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造血解读
造血干细胞分选主要标志
![造血干细胞分选主要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d069cc0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2.png)
造血干细胞分选主要标志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最基础的细胞类型,其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
在临床治疗中,造血干细胞分选可以帮助医生寻找到适合患者的干细胞,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治疗一系列血液和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而造血干细胞分选所依据的主要标志则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指标。
造血干细胞分选所基于的主要标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面标记的克隆化抗体在造血干细胞表面,存在着多种特异的抗原。
这些抗原可以通过克隆化抗体进行检测。
其中,CD34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志物之一。
CD34能够标记出具备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的人类骨髓细胞群,对于造血干细胞的分选十分重要。
第二、表面标志的共有抗原除了特异性抗原外,造血干细胞表面还存在着共有的抗原。
这些共有抗原对于干细胞分选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处的共有抗原包括CD45和CD71,它们能够被所有造血系细胞表达,因此可以从细胞表面的角度来确定造血干细胞。
第三、功能标志除表面标记外,功能标志也是造血干细胞分选的重要参考因素。
在这个方面,可以根据细胞的内在功能特性,如依赖多能性(CFU-Mix)的形态、元素的吞噬等方面来对造血干细胞进行分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造血干细胞分选主要标志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干细胞分选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种检测因素,包括表面标记的克隆化抗体、表面标志的共有抗原、功能标志等因素。
只有全方位地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判断一个细胞是否适合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临床治疗。
高考生物 高考考点2 组织培养与克隆
![高考生物 高考考点2 组织培养与克隆](https://img.taocdn.com/s3/m/6610668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0.png)
高考考点2 组织培养与克隆技术研究成果与分析Ⅰ热点知识简介1.组织培养(1)概念: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离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一种生物技术。
(2)原理:细胞的全能性,由于细胞中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而具有发育形成新个体的潜能。
(3)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的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珠、花药离体培养、培育人工种子、生产中草药剂、植物体细胞杂交等过程中都要利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制备、病理药理研究、毒索检测等过程中也要使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克隆技术(1)概念克隆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指幼草或小树枝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发育成植物。
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隆的内涵已经扩大。
在生物学领域中,克隆有以下三个水平的含义。
分子克隆:即DNA克隆,将某一DNA片段以质粒为载体导人细菌细胞中,使之随细菌分裂而大量复制的过程。
细胞克隆:由单一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与亲代细胞基因相同的细胞群体。
个体克隆:形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多个生物个体的过程。
如植物的分根、扦插和嫁接,动物的同卵双胞胎等都属于个体克隆。
(2)原理:细胞的全能性。
(3)应用遗传育种;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进行单倍体育种,缩短育种年限;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细胞杂交育种,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胚胎分割移植:将优良品种家畜的早期胚胎分割后分别植入不同雌性动物体内,使之发育形成多个性状相同的个体,提高优良家畜的繁殖率。
保护濒危动物:对处于濒危灭绝的动物进行克隆,使之摆脱灭绝的边缘。
治疗性克隆:利用病人自身的细胞克隆器官,如皮肤、心脏、肝脏等,避免发生排斥反应等。
3.干细胞(1)概念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和多分化方向潜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它们是来源于胚胎的仍保持着一定分裂和分化能力的一类胚性细胞群。
动物的受精卵是一个全能性的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新生个体的潜能。
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胚泡(专指哺乳动物的囊胚)内部有一团细胞,称为内细胞团。
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
![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https://img.taocdn.com/s3/m/40a95d2b0066f5335a812170.png)
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
1957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多纳尔·托玛斯发现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体内,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
这一技术的发现,使多纳尔·托玛斯本人荣获了诺贝尔奖。
这一技术很快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已成为根治白血病等病的主要手段。
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
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
而成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一般认为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然而,这个观点目前受到了挑战。
最新的研究表明,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同样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或组织的潜能,这为干细胞的应用开创了更广泛的空间。
造血干细胞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它主要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
今年年初,协和医大血液学研究所的庞文新又在肌肉组织中发现了具有造血潜能的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75 种致死性疾病。
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巨噬细胞疾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组织细胞疾病、遗传性红细胞疾病、遗传性免疫系统疾病、遗传性血小板疾病、浆细胞疾病、地中海贫血、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急性放射病等。
因为有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患有以上疾病的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MDS骨髓报告单
![MDS骨髓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b5a2a90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7.png)
MDS骨髓报告单写一篇文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造血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发育障碍。
下面我们将逐步解读一份MDS骨髓报告单,帮助您理解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涂片检查是MDS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骨髓细胞,可以发现一些异常的形态学特征。
例如,MDS细胞在染色后可表现为核的形态异常、染色质不均匀、核仁数量异常等。
这些异常表征有助于MDS的诊断。
2.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进一步确认MDS诊断的重要手段。
通过取得骨髓组织样本,并进行组织学染色,可以更详细地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分化成熟度、核型异常等。
此外,骨髓活检还可以排除其他骨髓疾病,如白血病等。
3.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可以帮助确定MDS的亚型和预后。
这项检查通过染色体带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异常。
例如,观察骨髓细胞是否存在染色体缺失、易位等,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4.血液学检查MDS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结果可以提供一些辅助诊断信息。
例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可以反映贫血和出血的情况。
同时,检测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也有助于了解MDS的临床表现。
5.分类和分期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对MDS进行分类和分期。
国际骨髓学会(IM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一套MDS分类和分期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血细胞异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染色体异常等进行分级。
6.治疗 MDS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药物治疗可用于改善贫血、减少输血需求,并延缓疾病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能够根治MDS的方法,但适用范围有限。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选择。
7.随访和预后 MDS的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病情分期、染色体异常、细胞学特征等。
定期随访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进展。
临床血液学检验 白细胞检验 MPN、MDS、MM等
![临床血液学检验 白细胞检验 MPN、MDS、MM等](https://img.taocdn.com/s3/m/088d36c3cf84b9d529ea7a1b.png)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以骨髓中分化成熟相对正常的一系或多系髓系(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为特征的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与MDS所见无效造血相反,增殖的细胞分化成熟相对正常。
临床一般起病缓慢,有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肝、脾肿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造血。
