • 《朝元仙仗图》
• 《钟离权度 吕洞宾图》
敦煌莫高窟465窟壁画喜金刚
宋元城市与建筑
• 五代末的城市、宫殿、园林建筑与唐代的相比, 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建筑的斗拱承重作 用减弱,装饰作用增强。其次,在装饰方面, 大量使用可以开启的棂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 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观,而且改善了室内的通 风和采光。再其次,柱础的形式和雕刻趋于多 样化。首都汴梁规模虽不及唐长安,但仍不失 为“高显宏丽,百美所具”的大城市。
• 陶瓷生产遍及全国,南北各地都有名窑。北方 之汝窑、定窑、钧窑、官窑、耀州窑、磁州窑, 南方之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均负 盛名,且产品各具特色。 • 宋代陶瓷仍以青瓷、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釉 下彩绘瓷及各色窑变的彩釉陶。官窑是政府直 接经营控制的窑场。 • 元代时景德镇已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 烧青花及釉里红釉,开创了彩绘瓷的新局面。
山西晋城玉皇 庙道教雕塑二 十八宿之《翼 火蛇》
宋元工艺美术
• 官府中所设手工业管理机构(如宋代的少 府监、文思院中所设众多的作坊)更为庞 大,并有细致的分工,所制产品,大多 不惜工本,精美异常 • 由于城市的繁荣,大量工艺美术向商品 化平民化方向发展,海上交通的发达, 瓷器、丝绸等大量出口
陶瓷

山西太原晋祠侍女像圣母殿与献殿之间的飞梁
山西应县木塔
河南开封宋祐国寺塔
元代建筑
山西永济永乐宫建筑
北京白塔寺
宋元时期出现了完整系统的建筑著作,有 些建筑家名字流传下来。北宋初,木工喻浩 曾著有《木经》(已佚);李诫奉敕于哲宗时 完成的《营造法式》全面条理地编订了建筑 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图文并茂, 是古代建筑理论的珍贵文献。
四川大足县宝顶山大佛湾造像养鸡妇
四川大足县宝顶山大佛湾造“十牧调心图
尊高约290厘米的观音雕像, 头戴花冠,胸腹袒露,挂 璎珞,身披短袖透体天衣, 跷脚坐于莲花座上,赤足 踏莲花,长圆面庞,双眉 细长形如弯月,高鼻梁, 小口微闭,双目下视。很 像一位俊俏贵妇。当地人 称之为“风流观音”、 “跷脚观音”。
宋元城市与建筑
• • 宋辽金元保存下来的建筑遗迹以 寺庙为多,有的存有壁画雕塑。 和林 和林为蒙古国都城,忽必 烈建元后为岭北行省治所。全称 “哈拉和林”。明初,北元政权 据以为都,后废。由于蒙古国的 强盛,和林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 城市。 上都 上都即元朝的夏都,遗址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 里闪电河北岸。因定都大都,而 将上都改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 都制的格局。 • 大都(今北京)是元朝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交 往的中心城市之一。据元陶家仪 《辍耕录.宫殿制度》和明肖洵 《故宫遗录》记载及解放后实地 勘察,可以推断出大都的建筑布 局是: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 长7400米,东西宽6650米。北面 二门,东西南三面各三门,共十 一道门。
青瓷碗 北宋 汝 窑 高6.8,口径16.8,足 径7.5厘米 英国伦敦达维 德中国美术馆藏
• 元瓷器生产仍以兴盛于宋代的景德镇为 全国瓷业中心。青花、釉里红、红釉、 蓝釉等新品种,拓宽了瓷器釉下彩及色 彩装饰的新途径。 • 青花是元瓷中最负盛名的品种,享誉中 外。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卓歇图》,辽,胡瓌,契丹族画家。胡瓌,生卒不详,活动在范阳(今北京) 一带。善画游牧民族风情,今存《卓歇图》,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 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描绘狩猎归来,可汗、閼氏(相当于汉族的皇帝、 皇后)与贵族们歇息、宴饮。也可能表现的是契丹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好月节” 的盛况。
李赞华,辽太祖之长子,原名耶律倍,曾做过“东丹王”。今存作品《东丹王出行图》, 人物、鞍马刻画相当精致,神态毕现。
• 高克恭 (1248—1320年),字彦 敬,号房山,回族,官至刑 部尚书。平生酷嗜书画,又 爱江南山川,与当时文人画 家交游甚广,是一个学识深 厚的少数民族画家。他善绘 山水,融合米氏云山兼取秀岭》、《竹石》 等。
《云横秀岭图》
• •
吴镇 《渔父图》
吴镇(1280-1354 年),字仲圭, 号梅花道人、梅 沙弥。嘉兴魏塘 人,工诗文,善 山水、墨竹。从 现存资料看,吴 镇一生很少与达 官贵人相往来, 所结交的多是和 尚、道士和隐逸 文人。元末社会 动乱,阶级矛盾 和民族矛盾异常 尖锐,加上他孤 苦无依的处境, 使得他陷入深深 的苦闷之中。
高克恭《春山晴雨图》
高克恭《春山欲雨图》
元四家
• 元代中晚期活动于江南的黄公望、王蒙、 倪瓒、吴镇,因皆在笔墨技法上成就显 著,画山水以寄托清高避世的情感,对 文人山水画典范的形成作出贡献,而在 画史上被称作“元四家”。
黄公望《天池 石壁图 轴》 《天池石壁图 轴》又是一种 规格。绢本, 浅绛设色。构 图繁复而气势 雄浑。景致由 平近推向高远。 画中主峰将画 面中分为二, 扶摇直上,山 峰右腋出一池, 池上起陡壁, 壁罅有瀑布下 注,意境甚为 幽深。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 赵 孟 頫 《 鹊 华 秋 色 图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
