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合集下载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

1.2 刺激的分类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1.3 感觉阙限和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2知觉与环境知觉2.1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以及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依赖与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2.1.1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

2.1.2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快于对局部的认识。

知觉整体性是知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不仅依赖与对刺激物的结构,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人的知觉整体性会抑制个别成分的知觉;恒常性:指尽管作用于我们感觉的刺激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做知觉到的物体却保持相当的稳定性,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选择性:指我们在观察两岐图形时常常会在不同的两个图形知觉中来回转换,这说明知觉过程中从在着竞争。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到夜晚的星光闪烁在天空,从繁华的城市街道到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径,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决策。

环境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收到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视觉让我们看到周围的色彩、形状和物体;听觉使我们能听见各种声音,如鸟鸣、车鸣;嗅觉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气味,花香或者饭菜的香气;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

这些感官信息瞬间涌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对环境的初步印象。

比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首先可能会注意到房间的大小、布置和光线的明暗。

如果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舒适的家具,我们会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如果房间狭小昏暗,堆满杂物,我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就是环境知觉在起作用,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反应,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环境知觉只是一个起点,它只是我们对环境的表面感知。

环境认知则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加工和思考,对环境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环境认知包含了我们对环境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的判断。

以城市公园为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绿色的草地、盛开的花朵和蜿蜒的小径(这是环境知觉),还会意识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环境认知)。

再比如,我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不仅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周边设施(环境知觉),还会了解社区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以及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经历、知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塑造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田野和山川可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认知;而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可能对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设施更为熟悉和重视。

教育水平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更具备分析和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环境知觉 环境心理

环境知觉 环境心理
3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1· 图形与背景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对象加 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在一定 的场内,我们并不是对所有的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 选择的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 推举衬托地位成为背景,所称图地之分。(图地关系) 丹麦学者鲁宾是这方面的先驱,绘制了著名的两可图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1
22
一根树枝
23
(2)知觉反应和先天本能 传统知觉理论主张知觉是由刺激引起感觉后转化而成 的、间接的,因此称为间接知觉论。吉布森的知觉理论认 为知觉是人与外界接触的直接产物,它是外界物理能量变 化的直接反映,不需要思维的中介过程。他认为,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因适应环境需要,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逐渐 形成了一种根据刺激本身特征即可直接获得知觉经验的能 力。换言之,知觉是先天遗传的,不是后天学习的。
28
基本理论
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 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去恰好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 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的 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是使人误解 的环境线索。 观察者会对真实情景进行概率判断,情景中的多义性 便减少,这种概率判断被布伦斯维克看作是对真实环境性 质“最恰当的赌注”或“有训练的推测”。
14
15
16
17
3· 简化原则 心理学家发现,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的信息越少, 那个对象被感知的可能性越大,即简单几何体容易被感知 为图形。而且人们在对视觉刺激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 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1)良好完形原则 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 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2)简洁原则 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 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

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环境认知
一、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感觉:物体的个别属性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入人脑所引起的 心理现象。感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感觉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2)感觉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五感:视觉、听觉、嗅 觉、触觉、味觉。感觉保证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如 果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从 而给人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 事物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 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同时需要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设计应用:
1、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体验 适当程度的复杂性与新奇性的环境是人们所偏爱的 环境。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负责化,表明对 中间复杂程度的需求。在设计中不仅运用视觉要素, 同时调动听觉、触觉、嗅觉等要素,丰富人们的环 境体验。(园林设计) 2、设计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 简洁清晰的环境在一定场合下有助于人们对空间的 阅读理解,辨别方位,减少寻路困扰,提高效率和 保障安全。(大型公建:机场、火车站,建筑内的 安全出口)
完形心理学或格பைடு நூலகம்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系由
德国心理学家魏泰迈(Max Wertheimer,1880~1943)于 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德语Gestalt意指形式或图形, 有结构、构造之意,格式塔即有组织的整体之意。完形心理 学主要研究知觉与意识,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其 基本观点有(一)、知觉的整体性,即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之合。(二)、同型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 和心理现象都具有相同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 系。(三)、场作用力:作为物理现象的几何形状并不是纯 粹的形式,而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当人感知到不同的形式 时,会在物理力的诱导下对应产生不同的心理力,即不同的 心理体验。

