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理论论文:有关文心雕龙的论文五六篇

合集下载

谈《文心雕龙》文体论——以《明诗篇》为例

谈《文心雕龙》文体论——以《明诗篇》为例
今天从创作论来定位 《 文心 》 迥异 。鲁迅先生在批 评《 文心雕龙 》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 的地位 时 ,曾 将其 与 《 诗学 》并举 ,“ 篇 章既富 ,评骘遂生 ,东
则有刘彦 和之 《 文心雕龙 》 ,西 则有亚里士多德之
文章 为经典枝条 ,要 以经典为 出发点 。《 明诗 篇 》由 《 尚书・ 舜 典 》“ 诗言志 ,歌永言”开始 ,接 着 引用 《 诗大序 》“ 在心为志 , 发 言为诗” ,化用孑 L 子对 《 诗 》的评价 “ 诗无邪 ” ,以此章义 。并阐释
的思想内涵 , 用以 “ 征圣 … ‘ 宗经 ” 。所 以他用先秦
两汉以来的正统诗论来 评诗 : 有近似 于 “ 兴” 的“ 子 夏监绚素之章 ,子贡悟琢磨 之句” ;有可 以 “ 观”
的 “ 大禹成 功 ,九序惟 歌。太康败德 ,五子咸怨 ” ;
有用 于 “ 群 ”的 “ 讽诵 旧章 ,酬酢以为宾荣 ” ;亦
有 “ 怨”如 “ 逮楚 国讽 怨 ,则 《 离骚 》为刺 ” 。写 至秦代 , 应 算追思古 人 , 刘勰总结 出诗的特质之一 :
“ 顺荚 匡恶 ” ,讽喻教化 。
自汉代 以下 ,诗风 始变 。“ 柏梁 台体 ”脱 离现
实 ,脱离经典 ,过分做作 ,“ 属辞无方” 。在转 向文 学 自觉的华丽诗坛中 , 刘勰依 旧寻找 “ 经典”的踪 迹, 认为 “ 直而不野 , 婉转 附物 , 怊怅切情”的 《 孤 竹 》等五言诗才是 “ 冠冕” 。对部分五言诗的肯定 ,
诗 的功能 ,“ 诗者 ,持也 ,持人性情 ” , 诗是一种用 语言文字来表现和陶冶作者心灵世界的文体 ,“ 在
《 诗学 》 ,解析神质 ,包举洪纤 ,开源发流 ,为世 楷式 。 ” ∞ 《 文心雕龙 》 凡五十篇 , 其中 “ 论文叙笔”

古代文学理论论文:有关文心雕龙的论文五六篇

古代文学理论论文:有关文心雕龙的论文五六篇

刘勰的知音理论与文学艺术批评的境界一般认为,文学艺术批评是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运用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和美学观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思潮文学艺术作品是文艺批评的基本对象。

文艺批评应遵循文学艺术创造的规律,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出准确的评价。

一方面帮助艺术家总结艺术创作经验,为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提供启发,同时引导观众与读者正确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提高文学艺术欣赏主体的艺术鉴赏能力。

然而,如何把握文艺批评的本质,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笔者认为,刘勰的知音理论之于我们是一部重要的指导性文献。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被鲁迅先生如此推崇的中国古代文论巨匠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以其“体大虑周“的篇章结构,在对中国齐代以前的文学创作经验及其理论批评进行一次全面地总结与系统地探讨之中,建构起一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丰碑。

其中《知音篇》无论在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文艺批评的规律、方法、原则还是境界方面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刘勰的《序志》篇指出:“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

”在这里刘勰强调“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充分说明了《知音》篇在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理论位置的显要。

然而,《知音》篇的理论定位问题不少学者的见解虽非对立却有分歧。

有学者认为《知音》篇是鉴赏论,有学者认为其是批评论,有学者则认为其属性二者兼而有之。

其中持鉴赏论的学者居多。

周振甫、刘永济、童庆炳、刘文忠、徐季子等著名学者都支持这种观点。

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知音》篇“释义”说,“文学之事,作者之外,有读者焉,假使作者之性情学术,才能识略,高矣美矣,其辞令华采,已尽工矣;而读者识鉴之精粗,赏会之深浅,其间差异,有同天壤。

