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 11古诗二首 教案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古诗二首》篇1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

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

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

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2、生字词师范写:桑轼生写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自学小组交流汇报师重点指-----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指名说处理比喻句四、有感情地朗读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四、背诵五、默写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古诗二首》教案篇2北师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花》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的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和宋代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这两首诗都是借写春天的花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在进行第一首诗的教学时,我着重在学法的指导,先让孩子读准字音,再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接着学生根据句意质疑。

我就顺势让学生说出,诗中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然后围绕“花、蝴蝶、黄莺”等景物,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整节课学生兴致极高。

由此我想到:语文课的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言,锤炼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过程!在进行第二首诗《游园不值》的学习时,我先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再请孩子们照着这样的方法自学。

顺平县二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别董大教学设计冀教版

顺平县二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别董大教学设计冀教版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2)悟诗情。
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结:通过描写戍边的艰辛,表达了希望良将把守边关,百姓能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3)请你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1)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3、交流.
预设:
生:那个人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这就叫—-见利忘义!……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交流体会。
师:读读课文,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范文二:
海豚的自述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海豚,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因为我的体形像鱼,所以有许多人说我是鱼类。这可真是大错特错,我可是名副其实的哺乳动物!我是胎生的,靠吃妈妈的奶长大,而且我还用肺呼吸呢!就凭我说的这几点,足以证明我不属于鱼类了吧!
我嘛,不是自夸,我的优点特别多,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聪明。科学家们发现我的大脑十分发达,按脑重和体重的比例,我的聪明程度仅次于人类。只要我稍加训练,就可以像你们人类一样玩球、跳舞,还能表演其他动物不会的节目呢!
1读古诗,品韵味。
(1)读正确、通顺。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
(2)读出古诗的韵律。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作者资料及对诗题的了解,派代表汇报.
3明诗意,悟诗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9篇古诗二首 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激发想象:2 、揭题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

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分析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
-讨论内容:古诗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难点和亮点,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促进知识的共享。
4.多元评价,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朗读环节,让学生互相评价,从语音、情感、节奏等方面给予反馈。
5.课后延伸,实践应用: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好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尊重和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创作背景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和哲理美。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静夜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培优教案(详细讲解) 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培优教案(详细讲解) 冀教版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渭城曲》一、背诗导入。

一列同学开火车背古诗。

(教师给予赞扬和鼓励)二、解诗题、知作者。

板书诗题:渭城曲1、解诗题,知作者。

①学生轻声读诗题。

师: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适当评价。

(渭城曲是一首的曲子吗?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所以这首诗还叫《阳关三叠》,建议大家查阅一下有关中国十大古曲的资料,当作我们的一个课外学习任务。

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谁送谁?王维送元二去做什么?去安西。

安西是哪?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渭城离安西有多远?大约有3000多公里。

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所以这首诗也叫《送元二使安西》。

)②再读课题2、知作者。

关于王维你知道些什么?(王维的诗、生平、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画家。

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圈出本课生字,注音的生字也要读准。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

3、(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先说说怎么学习古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首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也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汇报。

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

(在说的过程当中指导朗读)A:“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

新建县三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1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案 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新建县三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1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案 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目标: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和朗读相结合.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题西林壁》的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

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4。

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学生配乐齐诵)三、总结全课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教案冀教版(2021-2022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教案冀教版(2021-2022学年)

11.古诗二首走进文本:人生自古伤离别,人生自古重离别。

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翻开本课,仿佛走进了历史的画卷:长亭、古道、客舍、驿站、杨柳……置身其中,离愁别绪在心间荡气回肠.这两首诗似清新的水墨画展现眼前,意境悠远;又像绵长的古琴曲,穿越时空在耳畔幽幽奏响。

这是两首唐朝著名的送别诗。

在中华古诗灿烂的文化中,它们像两朵美丽的奇葩一直独放异彩.《渭城曲》又题《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

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总之,从晴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

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感情琼浆。

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殷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达到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别董大》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结尾:“古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阅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意境美。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生字、生词,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四)பைடு நூலகம்堂练习
1.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古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题:“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下面这句诗的平仄、押韵和修辞手法。”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反馈:“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但还有少数同学在平仄、押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下。”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2.逐步引导,分层教学
-对于古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从字词解释到句子翻译,再到整体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攻克学习难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讲授新知
1.逐句讲解古诗,分析诗句的平仄、押韵、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1古诗二首 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1古诗二首  教案

