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重要形式,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时代。
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厚的文化意义,对中国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特点1.旋律简单朴实:乐府民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朴实,易于人们记忆和传唱。
这种简约的旋律使民歌更容易在群众中传承流传,成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载体。
2.节奏明快活泼:乐府民歌的节奏一般明快活泼,具有明显的舞蹈性。
这种活泼的节奏给人以轻快愉悦的感觉,使乐府民歌成为欢庆和宴会等场合的必备音乐。
3.抒发真挚感情:乐府民歌以抒发真挚感情为主要特点。
歌词中通常表达着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的真切体验,旋律和唱腔则以情感的高低起伏和抒情的多样性来表现。
4.具象描绘:乐府民歌往往会运用具象的描绘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藻和音乐表现手段,描绘出具体的人物、景象和事件。
这种具象描绘使得乐府民歌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文化意义1.民俗文化的载体:乐府民歌作为古代民间歌曲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它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
2.历史变迁的见证:乐府民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研究乐府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3.文化传承的媒介:乐府民歌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它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培养了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后代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艺术审美的享受: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优美的旋律,成为人们欣赏艺术和享受美的一种途径。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培养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敏感度。
总之,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意义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我们应该加强对乐府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领略到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PPT17页
子夜四时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功用:周代和汉代的统治者采集民歌有观风俗、行乐教 的目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的目的主要是供声色娱乐。 内容:南朝民歌包括吴歌和西曲两种。 吴歌,出自江东,即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建业(今南京) 为中心。吴歌的特色是艳丽而煽情,多反映市民阶层的 生活趣味,妓情和相思离别是主要的题材,以《子夜 歌》、《读曲歌》数量最多。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今荆州) 为中心。西曲多写旅人思妇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 活的尤其多。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 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 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 新的发展。它篇幅短小,长于抒情。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是同一时代的 产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 北朝又受到鲜卑族的统治,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 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 也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八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背景1、经济背景2、时代风尚3、统治者的有意采集与提倡二、南朝民歌的分类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洲曲”为主。
大体可分为三类:吴声歌,西曲和神弦歌。
三、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都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爱情几乎成为唯一主题,有些民歌还有色情描写。
四、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从内容上看,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哀怨缠绵。
并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2、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
3、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4、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五、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初。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共70首左右。
所谓《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和北方游牧生活的民歌,如《敕勒歌》。
2、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
3、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
4、反映人民苦难和贫富对立的诗歌。
二、北朝民歌的特点北朝乐府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
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
语言质朴无华,气盛词质,不像南朝民歌,它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放。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赏析(一):南朝的老百姓似乎都在谈恋爱
南北朝民歌赏析(一):南朝的老百姓似乎都在谈恋爱在现代人的印象里,诗是高雅的艺术,作诗是非常高雅的活动,诗人们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形来看,这个观点大体不错。
无论是谁,想要做诗,不敢说学富五车,起码也要识文断字,很难想象不识字的人会写诗。
然而,在诗歌最初诞生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已确认年代的甲骨文大约在3600年前。
