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趣味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空间与图形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数学四大教学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在原教材“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增加和删减了一些内容~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新的定位~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洽~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形成~真正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

经调查发现~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更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大多数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缺少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学设计与方法陈旧~缺乏必要的改良与创新。

为此~我们提出此课题~想借此研究~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设计与方法。

丰城市实验小学是丰城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市直属小学~是丰城市小学教育的引领者。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学校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制度~每周都有规定的集体研究时间~大力支持教师搞教研~为教师的教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近年来~教研成绩硕果累累~学校被评为“江西省教研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西省信息教育示范学校”。

这些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现实意义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空间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具有必要性。

空间与图形中的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空间与图形中的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空间与图形中的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第一篇:空间与图形中的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空间与图形中的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现状:(1)目前有部分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概念的本质揭示不透彻、僵化教条地讲授概念、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发展等问题,导致学生要非常透彻地理解掌握几何形体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

(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几何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乏味,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能动性不强,被动的学习产生了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概念的表象不清晰的后果,学生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选择等练习时往往不知所措。

而教师教学中常常为传统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的不便深感烦恼,尤其是几何概念教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如旋转、平移等思想方法的教学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目的开展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揭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加深对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系统的了解,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带动我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具有重要的意义。

3、内容(1)整理出“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几何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系。

研究《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学生获得几何概念的基本方式。

(2)研究《空间与图形》中几何基本概念的数学本质或核心意义。

建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及教学模式。

(3)研究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

(4)研究在几何概念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4、方法1、问卷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4、个案分析法5、研究价值:(1)、本课题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能真正解决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问题。

通过课题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方式转变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研究报告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亲历“操作、观察、猜想,并进行合情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境创设与文化渗透相结合,激发探究欲望。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的自然属性。

当一个人被问题情境所引发,他就有了寻求资源,寻找途径以获得结论或答案的内在驱动力,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有关“空间与图形”的原始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情境,这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而教学必须将生活情境加以改造,使情境中蕴含学习重点,并能有效突破难点。

2.渗透数学文化,提升探究热情。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培养独立观察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践操作与验证概括相结合,学会探究方法。

斯腾伯格曾从实践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对学习的影响的角度提出忠告:以生活操作为特征的实践性思维对学习作用不容忽视,但这种作用只有与分析性思维结合才真正有效。

1.动手操作与验证推理相结合。

在直观操作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合情推理来验证所学知识的科学性,渗透证明的意识。

2.生活实践与数学内涵相统一。

数学课的动手操作毕竟不同于手工劳动课的生活操作,应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感受描述特征的同时,进行恰当的引导,对学生描述的生活经验逐渐概括出性质特征,使数学内涵在操作中得到体验。