疾病进展到终末期,可出现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本组疾病中典型的4种,除了慢粒还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主要累及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数持续增多、血栓形成和(或)出血和骨髓巨核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
【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50~7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缓慢起病,50%的病人发病时无症状,在血常规检查时才偶然发现PLT显著增高,偶尔因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而确诊。
但约20~30 %的患者初诊时已表现为血管梗死或出血,多数病人有出血或血栓形成。
出血症状以胃肠道、上呼吸道黏膜出血较常见(皮肤、粘膜出血少见)。
血栓栓塞以指(趾)小血管、中枢神经血管和肢体血管栓塞为主,患者可有血管性头痛、头昏、意识模糊、手掌及足底灼痛感或手指痉挛及坏死。
初诊时,脾大见于多数病例(>50%),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病人(约20%)有肝肿大。
【检验】1、血象:血小板计数多在(1000~3000)×10^9/L。
MPV增大,血小板比积明显增加。
可见巨大型、小型及不规则血小板,常自发聚集成堆。
可见巨核细胞碎片。
白细胞计数多在(10~30)×10^9/L,偶可达(40~50)×10^9/L。
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不多或轻度增多。
Hb一般正常或轻度增多,但可因出血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有核细胞多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偶见增生减低。
最显著的特点是巨核细胞系统增生突出,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的比例增高,常有巨大的巨核细胞,部分病例可见到小巨核细胞。
克隆技术有助于解决濒危物种保育问题
![克隆技术有助于解决濒危物种保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2bb7de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3.png)
克隆技术有助于解决濒危物种保育问题导语:濒临灭绝的物种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
然而,面对复杂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仅靠传统的保育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物种保护的需求。
克隆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可能解决濒危物种保育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本文将从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探讨克隆技术如何有助于解决濒危物种保育问题。
第一部分: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克隆技术是指通过无性生殖手段,从一个个体的细胞中产生与这个个体基因完全一致的新个体。
其主要原理是细胞核移植和胚胎分裂。
细胞核移植是指将被克隆个体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细胞中,通过控制细胞的发育进程,最终形成与被克隆个体相同的新个体。
胚胎分裂则是指将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多次分裂,产生多个与原个体基因完全相同的胚胎,从而实现克隆。
克隆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多个物种中实现了成功的克隆,为解决濒危物种保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部分:克隆技术在濒危物种保育中的应用案例1. 山姆人猩猩(Samango monkey)克隆案例:2018年,国际科学家成功将一只濒危的山姆人猩猩克隆出来。
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克隆技术保护濒危灵长类动物的案例。
通过对山姆人猩猩的细胞核移植和胚胎分裂,科学家成功获得了一只健康的山姆人猩猩幼崽。
这个成功的案例证明了克隆技术在濒危物种保育中的潜力。
2. 白色犀牛(White rhinoceros)克隆案例:白色犀牛是非洲濒危物种之一,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白色犀牛的基因库,科学家利用克隆技术从存活的白色犀牛细胞中获得了胚胎,成功实现了白色犀牛的克隆。
这为白色犀牛种群的保护和繁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并有望帮助恢复种群数量。
第三部分:克隆技术在濒危物种保育中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克隆技术可以帮助解决种群数量问题。
通过克隆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与原种群基因相同的个体,从而提升种群数量,增加存活机会。
克隆还可以避免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一定程度上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a7098541a8956bec0975e3f1.png)
第十三章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高春记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s)是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增殖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表现为骨髓内一系或多系的髓系细胞有效性增生,外周血表现为粒细胞、红细胞和(或)血小板的增多。
另外,所有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都可能发展为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所谓的加速期(原始细胞10%~19%)、急性白血病(原始细胞≥20%)。
根据2001年WHO分型标准,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所谓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型均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由于覆盖的面较广,本章重点阐述慢性髓系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一些治疗进展,关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见第十二章。
第一节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病机制虽然目前大多数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并未发现有特征性的基因改变,从现有的资料也不能明确其发病机制,但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系统的激活被认为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如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BCR/ABL基因,可导致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增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RAS基因等通过多种形式可异常激活酪氨酸激酶依赖的信号传导途径等。
另外,骨髓网硬蛋白增多被定为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纤维化期,在其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被认为疾病进展。
目前认为,纤维组织增多的机制不是纤维母细胞的恶性增殖,而是由巨核细胞和其他骨髓细胞异常的生成和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等造成,这些因子可以刺激纤维母细胞增殖和网硬蛋白的生成。
一、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髓系白血病是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约1.4:1。
Ph1染色体出现为其特征性的改变,在初诊的患者中,有90%~95%表现为阳性。
t(9;22)(q34;q11)染色体的异位导致BCR/ABL基因的形成,该基因编码的BCR/ABL融合蛋白使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失控,从而导致慢粒白血病细胞的形成。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名解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6fffc81cf18583d0496459d0.png)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ANC比值(全部有核细胞比值):各系各阶段细胞占所有计数有核细胞(巨核细胞除外)的百分比。
NEC比值(非红系比值):非红系细胞计数,是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噬细胞及所有有核红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NEC=某系(粒、单)某阶段细胞比值÷(100-红系比值和)。
粒红比(G:E):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之比即粒:红比值。
干抽(dry tap):非技术原因、非穿刺部位不当而多次、多部位穿刺抽不出骨髓液的现象。
见于:骨髓纤维化、细胞极过多、增生低下无细胞、肿瘤细胞浸润。
核浆发育不平衡:造血细胞发育过程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可以看见介于两个阶段的“过渡型”细胞。
通常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发育之间是彼此同步的,但有时也可能速度不同,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核质比:细胞核与细胞浆相对大小的比值。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解读
![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df08367cf84b9d529ea7a11.png)
做20~30份正常人血样划定阳性区(Ⅰ区)范 围 同型阴性对照界定Ⅲ区范围, 中间的区域即为Ⅱ区。
根据CD59可以将PNH细胞分为3型 1型细胞 CD59完全阳性 正常细胞 2型细胞 CD59部分阳性 补体中度敏感 细胞 3型细胞 CD59完全阴性 补体敏感细胞
意义
PNH 克隆见于淋巴增殖性疾病
检测病种 NHL HD CLL ALL HCL 例数 87 55 红细胞 CD55/CD59 49 缺失检率 9.2% 22 4
(Hematol J 2001,2: 33)
PNH克隆见于浆细胞病
检测红细胞 CD55/CD59 缺失
病种 检测例数 MM 62 WM 7 MGUS 6 HCD 2 合计 77 缺失例数 (%) 6 2 1 1 10 (12.9%)
(Int J Hematol 2002, 75 :40)
FLAER
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FLAER)。 1998年Diep等报道嗜水气单胞菌(HEC)毒 素能特异地与细胞膜上GPI锚连蛋白结合, 随后立即聚合成多具体,插入细胞膜脂质 双层,在膜上形成孔洞致溶破。 PNH细胞缺乏GPI蛋白而抵抗毒素保持细 胞完好。
李智伟
PN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克隆造血干细胞疾 病。但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我国北方多于南 方。半数以上发生在20-40岁青壮年。男性 多于女性,与遗传及种族无关。本病起病隐 袭缓慢,呈慢性过程,以贫血、出血为首发 症状者较多,以血红蛋白尿起病者较少。
相当密切,可以相互转化且并存 AA→PNH较多(15%),PNH→AA少 20%`~30% PNH可伴骨髓再障 AA(ATG治疗后)→PNH 10~31% AA-PNH综合征 16.5%(我国) 50%AA外周血或骨髓可检出PNH克隆 AA→PNH 生存率要高于PNH→AA MDS-RA 如捡出PNH克隆者预后好,且ATG(人胸 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 PNH对AA和MDS的“自然治疗”,而“AA救了 PNH” 。
克隆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价值
![克隆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a23bb4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3.png)