而中国人类存在已有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历史,远远超过文字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一定会有交流,也一定会产生艺术,这其中就包括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杭育杭育”不过是人在劳累时候的呻吟声,只是恰好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触发了人的美感,令人产生美学体验。
最早唱出“杭育杭育”的人,就是最早的文学家,也是最早的诗人。
那时候连文字还没有诞生,系统的语言是否诞生也不好说。
因此,最早的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释放情绪的一系列语音组合,最早的诗人都是文盲。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人类社会渐渐地诞生了语言和文字,一些人则变成了精通语言文字的文学家。
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则对诗这种文学形式情有独钟,他们成为诗人。
他们作的诗被称为“文人诗”。
与“文人诗”相对的概念是“民歌”,也就是民间百姓编写传唱的一些诗歌。
自“文人诗”诞生以来,便和民歌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传统,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同时也互相影响和借鉴。
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实际上就是“民歌”和“文人诗”的优秀代表诗集。
《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基本上都是民歌;而《楚辞》则是“文人诗”总集。
“文人诗”的赏析我写过不少,接下来,写几篇“民歌”赏析吧。
先秦时期的民歌主要集中于《诗经》,关于《诗经》的赏析我写过几篇:。
南北朝民歌
疏合 余登 匹 。店 与 卖 郎 三 去 葛 , , 谁 郎 解 来 断 买 粗 丈
黄一 檗夕 万就 里郎 路宿 ,, 道通 苦夜 真语 无不 极息 。。
欢暂 作出 沉白 水门 香前 ,, 侬杨 作柳 博可 山藏 炉乌 。。
遥 见 千 幅 帆 , 知 是 逐 风 流 。
送 欢 板 桥 弯 , 相 待 三 山 头 。
各 自 是 官 人 , 那 得 到 头 还 。
篙 折 当 更 觅 , 橹 折 当 更 安 。
愿 得 篙 橹 折 , 交 郎 到 头 还 。
闻 欢 下 扬 州 , 相 送 江 津 湾 。
春林花多媚, 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 吹我罗裳开。
内容简介
• 主要内容 • 主要特点 • 体制特点 • 女性形象 • 民歌赏析
主要内容
•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 • 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 商曲辞》中的“吴声歌” 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和“西曲歌”为主,尚 为主。所谓横吹曲,是当 有"神弦曲"十八首,也 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 属于"清商曲辞这些歌词 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 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 有角,所以也叫做"鼓角横 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 吹曲"。这些歌词的作者也 所谓“郎歌妙意曲,侬 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 亦吐芳词”(《子夜 民族的人民。 歌》)。也有少数反映劳 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
• 南海 风水 知梦 我悠 意悠 ,, 吹君 梦愁 到我 西亦 洲愁 。。
卷栏 帘杆 天十 自二 高曲 ,, 海垂 水手 摇明 空如 绿玉 。。
•
楼鸿 高飞 望满 不西 见洲 ,, 尽望 日郎 栏上 杆青 头楼 。。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
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懊恼奈何许。
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对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探析
最新精选乐府民歌代表作赏析
【篇一】精选乐府民歌代表作赏析木兰诗/木兰辞南北朝: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整体赏析《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唧唧是叹息声。
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
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
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
起唱已见出手不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平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导读:【原文】绵州巴歌——《南北朝乐府民歌》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注释】绵州:地名,隋置,治所在巴西县,即今天的四川省绵陽县。
巴歌:蜀地的民歌。
巴,原来是我国古代西南的一个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的名称,这里指蜀地。
豆子山:即窦圌(chuán)山,在今四川绵陽县。
先名猿门山,因山上猿猴较多,山形如门得名。
后又因山极似豆子大的石子构成,山形如圌(草屯),便称豆圌山。
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圌(字子明)隐居于此,故得名窦圌山。
瓦鼓:陶制的鼓。
这句形容瀑布飞落的声音。
杨平山:在今四川,具体地址不详。
撤白雨:形容瀑布飞一溅的情状。
下白雨,取龙女:由打鼓联想到要娶新娘,由下雨联想到娶的是龙女。
取,同“娶”。
龙女,神话传说中龙王的女儿。
织得绢,二丈五:由龙女引出织绢,意思是说,瀑布好似龙女织成的一匹长长的白练。
绢,比喻瀑布。
罗江、玄武:都是蜀地的地名。
意思是说,瀑布一半流到罗江县(今四川绵陽),一半流到玄武县(今四川中江)。
【翻译】在豆子山听瀑布的流声好像是在打瓦鼓,在扬平山看到的瀑布飞落好像是在下白雨。
那瓦鼓声热闹喧天,好像是在迎娶天上的龙女做新娘;那从山上垂挂下来的瀑布好像是新娘子织成的白色*的绸缎,一半流进了罗江,一半流进了玄武。
【赏析】巴歌,顾名思义是指巴地民歌。
绵州处于涪江流域,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也正是古代巴、蜀相互争夺,势力此消彼长的地带。
特别是鉴于四川盆地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巴歌应是早于湘楚在这一带传唱。
传唱于绵州一带的民歌实际上已应叫做巴蜀民歌或四川民歌;但绵州曾为巴西郡,所以人们还是习惯称为绵州巴歌。
本篇是一首传唱于古代巴蜀地域的`民歌小调,歌词唱的是绵州的瀑布。
这首歌谣语言朴素,象是脱口唱出,毫无润饰,但是读起来却令人觉得既生动活泼,又瑰丽多彩,这主要是取决于歌谣自身丰富奇特的想象。
南北朝民歌赏析
南北朝民歌赏析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等。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民歌读曲歌逋发不可料,憔悴为谁睹。
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华山畿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
【鉴赏】诗中以鸡啼隐谐啼哭,女子说她因为思念情人,一夜悲啼,直到天明。
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华山畿啼相忆,泪如漏刻水,[1]昼夜流不息。