三、供背景与搭建平台相结合,提高探究效率。

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背景和探究平台。

使“最近发展区”与“探究问题”有效联结,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探究效率。

四、息技术辅助验证与推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研究报告

浅谈小 学数 学教 学
李艳 霞 河 北 省 临漳 县 狄 邱 学 区郝 王 村 学 校

小 学 教 学 是 人 类 在 文 明 进 程 的 漫 长 跋 涉 中 , 所 创 造 的 数 学 文 化 中 最 为 基 本 的 奠 基 性 内 容 。 作 为 一 名 小 学 数 学 教 师 , 只 有 具 备 了 较 为 深 厚 的 数 学
让数学问题 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 学问题 具有形象 性和启 发性 ,它不但 能唤醒 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 ,增强学习动机和 学习信心 ,而且有助于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数 学情境 , 有利 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 在教学 《 角 的识识》时,通过看 、画 、找、摆 等学习活动 ,知道什 么 是角 ,认 识角的各部分 名称 。让 学生在广泛 的生活背景 中,理解数学 ,感悟 数 学,体会数学的多姿 多彩,以确定 正确 的数学观 ,形成 良好 的数学意识 。 又如 在学生 已经认识 了 … 1 0 的读 写后 , 我提 出:举一些我们身边 有 l 0 的数 。学生举了: “ 1 O 块钱 ”、 “ 1 0 个垃 圾桶 ”、 “ 1 O点钟”学生边回答, 我边 肯定,最后 小结时表杨学生 : “ 同学们都例举 了很多很多生活 中的 1 O , 数学与 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要好好学 习数学 。 数学教 学贴近学生生活 ,能变枯燥 为丰富 ,变无味为有味 ,变无趣为有 趣 ,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 、 趣味化 , 让 学生在生活 中感悟数学 ,运用数学, 使学生 的创新潜 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在数学教学 中营造 “ 乐说 、善 问、 ”的氛 围, 陶行之 先生说过 : “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 时,人人是创造之 人 。”学生 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 ,传统 的教学 ,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 的“ 容器 ”,被动地 、无奈地接受教师 的 “ 输液 ”,本能地 、机械地记忆所 学 的知识 。要从根本上 改变这一状况 ,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 以往 课堂教学 的老三样 :复 习、新授 、巩 固练习 。其次刨设情景时 ,要充分利用 学生兴趣 、新奇 的特 点,使学生逐步达到 因趣生疑 ,因疑发 问,因 问求解 , 促使学生不 断地观察 、思考 ,发现 问题 、提 出问题 、解决 问题 而要达到这 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 中需要营造乐说 、菩 问的氛围 ,实践证明,

课题结题汇报PPT

课题结题汇报PPT

Page
20
“3+4”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精讲精练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课后反思
教师成长
课前铺垫、承上启下 探索新知、精讲恰问 单击添加 课前铺垫、承上启下 课前铺垫、承上启下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围绕主题,设计导学 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精练提高 多层训练、拓展应用
小结反馈、当堂过关 检测反馈,联系生活
精讲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后反映的典型问题,渗透学科 知识形成过程,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及规律。 Page 23
巩固练习、精练提高 多层训练、拓展应用
(15分钟)
环节三 精心设计练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熟记公式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向学生提供基本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向学生提供括展习题,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适当点拔引导。 总结强化规律方法。
子课题总结汇报材料
“3+4”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 精 讲精练教学模式的实践和 研究
肇庆市睦岗中心小学 肇庆市实验小学 刘燕 申晓敏
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收获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空间与图形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 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特点, 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 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它是人们 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一定的空间观 念,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上的要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联系;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 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 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 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 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4”小 学数学新授课精讲精练教学模式的提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 教学中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分享我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此次报告,我希望能够展现我在数学领域的成长和进步。

二、整体情况在小学阶段,我通过学习数学,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我也养成了耐心和毅力,因为在解决问题时,我会多次尝试并不断调整方法,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数学学习的收获1. 算术运算能力的提升在小学一年级,我通过学习算术基础知识,如加法、减法和乘法等,逐步提升了自己的计算能力。

掌握了快速计算的方法,使我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2. 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小学二年级,我开始学习逻辑思维和推理。

通过解决一些趣味数学问题,我培养了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推理能力。

通过推理问题中的条件和规律,我能够找到隐藏的规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 几何形状与空间思维在小学三年级,我开始接触几何学习。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几何形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我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方向等特征来增强我的空间思维能力。

4. 数据和统计在小学四年级,我开始学习数据和统计。

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我能够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并从中分析和推断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5.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通过小学数学学习,我逐渐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会思考它的解决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方法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习惯有助于我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四、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努力和探索,我成功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以下是我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难题和解决方法的总结:1. 难题:对于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运算符号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解决方法:我会积极向老师请教,并寻找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实践。

通过多次练习和演算,我逐渐理解了这些公式和符号的含义,使其更易于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戴祝芳关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

在研讨时我们三年级数学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经验的共享,又有个性化的反思,通过这种交流,大家开拓了眼界。

校本教研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共鸣。

”本次研讨的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问卷,对于本次研讨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现汇总如下:第1个议题:您认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80%的教师认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经历探索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见,教师们普遍认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应占重要的地位。

第2个议题:您认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比较有效的措施?取得老师们共识的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采取活动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合作交流、归纳等活动主动地获得新知,以教师的教授、引导为辅。

第3个议题:这几节研讨课中最成功之处在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什么?主要成功之处:1、几节课都源于生活的情境、趣味的情境、如:周长的认识创设蚂蚁爬树等。

2、注重课堂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建构,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延伸到生活中。