克隆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价值克隆技术是一种能够产生与原始个体完全相同或者高度相似个体的方法。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在生物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克隆技术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还能够推动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克隆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价值,并讨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首先,克隆技术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克隆技术,科学家们能够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和基因调控等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例如,利用克隆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相同基因型的动物模型,从而研究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与功能。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探索各种基本生物学问题,如胚胎发育、衰老、疾病的发生机制等。
此外,通过将特定基因或基因组片段克隆到细胞中,并观察其影响,可以揭示这些基因在个体生理和行为特征中的作用。
其次,克隆技术在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借助克隆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克隆动物模型来深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克隆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遗传病,促进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此外,克隆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器官移植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通过克隆技术可以获得与患者自身组织相匹配的器官,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同时,克隆技术也为干细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包括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
这些干细胞可以用于疾病的模拟、药物筛选和组织工程等方面,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克隆技术对农业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克隆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和牲畜的品质和产量。
例如,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复制高产和抗病性强的种子和幼苗,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克隆技术还可以用于动植物的育种和改良,帮助培育出更耐旱、抗病虫害以及拥有其他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克隆技术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克隆技术可以帮助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克隆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克隆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d90923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a.png)
克隆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克隆技术是在一定条件下,使得一个个体产生出与原个体基因一模一样的后代。
这种技术从诞生到现在,一直都是人们所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肝脏等器官的再生目前,人类的肝脏再生技术还比较落后。
人体在肝损坏的时候会出现肝细胞死亡的现象,而且肝脏的修复和再生能力都非常有限。
就在这个时候,克隆技术研究的突破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动物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克隆技术可以在体外分离出肝细胞,然后再将细胞移植到肝脏中,让其再生成一个健康的肝脏。
这种技术还在实验阶段,但若最终成功,将会大大提升治疗肝脏疾病的效果。
细胞疗法细胞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治疗技术,通过分离和培养人体细胞,再次注射到人体内部,使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
克隆技术作为分离和培养人体细胞的技术之一,已经被广泛用于新生儿危重症、重度烧伤、心肌梗塞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体克隆技术,克隆出与病人血型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移植,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组织工程学组织工程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致力于通过培养体外细胞或组织,再将其移植到人体内,达到组织或器官的再生或替换。
而克隆技术的研究则为组织工程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来源。
在体外环境下,可以通过克隆法繁殖特定种类的细胞,并且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培养,可以获得更完善的组织和器官样品,再将其移植到人体中,就可以达到更优的治疗效果。
遗传疾病的研究遗传疾病是指因基因发生异常而造成的一系列疾病,如血友病、染色体异常、遗传性耳聋等。
而克隆技术正是从基因入手,研究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变异,为遗传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通过克隆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的构成和基因的作用,从而找到治疗基因性疾病的方案。
总结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克隆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在医学领域,克隆技术可以帮助人类以更快的速度完成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保障注入新的力量。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31058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e.png)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你知道吗?咱们身体里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就像一群超级小战士,那就是造血干细胞。
今天呀,我就来给你好好讲讲造血干细胞移植这回事儿,可有趣呢!造血干细胞存在于我们的骨髓、外周血还有脐带血里面。
骨髓就像是一个造血的大工厂,里面的造血干细胞每天都在忙碌地生产各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可都是它们的杰作。
外周血呢,就像是一个物流通道,造血干细胞有时候也会跑到外周血里溜达溜达。
而脐带血就更特殊啦,那是新生儿出生时带着的宝贝,里面的造血干细胞特别纯净、有活力。
那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打个比方吧,假如你的身体是一块农田,现在农田里出了大问题,那些害虫(比如癌细胞或者有严重缺陷的细胞)把庄稼(正常的血细胞)都快吃光了。
这时候,造血干细胞移植就像是重新在这块农田里播下健康的种子(造血干细胞)。
我有个朋友,他叫小李。
他得了一种血液病,身体里的造血系统就像一台出故障的机器,老是生产出有问题的血细胞。
医生就建议他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医生给他解释的时候,我在旁边听着,就像在听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计划。
医生说,首先得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来源。
这就好比找种子得找适合这片农田土壤的品种。
如果是从骨髓里取造血干细胞,那就像是从一个装满宝藏的仓库里小心翼翼地挑选最优质的种子。
这个过程可不简单,要给捐献者打一种特殊的针,让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跑到外周血里,然后就像从一条小河里捞鱼一样,把造血干细胞采集出来。
如果是用脐带血的话,那就像是发现了一个被珍藏起来的魔法种子包。
脐带血库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仓库,保存着这些可能带来希望的脐带血。
当这些健康的造血干细胞被采集好后,就要移植到患者身体里啦。
这就像是把种子撒到农田里一样。
不过,这个过程也有很多挑战呢。
患者的身体就像一块需要精心准备的土地,得先把那些害虫(原有的坏细胞)尽量清理干净,这个过程叫做预处理。
就像在播种前得先把农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都除掉一样。
有时候,预处理的过程会让患者感觉很不舒服,就像农田在接受一场大扫除时,土地本身也会有点“难受”。
克隆技术对医学研究和生物学认知的贡献
![克隆技术对医学研究和生物学认知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74b267a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9.png)
克隆技术对医学研究和生物学认知的贡献引言:克隆技术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科技突破,对医学研究和生物学认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从克隆技术问世以来,科学家们利用该技术在医学研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为疾病治疗、器官移植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路径。
同时,克隆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人类对自然和遗传学的深入理解。
本文将就克隆技术在医学研究和生物学认知方面的贡献展开探讨。
一、克隆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清晰说明克隆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列举具体例子)克隆技术的问世为医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其中,最为著名的应用之一就是细胞克隆。
通过细胞克隆,科学家们可以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治疗方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首先,克隆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干细胞研究的发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各种器官组织的潜力,可以为医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提供解决途径。
通过克隆技术获得的基因一致的干细胞系列可以被用于研究和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
科学家通过将克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器官中,促进其修复和再生。
这项技术的突破有望在将来实现器官移植领域的巨大进步。
其次,克隆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研究基因组学来改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科学家们利用克隆技术制备出一系列特定基因突变的动物模型,如小鼠模型,用于研究某些特定疾病的发生机制。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再者,克隆技术还有助于药物研发。
通过克隆技术获得的基因一致的动物模型可以被用于药物研究。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克隆的动物模型测试新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数据。
这有助于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提高药物的临床应用率。
二、克隆技术对生物学认知的贡献(探讨克隆技术对生物学认知的贡献,并列举相关例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对于生物学认知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克隆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实现对动物和植物基因组的精确编辑和永久固定。