《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 引言《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关于文论的重要著作。

它深刻地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点,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2. 影响一:艺术理论和审美观点《文心雕龙》中详细阐述了诗、赋、曲、辞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精炼的艺术理论。

这些理论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3. 影响二:模范例证和经典典范《文心雕龙》中选取了大量古人优秀作品,并进行了详尽剖析和评点。

这些模范例证为后世作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范式和经验教训,帮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常见的错误和陷阱。

4. 影响三: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文心雕龙》对文学的内在修辞、表达技巧以及文化符号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培养了读者的文学批评意识和鉴赏能力。

这使得后世的作家和读者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与形式,追求艺术的真善美。

5. 影响四:名家作品被保存与传承通过《文心雕龙》对名家作品的选引和评点,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学作品得到了保存与传承。

这使得那些可能会因为时间流逝而遗失或湮灭的优秀创作能够长久地存在于后世,供人们研究、欣赏和借鉴。

6. 影响五:启发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文心雕龙》强调个体感知与独特创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强调自我表达。

这一观点促使后世作者在写作中不断探索自己独特视角,在风格、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寻求创新。

7. 结论综上所述,《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作者提供了艺术理论和审美观点,也为他们提供了模范例证和经典典范。

同时,它还培养了读者的文学批评能力,并对保存与传承古代名家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文心雕龙》还鼓励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因此,可以说《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对整个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字数:320)。

论《文心雕龙》

论《文心雕龙》

论《文心雕龙·神思》《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是创作论的总论。

刘勰提出要构成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中:“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万藏,澡雪精神。

”《札记》说:“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

”《札记》讲虚静,就心气说,要心静气虚,这个心气指精神作用,也是虚则能纳、静则能照的意思。

但这里的虚静,不是指空无一物,寂然不动,是指不主观,不躁动说。

有了主观成见,就不能虚心地观察外物;心情躁动,就不能细致地观察外物,就不能神与物游。

“神思”在《文心雕龙》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该篇的艺术特色一直是文学界公认的魅力所在。

《神思》篇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刘勰至此开始了这个艺术的篇章,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句令人有一种飘渺于世间,翱翔于宇宙之感。

心中有思想,而神早已与物遨游,将物,思,神,三者互相结合,互为依据,这也是创作的一种至高的境界。

不仅仅局限于实在的实物,也不单单拘泥于虚无的思想,此二者要产生联系靠的是艺术想象,而“志气”则指与主体所具有的才气、性格等不能分开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内在的驱动,而是将这两者相融合,再升华为一种神思,在自然万物中遨游想象,这是一种极美的境界,让人有无数的联想与思绪,缠绵而又豁达,精致而又豪放.文心雕龙的文字很美,行云流水,以最美的语言讲述写作理论,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有较深刻的总结,不可多得的好书。

前面写的都是文体,对《文心雕龙》真正开始感兴趣是从《神思》之后。

这篇文章对写作的艺术构思“神思”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的鼓吹曲,主要用来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早于或同于刘勰的宗炳与萧子显,分别在他们的《画山水序》与《南齐书•文学论》中都论及“神思”一词。

宋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

宋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

宋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23)01017105作为一种富含批评意义的文学文本,文学选本在逻辑层面上可以被折解为物质外壳和理论内核:物质外壳是指选本赖以存在并承载其功能的文本样态,也就是选本的形态;理论内核则主要指选本的文学批评功能。

就选本形态而言,选家依照一定的择录标准将作品挑选出来之后,接下来就要以其中一种体例将作品编排成集,以其中一种文本样态正式呈现于读者面前。

通过对其中一历史阶段选本编排体例和文本样态的考察,我们可以观照此期选本编纂活动的进化程度及其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选本演进过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宋代文学选本数量繁富、门类广泛、形态多样、特色明晰①,在其编纂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但目前学界对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尚无全面、系统之阐论,本文拟对此略作探析,以为美芹之献。