• 钱选 浮玉山居图 • 钱选,赵孟頫的同乡和朋友,南宋进士,入元不仕, 隐居终生。赵孟頫曾与他研讨绘画中的“士气”,他 答以“隶体”,要“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显示 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在艺术上鸿沟越益明显。
磁州窑系是北方 一个最大的民窑 系,这个窑系的 窑场分布于今河 南、河北、山西 三省,以河南产 瓷最多。
窑变尊 北宋钧窑 高18.4,口 径20.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钧窑在河南禹县 藏
建窑在福建建瓯水吉一带,以烧造黑釉瓷著名。 吉州窑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是江南著名民窑 宋代磁州窑系及辽统治区内辽宁、内蒙等地的 一些窑场都继“唐三彩”之后烧制三彩陶器。
白瓷孩儿枕 北宋定窑 高18.3,长30,宽1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白瓷印花云龙纹盘 北宋定窑 高4.8,口径23.2,足径10.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青瓷刻花凤凰缠枝花纹 注 北宋耀州窑 高21厘 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 物馆藏
白地黑花牡丹纹梅瓶 北宋 磁州窑 高40.2, 腹径19.8, 底径9.4厘米 日本永青文 库藏
赵孟頫是元初画坛上的中心人物,很多画家与他都有师友关系。他的妻子管道升,儿子 赵雍、赵麟也都是画家。他的绘画实践和艺术主张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金基 础上的新发展,对当时和后世绘画的影响颇大。
《浴马图》
•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出身 宋朝宗室。他在元代经历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虽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但也只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又因以宋宗室入元,内心时有自责抑郁之情。赵 孟頫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均有较好修养,而重要成就在书画方面。
吴镇《渔父图轴》 《渔父图轴》,在构图上一反常例,舍奇险而 求平稳。构图与倪瓒的“三段式”取景法相近, 但意境较倪画温润、饱满。
• •
倪瓒的遭遇, 是元代整个知 识分子阶层处 • 境的一个缩影。 “九儒十丐” 真实地表明了 元代知识分子 的地位。元四 家尽管遭遇不 完全相同,但 倪瓒的画,在元代 都有被社会遗 并不十分出名,未 弃的失落感。 得到画界普遍赏识。 基于严酷的社 明中叶以后,倪瓒 会现实及倪瓒 被列入元四家,他 本人的人生观 的艺术声望才逐渐 和审美理想, 高涨起来。倪瓒的 形成了他的特 作品个人风格十分 殊的艺术风格。 突出,面貌单纯, 在艺术观念上, 构图简洁,笔墨凝 他淡化了绘画 炼,画面气氛冷寂, 的教化功能, 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强调了创作 的“自娱性”。
倪瓒《梧竹乔石图》
王蒙《太白山图》
王蒙《青卞隐居图》
王蒙《葛稚 川移居图》
元代花鸟画的主流是向文人画情趣发展,绝少宋画院之 工笔重彩富丽细腻者,文人水墨写意及水墨梅竹勃然而 兴,显示了花鸟画领域的巨大变化。
王冕(1287一1359年),字元章,浙江诸暨人。工诗, 擅画梅竹,亦能治印,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 政治的不满。元末隐居九里山卖画为生,所画梅 花枝繁花密充满生意。故宫藏墨梅卷中题诗“我 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 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花寓示其志趣,表 露了王冕不甘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李赞华《东丹王出行图》
李赞华《东丹 王出行图》局 部
李赞华《东丹王出行图》(局部)
• 张 瑀《文姬归汉图》,金代宫廷画家。匈奴护送她回 汉朝。她不畏苦寒,迎风而坐,匈奴都冷得缩期头来。
• 《赤壁图》
元代绘画
• 与宋代文人画相比,元代文人画有四大特征:其一, 绘画题材由简单的枯木竹石、梅、兰等扩展到山水, 并使之从此以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永恒 主题和无限象征。其二,画法较宋人的墨戏更为严谨。 其三,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要求"以书入画"。其 四,在画面的意境构成上追求以诗题画,讲求诗情画 意的相得益彰。 元初钱选和赵孟頫在理论和创作实践 上开元画之风气,继之而起的黄公望、吴镇、王蒙、 倪瓒被称为"元四大家"。 他们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中 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对明清两代绘画理论和创 作,均起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