环境行为心理学链接之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ppt

环境行为心理学链接之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ppt
a) 她认为,环境本身得一些重要品质,人们并不能直接察觉到,她相 信环境首先向她得观察者展现了一系列客观得可测量得特征,这 称为间接线索。
b) 观察者对间接线索得主观印象成为直接线索。对环境美之判断建 立在直接线索得整合基础上。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c) 生态效度指得就是环境与每一条线索间得实际关联,如果观察 者知道这些线索并对其权衡后会产生有效知觉(很多时候人们 对一些线索视而不见),视觉利用指得就是观察者对每一条线索 得实际权衡。
环境行为心理学
B. 供给论:Gibson提出。 a) 她相信各条线索之间得组合给与观察者直接得环境知觉。她认
为世界有物质组成;外表得组织提供了供给或就是易察觉得功 能, b) Gibson认为此种供给得知觉,并非要求对观察到得信息作解释。 供给论强调了环境得本身,特别就是日常环境,而非观察者。 c) Gibson另外一个出人意外得观点就是她坚持认为知觉并非由对 基本得建筑体量之察觉组成,如颜色、形式与形态。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群化原则 a) 临近原则 b) 相似原则 c) 连续原则 d) 封闭原则 • 简化原则 a) 良好得完形原则 b) 简介原则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②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得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她们有最大程 度生存得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生态学观点,她比较强调知觉反应得先天性。认 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她们有功能价值得方面。同时她还认为,感觉信息 确实就是真实世界得一个正确记录,而助环境中得一些关键部分(如地心引力, 昼夜周期等)在整个演化历史中就是不变得。

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意义: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关系,不仅符合
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与建筑得主题,观众在随意与轻松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通过对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认知和反应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优化环境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理论与应用。

一、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学科,关注环境对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它涉及到个体对环境的知觉、评估、喜好和行为反应等方面。

1.1 知觉与环境个体通过感官系统获取来自环境的信息,经过加工与解释,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环境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1.2 环境评估个体对环境进行主观评价,形成对环境的喜好或厌恶态度。

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光照条件、温度和声音等方面的好坏,会对个体的评估产生影响。

1.3 环境行为与适应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制约与引导作用是环境心理学关注的内容。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适应能力,受到环境特征、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空间认知是环境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着重研究人类对空间的知觉、理解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环境导航、地图认知、方向感知等方面。

2.1 空间认知与环境导航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导航时,依靠对空间的认知来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决策。

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记忆,个体能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2.2 地图认知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信息传递工具,对个体的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地图对环境进行认知,结合地图上的符号、颜色等信息来理解环境的结构和属性。

2.3 方向感知个体的方向感知能力在空间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方向感知能力差的个体在空间导航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或走错路线,而方向感知能力强的个体在空间导航中更具优势。

三、环境心理学与空间设计的应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研究成果在空间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

(环境管理)环境心理学笔记

(环境管理)环境心理学笔记

环境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环境心理学绪论1第一章绪论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

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人为环境环境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后(外)环境社会环境(简答-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关系)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简答-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因作用,相互关系,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

所以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论述-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一、相关学科的渊源:◆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名词a论述thus)提出:“人口增长的趋势永远快于生产的增长。

