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降水、蒸发、径流基本知识解析
第二章水文基础知识
W Q•T
y Q •T •103 Q •T (mm)
F •106
1000F
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上的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M=1000Q/F
径流系数(α):某时段降雨量x所形成径流深y的比例数
α =y/x
因为降雨总是会有损失,所以一般α只能小于1。
3/3
(三)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流域内各站降雨量是不同的,分析流域 降雨与径流关系时,需要由降雨量计算流域 平均面雨量,根据流域内雨量资料,常用以 下方法:
1. 算术平均法
式中
——某一指定时段的流域平均雨量,mm; ——流域内的雨量站数; ——流域内第站指定时段的雨量,mm。
2. 泰森多边形法
f4 f3
2. 降水的分类 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可以把降水分
为4种类型:
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
降水
对流雨 地形雨 气旋雨
迎风面雨多,背风面雨少
温带气旋雨
气旋前方: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雨 气旋后方: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雨 气旋中部:暖气团,层云或毛毛雨
热带气旋雨 水汽充足,运动强烈,易带来狂风暴雨
锋面雨
冷锋雨 暖锋雨
水面蒸发常用蒸发器进行观测。换算关 系为:
式中
——天然水面蒸发量,mm; ——蒸发器实测蒸发量,mm; ——蒸发器折算系数。
(二) 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比水面蒸发要复杂得多。湿润
的土壤,其蒸发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三)植物散发 土壤中的水分经植物根系吸收后,输送
至叶面,再从叶面散发到大气中,称为植物 散发。
(四) 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是流域内所有的水面、土壤以及植 被蒸发与散发的总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全流 域综合角度出发,用水量平衡原理来推算流域总 蒸发量。
2.降水、蒸发、径流基本知识
降水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前者为液态降水,后者为固态降水,其他的降水形式还有露、霜、雹等。
凡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
暴雨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
小雨:12小时内降水量为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为0.1-9.9mm降雨。
中雨:12小时内降水量5.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mm的降雨过程。
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0~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0~49.9mm的降雨过程。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40.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一、降水要素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水文学中一般只讨论降水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和降水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描述降水的基本物理量(即降水的基本要素)介绍如下:(1)降水量(深)。
降水量的概念是时段内(从某一时刻到其后的另一时刻)降落到地面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按此定义,降水量应由体积度量,基本单位为m3。
但传统上总是用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即平均降水深(或降水深)度量降水量,单位多以mm计,量纲是长度。
水文学知识点
水文学知识点1. 水文学的定义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水文过程以及水文特征的学科,它涉及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循环和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水文学的研究,可以对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和地下水等环节。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水蒸气,降水是指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并以降水形式返回地表。
其中,一部分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沿地表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另一部分降水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3. 水文循环对水资源的意义水文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过程。
通过水文循环,水从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蒸发升华进入大气,再通过降水形式返回地表和地下,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水文循环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淡水资源,还维持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水文循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水蒸气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降水量也会相应增加。
地形地貌对水的径流和地下水流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山地区容易形成降水集中的河流,而平原地区则更容易形成地下水。
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也能影响水分的渗透和蒸发过程。
5. 水文学参数和指标水文学研究中使用了一些参数和指标来描述水文过程。
例如,降水强度指标可以描述降水的总量和强度,径流系数可以衡量降水中多少比例转化为地表径流,含水层厚度可以用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等。
这些参数和指标对于水文学的研究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6. 水文模型水文模型是通过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的工具。
水文模型能够通过输入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数据,模拟出水文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如洪水预测、干旱预警等。
水文模型在水文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水资源管理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神奇的水循环:自然科学知识点
神奇的水循环:自然科学知识点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神奇的现象,那就是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多个环节。
通过这个过程,水得以在地球的不同地方传输和储存,维持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水循环的基本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奇妙的过程。
1. 蒸发:水循环的起点蒸发是水循环的第一步,它指的是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太阳的能量使得水体受热,其中的分子开始加速运动并逐渐脱离水表面。