这为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构造和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管理人体克隆造血的实用方法
![管理人体克隆造血的实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ef38f0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3.png)
管理人体克隆造血的实用方法
克隆造血是指通过克隆技术培养人体血液细胞的过程。
在实践中,管理人体克隆造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细胞培养法:通过将人体骨髓或脐带血等来源的干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使其增殖并分化为所需的血液细胞。
这种方法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气体等,以确保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2. 生物反应器法:利用生物反应器模拟人体内的生理环境,将干细胞置于其中进行培养。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过程,提高细胞的产量和质量。
3. 基因工程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干细胞进行修饰,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和表型。
这种方法可用于生产特定的血液细胞或改善细胞的性能。
在使用克隆造血技术时,需要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遵守相关的伦理和法律规范,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和患者的权益。
克隆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克隆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08e60b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8.png)
克隆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克隆技术是一项备受世界瞩目的前沿技术。
克隆技术,指的是利用生物学手段使得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成与另一个生物体完全相同的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在农业、畜牧、科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一种先进技术。
本文将介绍克隆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细胞克隆技术的应用1. 造血干细胞克隆技术造血干细胞是一种生产血细胞的前体细胞,可以被用于治疗因骨髓损伤或疾病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
以前,从骨髓中采集造血干细胞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因为供体身体状态或者淋巴细胞的对抗反应而导致移植失败。
而现在,科学家们可以使用克隆技术制造出完全匹配的造血干细胞,从而为患者施行及时、有效的移植手术提供更好的保障。
2. 人工克隆组织治疗肝病真正的肝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再生,例如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而在这些情况下,可以使用细胞克隆技术,制造出类似肝细胞的组织,从而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样的治疗对肝病患者是非常有益的,并且也能减少对供体的依赖。
二、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1. 用于研究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同的基因、生理的克隆和定点变异,可以在动物中模拟出现代生物医学领域中的许多疾病,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研究方向。
2. 脑神经细胞克隆技术现在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使用动物的克隆技术,为人体制造出新型号的脑神经细胞。
这种脑神经细胞的来源是人体自身,因此植入时除了不会产生排斥反应,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植入存活率。
脑神经细胞的克隆技术可以帮助像阿尔茨海默病、结节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三、植物克隆技术的应用1. 高校科研和农业克隆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植物培育中。
通过基因拷贝和变异,可以制造出更适合的新品种,从而更高效、更安全地生产大量的农作物。
此外,植物克隆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高校科研,深入了解植物基因组之复杂性并探索更有利于产业生产的新型品种。
意义不明的克隆性造血对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意义不明的克隆性造血对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afaba7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9.png)
降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祖晓麟㊀叶明㊀曾亚平㊀高海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急诊冠脉病房通信作者:高海,电子信箱:gaohai71@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4.006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探讨意义不明的克隆性造血(CHIP)对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随访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㊂㊀方法㊀前瞻性队列研究㊂连续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老年HFrEF患者145例,根据全基因组序列的CHIP状态分组,分为CHIP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ȡ2%,48例]和非CHIP组(VAF<2%,97例)㊂随访截至2023年1月31日,主要观察终点是MACCE,为死亡㊁HF加重再入院㊁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复合结局㊂㊀结果㊀145例老年HFrEF患者,年龄65~90岁,平均为(78.1ʃ10.4)岁㊂48例(33.1%)合并有CHIP,最常见突变是DNMT3A或TET2基因,分别占所有突变的47.9%(23/48)和37.5%(18/48)㊂与非CHIP患者相比,CHIP组患者年龄更大,血肌酐㊁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白介素6(IL-6)水平更高(均为P<0.05)㊂中位随访16个月(12~33个月)期间,51例患者(35.2%)发生MACCE,包括6例(4.1%)死亡㊁22例(15.2%)因HF加重入院㊁13例(9.0%)心肌梗死和10例(6.9%)卒中㊂与非CHIP组比较,CHIP组的因HF加重入院(HR=1.768,95%CI:1.073~2.837,P=0.025)㊁心肌梗死(HR=1.551,95%CI:1.049~2.236,P=0.042)㊁卒中(HR=1.538,95%CI:1.082~2.439,P=0.035)和MACCE事件(HR=1.737,95%CI:1.052~2493,P=0.032)均显著增高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因素后,CHIP仍与MACCE显著正相关(HR=1.737)㊂此外,年龄(HR=1.642)㊁HF病程(HR=1.869)㊁IL-6(HR=1.756)㊁NT-proBNP(HR=2.211)和血肌酐水平(HR=1.528)均是发生MACCE的独立影响因素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与加入CHIP前比较,加入CHIP后,模型预测MACCE的准确性明显提高(P=0.038)㊂㊀结论㊀CHIP在老年HFrEF患者很常见,与临床预后不佳有关㊂CHIP可成为老年HFrEF患者的新风险因素,有助于预后的进一步风险分层㊂ʌ关键词ɔ㊀心力衰竭;㊀老年人;㊀意义不明的克隆性造血;㊀预后;㊀危险分层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0309);北京市属医院科研培育计划(PZ2023005);首都医科大学 本科生科研创新 项目(XSKY2022299)Effect of clonal hematopoiesis with indeterminant potential on the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㊀Zu Xiaolin,Ye Ming,Zeng Yaping,Gao HaiDepartment of Cardiology,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Unit,Beijing Anzhen Hospital,Capital 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29,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Gao Hai,Email:gaohai71@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lonal hematopoiesis with indeterminant potential (CHIP)on 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㊀Methods㊀This wa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A total of145elderly HFrEF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from January2020to January2022were selected consecutively.According to the CHIP status of the whole genome sequence,all were dividedinto the CHIP group[48cases,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ȡ2%]and the non-CHIP group(97cases,VAF<2%).The deadline for follow-up was January31,2023,and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MACCE,which was a composite outcome of death,readmission for heart failure exacerbation,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non-fatal stroke.㊀Results㊀A total of145elderly patients with HFrEF were included,with an average age of(78.1ʃ10.4)years.48cases(33.1%)had CHIP,and the most commonmutations sites were the DNMT3A or TET2genes,accounting for47.9%(23/48)and37.5%(18/48),pared with non-CHIP patients,CHIP patients were older,had higher levels of serum creatinine,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and interleukin6(IL-6)(all P< 0.05).During a median follow-up of16months(12-33months),51patients(35.2%)had MACCE, including6died(4.1%),22cases(15.2%)of readmission for heart failure exacerbation,13cases (9.0%)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10cases(6.9%)of pared with the non-CHIP group,the CHIP group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of readmission for heart failure exacerbation (HR=1.768,95%CI:1.073-2.837,P=0.025),myocardial infarction(HR=1.551,95%CI:1.049-2.236,P=0.042),stroke(HR=1.538,95%CI:1.082-2.439,P=0.035)and MACCE(HR=1.737, 95%CI:1.052-2493,P=0.032).