如果不加控制,人口总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照算数级数增长,人口扩张到生活资料仅能够维持生存的极限时,就会出现饥饿、战争和疾病。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论述)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定义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生态学,它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应激反应 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
联并同时发生的。生理反应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的,一 股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是由拉扎勒斯提出的,一般称心理 应激。
• (一)生理反应
塞利的研实证明,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 他将这些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总称为—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 2.抗拒(或适应)阶段
应激状态下的警戒反应是一个迅速而短暂的过程。之后,主体 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 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 便贮备大量的体能维持身体的高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的应对作 好准备。
• 3.衰竭阶段
如果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 衰减: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 死亡。

在抗拒阶段,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
时,个人要全力以付、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如信息探索,
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

如果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得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
这种认知应变过程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
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 导致的问题 (1)焦虑 (2)退缩或麻木 (3)抑郁 (4)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 (5)无泄愤对象的气愤 (6)回归 (7)梦魇
灾变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浩劫,
但同时也对人类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 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人类必须用广 义的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一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 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 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这其中有我们人 类的过错,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我 们的行为。我国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与嫩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 水,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态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使我们认识到改变对自 然的态度.维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过程
感知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环境信息,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记忆
个体将感知到的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在 需要时提取和使用。
理解
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 对环境的认识和概念。
判断
个体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做出相应的决策和 行为。
环境认知的模型
信息处理模型
将环境认知过程视为信息输入、加工、输出 和反馈的过程,强调信息的处理和转化。
情绪和动机
情绪和动机也会影响环境知觉,例如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 可能注意到环境中的积极信息,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更可 能注意到环境中的消极信息。
环境知觉的生理机制
神经传导过程
环境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经 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和处理,最终 在大脑中被解释和理解。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负责处理不 同的感觉信息,如视觉皮层、听 觉皮层等。这些区域的功能分区 共同协作完成环境知觉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环境知觉的深化
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记忆、思维等活动对环境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相互促进
环境知觉促进环境认知的 发展
随着环境知觉能力的提高,人们能够获取更 多的环境信息,进而促进环境认知的发展。
环境认知提升环境知觉的 准确性
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更 加深入,有助于提高环境知觉的准确性和敏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在城市规划中用于评估城市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
公共空间设计
通过了解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感知,环境知 觉和环境认知有助于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
3
绿色基础设施
利用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规划绿色基础设施, 如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对自然环境

4.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4.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7. 我们如何记忆认知地图?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它对其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些特 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 中储存。“易辨认性”。 认知地图是如何表征的?我们可以从心理表征的确切形式和记 忆、提取过程的组织和结构上来讨论。 关于表征的形式,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是 环境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就象环境 的一些幻灯片储存在我们的脑中一样。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的脑中储存的是整个基于意义的命题 和陈述。环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来代表,每个概念与其它的概 念由可检测的联系联结在一起。在记忆中,但我们可以使用这种 命题网络很快构成模拟表象。
3. 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 行街等;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 象围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 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西安古城墙内等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 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 处就可以看到。
§4.4寻路 寻路
1. 简述哪些情境特征会促进寻路。 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 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 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三方面的情境特征可以促进寻找路径, 它们是: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视觉接近的程 度以及空间规划的复杂性。 可区分性是指邻近位置、地点如果相似性少,就不 容易混淆;视觉接近的程度是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 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是指交 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易迷失方向。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ppt课件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ppt课件

最新编辑ppt
4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 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类型: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皮肤感
觉、本体感觉等。
最新编辑ppt
5
感觉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
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便产生了感觉。
最新编辑ppt
8
你能感受到一根头发落在你的肩膀吗? 你能看到黑夜里的物体吗?
最新编辑ppt
9
实验证明,小于3g的物体不能引起我们重量感觉;1公里 外的光亮度小于1/1000烛光也无法使我们产生光感觉。
最新编辑ppt
10
感觉的适应
• 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称为“感觉的适应”。
最新编辑ppt
15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最新编辑ppt
16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成为 一个同样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 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感 知自己熟悉的对象时,只根据其主 要特征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被知 觉。
2、色彩可以使人有距离上的心理感觉。黄色有突出背景向前的感觉, 青色有缩入的感觉;其排列如下:红色 > 黄色≈橙色 > 紫色 > 绿色 > 青色; 暖色为前进色--膨胀、亲近、依偎的感觉。色彩明亮--前进! 冷色为后退色--镇静、收缩、遥远的感觉。色彩阴暗 --后退!