水蒸气从此进入大气中,形成云层。
2. 凝结:云的形成当水蒸气逐渐上升到高空时,遇到冷空气而迅速冷却。
水蒸气再次转化为液态,形成小水滴或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云朵。
这一过程称为凝结。
3. 降水:水的净化与转归云朵中的水滴或冰晶共同携带着空气中的污染物,这促使它们逐渐增大而重,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
降水分为雨、雪、露、霜等形式,通过这种方式,降水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带回地面,起到净化作用。
4. 地表径流:水的回归一部分降水在接触地面后,会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埋藏层。
这种流动被称为地表径流,它使得水回归到了地球的不同地方,为生物提供了水资源。
5. 蒸发与降水的平衡蒸发和降水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它们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
如果蒸发多于降水,地球将变得干旱;反之,如果降水多于蒸发,地球将变得湿润。
这种平衡是由气候、地形和水体分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6. 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维持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也对气候和天气产生着巨大影响。
同时,水循环还参与了地球的能量平衡和物质循环,维持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7. 水循环与人类活动水循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
人类通过水的蒸发和降水来进行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活动,同时也会对水资源进行污染和过度利用,从而影响水循环的平衡。
因此,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了人类的重要任务。
结语:水循环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自然过程,它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水循环简要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简要知识点总结一、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过程。
在水循环中,太阳的热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并凝结成雨、雪、露、霜或冰,在地表和地下流动,最终回到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形成水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
二、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太阳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
2. 凝结:水蒸气逐渐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积聚成为云块。
3. 降水:云块中的水滴因为重力作用而落下,形成降水,包括雨、雪、露、霜或冰。
4. 表面径流:降水流向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等。
5. 地下径流: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最终回到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中。
三、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再利用。
2. 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对陆地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保证了陆地上植被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3. 人类生活和生产:水循环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
四、水循环的影响因素1. 太阳能:太阳能是水循环的动力源,是水蒸气的主要来源。
2. 表面特征:不同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都会影响地表水蒸发和降水的分布。
3. 气候条件:气温、湿度、风力等气候条件都会影响水循环的进行。
4. 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污染等都会影响水循环的进行。
综上所述,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对地球生态平衡、人类生活和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对水循环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循环知识点
水循环知识点水循环,也被称为水的循环或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过程。
在水循环中,水以不同形式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循环。
这个过程是由太阳能的驱动和地球的引力所控制的。
水循环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循环之一,对维持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
首先,太阳的热量使得地表的水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这个过程也包括植物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到大气中。
蒸发过程最常见的地方是海洋和湖泊,但也可以发生在土壤、植物和其他水体表面。
蒸发后,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冷却后会凝结成云。
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云是由水蒸气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体组成的。
云的形成也与大气中的微小颗粒有关,如灰尘、盐粒或气溶胶。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增长到足够大时,它们会落下地面,这个过程被称为降水。
降水可以以雨、雪、雨夹雪或冰雹的形式出现。
降水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它为陆地上的生物提供水源,滋润植物和土壤。
降水后的水分有两个去向:一部分水直接蒸发回大气中,形成新的水蒸气;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或流入地表水体,形成径流。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流动形成的水流,可以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地下径流是指水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水,可以通过井泉或地下水位上升到地表。
水循环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过程,如冰雪融化、植物蒸腾、地下水补给和河流蒸发等。
这些过程都与水循环密切相关,共同维持着地球上水的平衡。
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调节着地球的气候和气温,影响着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
水循环还为植物提供水分,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水循环也影响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对人类的生活、农业和工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阶段。