通过翻检现存宋代文学选本,不难发现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在继承前代选本形态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与拓新。

具体而言,可以将其析分为单一形态与复合形态两种类型②。

一、单一形态:分体编录、依人系篇与分门别类单一形态具体包括分体编录、依人系篇与分门别类三种文本样态,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选本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分体编录对文体的区分,源于人们对文学自身特质认识的深化,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较早明晰而具体地对文体进行辨析的是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在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类八种,提出:“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1](720)此后人们对文体的辨析越来越细密,如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及33种文体,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分文体为59类,徐师曾《文体明辨》分文体为127类。

而随着对文体区分与辨析的深入,文学选本亦将区别不同文体进行选编著录――即分体编录――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编纂体例与文本样态。

在古人看来,选文编集,通过分体编录的方式为所收之文正名定份至关重要、无可轻忽,所谓“才量学文,宜正体制”[2](650)、“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3](77)。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摘要: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其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使从高度发达的西方现代文体学视域来审视,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文体的“自觉”、对“文”的观念的重视和其所具有的超时代的理论价值等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体语言文体学刘勰的《文心雕龙》无疑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正如章学诚所言,其“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涉及到文艺学几乎所有的领域。

它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各类文体的发展史”。

①《文心雕龙》机构缜密,全书凡50篇,除《叙志》一篇外,可分为“文之枢纽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鉴赏论”四大部分。

“文之枢纽论”即总论五篇(即《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部分对各种文体写作源流、写作特点、写作规律以及体裁界定、语辞运用与话语的表达等方面的探讨,是“总论”、“创作论”、“批评论”坚实的理论依据;而“创作论是从文体论中概括出来的,‘文之枢纽’的论文体系,是从文体论和创作论中归纳出来的,没有文体论就没有创作论,也就没有全书的完整体系。

”②“刘勰的文体论跟他以前的文论有很大的不同。

就残存的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看,都只是举出一些作品来说明各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而刘勰讲各体文的流变,具有分体文学史性质,可以同《时序》讲各代文学演变相配合。

”③因此,文体论在《文心雕龙》全书的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正是基于“文体论”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集中探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思想,对其思想内涵与价值进行梳理和评估。

一、文体(体裁)的“自觉”“文体”一词,在《文心雕龙》里共出现了八次,但刘勰也常用“体”、“体制”、“体式”等代指“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中涉及“体”、“文体”的篇章,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一.生态学的角度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

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从古至今,公文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书形式,它代表着政府的权威和声音。

而刘勰的《雕龙》作为古代公文论的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建议。

本文将围绕刘勰的古代公文论展开探讨。

在古代,公文是政府传达政策、指令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地区、各部门间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手段。

为了规范公文的写作和使用,刘勰在《雕龙》中详细阐述了古代公文的相关理论,为后世的公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认为公文应具备明确的目的和作用,即为政府治国理政、管理社会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他强调了公文的构成要素,包括标题、正文、结尾和落款等,每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要求。

刘勰对公文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如用典、比喻、排比等。

在实践中,刘勰的公文论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

具体而言,撰写一份合格的公文,首先要明确公文的目的和作用,确保公文内容符合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要遵循公文的构成要素和特定格式,使公文看起来整洁、规范;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公文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处理公文中的实际问题时,也应遵循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文论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尽管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刘勰的公文论依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为古代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文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公务、管理社会。

刘勰的《雕龙》是一部宝贵的古代公文论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全面、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刘勰的公文论思想,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公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公文的实用性和说服力,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实施。

《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全面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论文

文心雕龙论文

从“心生”到“文明”浅谈《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南齐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一部伟大之作。

它内容博大,蕴含深远,譬喻高深,涉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短时间内很难对其有个整体而深刻的把握,所以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部分内容展开论述,结合《原道》、《情采》、《神思》等几个篇目来谈谈我对《文心雕龙》里关于“自然之道”、“情采关系”、“言意关系”等几个问题的一些零散而浅陋的理解。