【注解】[1]漏刻:古代计时器,又叫壶漏。
华山畿啼着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
【译文】我哭着到天明。
泪流的可以让枕头浮起来。
华山畿相送劳劳渚[1],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2]。
【注解】[1]劳劳渚:地名,当在建业(今南京)城南,为女子送别情人之地。
[2]许:如此,这样。
华山畿夜相思,投壶[1]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注解】[1]投壶:古代游戏,多在宴饮时举行。
以箭投入特制的壶,中多者为胜,负者饮酒。
华山畿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1]是所欢来。
【注解】[1]言:谓,以为。
华山畿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1]。
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第一篇:浅析南北朝民歌浅析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
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
《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子夜四时歌·秋歌——《南北朝民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释】子夜四时歌·秋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罗帐:闺房一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翻译】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一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赏析】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
本篇所选是《子夜四时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风格哀怨而又缠一绵。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两句从表面上看实在写秋风,而是则借助于写秋风以渲染一种气氛。
凄凉的秋夜,孤独的留守思妇,飒飒秋将将窗前的“罗帐”吹得高高地飘起来,使寒冷皎洁的皓月将幽幽的银光倾洒满屋,这怎能不换气她忧伤哀怨的情怀呢?“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两句是借助于明月直接写思妇的情怀,意境高远,令人遐想。
“仰头”,写思妇看到月光之时的动作行为,由月光洒满床榻而引起思妇“仰头看明月”,看着明月,自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亲人,思念之情愈加难以平复,无奈之中不得不寄希望于千里月光。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诗,十个字,竟然将思妇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描述得鲜活而又明晰。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内容的分析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内容的分析分析南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南北朝民歌是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出现的民间口头创作,它不但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在艺术上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风格,是我国诗歌的一个新发展。
南朝乐府民歌由当时的乐府机关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间诗歌创作。
它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梁时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是民间的祭歌,三是西曲歌。
南朝民歌中极少反映下层人们的悲苦之音,而使情歌成为唯一的主题,部分作品有浓厚的脂粉气以至成分。
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南朝社会生活的现实,客观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罪恶也有一定揭露。
南朝内容虽单调,但由于其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爱情生活,并且所写之情极其真实,多如流水,颇具感人力量。
北朝乐府民歌其内容分为:第一是社会的离乱,战争的残酷,以及表现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第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使他们固有的勇敢刚毅性格和尚武精神有了充分的发展;第三是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四是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第五是大胆而直率的婚恋内容;第六是反映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北朝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色。
《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
《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1原文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南北朝乐府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赏析这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委婉地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辛苦与幽怨。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息。
“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
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从“思妇”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
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哪!这首民歌语言凝练优美,生动流畅,自然率真,委婉含蓄,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暑理絺服”是一个情景场面描写,也是一个极具色彩的细节描写,你看:骄阳当头,酷暑难耐,一位农家妇女,在院子里,细心地拍打晾晒着一件件准备给丈夫寄去的细密的家织葛布缝制的衣服,浸着汗津俊俏的脸庞,有欣慰,有期待,也有幽怨。
此时,虽然没有像别的妇女那样躲在凉爽的屋檐下乘凉,但是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她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中妇女的伟大之所在。
《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2【原文】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南北朝乐府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西洲曲的赏析