它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循环之一,对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水资源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球上的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高一必修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转化和流动的过程,也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中,水循环被视为水文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一地理课程中关于水循环的主要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1. 水循环的概念和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不断地由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进行转化和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等基本过程。
首先,太阳的热量使水体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雨滴,最后通过降水形式返回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再次进入水循环的循环过程。
2. 水蒸发与水汽含量水蒸发是指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
水蒸发主要受气温、湿度、风速和水面积等因素影响。
水汽含量指单位体积的大气中所含有的水汽的质量。
水蒸发与水汽含量是水循环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因素,水汽含量越高,蒸发速率也越高。
3. 云的形成与降水云是由凝结的水蒸气聚集而成的气象现象。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饱和时,水蒸气会凝结成云。
云的形态和高度与气候和地形有关。
降水是指云中的水滴或固体颗粒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形式有雨、雪、雾和霜等,降水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地表径流是指雨水在地表流动并返回到海洋或湖泊的过程。
地表径流受降雨量、地表形态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影响。
地下水是指地下的水体,位于岩石或土壤孔隙中。
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和地表径流的渗漏。
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地表径流过程中的水资源不足问题。
5. 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过程之一。
水循环的不平衡会导致旱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
我们应当关注水循环的平衡,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应对全球水资源问题。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过程之一。
下面将对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水循环的定义与概念水循环,又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媒介(大气、地表、地下)之间不断转移和变化的过程。
它通过蒸发、降水、冰雪融化和地下水补给等环节,使地球上的水分得以重新分布,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水循环的环节与过程(1)蒸发:水分在海洋、湖泊、江河等水体表面受热汽化成水蒸气,升入大气层。
(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雾等固态水。
(3)降水:由于云内小水滴或冰晶增大,并与其他水滴或冰晶接触时粘附结合,变得足够重以克服空气阻力而下落到地面,形成雨、雪、露等形式的降水。
(4)地表径流:雨水或融雪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表水体。
(5)地下水补给:部分降水渗透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供给植物生物和水源补给。
(6)融化消融:冰川、冰雪等融化后流入江河湖海,补给地表水体。
3. 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维持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平衡。
通过水循环,水分得以重新分布,使干旱地区得到水源补给,湿润地区的水源得以减少,从而实现了全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水循环对气候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会释放或吸收大量热量,从而影响着大气环流、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分布,调节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3)水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循环为陆地上的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维持着湿地、河流和湖泊等生态系统的稳定。
(4)水循环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水循环使得水资源能够被人类利用,供应饮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
4. 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1)蒸发: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将地表水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2)降水:降水使得水蒸气从大气中沉降到地表,维持大地生态的水分供给。
(3)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水循环的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的知识点总结1. 概述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运动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蒸散、入渗和地表径流等过程。
这一过程中,水在地球上的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和循环,维持着地球上水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2. 蒸发过程蒸发是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湖泊、河流、海洋表面以及植被上。
蒸发是水循环中的第一步,它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来源,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凝结过程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时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层。
当云层增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降水,将水分返回到地面。
4. 降水过程降水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包括了雨水、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将水分重新带回地球表面,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5. 蒸散和植被蒸腾蒸散是指水分散发到空气中的过程,主要由土壤、湖泊、河流和植被蒸腾等形式进行。
蒸散和植被蒸腾是水循环中的重要过程,它们将水分返回到大气中,维持着水循环的持续进行。
6. 入渗和地表径流入渗是指地表雨水渗入土壤中的过程,其中的一部分水分会被植被吸收,成为植物生长的营养水。
而另一部分则会渗入地下水层,补充地下水资源。
地表径流则是指雨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的过程,是地表水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