【关键词】自然情志与文采言与意【正文】:一、何谓之本乎自然?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篇里头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很明显的,这里受到了中国传统中由来已久的“诗言志”这种说法的影响,所谓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但这与刘勰的说法是略有不同的,因为刘勰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个“自然之道”,“自然”一词,原是道家语,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里就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处的“自然”,强调的是万事万物都该顺其自然而然的规律,而不要有过多人为的干预,体现的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而刘勰将这个“自然”引用到文学领域中来,又会有怎样的深意呢?刘勰论“文原于道”,乃是从“道之文”讲起的,“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①”身处自然界中,“仰观吐曜,俯察含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一鸟一虫,一切的事物总是显得那样的“郁然有采”,焕发着繁富而美妙的光彩,令人心驰神往。

可又有谁来造就这一切呢?“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②”在刘勰看来,并非有外在的东西去装潢修饰它们,乃是万物自然而然的形成。

由此再更进一步,刘勰又将人看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谓之“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那么“人之文”也就应该是自然的、本真的,而不该是矫揉造作,不该是无病呻吟。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并不止一次提到过“自然”,如其在《明诗》篇中说到的“感物明志,莫非自然。

文心雕龙论文

文心雕龙论文

《文心雕龙》“虚静”探微12级古代文学:李铭泰摘要:虚静是《文心雕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历来学者对此的含义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以致发生争论。

但是他们都没有把“虚静”放在原文中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力图把虚静说还原到《文心雕龙》文本中,尤其是放在创作论部分中探讨。

说明虚静作为一种创作中的状态,它对物、情、言这些重要文学创作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并指出虚静说是贯穿整个创作论部分的重要线索,对纠正当时的文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笔者意在通过这些论述更加客观地诠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虚静”一词的真正含义和目的。

关键字:虚静;物;言;情;关系;一、虚静的含义“虚静”一词出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中。

其文曰“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①。

我们知道刘勰的创作论是以《神思》篇为纲的,作者在此篇中对于“虚静”作了相关阐述。

所以“虚静”一词在《文心雕龙》里是十分重要的术语。

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中虚静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主要以汪春泓为代表,他认为虚静主要来源是佛教思想。

②第二种主要以王元化、杨明照为代表,他们认为虚静来源于荀子“虚壹而静”的思想。

③第三种主要是以黄侃先生为代表,在《文心雕龙札记》他认为虚静与老庄道家思想相关。

④另外,张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龙>神思论》中取众家之所长,折中以上三种观点,他认为虚静应该是“以佛道为主,而兼有儒家之长”。

⑤笔者认为,以上各家都有一定①(南朝宋)刘勰著、戚良德释.《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321—322.以下原文均引此书②文心雕龙研究第4 辑,《〈庄学〉与〈文心雕龙〉关系的重新讨论》,汪春泓.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汪春泓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引用老庄之语,不过是他表达思想的筌蹄而已。

刘勰的佛家思想是用中土文献典故来表达的。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刘勰在《序志》篇一开头就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探讨“为文之用心”,是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一个基本宗旨。

因此,创作论成为《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刘勰文学思想的精华。

作为一个有着渊博学识和丰富写作经验的理论家,刘勰对文学创作和文章写作发表了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论创作的源泉:传统儒家文论在创作源泉问题上很早就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物感说。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又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本》)刘勰继承了儒家文论的这一传统看法,同样认为创作激情和灵感有赖于客观外物的感召。

《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诠赋》篇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

”《物色》篇则专门探讨了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指出自然景物的变化激动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是文学作品所由产生的一个原因∶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两句话,扼要地说明了物、情、文(辞)三者的关系,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创作源泉观。

但刘勰在这里所说的“物”,主要是指自然景物,这是刘勰创作源泉论的一个严重缺陷。

诚然,刘勰对作为创作源泉的更为重要方面的社会生活,也并非全无认识。

《时序》篇就以相当长的篇幅概述了不同时代社会生活对文学面貌的影响,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论断。