11 古诗二首渭城曲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一)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二)出示课件导入:送别诗《渭城曲》(三)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学古诗,知诗人。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一)出示课件师:了解了学习方法,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

1.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熟。

指名读读,齐读。

2.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解题:《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师:诗人王维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去安西,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于了这首诗中。

我们来看看地图,王维在渭城送他的朋友元二去安西,诗中的阳关就是这个地方。

介绍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及他的诗作成就。

(二)抓字眼,明诗意那么诗中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渭城朝雨浥轻尘,出示课件。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2019语文A版语文五下11《古诗二首》word教案

2019语文A版语文五下11《古诗二首》word教案

2019语文A版语文五下11《古诗二首》word教案教学目标: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指名背诵)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学生反馈)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

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赠汪将欲踏潭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

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二首教案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古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2.导入新课o通过播放与古诗相关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o简短介绍古诗的背景和诗人,为学生理解古诗做铺垫。

3.4.自主学习o学生独立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或小组互助解决字词障碍。

o学生尝试理解古诗的大意,标注不懂的地方,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5.6.小组合作o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个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答疑解难。

o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

7.8.全班分享与讨论o各小组代表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中的疑问,全班共同讨论解答。

o教师点评并深入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9.10.拓展延伸o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古诗中某些句子的感受和理解。

o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或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短文,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分享和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选择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撰写一篇关于古诗感受的小短文。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第1篇: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作者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11 古诗二首 教案

11  古诗二首 教案

11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3.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4.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2.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池上》。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小娃”的天真顽皮、纯真可爱,以及诗中蕴藏的夏天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有很多同学在家里已经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关于夏天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多指几名举手踊跃的同学背一背)同学们背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夏天的诗——《池上》。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池上)3.简介作者白居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知识积累,鼓励学生课堂发言背诵古诗,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这为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自读情况,教师范读,注意要让学生能够听出教师范读时的节奏。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再次指名朗读,读出节奏,然后全班齐读。

4.讨论交流: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三、再读古诗,学习生字1.全班再次读古诗。

2.学习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1)根据拼音自由读生字。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比较好。

预设:生1:“踪、迹、浮、萍、荷、露”都是形声字,可以用“声旁+形旁”的方法记忆。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冀教版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渭城曲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

读题导入。

2.元二是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

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2.客舍: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

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

)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

“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第二课时《别董大》课时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大概意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诗。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过分水岭》教学过程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教师简介题意。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行赏。

4.组内轮读,试着用工具书弄懂诗句。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是个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

四、背诵诗歌,积累语言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过分水岭》。

2.指导背诵。

五、课堂小结1.总结学: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2.有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案设计:1.辨字组词:慕()情()幕()溪()慕()清()墓()湲()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1)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2)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3.默写古诗《过分水岭》。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4.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3)作者背景与创作意图:了解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创作背景和意图,深入解读古诗。
举例:介绍李白和白居易的生平,理解他们分别在何种背景下创作了这两首诗。
2.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举例:《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和“故乡”的意象,体会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们对《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朗读、感悟,逐渐理解了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指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学习:《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习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古诗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举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音韵和谐,感受月夜宁静的意境。
(2)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学习: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品悟诗情)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品悟诗情)冀教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品悟诗情〕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体会每首诗中诗人的情感。

5、通过比照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初步了解“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感受诗境。

播放歌曲?送别?。

师诵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李叔同先生的一首送别之词,从这个旋律之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

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

现在有汽车、飞机等兴旺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讯方式,但是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别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于是,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渭城曲?。

师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一〕析题生齐读课题。

师补充:这首诗原诗名为?送元二使安西?,板书。

看到这两个诗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从中获得的信息。

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古诗。

过渡:这就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翻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读整首诗,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交流诗意。

过渡:大家读的非常准确,流利,看来预习作业完成的很好。

课下,大家还借助工具书,对诗中难理解的字词进展了预习,下面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交流自己所得。

指名说说整首诗的大意。

三、古诗配画,赏诗中景。

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假设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二首题临安邸 第二课时 语文A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二首题临安邸  第二课时  语文A版

11古诗二首(第二课时)《题临安邸》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题临安邸》,学习并掌握本诗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清明上河图》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掌握生字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2、教师出示生字。