7.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水循环中的一部分水分会渗入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资源,为地表水资源的补充提供了重要支持。
地下水在地下层中通过岩石的裂隙和孔隙进行流动,影响着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表水资源的补给。
8. 水循环与气候水循环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气的湿度和温度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水循环的不断循环和转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
9.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量的开采地下水和排放污水,已经对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间接地影响了水循环的进行。
因此,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水循环的平衡和稳定。
水文面试专业知识
水文面试专业知识1. 引言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学科,对于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水文学领域,进行面试时,对于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要有所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水文面试中常见的问题和对应的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面试。
2. 水文学基础知识2.1 什么是水文学?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学科,包括对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等水文要素的观测、分析和预测。
2.2 什么是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后从大气中下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2.3 什么是蒸发?蒸发是指水体表面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主要受温度、湿度、风速和水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2.4 什么是径流?径流是指降水或融雪后从地表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量。
径流的形成受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5 什么是地下水?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主要供给地下水源和地下水井。
3. 水文观测与数据分析3.1 水文观测的方法有哪些?水文观测的方法包括降水观测、蒸发观测、水位观测、流量观测等。
其中,降水观测常用的方法有雨量计、激光降水仪等;蒸发观测常用的方法有蒸发皿法、蒸发计等;水位观测常用的方法有测流仪、液压水位计等;流量观测常用的方法有流速仪、流量计等。
3.2 如何分析水文数据?分析水文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进行。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平均值、标准差、频率分析等。
通过对水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些水文特征参数,如年均降水量、最大降水量、最小水位等。
4. 水文预测与水资源管理4.1 什么是水文预测?水文预测是根据过去的水文数据和气象预报等信息,利用模型和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文情况进行预测。
4.2 水文预测有哪些方法?水文预测常用的方法包括统计模型、水文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统计模型基于历史观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水文模型基于水文律和物理过程建立模型进行预测;人工神经网络利用神经网络的模拟能力进行预测。
第二章 河川径流形成的基本知识
多年平均情况下,∆S→0
则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 0
4)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大陆的水量平衡方程: 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
Pc R Ec Sc
C指大陆
Po R Eo So
O指海洋
多年平均情况下:∆S→0
大陆多年平均水量平 衡方程为:
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 衡方程为:
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 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流域为闭合流域;
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为非闭合流域 一般大中河流多按闭合流域考虑
P19
地面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下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合流域示意图
3) 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闭合流域:地表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重合,无水分从 地表和地下流入 则 RsI = RgI = 0; 令出流水量 R = RsO + Rg,再假设区域用水量小到 可以忽略,即 q = 0,则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 P - ( E + R )= ∆ S
中游
下游 河口
海洋
上游:直接连着河源 河口:河流的终点
河源
上游断面
洪水位
上游特点:河道坡度大,水流急,流量小,水情变化大,河谷 窄,多急滩瀑布,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冲刷下切占优势
中游断面
洪水位
中游特点:河道坡度变缓,流速减小,流量增大,河道冲淤都不 严重,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减弱,但侧蚀力量增强,河槽 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出现滩地
二
流域
1 流域
(1)分水线:地形等高线中的极大值区域称为山峰,
山峰的下坡方向为山脊,相邻山峰之间的区域称 为鞍部。山峰、山脊和鞍部的连接线称为分水线
初二地理下册知识点 (4)
初二地理下册知识点一、物质的循环1.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
具体来说:•蒸发:太阳的热量使得水从地表、水体和植物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层。
•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后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由于重力作用下降到地面,形成降水,包括雨滴、雪花等形式。
•地表径流:降水后的水分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渗入地下,剩余的水经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大海等。
2. 陆地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转化。
具体来说:•有机物的分解:指植物、动物的腐殖质在环境条件下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主要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
•无机物的转化:包括氮循环、碳循环等过程。