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es detected that after adjusting for related factors,CHIP remain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ACCE(HR=1.737).In addition, age(HR=1.642),heart failure duration(HR=1.869),levels of IL-6(HR=1.756),NT-proBNP(HR= 2.211),and serum creatinine(HR=1.528)were all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the MACCE.The results of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showed a markedly higher accuracy of adding CHIP model s prediction for MACCE than without CHIP(P=0.038).㊀Conclusions㊀CHIP is common in aged patients with HFrEF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poor clinical prognosis.It s evaluation may be helpful for furthe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rognosis.ʌKey wordsɔ㊀Heart failure;㊀Elderly;㊀Clonal hematopoiesis with indeterminant potential; Prognosis;㊀Risk stratificationFund progra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800309);Beijing Municipal Hospit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ivation Program(pz2023005);"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Project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xsky2022299)㊀㊀研究证实,超过10%的7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外周血携带单克隆细胞,约占外周血细胞总量的20%[1-2]㊂Steensma等[3]将这种与年龄相关的不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㊁且外周血基因突变细胞比例至少为2%的状态定义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with indeterminant potential,CHIP)㊂既往研究显示,CHIP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与恶性血液病风险增加有关[4-5]㊂CHIP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癌前状态,是继发血液病的强危险因素㊂然而,携带克隆性突变患者全因死亡率比未检出突变细胞者高出40%,这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并不能用血液系统肿瘤发病解释[6]㊂在此基础上,Jaiswal等[2]发现携带外周血单克隆细胞的个体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㊂在<50岁的人群中,携带外周血克隆性细胞比例者<0.5%,而在>80岁的老年人群中为2.7%[7]㊂CHIP年轻携带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非携带者的4倍,CHIP发生率及携带者外周血突变细胞比例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㊂因此,虽然CHIP是血液系统肿瘤的癌前状态,与年龄增长相关,但其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独立于年龄㊂CHIP相关突变位点以DNMT3A㊁TET2㊁ASXL1㊁JAK2㊁TP53最为常见[9]㊂一些研究提示,他们通过调节DNA甲基化水平㊁细胞表型转化㊁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等途径增加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发生风险[10-11]㊂CHIP可作为连接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与衰老的重要纽带[12]㊂研究显示,在缺血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的患者中,CHIP可能与心血管不良结局相关[13]㊂目前CHIP对老年HFrEF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㊂因此,本研究连续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HFrEF患者145例,探讨CHIP对老年HFrEF患者随访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的影响㊂1㊀对象和方法1.1㊀研究对象前瞻性队列研究㊂连续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老年HFrEF患者145例,年龄65~90岁,平均为(78.1ʃ10.4)岁㊂入院后根据从外周血提取的DNA中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的CHIP状态分组,分为CHIP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ȡ2%,48例]和非CHIP组(VAF<2%,97例)㊂纳入标准:(1)年龄65~90岁,性别不限;(2)HFrEF的诊断依据‘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包括有HF症状或体征,且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40%[14];(3)所有患者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且数据完整;(4)基线资料无缺失;(5)知情同意,配合随访㊂排除标准:(1)射血分数保留或中间值HF;(2)伴有急性HF;(3)入院前6个月合并肺栓塞㊁主动脉夹层㊁脑血管事件或急性心肌梗死等;(4)合并严重肺脏㊁肝脏和或肾脏功能衰竭;(5)合并晚期恶性肿瘤等,且预期存活时间<6个月;(6)全基因组测序等基线资料缺失;(7)不同意随访,或随访数据缺失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医学研究伦理学要求,已经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研究内容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和北京安贞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KS2022068)㊂1.2㊀方法入院后当天或次日凌晨,抽取静脉血,完善血常规㊁生化和炎症标记物检查㊂入院后3d内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㊂应用自建的数据收集表,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㊁性别㊁体质指数㊁目前吸烟㊁HF病程㊁缺血性HF㊁再灌注治疗㊁糖尿病㊁高血压㊁慢性肾脏病㊁心房颤动㊁高血脂㊁肿瘤㊁白细胞㊁血红蛋白㊁空腹血糖㊁C反应蛋白㊁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㊁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an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㊁血肌酐㊁LVEF㊁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㊁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ystolic diameter,LVESD)㊂同时,记录两组的治疗资料,包括噻嗪类利尿剂㊁地高辛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MRA)㊁胺碘酮㊁β受体阻滞剂㊁抗凝㊁他汀和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等㊂1.3㊀全基因测序检测体细胞变异[15-16]从外周血白细胞中分离总DNA,质控合格后进行测序㊂应用GATK MuTect2软件检测体细胞变异㊂设定MuTect2的覆盖率为10,VAF为0.05,最小变异读取计数为3来调用体细胞变异㊂使用了先前在文献中报道的体细胞突变目录[4,9]㊂根据先前报道的方法,进行了精确的二项式检验以去除可能的种系变异㊂对于杂合种系变异,假定替代等位基因频率约为0.5㊂VAFȡ2%定义为CHIP㊂1.4㊀随访情况随访截至2023年1月31日,主要通过随访门诊或电话或微信进行,由我科的2名主治医师负责㊂主要观察终点是MACCE,为死亡㊁HF加重再入院㊁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复合结局㊂其中,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㊁心电图和心肌酶结果,卒中(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CT或MR影像结果㊂1.5㊀统计学方法采用SAS9.0软件处理数据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xʃ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MACCE发生风险,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CHIP与MACCE的相关性,并计算危险比(hazard risk,H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加入CHIP前后模型的预测效能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㊀CHIP组情况48例(33.1%)合并有CHIP的老年HFrEF患者中,11例(22.9%)为混合突变㊂突变基因中,最常见的是DNMT3A或TET2,分别占所有突变的47.9%(23/48)和37.5%(18/48),ASXL1㊁JAK2㊁TP53分别占20.8%(10/48)㊁10.4%(5/48)和6.3%(3/48)㊂2.2㊀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如表1所示,与非CHIP患者相比,CHIP组患者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血肌酐㊁NT-proBNP和IL-6水平更高(均为P<0.05)㊂2.3㊀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如表2所示,中位随访16个月(12~33个月),失访8例(5.5%)㊂随访期间,51例患者(35.2%)发生MACCE,包括死亡6例(4.1%),22例(15.2%)因HF加重入院,13例(9.0%)发生心肌梗死,10例(6.9%)发生卒中㊂与非CHIP组比较, CHIP组的因HF加重入院(HR=1.768,95%CI: 1.073~2.837,P=0.025)㊁心肌梗死(HR=1.551, 95%CI:1.049~2.236,P=0.042)㊁卒中(HR= 1.538,95%CI:1.082~2.439,P=0.035)和MACCE 事件(HR=1.737,95%CI:1.052~2.493,P=0.032)均显著增高㊂但是,两组的全因死亡(HR=1.295, 95%CI:0.991~1.683,P=0.067)风险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图1㊁2)㊂表1㊀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情况项目总体(145例)CHIP组(48例)非CHIP组(97例)t/U/χ2值P值一般情况㊀年龄( xʃs,岁)78.1ʃ10.478.2ʃ12.176.0ʃ9.7 2.1370.034㊀男性[例(%)]42(29.0)16(33.3)26(26.8)0.6650.541㊀体质指数( xʃs,kg/m2)23.7ʃ3.523.4ʃ3.424.1ʃ2.6 1.3740.172㊀吸烟[例(%)]36(24.8)16(33.3)30(30.9)0.0860.770病史㊀心力衰竭病程( xʃs,年)9(4,21)a11(3,23)a8.5ʃ2.7 1.9600.052㊀缺血性心力衰竭[例(%)]75(51.7)20(41.7)55(56.7) 2.9070.088㊀再灌注治疗[例(%)]37(25.5)12(25.0)25(25.8)0.0110.920㊀高血压[例(%)]84(57.9)30(62.5)54(55.7)0.6150.433㊀心房颤动[例(%)]53(36.6)22(45.8)31(32.0) 2.6650.103㊀糖尿病[例(%)]76(52.4)29(60.4)47(48.5) 1.8430.175㊀高脂血症[例(%)]92(63.4)32(66.7)60(61.9)0.3210.571㊀慢性肾脏病[例(%)]38(26.2)18(37.5)25(25.8) 2.1170.146㊀肿瘤[例(%)]19(13.1)9(18.8)9(9.3) 2.6500.104血流动力学( xʃs)㊀收缩压(mmHg)127.5ʃ22.7131.7ʃ25.6125.4ʃ20.4 1.6050.111㊀舒张压(mmHg)85.6ʃ15.984.2ʃ18.386.4ʃ15.60.7540.452㊀心率(次/min)78.8ʃ12.578.3ʃ14.979.5ʃ11.70.5300.597实验室检查( xʃs)㊀白细胞(ˑ109/L)8.67ʃ2.228.57ʃ2.168.70ʃ1.840.3780.706㊀血红蛋白(g/L)122.5ʃ18.7121.5ʃ20.8123.7ʃ16.40.6940.489㊀空腹血糖(mmol/L) 