3、注重操作和体验如:周长(圆的)设计动手测量周长、直径、填写报告单,探索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创设了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急着评价学生的回答,而且让学生之间先评价,老师不过早地握紧学生思维的火花。

不足之处:(1)如何选择情境:应为后面做好铺垫。

如:第二节确定位置的情境:出现的是单人组,没有和现实生活想结合,出现(2、5),是第二列还是第二组,教师应该把握住教材与生活实际矛盾、解决好,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替学生想,第一节确定位置,电影票的设计中特别有创意。

(2)小组合作,应该要有挑战性的内容,不要不加选择。

(3)在做实验时,圆桌用绳子如何缠绕,自行车轮滚动法的测量、如何滚动、应该加以指导,为后面实验法解决圆周长和直径关系埋下伏笔。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题研究参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题研究参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题研究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国际趋势。

作为《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1)获得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培养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觉;(3)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建立数学模型等数学活动.并指出正确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关于“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既有优势之处,也有劣势之处。

优势之处:这部分内容大多数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教学时能通过图形找到生活中实物进行替换、比较并得出结论,学生不是简单的感知,凭空的想像。

劣势之处: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制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恰恰也是儿童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所以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核心目标。

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小学生“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太理想,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怎样帮助学生学好“空间与图形”呢?我们泗孟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学生错题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的课题。

经过初步研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针对知识点方面进行总结。

1.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学生错题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1概念不清。

1.1.1错例:(如图1)如图1如图2错因分析:该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不清晰,只是凭感觉判断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次她对梯形的定义里的“只有”与“有”的意义没有理解透,以为是一样的意思,而判断失误。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大领域之一,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落实新的课程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往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把重点放在形态特征认识和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上,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练习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也最多。

新课标扩展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等体验,提高具体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指出“在教学中需注重学生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需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需注重观察物体、认识方面、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些目标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就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上。

二、课题的界定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指:针对《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的拓展变化,教师如何调整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

突出探究的主动性,搭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设置情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使学生通过认识多姿多彩的图形,把“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三、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一)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需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正确导向。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知识框架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3、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

我们尊重这个差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通过构建有质量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应用既有知识和经验,甚至是新知融入到讨论中,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尊和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唤起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课题结题汇报PPT

课题结题汇报PPT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研究成员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过程
(一)课题组研究人员
(二)、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3.6—2014.5),分四个阶段进行:
1、开题起步阶段。(2013.6~2013.9)
成立课题组,确定详细的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进行学生学习现状 调查与分析。 2、初步研究阶段。(2013.10~2014.3) 按既定方案开展研究;组织相关课题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一 些案例成果。 3、深化、总结阶段。(2014.4~2014.4) 分块总结形成规律性的策略、方法,形成总结报告和相关论文,推 出优秀课堂案例。 4.结题阶段。(2014.5~2014.5)
开展“3+4”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精讲精练教学模式的研究, 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范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意义。 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
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感 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
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研究的背景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会犯一 个喜欢多讲得错误,觉得自己讲得多了,重 复的多了,学生就会理解的更透彻。其实不 然,一味灌输的知识是死板的;只有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认真投 入的思考的东西才是“活”的,才能在他们 脑海里印象深刻。
研究背景
具体表现:
(1)过分注重书面讲解,而其它形式的讲解,如:动手操作、学生讲解、社会 实践等很少,甚至是没有,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的培养。 (2)无效、低效课堂普遍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 低” 的现象,忽略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忽略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学原则。 (3)还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可以一改过去教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缀, 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的局面,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让新教师站稳讲坛。很多新教师刚刚从大学出来,很多新老师的课堂比较 松散,教学效果不好。 (5)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新课教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以灌输式的教学为 主,不敢放手让学生尝试,没有很好地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6)讲得多,练得少。由于教师上课讲得太多,没有时间让学生练习,或者练 习时间很短,结果又需要其他时间为学生补充练习,学生在题山题海中学习, 死记硬背,教师没有在课堂练习精心设计典型的题目,教会学生方法。

空间及图形中的几何概念重点学习的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模板总结模板计划模板.doc

空间及图形中的几何概念重点学习的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模板总结模板计划模板.doc