例如,氮循环中,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并通过植物的生物活动进入食物链。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造成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土地开发和建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能源消耗:过度的能源消耗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生活方式: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等生活方式也对环境造成了压力。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经济可行性:经济发展应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繁荣。
•社会可接受性:发展过程中需考虑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和社会正义。
•环境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需保护和修复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三、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1. 大气环流系统与全球气候带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地球大气运动的总体规律,主要由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组成。
二级建造师水利知识点总结
二级建造师水利知识点总结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防洪、灌溉、排水、供水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工程,其中包括水库工程、水电站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渠道工程、灌溉工程、供水工程等。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丰富的水利知识,二级建造师水利考试是对水利工程建筑师专业知识的考核,下面对二级建造师水利知识点进行总结如下:一、水文学1. 降水量的计算降水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层上空的水汽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片所落在地面上的天气现象。
降水量的计算可以采用不同时段的雨量数据进行统计,常用的统计方法有等分線法、普索方法和自然径流法。
2. 地表径流计算地表径流是降水中未经蒸发、渗漏和植被蒸腾损失以及未被地下水吸收而由地面流出的那一部分雨水,其计算方法主要有有郑四公式和格雷汉姆法。
3. 地下水的开采和补给地下水是地球上地表下的大部分水资源,地下水的开采与补给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地下水的开采需要进行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开采,地下水的补给需要通过地下水调蓄、地下水补给等工程措施。
二、水利工程设计1. 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是指在满足需水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地理环境、水文气象、土壤境况、水质水量等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水利工程的布设位置、规模和形式等。
2. 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水利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经济效益、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等原则,涉及到的设计计算方法有水库防洪洪水设计、水库渗流计算、水电站水头设计、渠道流速计算等。
3. 水利工程的监测与调控水利工程建设后需要进行工程监测与调控,包括对水利工程的水文气象、水位变化、渗漏流量、地下水位等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三、水利工程建设1. 水利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包括施工计划编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安全保障措施等。
2. 水利工程的工程材料与施工工艺水利工程施工需要使用大量的工程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以及施工工艺,常见的有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管道铺设等。
工程水文学知识点
第一章1.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样水体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作用下,经过蒸发、水汽输送、冷凝下降、下渗,形成径流的来去循环过程。
外因:太阳辐射、地球重力以及地形地貌等下垫面因素。
内因:水拥有固液气三态互相转变的物理性质2.在太阳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为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输送到各地,在必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回到地球表面,此中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和土壤积蓄,经过蒸发散返回大气,另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汇入江河湖库,最后回归海洋。
在水循环过程中,太阳辐射强度、大气环流体制和海陆散布决定了水汽的运转规律。
3.水资源是水文循环使陆地必定地区内均匀每年产生的淡水量,是陆地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样地表和地下淡水水体的动向水。
往常用多年均匀年降水量和多年均匀年径流量描绘/地球表面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称为水资源。
4.我国水资源散布的趋向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空间散布十分悬殊。
5.河流的水资源之因此络绎不绝是因为自然界存在着永不断止的水文循环过程。
使水拥有再生性6.工程水文学任务三个阶段:(1)规划设计阶段,主要任务:确立工程的规模,依据工程的特征和规划设计要求,展望和预估将来工程使用限期的水文形势,供给用于确立工程规模的设计洪水或设计径流。
(2)施工建设阶段,主要任务:将规划设计的工程付诸实行用于预估暂时性水工建筑物设计洪水,并为施工期的防洪安全供给短期洪水预告。
(3)运用管理阶段,主要任务:在于使建成的工程充发散挥效能。
经过水文预告,预告来水量大小和过程,以便进行合理调动,充发散挥工程效益;同时,还需不断进行水文复核修正本来预估的水文形势数据,改良调动方案或对工程推行扩建、改建,使得工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7.工程水文学内容(1)水文信息采集和办理(2)降雨径流关系剖析揭露流域径流的形成规律,描绘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
(3)水文剖析与计算揭露水文现象的成因规律与统计规律,研究水文因素与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实时空散布特点,预估将来(很长期间内)水文形势的方法和门路(4)水文预告:短期预告方法,估计水文变量在预示期内的大小和时辰变化。
高中地理(1)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9 水循环 含解析
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水循环示意图主要环节特点海陆间循环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陆地内循环①蒸发;②植物蒸腾;③降水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海上内循①蒸发;②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环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1.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的特点。
①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
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
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是有利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2。