但他对社会现实与创作的关系的论述,远不如论自然景物那样着重和深刻。

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刘勰在物与情的关系上肯定了物对情的影响和制约,情要受物的刺激和感召,但他的这些观点,并不等于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

他的认识是建立在“心物感应”论的基础上的。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文心雕龙》是明代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被誉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巅峰之作,对于后世文学批评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

《文心雕龙》以“文赋”为核心,全书分为三十三篇,共十二卷。

作者通过批评和赞美,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加以阐述和规范。

《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思想涵盖了文学形式、艺术理论、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

首先,《文心雕龙》对于文学形式的研究非常深入。

刘勰在书中提出“文用伶牙利齿”、“文取材于事而将文出于理”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准确。

他认为,文字要清新、华美,不应流于俗套和平庸,而应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

此外,刘勰还探讨了诗歌、赋、文、辞等不同文体的创作规律,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其次,《文心雕龙》对于艺术理论的探讨也具有重要意义。

刘勰提出了“风”、“节”、“骨”、“势”等概念,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丰富的感情和独特的个性。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真实和美的统一,同时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协调。

此外,刘勰还对于修辞手法、词章、音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再次,《文心雕龙》对于主题思想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

刘勰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出机杼”的思想,即在内容上要有新意,注重独特性与创新性。

他提倡作家要关注社会生活,审视时代问题,以文艺作品传达正面的价值观念。

此外,他还对于“情”与“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情感和理性相统一,强调文学作品要既有情感的张扬,又要有理性的把握。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集文学批评与创作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观念,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正是在《文心雕龙》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文学才得以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文体和创作风格,不断繁衍出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文心雕龙的硕士论文

文心雕龙的硕士论文

II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这其中涉及本体论、创作论、文体论、风格论、文学史论等诸多方面。

当然,作为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鉴赏活动也是刘勰极为关注的对象。

“知音”说集中体现了其对于鉴赏论的创见,对后世的鉴赏理论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知音”说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序志》云:“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刘勰对于当时文学鉴赏未能客观公正地求因明变的状况很不满意,他认为这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致。

因此,“知音”说从鉴赏交流的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文学鉴赏理论。

刘勰认为,“知音”是实现作家创作和作品价值的关键。

因此,如何使鉴赏者成为作家的知音,是“知音”说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文学鉴赏活动首先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点出发,刘勰从主客体两方面对“知音难觅”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讨。

就主体方面而言,导致知音难觅的原因有三:“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勰强调鉴赏主体要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鉴赏态度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敏锐的“识照”能力。

在客体方面,导致知音难觅的原因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文情难鉴”,体不易分,意不易寻。

通过对作品构成不同角度的“六观”的考察,刘勰提出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文学交流过程,并且认为“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观文辄见其心”,由观文至见心是鉴赏交流的目的。

作者将其心灵观照过的社会人生带入创作并以作品的形式传达给鉴赏者;鉴赏者凭借作品这个载体实现与作者情感经验的交流并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

鉴赏主体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有赖于作品这个中介的存在。

语言文字符号是作品存在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学的意义,蕴含于语言之中,又有赖于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创造。

《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

《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

《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雕龙》是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文体论部分涉及文学体裁的分类、特征和评价标准等。

本文旨在探讨《雕龙》文体论的核心概念、理论及具体应用,以期为现代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借鉴。

《雕龙》文体论将文学体裁分为五类:诗、赋、文、辞、曲。

每类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四要素:韵律、神情、辞藻和体质。

其中,韵律是指文体所具有的音乐美;神情则指文体的精神内涵;辞藻涉及文体的语言艺术;体质则指文体的结构特征。

刘勰在《雕龙》中还提出了一系列文体规范,如“文体六义”、“文质兼备”、“依体行文”等,进一步丰富了文体论的内涵。

在具体应用方面,《文心雕龙》对许多文体进行了深入剖析。

例如,“铭”这种文体,其特征是“以短韵抒怀,以速写传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檄”这种文体中,刘勰认为其特点是“褒贬是非,以明鉴戒”,檄文的作者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正的态度。