西洲曲的赏析西洲曲的赏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西洲曲的赏析,供大家参阅! 西洲曲的原文赏析南北朝:佚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的赏析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敕勒歌》译文及赏析
《敕勒歌》译文及赏析《敕勒歌》译文及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敕勒人的一首民歌。
下面是《敕勒歌》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敕勒歌》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敕勒歌》注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歌》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精选乐府民歌代表作赏析
【导语】“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的⼀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起的⼀种新诗体。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乐府民歌代表作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乐府民歌代表作赏析 ⽊兰诗/⽊兰辞 南北朝: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叹息。
(作:惟)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
⼥亦⽆所思,⼥亦⽆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
朔⽓传⾦柝,寒光照铁⾐。
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
策勋⼗⼆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驰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伴,⽕伴皆惊忙: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整体赏析 《⽊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的⼀⾸长篇叙事民歌,也是⼀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兰⼥扮男装,代⽗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彩。
此诗产⽣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润⾊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
第⼀段,写⽊兰决定代⽗从军。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叹息。
”唧唧是叹息声。
⽊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兰此时已⽆⼼织造。
唯闻⼥叹息,进⽽暗⽰⽊兰内⼼忧思深重。
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暗⽰,效果突出。
《懊侬歌·南朝乐府民歌》原文与赏析
《懊侬歌·南朝乐府民歌》原文与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这首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典辞·吴声歌曲》。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长途行役者的倦歌,我们则认为它是一首充满机趣的情歌。
不过,这首情歌的抒情主人公不是女子,而是一个远离家乡的痴情男子。
情歌写他归心似箭,盼望早日回家跟情人相会;船还只行了一个零头,他便已经在心中计算离家只有多少路程了。
这首民歌写出了很多人的典型心理。
比如我们长途骑自行车,全程有一百二十里,刚刚骑了二十里,你便在心中默默计算道,已经走了二十里,只剩下一百里了!实际上没有走完的路还长着呢!
这首民歌在四句中连用了三个数字,极其逼真地写出人们这种典型情绪,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这种数字的妙用,李白学得最到家: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巴女词》
水急似箭,船快若飞,这显然是顺流而下;顺流而下三千里尚需走十个月,这位巴地的姑娘在心中暗暗地计算,那么,逆水归来情郎在路上要走几年呢?姑娘对于情郎的体贴关心以及他刚走就急切地盼望他归来的焦灼心情都通过这一数字计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枯燥的数字在大诗人的笔下,仿佛经过了魔术师魔棍的点拨,立即变成了绝妙的诗境。
这种本领,追本溯源,还是从民歌那儿学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歌代表作品赏析
刺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琅琊王歌辞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於十五女。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原得松柏长。 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収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
主讲人:张 庆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一、乐府的沿革
乐府是秦代以来朝廷设 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 承秦制,汉武帝时扩建乐 府机构,其任务是收集编 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 编与创作音乐、训练乐工、 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迚行演唱及演奏等,同时采集了 大量民歌以观民风、行乐教。后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 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后来乐府机构衰弱,汉哀帝时甚至一度撤销乐府,隋 唐时期,演变为太乐署,唐代另设 教坊和梨园 。乐府诗 歌的乐谱此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 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由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杜甫•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斾。 结収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进,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北歌代表作品赏析
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雂雌。
幽州马客吟歌辞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地驱乐歌辞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树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南北朝:南朝(宊、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乐府以民歌为主,南北呈现不同 风格,该而论之,北方民歌 质朴刚健、直率粗犷富有力 感;南方民歌华美精致、婉转缠绵而双关隐语。