“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
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水循环知识点
水循环知识点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上不停地流动和变化,这种永不停息的运动过程被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气候稳定以及人类的生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循环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水汽输送等环节。
蒸发是水循环的起始环节。
太阳的能量使得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湿润的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广阔的海洋是蒸发的主要场所,因为它的面积巨大,蕴含着丰富的水量。
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并且有足够的凝结核时,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当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地面,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雨、雪、冰雹等。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沿着地表的斜坡流动,最终汇入江河、湖泊和海洋。
地表径流的速度和流量受到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地表径流的速度较快,容易形成山洪;而在平原地区,地表径流的速度相对较慢,水流较为平缓。
地下径流则是指降水渗入地下后,在地下岩层和土壤孔隙中流动的水。
一部分地下径流会在适当的地方涌出地面,形成泉水;另一部分则会慢慢汇入河流和海洋。
地下径流对于维持地下水资源的稳定和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的水汽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的移动。
它将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得不同地区的水分得以交换和平衡。
水循环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水循环调节着全球的气候。
通过蒸发和降水,热量得以在不同地区之间传递和分配,从而影响着气温和湿度的分布。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比内陆地区气候更加湿润和温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水循环带来的海洋水汽输送和降水的影响。
其次,水循环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生物都依赖水来生存和繁衍。
无论是植物的生长、动物的饮水,还是微生物的活动,都离不开水。
水循环使得水资源能够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水资源专业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基础知识部分1. 请简述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解析: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和转换的过程。
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湖泊径流、植物蒸腾等环节。
2. 解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
解析: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如河流、湖泊、冰川等,通过渗透、补给等过程,与地表水相互转换。
地表水的水量变化会影响地下水位,而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影响地表水的流量。
3. 请列举我国主要的水资源类型。
解析:我国主要的水资源类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主要的水资源类型。
4. 简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解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
5. 请解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解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如降水不均、蒸发量大等)、人为原因(如过度开发、污染、浪费等)、社会原因(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
二、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部分6. 请简述水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
解析:水资源规划主要包括:水资源评价、水资源需求预测、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7. 解释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解析:水资源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公平合理、优化配置、保障基本需求、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
8. 请简述水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
解析:水资源保护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等方面。
9. 解释水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
解析:水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监测、水资源信息管理、水资源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等。
10. 请简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解析: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降水规律知识点总结
降水规律知识点总结一、降水的形成1. 蒸发和空气的饱和:地表水体和植被会不断向空气中蒸发水汽,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饱和状态。
2. 水汽凝结: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后,水汽会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中水滴或冰晶之间会发生碰撞,合并成大的水滴,最终形成降水。
3. 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雹等。
它们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二、降水的规律性1. 季节性规律:不同季节降水分布和强度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2. 地理位置规律:不同地区降水分布和强度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赤道地区降水多,而沙漠地区降水很少。
3. 海陆分布规律:海洋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4. 气候带规律: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分布规律也不同。
比如,赤道地区属于热带气候,降水多,而两极地区属于极地气候,降水少。
三、降水的预测1. 数值预报: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环流等因素进行模拟,进行长期和短期的降水预测。
2. 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地球大气和云图像进行观测,从而对降水现象进行预测。
3. 大气探测:利用气象雷达、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等设备进行大气和降水的观测,从而对降水进行预测。
四、降水的影响1. 生态影响:降水对植被生长、水文循环等有重要影响。