环境心理L003-环境知觉

环境心理L003-环境知觉
广义的环境知觉包括评价
环境评价将在第4章中予以讨论
2.1.5环境知觉的特点
2.1.5.1知觉 的错觉和意 匠作用: 水天一色, 道路透视交 线
2.1.5.2知觉常性
可以判断距离,空间的用途,建筑的类型 知觉常性是人类不断学习并反复强化、建立牢 固心理表象的结果。 也有负面的影响:标签化和僵化
2.1.5.3格式塔心理学
德语的gestalt指形式或完形。认为视知觉活动意味着 辨认形态,含义是任何图形都以尽可能简单、清楚和 易于理解的方式被感知,视知觉有组织化的倾向
格式塔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言简意赅,催生了现 代派的审美,简约
城市天际线
图、地关系 ,说明人感知对象时注意图形,而 忽略背景
2.1 环境知觉
2.1.1感觉和知觉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 应,如草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 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的味道。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 理过程的基础。
知觉:反映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及其整体 联系的心理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一:环境观察与分析报告
详见作业文档
视知觉规律举例 接近律
相近律
连续律
视知觉活动会找寻秩序
2.1.5.4 构造论(structuralism)
观点:人先前经验的 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 去,构造出一个知觉 形象
对于同样的图形,不 同的人可以构造出不 同的知觉
2.1.5.5认知容量
课堂实验
30245618是当前接触的 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事物的个别属性
生理机制,客观性
心理机制,有主观因 素参与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二者同时发生,统 称为感知,平常所说的感觉往往也泛指感知。