空间与图形中的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现状:(1)目前有部分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概念的本质揭示不透彻、僵化教条地讲授概念、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发展等问题,导致学生要非常透彻地理解掌握几何形体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

(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几何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乏味,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能动性不强,被动的学习产生了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概念的表象不清晰的后果,学生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选择等练习时往往不知所措。

而教师教学中常常为传统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的不便深感烦恼,尤其是几何概念教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如旋转、平移等思想方法的教学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目的开展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揭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加深对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系统的了解,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带动我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具有重要的意义。

3、内容(1)整理出“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几何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系。

研究《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学生获得几何概念的基本方式。

(2)研究《空间与图形》中几何基本概念的数学本质或核心意义。

建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及教学模式。

(3)研究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

(4)研究在几何概念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4、方法1、问卷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 3 、经验总结法;4、个案分析法5、研究价值:。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京山小学数学课题组内容提要:本课题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三个方面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重点,围绕“有效的几何概念课堂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有效的几何概念课堂关键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等理论假设,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着力探索小学几何概念教育中优化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省级课题,在省、市、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我校对该课题的研究于2010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的实验。

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完成了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

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课题立项研究背景。

我国过去的数学教学大纲、教材经历过数次改革,但从过往“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看,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难以真正有效的发展。

又由于几何内容的过分抽象化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直观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空间与图形”(几何)的教育价值就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

因此,我国最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已把“几何”扩展为“空间与图形”,明确了“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正因为位置与方向、观察物体,图形变换等知识多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不少教师对编排这些内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这些教学内容缺乏研究,或者对新编内容的不适应而难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使教学不能得心应手。

针对这些新变化,如何更科学地、有效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如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注入新课程的新元素,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模式体验成功——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趣味教学模式的初试【内容提要】拓展儿童“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国际趋势。

“空间与图形”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难掌握的知识,能较好地灵活掌握的学生一般不到三分之一,其大部分学生学得死,学得苦,成绩不理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以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关健词】几何图形趣味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是新课标指明新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和途径。

那在课堂中如何教学呢?《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在这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和老师对几何教学的看法。

这是一份就目前的几何教学情况向学生和老师的问卷,在我校的师生中随机抽取了近100个样本,旨在从一个层面上了解学生和老师对几何学习、教学的态度。

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1、数学教学(学习)内容的选择本次调查给予了学生和老师一些可以选择的内容,内容1是代数问题的教学(学习),如:四则混合运算;内容2是几何图形的教学,如:圆锥的认识。

调查结果图示如下:从统计结果来看,有接近70%的老师、学生选择了内容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老师对几何图形的教学都有一些畏难情绪2、原因分析:选择内容1的学生、老师继续答卷,就几何图形的教学(学习)难谈自己的看法和希望,统计如下:差扇面 4从统计结果看,老师(学生)认为几何图形的教学(学习)枯燥无味,对空间的形象感知能力差,而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四则混合运算圆锥的认识一样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3、对今后几何图形教学(学习)的期望调查中,有80%的老师(学生)希望教学(学习)更具趣味性,这也反映了来自老师和学生的内心需要。

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几何图形的教学往往都是在背背记记公式,套用二、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改革本课题从07年的10月份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将有关“空间与图公式计算中过来的,学习过程缺少有价值的思维训练,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缺失,这也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如何走出这种误区,在空间几何图形教学中提升趣味性正是我们下步研究的重点。

形“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力求把课题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课堂教学呈现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营造“快乐、开放、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好。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种教学方式阐述在趣味性教学中的作用:1、直观。

几何教学的直观,主要是通过学生视觉器官进行观察,来获得形体表象,发现形体特征的一种手段。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指导学生由实物直观过渡到图像直观。

通过实物直观,来唤起和组织日常概念的积极因素,排除具体事物的某些非本质属性(如颜色、重量、材料等)抽象出事物的几何形状,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实际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建立初步的形状表象。

图像直观比实物直观抽象些,它可以摆脱实物直观的种种局限性,突出对象的一些重要因素,加深对直观对象的本质认识。

例如,在建立长方形概念时,通过对火柴盒、课本、纸箱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面,排除对直观对象的材料、色彩、面的光洁度等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引导学生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面的边和角上,从长方形的实物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图形,然后对图像再进行直观。