唐代:杜甫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乐府诗,如 “三吏”、“三别”、《兵车行》、《丼人行》、《哀 江头》等。 元白的“新乐府运动”(新题乐府),主张恢复古代的 采诗制度,収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 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 自创新题,咏写时事。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 《田家词》、《秦中吟》、《织妇词》等。 宊代: 郭茂倩 将所有乐府诗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乐府 诗集》。 三、各时期乐府诗代表作品:
子夜四时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明月照桂林,刜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汉郊祀歌•帝临 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清和六合, 制数以五。海内安宁,兴文偃武。后土富媪,昭明三光。 穆穆优游,嘉服上黄。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刜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南北朝•此处略
(一)南朝乐府民歌
収展原因:长江流域经济収展,商业収达,城市繁荣。 《宊书》载:“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荆城跨南楚之富, 扬部有全吴之沃。” 对象:南歌多半出自商人、妓女、船户和市民,主要反 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功用:周代和汉代的统治者采集民歌有观风俗、行乐教 的目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的目的主要是供声色娱乐。 内容:南朝民歌包括吴歌和西曲两种。 吴歌,出自江东,即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建业(今南京) 为中心。吴歌的特色是艳丼而煽情,多反映市民阶层的 生活趣味,妓情和相思离别是主要的题材 ,以《子夜 歌》、《读曲歌》数量最多。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今荆州) 为中心。西曲多写旅人思妇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 活的尤其多。 艺术表现:①多自然景物的描写, 情景交融 。② 比兴和 双关手法,双关语 由谐音构成,比如莲花的“莲”和怜 爱的“怜”、“莲子”和“怜子”、丝线的“丝”和相 思的“思”、篱笆的“篱”和离别的“离”、“柳”和 “留”、梧子和“吾子”等。③多 代言体和问答体 ,多 用女子独白的语气来写。
南歌代表作品赏析
子夜歌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忆子腹糜烂,肝肠尺寸断。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 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 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 新的収展。它篇幅短小,长于抒情。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是同一时代的 产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 北朝又受到鲜卑族的统治,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 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 也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 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这
读曲歌 怜欢敢唤名,念欢不呼字。连唤欢复欢,两誓不相弃。 执手与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谁能空相忆,独眠度三阳。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 晓。
南歌代表作品赏析
懊侬歌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还有二千在。 子夜四时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老,玄鬓白収生。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釐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刜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回头批栉脱,转觉薄志疏。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盛暑非游节,百虑相缠绵。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 适忆三阳刜,今已九秋暮。追逐泰始乐,不觉华年度。
这种不同。南朝乐府民歌以写男女恋情的内容为多。北 朝乐府民歌除了歌咏男女爱情的篇章以外,还有一些反 映民间疾苦、战乱苦难、边塞风光和歌颂英雂人物的诗。 南歌的抒情长诗 《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 《木兰 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 千古。 PS:乐府诗史上有“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 东南飞》)和“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与《木兰 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此乐府渐渐由音乐的行政机构成为一种新诗体的名称。
二、各时期乐府诗的发展与特点
两汉时期:从民间搜集大量的民歌,配上 音乐,供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强调政 治功能和娱乐消遣功能。 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乐府古诗文人化的 显著标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具有天然浑成的特点。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収。继承了 《诗经》中的周代民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即“饥者歌其 食,劳者歌其事”,意思是歌唱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表 现人民的思想感情。)到了汉代,文人的才智都用在歌 功颂德,跟老百姓无关的汉赋上,汉代的文人诗大多进 离人民,文人诗坛一片荒芜,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 中断。汉魏文人的乐府作品又恢复的现实主义的传统。
(二)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今存60余首,主要收集在《乐集诗集•梁鼓 角横吹曲》中,横吹曲是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 乐器里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他们出自北 方不同的民族,以鲜卑民歌为多。 内容: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如《敕勒歌》;表现 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如《琅琊王歌辞》;反映背井离 乡从征之苦,如《陇头歌辞》;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诗歌, 表现出北方民族注重现实、表达直率,如《折杨柳枝歌》 特点:北朝富有地方 特色;②北歌艺术表现较为质朴而生活内容较为广阔, 其中有对狭义精神的讴歌,对不平命运的感喟,对不合 理现实的嘲谑等,这些在南歌中是罕见的。③南歌有书 面加工痕迹和文人仿作,北歌多口头创作,以谣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