3、教师导:杭州我们都很熟悉了,汴洲是什么地方呢?4、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

5、设置悬念:这里为什么把杭州当作汴州呢?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集体交流反馈3、教师导读:4、师:想到这些,人们怎能不担忧呢?5、师:想到这些,人们又怎能不愤怒?6、教师小结。

四、品悟字词,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下面的诗句,指名读一读。

2、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暖风”“游人”在诗句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自由品悟这两句诗,教师适当点拨。

4、教师小结。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⑴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旅店。

⑵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

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

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⑶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⑷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同步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同步教案冀教版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渭〞、“浥〞、“君〞“曛〞四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 从景入情,学习鉴赏送别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唐诗的语言特色,读中悟情,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通过学习唐诗,了解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难点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难点:把握送别诗的特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其他的送别诗。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出示课件复习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2、出示课件导入:学习两首送别诗?渭城曲?、?别董大?。

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

3、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学古诗,知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作者。

1、从课题入手学习古诗,出示课件:解题:?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介绍作者,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及他的诗作成就。

2、默读古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出示课件3、教师范读,出示朗读节奏课件〔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学: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语文A版第十一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语文A版第十一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语文 A 版第十一册《古诗二首》教课方案[教课目 ]1.会本 2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背古,并能默写。

3.理解句意思,能想象歌所描的画面,领会歌所表达的感情。

[ 教课要点 ][ 教课点 ]理解两首的意思,能想象歌所描的画面、境界,领会歌所表达的委婉而深邃的感情。

朗背两首。

[ 教课准 ] 件 (或文片 )、有关拓展料。

[教课数 ] 2[ 教课程 ]第一一、激趣入1. “ 游原上清秋,咸阳古道音。

”“万蝉隔岸虹,游原上有西。

”“ 游原春尚早,百舌新声卑卑。

”⋯⋯ 教背有关游原的句引出。

2.,解。

游原:地名,在安城南,唐代是闻名的游地。

二、初感知1.学生自主朗歌,准通。

第1页/共6页3.默读古诗,联合图片,理解诗意。

先独立思虑,再合作交流。

4.报告沟通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就,并展现译文。

夜晚时感觉内心不太愉快,就驾车去登乐游原。

斜阳多么美好啊,不过傍晚快要了。

三、品读感悟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诗人心情不合时是怎么做的?(2)指导朗诵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别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古原,全城风光一览无余。

(2)教师创建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斜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如何的美景呢?眺望繁荣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触?为何会有这类吉日良辰短暂的感觉呢 ?(2)增补诗人简介及有关背景资料,与学生沟通。

(3)情境设置:师饰演车夫,咨询难过的客人(学生 )——斜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领会诗人的心情,难过伤感、人生失落、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领会诗人心情,读出难过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古诗二首渭城曲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一)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二)出示课件导入:送别诗《渭城曲》(三)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学古诗,知诗人。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一)出示课件师:了解了学习方法,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

1.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熟。

指名读读,齐读。

2.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解题:《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师:诗人王维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去安西,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于了这首诗中。

我们来看看地图,王维在渭城送他的朋友元二去安西,诗中的阳关就是这个地方。

介绍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及他的诗作成就。

(二)抓字眼,明诗意那么诗中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1. 小组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在学习和交流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

·渭城朝雨浥轻尘,出示课件。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齐读这句,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呢?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示课件客舍:旅店。

柳色:柳象征离别。

新:焕然一新。

谁来女生读,这句什么意思呢?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结:这一句诗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他看到了什么?雨客舍柳色·劝君更尽一杯酒,出示课件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更”说明了什么??(劝酒多次,喝了很多杯酒)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示课件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出示课件好,让我们在读中去体会吧!(三)多诵读,悟诗情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内容。

我们看看这首诗:1.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我们看到了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清新明丽的自然风景图,2.从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我们感受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反复诵读,感情升华1.请用自己喜欢读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景和情吧!2.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

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

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然后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

让我们在这首优美的曲子当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吧!板书朝雨景色优美客舍柳色送别依依惜别别董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会拼写“曛”这个字,并能理解它的意思;能区别“已”和“己”;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难点: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凄凉悲苦——昂扬豪壮),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主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积极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赠别诗篇,收集一些有名的赠别佳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着离别。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送别亲人或友人的时候,都会说些什么呢?(要保重身体;要经常联系;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帮助要记得找我……)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常用的离别赠言。

那么,古代的那些人呢?他们又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或者是你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然后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来大家都学得不错,知道的赠别诗句也很多。