干旱和洪涝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 农业生产: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适当的降水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3. 水资源利用:降水对水资源的补给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 生活影响:降水对人类的出行、生活和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暴雨、大雪等天气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便,甚至带来灾害。
五、降水预警和应对1. 暴雨预警:通过监测大气环流和云图等数据,对即将发生的暴雨进行预警,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水文特征答题模板
水文特征答题模板一、水文特征概述。
水文特征是指水文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要素的数量和分布特征。
水文特征的研究对于水资源管理、水灾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降水、蒸发、径流三个方面对水文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二、降水特征。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水滴或冰晶,然后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特征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空分布等。
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总量,通常以毫米或厘米来表示。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强度,通常以毫米/小时来表示。
降水时空分布描述了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降水的季节分布、年际变化等。
研究降水特征有助于预测洪涝、干旱等水文灾害,指导农田灌溉、水库调度等水资源管理工作。
三、蒸发特征。
蒸发是指水体表面或土壤中的水分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蒸发特征包括蒸发量、蒸发强度、蒸发时空分布等。
蒸发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蒸发的总量,通常以毫米或厘米来表示。
蒸发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蒸发的强度,通常以毫米/小时来表示。
蒸发时空分布描述了蒸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蒸发的季节分布、年际变化等。
研究蒸发特征有助于评估土壤水分和作物蒸散的需水量,指导农田灌溉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四、径流特征。
径流是指降水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和。
径流特征包括径流量、径流强度、径流时空分布等。
径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径流的总量,通常以立方米/秒或立方米/小时来表示。
径流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径流的强度,通常以毫米/小时来表示。
径流时空分布描述了径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径流的季节分布、年际变化等。
研究径流特征有助于预测洪水、评估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指导水库调度和水利工程设计。
五、结论。
水文特征是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防治的重要基础,降水、蒸发、径流是水文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文特征有助于指导水资源管理和水灾防治工作。
因此,深入研究水文特征,掌握降水、蒸发、径流的变化规律,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水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前者为液态降水,后者为固态降水,其他的降水形式还有露、霜、雹等。
凡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
暴雨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
小雨:12小时内降水量为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为0.1-9.9mm降雨。
中雨:12小时内降水量5.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mm的降雨过程。
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0~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0~49.9mm的降雨过程。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40.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一、降水要素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水文学中一般只讨论降水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和降水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描述降水的基本物理量(即降水的基本要素)介绍如下:(1)降水量(深)。
降水量的概念是时段内(从某一时刻到其后的另一时刻)降落到地面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按此定义,降水量应由体积度量,基本单位为m3。
但传统上总是用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即平均降水深(或降水深)度量降水量,单位多以mm计,量纲是长度。
降水量一般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如果仪器承接的是雪、雹等固态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也用毫米数记录。
但在进行水资源评价等考虑总水量时多用体积度量降水量。
降水多发生在大的面积上,但仪器观测的点位相对面积很微小,常作为几何的点看待,因此又有“面降水量”和“点降水量”之说。
随着雷达测雨等现代技术的应用,直接测量面雨量也逐步成为现实。
(2)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原始意义的降水历时的概念是一次降水过程中从某一时刻到其后另一时刻经历的降水时间,并不特指一次降水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历时。
若指一次降水过程从降水开始到降水结束所经历的时间,则称为次降水历时。
降水时间是指对应某一降雨量而言的时段长,在此时间内,降雨并不一定是持续的。
降水历时通常以min、h、或d计。
(3)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是评定降水强弱急缓的概念,有单位时间降水量的含义,一般以mm/min或mm/h或mm/d计。
mm/min或mm/h多评定瞬时降水强度,mm/h或mm/d多评定时段降水强度。
(4)日降水量。
概念上是每日0:00~24:00的降水量。
我国水文测验规定以北京时间每日8:00时至次日8:00 时的降水量为该日的降水量。
(5)降水面积。
降水笼罩范围的水平投影面积称为降水面积,一般以km2计。
此外,降水的另一个主要得要素是暴雨中心,指暴雨强度较集中的局部地区。
二、降水的分类降水通常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气旋雨。
1.对流雨因地表局部受热,气温向上递减率过大,大气稳定性降低,下层空气膨胀上升与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
上升的空气形成动力冷却而致雨称为对流雨。
因对流上升速度快,形成的云多为垂直发展的积状云,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
2.地形雨空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山脉的阻挡,气流被迫沿迎风坡上升,由于动力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地形雨。