这样,学生对“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且对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本质属性,才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在直观性、主体感和动态等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先演示不同形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轮在行进中的状态,帮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道理。

接着演示一些丰富的具体事物,使学生形成表象后再隐去非本质的东西,只留下圆形的外形。

然后再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

学生在概括掌握几何知识的同时,在头脑中也摄入或强化了关于圆形大小及位置关系等方面的表象,这种表象对几何知识的建立和保持都起着支柱作用,它的积累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操作。

是让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活动,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促使大脑进行积极的分析、综合。

在学习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知识时,也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学生对做、剪、拼、画、量、摸等活动,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一方面把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一般智力汇集起来,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时,应该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求出三角形三内角度数的和。

得出初步结论后,再通过把三角形纸片的三内角翻折或撕拼成一个平角,对发现的结论加以验证,以加深印象。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也可以让学生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再把这些图形的纸片,通过剪拼、割补等方法变换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面积,并通过讨论、比较,找出简便的方法,概括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因而,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直观教学结合学生动手实践,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几何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案例1:(1)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起来以后的图形如下图,角1=20度,求角2的度数师:你能想出角2是几度吗?生:……师:我们在观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角2与遮住的角、看见的角有什么关系呢?想不出来是吗?拿出一张纸折折试试吧。

生:学生很快动手折纸师: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甲生:通过折纸,我知道折出来的角2与遮住的角一样大,它们和角1合起来刚好是180度。

…….(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而不局限在单独的观察中。

)(2)把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如下图(单位:厘米)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一般情况下会直接去想这个阴影部分可以分割成什么图形呢?而思维就会停顿于此。

师:你们观察的时候有没有想一想重叠在一起的部分展示的是什么,原来两个是相等的梯形,现在有了一个重叠的部分……生:对,剩下的部分面积也相等。

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下面这个规则的小梯形的面积相等。

(阴影面积计算中要教给学生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把直接无法求出的用相等的部分来代替。

因此观察中要注意找一找面积相等的一份。

)3、概括。

概括是将同一类的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集中起来,结合为一般的类的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它是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从某些感性材料中,把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概括起来,并扩大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形体,从而形成关于这类形体的普遍概念。

要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就必须采取概括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的概念时,让学生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沿高对折,去发现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再用天安门城楼、汽车等图片,让学生再折,发现共同特征,概括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得出初步结论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从而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概括的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强化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的推理主要是在图形的转化中得到发展的,而并不主要是符号的推理。

在传统的小学几何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停留于静态地观察图形。

目前,图形的变化成为重要的内容。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后,学生可以利用自制的由四根小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进行演示,把宽边漫漫往里移,成了正方形,再往里移又成了长方形,从而使学生悟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

然后又把长方形的宽固定,用手拉住长方形木框的两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无论怎么拉都是平行四边形,只有当对角是90度时,才是长方形,又得知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不同的地方在于角。

这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逻辑关系就十分清楚地被学生掌握了。

几何中的分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例如,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和归类。

4、对比。

由于用之概括的感性材料的局限性,以及标准图形的特殊位置和形体强成份的干扰,在概括的形体属性中,往往穿插着一些非本质属性。

为了消除掉这些非本质属性,更准确地把握住本质特征,就必须运用对比的手段。

例如,教学梯形概念时(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为使学生认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出示下面几幅图:学生通过对比、辨析,认识了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是梯形的本质所在,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

另外,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概念较为集中的一部分,有些概念极其相近,只在某一方面有区别。

由于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对相近的概念常常发生混淆。

把握几何形体的内在联系,坚持在观察中不断对比,是防止混淆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实践问题中,学生往往对两概念发生混淆,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对比。

5、辨析。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对一系列的几何形体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把它们综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辨析及综合运用。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几何基础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提高学生观察识图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用四根小木条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拉成直角,拉成的这个图形(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画图作高或动手实践,通过比较辨析,学生发现拉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它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而它的宽正好是平行四边形的另一邻边,比平行四边形的高要长些,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又得出两图形的周长都是相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