6.62ʃ1.39 6.75ʃ1.43 6.47ʃ1.20 1.2390.217㊀C反应蛋白(mg/L)7.01ʃ2.037.08ʃ2.29 6.88ʃ1.830.5690.571㊀白介素6(pg/ml)8.91ʃ2.6210.05ʃ2.588.87ʃ2.04 2.9960.003㊀NT-proBNP(pg/ml)4138.5(961.2,10896.8)a4816.2(893.4,11610.5)a3583.0ʃ1753.4 2.3730.019㊀血肌酐(μmol/L)124.8ʃ34.7133.1ʃ35.9122.4ʃ25.7 2.0590.014超声心动图( xʃs)㊀左室射血分数(%)35.2ʃ5.133.9ʃ6.136.2ʃ5.4 2.3110.022㊀LVEDD(mm)63.7ʃ7.565.0ʃ6.262.8ʃ5.3 2.2220.028㊀LVESD(mm)51.4ʃ6.654.6ʃ6.852.1ʃ4.9 2.5320.012治疗[例(%)]㊀噻嗪类利尿剂140(96.6)48(100.0)92(94.8) 2.5630.109㊀地高辛91(62.7)31(64.6)60(61.9)0.1020.749㊀ACEI/ARB/MRA61(42.1)19(39.6)42(43.3)0.1820.670㊀胺碘酮36(24.8)11(22.9)25(25.8)0.1400.708㊀β受体阻滞剂85(58.6)25(52.1)60(71.1) 1.2640.261㊀抗凝35(24.1)13(27.1)19(19.6) 1.0490.306㊀他汀99(68.3)32(66.7)67(69.1)0.0860.770㊀ICD/CRT47(32.4)16(33.3)31(32.0)0.0280.868㊀㊀注:a M(Q1,Q3);CHIP: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ACEI/ARB/MR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ICD/CRT: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2.4㊀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将表1基线临床资料组间比较P<0.2的变量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相关因素后,CHIP仍与MACCE显著正相关(HR=1.737)㊂此外,年龄(HR=1.642)㊁HF病程(HR=1.869)㊁IL-6(HR=1.756)㊁NT-proBNP(HR=2.211)和血肌酐水平(HR=1.528)都是发生MACCE的独立影响因素(表3)㊂2.5㊀增加CHIP前后的模型预测价值ROC曲线结果显示,与加入CHIP前比较,加入CHIP后,模型预测MACCE的准确性明显提高(AUC分别为0.822和0.796,P=0.038)㊂3㊀讨论血细胞老化相关突变(CHIP等)可成为老年HF 患者的新风险因素㊂我们发现,33.1%老年HFrEF表2㊀两组患者的MACCE 事件比较[例(%)]项目总体(145例)CHIP 组(48例)非CHIP 组(97例)HR (95%CI )aP 值全因死亡6(4.1)3(6.3)3(3.1) 1.295(0.991~1.683)0.067㊀心血管原因4(2.8)2(4.2)2(2.1)1.182(0.883~1.372)0.315㊀非心血管原因2(1.4)1(2.1)1(1.0) 1.657(1.008~2.835)0.042心力衰竭加重入院22(15.2)10(20.8)12(12.4)1.768(1.073~2.837)0.02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3(9.0)6(12.5)7(7.2) 1.551(1.049~2.236)0.042非致死性卒中10(6.9)4(8.3)6(6.2) 1.538(1.082~2.439)0.035所有MACCE 51(35.2)23(47.9)28(28.9) 1.737(1.052~2493)0.032㊀㊀注:a 与非CHIP 组比较,CHIP 组的预后事件发生风险;CHIP;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MACCE: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HR :比值比;CI :可信区间表3㊀多因素Cox 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危险因素β值SE 值Wald 值HR 值95%可信区间P 值CHIP 0.9170.296 2.147 1.737 1.071~2.6680.037年龄0.8950.5432.026 1.642 1.116~1.8940.017HF 病程 1.0390.463 2.339 1.869 1.042~3.8170.032IL-6水平0.8920.2532.4631.7561.051~2.5100.018NT-proBNP 水平1.1460.3622.115 2.211 1.152~3.1890.013血肌酐水平0.6770.056 1.724 1.528 1.081~1.9830.027㊀㊀注:CHIP: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HF:心力衰竭;IL-6:白介素6;NT-proBNP:N 末端B型利钠肽原图1㊀两组随访发生HF加重再入院的风险比较图2㊀两组随访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比较患者合并有CHIP,CHIP 显著增加老年患者的因HF 加重入院㊁心肌梗死㊁卒中和MACCE 事件的发生风险㊂因此,需要重视评估老年HF 患者血细胞老化相关突变情况[17]㊂CHIP 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相关㊂2017年,Jaiswal 等[8]报道了一项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证实了CHIP 可成倍增加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㊂共纳入来自4个大型临床研究患者,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外周血细胞CHIP,发现携带CHIP 导致患者的冠心病风险提高1.9倍,心肌梗死风险提高4倍㊂此外,DNMT3A ㊁TET2㊁ASXL1和JAK2突变均与冠心病相关[8]㊂在HF 患者中,近期的一项研究共纳入了62例LVEF<45%的HF 患者(平均年龄74岁,非缺血性占52%,平均LVEF 30%)[18]㊂发现有24例(38.7%)患者检测到了CHIP 突变㊂随访3.5年后发现,虽然CHIP 组和非CHIP 组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1),但在调整危险因素后,DNMT3A 或TET2突变的患者存在显著增加的死亡风险(HR =2.79,95%CI :1.30~5.92)㊁死亡或HF 住院风险(HR =3.84,95%CI :1.80~8.04)以及与HF 相关的死亡或住院风险(HR =3.84,95%CI :1.80~8.04)㊂在单基因特异性分析中,DNMT3A 或TET2的体细胞突变对HF 相关死亡或住院有一定的预后意义(DNMT3A 突变:HR =4.50,95%CI :2.07~9.74;TET2突变:HR =3.18,95%CI :1.50~6.66)㊂这种相关性与缺血性还是非缺血性病因无关[18]㊂因此,驱动克隆性造血的体细胞突变在HFrEF 患者中很常见,并且与HF 加速进展有关㊂近期研究还发现,CHIP 与卒中的高风险有关㊂在一项国内前瞻性队列中,研究人员纳入了6016例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3个月的随访中,在调整了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后,CHIP的存在与复发性卒中(HR=1.62)㊁复发性缺血性卒中(HR=1.64)和合并血管事件(HR= 1.58)有关[19]㊂同既往研究类似,本研究结果显示, 33.1%老年HFrEF患者合并有CHIP,CHIP组的因HF加重入院㊁心肌梗死㊁卒中和MACCE事件均显著增高㊂因此,CHIP与临床预后不佳有关,会增加患者不良心血管结局发生风险㊂CHIP评估可能有助于改善老年HFrEF人群的预后风险分层㊂既往的ASCVD危险因素的研究中,一般着重于吸烟㊁饮食㊁运动以及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血脂㊁基础心功能㊁基础肾功能等,而衰老作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受环境因素影响㊂目前,采用基于组织细胞的DNA甲基化的年龄检测可预测个体的衰老水平,而CHIP相关突变与DNA甲基化水平强相关,故携带CHIP和外周血突变细胞比例增加可作为评估衰老的指标[20-21]㊂新型外显子测序可以准确检测出外周血突变率< 0.03%的克隆突变,故95%研究对象中可检测到DNMT3A或TET2突变的克隆造血[22],而CHIP相关突变在HF人群广泛存在[23]㊂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加入CHIP后,模型预测MACCE的准确性明显提高(AUC分别为0.822和0.796,P=0.038)㊂临床中,随着血液全外显子组测序价格的下降, CHIP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成为可能㊂炎症可能是介导CHIP增加HF患者不良预后发生风险的重要机制㊂在小鼠模型中,通过突变与克隆造血相关的TET2功能,发现TET2敲除小鼠的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有较大的粥样硬化病变,TET2基因敲除小鼠巨噬细胞分析显示多种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高表达㊂部分临床研究也表明,CHIP在高炎症水平患者中与MACCE相关(OR=3.10,95%CI:1.92~5.00),在低炎症水平患者中不相关(OR=0.18,95%CI:0.03~ 1.04)[8]㊂因此,在CHIP和MACCE间的关系中,过度炎症可能是重要的介导因素㊂对英国生物银行(UKB)的5041个健康特征分析发现,DNMT3A 是整个CHIP表型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具有最多的显著相关位点;CHIP基因突变携带者大多数相关表型来自心血管㊁血液㊁肿瘤㊁感染㊁肾脏和吸烟等㊂ASXL1与数量最多和范围最广的特征有关,其中许多关联可以追溯到吸烟的相关性㊂白细胞计数㊁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等均与DNMT3A 呈正相关,与TET2呈负相关;CHIP与心血管疾病㊁血液学特征㊁恶性肿瘤㊁吸烟㊁肥胖㊁感染和全因死亡率均有关[24]㊂在人类中,CHIP与心肌梗死相关㊂在小鼠中,CHIP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加IL-6/ IL-1β的表达,因此,IL-6通路拮抗剂或可降低CHIP携带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近期一项研究显示,IL6R p.Asp358Ala可降低携带CHIP克隆个体的MACCE发生风险(HR=0.46,95%CI:0.29~ 0.73),但不影响无CHIP个体的MACCE风险㊂在9951例独立的受试者中,CHIP状态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也随着IL6R p.Asp358Ala状态而改变[22]㊂对于CHIP克隆的携带者,从基因上减弱IL-6信号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弱发生MACCE风险㊂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单中心小样本研究,纳入的均为老年HFrEF患者,未纳入其他类型的HF患者㊂此外,随访时间短,且主要依靠门诊进行,可能会遗漏一些终点事件,故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证实㊂总之,CHIP在老年HFrEF患者很常见,与临床预后不佳有关㊂CHIP评估可能有助于患者预后的进一步风险分层㊂因此,在老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血细胞遗传突变可能是老年HFrEF 患者预后不佳的新危险因素[25-30]㊂利益冲突:无参㊀考㊀文㊀献[1]Forsberg LA,Gisselsson D,Dumanski JP.Mosaicism in healthand disease-clones picking up speed[J].Nat Rev Genet,2017,18(2):128-142.DOI:10.1038/nrg.2016.145. [2]Jaiswal S,Fontanillas P,Flannick J,et al.Age-related clonalhematopoiesi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outcomes[J].N Engl JMed,2014,371(26):2488-2498.DOI:10.1056/NEJMoa1408617.[3]Steensma DP,Bejar R,Jaiswal S,et al.Clonal hematopoiesis ofindeterminate potential and its distinction from myelodysplasticsyndromes[J].Blood,2015,126(1):9-16.DOI:10.1182/blood-2015-03-631747.[4]Genovese G,Kähler AK,Handsaker RE,et al.Clonalhematopoiesis and blood-cancer risk inferred from blood DNAsequence[J].N Engl J Med,2014,371(26):2477-2487.DOI:10.1056/NEJMoa1409405.[5]兰洪涛,童洲杰,马瑛,等.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与衰老[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12):1530-1534.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2.12.024.㊀Lan HT,Tong ZJ,Ma Y,et al.Clonal hematopoiesis ofindeterminate potential and aging[J].Chin J Geriatr,2022,41(12):1530-1534.