此外,山脉的形状对降雨也有影响,如喇叭口、马蹄形的地形,若它们的开口朝向气流来向,则易使气流辐合上升,产生较大的降雨。
地形雨的降雨特性,因空气本身温湿特性,运行速度以及地形特点而异,差别较大。
3.锋面雨锋面:两个温湿特性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在其接触区由于性质不同来不及混合而形成一个不连续面,称为锋面。
锋区:所谓不连续面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带,所以又称为锋区。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习惯上把锋线简称为锋。
锋面的长度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不等,伸展高度,低的离地1~2km ,高的可达1Okm以上。
由于冷暖空气密度不同,暖空气总是位于冷空气上方。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锋面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冷气团总是摸人暖气团下部,暖空气沿锋面上升。
由于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
锋面雨:锋面活动产生的降水统称锋面雨。
暖锋: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暖锋。
暖锋锋面坡度较小,约为1/50,暖空气沿锋面缓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绝热冷却,水汽凝结致雨。
暖锋的雨区出现在锋线前,宽度常在300~400km,沿锋线分布较广。
特点:降雨强度不大,但历时较长。
在夏季,当暖气团不稳定时,也可出现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
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在某一地区停滞少动或来回摆动的锋称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
静止锋坡度小,约为1/200,有时甚至小到1/300,沿锋面上滑的暖空气可以一直伸展到距地面锋线很远的地方。
特点:云、雨区范围很广。
降雨强度小,但持续时间长,可达10天或半月,甚至一个月。
锢囚锋:当三种气团(热力性质不同的)相遇,如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相遇,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在高空,称为锢囚锋,如图2-12(d)。
由于锢囚锋是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而成,所以它不仅保留了原来锋面的降水特性,而且锢囚后暖空气被抬升到锢囚点以上,上升运动进一步发展,特点:使云层变厚,降水量增加,雨区扩大。
4.气旋雨气旋是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气旋涡。
在北半球,气旋内的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并向中心辐合,引起大规模的上升运动,水汽因动力冷却而致雨,称为气旋雨。
按热力学性质分类,气旋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类,相应产生的降水称为温带气旋雨和热带气旋雨。
三、与降水有关的气象因素1、气温气温由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国际为1.25~2.00m ,我国为1.50m )上的空气温度反映。
气温的单位用摄氏度(℃)表示,有的以华氏度(0F )表示,我国气温记录一般采用摄氏度(℃)为单位。
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关系是:)32(95-=f c 。
空气温度记录可以表征一个地方的热状况特征,因此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
接近地表的大气温度较高,距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5℃,称为气温直减率。
2、气压单位面积上所受大气的重力称为气压,以hpa计。
某高度上的气压就是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该高度以上空气柱的重量,由于空气岁高度的增高而变得稀薄,所以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3、温度湿度是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
在此意义下,常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等物理量来表示湿度。
(1)绝对湿度。
是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其一般单位是g/m3。
绝对湿度的最大限度是饱和状态下的最高湿度。
绝对湿度只有与温度一起才有意义,因为空气中能够含有的湿度的量随温度而变化。
在不同的压强(自然高度中)绝对湿度也不同,因为随着压强(自然高度中)的变化空气的体积也变化。
但绝对湿度越靠近最高湿度,它随压强(自然高度中)的变化就越小。
(2)相对湿度。
是绝对湿度与最高湿度之间的比,它的值显示水蒸气的饱和度有多高。
相对湿度为100%的空气是饱和的空气。
相对湿度是50%的空气含有达到同温度的空气饱和点的一半的水蒸气。
相对湿度超过100%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一般会凝结出来。
随着温度的增高空气中可以含的水蒸气就越多(最高湿度增大),也就是说,在同样多的水蒸气的情况下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就会降低,因此在提供相对湿度的同时也必须提供温度的数据。
4、风空气的运动称为风,多数情况仅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用8或16个地理方位表示。
风速是指空气水平运动的速度,以m/s计,取小数一位。
风速的大小常用几级风来表示。
风的级别是根据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确定的。
在气象上,一般按风力大小划分为(0~12)13个等级。
在自然界,风力有时是会超过12级的,象强台风中心的风力,或龙卷风的风力,都可能比12级大得多,只是12级以上的大风比较少见,一般不具体规定级数。
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忽大时的风力。
风在图中可由风矢标示,风矢由风向秆和风羽组成。
在北半球,风向秆箭头指出风的方向,风羽表示风力,风羽由垂直在风向杆末端右侧3、4个短划和三角构成。
四、流域降雨量的计算目前,降雨量观测结果均为点雨量,流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等。
在面积较大的流域,最好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的平均降水量;小流域常用加权平均法;在平地上可用算术平均法和等雨量线法。
1、算术平均法对于地形起伏不大,降水分布均匀,测站布设合理或较多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法计算简单、而且也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121n p p p nP +++=式中:n p p p 、、21 —— 为各测站点同期降水量(mm )P ——流域平均降水量(mm )n ——测站数2、加权平均法在对流域基本情况如面积、地类、坡度、坡向、海拔等进行勘察基础上,在每个地类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降水观测点,把每个测点控制的地类面积作为各测点降水量的权重。
)(12211n n p A p A p A A P +++= 式中 P ——流域平均降水量(mm )A ——流域总面积(hm 2或km 2)n A A A 、、21——每个测点控制的面积(hm 2或km 2) 3、泰森多边形法如果流域内的观测点分布不均匀,且有的站偏于一角,此时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平均降水量较算术平均法更为合理。
在地图上将降水观测点两两相连,形成三角形网,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直平分线,用这些垂直平分线构成以每个测站为核心的多边形。
假定每个雨量站的控制面积即为此多边形面积(流域边界内)。
)(12211n n p A p A p A AP +++=蒸发蒸散发:是水文循环中自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阶段。
蒸散发类型: 水面蒸发: 蒸发面为水面时称为水面蒸发;植物散发蒸发面是植物茎叶则称为植物散发;土壤蒸发:蒸发面为土壤表面时称为土壤蒸发;陆面蒸发: 因为植物是生长在土壤中,植物散发与植物所生长的土壤上的蒸发总是同时存在的,通常将二者合称为陆面蒸发。