“颂”这种文体则注重表达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上。

通过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刘勰的文体论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他提出的四要素、六义、文质兼备等概念,不仅为评价文学作品提供了参照标准,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指导方向。

然而,与现代文学理论相比,《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显得较为简略和粗糙,对于某些具体文体的探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是一项富有成果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参考。

虽然其中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加以辨别和补充,仍可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价值。

《雕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理论著作,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雕龙》中,刘勰对各种文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独特的文体论体系。

本文将追溯《雕龙》文体论的渊源,并探讨其现代意义和影响。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文体的演变和创新不断地推动着文学的进步。

论《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

论《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

论《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一、导言《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著作,它对于儒家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围绕着《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进行论述,探究其所包含的儒家思想要素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论述儒家文艺思想的起源1.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2. 儒家思想的文艺观3. 儒家思想与文学的渊源三、论述《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1. 文学修养方面的要求2. 文学技艺的提高3. 文学创作的道德规范四、探究《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 统一文学创作理论2. 发展文学批评理论3. 引导文学发展方向五、结论1. 儒家思想对于文学的重要性2. 《文心雕龙》对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性3. 启示与展望六、参考文献1. 《中华古典文学艺术理论》作者:李德辉2. 《文化的选择》作者:随风而行3.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七、扩展阅读1.《红楼梦》的儒家文艺思想八、致谢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老师、同学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九、附录1. 常用汉字表2. 作者简介1. 论述儒家文艺思想的起源:本节论述儒家的基本原则以及儒家思想对文艺的看法,这是文化背景方面的理论依据,并探究儒家与文学之间的渊源,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

2. 论述《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本节侧重于探讨《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包括对于文学修养、技艺提高和创作道德规范的要求,从文学技能、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

3. 探究《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本节分析《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其在统一文学创作理论、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引导文学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催生作用。

这一部分需要实际案例的支持。

4. 结论:本节归纳总结全文,简洁而有力地阐述本文的立意和论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读者产生回味和思考。

5. 参考文献:本节列出本文所引用的文献,遵从学术规范,并提供查阅方便,也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

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

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

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

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

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

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

《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

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

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摘要: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刘勰提出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感物吟志”说,这是他对中国诗学的独特贡献。

本文将结合其他篇章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把握刘勰“感物吟志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明诗》列于《文心雕龙》文体论之首,作者在此篇中,主要是论述了诗歌发展的历史沿革,明辨诗歌的意义、作用、源流及其特征,并提出了“随性适分”、“莫非自然”、“雅润清丽”或“华实惟才”、“感物吟志”的诗歌理论。

就“感物吟志”这一观点,童庆炳先生从古到今,引经据典,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将“感”、“物”、“吟”、“志”视为诗歌这一文学活动产生的四要素。

具体概括为:主体心理活动的“感”、客观对象“物”、内心形式化的“吟”、作品实体的“志”。

[1]这一概括准确入微,但刘勰在书中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只是在各篇的叙述中,断续的体现出来。

其实,“感物吟志”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它自身还包括丰富的内涵与诸方面的要求。

一、主体心理活动的“感”:“感”是诗人由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他以有“情”为前提,在情景交融下以主客体的统一为至高点。

作者在文中提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他将“情”作为“感”产生的前提。

“禀”即“禀赋”、“禀受”。

“情”,古代人将“情”分为七类。

《礼记·礼运》:“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憎、欲,七者弗学而能”。

这“七情”是人的先天禀赋,即“弗学而能”。

这一点也是对陆机“诗缘情”说的继承,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表面上看,陆机是个缘情派,诗缘情而绮靡《文赋》),他强调“情”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论述时并不排斥志的作用,而是将情与志结合起来使用,如:“颐情志于典坟”。

刘勰在此则只强调人与生俱来的“情”,是弗能学的禀赋天性,不含“志”的因素。

“应物斯感”,“应”在这里指“接”或“接触”,“应物”即接触到外在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