复习课件环境知觉和认知.ppt

复习课件环境知觉和认知.ppt

精最选新文.档
7
精最选新文.档
8
精最选新文.档
9
精最选新文.档
10
精最选新文.档
11
三、格式塔组织原那么 〔一〕图形与背景 图地之分是先天赋予,后天加强。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主体。环境中某一形态 元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形成比照主次。
精最选新文.档
格式塔:“有组织整体〞,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但它的特
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精最选新文.档
5
二、根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局部,并非局部之和,而且局部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二〕同型〔构〕论 相对应性,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精最选新文.档
6
〔三〕场作用力 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
环境。
精最选新文.档
45
精最选新文.档
46
精最选新文.档
47
精最选新文.档
48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 环境知觉理论→环境信息特点、主观偏爱、遗传基因、生理和心 理特点、社会文化背景、承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等等。
一、对“复杂性〞的偏爱
彩色 VS 黑白
沙漠 VS 热带雨林
精最选新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9
• 复杂性的含义 结论—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复杂性最为合理。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响
美 VS 丑 审美的源泉就是动物的天性,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 对栖息环境的选择。
精最选新文.档
41
• 哪只更帅?
精最选新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3.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 标志。 • (1)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 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 (2)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 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 (3)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 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 • (4)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 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 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 (5)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 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6.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 ⑴ 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 具有了参照系统。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 知地图。空间环境的表征需要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 ① 即注意并记住路标; ② 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③对一 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群集;④ 这些组块、群集再与 其它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地图的框架中。 • ⑵ 成年新的认知地图的获得。 • ① 对于成年个体,与儿童对环境发展出认知地图的阶段 基本一致。 • ② 不同在于成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利用出版的地图,有 助于很快建立起这一环境的认知地图。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1.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 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 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 • 2.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 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 3.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大的普 遍性,因而有较小的个体差异。 • 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4.2环境认知 • 1.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 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 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 解环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 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4.3认知地图 • 1. ☆什么是认知地图: • (1)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 地图的模型。 • (2) 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 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 2.试述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 ⑴ 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 这一环境的表象。 • ⑵ 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 • ⑶ 再认任务: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 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插入一些标志的图片。 • ⑷ 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 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 • • • • • • • §4.1 环境知觉 一、概念: 1.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 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过程。 2.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 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 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二、简述环境知觉理论。 1.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1)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 (2)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2.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 之和的原则。 3.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 生存的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生态学观点。 ① 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② 知觉中学习和经验的重要结果是关于我们周围环境的假设的发展,这种假设有时会 导致误会知觉或错觉。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 • • • • • • • • 二、简述促进空间行为的方法。 1. 学习即对环境的探索经验,可以促进认知地图的形成和完善。 2. 如何改进老年人寻找路径的能力。老年被试到一陌生的老人护理院里,被 分成三组: (1) 第一组对这一环境的熟悉过程是被人引导的个别参观;第二组以亲身 参观同样的顺序看幻灯或电影,并同时可以参观这个环境的三组模型;第三 组是控制组,直接要求找到某一地点。 (2) 结果发现,前两组的被试的找路成绩好与控制组。这表明,探索、看 照片、看模型这些空间学习,都可以促进空间行为及认知地图的获得。 三、什么是指路地图? 1. 一些空间规划比较复杂的大型广场、博物馆、地铁总站、购物中心,为了 便于人们的寻路行为,在一些交叉路口、结点上都设置有“你在这里”的指 路地图。 2. 应遵循几个简单原则: ⑴ 与周围环境具有结构匹配性; ⑵ 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标系统,是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 • • • 七、我们如何记忆认知地图? 1.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它对其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 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易辨认 性”。 2. 认知地图是如何表征的:我们可以从心理表征的确切形式和记忆、提取过 程的组织和结构上来讨论。 3. 关于表征的形式,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环境的“心 理意象”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就象环境的一些幻灯片储存在我 们的脑中一样。 4.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的脑中储存的是整个基于意义的命题和陈述。环 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来代表,每个概念与其它的概念由可检测的联系联结 在一起。在记忆中,但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命题网络很快构成模拟表象。 5. 关于记忆的结构,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 每个群集也许由“参考点”代表,参照点是群集内用符号代表所有位置的 “最好的例子”。这些组块或群集以某种序列的方式储存在脑中。 6. 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 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 个概念的表述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4.局限理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当行为局限理论认 为的环境条件确实存在时,可以有效地预测这种环境下个 体的行为。 • 5. 各种理论在解释环境-行为关系时,它们的分析水平是 各不相同的。 • ① 生态说是从群体水平上分析; • ② 刺激负荷说是从个体水平上分析; • ③ 适应水平理论则是从个体差异的水平上来分析解释环 境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 二、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 • 三、中介变量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 过程。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四、试述认知地图和指路地图的异同。 • 1. 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 征与周围实际环境的相应和一致。 • 不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处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 南,左西右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 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 • 2. 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 • ① 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 加、减少、歪曲。 • ② 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 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 •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4.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 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 模型。 • ① 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 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一 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 的知觉。 • ② 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 一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 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4.4寻路 • 一、简述哪些情境特征会促进寻路。 • 1. 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 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 2. 研究表明,三方面的情境特征可以促进寻找路径,它们是: • (1)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2)视觉接近的程度 (3)空间 规划的复杂性。 • ① 可区分性:是指邻近位置、地点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 • ② 视觉接近的程度:是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 位; • ③ 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是指交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易迷失 方向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4.试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 (1) 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的不完整的现象, 这种错误被称为简单化。 • (2) 常见的错误是失真,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 征。除了减少、丢失某些成分,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 • 5.简述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 • (1) 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个体的社会阶层及一些个体差异特征都会 影响认知地图的特点。 • (2) 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 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 • (3) 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 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 • (4) 在个体差异的各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总体 上男性的视空技能优于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