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2.12.024.[6]Evans MA,Sano S,Walsh K.Cardiovascular Disease,Aging,and Clonal Hematopoiesis[J].Annu Rev Pathol,2020,15:419-438.DOI:10.1146/annurev-pathmechdis-012419-032544.[7]Laurie CC,Laurie CA,Rice K,et al.Detectable clonalmosaicism from birth to old 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ancer[J].Nat Genet,2012,44(6):642-650.DOI:10.1038/ng.2271.[8]Jaiswal S,Natarajan P,Silver AJ,et al.Clonal Hematopoiesisand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Med,2017,377(2):111-121.DOI:10.1056/NEJMoa1701719.[9]Libby P,Ebert BL.CHIP(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potential):potent and newly recognized contributor tocardiovascular risk[J].Circulation,2018,138(7):666-668.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4392. [10]GBD2017Risk Factor Collaborators.Global,regional,and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84behavioural,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and metabolic risks or clusters ofrisks for195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90-2017:a systematic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2017[J].Lancet,2018,392(10159):1923-1994.DOI:10.1016/S0140-6736(18)32225-6.[11]Chia CW,Egan JM,Ferrucci L.Age-related changes in glucosemetabolism,hyperglycemia,and cardiovascular risk[J].CircRes,2018,123(7):886-904.DOI:10.1161/CIRCRESAHA.118.312806.[12]Xie M,Lu C,Wang J,et al.Age-related mutations associatedwith clonal hematopoietic expansion and malignancies[J].NatMed,2014,20(12):1472-1478.DOI:10.1038/nm.3733.[13]Sano S,Oshima K,Wang Y,et al.CRISPR-mediated geneediting to assess the roles of tet2and dnmt3a in clonalhematopoie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irc Res,2018,123(3):335-341.DOI:10.1161/CIRCRESAHA.118.313225.[14]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疾病学组.‘老年慢性HF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老年人慢性HF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5):550-561.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1.05.002.㊀Cardiovascular Group,Geriatrics Branch,Chinese MedicalAssociation,Editing Group of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Elderly[J].Chinese experts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elderly[J].Chin J Geriatr,2021,40(5):550-561.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1.05.002.[15]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遗传学组,等.全基因组测序在遗传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6):419-423.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9.06.004.㊀The Society of Medical Geneticists,Chinese Medical DoctorAssociation,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Endocrindogic,Hereditary and Metabolic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r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linical Genetics Group,Adolescent Medicine Committee,Chinese Medical DoctorAssociation,et al.Consens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n the diagnosis of genetic diseases[J].ChinJ Pediatr,2019,57(6):419-423.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9.06.004.[16]乔凤昌,胡平,张翠平,等.全基因组测序用于肾脏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2,39(8):819-823.DOI:10.3760/511374-20210320-00255.㊀Qiao FC,Hu P,Zhang CP,et al.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useswith renal anomalies 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J].Chin JMed Genet,2022,39(8):819-823.DOI:10.3760/cma.j.cn511374-20210320-00255.[17]童洲杰,兰洪涛,谈艳敏,等.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85-90.DOI:10.3760/112148-20211202-01037.㊀Tong ZJ,Lan HT,Tan YM,et al.Research update on theassociation between clonal hematopoiesis with indeterminantpotenti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Chin J Cardiol,2022,50(1):85-90.DOI:10.3760/112148-20211202-01037.[18]Pascual-Figal DA,Bayes-Genis A,Díez-Díez M,et al.ClonalHematopoiesis and Risk of Progression of Heart Failure With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J].J Am CollCardiol,2021,77(14):1747-1759.DOI:10.1016/j.jacc.2021.02.028.[19]Qiu X,Dai Y,Cheng S,et al.Somatic mutation contributing toclonal haematopoiesis is a risk factor of recurrent stroke in first-ever acute ischaemic strok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Stroke Vasc Neurol,2023,8(2):103-110.DOI:10.1136/svn-2022-001756.[20]Horvath S.DNA methylation age of human tissues and cell types[J].Genome Biol,2013,14(10):R115.DOI:10.1186/gb-2013-14-10-r115.[21]Hansen MC,Haferlach T,Nyvold CG.A decade with wholeexome sequencing in haematology[J].Br J Haematol,2020,188(3):367-382.DOI:10.1111/bjh.16249. [22]Bick AG,Pirruccello JP,Griffin GK,et al.Genetic Interleukin6Signaling Deficiency Attenuates Cardiovascular Risk in ClonalHematopoiesis[J].Circulation,2020,141(2):124-131.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4362.[23]Young AL,Challen GA,Birmann BM,et al.Clonalhaematopoiesis harbouring AML-associated mutations isubiquitous in healthy adults[J].Nat Commun,2016,7:12484.DOI:10.1038/ncomms12484.[24]Kessler MD,Damask A,O Keeffe S,et mon and rarevariant associations with clonal haematopoiesis phenotypes[J].Nature,2022,612(7939):301-309.DOI:10.1038/s41586-022-05448-9.[25]Saadatagah S,Ballantyne CM.Clonal hematopoiesis ofindeterminate potenti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TranslRes,2023,255:152-158.DOI:10.1016/j.trsl.2022.08.013.[26]Singh I,Singh A.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Potential: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Directions[J].Curr Oncol Rep,2023,25(6):539-547.DOI:10.1007/s11912-023-01382-9.[27]Hoermann G.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lonal Hematopoiesis ofIndeterminate Potential in Hematolog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Diagnostics(Basel),2022,12(7):1613.DOI:10.3390/diagnostics12071613.[28]Gumuser ED,Schuermans A,Cho SMJ,et al.Clonal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 Predicts Adverse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 Am Coll Cardiol,2023,81(20):1996-2009.DOI:10.1016/j.jacc.2023.03.401.[29]Murphy AJ,Dragoljevic D,Natarajan P,et al.Hematopoiesis ofIndeterminate Potential and Atherothrombotic Risk[J].ThrombHaemost,2022,122(9):1435-1442.DOI:10.1055/a-1830-2147.[30]Sikking MA,Stroeks SLVM,Waring OJ,et al.Clonal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 From a Heart FailureSpecialist s Point of View[J].J Am Heart Assoc,2023,12(15):e030603.DOI:10.1161/JAHA.123.030603.(收稿日期:2023-07-04)(本文编辑:李鹏)。
克隆性造血对肿瘤体细胞突变检测的影响
![克隆性造血对肿瘤体细胞突变检测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5773af802020740bf1e9b4b.png)