那么,今天的这一课,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别董大》。

(板书课题)(二)学习《别董大》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我们知道“别”即离别、送别的意思,那么诗人要与谁告别呢?题中的“董大”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注释,简单了解一下董大。

(董大: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教师可补充:董大,他的名字叫做董庭兰。

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

所以,此诗题目的意思就是送别董庭兰。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作者,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适这位诗人呢?他是唐代有名的诗人。

高适早年家境贫寒,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归。

诗人在写此诗时,正处于四处飘泊,仕途不达,贫困交加的境遇中。

而董大虽然是当时有名的琴师,却受到朝廷的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了京城,好友高适就为他送行。

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当时送别的情景吧!2.读懂全诗,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课文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难读的字词以及节奏和停顿。

(教师提示:“曛”的读音与写法;“己”和“已”的区别。

)学生自由轻读谁愿意起来把诗读一遍?指名读(2)齐读第一、二句诗。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知道这是写景的句子。

现在,请同学们用笔把描写到的景物勾画出来,看看作者都写了那些景物,他是如何去描绘这些景物的?(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3)黄云?我们平常看到的、听到的的云都是白云或乌云,这里怎么会是黄云呢?大家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千里黄云”中“千里”就是一千里的意思吗?(教师点拨:当时他们分别的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漫天,所以云也显出黄色。

“千里”在这是虚指,意为满天都是。

)接下来,这里的“北风吹雁”中的“吹”是什么意思呢?“雪纷纷”又是什么样子呢?(吹:在此是“送走”的意思。

纷纷: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4)到此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

看看有谁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呢?(北风呼啸,黄沙漫天,原本灿烂的太阳也黯然失色,变得惨白昏暗了。

乘着疾驰寒风,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群大雁离开故土向南方飞去。

)(5)面对着这样的情景,结合诗人的遭遇,想一想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诗人写景的用意又是什么?(一方面表达了诗人仕途不畅,生活困顿的内心积郁;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渺茫的忧虑。

写景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壮氛围,也为后两句的劝慰之辞积蓄力量。

)(6)学生齐读全诗。

作者在描绘出如此悲壮的情景之后,立即对友人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中的“知己”是什么意思?君又是指的谁?(知己:知心的人。

君:古代对男性的尊称,在此指董大。

)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词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不要问前途担心,你走到哪里,都会有知心朋友!)(7)下面,有谁愿意起来描绘一下全诗的意思?学生回答。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大家看,诗人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临别赠言写的多么的鼓舞人心啊!现在我们弄懂了全诗的大意,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齐读全诗。

3.反复思考品读,入境悟情。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了解诗的大意,更重要的是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

下面老师来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一听,想一想诗的意境,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课文。

(2)听老师读了,我想大家对诗人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感受。

现在,我们要更深入的体会他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境下(播放背景音乐,出示图片),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送别,你准备用什么话来安慰董大呢?或者你就是董大,此时,你听了诗人的话后心情怎样?又有什么话对诗人说呢?指名学生回答。

(3)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发现在刚才你们是“诗人”的时候,有同学这样对董大说“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相信我们很快会在见面!”大家想一想,这句话中有怎样的情感?在送别时,说这样的话是想表达你的——依依不舍。

除了包含着依依不舍的赠言,我们还有同学是这样说的:“朋友,快扬起人生的风帆,努力冲破激流巨浪。

不要担心,我永远给你自信的目光,灿烂的笑容,你一定会成功!”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呢?这是不是在劝说朋友要继续努力,激励朋友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放弃呢?(4)大家看,在送别时,我们有大致两种情感可以表达,一种是我们的依依不舍,另一种是我们的劝慰和激励!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里有哪些情感?有没有同学刚才说的那些情感呢?有依依不舍吗?在哪里?有激励和劝慰吗?又在哪里呢?(从全诗可知,有从依依不舍的悲凉之情到慷慨激昂的劝慰激励之情的转变。

) (板书)(5)在介绍背景时曾提到当时高适和董大的遭遇十分相似,他们两人都处在仕途不达的境遇中。

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时候,这后两句诗除了可看作诗人高适送给董大的离别劝慰之言外,是不是也可把这两句诗送给高适自己呢?如果是送给自己的,这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歌虽名为“别董大”,但实际上也是在抒发诗人自己的胸怀抱负,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必胜信念。

) (板书)4.情景再现,一展文采。

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别董大》改写成一篇小文章,不少于1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