707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综 述·《中国癌症杂志》2020年第30卷第9期 CHINA ONCOLOGY 2020 Vol.30 No.9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2263,81972000,81902139);2019厦门市医疗卫生重点项目(YDZX2019350200000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研究专项基金(2018ZSLC05);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学检验科)。
通信作者:郭 玮 E-mail: guo.wei@ 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CH )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学状态[1]。
随着对这一问题探索的深入,研究人员逐渐摸索出CH 的大致突变谱,对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也有了初步了解。
相关研究[1]也揭示了CH 与恶性血液肿瘤及非恶性疾病间的关联性。
在近5年内,CH 的文献报道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其对肿瘤体细胞突变的影响。
肿瘤的诊疗已经逐渐步入精准医疗时代,医患双方在追求个体化的同时也更加强调精确性。
CH 对基因检测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对后续临床应用产生干扰?医师和患者在报告解读时有哪些需要额外关注的地方?以上都是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也将就此展开讨论。
1 CH的定义 CH 通常是指具有单或多个体细胞突变的血细胞克隆亚群的增殖,伴或不伴轻度血细胞减少[1]。
2015年提出了意义未明的CH (CH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 ,CHIP )这一术语用于描述血液肿瘤前状态,指不符合恶性血液疾病的个体,血液或骨髓中出现相关体细胞突变的现象,亦被称为与年龄相关的CH (age-related CH ,ARCH )[2-3]。
在血液相关文献表述中,CHIP 这一表达更为常用,而其余如实克隆性造血对肿瘤体细胞突变检测的影响陈馨宁1,王蓓丽1,2,郭 玮1,2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32;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检验科,福建 厦门 361015[摘要] 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CH )突变是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携带的突变,是年龄和外在环境(吸烟、放化疗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adbfbb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4.png)
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赵娜;符珍珍;兰雨;张锦;马志远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24(45)4
【摘要】造血系统中体细胞突变的非恶性克隆扩增被称为克隆性造血,是在驱动基因突变后突变白细胞比例增加的过程。
克隆性造血的遗传模式包括白血病驱动基因突变、常染色体镶嵌染色体交替和性染色体缺失。
新近研究指出,由白血病驱动基
因突变或白细胞Y染色体镶嵌缺失引起的克隆性造血,会影响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心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克隆性造血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机制,也是一类新的危险因素,与传统危险因素同等重要。
现分析克隆性造血的遗传模式,对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展开综述分析。
【总页数】5页(P355-358)
【作者】赵娜;符珍珍;兰雨;张锦;马志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省心血
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
究进展4.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5.外周血胆红素水平与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Engl J Med 2002;346: 564-9. N Engl J Med 2008;359:575-83.
Clonal Hematopoiesis
• We analyzed whole-exome sequencing data from DNA in the peripheral-blood cells of 17,182 persons who were unselected for hematologic phenotypes.
variation (and therefore disease)
Morgan et al. Nat Genetics 23, 314 (1999)
Epigenetics
Aging HSCs in both mice and humans also exhibit broad changes in their methylomes, and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the regulators of DNA methylation.
Clonal Hematopoiesis
Clonal Hematopoiesis
• Detectable somatic mutations were rare in persons younger than 40 years of age but rose appreciably in frequency with age.
3
Epigenetics
• Mitotically stable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 One genome, >200 cell types: • Epigenetics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cellular
identity • Epigenetics can also mediate phenotypic
• 4 to 8 years after the initial DNA collectl cases, the mutations detected at the earlier time point were still present at the later time point.
The median number of ARCH-PD mutations per individual increased with age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re-AML group relative to controls
Although persons with detectable mutations had a markedly increased risk of hematologic cancer, the absolute risk remained small; overall, a hematologic cancer develop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 approximately 4% of persons with a mutation . This translates to a risk of hematologic cancer of approximately 0.5% per year overall and approximately 1% per year among persons.
Clonal Hematopoiesis
Prediction of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risk in healthy individuals
• Recurrent AML mutations also accumulate in HSPCs during ageing of healthy individuals who do not develop AML, a phenomenon referred to as age-related clonal haematopoiesis.
Nature, 2018, https:///10.1038/s41586-018-0317-6
Prediction of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risk in healthy individuals
• Deep sequencing to analyse genes that are recurrently mutated in AM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ndividuals who have a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AML and those with benign as age-related clonal haematopoiesis ( ARCH ).
Clone
• Single cell • Self-renew • Proliferation
• Cancer is thought to arise through the stepwise acquisition of genetic or epigenetic changes that transform a normal cell.
Bejar R, et al. Leukemia. 2017 Sep;31(9):1869-1871.
突变数量和丰度
相对低危MDS
相对高危MDS
CHIP/Tx - CHIP在髓细胞毒性治疗中的情况下; CCUS -意义未明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 LR-MDS - 风险较低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HR-MDS - 风险较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AML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sAML - 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Clone
• For example:
• Multiple myeloma is frequently preceded by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known significance (MGUS).
•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is commonly preceded by 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
Clonal Hematopoiesis
The most common base-pair change in the somatic variants was a cytosine-to-thymine (C→T) transition ,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somatic mutational signature of aging.
• For 10 mutations, the variant allele fraction stayed the same or decreased slightly, and for 7 mutations, the variant allele fraction increased;
• New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in 2 persons. However, none of the 13 persons had a hematologic cancer.
Clonal Hematopoiesis
• The most commonly mutated gene was DNMT3A (403 variants) , followed by TET2 (72 variants) and ASXL1 (62 variants). Other frequently mutated genes included TP53 (33 variants), JAK2 (31 variants), and SF3B1 (27 variants).
Clonal Hematopoiesis
• Persistence of Somatic Mutations over Time. Not means cancer will happended.
• 13 persons with 17 somatic mutations(4 persons had 2 mutations).
Clonal Hematopoiesis
• 693 of 746 persons with a detectable mutation had only one mutation in the set of genes examined , a finding tha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these persons had clones harboring only an initiating lesion.
• Among persons 70 to 79 years of age, 80 to 89 years of age, and 90 to 108 years of age, these clonal mutations were observed in 9.5% (219 of 2300 persons), 11.7% (37 of 317), and 18.4% (19 of 103), respectively.
Progression of MDS
无克隆异常
无临床异常
具有可能致癌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